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盎門遺址
『壹』 古時的長安是今天的那個城市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貳』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答:故宮阿房宮圓明園(幾代帝王的心血)布達拉宮(世界屋脊)宏偉製作 大明宮慈禧太後的寢宮——頤和園
未央宮:大漢帝國的不朽豐碑 威加海內的天子朝堂
道教宮殿式建築——永樂宮
沈陽故宮雍和宮
『叄』 唐朝長安城與西漢長安城有何變化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 漢長安城遺址結構圖、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於此。隋唐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託著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滻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咸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將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坐落在龍首原上。 漢都長安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定都關中。當時秦朝宮室已經多遭項羽焚毀,只能暫時居住在秦朝舊都櫟陽。 同年後九月,劉邦決定首先修復興樂宮,並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建成,朝廷百官由櫟陽徙入長安。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原上,是漢長安城中的兩座主要宮室,漢朝帝後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主要在這里進行。以後城中修築的其他宮室都在這兩座宮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這兩座宮室,顯然是有意利用龍首原的地勢以顯現帝王的威儀;同時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長樂宮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歷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長信宮即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漢武帝時重新整修未央宮,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築,並改造原有宮殿,將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棟,文杏為梁,金鋪玉戶,重軒鏤檻。 長安城城垣長安城城垣,從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開始興建,前後進行幾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漢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南面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由南向北依次為章門、直門、雍門;北面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洛門、利門;東面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門。由於是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西側又有泬水限制,當時的渭河河道也比現在要偏南許多,緊逼著漢長安城城區,在北側也限制著城牆的修築,所以漢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當時城中宮殿所佔的面積還不到一半,有相當大一部分民居。漢武帝時大興土木,在未央宮北面增修高祖時草創的北宮,並新建有桂宮、明光宮等宮殿群,佔去城中大部分空間,普通居民的居住區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 布局漢長安城內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詳細情況,目前還無 漢長安城遺址法復原,但可知街道布局與宮殿的平面布局一樣,都不夠規整。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里,但流傳下來的里名總共只有十幾個,現已無法一一復原。在長安城北面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九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 漢武帝時期三個大的發展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個大的發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別修築建章宮和明堂,在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宮建在未央宮西側,周回30里,規模比長樂、未央兩宮都大,高可俯視未央宮,有凌空閣道,跨越城牆,連通未央宮。明堂是禮制建築。昆明池開鑿於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個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佔地300多頃。開鑿昆明池本是為訓練水軍,客觀上卻成為漢長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庫。上林苑本是秦朝設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漢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擴展上林苑後,其范圍周袤300餘里,苑內建有大量亭台樓閣,布滿珍禽奇獸,名木異草,漢朝皇帝秋冬季節都要在苑中射獵。 日益凋敝漢武帝以後,長安城中再沒有大規模的興建,一直維持著原來的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無數次戰爭動亂,長安城日益凋敝殘破。雖然在北周時期,還沿用漢長安城作為都城,但由於歷時過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復,同時龍首原北側,逼近渭河,范圍狹促,難以擴大城區規模,而龍首原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於是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便決定在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 大興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開皇三年(583年)三月,遷入大興城。 大興城完全按照宇文愷的總體規劃施工建造,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者即有隋大業九年(613年)一次、大業末年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兩次、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後共5次。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後祖諱改為芳林門。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為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為54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西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坊又稱里,坊制是由秦漢在城鄉普遍施行的閭里制沿承而來。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即指這一部分。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 漢長安城遺址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漢長安城被圈圍在苑內),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肆』 武庫遺址位於哪裡,有什麼特點
武庫遺址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平面為橫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圍牆,內有庫房基址7處,發現了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因此也稱為「斗城」。全城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
『伍』 西安的漢城鄉具體在什麼地方
http://map..com/#sid=MAPACAXNCNHIHBZIZ&bs=029_0&ct=40&word=%BA%BA%B3%C7%CF%E7%28717%C2%B7%29&fr=10
這是具體的地圖(乘坐717路可到)
——————————————————————————
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北約5公里處未央區 ★★漢城鄉 ★★ 。面積36平方公里。西漢都城長安,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漢以後,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繼以漢長安城為都,從漢初建城到隋文帝開皇二年(582)遷都大興城,歷時近800年。漢高祖五年(前202),將秦朝的興樂宮重加修飾並改名為長樂宮,將都城從櫟陽遷於此。蕭何又主持修建了太倉和武庫。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修建長安城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興建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開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後歷時90年。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2米,寬12~16米;牆外有壕溝,寬8米,深3米。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或稱為"斗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城內主要建築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武庫等。未央宮由前殿、椒房殿等40餘個宮殿組成。現存遺址主要有:(1)城牆,周長25700米,基寬12~16米,最高處殘高近10米;(2)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遺址,東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7)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10)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100米;(12)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7米;(13)樓閣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漢長安城及城內宮殿遺址,曾出土大量建築材料、漢俑、簡冊、秦漢封泥等珍貴文物,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陸』 在古代,長安和洛陽分別是什麼樣的城市,它們的詳細地址
時代 西漢
所在 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柒』 古代城市(長安)
我知道、古代長安
『捌』 漢長安城有哪些建築遺址
漢長安城主要有城牆、長樂宮、未央宮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官署遺址、少府遺址、天祿閣遺址、石渠閣遺址、武庫遺址、桂宮鴻寧殿遺址、羅寨遺址、樊寨遺址、講武殿遺址、樓閣遺址、未央宮夯台遺址等。
漢長安城的城牆均為版築土牆,牆高8米,牆基寬16米。東城牆長5.9千米,南牆長6.25千米,西牆長4.55千米,北牆長5.95千米,共有12個城門。城內分為9個坊市,街道寬闊平整,規劃整齊。
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群。長樂宮位於城的東南部,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
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僅長樂、未央兩宮就佔去漢長安城內一半面積。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歷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
建章宮在西城外的上林苑,佔地也十分廣闊,保存下來的遺跡甚多,如北闕、鳳闕、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隅,是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
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中說:「長信宮,漢太後常居之。」武庫遺址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平面為橫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圍牆,內有庫房基址7處,發現了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因此也稱為「斗城」。全城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
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漢長安城內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據《長安志》記載:長安城中的8條大街,分別是華陽街、香室街、章台街、夕陰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和前街。安門、清明門、宣平門、洛城門、廚城門、橫門、雍門、直城門等8個城門的8條城外大道,加上章城門外便門橋大道,構成古代文獻上所說的「長安九陌」。
漢長安城及城內宮殿遺址中有大量建築材料、漢俑、簡冊、秦漢封泥等,這些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據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里,但流傳下來的里名總共只有十幾個。在長安城北面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九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南郊禮制建築群遺址以漢辟雍和王莽九廟遺址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辟雍遺址平面外圓內方。中間為一座直徑62米的圓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夾室,四邊有四堂。這組中心建築外圍方形夯土牆,四面辟門,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圍牆外邊為圜水溝,溝壁砌磚。圜水溝與四門相對處各有一小水溝圍繞。王莽九廟遺址共發現12座建築基址。這12座建築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外有近方形的圍牆,牆的四面辟門。
『玖』 去年夏在西安未央宮遺址發現夯土堆東部有一個圓筒水泥建築,有一窗戶型入口,那個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拾』 求歷史題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專是許多外國人心懷景仰而來頂禮屬膜拜的偉大中國城市。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古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0年的兩段時間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長安在它發展的頂峰時期大約擁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長安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唯一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