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瀘縣

游記瀘縣

發布時間: 2021-03-09 20:56:49

⑴ 田海燕的全部作品

田海燕(1913~1989),當代作家。

筆名田鍾靈、蘇東。四川瀘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38 年赴延安,曾任抗大、中共中央戰地考察團、新華社及《解放日報》編輯、記者,重慶中共地下工作者。1949 年後歷任宜昌港務局局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交通運輸室主任。廣東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武漢市第五屆政協委員。1938 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 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狼軍師》、《地下的白銀》、《農民和龍王太子》、《賣蒜老人》、《金玉鳳凰》、《紅色歌謠集》、《紅軍路上百花開》等。

【主要作品】

《狼軍師》:
1955 年 12 月群益堂出版,蘇東編寫。
記敘作者聽聞之鬼神怪異之事,意在揶揄、嘲諷、批評人性中偽惡丑。文筆自然流暢,章法變化多端,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地下的白銀》:1956 年 9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田海燕編寫,朱儀、高季方、舒華、白純熙插圖。

《農民和龍王太子》:1956 年 10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賣蒜老人》:1956 年 12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田海燕編寫,舒華等插圖。

《金玉鳳凰》:
初版為 1957 年王樹忱簽贈本,與王樹忱合編。
正式版 1961 年 12 月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田海燕、芻燕編著,王樹忱插圖,丁深、吳列平裝幀。
據說這個故事曾經被英國人搜集,在倫敦發表過「西藏奇談」,把故事歪曲成提倡忍耐的性質。田海燕搜集於 1954 年,成書於 1956 年,該書的出版得到了王堯、肖崇素、趙鎮南諸多先生的幫助。該書的故事情節主要是通過主人公 - 大王子追取金玉鳳凰的全過程,顯示出藏族人民的沉著、堅韌和愛好和平的精神,由 15 個連環故事組成。
1980 年11 月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金玉鳳凰》版本是完整的由 39 個故事組成。該書插圖由名畫家王樹枕繪圖,王樹枕的風格類似於張光宇,造型能力非常強,無論是自然事物還是人物都形神兼備,既誇張又簡練生動,他的插圖與田海燕的文字具有誘人閱讀的興趣和對精美圖畫的欣賞,給人是一種美的精神享受。

《古寓言今譯》:1957 年 9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白螺仙子》:
1958 年 1 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原著田海燕,繪畫呂品。
傳說四川某地缺水。有個貪官,派人控制了老百姓唯一的水源,藉此盤剝斂財。好心的吳衙役為了幫助窮苦百姓,在自己院里挖出一口井,把井水送給百姓。他在井裡得到了一個白螺螄,那螺螄變成美女,和他結為夫妻。貪官妄想得到這個美女,結果惡有惡報,自己反送了性命。

《紅色歌謠集》:1959 年 2 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與高魯合編。

《紅軍路上百花紅》:1960 年 4 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紅軍歌謠》:1979 年 8 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與高魯合編。

《長江傳說集》:1980 年 4 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田海燕整理,薛俊一插圖。

⑵ 誰知道田海燕的資料!急要

http://ke..com/view/606546.html?wtp=tt

http://..com/q?word=%CC%EF%BA%A3%D1%E0&ct=17&pn=0&tn=ikaslist&rn=10

⑶ 關於郫縣沱江河的作文 :1.歷史 2.地理位置 4.現在的問題 5. 保護它

沱江的歷史和地理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上源支流就算旁支。

沱江上源的三支,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目。中國正史中最古老而又系統的地誌——《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它們的情況。當時湔江稱為湔水,出自綿縣玉壘山;石亭江稱為雒水,出自雒縣章山;綿遠河稱為綿水,出自綿竹縣紫岩山。這三條河從深山走出的地方,都形成比較大的沖積扇,我們的祖先們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樣,讓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許多股,化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湔江山出口處名堂叫堋口,在歷史上水流曾被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最多時竟一分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處名叫高景關,清代就將水流引作三股,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燒堰,民國時合稱朱李火堰,綿遠河出山口處名叫漢旺場,清代形成綿江堰,以後發展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民國時合稱官宋硼堰。這些引水渠,與平原上的河道差別不大,經常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多端,與現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本來,一條江河總有它自己的流域。所謂流域,是指這個區域里的水流,全都匯集到這條河裡去,因而流域的周邊,總是被連綿不斷的分水嶺所包圍著。沱江西北的九頂山,分水嶺很分明,東北有綿竹與安縣分界線上的山岡一直延伸到德陽羅江,與龍泉山脊相連,再向南伸往樂至、安岳、大足、榮昌,把沱江與涪江水系隔開,分水嶺也很清楚;但西南方的成都平原上,由於地勢平坦,分水嶺不夠分明,留下一個大缺口。兩千多年前興修都江堰引水乾渠時,自西向東開了幾條人工河道,其中最主要的兩條,是蒲陽河的下段青白江和柏條河的下段毗河,它們在金堂趙鎮匯入沱江;於是就把岷江的水,源源不斷地送到沱江里來,使沱江成為混血兒。而沱江流域的北部西緣,這張大口,使「流域」這個概念受到了大大的沖擊。

四川許多樹枝狀的河流,上源經常是三股,好象三叉戟一般。本來沱江上源也是一把三叉戟,但西邊又從岷江射來兩股箭,使它變成五大股。它們從東到西是綿遠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其中前三條是純種,後兩條是異族,最後匯合到一個大家庭里,江名也就定為沱江。這時,它遇到了橫梗在面前的龍泉山,就一穿而過,形成一道名叫金堂峽的知名峽谷。有些地理書,怕讀者弄昏了頭腦,在講到沱江時往往只從金堂峽談起,避開了水源雜交的上一段。

古往今年,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許多不同名字,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橋河和前江,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後江,綿遠河又叫綿陽河。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不少傳說。毗河流域里的新都繁陽山,據說是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修煉的地方,上面還有浴丹池、通仙井和麻枯洞;石亭江南邊七里,有著東漢孝子姜詩的家。姜詩的老母愛喝石亭江的水,因為那水甘洌可口;愛吃石亭江的魚,因為那魚鮮美無比。姜詩夫婦每天總讓小兒去挑水捕魚,供奉老母。有一天,這可憐的孩子失足落水,淹死在石亭江中,姜詩夫婦忍住悲痛,瞞著母親,親自挑水供水供魚的重擔,只說兒子到成都求學去了。到了冬天,還假裝縫制棉衣,送往成都,實際上是把棉衣和淚水一齊拋向江里。姜詩夫婦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帝,他家門口忽然湧出一股清泉,味道和石亭江一樣的甘甜,每天早晨,泉水裡還蹦出一對鯉魚,讓姜詩維持母孝之道。至今,這個孝泉還在,但鯉魚早已沒有,泉池周圍形成了一個大集鎮,名叫孝泉鎮。

沱江在金堂峽河段:古代稱為金堂江,以下又稱中江。過了金堂峽,進入漢代叫做牛縣的簡陽,所以江名又稱牛水或牛江,唐代那裡又稱雁水或雁江。接著,江流通過資陽、資中縣境,古代又有資江之名。資中縣東南江邊有個唐明渡,相傳安祿山造反時,是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擺渡的地方,這段江流又稱珠江。接著,沱江又流過內江,包圍城市繞了半圈,留下李白的著名詩句。接著流過富順縣,那裡的江名又稱金川,宋代方誌上稱力釜川,釜就是鍋,說江流環繞縣城,很象一口鍋。沱江兩岸崩落的大石留在江心裡,叫作「三台七曜石」,實際上那是七塊巨石分為兩層,也算是古代的一處名勝。接著,江流到達瀘州,匯入長江,在瀘州那裡,晉代《華陽國志》提到江中有「大闕、小闕」,那可能呈十分巨大的礁石。相傳沱江匯入長江之處,江面十分寬闊,夏天漲起了洪水,「兩江環合,彌漫浩渺」,好象大海一般,瀘州人把這種景色稱為「海觀」,而且曾在江邊蓋起了一座海觀樓。據說《封神榜》里的周朝大官尹吉甫就生在那裡。尹吉甫的兒子尹伯奇,因為忍受不了後母的虐待,曾在山腰一塊大石上作曲彈琴,抒發心中的悲憤,最後跳進江中自盡。那塊石頭後來稱為撫琴台。由於諸葛亮《出師表》里有「五月渡瀘」這句話,於是後人在瀘州江邊上修起了一座渡瀘亭。東面的堡子山,又稱得功山,相傳是諸葛亮渡江前扎營的地方,山下有條小溪,名叫馬謖溪,相傳馬謖的部隊就駐扎在那裡。不過,從宋代起,考古家們研究過孔明渡瀘的地方,大家都認為他渡的是金沙江,而不是這條沱江。

現在再從沱江幹流轉到它的支流。

沱江最大的幾條支流:發源於簡陽東境龍泉山的絳溪河,古稱絳水、赤水,長75公里,在簡陽縣城處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金堂東南龍泉山的資水河,又名陽化河,古稱資溪,長114公里,在資陽縣北昆侖渡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仁壽縣北境龍泉山的球隊溪河,古稱珠溪,長140公里,在資中縣球溪口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西境山丘的蒙溪河,古稱大蒙溪水,長120公里,在資中縣東南蒙溪口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縣南山丘的大清流河,古稱清流溪、玉帶溪,長122公里,在江內縣郭北鄉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的釜溪河,上游稱榮溪河、旭水河,到自貢又稱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大足縣北境山丘的瀨溪河,過榮昌縣後稱胡市河。古稱耶水、龍溪、岳陽溪,思晏江,長238公里。是沱江最大支流。在瀘縣胡市從左岸匯入沱江。

分析一下沱江支流的古今河名,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內涵。絳溪河之所以稱「絳」,因為水色帶紅,特別在洪水期間更是如此;資水河居然借用了古代幹流資江之名;球溪河的名字好象從天上掉下來似的,找不到什麼依據,很可能是古名「珠溪」的誤寫,釜溪河顯然是借用了古代幹流名稱「釜川」,據說在這條河的發源地,古代曾有個榮隱先生在山中修道,並留下一個石洞,而瀨溪河是因為它古代有條支流叫作瀨波溪。

最後,讓我們小結一下沱江的地理數據:它從綿元河的頭算起,總長634公里:計算下來的流域面積是2.78萬平方公里;幹流平均比降是3.35‰;天然落差有2354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每秒。匯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60條。

沱江是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九頂山南麓,全長70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43‰。大的支流有60條,千支百脈,展布成一個不封閉的流域,這是因為西北端有來自岷江的連通水道存在。

沱江流域形狀瘦長,四邊與岷江流域相鄰,東邊與涪江流域相接,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19個市、縣、區全部在流域中,另有17個市縣部分在流域內。流域南北長約380公里,東西平均寬只有73公里。自貢、內江、大足一線是流域最寬的地方,大約有150公里;龍泉山一帶最窄,只有49公里。流域里除北端出露古生代岩層以外,其餘地區都是三迭、侏羅、白堊紀的砂岩、砂質粘上岩,粘土岩互層,地震烈度不高。

沱江流域北部上游是山區,出山就是平原,然後進入丘陵。地勢自西北的東南傾斜,地質構造簡單,溪流水系發育,流域內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地集中,人煙稠密,名城接踵,重鎮連綿。整個流域中生活著1740萬人,有著1694萬畝耕地。在利用天然資源方面,農、林、牧、副、漁五業齊全;在農業種植方面,稻、薯、麥、棉、麻、菸、蔗、玉米、花生種類俱備。金堂的柑桔、簡陽的棉花,什邡的烤煙,資陽的花生,內江的甘蔗,安順的紅麻,樂至的蠶桑,無論是品質和產量都十分引人注目。置身於平原區,一望平疇,春來菜花金黃,新秧翠綠,田園境色,美不勝收。放眼中下游丘陵區,梯田層迭,塘池交錯,除了裸露的紅色岩坡幾乎找不到一塊荒廢的土地,由於燃料缺乏,繁茂的草木已經採伐殆盡,水土流失嚴重,但勤勞的人民年年冬閑都要挑沙面土,把坡上沖到坡下的泥土,一擔一擔地挑到原處,每年總要把坡上田地重新塑造一遍。

岷江起源於阿壩州的松藩縣弓杠嶺南麓隆板溝,自北向南流經松藩、茂縣、汶川三縣,折東入都江堰,通過魚咀過安瀾橋分流外江、內江,再各按二分法繼續分流奔騰直下。外江主流叫江安河,經玉石,穿溫江,流過雙流。溫江至雙流一段,叫金馬河。因河中曾挖出金馬而得名。據檔案記載和歷史考察,清以前這里的主流不是金馬河,是楊柳河。1998年,雙流縣城北白河龍江村段一個白畝砂石場開挖,揭開了岷江萬年洪江古河道的神秘面紗。證明楊柳河前的岷江主流又是洪江。再進一步考察,歷史上的這條古河洪江,從北向南穿越成都平原西部。先從都江堰出水後,經流崇州,穿越溫江,流過雙流,在新津與都江堰外江分流下來的西河、羊馬河、石魚河等五河匯合,再經彭山江口,入樂山注入長江。內江穿寶瓶口後,沿途分走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條河、東風渠等滾滾東南去。清水河經郫縣入成都,成都府河、南河兩江環繞,穿九眼橋,過雙流華陽鎮,再經古鎮黃龍溪與借田下來的鹿溪河匯合人彭山江口,從而形成岷江一個龐大的水利自然澆灌體系。

岷江水系岷江又稱汶江、導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 流域面積 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 3560米,水力資源 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

古蜀人飼養桑蠶並以蠶絲製作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布衣的人群。

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勢由高山峽谷突變為平原,河床陡然開闊,水勢趨緩,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此處位於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頂部,海拔739米,是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制高點,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剛出峽谷的岷江水勢,使其不能直瀉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勢高而控灌整個都江堰灌區,是設置渠首樞紐的最佳位置。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和人字堤、外江閘、工業引水攔水閘等附屬工程組成。其中,三大主體工程充分利用了周圍的地形環境和岷江河床彎道環流的水流規律,相輔相成,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協調運行,在整個渠首工程中起主導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任務,使都江堰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無壩引水樞紐。

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 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使中外專家、學者、和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地傑入良」,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落伯;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灧;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用她的乳汁,哺育西蜀大地,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範。在人類向21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都江堰渠道工程位於青城山麓的岷江幹流上,距成都55公里,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

都江堰這一復雜、巨大而又巧妙、綠色的工程,使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此達到了至高的境界。換而言之,它是符合今天全球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等思潮的楷模。

歲月悠悠,江水悠悠,都江堰經歷了無數王朝的更迭,卻依然是源頭活水涌流不絕。伴著國運的興衰,他像一位歷史老人,飽經憂患,蹣跚而行。特別是近代以來。國運不昌,堰務不振,到本世紀40年代末,都江堰灌區面積由歷史上的 300餘萬畝,萎縮到 282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江堰的改造與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紀元。國家先後投資75億元對古老的都江堰進行了規模宏大的改造和建設。

從 50年代初至 60年代末,擴灌成都平原及周邊高地,灌溉面積達678萬畝。80年代初,由南北中三路打通橫亘於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建成黑龍灘、三岔、魯班等大中小型水庫300多座,把都江堰的水源源不斷地引到「十年九旱」的廣大丘陵區囤蓄灌溉,使灌區面積擴大到了858萬畝。

目前,都江堰灌區已形成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塘堰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灌區工程規模龐大,現有乾渠55條,長2437公里,支渠536條,長5472公里,斗渠5460條,長12037公里,斗渠以上建築物5萬余座。其中乾渠工程有水閘 998座,隧洞 334座,渡槽 415座,涵管 965座,倒虹管91座。蓄水設施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326座,塘堰4.8萬處,總蓄水能力15億立方米,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灌區特色,引、蓄、提相結合的工程格局,使滔滔岷江,任憑調遣。「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歷史在這里跨越了2250個春秋。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都江堰的汩汩銀流,奔騰不息,從李冰的時代一直流淌到今天。為了繼承李冰開創的業績,歷代治蜀者均把堰務作為安邦定國、保土安民的大計。川西人民更是前仆後繼,百折不回,與岷江兇猛無比的夏潦秋汛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拼搏。

歷漢、晉、唐、宋,都江堰的灌溉面積由初期的 70萬畝擴大到 200萬畝;至明、清又增至300萬畝。長期受到都江堰孕育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早在漢代就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都城之一;到了隋代,已經是「水陸所輳,貨殖所萃」的大都會;唐時更發展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時稱「揚一益二」(揚州第一,益州第二)。元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對成都發達的水上商運寫到:「河中船舶舟楫如蚊,運載著大宗的商品,來往於這個城市」,足見成都經濟之繁榮

都江堰灌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 103029』-105024』、北緯 290 24』-31029』之間,地跨岷、涪、沱三江,東臨清江。總體規劃面積為2.86萬平方公里,現灌區幅員面積2.32萬平方公里,受益范圍包括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遂寧、資陽7市37個縣(市、區),總體規劃灌溉面積1500萬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1007萬畝。都江堰灌區主要由成都平原區、岷江、涪江、淪江流域部分丘陵區及龍泉山低山區組成。成都平原區:面積約0.67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23.4%,海拔450-730米。岷涪沱三江丘陵區: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對71.7%,海拔400-500米。龍泉山低山區:位於平原區與丘陵區之間,面積約0.14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4.9%,最高海拔1050米。灌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豐沛。多年平均氣溫15.l℃-17 3℃;多年平均降雨量880-1250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875.1-1222.1毫米。

毗河、中河、北河於縣城趙鎮的三江半島匯流成沱江。沱江從三江半島之梅林公園東下1O公里許,切開龍泉山,形成險峻的沱江小三峽——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鱉靈峽為沱江第一峽;全長 0.8公里,相傳此峽為古蜀王望帝相鱉靈所鑿,山崖上現還有「三皇廟」供奉鱉靈;明月峽長 6.5公里,因江流逶迤前行,彎狀似月,故叫明月峽;九龍峽長 1公里,從明月峽進入九龍峽,只見右岸有九條凸出地面的山脊,沿山而下,穿江而過,又順左岸的山勢竄上山巔,如九條蛟龍戲於山水之間,人稱「九龍過江」,故此峽名日九龍峽。

洪雅旅遊十八景 炳靈嚴王峽--瓦屋山鎮北端,觀賞千米長峽碧波如鏡、索橋凌空的壯觀景色,瞻仰靈祠遺址,追懷鱉靈治水業績,體味濃郁的羌風楚韻。

青白江區地處成都近郊,原為古蜀三都之一的新都屬地,距西南中。心城市成都25公里,與聞名世界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相鄰,因境內有清白江大河流過而名。水路以毗河通向川東,故開發甚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古蜀鱉叉開鑿金堂曾在此留下足跡。

⑷ 樂山有哪些特產食品

峨眉山茶、峨眉糕、蘇稽米花糖、峨邊竹筍、五通橋豆腐乳、夾江疊鞘石斛、峨眉山雪魔芋、金口河川牛膝、沐川獼猴桃、豆腐腦、缽缽雞、西壩豆腐、蹺腳兒、葉兒粑等。

一、峨眉糕

峨眉糕又名白糖糕,是四川地區糕類美食,其外形整齊,呈條方形,色澤潔白、酥鬆綿軟、粉質細膩、滋潤細軟,入口即化,清香蜜甜。

二、峨邊竹筍

峨邊竹筍以無污染、肉厚、嫩脆、鮮美可口、富含纖維質而著稱。峨邊竹筍已經成為該地老百姓增收的重要產業,除鮮筍外,還將鮮筍深加工成清水筍、調味筍、泡竹筍、筍乾等產品。

三、五通橋豆腐乳

五通橋豆腐乳,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五通橋豆腐乳又稱五通橋毛霉豆腐乳,得益於五通橋五通橋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產生的中國五通橋毛霉,五通橋豆腐乳香味濃郁、香氣撲鼻、回味無窮,朱德、徐悲鴻、張大千、豐子愷、馮玉祥、劉伯承等人都贊不絕口。

四、缽缽雞

缽缽雞,是源於四川樂山的漢族特色小吃,屬於川菜系。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後用簽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長外更添情趣盎然。

五、蹺腳兒

作為樂山傳統的地方美食,「蹺腳兒」興起於樂山市市中區楊灣鄉周村(現長春村),有六百多年歷史,因當時人們吃「路邊攤」時,沒有凳子可坐,只能將腳蹺放在飯桌橫杠上吃飯而得名。

⑸ 樂山市區有哪些經營樂山當地小吃的老字型大小飯店

在樂山中心城區,像 「游肥腸」這樣能把生意扛到今天的老字型大小,已經算不錯的了。樂山的許多老字型大小都興起與上世紀初期,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公私合營,讓大部分樂山「老字型大小」停止了發展的腳步,逐漸勢微甚至面臨「關停並轉」的命運。時代變遷,峰迴路轉,市場經濟的大潮湧起和外來商業業態的進入,讓樂山老字型大小備感步履艱難。現在的顧客早已不再是圖「堆垛」,現代市場講究品牌效應、就餐氛圍、市場推廣,樂山的許多老字型大小在這股浪潮里漸漸「淡出江湖」。大浪淘沙,有的獲得了新生,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的仍在苦苦堅撐,似乎只為了告慰前人,不至於在人們的記憶中泯滅,有的則徹底從樂山人的生活中消失殆盡。

盡管現今的新生事物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老字型大小歷史淵源和文化魅力越久彌香,擦去歷史的浮塵,金字招牌依舊閃閃發光。日前,從省商務廳傳來消息,在正在緊張進行的全國「中華老字型大小」評選活動中,樂山有7家老字型大小報名入選,「游記肥腸」、「全華醬油」、「德昌源豆腐乳」等3家作為樂山「老字型大小」的「代表作品」,已經進入全國最後的評選環節。

在同一些老樂山人聊起 「老字型大小」的話題時,一些曾經在樂山人心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老朋友」緩緩浮出了歷史的水面——

記憶與現實

永善公豆花

1943年,樂山土生土長的黎淵如在樂山較場壩搭了個棚子,一邊賣茶,一邊賣豆花。「永善公」取意於「永遠善良公正」。這里的豆花從推磨、燒漿到點制,都非常講究,豆花又嫩又綿,直至豆花吃完,鍋里都看不到一點殘渣。其豆花蘸水與眾不同,佐料多達12種,腌制的臘肉香腸也頗具特色。1963年,朱德總司令來樂山時,吃過永善公豆花後大呼過癮,一口氣喝了四五碗豆花水,並送黎淵如一盒「中華」香煙以表謝意。如今, 「永善公豆花」早已淡出江湖,老一輩樂山人只有為數不多的還記得這個名字。

劉宗秀素麵

樂山城剛解放時,劉宗秀和丈夫王學成在市區東大街擺起了面攤,生意看好,就租了一間鋪面在此長長期經營。劉宗秀解放前賣過湯元、醪糟,為人忠厚,講究貨真價實,不管客多客少,劉宗秀總是堅持自己配佐料,直至晚年。劉宗秀素麵用的是正宗宜賓芽菜、雙釀醬油、成都海椒、天廚味精為主要佐料,這些都是在當時叫得很響的品牌。上世紀50年代,川劇團的戲散了,觀眾大多喜歡來這里吃上一碗香噴噴的面。在那個年代,劉宗秀素麵就開始講究白圍腰、白袖套、白帽子,據說朱德總司令到樂山時,也不忘專門來到劉宗秀的面攤吃了一碗面。由於種種原因,劉宗秀素麵關門歇業,那香噴噴的滋味,至今仍讓不少樂山老人口齒留香。

劉漢元乳湯抄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劉漢元麵食與劉宗秀素麵毗鄰,兩家生意「比翼雙飛」。劉漢元的拳頭產品是乳湯抄手,抄手皮薄、肉餡大,佐以豬骨熬成的濃湯,即所謂「乳湯」,味道濃郁,相當受群眾歡迎。劉漢元的精明之處在於,她的抄手肉餡雖然大,但肉並不多,主要是拌和得法,吃起來又好吃,又有賣相。而且,她用的豬油從來不用豬板油作原油,而是實膘肋條肉,油渣香脆可口,也不浪費。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劉漢元乳湯抄手也慢慢從樂山人眼中消失了。

周雞肉

周雞肉的創始人是周明和,他以自己的名字開了家「明和飯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算是樂山一流的飯店。周雞肉的特點是肉質嫩而脫骨,口感好,紅油多且鮮亮,看上去就讓人垂涎三尺。其汁水用多味中葯熬制而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他製作雞肉很講究,一般是用細麻繩將雞大腿纏緊,這樣煮好的肉不會萎縮,且雞腿肉呈花紋狀,擺在廚窗里成了一件工藝品。時至今日,人們仍可從中心城區湖泊所菜市外那一排腌鹵製品攤位中,找到「周雞肉」那熟悉的名字。

海匯源十全大補湯

1939年,日軍轟炸樂山不久,眉山人吳光學來樂山當學徒,出師後經營糖果糕點,字型大小取名「海匯源」。他去世後,其妻沿用「海匯源」老招牌,經營起「海匯源十全大補湯」,店子開在東大街川劇團斜對面。十全大補湯採用當歸、蓮米、紅棗、薏仁等十餘味中葯,配之豬肺、豬心、雞肉、肘子、豬蹄等熬制,其湯乳白鮮美。每天早上天未亮,很多老年人就要抄起雙手,冒著晨霧,來到海匯源,一碗大補湯下肚,潤肺,通氣,生血,好不愜意!如今,海匯源仍在經營,但十全大補湯已經「難尋芳蹤」,取而代之的成了銀絲面和燒麥。

寶華園燒麥、銀絲面

寶華園是樂山第一家燒麥店,它卻是賣銀絲面出名的。燒麥是北方食品,1930年由瀘縣人白玉延從外地引進,在樂山中心城區較場壩一帶經營,後因戰火幾度變遷,1942年遷到東大街,起名為寶華園。1960年寶華園公私合營成為國營企業,1986年承包經營,1994年企業轉製成為私營企業,2003年1月成功申報注冊「寶華園」商標。現在的寶華園繼續發揚了傳統的製作工藝,長期堅持手工製作,銀絲面用的是雞蛋加精面手工擀制而成,和面時不加水,佐以雞湯、蔥花,不用醬油,色、香、味、形俱全。燒麥形如石榴,皮薄餡鮮、油而不膩、鮮美醇香,深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今年7月,寶華園燒麥和手工銀絲面被市商務、工商、衛生、質檢局評為「樂山名食」。

游記肥腸

譽滿嘉州的游記肥腸,相傳創始於清朝咸豐年間,為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商標的百年老店。1939年8月19日樂山大轟炸後,樂山較場壩成了「光壩壩」,一個叫游開文的樂山人在廢墟上掛出「游記肥腸湯」的招牌,以飲食生意維持生計。由於他燉的豬腸烹制考究,味鮮無異味,「游肥腸」由此樂山揚名。上世紀80年代後期,曾「失傳」一段時間的「游記肥腸」在樂山城區東大街重新露面,在原有基礎上開發了幾十個新品種,走上了規模化經營的道路,成為樂山遠近聞名的老字型大小餐飲名店。

「李培德」菜刀

有樂山廚師的地方就有「李培德」菜刀。幾年前,一名樂山籍的大廚遠渡大西洋,前往美國開中餐店,臨走時他帶了兩件東西,一件是辣椒,另一件是「李培德」菜刀。今天,在樂山中心城區的雲頂酒樓、唐偉飯店、鄧強飯店、山灣賓館等大部分餐飲店,都普遍使用「李培德」菜刀,樂山廚子都以能使用「李培德」菜刀為幸事,這成為了樂山倖幸刀具廠廠長張桂華和廠里40名「鐵匠」的驕傲。

「李培德」菜刀成長至今天,得力於樂山老名刀匠李培德。李培德專業制刀50多年,制刀手藝爐火純青。張桂華對此耳濡目染,20年間從僅有兩三個人的鐵匠鋪出發,發展成為今日紅火的刀具廠,在全省有113個固定經銷點。老字型大小能歷經風雨而不倒,依靠的是過硬產品質量。手工鍛造是一種古老的加工方法,一名學徒要熟練掌握全套技術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為了保證質量,「李培德」菜刀放棄了對產量的追求,採用定單生產,客戶上門取貨。在樂山, 「李培德」菜刀是樂山眾多老字型大小中為數寥寥能走上產業化道路的品牌。

德昌源豆腐乳

五通橋德昌源醬園廠創建於1862年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腐乳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的老字型大小廠家。它最早是岷江河畔老龍壩上由楊江東開的江東園作坊,1908年轉讓給楊德昌,1918年由其子楊吉安經營。抗日戰爭時期,一批內遷的化學專家對該產品進行鑒定,發現該產品黴菌活力極高,蛋白質水解極強,氨基酸含量豐富,故在1938年正式命名為「中國五通橋毛霉」進行推廣,成為豆腐乳發酵標准用霉。解放後,幾家老作坊江通源、鼎和源、洪泰源合並成德昌源作坊,主產德昌源豆腐乳、醬油等,1962年申報注冊「橋牌」商標。改革開放以來,德昌源醬園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得到長足的發展,工廠規模日漸擴大,管理水平達到現代化企業的要求,產品銷往國內17個省、市,並多次榮獲國家級獎勵,成為蜀中最具特色的名產之一。

羅城牛肉

羅城牛肉屬於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教人的文化瑰寶。清真食品擅長牛羊肉加工,羅城牛肉就是其中的一員。羅城牛肉始創於1942年,創始人蘇德能利用祖傳的牛肉腌制方法在犍為羅城鐵山一帶專業加工銷售鹵牛肉、乾巴牛肉、羊雜湯。1951年因政府需要改為集體經營,1988年交由蘇尊躍承包經營,更名為犍為縣羅城牛肉回民加工廠。2002年,羅城牛肉的「羅誠牌」商標被國家商標局批准注冊。世事輪回,如今的羅城牛肉不但沒有被歷史湮沒,反而越做越強,由60年前的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的四大系列2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成為樂山人饋贈外地親友的佳品。

蘇稽香油米花糖

上世紀初,蘇稽一帶的商戶採用糯米、白砂糖、鮮豬邊油為原料做成「豬汪國花」,產品口感酥脆,口味香甜,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喜愛。1944年3月,蘇稽一帶商戶合作生產統一銷售,將「豬汪國花」更名為「蘇稽香油米花糖」。1950年 供銷社成立,蘇稽糖果廠歸由供銷社管理,同年解放軍進軍涼山解放西藏,米花糖被指定為軍需品。從「蘇稽」牌注冊至今,60多年過去了,米花糖遠近聞名並曾一度出口俄羅斯。1996年,小小的蘇稽米花糖榮獲國際金獎。2004年,蘇稽糖果廠改為 民營企業,與米花糖打了30年交道的謝光洪接過這桿大旗。在現在的許多超市中都可看到蘇稽米花糖的身影,只是它的包裝更精美、品種更齊全了。

全華醬油

「全華」即保全中華之意。1929年,「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在南京創辦了全華醬油公司,抵制日本醬油在中國的傾銷,幾經努力成為暢銷南北的名牌產品,甚至遠銷南洋群島。1937年,南京被日寇佔領,全華公司考慮到樂山的水質好,將全華公司搬遷到岷江岸邊的樂山徐家土扁,生產經營異常活躍。1954年全華公司實行公私合營,1956年合並川內10家釀造廠擴大了全華的綜合實力,1969年成為全民所有,更名為樂山市全華釀造廠,1999年被經貿部認證為中華老字型大小,2001年全華商標被認定為四川省著名商標。全華不僅有著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全省僅存的從解放前使用至今的商標。

⑹ 九色鹿是誰寫的

田海燕
筆 名: 田鍾靈、蘇東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13-1989
民 族: 漢族

四川瀘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38年赴延安,曾任抗大、中共中央戰地考察團、新華社及《解放日報》編輯、記者,重慶中共地下工作者,1949年後歷任宜昌港務局局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交通運輸室主任。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第五屆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民間故事集《狼軍師》、《地下白銀》、《農民和農王太子》、《賣蒜老頭》、《三峽傳說》、《金玉鳳凰》,游記《紅軍路上百花開》,《紅色歌謠集》等。

⑺ 狼軍師的出處

版本:
以隨園三十八種本為底本,參照他本校點。十卷二百六十六則。創作於《子不語》之後
作者:
袁枚,錢塘人,字子才,號簡齋。少負才名,乾隆初試鴻博報罷,旋成進士,改庶吉士,出知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並著能聲,年甫四十,即告歸,作園於江寧小倉山下,曰隨園,以吟詠著作為樂,世稱隨園先生。為詩主性靈,務從其才力所至;古文駢體,亦縱橫跌宕,自成一格。姓通侻,頗放情於聲色,尤好賓客,四方人士,投詩文無虛日。享盛名者五十年,卒年八十有二。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
內容:
記敘作者聽聞之鬼神怪異之事,意在揶揄、嘲諷、批評人性中偽惡丑。文筆自然流暢,章法變化多端,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狼軍師圖書 作者
.狼軍師 田海燕寫的,她是四川瀘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38年赴延安,曾任抗大、中共中央戰地考察團、新華社及《解放日報》編輯、記者,重慶中共地下工作者,1949年後歷任宜昌港務局局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交通運輸室主任。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第五屆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民間故事集《狼軍師》、《地下白銀》、《農民和農王太子》、《賣蒜老頭》、《三峽傳說》、《金玉鳳凰》,游記《紅軍路上百花開》,《紅色歌謠集》等。

⑻ 瀘州市瀘縣石橋鎮具體是什麼方位是西南方向嗎請知曉者解答一下!!!謝謝!~

西南方

⑼ 作家田海燕簡介

四川瀘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38年赴延安,曾任抗大、中共中央戰地考察團、新華社及《解放日報》編輯、記者,重慶中共地下工作者,1949年後歷任宜昌港務局局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交通運輸室主任。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第五屆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民間故事集《狼軍師》、《地下白銀》、《農民和農王太子》、《賣蒜老頭》、《三峽傳說》、《金玉鳳凰》,游記《紅軍路上百花開》,《紅色歌謠集》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