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像遺址
㈠ 在聖洛倫索遺址發現的青年頭像是怎樣的
在聖洛倫索遺址發現的青年頭像重三十多噸,高十多英尺,表現的是一個戴著沉重頭盔的青年,他的鼻子扁平,嘴唇厚重,頭盔上雕刻有花紋裝飾。這件作品作於公元前800年~公元前400年。用於雕刻這一巨大頭像的巨石來自60英里外的石礦,這種雕塑令人產生敬畏之感。它的具體用途現在還沒有定論,但可能是與宗教有關。
㈡ 約旦的傑里科遺址形成於什麼時期
約旦的傑里科遺址形成於公元前7000年前後,這里不僅形成定居村落,還有城堡與城牆。狩獵專者們在屬這里建造了堡壘式石頭建築,房屋多為長方形,牆用土坯砌成,城內有一座類似於祭壇的高塔建築,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紀念性建築。傑里科居民已有「靈魂轉世」觀念,他們製作的不少頭像都是用死者的頭骨加工而成的,有些頭像就被嵌入到石頭牆里。
㈢ 遺址和雕刻品之謎講了什麼
挖掘崔斯薩波特遺址的美國考古學家馬休·史特林,在拉文達積極展開過考古工作。碳-14鑒定的結果顯示,公元前1500~前1100年,奧梅克人定居在這里,持續佔有這塊土地,包括托納拉河東岸沼澤中的一座島嶼,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才突然消失。就在那個時候,建築工程驟然中止,已有的建築物全都被刻意破壞或摧毀,好幾尊巨大的人頭雕像和其他較小的雕刻品,被隆重地埋葬在奇特的墳墓,一如他們在聖羅倫佐所做的那樣。拉文達的墳墓建造得十分精緻,墓室用成千上萬的藍色細磚砌成,墓頂鋪著一層又一層五顏六色的黏土。在其中一個地點,奧梅克人從地上挖掉約莫15000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0.0283立方米)的泥土,製造一個深坑,然後在坑洞底部鋪上蜿蜒曲折的石塊,再把泥土填回去。考古學家還發現埋藏在數層泥磚和數層黏土底下的3處鑲嵌拼花圖案。
拉文達的主要金字塔矗立在遺址南端,底部略呈圓形。整座塔模樣看起來像一個有凹槽的圓錐,塔身有十道垂直隆起的脊骨,中間有溝槽。無論從哪一種標准來衡量,它都稱得上建築史上一大巨構。整個遺址中間有一條軸道,幾乎達半千米長,指向正北偏西8°的位置。軸道兩旁井井有條地配置著好幾座小金字塔、廣場、平台和土墩,總面積超過3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2.590平方千米)。
拉文達遺址彌漫著一種詭譎、冷漠的氣氛;沒有人真正曉得它當初的作用。考古學家管它叫「禮儀中心」——也許這就是它當初的功能吧。然而,仔細觀察,人們不免懷疑它還具備其他功用。說穿了,人們對奧梅克人的社會組織、禮儀和信仰體系幾乎一無所知。人們不曉得他們操哪一種語言,也不知道他們遺留給子孫的是怎樣一種傳統。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到底屬於哪一個種族。墨西哥灣地區的氣候悶熱而潮濕,使奧梅克人的骨骼難以保存到今天。盡管人們賦予奧梅克人各種名稱,對他們有各種特定的看法,事實上,這個民族對人們來說仍舊是一個大謎團。
甚至有這么一種可能:「他們」遺留下來的謎樣雕刻品——人們假設那是他們的自畫像——根本就不是「他們」製作的,而是出自另一個更古老的、已經被遺忘的民族之手。
果真如此,那麼,當我們使用「奧梅克人」這個稱謂時,我們指的到底是誰呢?是指金字塔的興建者,抑或是指那些體格健壯、相貌威嚴,具有黑人五官特徵,為巨大人頭像提供原型的神秘客?幸好,總共有大約50件「奧梅克」雕刻品,包括3尊巨大的人頭雕像,被本地詩人兼歷史學家卡洛斯·裴里瑟·卡瑪拉從拉文達廢墟搶救出來。
整體來看,這50件雕刻品可說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遺留下的無比珍貴、無可替代的文化記錄——甚至是現今存在的唯一記錄。可是,沒有人懂得如何解讀這些記錄蘊含的玄機。
在拉文達出土的一幅非常精緻的浮雕,考古學家管它叫「蛇中人」。根據專家的解釋,這幅浮雕描繪的是「一個奧梅克人,頭上戴著冠飾,手裡握著檀香袋,整個身體被一條羽毛蛇纏繞住」。
這幅圖像雕刻在一塊4英尺寬、5英尺高的花崗石上。圖中那名男子坐著,伸出雙腳,彷彿在踩前面那塊踏板。他右手拎著一個形狀像小水桶的器物,左手似乎在操縱某種交通工具的排擋桿。他頭上戴的「冠飾」形狀怪異,結構復雜。它不僅僅是一項儀式用的禮帽,應該還有某種實用的功能——雖然我們也說不上它到底有什麼實際用途。
這幅浮雕的另一個主要角色——「羽毛蛇」,它描繪的是一條身上長翎毛或羽毛的大蛇。羽毛蛇是奎札科特爾的象徵,歷史十分悠久,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奧梅克人也膜拜(或至少接納)這位神祗。
這幅浮雕所描繪的羽毛蛇卻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現在看來,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象徵,它那僵硬、嚴謹的姿態使它看起來幾乎像一架機器。
奧梅克人頭雕像是詩人卡瑪拉從拉文達廢墟搶救出來的。它呈現出一個老人的臉龐,鼻子寬闊平扁,嘴唇肥厚,露出兩排堅實、整齊的牙齒。老人臉上的神情顯示一種古老的、深沉的智慧。兩隻眼眸凝視著永恆,無畏無懼,一如蹲伏在埃及基沙的那隻人面獅身巨獸。
奧梅克人頭雕像呈現出一個「真實的」黑人,在五官的描繪上極為精確。這些體格健壯、相貌堂堂的非洲男子如何出現在3000年前的中美洲,學者至今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們也無從判斷,這些人頭像究竟是不是在3000年前雕刻的。在同一個坑洞中,考古學家也發現木炭屑。通過碳-14鑒定,他們只能測出木炭屑的年代。推算雕像的真正歷史,過程復雜得多。
懷抱著這樣的思緒,漫步在拉文達廢墟奇妙的雕像間,它們彷彿在悄聲傾訴遠古的秘密——蜷縮在機器中的那個男子的秘密、黑人人頭雕像的秘密……最重要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所蘊含的秘密。奎札科特爾這位傳說中的神祗,說不定是活生生的真實人物,因為,在拉文達廢墟出土的雕像中,除了五官具有黑人特徵的那些外,還有一些雕像呈現出白種人特有的容貌:高鼻深目,身材頎長,滿臉胡須,身穿長袍……
㈣ 新疆的古遺址都有哪些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石窟。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其其克里克遺址。(即玄奘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驛站。
可汗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阿圖什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佛塔。
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喀什地區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佛像70餘尊及1尊立佛。
約特干遺址。位於今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陶器、銅器、古文書、古錢幣等。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今洛浦縣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畫。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以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為主。
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尼雅遺址建築圖案一致。
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泥塑裝飾物、木雕碎塊等。
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泥塑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書木犢、彩繪木板殘片。斯坦因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巴拉瓦斯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陶器碎片、絲綢、漢文及婆羅米文木簡等物。
達拉布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彩繪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羅米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
㈤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女神頭像體現了什麼崇拜
對母系,玉的崇拜
㈥ LOL星辰遺跡頭像怎麼獲得
無限火力活動頭像獲取方法如下①在官方開啟無限火力模式(確定其開啟的大區和時間)②登錄官方無限火力模式活動的網頁頁面參閱活動內容/act/a20150401fool/skin.htm#face 無限火力活動頭像特效使用①確認在活動期間獲得並領取活動頭像②在大廳頭像選擇部分選擇活動頭像③在無限火力活動期間佩戴活動頭像進行游戲④在游戲中將敵人擊倒將會出現佩戴活動頭像相應的效果(有3種效果)效果如圖效果1. 效果2. 鮮果3.⑤相應的頭像擊倒效果只包含通過購買皮膚獲得的活動頭像才擁有參與活動獲得的頭像屬紀念頭像
㈦ 安徽蚌埠值得一去的幾個景點,一個比一個漂亮
1、淮河文化廣場:是蚌埠的標志型建築,裡面文化氣息非常濃厚,會展中心、大劇院、圖書科技館、休閑中心四幢建築物都坐落於此,而會展中心旁邊的小山上的人頭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頭像」。「陶塑文面頭像」是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距今7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文物
2、龍子湖風景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境內,佔地面積8.4平方千米,龍子湖風景區主要由龍湖、曹山、雪華山、西蘆山及錐子山組成,大體呈三山夾一湖的獨特地貌。根據地理位置、地貌及景觀特徵,龍子湖風景區劃分為北湖景區、南湖景區、西蘆山景區、錐子山景區等四大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天開放,春夏秋三季最適宜游覽
3、張公山風景區:於安徽省蚌埠市西南部,佔地面積110.6公頃。該景區由張公山公園、張公島、張公湖、錦江大酒店、張公山賓館及張公湖周邊休閑綠地組成,是國家AAAA景區。著名景點有張公山公園 望淮塔 珠蚌迎賓,夏秋兩級最適宜游覽,全天開放,建議遊玩3小時左右
4、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北。「雙墩文化」遺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雙墩刻符可以說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對於中國文字乃至整個人類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3年5月雙墩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㈧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跡或者歷史名勝
1、中山紀念堂
奉化總理紀念堂前身為中山紀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錦屏山,宋代起即為民眾踏青優游之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原有的錦屏山宋家坪公園改建為中山公園,並著手增建中山紀念堂、縣立圖書館(後稱中正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無論是破土動工,還是落成,奉化中山紀念堂都堪稱第一。」裘國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據,「1934年1月由陳布雷堂兄、近代寧波文化名人陳訓正撰寫的《奉化中山公園記》,明確記載奉化中山紀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孫中山辭世滿百日的時候動工興建的,並歷經三個寒暑於1928年落成」。
㈨ 三星堆遺址是什麼樣的
一提起蜀國,馬上會令人想到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那麼在如此難行的蜀道終端古代蜀國又是什麼樣子呢,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讓人們真切地感受了一番那些曾經有過的燦爛與輝煌。
在四川廣漢市東南約三公里,有三座突兀在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這里是商代的一座城址,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曾多次發現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的祭祀坑,80年代中期兩座年代相當於商末周初的大型祭祀坑驚現於世,出土有大量金器、青銅器、玉石器、象牙、海貝、陶器等共1700多件。金器中有製作精美的杖、面罩、虎形裝飾。青銅器除罍、尊、盤等容器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面像、人面具、獸面、眼形器、眼泡、太陽形器、神樹、神壇和神殿等前所未見的新奇造型。玉器也是主要發現之一,有600多件,造型有璋、琮、瑗、璧、斧、戈等。此外,還有象牙80多根,海貝4000多枚。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和濃厚的神話色彩。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復雜是主要特點。三星堆器物的一個奇特之處。是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面具。面具幾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樑、闊扁嘴,兩只耳朵上各有一個小孔,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極具威嚴。
2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重180多公斤,是青銅鑄成的一尊細而高的人像,連底座高2.62米,人像凈高1.7米,這樣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青銅像。其相貌直鼻大眼,方頤大耳,頭戴獸面形高冠,身著左衽衣服,分為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式的袍子,佩腳鐲,光著腳,站在一個高高的底座上。銅人兩臂平抬。兩手一高一低,呈持握狀,似乎在執物奉獻祭祀。推測是一個出現在祭祀場合中的巫師或神,不是平常人。
與銅人像同出的大型獸面具寬1.38米,重80多公斤,造型極度誇張,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中的極品。
青銅神樹高3.8米,共三層,分為九枝,每個枝頭上站立一隻鳥,枝下碩果鉤垂,樹干旁有一條龍援樹而下,十分生動,內容反映的應是《山海經》中太陽在扶桑樹里洗澡的神話故事,樹上停的可能就是代表太陽的「金鳥」。
三星堆遺址中表現眼睛的遺物數量眾多。如大面具,眼球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凸出。長達16.5厘米:凸目銅面具,雙目凸出的圓柱長9厘米。此外,還有數十對眼形銅飾件,包括菱形、勾雲形、圓泡形等十多種形式,周邊均有榫孔,可以組裝或單獨懸掛、舉奉,表現了三星堆人對眼睛特有的重視。眼睛紋常常作為主題花紋出現在重要圖案的中心部分,如大立人像頭頂花冠的兩側、身披法衣的凸目銅面具雙肩中心等。這些實例證明,崇拜眼睛是三星堆人信仰觀念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種崇拜的社會內涵和精神實質,可能是對以縱目為特徵的蜀人始祖之神「蠶叢氏」的崇拜。「縱目」就是眼睛凸出。有人研究認為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而他的後人在塑造蠶叢神像時,抓住了這一特點並進一步「神化」。銅面具眼睛瞳孔部分一定要作圓柱狀凸出。正是符合了古代蜀王蠶叢的形象特徵。
三星堆器物中還特別強化了對人手的誇大和神化。大型立人像就有一雙超過正常比例一倍以上的大手。平舉在正前方視線焦點的顯著位置。神壇上成排的小人像、神樹基座上跪祭人像也都有一雙超比例的大手。在大神樹巨龍身上,長有一隻平伸的巨大人手。大銅人身披的法衣上面飛龍的前後爪也都呈現為握作空拳的人手。一件玉璋之上,有八隻巨大的人手,從天而降,握成空拳,拇指按在神山的外側。這些手勢的重復出現,說明它們已經成為一種與神交往的形體語言,而從天降下的大手和人獸合體上面的人手。則證明人手已升華為神手,並在後來形成以手紋等為主體的巴蜀符號,逐漸具有了神聖的宗教符號的意義。巨大的人手又主要出現在具有巫祭身份的青銅人像、刻畫人像上,突顯了神職人員的特殊法力和半人半神的社會地位。
對鳥的崇拜在當時也十分盛行。最突出的是神樹上的立鳥,最多的有9隻,均作展翅欲飛狀,爪下為成組的仙果和象徵太陽的光焰狀圓環,有的呈現為人首鳥身的精靈形象。這些立鳥可能具有神的使者、太陽負載者和氏族圖騰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在神壇方型頂部的四個立面正中,也有一隻雙翅展開的人首鳥身像,它應是神壇上的一位主神。金杖長1.42米,有兩只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一隻羽箭將鳥和魚組合在一起,刻畫於象徵王者的頭像之上,顯然是一種圖騰。它們所代表的正是古代蜀國統治集團「魚鳧氏」的族徽。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考古學、歷史學、美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令人重新認識巴蜀文化,表明在夏商時期甚至更早的階段,這里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其餘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強烈的本地特徵,可能受到來自西亞、近東、歐洲等異域文化的影響。祭祀坑出土的象牙、海貝等表明古蜀國與周邊國家甚至更遠的地區已有了廣泛的商品交流。
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大部分器物都是蜀國王室的宗廟重器,大多被事先破壞或燒焦,可能是遭遇改朝換代,新王朝將前代王室的宗廟重器全部焚毀,在舉行祭祀儀式後埋入坑中。也有人認為就是祭祀坑,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青銅的人頭像、人面像和商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靈,青銅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則代表祭祀祈禱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銅獸面具和扁平的青銅獸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祗等,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㈩ 四川邛崍縣唐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哪些佛雕殘像和經幢雕刻物
早在1948年,四川邛崍縣唐龍興寺遺址,曾出土有大量的佛雕殘像和經幢雕刻物,並於1958年出版了《四川邛崍唐代龍興寺石刻》圖錄(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圖錄中的2、7、12、14、27、36、和42等圖,印出了不少的殘軀和殘頭像,如其中的菩薩、天王、供養人、比丘的殘頭,多表情生動,神態恰如其分,都是頗為優異的作品。其雕刻技術之精巧熟練,可以與敦煌千佛洞和麥積山石窟中同類的塑像媲美。又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唐代殘佛、菩薩頭像中,也有這類優秀出眾的作品。如其中的一個佛頭和一個菩薩頭,前者表現出莊重中的微笑,以示佛的慈祥,後者則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把一個四川多見的美好婦女所具有的娟秀和溫情表達無遺。這種結合現實的深入刻劃,也只有雕像高手才能雕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