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太和縣新郪遺址

太和縣新郪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9 19:06:47

A. 安徽省太和縣到底是屬於阜陽市還是界首市

安徽省太和縣屬於阜陽市。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桔梗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全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抵阜陽,西接界首,西南與臨泉相接,北與亳州市譙城區為鄰,西北與河南省鄲城接壤。縣境介於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千米。東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

(1)太和縣新郪遺址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6月,太和縣轄31個鎮,分別是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胡總鎮、郭廟鎮、二郎鎮、阮橋鎮、雙廟鎮、馬集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北部,向南緊鄰縣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公里。地處東經115°14′21″至115°19′06″,北緯33°11′20″至33°17′27″。東鄰關集鎮,北靠雙浮鎮,東北隔谷河與郭廟鄉,西與高廟鎮,稅鎮接壤,南與城關鎮為鄰,西南隔潁河與大新鎮相連。

2、關集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位於太和縣城東10公里處。全鎮總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165畝。

3、清淺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地處豫皖交界處,距太和縣城45公里,西部和北部與河南省鄲城縣接壤,東部與洪山鎮毗鄰,南部與李興鎮隔黑茨河相望,雙清路穿境而過,面積45平方公里。

B. 太和縣歷史故事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
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C. 安徽太和縣的介紹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D. 太和屬於哪個朝代

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七里橋鄉太和村西的鶴頂峰麓,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現存蒼山頂的金剛城及南、北兩道城牆。城牆多依山勢用土夯築而成,殘存的北段城牆高出地面約3米,厚約5米。太和城西依蒼山,東臨洱海為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南、北城牆相距約500米。

太和城曾經是古代南詔國的都城,公元739年遷都於此,經過南詔幾個朝代的建設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城池,直到779年,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太和城才逐漸荒廢下來。作為當時南詔國都,它是南詔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太和城內立有著名的《南詔德化碑,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立於大歷元年(766)。碑文作者相傳是南詔漢族清平官(宰相)鄭回,由唐朝流寓在南詔的御書杜光庭書寫。此碑兩面共刻5000多字,敘述了南詔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對唐友好的願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雲南各族的分布、融合情況。這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此碑與太和城遺址均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 太和縣怎麼樣啊!隸屬哪裡啊/

應該說不錯的縣城了,因為有華源醫葯帶動下,以前是仁濟醫葯,所以發展的還可以,就是里阜陽太近了,

屬: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河南。山東。江蘇。三省交界處

F. 太和縣是在清朝哪一年建立的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G. 安徽太和縣境內有宋代古城嗎

安徽太和縣境內沒有宋代古城。
太和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文廟大成殿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黌學街,大殿佔地面積356平方米,附屬建築佔地面積4624平方米,合計佔地面積4620平方米,始建於元代大德年間,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磚木結構(民國十四年縣志有述)。
2、清真北寺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人民北路西側,始建於明洪武十年,匯集南北寺院的建築特點,頗具特色。建築面積3074平方米,該寺已有600年的歷史,據史載,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答謝回族人民的大力幫助,於洪武二年下旨在安徽境內建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寺便屬其中一坊。(前志有述)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徐氏宗祠 ,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西大街,西臨太和第一小學。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徐廣縉的祖父徐錫智建造,建有祠門、腰樓、大殿、前後東西配房,佔地1600平方米。拱形大門兩旁立有漢白玉石鼓。進里三間腰樓,為兩層木架結構。腰樓檁下、檐下木工製作精細,鏤空雕刻,腰樓後有東西廂房各4間。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淮北建築風格,硬山頂框架式建築,木雕粗獷流暢,雕刻有蓮花、曲方,卷首等紋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殿1945年被日本 炸彈炸毀,現存有腰樓和東西配殿,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倪邱孤堆遺址, 古遺址類,位於倪邱鎮集上,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49號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灰角寺遺址 古遺址類,位於苗老集鎮北,系新石器時代中晚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8)16號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經鋤樓 ,古建築類,位於縣城北30千米倪邱鎮集上倪寬公園內。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號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清代建築,明嘉靖間為紀念御史大夫倪寬(?—公元前103年)而建,整體為方形兩層小樓,取名經鋤樓以紀念倪寬,牆壁上所題「經鋤樓」三字是清代書法家梁獻手筆。清乾隆 年間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解放前,樓臨茨水,掩映清絕,為縣八景之一,名曰「鋤樓映月」。於2007—2009年整體修繕。
2、胡氏古墓葬群 古墓葬類,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號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明清時期墓葬。位於三塔鎮胡墳村胡墳自然村,主墓為圓形明代古墓葬,主墓高約3米,周長125米。胡氏古墓葬群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佔地133畝,並廣植松柏。祖塋先後安葬有盧氏太君、處士胡太公、縣丞胡璉、胡慎言,京城兵馬司胡擁基、主薄胡會基、縣丞胡一掄、胡彝松,御史胡巨振、歲進士胡巨起等阜陽胡儀支系名人。祖塋近百年來多次遭到人為破壞嚴重,墓葬群基本被毀。加之墓室多次被盜,到了20世紀80年代,祖塋墓葬群僅存盧氏太君墓及墓碑,歲進士胡巨起墓碑(清嘉慶10年立碑,即1805年),兵馬司胡擁基墓葬遺址,其餘墓葬大都被毀。胡氏族人2011-2012年清明節期間復重修了盧氏太君墓及其他墓葬。 1955年第一、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胡氏祖塋拍攝有照片,上報省文物局。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縣人民政府【2011】43號文件公布臧庄遺址等20處文物點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庄遺址 古遺址類,系西周、東周、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61956平方米。
殿頂子遺址 古遺址類,系戰國、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178942平方米。
細陽古城遺址 古遺址類,系漢代時期遺址,佔地面積421350平方米。
黃門孤堆漢墓 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佔地面積1236平方米。
唐孤堆 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佔地面積2785平方米。
原牆西街石雕 石窟及石刻類,系清代時期石雕,佔地面積0.5平方米。
金佛寺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65平方米。
老陳關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80平方米。
宮寨古井 古建築類,系明、清時期建築,佔地面積2.0平方米。
舊縣清真寺 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佔地面積962平方米。
舊縣清真居委會古井 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佔地面積1.0平方米。
趙寺西古井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1.6平方米。
玄武人祖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
黑虎廟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300平方米。
劉祠堂 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佔地面積150平方米。
「四·九」起義烈士陵園 近現代類文物點,系近代建築,陵園規劃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實際佔地面積1199平方米。該陵園位於縣城東南8千米的趙集鄉草寺集西。
革命烈士紀念碑 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佔地面積970平方米。位於縣城鏡湖西路10號。1990年,由縣委黨史辦牽頭統籌,社會各界捐資近30萬元,於1992年4月19日奠基開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碑身高21.4米,碑座高2米,正面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題。2004年,被安徽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歐陽泰烈士墓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系近代文物 ,佔地面積9平方米。

H. 安徽省太和縣介紹

太和概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歷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自然地理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總人口156.3萬人。

I. 安徽省太阜陽市太和縣的歷史故事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J. 安徽太和詳細資料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潁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