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遺址故事
① 平谷有什麼著名的故事
西漢時,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縣沿在今山東庄鎮大、小北關村南。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死,遺詔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博陸侯,今北城子村東古城遺址即為霍光封地博陸城。西漢中期,縣內設鹽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鹽縣遷治於博陸城(東漢明帝時改名鹽田縣,後廢入平谷縣)。西漢末年,王莽奪取帝位,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蜂起。北方為農民起義活動地區。更始二十三年(25年),劉秀遣吳漢等10餘名將軍率軍追擊尤來、大槍、五幡諸起義軍於潞縣(今通州)東,又追至平谷決戰,有1.3萬義軍被斬首。義軍殘部向東退卻,後入遼西、遼東後潰散。劉秀軍獲勝還軍薊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劉秀稱帝,國號漢,是為東漢光武帝。平谷仍之,縣治遷於今平谷城處。西晉初省平谷縣,地屬燕國潞縣。後趙,復置平谷縣,縣城遷至今通州北小營村,隸屬漁陽郡。北魏時省平谷入潞縣。要陽縣由北內遷,城址在今鎮羅營鄉上鎮村。東魏省。隋時平谷地區屬無終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平谷為大王鎮,屬檀州密雲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於契丹,大王鎮屬契丹。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薊州至三河,又破宋軍於白河,大王鎮屬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鎮為平峪(同谷)縣,平谷縣建置恢復,隸屬薊州漁陽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雙泉院,金章宗攜王妃、公主秋獮 ,駐於院內。翌年,又於雙泉院避暑。貞佑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順州、薊州,平谷縣歸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來縣內南獨樂河村元寶觀(延祥觀),觀有枯柏,捫之復榮。南塘老人張天度作《復生柏》詩,並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東路首領毛貴揮師北伐,進入河北,攻克薊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間,修築鎮 羅營、北水峪、南水峪、熊兒寨、魚子山長城。永樂年間,繼續修築峨嵋山、黃松峪、黑水灣、彰作、將軍石關長城。期間,平谷先屬北平府薊州,後改屬順天府薊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雲等地。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遷入平谷縣內博陸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間,縣內遷來大批山西、山東移民。隆慶五年(1571年),知縣劉愛疏通6渠入?河。萬曆十三年(1585年),尚寶少卿徐貞明奉旨督墾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龍家務始,墾稻田若干畝。崇禎元年(1628年),後金兵圍薊州,下三河,過平谷,臨順義縣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從密雲牆子嶺入關,後連克古北口、將軍石關,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舊制。順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軍士大規模圈佔土地,先後兩次在平谷圈佔平地12萬余畝。為反對圈地,順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閻家莊、馬圈庄為中心,爆發白蓮教起義,圍攻平谷縣城,被知縣牟雲龍鎮壓,兩村夷為平地,起義失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順天府四路同知後,平谷縣屬北路廳管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萬壽道場,為康熙60大壽祝禧。康熙曾兩 次游丫髻山,並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 曾游丫髻 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薊州屬縣改為直屬順天府。光緒初年,天主教傳入平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團民火燒張各庄教堂,攻佔平谷縣城,搗毀縣衙,砸開監獄。後被清政府鎮壓。
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1914年),順天府改京兆特別區,平谷為京兆屬縣之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縣改隸河北省薊州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薊密行政督察專員區,平谷屬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2縣,平谷為其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隸偽「河北省冀東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屬「燕京道」。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1938年6月在鎮羅營建密(雲)平(谷)薊(縣)聯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縣城,建平谷縣抗日民主政府。當年撤走。1940年以後,是以魚子山、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創建和發展時期。4月在盤山建薊(縣)平(谷)密(雲)聯合縣,7月在魚子山建西北辦事處,轄平谷全境和密雲、興隆一部分。依形勢的發展變化,於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後以平谷為中心建立了3個聯合縣,即:平(谷)密(雲)興(隆)、平(谷)三(河)密(雲),屬第13專屬;平(谷)三(河)薊(縣),先屬冀熱遼行署第1專署,1945年1月後屬冀熱遼行署第14專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軍民圍攻下,平谷縣城解放,平三薊聯合縣遷入平谷縣城。在八年抗戰中,平谷縣為國犧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眾慘遭殺害,萬余間房屋被燒毀,1121萬斤糧食被搶走。1946年3月撤銷聯合縣建置,恢復單一縣建置,屬冀東行署第14專署。 1949年8月,屬河北省通州專署。期間,從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國民黨軍隊僅佔領平谷縣城及其周圍44個村莊9個月。
1958年3月,通縣專區撤銷,平谷縣改屬河北省唐山專署。同年10月,劃入北京市。
平谷縣自漢高祖十二年設縣以來,歷經2000餘載,期間,縣有撤並,境域多變,然縣名一直延續至今。正如民國23年《平谷縣志》撰寫者王兆元所說:「自古建 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勢。平谷南、東、北三面環山,層巒迭嶂,資為屏藩。泃水洳河映帶左右,縈回境內,匯於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設置縣治,遠在漢初,迨隋唐以迄有明,雖屢裁省旋仍置縣,其終不得而易者,形勢使然也。」有人曾戲言:「平谷縣的縣名就是文物」。
平谷現代名人
畫家:紀永 胡九軍 書法家:耿明星 劉建豐 攝影家:馮立祥 郭永彬 收藏家:王勇 李潤波 文學家:劉朝東 張爽
② 關於西湖虎峪的歷史故事
薊州區
編輯
同義詞 薊縣(天津市薊縣)一般指薊州區
薊州區隸屬於天津市,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截至2012年,全縣總面積1593平方公里,下轄26個鄉鎮、一個城區街道、949個行政村、15個社區,總人口96萬人。[1]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2]
薊州區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3]
薊州區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縣,也是天津市的逗後花園地,被列為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截至2014年,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文物保護點268處,革命戰爭遺址和紀念地160多處。夏商遺存,西周遺址,漢墓群,唐宋元遼墓葬,清王爺陵和太子陵等古遺跡遍布全區。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4]
中文名稱
薊州區
外文名稱
Jizhou District
別 名
漁陽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天津
下轄地區
1個街道,25個鎮,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
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電話區號
022
郵政區碼
301900
地理位置
天津市最北部
面 積
1593平方公里
人 口
96萬人(2012年)
方 言
薊縣話(近似於唐山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盤山、梨木台風景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八仙山
火車站
薊縣站、薊縣南站、翠屏山站
車牌代碼
津H
行政代碼
120225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 水文
4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交通
▪ 公路
▪ 鐵路
7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
▪ 科技
▪ 教育
▪ 衛生
▪ 體育
▪ 文化
9 旅遊
10 著名人物
11 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編輯
薊州區 (6張)
公元前26至21世紀,黃帝遷居北方,他的一個部落來到這一帶定居。黃帝為求治國修身養性之道,兩次來到城北府君山(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黃帝死後,陶唐成為首領。從那時起,這里的先民們就開始取土壘城,建立古城,雄居北方。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為九州,面積最廣,薊屬其境,是北方重鎮。[5]
3000多年前,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封召公於燕,以報其輔佐之恩。召公奭率其宗族來到這里,建立了燕國,都城就在今薊縣城(一說在北京廣安門一帶)。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秦在這里設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相當於省會。[5]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劉秀在全國設13個州,在今北京地區設立幽州,州治就在無終,相當於省會。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滅後周,建立隋朝。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漁陽縣,並為郡治。當時,隋初有名的大臣榮毗就是薊縣人。
隋朝末年(618年),為反抗煬帝無道統治,農民起義領袖高開道率領農民義軍攻下北平城,隨後攻下漁陽城,自立為燕王,年號始興,定都漁陽城。至此,從周召公奭在此建都開始,至無終子國、韓廣的遼東國、霍光的博陸侯國,薊縣這塊古老的土地已有五定國都的歷史。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薊州,領漁陽、三河、玉田三縣,治所在漁陽縣,相當於地級市。
元太祖十年(1215年),鐵木真佔領薊州,改隸大都路,領漁陽、平谷、玉田、遵化、豐潤五縣,州治在漁陽縣。
元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賜額盤山少林寺為北少林寺。相當於地級市。
明朝建立後,洪武年初,漁陽縣省入薊州,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5]
清代,薊州隸屬順天府,仍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
民國二年(1913年)2月,薊州改縣,名薊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薊縣隸屬河北省。
解放後薊縣隸屬河北省,為省轄縣。
建國後至1973年7月,屬河北省轄縣,薊縣就稱為河北省薊縣,曾經劃歸廊坊地區管轄。[5]
1958年,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合並,稱薊縣。
1962年,薊、三、大分開。
1973年8月,劃歸天津市。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5]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薊州區下轄1個街道、20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區政府駐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類別
列表
街道 文昌街道
鎮 漁陽鎮、下營鎮、羅莊子鎮、馬伸橋鎮、出頭嶺鎮、西龍虎峪鎮、五百戶鎮、官莊鎮、白澗鎮、邦均鎮、洇溜鎮、別山鎮、桑梓鎮、尤古庄鎮、侯家營鎮、施古鎮、上倉鎮、下窩頭鎮、楊津庄鎮、下倉鎮
鄉 穿芳峪鄉、許家台鄉、禮明庄鄉、東趙各庄鄉、東二營鄉
民族鄉 孫各庄滿族鄉
參考資料來源[6]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薊州區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區115公里,西距北京市區88公里、首都國際機場68公里,東距唐山90公里,北距承德220公里,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居北緯39°45'至40°15',東經117°05'—117°47',全區總面積1590平方公里。[3]
地貌
薊州區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分布。北緣最高點為九山頂,海拔1078.5米,南部最低處在馬槽窪,海拔1.8米。南北高差1076.7米。山區面積840.5平方公里,平原面積504.72平方公里,窪地面積245.2平方公里。[1]
氣候
薊州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1.5℃,降水量678.6毫米,無霜期約195天。氣候特徵一是季風氣候鮮明,風向季節更替明顯,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二是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小,受大陸影響顯著。三是逗雨熱同季地,夏季高溫,季風盛行,降水集中。四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秋季氣溫明顯下降,冷暖適中,冬季氣候寒冷、大地封凍。[1]
水文
薊州區的內河是州河,主要流經薊縣平原區,貫穿南北。州河自上而下接納支流有:黎河、沙河、果河、淋河、幺河等支流。薊州區境內的一級河道有薊運河、泃河、州河,薊運河是由泃河和州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此外,薊州區還有翠屏湖位於城東4公里處,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1]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薊州區是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地,地上水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采量2.4億立方米。有天津逗大水缸地之稱的於橋水庫,始建於1959年,總面積13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4.2億立方米,最大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全縣有中、小河流17條,匯入薊運河注入渤海。截至2012年,薊州區共有小型水庫12座,可養淡水水面17.4萬畝。其中,於橋水庫是天津市主要水源供應基地。[1]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境內初步探明有礦藏30餘種。金屬礦產有錳礦、鐵礦、金礦、鉬礦、鎢礦。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灰岩礦、紫砂陶粘土礦、白雲岩礦、大理石礦、鉀礦、麥飯石礦、鉀長石礦、硅石礦、海泡石礦、粉石英礦等。其中,錳硼礦在中國首次發現,對礦物學和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理石、疊層石、麥飯石、紫砂陶土和盤山麥飯石礦泉水等,其中紫砂陶土品質國內一流,儲量達60億噸,且出露地表,易於開采。盤山麥飯石礦泉水,有十餘種對人有益的微量元素。[1]
生物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野生植物達近千種,名貴及稀有植物69種,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296種,昆蟲420種。動植物資源中,葯用動植物達427種,是天津市最大的野生中葯材基地。[1]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2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8萬人,非農業人口15.4萬人,男性42.9萬人,女性41.3萬人,性別比例103.9:100。出生人口9075人,薊州區人口出生率為10.78‰,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3.71‰。[2]
2015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5.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52萬人,非農業人口16.14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43.6萬人,女性42.06萬人,性別比為103.7:100。全縣人口出生率為8.77‰,死亡率為5.96‰,自然增長率為1.7‰。[8]
民族
薊州區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地區,人口最多的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此外有薊州區內有天津市唯一的民族鄉——孫各庄滿族鄉,少數民族人口占鄉總人口33.7%。[2]
交通
編輯
公路
津薊高速公路,京哈、津圍、邦喜、寶平等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在薊州區交匯。[9]
鐵路
京秦鐵路、大秦鐵路橫亘境內,津薊鐵路直抵城區。主要火車站有薊縣站、薊縣南站和翠屏山站。[9]
經濟
編輯
綜述
薊州區
2008年,薊州區國內生產總值189.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8.15億元。薊州區固定資產投入達到36.9億元。三次產業構成達到21.7:54.9:53.3。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1.7%;第二產業增加值87.9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69.3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9.6:30.3:60.1調整為9.3:31.0:59.7,第二產業比重略有上升。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8%、42.8%和54.4%,分別拉動增長0.4、6.2和7.9個百分點。按照戶籍人口計算,薊州區人均生產總值34104元,增長15.4%。[2]
2012年,薊州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4億元,增長28.4%。城鎮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完成355.2億元,增長76.1%。2012年末薊州區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5年,薊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0.54億元,比2014年增加39.6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12.7%。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13億元,同比增長0.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39億元,同比增長8.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43.02億元,同比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8.7:32.8:58.5調整為8.0:29.8:62.2,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4%、25.1%和74.5%,二、三產分別拉動GDP增長3.2和9.5個百分點。按照常駐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2733元,同比增長7.3%。[10]
第一產業
薊州區是天津市的農業大區,是中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和中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畜牧業是薊州區的傳統產業,已建成生豬、肉牛、肉羊、肉鴨、肉雞、蛋雞、奶牛、水產品、特種養殖等9大類145個養殖小區,產品常年供應天津、北京兩大城市及周邊地區。
干鮮果品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紅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盤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紅果、黃崖關蜜梨、野生酸棗和獼猴桃。
2012年,薊州區農業總產值完成55.5億元,比2011年增長12.0%。其中,種植業產值25.4億元,增長11.0%;林業產值0.4億元,增長8.5%;畜牧業產值26.4億元,增長13.6%;漁業產值3.3億元,增長7.1%。實現農業增加值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0.6%;林業增加值0.3億元,增長5.8%;畜牧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8.0%;漁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5.0%。[2]
2012年,薊州區豬存欄39.95萬頭,同比增長3.2%;出欄62.05萬頭,同比增長2.7%。牛存欄7.63萬頭,增長4.8%;出欄10.38萬頭,增長4.3%。羊存欄11.04萬只,增長3.4%;出欄16.72萬只,增長3.0%。家禽存欄497.15萬只,增長3.9%;出欄699.97萬只,增長5.8%。淡水養殖面積23571畝,同比增長0.6%。水產品產量28746噸,增長2.1%,其中的養殖水產品產量24132噸,增長2.0%。[2]
2015年,薊州區完成農業總產值6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產值32.48億元,同比增長7.9%;林業產值0.48億元,同比增長2.7%;畜牧業產值30.87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產值1.37億元,同比下降60.7%。實現農業增加值31.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19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長0.5%;畜牧業增加值13.04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增加值0.6億元,同比下降60.2%。[10]
第二產業
獨樂寺
2012年,薊州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6.5億元,增長16.6%,按可比價格計算增幅高於服務業6.9個百分點,拉動薊州區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27.9%;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28.5億元,增長1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9億元,增長27.6%;實現增加值42.5億元,增長28.2%,佔全部工業的75.3%,增長了6.8個百分點。[2]
2012年,薊州區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12.0億元,增長23.3%;實現利稅總額34.6億元,增長31.2%;實現利潤總額23.1億元,增長2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08.0億元,增長34.3%;實現利稅總額12.5億元,增長62.7%;實現利潤總額6.8億元,增長45.1%。[2]
2015年,薊州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3.76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78.11億元,同比增長14.9%。實現工業增加值80.34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9.72億元,同比增長17.1%。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08.63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40.86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工業利潤32.8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8.56億元,同比增長2.1%。[10]
第三產業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業增加值完成7.5億元,比2011年增長24.3%。2012年末全縣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50.3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儲蓄存款251.3億元,同比增長18.4%。人均儲蓄存款3.0萬元,同比增長18.5%。各項余額166.1億元,同比增長23.5%。[2]
2015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89.11億元,比年初增加56.92億元,增長13.2%,其中,居民儲蓄余額343.7億元,比年初增加16.98億元,增長5.2%;各項余額272.27億元,比年初增加33.7億元,增長14.1%。[10]
社會
編輯
科技
薊州區風景照 (18張)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4家,其中企業轉型85家、招商引進22家、創業創辦117家。創業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認定總數的52.2%,開始成為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新發展科技科技小巨人企業10家,總數達到26家。31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立項,其中天津華能北方熱力有限公司逗焦化尾氣余熱回收成套裝備地項目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利申請量突破600件,達到604件。其中,發明專利153件,實用新型專利437件,外觀設計專利14件,專利質量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1家,其中企業轉型4家、招商引進37家、創業創辦180家。新發展小巨人企業6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家,開發逗殺手鐧地產品8個,培育領軍企業3家;各類科技成果登記184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5項;全縣專利申請量達4000多件。[11]
教育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463所,其中,初中52所,高中13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115所,幼兒園253所,廣播電大1所,成人中專1所,鄉辦農校27所。全年學校招生23750人,畢業人數21394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646人,在校生14658人,畢業生5532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446人,在校生3510人,畢業生1476人;初中招生7186人,在校生23461人,畢業生7198人;小學招生10472人,在校生54471人,畢業生718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4811人。全年成人業余教育學校共培訓結業40506人。[2]
類別
學校列表
高等院校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民辦)
主要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一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二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四中學
天津市馬伸橋中學 天津市邦均中學 天津市楊家樓中學
天津市上倉中學 天津市擂鼓台中學
衛生
2012年,薊州區人民新址、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工。2012年末薊州區有各類衛生機構646個,其中,縣、鄉兩級3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0個,衛生監督和疾控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學校1所。衛生機構床位1629張,其中,縣級762張,鄉鎮級867張。衛生技術人員445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94人,注冊護士818人,葯師(士)168人。[2]
2012年,完成507所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和8所基層手術室、急診室、國醫堂標准化建設和集中供養中心傳呼工程。18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落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54.8%,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疾病系統管理率達到84.2%。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累計受益18萬人。[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3個,其中,達標的村衛生室521個。衛生技術人員4699人,其中,職業醫師1427人,注冊護士848人。醫療床位183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1.7名,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11]
體育
2011年,薊州區新建健身休閑中心1個、路徑工程80個,為部分健身小區更換了體育器材,提高了體育基礎設施條件。2011年成功舉辦了薊州區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展了全民健身日、逗三八地 婦女健身杯體育通訊賽、職工趣味運動會、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和正月文體活動月、元宵節文體活動展演、消夏納涼文體系列活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2011年在參加天津市青少年各項體育比賽中,共獲得37枚金牌、30枚銀牌、23枚銅牌,98人次進入前八名。[2]
2012年,組織參加的天津市青少年田徑、籃球、乒乓球、跆拳道四個項目的比賽,共取得第一名16人次、第二、三名9人次。群眾體育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正月文體活動月,三八健康杯體育活動通訊賽,逗麴院風荷杯地中國象棋、乒乓球、游泳比賽,第六屆老年人健身大會,迎慶十八大舞動新薊州逗掛月杯地廣場舞大賽,第九套廣播體操推廣及鼓樓廣場消夏健身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2]
2015年,薊州區參加了天津市農民中國象棋比賽和乒乓球比賽,天津市青少年跆拳道、乒乓球、籃球、田徑青少年錦標賽,共取得1個第一名、2個第二名、3個第三名,第四至第八名11項(人)次。相繼舉辦了逗正月文體月地,鄉鎮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和五子棋海選賽,區級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五子棋總決賽、全民健身日、薊縣第四屆廣場舞大賽、逗聯合杯地薊縣乒乓球大賽、逗萬事興杯地第十六屆職工趣味運動會、第九屆老年健身大會、逗京津冀地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天津市第六屆山野運動大會等。[11]
文化
薊州區
2012年末,薊州區共有劇團1個,群眾業余演出團隊234個,農村集體文化中心949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1.8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播放影片304場。[2]
2012年,薊州區擁有廣播機構1個,全年播出稿件1870件。IP電視節目60套,比2011年增加了9套,用戶1.9萬戶。數字電視節目161套,模擬電視節目46套,數字和模擬電視用戶14.5萬戶。[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劇團一個,演出場次達到280場,接待觀眾超過42萬人次。縣鄉文化館(站)27個,群眾業務演出團隊234個。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15萬冊。影劇院1個,演出場次達到2333場,接待觀眾達到2.6萬人次。
旅遊
編輯
截至2015年,薊州區有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城區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遊景區。其中,盤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仙山和中上遠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薊州區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和白塔寺、鼓樓、文廟、公輸子廟、關帝廟、城隍廟、天仙宮等文物古跡。[12]
簡介
圖片
盤山
盤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盤山始記於漢,興於唐,極盛於清。歷史上建有72座寺廟和眾多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早在唐代就以逗東五台山地著稱佛界,以逗京東第一山地馳名中外,民國初年盤山同泰山、西湖、故宮等並列為中國十五大名勝之一。[4]
盤山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是國家4A級景區,黃崖關長城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包磚大修,1985年修復了城牆3025米,樓台20座,八卦關城、水關各一座,全段長城牆體和敵樓建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脊上,陡峭險峻,被長城專家譽為逗萬里長城的縮影地
望採納
③ 想知道有關於平谷的歷史和傳說
平谷位於北京市東北部,區政府所在地距東直門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6度55秒 ~117度24秒 ,北緯40度02秒~40度22秒 。西北與北京市密雲縣、西與順義區接壤,南與河北省三河市為鄰,東南與天津市薊縣、東北與河北省興隆縣毗連。境域東西長35.5公里,南北寬30.5公里。地處燕山南麓與華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帶,因其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境域群山聳翠,萬里長城環繞北部山間;泃、洳二河映帶左右,縈回境內。
平谷地貌由北部、東部、南部山地和中部、西南部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組成,山區、半山區佔七分之四,平原佔七分之三。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間平緩,呈傾斜簸箕狀。東北部的四座樓山周圍為中心區,有17座山峰超過千米,其中柳樹灣山的主峰東紙壺達1234米,為最高峰,是與興隆縣的界山。岩石由元古界火山岩、石英砂岩組成。該山區特點是縣崖聳露,溝深壁陡,溪谷狹長,草木繁茂。分布在鎮羅營鄉北部、熊兒寨鄉東部與黃松峪鄉北部。面積15.07平方公里,呈壟崗狀或渾圓狀。海拔150~800米的低山區456.19平方公里,呈「M」型分布於北、東、南部,以片麻岩、硅質白雲岩、碎硝岩、碳酸鹽岩類構成的單面山、饅頭山為主。中低山區佔北京市山地面積的4.5%,是林果的發展基地。崗台階地分布於山前,呈環帶狀由西樊各庄向東,經樂政務、王辛庄、山東庄、南獨樂河、韓庄等鄉鎮北部轉向南至東高村鎮大旺務村止,面積131.1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已成平坦的塊狀階地,為果園分布帶。平原分布於中部、西南部,面積344.94平方公里,為洪水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100米,馬坊鎮小屯村北雙泉地段海拔11.2米,為全縣最低點。平原地區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為主要糧菜區。境域的土壤主要是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4個土類。在縣城東、北、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帶為山地棕壤褐土區。在山前崗台階地和溝谷上,為山前褐 土區。在中、西部和西南部的、洳二河的沖積平原為潮土區,間有小片水稻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最高氣溫17.3°C。年均降水量為644毫米,風向以北西風為主,平均風向頻率9%,多在11~2月。
境域植被豐厚,林木覆蓋率達51.3%。山區海拔400米以上的植被以油松、側柏、櫟、山楊、平榛和荊條等雜木灌叢為主,低山崗台植被以果樹、油松、刺槐和荊條叢、黃白草為主,山間平地、平原河谷、村莊周旁以果樹、楊柳樹為主。有丫髻山、四座樓、海子水庫3個國有林場,林地面積2.84萬畝。經多年封山育林,從西北至東南形成大面積防護林帶。全縣有野生植物資源227種,按用途可分為:密源、葯用、飼養、纖維、油料、觀賞等 種。有一級古樹24棵,二級古樹36棵,包括銀杏、國槐、油松、側柏等。山林中有野生動物金錢豹、梅花鹿、獾、狐狸、狼、山雞、青羊、狍子、蒼鷺、大白鷺、山斑鳩、雨燕、翠鳥、野雞、雲雀、野鴨等近百種。
歷史發展: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在山前台地繁衍生息。六七千年前的平谷先民,就在泃河兩岸創造出了燦爛的上宅文化,它與京西周口店東西輝映,填補了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在考古學中被譽為「紅山之祖」。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等金器,特別是鐵刃銅鉞的發現(全國僅發現3件),充分證明了平谷先民的聰明智慧以及先進的農耕文明。已經引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廣泛關注的黃帝陵墓——軒轅台,坐落在平谷山東庄鎮的北山上。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北京市考古學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平谷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平谷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舉行。來自中國海峽兩岸以及韓國、日本的近60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學者答成了5條共識,一致認為軒轅廟的確建於漢代。
另一處著名歷史遺跡是丫髻山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唐、鼎盛於清,丫髻山充滿傳奇,「海瑞踢鼓」、「乾隆賞錢」等傳說膾炙人口。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萬壽道場,為康熙60大壽祝禧。康熙曾兩次游丫髻山並撰文立碑。乾隆、道光兩位皇帝也曾游覽丫髻山;四月廟一度成為北方四大廟會之一,素有「西有妙峰山,東有丫髻山」之說。2004年,丫髻山被列入「平谷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年4月,作為人文奧運工程已經整修一新,接待遊人。
境內綿延57公里的明代長城蜿蜒縱橫於北部山區,更為平谷這片古老的土地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革命事業:抗日戰爭時期,平谷是冀東著名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解放平谷縣城,包森領導的13團和勇敢的平穀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建立魚子山、盤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先後有1287人慘遭殺害,有555名烈士犧牲在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歷史上,寫下了壯麗篇章。今在山東庄鎮魚子山村建有抗戰紀念館、紀念碑,南山村慘案遺址,供後人永為瞻仰和祭奠,這里也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平谷的人口,主要源於土著、明初移民、清代遷居的旗人、明清以來的民屯、軍屯以及逃荒定居的,俗稱「一擔子挑來的」。平谷素以民風淳樸著稱,走進平谷會讓人感到格外溫暖。
平谷於西漢初年(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至今已經2200多年,(與福建省福州歷史相近)期間,縣有撤並,域有變遷,然而「平谷」這個名字一直延續至今。2001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標志著平谷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④ 平谷辛頭的故事寫誰的
平中的達人啊。張曉宇弄好幾個呢。不是平穀人都聽不懂。
⑤ 介紹一下平谷的實際情況
北京 --- 平谷
平谷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距北京城70公里,北與密雲縣相鄰,西與順義區接壤,東、南分別與河北省興隆縣、三河市和天津市薊縣毗連;面積1075平方公里,人口38.5萬,全區劃分14個鎮、2個鄉,275個行政村。
平谷區地處燕山山脈南麓,華北平原北端。北、東、南三面環山,中為平原谷地,故名平谷。東南倚巍峨盤山,北踞萬里長城。泃河由東而西轉南流貫全境,洳河自北而南匯入泃河。
平谷區歷史悠久。
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平谷這塊土地上,便有人類繁衍生息。馬家墳、海子、洙水等10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如雙刃刮削器、單刃刮削器、雙檯面石核等30 多件,充分說明平谷地區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 晚期。上宅、北埝頭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說明 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種獨具特色考古學文化已經形成,被命名為「上宅文化」。夏商時期平谷屬古燕國。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僅掌握了製造銅器的技術,也掌握了製造金器的技術。而鐵刃銅鋮的發現(全國僅發現3件),更證明人們對鐵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周滅商,周武王封召公奭 於燕,建立了燕國。平谷屬燕地。周顯王十四年(前354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記年》)。西漢時,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縣沿在今山東庄鎮大、小北關村南。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死,遺詔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博陸侯,今北城子村東古城遺址即為霍光封地博陸城。西漢中期,縣內設鹽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鹽縣遷治於博陸城(東漢明帝時改名鹽田縣,後廢入平谷縣)。西漢末年,王莽奪取帝位,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蜂起。北方為農民起義活動地區。更始二十三年(25年),劉秀遣吳漢等10餘名將軍率軍追擊尤來、大槍、五幡諸起義軍於潞縣(今通州)東,又追至平谷決戰,有1·3萬義軍被斬首。義軍殘部向東退卻,後入遼西、遼東後潰散。劉秀軍獲勝還軍薊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劉秀稱帝,國號漢,是為東漢光武帝。平谷仍之,縣治遷於今平谷城處。西晉初省平谷縣,地屬燕國潞縣。後趙,復置平谷縣,縣城遷至今通州北小營村,隸屬漁陽郡。北魏時省平谷入潞縣。要陽縣由北內遷,城址在今鎮羅營鄉上鎮村。東魏省。隋時平谷地區屬無終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平谷為大王鎮,屬檀州密雲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於契丹,大王鎮屬契丹。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薊州至三河,又破宋軍於白河,大王鎮屬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鎮為平峪(同谷)縣,平谷縣建置恢復,隸屬薊州漁陽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雙泉院,金章宗攜王妃、公主秋獮 ,駐於院內。翌年,又於雙泉院避暑。貞 佑 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順州、薊州,平谷縣歸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來縣內南獨樂河村元寶觀(延祥觀),觀有枯柏,捫之復榮。南塘老人張天度作《復生柏》詩,並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東路首領毛貴揮師北伐,進入河北,攻克薊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間,修築鎮 羅營、北水峪、南水峪、熊兒寨、魚子山長城。永樂年間,繼續修築峨嵋山、黃松峪、黑水灣、彰作、將軍石關長城。期間,平谷先屬北平府薊州,後改屬順天府薊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雲等地。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遷入平谷縣內博陸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間,縣內遷來大批山西、山東移民。隆慶五年(1571年),知縣劉愛疏通6渠入
⑥ 平谷地區最重要的三個遺址分別是哪三個遺址
考古工作者在平古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簡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藝術品三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數是打制或磨製石器,從這些工具的用途分析,當時不宅居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兼有狩獵和捕魚。生活用具則多為陶器,可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裝飾藝術品有石質和陶質品,顯現出上宅居民的技藝力和創造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⑦ 平谷的發展史
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平谷這塊土地上,便有人類繁衍生息。馬家墳、海子、洙水等10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如雙刃刮削器、單刃刮削器、雙檯面石核等30 多件,充分說明平谷地區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 晚期。上宅、北埝頭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說明 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從事農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種獨具特色考古學文化已經形成,被命名為「上宅文化」。
夏商時期平谷屬古燕國。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僅掌握了製造銅器的技術,也掌握了製造金器的技術。而鐵刃銅鋮的發現(全國僅發現3件),更證明人們對鐵的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周滅商,周武王封召公?#93; 於燕,建立了燕國。平谷屬燕地。周顯王十四年(前354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記年》)。
西漢時,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縣沿在今山東庄鎮大、小北關村南。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死,遺詔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博陸侯,今北城子村東古城遺址即為霍光封地博陸城。西漢中期,縣內設鹽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鹽縣遷治於博陸城(東漢明帝時改名鹽田縣,後廢入平谷縣)。西漢末年,王莽奪取帝位,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蜂起。北方為農民起義活動地區。更始二十三年(25年),劉秀遣吳漢等10餘名將軍率軍追擊尤來、大槍、五幡諸起義軍於潞縣(今通州)東,又追至平谷決戰,有1.3萬義軍被斬首。義軍殘部向東退卻,後入遼西、遼東後潰散。劉秀軍獲勝還軍薊城(今 北京),遂定河北,劉秀稱帝,國號漢,是為東漢光武帝。平谷仍之,縣治遷於今平谷城處。西晉初省平谷縣,地屬燕國潞縣。後趙,復置平谷縣,縣城遷至今通州北小營村,隸屬漁陽郡。北魏時省平谷入潞縣。要陽縣由北內遷,城址在今鎮羅營鄉上鎮村。東魏省。隋時平谷地區屬無終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平谷為大王鎮,屬檀州密雲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於契丹,大王鎮屬契丹。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薊州至三河,又破宋軍於白河,大王鎮屬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鎮為平峪(同谷)縣,平谷縣建置恢復,隸屬薊州漁陽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雙泉院,金章宗攜王妃、公主秋獮 ,駐於院內。翌年,又於雙泉院避暑。貞 佑 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順州、薊州,平谷縣歸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來縣內南獨樂河村元寶觀(延祥觀),觀有枯柏,捫之復榮。南塘老人張天度作《復生柏》詩,並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東路首領毛貴揮師北伐,進入河北,攻克薊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間,修築鎮 羅營、北水峪、南水峪、熊兒寨、魚子山長城。永樂年間,繼續修築峨嵋山、黃松峪、黑水灣、彰作、將軍石關長城。期間,平谷先屬北平府薊州,後改屬順天府薊 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雲等地。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遷入平谷縣內博陸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間,縣內遷來大批山西、山東移民。隆慶五年(1571年),知縣劉愛疏通6渠入河。萬曆十三年(1585年),尚寶少卿徐貞明奉旨督墾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龍家務始,墾稻田若干畝。崇禎元年(1628年),後金兵圍薊州,下三河,過平谷,臨順義縣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從密雲牆子嶺入關,後連克古北口、將軍石關,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舊制。順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軍士大規模圈佔土地,先後兩次在平谷圈佔平地12萬余畝。為反對圈地,順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閻家莊、馬圈庄為中心,爆發白蓮教起義,圍攻平谷縣城,被知縣牟雲龍鎮壓,兩村夷為平地,起義失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順天府四路同知後,平谷縣屬北路廳管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丫髻山萬壽道場,為康熙60大壽祝禧。康熙曾兩 次游丫髻山,並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 曾游丫髻 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薊州屬縣改為直屬順天府。光緒初年,天主教傳入平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團民火燒張各庄教堂,攻佔平谷縣城,搗毀縣衙,砸開監獄。後被清政府鎮壓。
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1914年),順天府改京兆特別區,平谷為京兆屬縣之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縣改隸河北省薊州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薊密行政督察專員區,平谷屬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2縣,平谷為其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隸偽「河北省冀東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屬「燕京道」。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1938年6月在鎮羅營建密(雲)平(谷)薊(縣)聯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縣城,建平谷縣抗日民主政府。當年撤走。1940年以後,是以魚子山、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創建和發展時期。4月在盤山建薊(縣)平(谷)密(雲)聯合縣,7月在魚子山建西北辦事處,轄平谷全境和密雲、興隆一部分。依形勢的發展變化,於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後以平谷為中心建立了3個聯合縣,即:平(谷)密(雲)興(隆)、平(谷)三(河)密(雲),屬第13專屬;平(谷)三(河)薊(縣),先屬冀熱遼行署第1專署,1945年1月後屬冀熱遼行署第14專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軍民圍攻下,平谷縣城解放,平三薊聯合縣遷入平谷縣城。在八年抗戰中,平谷縣為國犧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眾慘遭殺害,萬余間房屋被燒毀,1121萬斤糧食被搶走。1946年3月撤銷聯合縣建置,恢復單一縣建置,屬冀東行署第14專署。 1949年8月,屬河北省通州專署。期間,從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國民黨軍隊僅佔領平谷縣城及其周圍44個村莊9個月。
1958年3月,通縣專區撤銷,平谷縣改屬河北省唐山專署。同年10月,劃入北京市。
平谷縣自漢高祖十二年設縣以來,歷經2000餘載,期間,縣有撤並,境域多變,然縣名一直延續至今。正如民國23年《平谷縣志》撰寫者王兆元所說:「自古建 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勢。平谷南、東、北三面環山,層巒迭嶂,資為屏藩。水洳河映帶左右,縈回境內,匯於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設置縣治,遠在漢初,迨隋唐以迄有明,雖屢裁省旋仍置縣,其終不得而易者,形勢使然也。」有人曾戲言:「平谷縣的縣名就是文物。」
⑧ 北京平谷的歷史有多久
根據可考歷史文獻記載,平谷至今已有2200年的建置歷史。有關史學專家認為,平谷是北京市最早建置的兩個區縣之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平考證
認為,北京各區縣名於歷史文獻可考者,最早始於秦漢。西漢初年(公元前195年)二月,漢高祖劉邦為對匈奴作戰,鞏固北方,於三月置縣平谷,時屬漁陽郡,縣址在如今的平谷區山東庄鎮小北關村南。期間,縣有撤並,域有多變,但至今仍沿用秦漢舊名的只有平谷和昌平。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漁陽郡十二屬縣中有平谷縣,在上谷郡十五縣中有昌平縣,但書中沒有明確記載這兩個縣最初的設置歲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獻芹對漢初歷法研究後認為,平谷置縣之日應為漢高祖十二年三月,相當於公元前195年4月9日。而且,當時歷法中的三月三日與今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對應為同一天。
2002年4月,平谷撤縣設區。如今,平谷區已成為連接京津兩大城市的重要結點,在環渤海經濟圈中處於重要位置。2004年,平谷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2億元,財政收入6.3億元。
⑨ 「東胡林人」文化遺址、「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哪
北京
連續不斷的遠古人類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龍骨山的不同洞穴中,從距今70萬年至23萬年間的「北京人」,到20萬年至10萬年間的「新洞人」,又到4萬年至2.5萬年間的「田園洞人」,再到2.7萬年至1.8萬年間的「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在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類沒有間斷過。這在我國已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視的是,在距今大約2萬多年前,有一股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離開山區洞穴來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帶的河邊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有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文化遺址(在門頭溝區),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平谷區)和差不多同時代的「鎮江營文化遺址」(在房山區),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遺址」(在昌平區)。可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在北京地區也是連續不斷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遼代立為陪都(稱南京或燕京)後,金、元、明、清及民國前期皆建都於此,現在仍然是我國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積淀深厚,在我國200餘座大小古都中,堪與其比者寥寥無幾。 京劇文化——京劇又稱皮簧戲或平劇,被譽為國粹。這一劇種首先在北京形成和發展起來,後流行全國。清乾隆年末期,興盛於湖北的漢調、江南的徽調等地方劇的戲班,特別是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陸續到北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活動中,不同劇種的戲班相互合作、交流、影響,並接受和吸收了崑曲、秦腔及民間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京劇,並成為雅俗共賞、廣為普及的大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