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留壩游記

留壩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3-09 19:56:29

㈠ 索橋的資料

索橋目錄
【簡介】
【分布】
【歷史】
【關於索橋的記載】

[編輯本段]【簡介】
索橋(Cable bridge/ Suspension bridge)。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古書上稱為絙橋、笮橋、繩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建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編輯本段]【分布】

在我國雲貴川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上游、雅礱江、大渡河、烏江、北盤江上以及秦嶺山區、台灣山區,常常可以看到各類索橋。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北的雅魯藏布江,峽谷深邃,急流飛瀑,千百年來,兩岸往來就是靠各種索橋。1977年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也是通過墨脫縣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筒橋到對岸去作科學考察的。西藏人民還把鐵索橋稱為扎桑巴。古代的索橋絕大多數是單孔的,僅有雲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橋(又名潞江橋)等少數幾座是雙孔的。貴州盤江橋、四川瀘定橋、雲南霽虹橋等在國際橋梁史上負有盛名。台灣省高山中還有藤網吊橋。索橋剛度很差,隨風搖晃,初過索橋者不免有膽戰心驚之感。
[編輯本段]【歷史】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編輯本段]【關於索橋的記載】
《漢書·西域傳》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懸繩而渡笮」的記載。
唐僧智猛《笮橋贊》中說:「冰崖皓然,百千餘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殘酷,影戰魂栗。」,「窺不見底,影戰影栗。」較逼真地描寫一個人借笮橋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稱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宋《太平寰宇記》說自《漢書》以下至州郡圖籍中所謂的「笮」,即系「土夷人於天水之上置藤為橋」。可見藏、彝等少數民族,對我國首創索橋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詩人陸游曾用「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的詩句來構畫索橋的雄姿。
從宋范成大所著《吳船錄》對珠浦橋的記載看,宋時,橋長120丈,5孔,用並排的12根繩索,竹笆橋面,木架墩。「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絲帛之狀」。與清代橋式不盡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時,交通局按清時橋的式樣改建成珠浦橋,用25毫米直徑的鋼絲繩代替竹索,欄桿索錨定部分改用鋼筋混凝土柱,用繩夾固定,底錨情況不變。
還用一首《度笮》七絕:「翩翩翻翻笮受風,行人疾走緣虛空。四觀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龍中」。生動地描繪出過橋時的驚險畫面。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記錄了西南龍川東江上的一座藤橋,「橋長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於兩崖,以樹杈中懸而反下,編竹子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盪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馬也」。
索橋的索有藤、竹、皮繩和鐵鏈等幾種。歷史記載,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橋(竹索橋)。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橋於蓋州(現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橋。
鐵索橋傳說起自漢初,西漢大將樊噲在陝西褒城縣(今留壩縣)古棧道上建成的樊河橋(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鐵索橋。有確切記載的橫江鐵鎖(即鐵索),是西晉伐吳(公元280年)吳守將用鐵鎖多道,橫截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以擋舟師。
雲南永平縣霽虹橋,跨瀾滄江,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寬、鐵索最多的鐵索橋,橋凈跨57.3米,全長113.4米,橋寬約4.1米。橋底有索16根,左右欄桿索共兩根,橋位於通往印度、緬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瀘定鐵索橋,跨越大渡河,位於川、藏要道,是鐵索橋中現存製作最精良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橋凈跨100米,橋寬2.8米,上鋪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長約128米,兩側各有兩根欄桿索,由四川善於製作鐵索橋的天全州修建。兩岸石砌橋台,用台身自重來平衡鐵索的拉力。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什麼是索橋

【簡介】

索橋(Cable bridge/ Suspension bridge)。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古書上稱為絙橋、笮橋、繩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分布】

在我國雲貴川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上游、雅礱江、大渡河、烏江、北盤江上以及秦嶺山區、台灣山區,常常可以看到各類索橋。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北的雅魯藏布江,峽谷深邃,急流飛瀑,千百年來,兩岸往來就是靠各種索橋。1977年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也是通過墨脫縣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筒橋到對岸去作科學考察的。西藏人民還把鐵索橋稱為扎桑巴。古代的索橋絕大多數是單孔的,僅有雲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橋(又名潞江橋)等少數幾座是雙孔的。貴州盤江橋、四川瀘定橋、雲南霽虹橋等在國際橋梁史上負有盛名。台灣省高山中還有藤網吊橋。索橋剛度很差,隨風搖晃,初過索橋者不免有膽戰心驚之感。

【歷史】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 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關於索橋的記載】

《漢書·西域傳》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懸繩而渡笮」的記載。

唐僧智猛《笮橋贊》中說:「冰崖皓然,百千餘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殘酷,影戰魂栗。」,「窺不見底,影戰影栗。」較逼真地描寫一個人借笮橋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稱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宋《太平寰宇記》說自《漢書》以下至州郡圖籍中所謂的「笮」,即系「土夷人於天水之上置藤為橋」。可見藏、彝等少數民族,對我國首創索橋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詩人陸游曾用「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的詩句來構畫索橋的雄姿。

從宋范成大所著《吳船錄》對珠浦橋的記載看,宋時,橋長120丈,5孔,用並排的12根繩索,竹笆橋面,木架墩。「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絲帛之狀」。與清代橋式不盡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時,交通局按清時橋的式樣改建成珠浦橋,用25毫米直徑的鋼絲繩代替竹索,欄桿索錨定部分改用鋼筋混凝土柱,用繩夾固定,底錨情況不變。

還用一首《度笮》七絕:「翩翩翻翻笮受風,行人疾走緣虛空。四觀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龍中」。生動地描繪出過橋時的驚險畫面。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記錄了西南龍川東江上的一座藤橋,「橋長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於兩崖,以樹杈中懸而反下,編竹子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盪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馬也」。

索橋的索有藤、竹、皮繩和鐵鏈等幾種。歷史記載,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橋(竹索橋)。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橋於蓋州(現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橋。

鐵索橋傳說起自漢初,西漢大將樊噲在陝西褒城縣(今留壩縣)古棧道上建成的樊河橋(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鐵索橋。有確切記載的橫江鐵鎖(即鐵索),是西晉伐吳(公元280年)吳守將用鐵鎖多道,橫截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以擋舟師。

雲南永平縣霽虹橋,跨瀾滄江,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寬、鐵索最多的鐵索橋,橋凈跨57.3米,全長113.4米,橋寬約4.1米。橋底有索16根,左右欄桿索共兩根,橋位於通往印度、緬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瀘定鐵索橋,跨越大渡河,位於川、藏要道,是鐵索橋中現存製作最精良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橋凈跨100 米,橋寬2.8米,上鋪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長約128米,兩側各有兩根欄桿索,由四川善於製作鐵索橋的天全州修建。兩岸石砌橋台,用台身自重來平衡鐵索的拉力。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㈢ 索橋的索橋記載

《漢書·西域傳》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懸繩而渡笮」的記載。
唐僧智猛《笮橋贊》中說:「冰崖皓然,百千餘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殘酷,影戰魂栗。」,「窺不見底,影戰影栗。」較逼真地描寫一個人借笮橋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稱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宋《太平寰宇記》說自《漢書》以下至州郡圖籍中所謂的「笮」,即系「土夷人於天水之上置藤為橋」。可見藏、彝等少數民族,對我國首創索橋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詩人陸游曾用「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的詩句來構畫索橋的雄姿。
從宋范成大所著《吳船錄》對珠浦橋的記載看,宋時,橋長120丈,5孔,用並排的12根繩索,竹笆橋面,木架墩。「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絲帛之狀」。與清代橋式不盡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時,交通局按清時橋的式樣改建成珠浦橋,用25毫米直徑的鋼絲繩代替竹索,欄桿索錨定部分改用鋼筋混凝土柱,用繩夾固定,底錨情況不變。
還用一首《度笮》七絕:「翩翩翻翻笮受風,行人疾走緣虛空。四觀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龍中」。生動地描繪出過橋時的驚險畫面。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記錄了西南龍川東江上的一座藤橋,「橋長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於兩崖,以樹杈中懸而反下,編竹子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盪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馬也」。
索橋的索有藤、竹、皮繩和鐵鏈等幾種。歷史記載,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橋(竹索橋)。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橋於蓋州(現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橋。
鐵索橋傳說起自漢初,西漢大將樊噲在陝西褒城縣(今留壩縣)古棧道上建成的樊河橋(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鐵索橋。有確切記載的橫江鐵鎖(即鐵索),是西晉伐吳(公元280年)吳守將用鐵鎖多道,橫截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以擋舟師。
雲南永平縣霽虹橋,跨瀾滄江,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寬、鐵索最多的鐵索橋,橋凈跨57.3米,全長113.4米,橋寬約4.1米。橋底有索16根,左右欄桿索共兩根,橋位於通往印度、緬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瀘定鐵索橋,跨越大渡河,位於川、藏要道,是鐵索橋中現存製作最精良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橋凈跨100米,橋寬2.8米,上鋪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長約128米,兩側各有兩根欄桿索,由四川善於製作鐵索橋的天全州修建。兩岸石砌橋台,用台身自重來平衡鐵索的拉力。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漢中市留壩縣張良廟的游記作文

漢中名勝古跡 一、 東湖 在漢中市城內東南隅。面積6358平方米。相傳漢王劉邦曾飲馬於此,俗稱飲馬池。現存有「神龍能作蒼生雨,飲馬常懷赤帝風」的石刻。東湖地形低窪,每遇秋雨,頗為民患,清嘉慶、光緒年間,曾兩次修整。 二、 漢台 在漢中市城內東南隅。佔地4萬多平方米,高9米。相傳築於公元前206年,是劉邦受封為漢王時興建宮廷的基址。登台可俯瞰全城,眺望漢江。台上原遍築亭閣樓館,畫棟連雲,境界優美,後因歲久失修,頹圮荒廢,僅留清代所建的望江樓。建國後經過修整,恢復了漢台風貌。 三、凈明寺塔 在漢中市東關。為方形密檐式磚塔。高15米,共11層,每面正中辟券龕,...

㈤ 游記作文寫紫柏山600字

國慶長假,正直秋雨過後,秋高氣爽時節,我們一行八位,自詡八仙 ,相約回來到位於陝西鳳答縣的紫柏山遊玩,沿著高速公路,觀賞著險峻秀麗的秦嶺山水風景,談論著交通條件今夕變化,感慨古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慨嘆今朝,翻秦嶺如駿馬馳騁草原!
紫柏山是此行的最大看點,紫柏山位處秦嶺南麓,因山上遍生紫柏而得名, 據說張良當年在此歸隱,目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山勢巍峨、蜿蜒起伏,最高海拔2610米,林木茂密,秋色斑斕。旅遊資源的開發,使我們能從索道直上至山腰,索道陡直,如直騰雲端,穿過雲海,便進入仙境,八仙樂哉,只缺悟空舞棒!
下了索道,距山頂還有三分之二的山路,對於我們這些不善爬山的城裡人來說,的確出了幾身汗才爬到山頂,峰頂為凹形鍋底坑,稱為天坑,極為奇特,天坑及山頂上覆蓋著豐厚的草被,陽光下,「八仙」七倒八歪的撒落在草坪上小憩,沐浴陽光,悠哉!

㈥ 西安.成都旅遊線路安排

咸陽坐火車--南京西到成都--的78元到德陽下車
德陽到廣漢
德陽火車站外坐2路公交車 ,到德陽汽車站。
德陽汽車站坐車到廣漢6元,德陽距廣漢20公里,客運總站乘大巴、中巴班次多,半小時就到。
廣漢到三星堆 (!!到廣漢車站記得要問到都江堰的車次)
廣漢車站下了之後,直接搭乘6路公交車,或乘坐到馬井的車,也到三星堆,票價1.5--2元。
廣漢有直接到達都江堰的車,這樣不用先到成都再到都江堰然後返回成都會省很多路費!!!!
有老路,過彭州,過陴縣,最後到都江堰(到了都江堰再轉車到青城山。德陽-廣漢-彭州-都江堰-青城山或德陽-成綿高速-成都繞城高速-成灌高速到都江堰-青城山。)
都江堰客運站到都江堰景區
到了都江堰客運站後可在街上直接坐去景區的公交車4路票價一元,直接到景區大門。一路可到二王廟那道門(都江堰景區有三道門都是貫通的)。
都江堰到青城山
坐4路車回客運中心,買了去青城前山的車票4元,到了一個寫著「青城山」的大門附近,就讓下車。
青城山都江堰兩天就可以玩完,建議第一天下午先在客運中心去青城山,晚上住在青城山的農家樂,我去的時候是淡季,很便宜40一天,還管兩頓飯。在青城山裡煮是別有風味,很幽靜,環境很好,還有就是涼快,別有一番情趣!!
第二天早上上山
大概一早上就可以把青城山前山玩完,然後出山門,做101路兩元到都江堰景區,都江堰90每人。都江堰兩個小時可以玩完,然後出門准備坐車去成都,出門坐4路公交,到--成都百貨--下車,這里有到成都的車才10元,就是要等等,如果到車站買票坐車要16元每人!
都江堰到成都 注意:成都茶店子車站離成都市內較遠,因此在都江堰買票時盡量買到成都新南門的車。
如果都江堰到成都的車是到茶店子車站,那到成都茶店子車站後坐82路可以到新南門車站---這里是成都旅遊集散中心--到哪得車都有很方便!!!所以我建議在周圍找地方住下,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在大學路,因為我也是學醫的,沒有想到能住在華西的對面,吃過飯拿著相機就去華西轉了轉,這是以外的收獲!!我住下了後。我住在四川省衛生局寄生蟲研究所招待所,90元兩天,很劃算!!
第二天早上去看大熊貓,一定要去早,因為大熊貓都是在早上活動吃東西,在新城南做902路旅遊車2元,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國寶,很興奮!!!一定要去!!下午兩點左右回來去望江樓,看竹子,望江樓不要錢,裡面有200多種竹子,景色很好,觀景的同時哈可以要杯茶,體驗一下成都人的悠閑生活,感覺不錯!!下午玩完回住處,准備第二天到樂山看大佛!

成都到樂山
在成都新南門車站坐車到樂山肖壩旅遊車站,票價43元,車況較好;車上還有免費的礦泉水和小吃,還有講解,服務很好!大概兩個小時到樂山。
樂山長途汽車站去大佛可以坐13路公交車直達,車費1元。感覺樂山的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很和藹,一路就給我們講解了山的概況,而且給我們講解景區的路線,因為13路是樂山的旅遊線路,所以它把樂山的經典景點都轉了一遍,還可以看看美麗的樂山市容!!注意:在樂山車站不要坐私人的車去大佛,因為談們並不是把你拉到大佛,而是把你帶到東方佛都,沒什麼可看得,都是現代人造景點!!樂山大佛門票70元,學生可半價35元!!所以別忘了帶學生證!!很重要啊,這是省錢的最好方法!!
樂山大佛和值得看,是世界遺產,世界最大的佛,很壯觀,看了就知道。出了樂山下午4點多,可以做到峨眉山的車10元每人,40分鍾就可以到峨眉山腳下,和涼爽。找住處50一天,在遊人中心,環境還可以,就是在這里吃飯和買東西很貴,吃晚飯買點吃的東西和水,有時間可到報國寺和虎伏寺轉轉,這里很近,然後回去早點休息,准備明天早上爬山!!
早晨上山,我的路線是根據在網路知道上有位仁兄的峨眉山游記安排的,不一樣的是比他早出發了兩個小時,在此我也特別謝謝那位不知名的仁兄和網路知道,具體行程如下:與仁兄相同,因為這是峨眉山的經典步行路線,以下為我的行程(參考仁兄游記,有機會也很想認識這位仁兄,我也很愛旅遊)
5:30從住宿點出發。這一段路還在市區,所以比較容易走,包括吃早飯,熟悉登山環境在內到虎伏寺的時候只用了一個小時。註:報國寺據說是8:30開門所以沒有進去看。不過旅遊者可以在前一天的下午參觀,當然,前提是早點從樂山趕過來。
6:30從伏虎寺出發。出了伏虎寺後,山路漸漸呈現在我的面前,注意徒步旅行者一定要多帶水,或者在中鋒寺之前把水買足,因為後面就比較貴了。〕
7:15到雷音寺,路上看到了著名的額峨嵋大蚯蚓,真-的-很-大-啊。
7:30到純陽殿,有些破舊,望了一眼就閃人了。
8:00到神水閣, 10:15到中鋒寺,只看到一個牌子,沒有進去。
8:45到清音閣,這里有十景之一:雙橋清音。我吃自帶的干糧補充了一下體力。建議多帶牛肉和巧克力。
9:40經一線天到生態猴區。 把塑料袋等顯眼物品都收好,防止打劫猴,之後,我便離開喧鬧的人群獨自往洪椿坪出發。
10:35到達洪椿坪,這里本是十景之一:洪椿曉雨。比較可惜的是我錯過了九老洞,沒有看到十景之一:九老仙府。
13:00到仙峰寺,這一段是我感覺最痛苦的,因為經過了99道拐什麼的。
14:10到遇仙寺,惱火,爬上一個大山,然後下山到底,然後再爬上一座山。在前往遇仙寺的路上有個大叔告訴我還有3000多個台階才能到。
15:20到洗象池,這里我要補充的是,洗象池的景色很好,我到那的時候看見雲在往下流,真的像水一樣,太美了,就不想走,還有衣服一定要帶,我是6月11號去的峨眉,上山的時候會很熱,但是你只要一停下來,就會馬上冷下來,畢竟2000多米了!!到這咬牙也得走15華里山路到達雷洞坪。強烈建議:第一天死都要爬到雷洞坪!!!這樣才可以明天看日出!!!
找了一家旅店住了下來,價格50。最好住在山上的雷洞坪停車場,那裡比較便宜,又方便!(因為金頂的房又緊張又貴,所以住沒有多遠的雷洞坪最好)(補充:可以去寺院和農家樂住,可以選擇的寺院有:清音閣,息心所,華嚴頂,洗象池,金頂卧雲庵,仙峰寺,洪椿坪 便宜得多)
第二天早上4:20出發。天還很黑,帶著手電筒,我父親船隻租來的羽絨服(10元租金)就准備上山了,其實真正能走著上山的人並不多,但我覺得要是你是真正出來玩,還是自己走,這樣一是景點不會錯過,二是時間自由掌握!!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旅有的樂趣!!!
6:20到達山頂,因為有霧沒有見到日出,但是我也沒有感到遺憾,因為海拔3099米的金頂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色再加上佛教的神秘色彩,讓我是流連忘返!!金頂很冷,才3度,我上去沒有一會7:40左右下起了大雨,很凍,不過一會雨就停了,這也許就是說的峨眉山的天氣變化太無常了,一定要帶傘!!!
然後就是下山了,下山時我們坐車直接到報國寺,30元一人,到山腳下大概1個多小時。去住處把我們寄放的行李一取。
然後坐公交到市裡,吃了一頓飯,在峨嵋市裡逛了逛,買了些吃的和小禮物,去火車站昨晚上9:36的火車,攀枝花到北京西--K118,用了130元每人回到了咸陽!!!!
要是早的話還可以坐下車
峨眉山到咸陽 K166 昆明—峨眉---西安 10:43—05:00 125元
這次行程我和父親玩得很愉快,也把我們的行程安排與驢友分享,因為我的這次行程就是好多從網上還有路上的行人那裡了解的,很感謝幫助過我的人,在此我也希望我的游記會對想去四川玩的朋友有所幫助!!

這次行程包括八大景點,其中包括四川6個世界遺產中的4個,一路行程安排比較緊密,總共用了7天半,感覺不錯!!

㈦ 關於索橋的老故事

橋身有一里光景長,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鋪著一塊一塊的木板,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還露縫。木板不寬,也不長,三個人並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斷折。人走在橋上,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橋顯得更高,要是人在橋上走,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就會看得頭暈眼花。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桿,即使人失了腳,也不會落到水裡去。索橋並沒有橋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們。架子比欄桿還高,還有一個頂蓋,在豎立架子的地方,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斜,然後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地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得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我剛走了—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裡,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麼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里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的么?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裡動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橋,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一塊石碑。他告訴我,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么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我走下索橋,滿頭大汗,不用說,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腳也開始發熱。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裡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燒、發光,給人們帶路。「何公何母」的心給每一個走過索橋的人添溫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後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㈧ 川西北__川渝鄂自駕游游記攻略有么

三月底買307時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感覺此車十分適合帶家人長途自駕游,當時就已決定孩子暑假時利用俺的年假一起出去happy.七月初時基本確定了二條路線:川西北諾爾蓋-紅原濕地順帶看看四川的4個世界文化遺產,有時間的話再去遠眺一下真正的雪山;或者奔長江三角洲,將杭州,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和幾個水鄉古鎮一網打盡.最終的決定受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很大影響,其2003/09,2004/07,2005/07三期均對川西風光極為推薦,家中LD在行前一周終於決定了路線.不巧的是因工作安排,必須提前一天開始休假(要在二周後趕回來出差),結果搞的旅程明顯的前緊後松,極大影響了遊玩質量--上高原過於迅速,孩子和老人發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迫使俺改變了遊程,LD只能安慰說過幾年她再單獨陪俺來一次雲雲.實際行車路線:太原-運城-風陵渡-西安-虢鎮-太白縣-勉縣D1-廣元-江油北-平武-九寨溝D2-川主寺D3-黃龍-瓦切-紅原縣D4-黑水縣-茂縣-都江堰D5-樂山D6-成都D7,D8-自貢-重慶D9-萬州D10-利川縣-宜昌D11-武漢D12,D13-鄭州D14-三門峽-運城D15-太原.全程6002KM,平均時速54KM/H,平均油耗8.6L/100KM.總體來看,家人對此次長途跋涉非常滿意,俺也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們的快樂,也許能對有興趣走此線路的TX有所幫助.准備出發了.直到此時仍未決定如何翻越秦嶺,計劃晚上住寶雞--去年去青海湖時,返程時在寶雞吃的油潑面極好!到達華山是中午12:19,用時約4.5H,此時產生了要趕路的初步想法.參考網友的提示,未在華山附件的私人承包服務區休息.簡單午餐後,大約16:15到達寶雞始虢鎮(陳倉區),猶豫片刻後決定下高速繼續趕路.收費的mm很熱情的回答了俺的問題:經太白縣翻越秦嶺的公路已禁止貨車通行,是目前過秦嶺最好走的路線,大喜,決定天黑前至少到達留壩縣.出發前即知道秦嶺南邊緩北坡陡,但用了一小時即爬到山頂後(真是在」爬」,基本全程使用二檔),不免有些飄飄然,結果費了四個多小時勁才下了山到達石門水庫!附圖為秦嶺南麓.21:00進入勉縣,入住定軍山賓館(暨縣委招待所,如圖).此地的夜市非常熱鬧,也很有南方城鎮的味道了,21:30出去晚餐時,很多商店都還在營業,但夜市的小吃很一般(未吃著名的漢中麵皮).今日行車984KM,約13小時.8:10出發,9點多即過了棋盤關進入四川省.仔細研究了網友的游記後決定走江油北上九環線(環九寨溝旅遊專用公路),准備住平武縣.午餐不錯!很好吃的」球溪土璉魚」,就是價格偏高--每斤40元共四斤半,其他所有青菜,小菜,米飯,茶水等贈送.TX們如有未婚的倒是可以來這嘗試一下找個家裡妹妹多的女朋友.九環線東線基本是在沿著涪江前行,感覺不如西線走泯江壯闊,但比起秦嶺來已明顯秀麗了--水多綠艷.15:30到達平武縣.又開始猶豫是否前行,查網友游記,平武-九寨溝溝口走了六小時(2.4的柴油陸風).加油時順便問路,得知7月1日起路面整修已結束,估計到溝口用不了四小時.信心大漲!出發!過平武後風景更好了,路也更難走了.不時會有」懸石!觀察通過」,」飛石路段,注意觀察」等告示,不過路面很平整,四川司機開車也比較規矩,很順利地到達了海拔估計超過4000米的」摩天嶺」.附圖為爬摩天嶺前路邊休息.剛才還是晴空萬里,快到達山頂時卻發現在下雨!翻過摩天嶺後又是長達1小時的連續下坡,期間還看到一處接近滑坡的大塌方.

㈨ 漢中哪些旅遊景點大全

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
石門棧道風景區,位於漢中市區以北約15公里的河東店鎮,是在石回門水庫修答建後新造的仿古棧道,原有的石門棧道(褒斜道部分)因為修建水庫,在1969年就已經被淹沒了。
漢中薰衣草庄園
漢中維羅納庄園位於漢中市鋪鎮雙廟村,周邊田園環繞,空氣清新,交通便利。庄園主要以薰衣草種植為主,配以玫瑰,百合,紫藤,等10多種花卉和其他香草植物,佔地面積相當於20個標准足球場大小,是陝南地區以薰衣草香草為主題的綜合性花園庄園。
武侯祠
漢中勉縣的武侯祠,位於勉縣城西3公里處的108國道邊。始建於西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國內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國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

㈩ 四川灌縣二王廟索橋的資料

索橋(Cable bridge/ Suspension bridge)。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古書上稱為絙橋、笮橋、繩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分布】

在我國雲貴川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上游、雅礱江、大渡河、烏江、北盤江上以及秦嶺山區、台灣山區,常常可以看到各類索橋。在西藏喜馬拉雅山北的雅魯藏布江,峽谷深邃,急流飛瀑,千百年來,兩岸往來就是靠各種索橋。1977年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也是通過墨脫縣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上的藤網筒橋到對岸去作科學考察的。西藏人民還把鐵索橋稱為扎桑巴。古代的索橋絕大多數是單孔的,僅有雲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橋(又名潞江橋)等少數幾座是雙孔的。貴州盤江橋、四川瀘定橋、雲南霽虹橋等在國際橋梁史上負有盛名。台灣省高山中還有藤網吊橋。索橋剛度很差,隨風搖晃,初過索橋者不免有膽戰心驚之感。

【歷史】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關於索橋的記載】

《漢書·西域傳》已有「以繩索相引而度」、「懸繩而渡笮」的記載。

唐僧智猛《笮橋贊》中說:「冰崖皓然,百千餘仞;飛絙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殘酷,影戰魂栗。」,「窺不見底,影戰影栗。」較逼真地描寫一個人借笮橋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稱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宋《太平寰宇記》說自《漢書》以下至州郡圖籍中所謂的「笮」,即系「土夷人於天水之上置藤為橋」。可見藏、彝等少數民族,對我國首創索橋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詩人陸游曾用「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的詩句來構畫索橋的雄姿。

從宋范成大所著《吳船錄》對珠浦橋的記載看,宋時,橋長120丈,5孔,用並排的12根繩索,竹笆橋面,木架墩。「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幡然。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絲帛之狀」。與清代橋式不盡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時,交通局按清時橋的式樣改建成珠浦橋,用25毫米直徑的鋼絲繩代替竹索,欄桿索錨定部分改用鋼筋混凝土柱,用繩夾固定,底錨情況不變。

還用一首《度笮》七絕:「翩翩翻翻笮受風,行人疾走緣虛空。四觀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龍中」。生動地描繪出過橋時的驚險畫面。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記錄了西南龍川東江上的一座藤橋,「橋長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於兩崖,以樹杈中懸而反下,編竹子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盪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馬也」。

索橋的索有藤、竹、皮繩和鐵鏈等幾種。歷史記載,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橋(竹索橋)。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橋於蓋州(現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橋。

鐵索橋傳說起自漢初,西漢大將樊噲在陝西褒城縣(今留壩縣)古棧道上建成的樊河橋(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鐵索橋。有確切記載的橫江鐵鎖(即鐵索),是西晉伐吳(公元280年)吳守將用鐵鎖多道,橫截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以擋舟師。

雲南永平縣霽虹橋,跨瀾滄江,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寬、鐵索最多的鐵索橋,橋凈跨57.3米,全長113.4米,橋寬約4.1米。橋底有索16根,左右欄桿索共兩根,橋位於通往印度、緬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瀘定鐵索橋,跨越大渡河,位於川、藏要道,是鐵索橋中現存製作最精良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橋凈跨100米,橋寬2.8米,上鋪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長約128米,兩側各有兩根欄桿索,由四川善於製作鐵索橋的天全州修建。兩岸石砌橋台,用台身自重來平衡鐵索的拉力。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