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綢機遺址
① 什麼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遺址,位於哪裡呢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遺址,是位於中國新疆的民豐縣,在中國的西北部地區。這個遺址是1959年才開始發掘的,在三年之後就成為了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過,在1996年的時候才成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現在,這個地方就成為了旅遊的地方,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發展。
遺址中出土了很多東西,不單單是珍貴的珠寶文物,還出土了一些他們所吃的糧食。從他們製作這些器具,還有他們使用過的東西,可以初步的認,初步的判斷這個地方精絕國人民的生活習慣,為之後研究中原王朝,還有西域古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歷史資料,且為了研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尼雅遺址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典型代表。
② 在織布機出現之前,古代人都是如何織布的呢
在古代沒有織布機,做衣服就很難,但衣服又是一個生活必需品和消耗品,所以人們為了織布付出了很多幸苦,和我們現在相比,古代的人們很不容易。
慢慢的人們也從穿麻衣到後面兒的穿綢緞衣服,不只是織布的機器變好了,也是那些織布者的技術增強啊,所以我們不止要稱贊發明和改造這些織布機器的人,還要記得用這些織布機器來織衣服的人,是他們讓我們穿上華麗好看的衣服,這些人都是織布界的先驅。
③ 從紗綢機到珍妮紡紗機,為什麼我們就不能進行工業革命呢
我國是由小農經濟為基礎構成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而發展工業革命是需要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
如果我國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話,封建君主的統治就會崩潰,所以沒法進行工業革命
T_T 相信我吧,我是讀歷史專科的
④ 古代紗、綢、綾等衣料的種類
1)紗是最早出現的絲織物品種之一。古代的紗根據其本身組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有均勻分布的方孔,經緯密度很小的平紋薄形絲織物,唐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以兩根經線為一組(一地經,一絞經)起絞而成的,密度較小的織物。紗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後來花織逐漸增多,宋以後益為繁盛。由於紗薄而疏,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紗織物的名貴品種很多,如輕容紗、吳紗、三法紗、暗花紗等。宋代亳州所出輕容紗,在全國最為有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形容它「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一件表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重49克,用極細長絲織成的平紋素紗禪衣。此件薄若蟬翼的紗衣,織作之精細,令人驚嘆,是古代紗織物中的珍品。
2)綢:絲織物的一個大類。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按原料分有綿綢、雙宮綢,採用柞蠶絲的鴨江綢、滌綸綢。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系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有時也用絲綢用為絲織物的代稱。絲綢起源於中國。綢出現於西漢,當時寫作「 」,專指利用粗絲亂絲紡紗織成的平紋織品。兩晉南北朝時期,綢開始有粗、細之分。絲綢 : 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漢唐時期,中國絲綢即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中亞、歐、非各國。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綢按原料分,除採用桑蠶長絲的以外,還有用絹紡落棉的棉綢,使用柞蠶絲的鴨江綢,用雙宮絲的雙宮綢,用化學纖維長絲的滌纖綢等。綢可分為生(白)織和熟(色)織,又可分為不提花的素綢和提花的花綢。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近代以來,習慣把緊密結實的經向支持面平紋絲織物稱作綢,如塔夫綢。具有上述特點的棉織物也常被稱作綢,如府綢。
3)綾: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⑤ 中國絲綢主要產自哪裡
我國絲綢產地,與蠶絲產地基本一致。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為我國最大絲綢產地,產量佔全國一半。主要集中於蘇州、杭州、湖州,稱為三大綢市。
其次有紹興、南京、嘉興,鎮江和常州等。四川盆地是我國第二絲綢產區,生絲產量僅次於浙江。第三大絲綢產區在珠江三角,以紗綢為主。
國際發展
一、產業調整改變絲綢生產格局
1、繭絲生產梯度轉移
從總量上看,中國,印度,巴西,越南,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而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則相繼大幅下降。
2、蠶絲生產趨於多極化
世界上有蠶絲生產的國家和地區65個,其中有一定規模的近40個,在世界蠶絲生產中佔有一定地位的有l0個左右。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國絲綢業,蠶繭年產量達44萬噸,最高的一年份曾達到70萬噸之多,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0%。
印度繭絲綢生產發展迅速,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絲綢生產大國。泰國,越南,巴西,馬來西亞等國也十分重視蠶絲業投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本國蠶絲業發展。
(5)紗綢機遺址擴展閱讀
1、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2、原料特性
現代工業絲綢,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蠶絲產品,主要是天然纖維、人造纖維、纖維素的組合體。
⑥ 列舉我國現存的古遺跡
大明宮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宮的4.5倍大。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宮殿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
天壇
圓明園
⑦ 遺跡樓蘭存在嗎有多久的歷史了如何消失的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了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乾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他們於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法一: 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 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 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 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 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樓蘭古城之謎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隆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⑧ 樓蘭古國的古城遺址
樓蘭古城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並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德克(本名烏斯曼,1864年出生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米蘭鎮北部民族村附近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阿不旦村)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德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甦後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屍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築)。專家認定,這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牆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東北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陲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物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乾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於死亡。他們於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牆,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說法七:由於中亞游牧民族侵入, 導致本土文化被毀滅,當地的居民逃往他方,樓蘭隨後就走向了衰亡 著名的「 樓蘭美女」出土於1980年,當時,考古學家在羅布泊鐵板河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屍,女性的皮膚為紅褐色,還稍有彈性,面部輪廓非常明顯,眼睛大而深、鼻樑高而窄、下巴尖而翹。經過圖像處理後,生活在數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由於這具女性古屍是在神秘的樓蘭古城附近被發現的。
在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屍,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她身上裹一塊羊皮,毛織的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制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枝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鑒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就成為考古界的謎。「 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眼大窩深、鼻樑高窄、下巴尖翹的「 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然而,關於此屍所代表的人群具體屬於何種種族類型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著還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⑨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出現紡機
中國最原始的紡織工具應為紡磚,它是由石片或陶片所作成的扁圓形的紡輪,中間有一短桿,利用物體回轉的慣性,從事卷繞捻合紗線的工作。
從出土的紡織品中,可以推斷出春秋時期即已有紡車。秦漢時,手搖單錠紡車已廣為使用。
宋代紡車的改良邁向突破性的發展,麻紡大紡車與水運大紡車的出現實際上已具備小型工廠的雛形。在紡織技術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紗羅錦鍛等織物的織造方法和提花工藝。棉織業也逐步發展。——常識歷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