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隋唐文化遺址

隋唐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9 18:32:13

⑴ 隋唐之前的成都古代文化遺址有哪些快!!!!!!!!

武侯祠,都江堰,王建墓,望叢寺,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

⑵ 洛陽隋唐文化遺址什麼時候關門

2014年河洛文化新春廟會 。廟會時間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1月31日至2月15日),共分民俗表演區、牡丹文化賀歲區、恐龍展區、兒童嘉年華游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區、特色小吃區、新春年貨和工藝品展示區、祈福納祥區8個活動區域,門票價格為每人次10元。

⑶ 隋唐城遺址的大致位置和建築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都城遺址,位於洛陽市區及近郊。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陽城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即:天闕(伊闕)、天街、天門(定鼎門)、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堂,南北縱貫隋唐洛陽城中,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
隋唐洛陽城的軸線建築,是世天人合一的隋唐洛陽城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之一。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像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築是何等宏偉壯觀!
五代時梁、唐、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范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⑷ 進入隋唐遺址讀文化柱上的唐詩,會有什麼感受

人生如霧亦如夢,緣生緣滅還自在。雲起雲散滄海天,赤血丹心薦軒轅。楓舞翩翩寒意消,御劍江湖任逍遙。 醉里歌狂隨君笑,劍中無招勝有招。 十年一劍名四海,八方有儀皆來朝。 日出東方誰不敗,唯我軒轅蒼之濤。 我憐故鄉水悠悠,愛晚長陽風雨樓。 桓香有淚空餘恨,遠在天涯子期濃。 之心若悔盡碎月,宇蒼穹深徒彷徨。 文牽語系姻緣短,拓開紅塵兩茫茫。 星下無垠柳絮飛,璇風孤夢憶若滄。 長路漫漫情眷郎,卿無紅顏伴作雙。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情似朝露去匆匆,獨留往事笑東風。

⑸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哪裡,意義是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內605年,一直沿用至容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⑹ 唐代有哪些文化遺產

盛唐世界稱雄,文化比肩政經。絲織三彩銅器,商賈雲集兩京。
天文令瓚一行,算經淳風孝通。地理吉甫杜佑,葯學思邈為聖。
雕版印書興起,道佛兩教風行。哲史不乏名作,雕繪敦煌遺風。
詩詞李杜白溫,古文韓柳運動。書法樂舞傳世,交流兩出名僧。

希望對你有幫助

1.唐代商業:唐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大都市,佔地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其中常住國外人口就有5萬,此外東都洛陽、揚州、廣州等城市也非常繁榮。由於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唐朝與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唐代對外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唐三彩、絲綢、銅器、工藝品等。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是我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唐代出口絲織品就有綾、羅、綢、緞、錦、綺、紗、絹、綸、縑、帛等,種類繁多。絲路自漢代發展到唐代時出現了極盛高潮。當時和唐代以西各國,有橫跨歐、亞北部的東羅馬,佔有整個西亞的波斯,還有後來興起的大食倭馬亞王朝(公元661--750年),它們都注重於對外陸路交通的開拓,極力加強和中國的政治、經濟聯系。陸上絲路到了唐代中期隨著安史之亂爆發而衰落。但海上絲路的興起而且繁榮,唐朝國力強盛,在廣州設市舶使,掌管對外貿易,開創了歷史上長達千餘年的市舶制度,開辟了「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到大食國)的貿易航線,出現了「大舶參天萬舶爭先」的圖景,外國商人來廣州多的年份達10萬人。
2.唐代天文學: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683年~727年)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時的一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一起,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724年,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極高度。一行從這次測量中算出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在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經度)一度的長度。它與現代測量子午線的長度111.2公里相比,雖然還有較大的誤差,但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是當時的先進歷法。後來的歷法家幾乎都是按照它的結構來編寫歷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歷法後才有所改變,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大衍歷》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內插公式是一行數學方面的貢獻。
3.唐代數學:王孝通生卒年不詳,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數學專著是《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在《緝古算經》中,解決了大規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問題。李淳風(602年年~670年)曾奉旨註解古算經十書。十部算經是指:《周髀》《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等,他為整理和保存我國古代的算學文獻發揮了巨大作用,李約瑟博士稱他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著作注釋家」,他還著有世界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已佔》,他與袁天罡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准確而著稱於世。
4.唐代地理學: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歷史地理專著,全書四十卷。它記述了各郡縣的戶口、物產、山川古跡、地理沿革等內容,是研究唐代歷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書各鎮篇首的地圖在宋朝時已經遺失,因此,後人又稱之為《元和郡縣志》。李吉甫關注的地理重點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意義在於「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杜佑(公元734-812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財政學家、地理學家,曾任宰相。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此外還撰有《理道要訣》一書,系《通典》的要義,杜佑認為地理的重要在於「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由此我們看到,唐人的地理思想就是強調實用性、強調地誌要記載關涉國計民生的有用內容。
5.唐代建築學:唐代土木結構的建築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當時首都長安城就是一個規模宏偉、世界上僅有的建築群。據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實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內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宮殿區,建有雄偉的宮殿和亭台樓閣;宗廟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內,街道寬闊挺直,里坊整齊劃一,宗教寺院、公卿官員府第林立,組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大都城。長安城的建築設計對國內外的城市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時國內各州城和日本國的都城建設皆競相仿效。現存的唐代殿堂建築有山西省五台縣境內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它們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兩座木結構古建築。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則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6.唐代醫學:唐代醫學有很大的發展,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陝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結晶。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葯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注意葯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復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葯物的採集和應用方面,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千金方》共收載了八百餘種葯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葯物的採集和炮製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葯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後世尊稱為「葯王」。唐朝醫學的另一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葯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共五十三卷,收集葯物844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定的葯典。
7.雕板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824年(長慶四年),在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在市場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可見在唐後期雕板印刷已相當發達。
8.唐代宗教:唐朝積極提倡各種宗教。當時從波斯傳來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此外伊斯蘭教也隨大食商人在長安等地流傳,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傳,唐人信仰的並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從李淵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後裔自居,積極扶植道教,企圖藉助神權來鞏固皇權。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進一步尊老子為大聖祖,令人畫老子像頒於天下,要求生徒皆習《老子》、《莊子》等,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以壯大道教的勢力。玄宗還派人四處搜尋道經,編纂《道藏》3744卷。當時兩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道觀也很多,僅長安就有三十所。據統計,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國共有1900餘所道宮,道士達1.5萬餘人。 佛教在唐代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宗派。各派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提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引導人們逆來順受,安心現狀,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在諸派別中,以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的影響較大。以慧能(638年~713年)為代表的禪宗,興起晚,但影響卻遠超其他各派。禪宗相傳是由南印度僧人達摩在北魏時創立。武則天時,禪宗分為南、北二宗。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兩個大弟子,一為神秀,一為慧能,神秀創立北宗,慧能創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張歸納為四句偈。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說,通過長期苦修,排除雜念,然後才能漸悟成佛。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反對神秀的漸悟說,主張佛在心內,只要凈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批的經卷,便可以頓悟成佛。慧能的這種簡單速成的方法,對於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廣大百姓,對於靈魂空虛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南宗戰勝了北宗,得到廣泛流傳。到唐後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壟斷了佛壇。整個唐代,佛、道二教的斗爭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武則天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壓在佛教之下。唐武宗為了打擊極度膨脹的寺院經濟勢力,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宣宗繼位後,又下令扶植佛教。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簡化了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加強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在與道教的斗爭中佔有一定的優勢。

9.唐代哲學:唐王朝一直採取儒學為先、尊佛崇道的開放文化政策,促進了儒、佛、道三教的沖突和融攝,推進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發展。中國佛教隨著國家統一,南北佛教的合流,逐步完成了中國化,進入了鼎盛發展期。隋唐時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等。各宗派分別編制了世代相承的「法統」,並各自建立起佛教哲學體系。佛學成為隋唐時期中國哲學的最高形式。各宗派之間的融攝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唐以後,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漸成為主流。在隋唐王朝的重視和鼓勵下,經學研習與仕祿之途掛鉤,促進了經學的發展,但隋唐經學長於註疏,在哲學方面並無開創性的成就。中唐以後,在韓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學開始復興,為宋明理學的產生做了先期准備。同時佛教的流行,引起了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在政治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沖突。反佛運動興起,傅奕認為佛教僧徒「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傅奕反佛是從維護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地主階級政權的利益出發的。傅奕把人的「生死壽夭」歸結為自然原因,揭穿了佛教徒所宣揚的佛決定一切的說法。傅奕還曾把魏晉以來的反佛人物編為《高識傳》,作為反佛斗爭的武器。唐朝反佛斗爭最有影響的人物則是韓愈,他在《原道》和《論佛骨表》中,從三個方面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一是指責佛道耗費大量財富,加重百姓負擔;二是指責「佛本夷狄之人」,讓佛教凌駕於儒學之上,有被同化為夷狄的危險;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指責佛教滅棄封建倫常。韓愈的反佛言論觸怒了憲宗,幾乎因此喪命,後遭貶斥,但他反佛的鬥志並未消沉。柳宗元在《天說》、《天對》及《答劉禹錫天論書》等文章中,表達了一定的進步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由混沌、運動著的元氣構成。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自生自滅,自己運動變化,不受造物之神的主宰。大地、元氣、陰陽就像瓜果、草木一樣,都是自然物質,沒有意志。他明確指出,生殖與災荒是自然現象,社會的治亂則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預」。因此,他主張要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劉禹錫在《天論》中進一步補充了柳宗元關於天的進步思想,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著名學說。劉禹錫認為,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天不能幹預人間的治亂,人也不能幹預氣候的變化。因為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天與人又能夠「交相勝,還相用」。當社會法制暢行,是非清楚,人們了解禍福的原因,這時「人理」就能戰勝以「強弱」為准則的「天理」,人們就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天命,這是人勝天。反之,當法制破壞,是非顛倒,人們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時人們就會把社會造成的禍福歸之於「天命」,從而產生宗教迷信,這就是天勝人。劉禹錫相信,只要人類能夠維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勝天。
10.唐代經學與史學:唐代科舉都要考試儒家經典,因而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其經學發展的突出表現有:首先是考訂經文。唐太宗以儒經「文字多訛謬」,不利於學生學習,令顏師古考訂《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經經文。顏師古多所訂正,撰成《五經定本》,後頒布全國,成了官定的統一課本。837年(開成二年),在鄭覃的建議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開成石經》。《石經》共114石,65萬字。以上工作消除了五經文字歧異的弊病。其次,解釋經義。唐太宗還令孔穎達與諸儒撰五經義疏。孔穎達採摘南北朝時期經師的義疏,成書180卷,名曰《五經正義》,消除了經學的門派之見。唐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工作,完全操於封建政府之手。史書編修工作上的這一重要變化,反映出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總結統治經驗,加強思想控制。唐以後各朝沿襲此制,連續修史,遂相沿成為一種制度。唐代編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編修的有八部,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由李延壽私人編修而獲得政府批准成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兩部。鑒於梁、陳、北齊、周、隋五史沒有《志》,後來又增修了《五代史志》,這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史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人,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史學家。《史通》二十卷對過去的史學著作,從體例、史料、語言文字到人物評價、史事記述,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表現出不受傳統觀點束縛和敢於創新的精神。《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他在劉秩《政典》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和改編,用了三十餘年時間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記載了從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間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對於唐朝(天寶以前)的記載尤其詳細。此書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⑺ 隋唐洛陽城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⑻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遺址保護

隋唐洛陽城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是當時世界范圍內不多見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陽城還是中國隋唐都城中保存比較完好的都城遺址。因此,在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中,它被列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作為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項目標志性工程之一,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於牡丹文化節期間部分對外開放。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隋唐洛陽城遺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⑼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宮城歷史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的軸線建築,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之一。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像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築是何等宏偉壯觀!
五代時梁、唐、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范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