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毗國遺址
Ⅰ 有名的女兒國是這里生活著什麼族人
《精絕國與女兒國》
「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具有戰斗能力者五百人。設置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北距西域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盧國四日的行程。地形崎嶇。西通彌四百六十里。」
在《漢書》中,對於精絕國的描述只有這區區113字。在班固的眼中,也許精絕國太微不足道了。全國僅有480戶,人口僅有3360人,能戰斗的士兵僅有500人。
精絕國確實是一個小如滄海一粟的小國,但它曾經活躍在絲綢之路南路,以殷實、富庶著稱。當時,尼雅城叫做尼壤,是精絕國最繁華的城市。可惜的是,這個富庶的國家不知因為什麼原因突然消失了,以至於時四五百年之後,玄奘取經東歸時經過尼雅城,只見到了滿目的荒涼。
玄奘身為佛教信徒,所寫的作品也就充滿了怪力亂神。在關於精絕國一帶的描繪中,他就根據傳說寫了許多有神話色彩的東西。
玄奘這樣寫道:「在一片發生過大戰的戰場往東走30多里地,就到了媲摩城。城中有一尊雕檀立佛像,高兩丈有餘,非常靈驗,經常放出光明。從媲摩川東進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城了。尼壤城周長三四里,位於大沼澤地中。那裡又熱又濕,難以跋涉,蘆草生長茂盛,沒有可以通行的途徑,唯有進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來的人沒有不經過這座城池的。而於闐則以此地作為其東境的關防。從尼壤繼續往東走,就進入大流沙地帶。那裡沙流漫漫,聚散隨風而定,人走過之後留不下痕跡。也正因為這樣,有很多人在那裡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帶,放眼四顧,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東南西北。因此,那些往來的行旅就把別人的遺骨聚集起來作為路標。不僅分不清方向,那裡水草也很缺乏,熱風肆虐,風起的時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人們在那裡時不時的還會聽到歌和呼嘯的聲音,有時會聽到哭泣之聲。不知不覺間,人就會跟隨聲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處,這樣一來就經常有走失的人。這都是鬼魂精靈所乾的事……」
說到玄奘,就不能不提一提《西游記》中演繹出來的「女兒國」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幾乎人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只有女人、沒有男人的地方,叫做女兒國。女兒國國王愛上了唐僧,想留唐僧做女婿。一段浪漫的傳奇就這樣展開,並以遺憾結尾。
許多人大概以為,女兒國不過是杜撰而已,很少有人知道玄奘真的知道女兒國的所在,也很少有人知道精絕國與女兒國之間還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
女兒國,在歷史上被稱為女國,國中之人則稱自己的國家為蘇毗。在鼎盛時期,蘇毗國是一個北接於闐、東北鄰青海通天河、西至天竺、東與吐蕃接壤的部落型國家,是一個大國。
蘇毗國在形式上是一個母權國家,最高統治者為女王。蘇毗女王每五日一聽朝,處理軍國大事,另外還有一位小女王協助女王管理國家。蘇毗國的王位由女性終身把持,後繼者也必須是女性。王位的繼承有兩種途徑,一是兩位女王如果都死了,大臣們就帶著豐厚的禮物,求死者族中最有聲望的女子兩人,一個立為女王,一個立為小女王,共主國政。若女王死了,小女王就可以即位為女王;二是女王死後,由女王的侄女繼承王位。
國王的丈夫被稱為金聚,社會地位遠不如女性。女國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雖然都是男性,但他們的職責只在執行命令,不能決斷國事。因此史稱:「凡號令,女官自內傳,男官受而行。」
至於蘇毗國的來歷,在青海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蘇毗國開始沒有男人,女孩只要到黃河源頭的星星灘去洗個澡就可以懷孕。據說女兒國後裔一年一度的洗澡節就是因這個風俗而起的。至於後來居住在蘇毗國的男人,則是戰敗的羌人戰俘。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四中記載了這個奇特的國家,稱之為「東女國」或「蘇伐剌拿瞿呾(dá)羅國」,並說此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不過,對於「東女國」,玄奘也只是聽說,並沒有到過那裡。
蘇毗國重女輕男的風俗在婚姻問題上最突出。《新唐書》稱:「(蘇毗國)俗輕男子,女貴者咸有侍男。」就是說,像古代中原有錢有權的男人妻妾成群一樣,蘇毗國的貴族女子都有很多丈夫侍候。據《唐會要》記載,在蘇毗國,不僅是貴族女子,就算是最沒錢沒權的女子,也是家中的家長,有多個丈夫。女人生了孩子都隨母親的姓氏。而再尊貴的男性,也不能有妻子之外的女人。
由此可見,蘇毗國是一個並不多見的一直承襲母系氏族公社傳統的國度。考證它的國家機構,已經屬於奴隸社會,但觀其風俗,則儼然是母系氏族公社。蘇毗國人的生活有很濃厚的原始風情,平時喜歡在臉上塗抹顏料,頭發也不論男女一律披散著。
雖然保留著濃厚的原始風貌,但蘇毗國卻曾經是個非常富有的國家,屬民以畜牧業、農業為生,男子務農狩獵,女子要麼出將入相,要麼就是盡享一家之主的榮光。蘇毗國出產有上等黃金,還有黃銅、硃砂、麝香、氂牛、蜀馬、駿馬等。國中尤盛產鹽,與印度有貿易往來,具備相當殷盛的國力。
前邊之所以說精絕國與蘇毗國有關系,是因為在精絕國遺址出土的木簡中的一些記載。根據木簡的只言片語可知,精絕國王朝長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強大部落 「SUPIS」人的威脅和入侵,並且步步加深,國王對「SUPIS」人的威脅十分擔憂。在精絕人的眼中,「SUPIS」是一群像魔鬼一樣野蠻、兇猛、可怕的敵人。有人據此認為,精絕國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
推敲「SUPIS」的讀音,與蘇毗二字極其相近,蘇毗國的位置,相對於精絕國來說,也確實是在其西南方。根據蘇毗國的風俗來看,蘇毗人保留著相當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已經進入封建社會的精絕國人看來,蘇毗人必然是野蠻可怕的。雖然在精絕國遺址出土的木簡中未見有「蘇毗」等確切的字樣,但漢朝時蘇毗國不為人知也是極有可能的。精絕國曾經與「SUPIS」在一段時間里爆發了戰爭,而且經常打敗仗。蘇毗國在隋代時被記載人口有上萬家,人口估計在7萬以上。那麼,在漢朝時,蘇毗國人口也應該遠在精絕國之上,更何況比較原始的民族青壯年男子都可以在戰時成為戰士,遠不是僅有500士兵的精絕國所能戰勝。種種跡象表明,「SUPIS」就是蘇毗國。
蘇毗國是一個非常讓人感興趣的國度,曾經擁有輝煌的文明。遺憾的是,這個曾經以原始制度稱霸一方的民族沒有延續下來。
由於實行女王與小女王的共同執政,蘇毗國內逐漸出現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
當時,蘇毗女王達甲吾居於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蚌蘇則居於悉補爾瓦之宇那。達甲吾昏庸暴戾,大臣念·幾松上言勸諫,反為達甲吾放逐。念·幾松怨恨在心,於是暗中策劃,殺死達甲吾,投奔了墀蚌蘇。
墀蚌蘇也不是英明的君主,被她器重的念·幾松的妻子又恣意妄為,殘酷虐待奴隸,於是激起民怨。一些大臣暗中聯系吐蕃王南日倫贊,里應外合,一舉占據蘇毗王宮,處死了女王墀蚌蘇,蘇毗從此被吐蕃吞並了。
後來,南日倫贊死於內部斗爭,蘇毗人造反獨立。南日倫贊之子松贊干布即位後,又重新征服蘇毗。
蘇毗與吐蕃合一後,迅速由女全社會轉變為男權社會,蘇毗軍隊因為戰鬥力極強,成為吐蕃武力擴張的得力工具,在河隴、西域一帶屢次征戰。蘇毗也成為吐蕃的後方大基地。當時,蘇毗具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吐蕃諸部中最強大。有的蘇毗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就投奔唐朝。唐玄宗天寶年間,就有蘇毗王沒陵贊企圖率部投唐,結果被吐蕃發現,沒陵贊及其家族共2000餘人被殺;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春,沒陵贊之子悉諾邏也要投奔唐朝,事情再次暴露,其1000餘部眾被吐蕃所殺,悉諾邏本人則逃至隴右,後來到了唐都長安。唐以後,蘇毗漸漸淡出歷史,蘇毗被逐漸藏化了。
(節選)
(出自《神秘消失的古國》月明日。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中原農民出版社)
Ⅱ 象雄王國遺址的象雄文明
在一萬八千多年前的阿里地區,曾有數個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王國,其中最昌盛的除吐蕃外,就要數信奉「雍仲本教」、實力強大的象雄王國了。象雄,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大鵬之地」。象雄,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專家考證,古代象雄人即以大鵬為圖騰。象雄鼎盛之時,正值中原地區唐朝,當時稱象雄為「大羊同國」。古書記載,象雄沒有文字,但據許多中外藏學家的研究與現存遺跡證明,這一條並不準確。
根據對當地人名、地名的研究,現阿里地區的許多地名皆為古象雄語遺留下來的;研究認為,當時(在松贊干布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本教師們就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了經書。後來吐蕃征服象雄地區,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古國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象雄信奉雍仲本教。
象雄王國崛起於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年代至少先於吐蕃六部結盟兩個世紀,按同一時期的雍仲本教經典描敘,阿里、拉達克(克什米爾一帶)等地是「內象雄」,是核心地帶衛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為·中象雄」;多康(那曲、安多、昌都)等地為「外象雄』。勢力范圍幾乎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又跨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嚴格來說象雄還不是國家,只是一個較大、較強的部落聯盟。其後,蘇毗、吐蕃先後興起於藏北與山南,逐步削弱了象雄的勢力。三大部落彼此互有戰事,成三足鼎立之勢。
象雄王國的最後一代國王李迷秀是被赤松德贊串通了其王後,在他祭湖的時候將其暗殺,導致了象雄的滅亡。象雄當時已經擁有高度的文明,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並且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其文字與古克什米爾及古旁遮譜(印度古邦)的文字有關聯,晚於象雄文出現的藏文也曾經借鑒。
據考古學研究和史籍記載,象雄在公元前10世紀就已在西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偏僻角落中崛起,且早於吐蕃與唐朝建立關系。在公元6-7世紀,象雄已是以牧為主,兼有農業。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征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
Ⅲ 蘇毗國最後的女王是誰
蘇毗是藏族歷史上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在今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新唐書》說蘇毗是「西羌種」。可知蘇毗原屬羌系民族。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認為,蘇毗是一個藏種的國家,蘇毗系羌系民族的名稱,而「孫波」則是吐蕃的名稱,此論已為學界公認。
Ⅳ 《鬼吹燈》中的鬼洞族為什麼會突然離奇消失
大熱的探險小說《鬼吹燈》中出現了精絕古城以及被詛咒的民族鬼洞族,由於精絕女王濫用鬼眼神賜予的法力導致滅亡,而精絕古城成為廢墟被掩埋在黃沙之下,鬼洞族人則就此滅絕,從小說看來,鬼洞族是滅亡於詛咒無疑。但就真實歷史中,的確有精絕古城出現,但精絕王也並非是一條蛇,而鬼洞族也並不存在,真實歷史中可以稱之為精絕古城的尼雅人才對。
由此可以大膽推測出精絕人的突然消失並非其他原因,而且被蘇毗古國征服後成為奴隸,此後作為奴隸的精絕國人要不死於戰火,要不死於他鄉,終沒有回到精絕古城的一天,這也正是精絕古國和精絕人突然衰落的原因。
由此可見,「鬼洞族」並非真的存在於精絕國內,蛇一樣的精絕女王也只出現在小說中。精絕人及其建立的精絕古國滅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精絕人的去向則有極大可能是被蘇毗人掠走當了奴隸,因而會消失在滾滾歷史長河中……
Ⅳ 女兒國究竟在什麼地方,唐僧孫悟空對話中有沒有暗示
百回本《西遊記》從第五十三回至第五十五回用兩萬多文字敘述了唐僧師徒在「女兒國」中的經歷。
也正是《西遊記》,將一個由純粹的、由女性組成的「國家」搬上了文學舞台之上;也由此在廣大男性群體們的靈魂深處激起了層層波瀾,想像力也如脫韁的烈馬在曠野中馳騁開來……
盡管每位讀者完全懂得「女兒國」只是文人的虛構,但還要查閱資料在浩瀚的史海中一探究竟,「女兒國」真的存在嗎?也就是《西遊記》中描述的「西梁女國」有原型嗎?
筆者認為《西遊記》中的「西梁女國」不但有原型,而且或是今天的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筆者能夠斷言,是因為找到了很多依據,其中最為醒目的依據是:女兒國中的女子都是「長裙短襖……、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之類。」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地,要分辨女性群體的族別,首先就要觀察其服飾和頭飾。至少在明朝,但凡見到一兩個女子,通過服飾和發飾足以能斷定她們的族別,當地人甚至能確定她們所居住的村莊!在解放前,河湟谷地生活著的少數民族也只是大概分為藏族先民、回族先民和土族先民(當時叫土人,不叫土族)等。在少數民族地區,服飾、頭飾和方言代表著不同村寨的民俗文化符號。如將《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中出現的、對女兒國中人物的外部特徵描述的詞語摘出來問青海省當地人:著「長裙短襖……、兩截穿衣」者是什麼民族?並「三綹梳頭」者是什麼人?答案只能是「土族女人」!除了這些,小說內容中的場景、時間,人物故事都是在影射「西梁女國」的原型是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具體分析如下。
西梁之地在哪裡?「西梁女國」之「梁」字與古代西北地區用來表示一個政權的「西涼」之「涼」字,在此暫用通假字理解,「西梁」即「西涼」。西涼作為政權名,有如下簡介: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佔領後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周圍幾省……。
今天的青海省互助縣所在地,在古代一直是西涼、西夏的管轄范圍之內。
歷史上,吐谷渾王國要養活一個國家的人民,在糧食產量低下的高原氣候條件下必須要承襲原在遼東的產業,仍將牧馬作為主業。
牧馬不同於牧牛羊,牧牛羊一人可牧成百頭沒問題。吐谷渾養馬除了自己軍需外,多數馬匹要作為商品出口到中原。養馬而不馴成野馬,野馬是廢物。小馬不馴,長大成野馬。馴馬要在規定的時間進行,馬駒太小不可馴,年歲過大馴不了。在與中原互市時,馴就的戰馬才有市場,馴不好的、沒馴的馬難以控制,沒有使用價值。雄馬閹割叫做騸馬,用來耕地拉車;雄馬不閹割叫兒馬,可留作種馬,也可作軍馬(其實雄馬大部分都要閹割),母馬一般要留下繁殖。一年四季要操心的豈止成千上萬匹馬?吐谷渾國度的男性得全員參與還顧不過來。土族老人講,那時侯男孩長到十二歲就被征去放馬。女性與十二歲以下男童還有不能放馬的老人、病人守家務農。牧馬、馴馬、良種馬培育,有時還得爭地盤戰斗、對外貿易,還得防盜馬賊。一系列活做下來,男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回家了,戰事吃緊時幾年回不了家。
現實中形成的「女人之國」是在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臨時的社會組織形式。史書載,唐朝興盛時,「東女國」不復存在。原因是吐谷渾政權瓦解,男人們回家了!
在《西遊記》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五回中的,對女兒國中人的服裝、飲食風格等細節的描述可以窺見,「西梁女國」的原型直指青海湟北土族群體居住地。「琵琶女」招待唐僧時,端出了一葷一素兩樣包子,在土族人的婚禮上,這兩樣食品也最能代表土族的婚宴。在古代,也只有這兩盤包子才是土族婚宴美食的主角。
Ⅵ 誰了解西域當年到底有幾小國
確切的說,西域是一個復雜的稱謂,在歷史、地理甚至文化領域各有不同的面貌。要認識西域,必然需要搞清楚觀察的出發點。
不過,西域首先是一個歷史和地理相交錯的概念,並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西域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政權和地區。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西域也被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天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成為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域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而廣義上的西域則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及絲綢之路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參見《中國歷史地理學》上的論述)。
今天生活在新疆的人回望西域的蒼茫遼闊,常常會聽到西域歷史上有三十六國的說法,那一段久遠而迷人的時代,流傳下多姿多彩的文化古跡。即使今天新疆的很多地州縣份,依然還保留著不少歷史陳跡,作為諸多西域古國存在過的憑據。
不過,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雖然《漢書·西域傳》開頭就是:「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但在歷史上,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西域從來都不是三十六國。作為信史的《漢書》、《後漢書》的《西域傳》所能羅列的西域大大小小政權,前者是四十九國(前輩歷史學家岑仲勉的名著《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不止49國,包含了所謂東漢分出的國家),而後者是二十二國。一直到清代著名的邊疆地理學家徐松寫出《漢書西域傳補注》之後,才流傳下今天人們所熟悉的三十六國一說。
在這古老的絲綢之路上聲名遠播的三十六國指的是:(1)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的部分;(2)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3)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4)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5)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6)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今天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有別,所以今天鄯善縣打造的樓蘭鄯善文化其實是戴錯了帽子);(7)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8)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小的國。(9)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南;(10)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11)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12)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目前尚有皮山古城廢墟;(13)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14)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15)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16)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17)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於闐吞並;(18)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19)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一帶;(20)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並;(21)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22)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23)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24)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25)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26)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27)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28)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29)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30)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31)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32)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33)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34)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35)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36)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周圍。
很顯然,還有一些今天新疆人較熟悉的西域古國沒有在其中,例如大名鼎鼎的大宛、月氏、精絕、蘇毗(就是女國,因為大小國王都是女人,是一個母系氏族政權,到《西遊記》中被敷衍成為全是女人的女兒國)之類。
當然,這些國家有的在《後漢書》中出現過,有的在胡三省給《資治通鑒》卷二十附註中記載過,表明漢代的西域諸國如何演變為50餘國。另外,著名的民族史學家林干先生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一書也據此有過一番梳理。
可是,為什麼西域絲綢之路上這么多的國家後來又統一成了三十六國?一個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有一些西域國家,後來不包含在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中國境內,例如安息、康居、大夏等,他們屬於廣義上的西域范疇。其實這不是一個全面的理由,例如蘇毗就大部分在新疆境內(北接於闐、東北鄰青海通天河、西至天竺、東與吐蕃接壤,也算一個大國),但它為什麼也不在其中?
精絕在三國兩晉時神秘消失,留下了今天的精絕尼雅遺址,根據史書記載,有研究者推測是被蘇毗國攻擊,蘇毗顯然比精絕國強大。在《漢書》中,精絕全國僅480戶,人口僅有3360人,能戰斗的士兵僅500人上下。盡管蘇毗人的生活方式有著濃厚的原始風情,平時喜歡往臉上塗抹顏料,頭發不論男女一律披散。但蘇毗卻是個富有的國家,屬民以畜牧業、農業為生,男子務農狩獵,女子要麼出將入相,要麼就是盡享一家之主的榮光。蘇毗出產有上等黃金,還有黃銅、硃砂、麝香、氂牛、蜀馬、駿馬等。國中尤盛產鹽,與印度有貿易往來,具備相當殷實的國力。比起精絕受較為糟糕的自然條件威脅:「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所以人口並不多,無論如何,蘇毗都應該比精絕更有優勢。
所以,西域有三十六國的說法是一個不準確的概念,或者這僅僅是一個概數。我們有必要認清,歷史上的真實西域面貌。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需要說明,西域歷史的演變並非是這36國和50餘國的互相傳承,這僅是漢代400年間的西域。之後南北朝有柔然汗國、突厥汗國、高車、厭噠、鐵勒諸部落,隋唐時期的曲氏高昌、回紇、回鶻、黠戛斯部;兩宋時期的葛羅祿部、東西喀拉汗國、回鶻高昌、李氏於闐、花喇子模、西遼國、乃蠻部、康里部;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察合台汗國及其分裂政權、瓦剌等等。所以,實際上西域2000年來的有過的國家和政權大大小小多達上百個,也因此才鑄就了豐富多彩、傳承不絕的多民族文化。
Ⅶ 蘇毗的背景介紹
蘇毗的原始居地在今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也即襄曲流域。因此藏文史籍又稱襄曲為蘇毗河。蘇毗「在蔥嶺之南」,可知蘇毗原居於青藏高原西部及西北部。之後逐漸東擴,一直抵達拉薩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部一帶,我們課題組在丁青寺背後的山頂上發現許多傳說是古代孫波居住的建築遺跡(見照片)。
《隋書》記載,蘇毗「人有萬家」,可見隋朝時期蘇毗已是有戶逾萬的大國,兼之地域廣闊,更是雄長一方。由於蘇毗國內實行女王與小女王的共同執政,逐漸出現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
當時,蘇毗女王達甲吾居於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蚌蘇則居於悉補爾瓦之宇那(今拉薩北)。達甲吾顢頇昏庸,驕縱暴戾,大臣念·幾松上言勸諫,反為達甲吾所逐。念·幾松乃暗中策劃,殺死達甲吾,投奔墀蚌蘇。
墀蚌蘇大喜,重賜念·幾松。念·幾松之妻恣意妄為,殘酷虐待奴戶,激起民怨,而墀蚌蘇亦非明君。在這種條件下,一些大臣暗中聯系駐扎於秦瓦達孜宮的吐蕃達日年塞贊普,圖謀顛覆。
達日年塞之子南日倫贊繼位後,便與蘇毗眾舊臣起誓結盟,里應外合,一舉占據蘇毗王宮,處死了昏庸的女王墀蚌蘇,王子「芒波傑孫波逃遁突厥」。蘇毗歸屬於吐蕃。
據《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載:南日倫贊時代,吐蕃控制的地域,南到雅隆、達波,東到達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蘇毗。顯然,此時蘇毗本部已歸於吐蕃治下,南日倫贊甚至改之為彭城(今拉薩北)。
不久,南日倫贊死於內部斗爭,蘇毗與達波、娘波等紛紛叛起,各自獨立。證明蘇毗女王、臣民並不甘心受吐蕃的統治。
公元七世紀南日倫贊之子松贊干布時,又重新征服蘇毗、達波諸部,正式統一了青藏高原地區。此時,吐蕃的疆域,已由初期的以雅隆悉布野部為中心的「三茹」,擴大為「五茹」,增加的「五茹」之一就是「孫波茹」,表明蘇毗再次為吐蕃所征服。蘇毗被征服後,大部分被藏化,而吐蕃也把蘇毗視為本民族的內部成員。蘇毗有功的奴隸主,如巴、農、蔡邦等君臣也成為了吐蕃上層新貴族,整個蘇毗連同羊同、黨項、吐谷渾一起稱作內四族。敦煌藏文文書將吐蕃與蘇毗連名,簡稱「蕃孫」,說明吐蕃興起後再次征服蘇毗,並將之納入了藏族。
蘇毗與吐蕃合一後,蘇毗軍隊成為吐蕃武力擴張的得力工具,在河隴、西域一帶屢次征戰。蘇毗也成為吐蕃的後方大基地,即所謂「吐蕃舉國強援,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蘇毗為吐蕃征服後,仍保有相當的勢力。《新唐書·蘇毗傳》記載:蘇毗在吐蕃諸部中「最大」,其范圍,東與多彌(即難磨)為鄰,西接鶻葬硤,有人口3萬戶。也有蘇毗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前去「投唐」。唐玄宗天寶(742~756)中,就有蘇毗王沒陵贊率部投奔唐朝之事,結果被吐蕃發現,沒陵贊及其家族共二千餘人被殺;天寶十四年(755年)春,「蘇毗王子悉諾邏去吐蕃來降」,悉諾邏系沒陵贊之子,投唐而事泄,其一千餘部眾被吐蕃所殺,悉諾邏本人則逃至隴右,後來到了唐都長安。
唐以後,蘇毗很少見於史載,表明蘇毗逐漸藏化。
蘇毗女國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Ⅷ 誰知道蘇毗王國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地區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我國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區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西藏多山,大型轎無法通過崎嶇的山路,畫面上的這種小型轎正適用於山區長途遠行。它被抬起時,座位向後微仰,使乘坐者感到舒適安全。
唐朝時候丹巴曾屬東女國。東女國人著「緇衣」,首飾多用各種珠寶,華貴富麗。其記載與今丹巴一帶婦女裝束相似,至今丹巴藏族婦女的服飾不管多麼漂亮,多麼變化多端,其色彩基調仍以黑色為主。
《西域圖記》《隋書》《大唐西域記》《北史》《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通典》《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寰宇記》《資治通鑒》都有多多處有收錄"女國"的文字記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東女國」的傳聞。《西遊記》第54回曾描寫過一個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國」。翻開玄奘親撰的《大唐西域記》卷四,發現他記錄一個「大雪山中」的「東女國」(也叫「蘇伐剌拿瞿呾羅國」),玄奘稱此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並且特別提到東女國「東接吐蕃國」。
泯滅的王朝遺址
從藏史《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從母姓的歷史記述,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區的大地之神(即十二丹瑪)也是女神。可見藏族是一個神化和崇尚女神的民族,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春季的莊稼女神啊/請賜給我們土水風火吧/我這藏紅花呀/正要紮下根啦」。當人們拜倒在女神足下的時候,也許已經隱約透露出藏民族對其史前母系時代的集體追憶,更容易讓人在想像中去浮現逝去不見蹤影的「東女國」。
Ⅸ 蘇毗國的介紹
蘇毗在公元六世紀中葉前由羌王蘇毗建立的羌人國家。國土以今西藏羌塘為中心,包括整個藏北高原。東接今青海省,西接南亞次大陸恆河上游的三波呵國,南接唐旄,北接新疆於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