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游記
❶ 吳濁流的著作
吳濁流在37歲時以日文發表處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台灣新文學雜志》。其後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說、舊詩詞、游記、文藝論評等。吳濁流過世後,作品經張良澤教授整理匯編《吳濁流選集六冊》,加上後來出版的《無花果》、《台灣連翹》、《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共九冊。其中,仍然有許多零散篇什、書簡、以及兩千多首舊體詩未整理出版。 《亞細亞的孤兒》於1945年完稿,其內容敘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台灣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歸來後受到鄉親的潮諷,到中國大陸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發瘋而以悲劇收場。
《無花果》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為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記述作者從日治到戰後初期的經歷。小說完稿於1967年底,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於《台灣文藝》雜志上。因內文部份描述二二八事件,在1970年以單行本首次出版即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查扣,其後只在美國和台灣地下流傳,直到1988年才正式由前衛出版社在台灣公開發行。其實本書的內容,和《亞細亞的孤兒》非常近似。只因《亞》書只寫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本書寫到了二二八;因此,前者有忠貞的國民黨員為之翻譯發行,而此書則遭到禁止刊行的命運。諷刺的是,批評日本統治的《亞》書可在日本出版,而只少部份描述國民黨統治的《無》書卻不能在台灣出版。
《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一本著作,原日文,在吳濁流去世十年後由鍾肇政先生中譯出版。描述台灣戰爭前後政壇的秘辛。 《水月》短篇小說集收錄從1936年到1946年間,吳濁流以描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為主的早期中短篇小說共八篇:〈水月〉、〈泥沼中的金鯉魚〉、〈功狗〉、〈陳大人〉、〈糖扦仔〉、〈先生媽〉、〈路迢迢〉、〈歸兮自然〉。其中,〈水月〉和〈功狗〉描寫日本人對台灣子弟不平等待遇,而〈陳大人〉和〈先生媽〉則揭露當時台灣御用紳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徑。
《波茨坦科長》短篇小說集收錄吳濁流自1946年後的中短篇小說共十篇:〈波茨坦科長〉、〈狡猿〉、〈銅臭〉、〈三八淚〉、〈幕後的支配者〉、〈友愛〉、〈牛都流淚了〉、〈老薑更辣〉、〈茅盾〉、〈閑愁〉。受戰後國民黨貪污腐敗和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吳濁流戰後的小說以控訴時政為主,如〈牛都流淚了〉。而〈銅臭〉、〈波茨坦科長〉則紀錄來台接收官員以及「半山」台奸貪污腐化的行徑。 《南京雜感》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四。收錄吳濁流游記共九篇:〈一束回憶〉、〈回想照門分教場〉、〈回我的第二故鄉〉、〈重訪西湖〉、〈南京雜感〉、〈回憶大同〉、〈游顱鶿潭記〉、〈既到臨崖返轡難〉、〈印非游記〉。
《黎明前的台灣》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五。收錄吳濁流對台灣、中國、日本的文化論述共十六篇。
《台灣文藝與我》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六。收錄吳濁流論述、散文、自序計三十九篇。
《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收錄1962年6月至1976年8月止,吳濁流致鍾肇政以日文書寫的簡信三百多封,由物理學博士錢鴻鈞編匯,黃玉燕中譯,於2000年05月01日初版。不過,鍾肇政致吳濁流的書簡卻只紙未留。
❷ 德國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柏林:勃蘭登堡門(德國統一的象徵)
法蘭克福:羅馬廣場(法蘭克福的象徵),法蘭克福展覽中心(德國最重要的一個展覽館);
慕尼黑:聖彼得教堂(歌特式建築),寧芬堡(歷代王侯的夏宮);
科 隆:巧克力博物館,萊茵河畔(歐洲第三大河),科隆大教堂(德國最大的教堂),日耳曼博物館(有珍貴的狄奧尼西嵌磚);
❸ 求恩斯特、海格爾的資料,越全越好
你說的是不是德國動物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奧古斯特·海格爾」?下附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奧古斯特·海格爾(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相關資料 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奧古斯特·海格爾(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於波茨坦卒於耶拿,德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同時也是醫生、教授。海格爾將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引入德國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完善了人類的進化論理論。海格爾本來的職務是醫生,後來任比較解剖學的教授。他是最早將心理學看作是生理學的一個分支的人之一。他引入了一些今天在生物學中非常普遍的術語如生態學、門等,他將政治學稱為是「應用生物學」。他的一些理論和主張後來被納粹理論家利用,成為其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由。海格爾也是優生學的先驅。海格爾比較知名的文章主要是他的科普、嘲諷文章或者他的游記,但他的學術文章今天依然可以提供新的啟發。比如他1866年的《形態學大綱》是世界上第一部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教科書,在他的1874年的《人類學》中他使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來探討人從動物世界的進化和人的來源。他的三卷長的《系統發生學》至今很少有人讀,這是一部從1894年到1896年發表的巨著,其中海格爾描述了他對整個動物世界的進化和親屬關系的認識。藝術和自然 海格爾認為生物學在許多方面與藝術類似。自然界中的對稱,比如單細胞生物中的放射蟲對他的藝術天賦有很大的啟發。尤其著名的是他畫的浮游生物和海母的畫,這些圖畫生動地體現了生物世界的美。不論是在他的學術著作還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他都畫有優美的插圖。他的圖畫對20世紀初的藝術也有影響。新藝術運動就是從他的一些插圖中獲得啟發形成的。海格爾在耶拿的住宅和那裡的一個他資助的博物館的建築也體現出了他的藝術天才。海格爾非常勤勞。僅使用英國的「挑戰號」的數據他描寫了3500多個放射蟲的種。他的這份報告共三卷,2750頁,包括140個非常細膩的放射蟲的圖像。尤其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逝世後他往往每天工作18小時。演說 海格爾對於個體發育和種系遺傳學的平行觀察促使他提出了個體發育與進化過程中的因果關系的理論。這就是所謂的復演說。今天這個理論已被推翻。哲學 由於海格爾對進化論的證明不精確,而且他本人將自然科學的認識與宗教對立起來,因此他的理論成為試圖駁倒進化論的創造論者的攻擊對象。他也受到後來的生物學家如史蒂芬·傑·古爾德的批評。在哲學上他持一元論,認為「世界與上帝是同一的」。格隨著每年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過去的對立不斷縮小,因此最基本的世界觀問題的解決也越來越近了。我們可以希望在將來的20世紀越來越多這些對立統一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個希求的世界觀的統一的一元論。 海格爾並非嚴格的無神論者。他雖然反對創世論,但他出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他認為世界萬物(包括無機的礦物)是有靈魂的。他的唯物主義是一個有靈魂的物質的物質主義。他認為上帝與萬能的自然規律是同一的。他使用「細胞記憶」和「晶體靈魂」之類的詞語。社會達爾文主義 海格爾無疑是德國優生論的啟發人。在他的《生命奇跡》中他寫道:「我們的文明國家人為地養育著成千上萬得了不治之症的人,比如神經病者、麻風病人、癌症病人等等,這對這些人本身和對整個社會沒有任何好處。」從1905年起海格爾是「優生論社團」的成員。在海格爾的文章中常常體現出他的德國民族沙文主義。比如在他的《永久》中他寫道:「每個教育良好的德國戰士……在智慧和道德價值上要比上百個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所能提供的原始的自然人要高。」在《形態學大綱》中他說:「高等人與低等人之間的差別比低等人與高級動物之間的差別要大。」這些和其它許多海格爾的言論使他在德國思想史上起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作用:他是納粹主義的鋪路人。尤其是海格爾利用他在學術界的權威地位來普及他的政治觀點。著名學者 海格爾的理論對進化論的歷史非常重要。海格爾也是提出生態學這個概念的人。尤其他在解剖學上的知識給進化論提供了很多新的觀點。他還描述了上百新的物種。此外他引入了使用家譜圖來描寫生物學中的進化關系的表示方式。不過今天這樣的家譜圖已經被認為是過時和不準確的。他提出了所有生物是從共同的祖先發展出來的設想。他推測這些祖先可能分三個組。大多數他的理論今天已經過時了。批評 從現代的生物學來看,海格爾1866年推出的復演說是錯誤的,這個理論並非自然規律。雖然如此這個觀察依然有一定的意義。它雖然不是一個自然規律,但是一個經常發生的現象。由於海格爾讓他的哲學觀點影響他的學術觀點,因此他的一些生物的圖畫部分故意畫錯。從哲學上來說,他更加偏向拉馬格的用進廢退的理論。他有時故意錯誤地描寫自然現象或者至少不精確嚴格地從各個方面來觀察這些現象來使得他的描寫更加符合他的一元論的哲學理論。
❹ 去德國。 那些城市景點值得去
柏林(BERLIN):德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最大城市,人口340萬,見證了從普魯士王國而來的德國歷史,有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勝利女神柱(SIEGESAEULE),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
WILLIAM GEDAECHTNIS KIRCHE)等,還可以參觀聯邦議會,柏林牆你可以去找找,反正我是沒看見。遷都之前和之後,這里一直都是個大工地,到處大興土木。去波蘭華沙必經此地。必到。參見我的游記《勝利女神》。
波茨坦(POTSDAM):柏林郊外小城。有無憂宮(SANSOUCI),為德皇仿巴黎郊外的凡爾塞宮而建,另外還有簽訂波茨坦公告遺址。既到柏林,不妨抽點時間來此。
德累斯頓(DRESDEN):薩克森州(SACHSEN)首府。據說曾是唯一讓有品位的人感到舒服的德國城市,號稱「易北河(DIE ELBE)畔的佛羅倫薩」,不過二戰中被炸的差不多了,只有茨文閣宮(DER ZWINGER)一帶尚值一觀。郊外有個國家森林公園,號稱「薩克森的瑞士(SACHSISCHE SCHWEIZ)。從此去捷克布拉格最為便捷。到不到看你了。參見我的游記《歐洲狂奔三十天之五》。
漢堡(HAMBURG):德國第二大城,最大的港口(很多以為是海港,實際上是河港)。典型的工業城市,要看就看紅燈區,如果你看過或要看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這里不來也罷。去丹麥必經此地。參見我的游記《歐洲狂奔三十天之三十》。
不萊梅(BREMEN):與漢堡同為漢薩同盟(HANSE)的成員,也與漢堡一樣無味。有很多由格林童話而來的塑像,還有一個不大的老城。既來漢堡,順便來此,否則不來也罷。
漢諾威(HANNOVER):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首府。據說標准德語以此地口音為准,現任總理施羅德當選前為此州州長,他的德語聽起來是舒服些。著名的博覽會城,每年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博覽會,去年傾力舉辦的世博會2000卻賠了本。可以來此看博覽會,否則不來也罷。
魯爾區(RUHRGEBIET):其實由很多城市組成,但你幾乎找不到分界線,是德國的傳統工業區,外國人尤其是土耳其人很多。杜塞爾多夫(DUESSELDORF)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首府,萊茵河畔的老城有些意思;埃森(ESSEN),德國第五大城,據說要和杜塞爾多夫聯合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THYSSEN-KRUPP鋼鐵公司在此,KRUPP如果說克虜伯你肯定知道,著名的軍火生產商;多特蒙德(DORTMUND),以它的球隊聞名而已,郊外有個德國第二大賭場;杜伊斯堡 (DUISBURG),據說是德國最醜陋的城市;伍柏塔爾(WUPPERTAL),恩格斯的故鄉;索林恩(SOLINGEN),德國著名的刀剪產地。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必經此地。可以一到。參見我的游記《魯爾區素描》。
科隆(KOELN):德國第四大城。以哥特式大教堂和香水聞名。也就大教堂值得一觀,它就在火車總站的外面。不過此地的同性戀酒吧相當有名,前段剛剛又搞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同性戀遊行。去比利時必經此處,還有快車經比利時發往巴黎,然後可從布魯塞爾或巴黎乘歐洲之星前往倫敦。如果要看大教堂,就在此下車。
波恩(BONN):前首都,典型的德國小城,有貝多芬故居,是貝多芬的崇拜者就在此下車。
科布倫茨(KOBLENZ):萊茵河(DER RHEIN)與摩澤河(DIE MOSEL)在此交匯,交匯處為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從此處到美茵茨的一段據說為萊茵河最美的一段,你可以坐游輪,不過火車從科隆到美茵茨一直是貼著河走的。這一帶也是德國著名的葡萄酒產地。必到。參見我的游記《半萊茵河之旅》。
特里爾(TRIER):據說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有座黑色的羅馬拱門(PORTA NIGRA),很有氣勢,老城也值得一觀。當然還有馬克思故居,你會發現留言簿上大多是中國人向「偉大導師」致敬的簽名,可誰知道當年馬克思到底想拿********干什麼,而今天的中國人又到底想拿********干什麼?去盧森堡大公國必經此處。值得一到。參見我的游記《太陽照在摩澤河上》。
美茵茨(MAINZ):萊茵蘭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首府。有個挺大的教堂,其他沒什麼看的。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地應該叫做「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因為在德波邊境還有一座「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德國的金融城市,有摩天大樓群,有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最大的機場,當然還有楊晨,不過聽說他不願意留在這里踢德乙。說來奇怪,德國人把楊晨譯作「CHEN YANG」,卻把謝暉譯作「XIE ***」。不來也罷。
❺ 吳濁流的人物年表
1900年6月2日
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十號。父吳秀源,母親朱滿妹,排行第四,上有兩兄一姊。
1910年
入新埔公學校就讀。
1916年
新埔公學校畢業,升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部(即台北師范學校)就讀。
1920年
台北師范學校畢業。任台灣公學校教諭(照門分教場主任)。
1921年
發表《論學校與自治》於新竹州教育課募集論文集。
1922
因《論學校及自治》的發表,被當局認為思想偏激,四月左遷至苗栗四湖公學校。
1924年4月
被調至五湖分教場。
1924年9月
與十九歲的林先妹小姐結婚。
1925年2月
得急性肺炎,險失一命。
1926年2月
因發表《對會話教授的研究》於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受本校的新校長穎川先生看重。
1930年10月27日
發生霧社事件。
1936年
受同事日本文學少女袖川老師的刺激而作的小說處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後的《べンの雫》(《筆尖的水滴》)皆發表於《台灣新文學》。
同年,小說《どぶの鯡鯉》(《泥沼中的金鯉魚》)並榮獲《台灣新文學》徵文比賽首獎。
1937年
轉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
發表小說《自然へ歸れ》(《歸兮自然》)於《台灣新文學》,以及創作《功狗》和《五百錢之蕃薯》兩篇日文小說。
同年並發表研究論文《下學年數學教授的研究》於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
1939年
因抗議日本軍閥為辟兵源,在台灣全面實施青年訓練,苛擾兼施,復遭左遷於馬武督分教場主任職。
1940年
以服務二十年獲敘勛,但因郡視學(督學)肆意凌辱台籍教師,抗議無效,憤而辭職。
1941年
隻身歸祖國,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
1942年
返台,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
發表游記《南京雜感》,分十個月在《台灣藝術》連戰。
1943年
起稿《胡太明》,即《亞細亞的孤兒》。
1944年
任《台灣新報》記者。(日本帝過為壟斷台灣島的視聽,將全島報社歸並統一為《台灣新報》)。
同年,創作小說《陳大人》,台灣光復後發表於《新新雜志》;小說《先生媽》發表於《民生報》。
1945年
台灣光復後,任職於《台灣新生報》(即日據時代的《台灣新報》)。
創作日文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和小說《糖扦仔》(原為《胡太明》中一篇)。
長篇小說《胡太明》完稿。
1946年
任職《民報》記者。
籌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1946年9月
開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為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單獨發行),本書被公認為抗日文學的代表作。
1947年
轉任社會處科員。
崇正出版社籌組計劃流產。
二月二十八日發生二二八事件。
創作隨筆《夜明ば前の台灣》(《黎明前的台灣》)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
任大同工職訓導主任。
發表小說《ボッダマ科長》(《波茨坦科長》),並由私立大同工職打人情會出版,一說由台北學友書局出版。
又發表隨筆《台灣文學の現況》(《台灣文學的現況》)於日本《雄雞通信》。起草小說《泥濘》。
1949年
改任台灣機器工會同業工會專員。
創作《書獃子的夢》。
1949年8月
出版漢詩《藍園集》,共有「劍潭筆淚」、「長江墨滴」、「鳳嶺松濤」、「雙峰余情」和「稻江雲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書局出版。
1950年
創作小說《友愛》;小說《泥濘》完稿。
1952年
寫《十圓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
任專門「委員」。胃出血,病一個月。
1954年8月
發表散文《新文學運動的氛圍氣》於《台北文物》。
1955年
起稿《狡猿》。
1955年1月26日
娶長媳張松英。
1956年
完成小說《狡猿》。
《アヅアの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日本一二三書房出版。
1957年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漢詩《東游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めウれ島》在日本ひゐげ書房出版。
1958年
創作小說《銅臭》和《閑愁》。
1958年5月
漢詩集《風雨窗前》在苗栗文獻書局發行(其中附錄《先生媽》、《陳大人》和《騷壇雜感》)。
1959年6月
《孤帆》由楊召憩譯,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本書是為《亞細亞的孤兒》的中譯本)。
1960年
創作小說《三八淚》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
創作散文《有關文化的雜感一二》。
1962年
創作漢詩《芳草夢》一二二首。
1962年6月
由傅恩榮譯、黃渭南校閱的《亞細亞的孤兒》由台北南華出版社出版。
1963年
創作散文《漫談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說《老薑更辣》。
1963年4月
漢詩《濁流千草集》由台北集文書局出版。
1963年11月
《瘡疤集》(上)(下)二冊,由台北集文書局出版。
1964年
成立《台灣文藝》雜志社。
發表散文《台灣文藝雜志的產生》和論文《漢詩必須革新》於《台灣文藝》創刊號。
發表散文《歷史有很多漏洞》和《給有心人的一封信》於《台灣文藝》第二期。
發表散文《關於漢詩壇的幾個問題》、《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鍾肇政的一封信》於《台灣文藝》第三期。
發表散文《漫談台灣文藝的使命》、《一場虛驚》、《惜哉台灣文藝月刊》於《台灣文藝》第四期。
發表散文《傳記小說不振的原因》於《台灣文藝》第五期。
1965年
自台灣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專門委員職退休。
游香港、日本,作《再東游吟草》一二○首及《東游雜感》。
發表散文《我辦台灣文藝及對台灣文學獎的感想》於《台灣文藝》第六期。
發表小說《幕後的支配者》、散文《為自由詩壇說幾句話》和新詩《萬國文藝攤的拍賣》於《台灣文藝》第七期。
發表小說《很多矛盾》和論文《對詩的管見》於《台灣文藝》第八期。
發表小說《牛都流淚了》和散文《要禁得起歷史的批評》、《我最景仰的偉人》於《台灣文藝》第九期。
創作散文《光復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卻歌唱的金絲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憶我的第二故鄉》發表於西湖「國校」五十周年紀念冊。
1965年10月
楊召憩譯本《孤帆》由泛亞出版社再版。
1966年
發表評論《評魏畹枝的「對象」於《台灣文藝》第十期》。
發表散文《我的批評》、《兩年來的苦悶》和《悼江肖梅》於《台灣文藝》第十一期。
發表游記《游鸕鶿潭記》於《台灣文藝》第十二期。
發表漢詩《再東游吟草》。
發表游記《東游雜感》收入於《談西說東》。
1966年12月
小說版的《吳濁流選集》由台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
創作散文《回想照門分教場》;並發表散文《懷念吳新榮君》於《台灣文藝》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說《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憶錄《無花果》。
1967年4月
漢詩、隨筆版的《吳濁流選集》由台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
發表散文《為台灣文藝講幾句閑話》於《台灣文藝》第十八期。
小說《無花果》和環球游記《談西說東》於《台灣文藝》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連載。
1969年
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發表散文《我設文學獎的動機》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五期。
1969年4月
海外游記《談西說東》(分《談西說東》和《東游雜感》二篇)由台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1970年
發表散文《回憶大同》於《台灣文藝》第二十六期。
發表散文《看雞棲王的作風》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七期。
發表散文《素富貴行乎富貴》於《台灣文藝》第二十八期。
發表散文《回憶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於《台灣文藝》第二十九期。
發表論文《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於《台灣文藝》第三十期。
發表散文《羅福星的詩與人》於《台灣文藝》三十三期。
創作散文《回憶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憶母校的今昔感》,並與前《回憶五湖》三篇總題為「一束回想」。
1970年10月
《無花果》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年
分別發表散文《贅言》和《設新詩獎及漢詩獎的動機》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發表琉球、日本游記《東游雅趣》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載於日本奉仕經濟新報)。
1971年1月11號
發表於日本《奉仕經濟新報》的日文散文《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譯後發表於《台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
《晚香》由台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1971年12月
《泥濘》由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
年初漫遊東南亞。
發表游記《東南亞漫遊記》和散文《既到臨崖返轡難》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五期。
創作游記《游五指山記》和七絕《晚霞》一○一首。長篇日文小說《台灣連翹》起稿。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載於台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
《夜明げ前の台灣-植民地ガウの告發》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1972年11月
《泥濘に生きる-苦惱する台灣の民》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1973年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1973年1月
漢詩總集《濁流詩草》總計二十三篇,由台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發表《台灣連翹》一小部份,中譯後於《台灣文藝》第三十九至四五期連載。
1973年5月
《東南亞漫遊記》由台灣文藝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亞細亞的孤兒——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由日本新人物往來社出版。
1974年
游歷美洲。寫作《南美游記》。
發表散文《對文學的一二管見》於《台灣文藝》第四六期。
1975年
游歷印度尼西亞、澳洲、紐西蘭、馬尼拉等地,作《印澳紐游記》。
發表游記《睽違三年重遊日本》、《重訪四湖》和散文《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分別於《台灣文藝》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
小說選集《泥沼中的金鯉魚》,張良澤選編,由台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
游歷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記》。
發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記《印澳紐游記》、《非印游記》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別刊登於《台灣文藝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
應邀赴東吳大學演講,題為《日據時代漢詩在台灣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
偶染風寒,不意並發肝疾、糖尿和白血球過多等症,病情惡化,十月七日溘然長逝,享壽七十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