華陰陰晉遺址
⑴ 歷史上的萬里長城最早形成與那個朝代,當時的皇帝是誰
魏長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比秦長城早13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魏長城起源於陝西華山北麓,終點在包頭的固陽境內,是戰國時秦國與魏國的分界線。
長城是戰爭的產物。春秋戰國時,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據險設關,修築長城。公元前657年,楚國的方城開了我國修築長城的先河。其後齊、魏、燕、趙、秦的長城相繼而築。《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魏國修築長城也是迫於無奈。公元前332年以前,華陰長澗河以東屬魏國陰晉邑,邑城遺址在今岳廟東2.5公里處。秦魏邊境,戰事不斷。《史記·魏世家》載「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史記·秦本紀》還載,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韓城),破魏軍,擒魏將公孫痤,為抵抗秦軍入侵,魏國於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開始在黃河以西與秦交界處修築長城。《水經注》述,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進一步擴建。
⑵ 陰晉古城遺址怎麼樣
文革前還存在城牆,後來軍隊修營房就把城牆拆了。現在只剩下一段土牆,當地人還能知道點,外人去根本不知道這里居然還有一段古老的城垣。
⑶ 陰晉之戰的戰爭背景
陰晉之戰日期:前389年
地點: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
結果:秦軍大敗,魏國成功保衛河西。 參戰方秦國魏國指揮官和領導者秦惠公吳起兵力500,00050,000500乘戰車3,000騎兵傷亡與損失不詳不詳魏文侯在位時期,魏國國力強盛,曾派出大批軍隊攻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之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軍退守洛水一帶。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後來,經過數年的准備,秦國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內),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又與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
⑷ 陰晉的介紹
秦地。在今陝西華陰東。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⑸ 華陰古代到底是魏國還是秦國
華陰市在歷史上被魏、秦兩國都占據過。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滅掉了梁國,華陰被秦國佔領;
公元前385年,魏國奪秦河西之地,在其西部邊境築長城,華陰即是起點。
公元前332年,魏納陰晉於秦。秦置於寧秦縣。
⑹ 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軍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反擊秦軍,最後以少勝多痛殲秦軍的重要作戰。
魏文侯在位時,國力強盛,曾派出大批軍隊攻取了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軍退守洛水一帶(參見魏攻秦河西之戰)。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經過數年的准備,秦國於周安王元年(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九年(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與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十三年,秦國再次調集50萬人大軍,浩浩盪盪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布下營壘,形勢危急。魏國在河西駐守一支精銳軍隊。西河郡守吳起,激勵軍隊保持高昂士氣。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動穿戴甲胄,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為步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布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後,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起反擊。這一天,魏軍人雖少,卻個個奮勇殺敵,以一擋十。魏軍經反復沖殺,將50萬秦軍打得大敗,取得了輝煌戰果。
此戰,在名將吳起的指揮下,雖面對強大的秦軍,但吳起通過激勵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士氣,顯著地增強了戰鬥力,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⑺ 陰晉之戰,魏武卒為何在吳起手中五萬戰勝五十萬
公元前389年,剛剛繼位不久的秦惠公,親率50萬大軍,跨過洛水,兵鋒直指陰晉城。這是秦國在戰國初期最大的兵力調動,國內能夠打仗的青壯男子幾乎全數上陣。秦惠公雄心勃勃,意欲徹底奪回被魏國佔領的將近十年的河西之地!
一場大戰即將展開!
一、河西在哪裡?爭奪它的意義是什麼?
黃河出河套,一路向東,在內蒙古的托克托縣突然折而向南,切山劈谷,奔騰呼嘯數百里,在風陵渡才扭轉龐大的身軀,奔向東方。
戰國,這南北數百里的黃河兩岸,東是魏國,西是秦國。從黃河西到秦國首都東面的洛水,二水切割出一片大平原。這里土地肥沃,物阜天豐,被稱為河西地區,它是連接中原與三秦的必經之地。春秋時期這里屬於晉國。而到了戰國時的三家分晉,這里成了秦魏死爭之地。秦國要想逐鹿中原,就必須首先控制河西。魏國要想遏制秦國的野心,擴張自己的版圖,同樣要佔據河西。雙方碰撞,戰事不斷。
一個人的到來,徹底改變了現狀。
他叫吳起,一個被魯國掃地出門的落魄將軍。
本來是件好事,可士兵的母親聽了以後竟然嚎啕大哭。原來這個士兵的父親以前就是吳起手下的兵,而且得了一樣的毒瘡,吳起也是用同樣的方法救了他的父親。父親非常的感動,以死報答吳起的救命之恩。現在吳起又給這個年輕的士兵吸膿,當母親的真不知道孩子將來會死在哪裡,所以才痛哭流涕。
吳起如此愛兵如子,哪個士兵不願意為他拋頭顱灑熱血?這或許又是吳起贏得陰晉之戰的又一大原因?
這場以少勝多的陰晉大戰,得益於吳起超前的戰爭視野和用兵方略,得益於吳起率先建立了一支具有超強戰力的職業部隊魏武卒,得益於吳起愛兵如子、同甘共苦、將士歸心的良苦用心。這次大戰,震驚了戰國六雄,影響深遠。它直接推動了中國戰爭進入了新常態。即職業軍隊開始建立,軍事訓練進入了常態化,並且不斷創新。單兵素質的提高和多種陣法的創新實踐,使軍隊戰力大大加強。強大的步兵戰陣開始嶄露頭角。秦國最先痛定思痛,不但痛下決心開展了商鞅變法,還學習吳起,建立了戰鬥力超強的職業軍隊“秦銳卒,”從而碾壓山東六國,獨霸天下。
⑻ 華陰地區的歷史變遷 ,
春秋(前770-前475)晉置陰晉邑,故治在今陝西華陰市衛峪鄉段家城村。
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分晉室。今華陰地以魏長城為界(今市區西約1里處),東屬魏,西屬秦,陰晉邑屬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納陰晉於秦。秦置於寧秦縣(包括今華陰、潼關二縣),取「寧靖秦疆」之意。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後的華陰屬內史。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屬渭南郡。西漢高帝八年(前199年)以地處華山之北更名華陰縣,仍屬渭南郡。西漢高帝九年(前198年)屬內史。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華陰縣屬右內史。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華陰縣屬之。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屬於馮翊郡。新莽天鳳二年(15)更名華壇縣,仍屬於馮翊郡。
更始元年(23),復名華陰縣,屬京兆尹。建武十五年(39)華陰縣改屬弘農郡。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屬恆農郡。西晉泰始元年(265)恆農郡復為弘農郡,華陰縣屬之。東晉太元十八年(393)改華山郡。十六國前趙(304—329),華陰改屬弘農郡。十六國後趙(319—349)、前秦(351—394)因之。十六國後秦(384—417),置華山郡.華陰縣屬華山郡。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仍置華山郡,華陰縣屬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治今大荔縣城區;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還治今華陰市衛峪鄉段家城村。屬華山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華山郡。華陰縣直屬華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州廢,屬京兆郡。隋大業五年(609年)移治今華陰市區,仍屬京兆郡;隋義寧元年(617)割京兆郡,復置華山郡。華陰縣屬華山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9年)華山郡改置華州。華陰縣屬之;唐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名太州;華陰市改名仙掌縣屬之;唐神龍元年(705年)太州復名華州;仙掌縣復名華陰縣;唐上元二年(761年)華州改名太州,華陰縣改名太陰縣屬之;唐寶應元年(762年)太州復名華州;太陰縣復名華陰縣屬之;唐天寶元年(742)華州改置為華陰郡,華陰縣屬之;唐寶應元年(762)復華州,華陰縣屬之;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華州升為興德府,華陰縣屬之。
天祐三年(906)復為華州。華陰縣屬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元不變;元至元十六年(1279)華陰直屬屬安西路總管府;元皇慶元年(1312)屬奉元路華州。明屬西安府華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華州降為散州,不再領縣,華陰改屬同州府;清民國二年(1913年)屬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陝西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8月,於華縣設立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華陰縣屬之。
1949年5月華縣解放以後,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隸陝西省渭南分區專員公署;1958年廢入渭南縣;1961年復置華陰縣。屬渭南專員公署;1968年,隸渭南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屬渭南地區行政公署;1991年改為華陰市。仍屬渭南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起屬渭南市至今。
⑼ 魏以陰晉為和於秦,實華陰。
《通鑒》原文:魏以陰晉為和於秦,實華陰。——周紀二·顯王三十七年(前
誤解:魏王國把陰晉割讓給秦國,要求和解;而把居民遷到華陰。
正解:魏國割讓給秦國的地方,春秋、戰國叫「陰晉」,西漢高帝更名為「華陰」。「實華陰」疑是《通鑒》以後名釋古名。
秦地。今陝西華陰東。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⑽ 陰晉具體位置
秦地,在今陝西華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