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古遺址
㈠ 靈石有哪些早期人類遺址
山西省靈石縣位於山西晉中盆地南端,旌介村位於靈石縣東北部, 太岳山山麓,與介休縣毗鄰。1985年在這里發掘了商代墓葬, 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組織對靈石旌介商代遺址再次進行了勘探, 鑽探面積4萬平方米。發現從商代至漢代的土坑豎穴墓54座, 其中不規則墓葬14座, 磚室墓5座。
1987年4~6月對鑽探的墓葬區內部分墓葬和遺跡等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鑽探資料表明在墓葬區的東南部, 距1985年發掘商代墓葬東南150米處40米見方的范圍內, 分布有6座圓形糧倉。糧倉呈十字形式排列, 南北並列4座, 東西各1座。直徑相似,為地穴式。
更早期的人類遺址好像還沒有發現。
㈡ 山西有那些古遺跡他們在哪兒簡要介紹.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㈢ 山西靈石縣的文化簡介
靈石縣--靜升王家靈石名勝薈萃、鍾靈毓秀。全縣共有文物古跡46處。王家大院以其雄偉的建築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被譽為「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更有「王家歸來不看院」之美譽。靜升古鎮以其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列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榜首,現存大大小小的店鋪、典當行、水井、石板小路、戲台等依稀可見當年靜升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國家級森林公園石膏山風景名勝區、紅崖大峽谷、介廟、中國式古堡夏門古堡、千年古剎資壽寺、韓信墓、周槐等景點聞名遐邇。縣委、縣政府通過打造古鎮古堡大院游、山水生態休閑游和節慶民俗文化游三個旅遊品牌,實現由旅遊資源大縣向現代旅遊名縣的跨越,文化旅遊業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靈石縣地靈人傑,人才輩出。靈石置縣後的1400多年來,有過許多先烈為民族的解放獻出了生命,有過許多豪傑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貢獻。據不完全統計,靈石有革命烈士928人,有高中進士者47人。古代有為民請命的師范、秉公除惡的梁中靖,有學貫中西的楊尚文、藏書萬卷的耿文光;近代有科學興晉、實業救國的耿步蟾,有辛亥元老、愛國憂民的何澄;當代有法學泰斗張友漁兄弟、著名版畫家力群、牛文,著名作家胡正;特別是兩渡何家,自清乾隆中期到光緒初年,有15人高中進士,太學生、舉人不計其數,以至後來,出現了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何澤慧、著名固體物理學家何怡貞、醫學專家何澤涌、生物學者何澤瑛。如今,靈石兒女遍及祖國各地,有的旅居海外,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無愧家鄉的哺育,無愧靈石的父老鄉親。[4]
㈣ 山西靈石特別出名的一個地方,它的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名稱由來
隋開皇十年,文帝「巡幸開道,得瑞石,遂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一說,相傳大禹治水在此「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
靈石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素有「秦晉要道,川陝通衢」之稱 ,距省會太原市150公里,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東靠沁源,西連交口、孝義,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全縣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東西寬53.5公里,南北長39公里。
(4)靈石縣古遺址擴展閱讀:
靈石縣四周群山環繞,山巒重疊,山地和丘陵面積佔90%以上。中部為汾河谷地,縣城即居於谷地之中,乃為晉中通往晉南之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縣境東部有太岳支脈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為丘陵地形屬呂梁山脈,較大山為縣城西北14.5公里處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約40度,頂部平坦,面積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兩渡至西山、控制靈石河西的戰略要地。
㈤ 靈石古八景分別是什麼
只知道石膏山志里有石膏山古十景,至於靈石古八景,真沒聽說
㈥ 靈石縣的風景名勝
在靈石縣文化藝術中心右側,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膜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
全縣共有文物古跡46處,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屬國家級文物保護的有旌介古遺址、王家大院、資壽寺、晉祠廟、後土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靜升文廟,石膏山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
靜升古鎮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丘陵地帶。東眺綿山,西望汾河,北與介休接壤,南與本縣馬和鄉交錯。周邊溝壑縱橫,層層梯田,海拔900餘米。其地形有似雙乳,高不露風,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產富庶。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 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石膏山,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制高海拔2532.6米,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75平方公里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35公里處。石膏山是山西名山,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美,古代就被作為傳統游覽觀賞地。明未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為千古絕唱。撩開石膏山久已塵封的面紗,即能看到它深藏淺露,大美而不言的英姿。
紅崖峽谷景區位於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部,靈石縣馬和鄉境內,西距靈石縣城20公里,距大運高路靈石出口5公里,與介休綿山風景區和華夏民居第一宅的靈石縣王家大院僅6.5公里之遙,和千年古剎資壽寺有9公里之隔。峽谷景區面積2591公頃。
介林是三晉名賢介子推的墓地,位於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東,總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春秋,興起於秦漢,鼎盛於隋唐,是三晉清明寒食文化之鄉、忠孝文化聖地。
資壽寺,座落在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十公里的蘇溪村。東臨綿山,西傍汾河,古樹交蔭,風景秀麗。這處寺廟,創建於唐代,重建於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壞,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資壽寺規模頗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內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羅漢殿,地藏殿,葯師殿,二郎殿等。這些古代建築結構奇巧,雕梁畫棟,碧瓦凌空。屋頂三彩琉璃瓦覆蓋,製作精巧,很有特色。現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㈦ 山西靈石的傳說始於哪代
靈石縣區位特殊,地勢險要,扼三晉南北咽喉,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徑"之稱。古代有千里徑、雀鼠谷、韓信嶺古道,特別是韓信嶺古道,自漢以來已成為通都御道,輪蹄不斷。如今,同蒲鐵路、大運公路縱貫全境,東夏公路在縣境內與大運公路相接,二連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從縣域東部穿過,在境內留有兩個出口(靜升、仁義);縣城有通往各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柏油路,各鄉鎮政府所在地正在向所屬各村修建油(水泥)路;靈石北距省城太原120公里,南距古都西安550公里,距首都700公里。京-太-西通訊光纜穿境而過,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無線尋呼、圖文傳真等可直達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
靈石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一萬年前,先民們就在靈石地域勞動、繁衍、生息;到了新石器時期,已有族徽為·W·的部族在這塊沃土上耕耘、狩獵。史前文化女媧補天、禹王治水,為靈石留下了美麗的傳說;天外來客"靈石",文帝因以置縣又為靈石披上了神奇的色彩;石膏山下,植自周初的古槐,至今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縣城東陲,緣自春秋的綿上,介林、介廟,遺址尚存,正在修復,不日將成為憑吊介子、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勝地;
㈧ 靈石縣早期人類遺址
旌介遺址,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旌介村東,綿山西坡,汾河東岸。西南距靈石縣城約15公里。除商代文化遺址外,還分布有新石器、東周及漢代以後的文化堆積。
1976年發現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銅器30餘件。1985年1月,在村東取土場又發現兩座商代墓和一座車馬坑,經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等。
座商代墓均為土坑豎穴墓,葬具有棺、槨。1號墓,一槨三棺,正中為男性墓室,仰身直肢,兩側各一具女性屍骨,均為側身葬,面向墓主。2號墓,一槨二棺,男性墓主靠南,仰身直肢,女性靠北,側身面向男性。兩墓填土中都有殉人、殉狗、附葬牛腿。墓底有腰坑、殉狗。
兩墓出土有青銅器鼎、簋、尊、卣、觚、爵、羊頭小刀銅器等140餘件。玉器有魚、燕、鳥、虎、璜等10餘件。從出土青銅器的器形、紋飾和羊頭青銅小刀等分析,此墓葬屬於商代晚期北方青銅器石樓類型。且其中40餘件青銅器上面有族徽「VV」,可釋為鬲,說明靈石一帶在晚商時期為鬲族方國所在地。兩座墓主為其統治者。另外2件爵有銘文羌字,說明這一帶當時也在羌人活動范圍之內。一件青銅簋底鑄有陽線條馬的圖案,這與甲骨文中常見的馬羌有關連。
㈨ 靈石縣的歷史遺址及墓斃
全縣共有文物古跡46處,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屬國家級文物保護的有旌介古遺址、王家大院、資壽寺、晉祠廟、後土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靜升文廟,石膏山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地質公園。靜升古鎮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丘陵地帶。東眺綿山,西望汾河,北與介休接壤,南與本縣馬和鄉交錯。周邊溝壑縱橫,層層梯田,海拔900餘米。其地形有似雙乳,高不露風,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產富庶。王家大院 (43張)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 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石膏山,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制高海拔2532.6米,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75平方公里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35公里處。石膏山是山西名山,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美,古代就被作為傳統游覽觀賞地。明未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為千古絕唱。撩開石膏山久已塵封的面紗,即能看到它深藏淺露,大美而不言的英姿。 紅崖峽谷景區位於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部,靈石縣馬和鄉境內,西距靈石縣城20公里,距大運高路靈石出口5公里,與介休綿山風景區和華夏民居第一宅的靈石縣王家大院僅6.5公里之遙,和千年古剎資壽寺有9公里之隔。峽谷景區面積2591公頃.介林是三晉名賢介子推的墓地,位於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東,總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春秋,興起於秦漢,鼎盛於隋唐,是三晉清明寒食文化之鄉、忠孝文化聖地。資壽寺,座落在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十公里的蘇溪村。東臨綿山,西傍汾河,古樹交蔭,風景秀麗。這處寺廟,創建於唐代,重建於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壞,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資壽寺規模頗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內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羅漢殿,地藏殿,葯師殿,二郎殿等。這些古代建築結構奇巧,雕梁畫棟,碧瓦凌空。屋頂三彩琉璃瓦覆蓋,製作精巧,很有特色。現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請採納
㈩ 靈石有哪些遠古傳說和歷史故事
靈石縣歷史非常悠久,是先民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從境內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繁衍,從事農業、畜牧業生產。從三皇到五帝,自商周歷秦漢,經唐宋至元明,幾千年厚重的歷史, 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千秋文明:旌介商墓, 展現出遠古文化的輝煌; 西許周槐, 記載下時代發展的變遷。登綿山而憑眺介子推,早著高風;過西河而遐思卜子夏,久留教譯。高壁漢淮陰侯墓,演奏著千古悲歌;蘇溪唐資壽古寺,訴說著歷史興衰。舉不勝舉的宋元文物古跡,蜚聲中外的明清建築奇葩,都在向世人展示著靈石地靈人傑、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天人和諧的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