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墩遺址
『壹』 青墩遺址是什麼時候發掘的
青墩遺址位於江蘇省海安縣西北部約21公里處,屬於良渚文化范疇。發現於2002年,自2007年開始大規模發掘。
遺址總面積200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其中有柄穿孔陶斧,被譽為「中華第一斧」;刻紋麋鹿角的發現,被稱作「東方第一卦」;鹿角迴旋鏢是在亞太地區最早創造和使用的狩獵工具,為我國首次發現;長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欄式」建築,為我國首次發現
『貳』 青墩文化遺址在哪裡呢什麼來頭哇
青墩文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73年發現於江蘇海安青墩,故名。主要分布在長江、淮河下游的江淮東部地區。出土陶器有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黑陶、紅陶四個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飾紋有瓦楞紋、弦紋、籃紋、竹節形紋、錐刺紋、附加堆紋和橢圓形捺窩,圈足上有鏤孔和刻印紋;骨角器豐富,有骨鏈、骨鏢、骨鑿、骨耜、骨搬指和角錐、角來、角紡輪等,並發現罕見的刻紋鹿角,被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鋤和紡輪、裝飾玉器等,並出現仿石斧製作的帶柄陶斧;有干欄式建築和偏梗型炭化稻穀遺跡。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採集、飼養也佔有一定份額。據碳14測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特殊地域的文化遺存可能更久一睦。
1978年4月,位於江淮之間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把帶柄穿孔陶斧,因其解決了考古界長期爭辯懸疑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主要勞動工具石斧的穿柄問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除陶斧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考古學意義之外,於破譯盤古神話傳說亦提供了新的維度。 新石器時代,石斧是人類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大量出土墓葬中隨葬石斧的發現,證明石斧已成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最珍重的物產之一。但青墩遺址帶柄穿孔陶斧,系根據石斧實物以陶土模擬燒制,而非實用工具。很顯然,這把陶斧已由實用領域升華到人類精神活動領域,成為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人類群落的一種象徵性崇拜圖騰。 辯證唯物論認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原始詩歌,原始舞蹈,原始神話)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大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勞動與生產中創造的,這些原始藝術或是勞動生活的美化,或是組織、協調勞動動作的手段,或是征服自然爭取豐收的幻想。勞動實踐不僅創造出人類靈巧的雙手、高度發達的大腦與語言,給人類從事藝術活動提供了物質前提,而且還給最初的文學藝術提供了「範本」。作為原始文學藝術種類之一的神話,以人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勞動工具為「範本」,是極其自然的。石斧到陶斧的演變過程,便是勞動產生藝術的明證。模仿石斧實物的陶斧的構思過程及泥坯塑造與燒制過程,即為藝術的創作過程。因為石斧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類原始渾沌的宇宙觀中,便將開天闢地與現實生活中無所不能的石斧聯系起來,自然現象中的雷電霹靂,使人們很容易幻想出一位巨神揮動巨斧開天闢地的原始神話。 認為中國盤古神話傳說來源於印度大梵神與西亞「BAN」神者,其立論根據是「梵」與「盤」在古音中音近,「BAN」與「盤」更是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民族的遠古神話中,其實都曾有一個發音與「梵」或「BAN」相近的原始創造神。 音韻訓詁是考古學重要手段之一,「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學術精神也無可厚非,然而我們應該首先從本民族語言源流中去追蹤溯源。遴選古漢語中與「盤」字同音或音近者,可以發現,其中「爿」字頗令人尋味。爿,劈開的成片的木柴,像形字。何以音「BAN」?肖其劈柴聲也。劈柴工具者何?斧也。而「古」「斧」音近,或其轉音,「盤」「爿」同音,故盤古者,爿斧也,劈柴之斧也。 河南省臨汝閣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瓮,器表彩繪一幅魚鳥石斧圖。此彩陶瓮為一氏族酋長的瓮棺,在其瓮棺上所繪之石斧顯然已非一件普通的生產工具或武器,而是表達新石器時代人類的一種較為復雜的思想。據專家研究,鳥是酋長氏族的圖騰,魚是其敵對氏族的圖騰,鳥氏族在酋長的帶領下,以石斧為武器,打敗了魚氏族。酋長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其瓮棺上描繪酋長的英勇事跡,石斧乃成為氏族酋長的象徵。 山東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尊,亦刻有石斧圖像。據專家考證,此為「斤」字,即斧字的原始圖形文字,也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仰韶文化遺址與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斧圖像,時代均略晚於青墩遺址中文化層。仰韶文化遺址之彩繪石斧,大汶口文化遺址之刻陶石斧與青墩遺址之仿製石斧的陶斧,分別在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領域再現了新石器時期人類最主要的生產工具之一的石斧形象。青墩遺址出土的仿製陶斧因其時代相對更早,藝術創造過程更為復雜,難度更高,在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三件以石斧為對象的新石器時期原始藝術品中無疑具有更為獨特而領先的地位。青墩陶斧出土之中文化層時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陶斧小巧精緻的形體及柄端之三角形小孔可推測,有可能為氏族酋長隨身懸掛佩戴之物,以象徵其身份及權威;也完全有可能是氏族主持占卜祭筮的巫師所持之物。青墩遺址出土的祭天之玉璧、祭地之玉琮,以及占卜之鹿角刻劃紋與錐點紋,說明巫師在古青墩人生活中有極大的影響與作用,乃至崇高的社會地位。此時,陶斧應是巫師手中所持的神聖的威力無邊的法器。盤古神話中盤古所持巨斧形象正是由此而來。 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帶柄穿孔陶斧由實際勞動工具上升為崇拜圖騰,成為人類原始理想神話的最初「範本」,盤古神話傳說可以於茲追尋最初的起源。
『叄』 青墩遺址怎麼樣
不知道說啥,現在就一個亭子裡面有個碑,寫的青墩遺址,旁邊也還是居民的自建房,沒啥看頭,旁邊不遠就是護國古寺,可以去看看
『肆』 青墩遺址的文化特徵
從青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分析,盡管青墩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但總的文化面貌特徵基本上與江南新石器時代 遺存相類似,而與蘇北地區的有關新石器時代遺存區別較大。文化層的遺存在總的特徵上比寧、鎮地區更接近於崧澤中層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層的玉器等遺存則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徵(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
『伍』 與青墩遺址同時代的長江流域地區另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址是哪裡
浙江餘杭的良渚遺址群
『陸』 青墩文化的弘揚文化的構想
青墩遺址的保護開發,青墩文化的弘揚利用,是一項牽動全局需要各方面給予關注的大舉措。這里提幾點粗淺的構想,供領導和同志們參考。
1、要進一步提升對遺址價值的認識,加強青墩文化對外宣傳的力度。青墩遺址的重大價值,考古專家學者們早就指出,可我們的各級領導部門和社會各界卻不一定清楚。不少人認為,新石器遺址全國星羅棋布,海安青墩不足為奇。可他們不知道,全國那麼多新石器遺址,發現陶斧的只有青墩,發現麋鹿角刻紋的只有青墩,發現鹿角迴旋鏢和五等分圓實例的也是在青墩,還有令人矚目的炭化稻——作為遺址,只要具備其中某一項就非常了不起了,可我們的青墩卻擁有這么多惟一或第一。可惜這些外界大多不知道,現在世界各地都知道河姆渡有炭化稻,不知道南通青墩遺址也有炭化稻。這說明對遺址的宣傳不夠,我們的認識不夠,南通的報紙、電視,還有南通的高校,都應該給予更多的宣傳介紹,並組織力量對青墩文化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2、要進一步拓展南通旅遊觀光范圍,增強特色文化游的歷史厚度。江風海韻,近代中國第一城,博物館游是構建南通優秀旅遊文化城市的重要品牌,能夠吸引觀光的遊客。但我們知道南通畢竟只是中等城市,城區面積和歷史古跡終究有限,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到南通來旅遊,特別是讓人來過還要再來,就必須大力拓展旅遊空間,編制更廣泛的旅遊路線。因此海安的青墩遺址,七戰七捷紀念館、平倭冢記碑和如皋的水繪園,應該更入南通大旅遊的版圖。南京大學、南京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在論及青墩遺址的開發價趔地曾明確指出:青墩遺址對「南通來說是遠古時代一個很好的文化遺址,它和中國第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相得益彰。」如果我們能將青墩遺址與南通博物館游結合起來,那麼遊客對南通文化的認識就不會局限於「近代」,而支給他們更深厚的歷史底蘊的感受,這樣南通文化的形象就更豐滿、更光彩了。
3、適時組織青墩遺址再發掘,規劃籌建青墩遺址博物館。我們知道,青墩遺址出土的文物大多被南京博物院收藏。海安曾多方呼呈努力興建青墩遺址博物館,可由於財力及文物返歸故里難度大,一直未能組織實施。隨著青墩文化研究的深入,對遺址地位認識的提高,南通構建文化大市的宏偉規劃的確立,組織青墩遺址再發掘,呼呈文物返歸故里,籌建青墩遺址博物館,進而更好地發展南通的旅遊業,已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目前有關方面已與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達成共識,履行批准手續後,青墩遺址即可組織再發掘。這樣興建的遺址博物館就可收藏出土文物,並呼籲南京博物館與民俗、里下河風光等結合則可以構成一個遺址公園。從而使遠古文化、蘇中民俗與里下河風光游結合起來,形成「蘇中第一墩」的觀光點,這樣,南通的形象就可以概括為「一山」、「一水」、「一墩」、「一人」。南通旅遊的蛋糕就做大了,而旅遊特色也更加鮮明。
4、用5000年文明呼應「近代第一城」,讓古老的青墩文化輝映江海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孟凡人先生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古老與現在是連在一起的;輝煌的古代文明必將孕育璀璨的現代文明。」誰也不能否認,南通的紡織,南通的教育,南通的建築,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地位,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青墩古人創造的遠古文明,特別是青墩文化所具備的先進性、代表性和開放性,經過千百代傳承,終究使近代南通、近現代江海大地萌發令人矚目的現代文明。因此我們打造南通文化,用文化支點推動跨越發展的宏偉目標,就應該大力褒揚宣傳青墩文化,進而使江海文化大旗更鮮更艷!
『柒』 青墩文化的歷史價值
青墩遺址試掘與正式發掘後,南通博物苑與南京博物院分別寫出了相關的考古發掘報告,對遺址的重大歷史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我們知道,一處遺址的考古價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代表的考古學文化;而考古學文化的形成則要有獨特的文化要素,這就是遺址文化的先進性、代表性與開放性。青墩遺址的文化價值則集中表現在這些方面。
(一)青墩文化代表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先進水平。
青墩遺址出土的大量遺物,不論是石器、陶器,還是玉器、骨角器,都是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在濱江臨海地帶創造的最先進的生產或生活用具,其製作技巧,加工精度,審美水平,都令人驚嘆不已。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先生曾對青墩遺址給予這樣的評價:
青墩遺址的文化內涵實在太豐富了,厚厚的貝殼層,整齊的「干欄式」建築,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動物遺骸,成團的炭化稻穀,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異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青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可以作為距今6000-5000年之間的江淮地區原始文化的代表。
考古專家們對遺址文化價值的評價很高很多,我們無須一一轉摘或引述,讓我們直接列數青墩文化建樹的若干個第一:
1、有柄穿孔陶斧,作為生產工具的模型或替代品是江淮東部原始先民的一大發明,為全國墓葬發掘中僅見。陶斧的出土解決了困擾學術界多年的「石斧如何裝柄」的學術難題,因此被人們稱作「中華第一斧」;
2、陶豆圓形柄裝飾紋——刻有兩方連續的圖案,共分5組,每組均為等距,經張敏先生鑒定,系我國第一次發現的原始先民五等分圓的實例,代表我國原始社會「數學或幾何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3、刻紋麋鹿角的發現被中國易學研究會忖家張政糧先生認定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從而為東方伏羲作八卦、開創易學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因此有人稱其為「東方第一卦」;
4、鹿角迴旋鏢作狩獵工具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為最早創造和使用,為我國首次發現;
5、長江北岸五六千前的「干欄式」建築為我國首次發現;
6、炭化稻穀的發現,標明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且是偏粳型稻),其久遠的歷史與浙江河姆渡遺址比肩,更難得的是在遺址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酒器,這說明青墩古人那時就開始釀制米酒……
像這樣的重要發現還可以例舉若干,比如古樸精巧的石器、璀璨的玉器,以及青墩古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使用數學知識等,限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當年參加青墩遺址發掘的專家曾寫下這樣的考古筆錄:
青墩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無論是陶器、石器,還是玉器、骨角器,器形都是那樣的先進,工藝都是那樣的發達;同樣,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動物標本也表明江淮東療地區的原始先民有著發達的漁獵、採集、飼養和稻作農業經濟……
只要我們認真研討一下《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掘報告》,我們就會隨處可見令人不得不贊嘆的青墩文化建樹的許多第一。
(二)青墩文化是江淮東部原始文化最鮮明的代表。
或許有人認為,青墩遺址在南通地區首屈一指,如果放到更大地域范圍內則不怎麼樣,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知道,運河以東、江淮之間的這片廣大地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遺址只有三處:一是1951年發現的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二是1973年發現的海安青墩遺址,三是1993年發現的高郵龍虯庄遺址。其中青蓮崗文化遺址地處江淮東部北緣的淮河岸邊,考古工作僅限於幾天的考古調查及採集到的零星石器與陶器,且遺址縱橫面積很小,文化層只有一層,屬於一種過渡性遺址。龍虯庄遺址則緊靠運河岸邊,為江淮東部地區的西緣,遺址面積不小,出土文物較多,文化層堆積深厚,但其遺址文化面貌更接近於淮河上游的賈湖文化。而青墩遺址地處江淮東部腹部,遺址面積20000多平方米,僅正式發掘的490平方米即出土文物1000餘件,文化層堆積多達6層,是典型的江淮東部地區的原始文化遺址。正是青墩遺址的成功發掘,一下奠定了江淮東部存在始文化的基礎,從而把江淮東部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因此有專家學者稱青墩遺址的發現在江淮東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很顯然,蘊含江風海韻地域特色的青墩文化是江海大地和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
(三)青墩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良好的開放性。
青墩古人創造璀璨的青墩文化,除了自身不畏艱險勤勞勇敢,以及濱江臨海地理位置的熏陶,還緣於他們不囿於海灣地帶的偏僻,善於和江南太湖地區、寧鎮地區,以及更廣闊地域的遠古先民進行多元的交流。
1、青墩陶文化在與外界的相互交融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據考古專家們鑒定,青墩遺址出土的文物,特別是陶器,既有江淮地區的文化因素,又有長江以南太湖、寧鎮地區的文化因素。專家們認為,在遺址的下、中文化層的出土物中,有許多陶器與寧鎮地區的相一致;另一方面,青墩遺址出土的一些石器又跟寧鎮地區的石器相彷彿。這說明,遠古「寧鎮地區向江淮東部地區輸入石器,而江淮東療地區則向寧鎮地區輸入某些特殊的陶器,兩者之間是相互交流」的。毫無疑問,正是這種「相互交流」,有力推進了青墩古人的生產生活水平,進而豐富發展了遺址文化的內涵。
2、青墩玉文化在模仿借鑒與創新中改進提高。如果說陶器、石器的交流僅反映了青墩古人與外界交往的一個側面,那麼輸入玉料、開琢玉風,則使青墩文化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考古專家殷志強先生曾撰文仔細研究青墩遺址出土的玉器,他認為青墩遺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墩古人自己琢磨而成,且琢玉技術高超。他說:「我們之所以認為青墩玉器是青墩先民在外界獲得玉料後,自己琢制玉器,而不是由於文化交流由別處引入的,是因為在青墩玉器上,我們見到了長江以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器造型,而其琢玉工藝雖有其他地區的印記,但有明顯的模仿痕跡,顯示出青墩文化的琢玉成形方式及琢制技法。這從青墩出土的琮、壁玉器上得到明顯的體現。」他還特別指出,青墩古人的琢玉技術不是停留在簡單的借鑒、模仿學習階段,而是在模仿中提高,在提高中創新,並形成自己的琢玉風格。他認為這「足以說明青墩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同時,給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顯示出青墩文化強有力的包融性及創造性。
3、青墩稻作文化參與了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大遷徙。青墩遺址發現的炭化稻穀不僅證實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即開始種植水稻,而且客觀上印證了中日學者達成共識的日本彌生文化來自中國東部沿海的猜想。考古專家們曾詳細論證江淮東部稻作文化在全新世海侵後北上東遷朝鮮半島,並東渡日本進而在日本九州北部形成以水稻種植和陶器製作為標志的彌生文化。我們知道,遠古青墩經比高郵龍虯庄更接近大海,青墩古人應該比龍虯庄古人更熟悉大海的脾性,更依戀大海的豐饒,因此有學者認為,在全新世海侵後青墩古人與龍虯庄古人一起「同創共播江淮文明」,把先進的稻作文化和制陶技藝帶到朝鮮半島,並輾轉東傳日本。這在遠古時代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壯舉。
4、青墩文化折射著中華文明的諸多文明因子。專家學者們考證,盤古開天闢地,伏羲創八卦,伏羲引導先民漁獵種植,這些中國上古神話傳說都可以在青墩遺址的出土遺物上得到印證。這說明,被考古學家稱作淮夷的青墩古人在創造璀璨青墩文化的過程中兼容並蓄了中原華夏文明的許多要素。因此,有學者認為,青墩出土陶斧和麋鹿角刻紋至今的惟一性,說明青墩文化在中華遠古文明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正是青墩文化的這些耀人眼目的亮點,在把江海大地的文明史向前推進3000多年的同時,更讓我們掂到了這份文化遺產價值的沉甸甸的份量。
『捌』 青墩遺址公園在什麼省什麼縣縣
陝西,海安
『玖』 青墩遺址的青墩與《易》學
經過對青墩遺來址出土源麋鹿角上的刻劃紋作分析,這些刻劃紋應屬於 易卦的早期形式,由此引起了國內許多知名學者的重視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政良教授在他發表於《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上的一篇論文中指出:「1979年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掘,出土骨角棲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個,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兌下,震上,歸妹)。其所使用的數目字有二、三、四,為前舉三十二條考古材料所無,說明它的原始性。這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無論其絕對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發展史上應屬早期形式,可以據此探尋易卦起源地點問題。」在1987年的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上,許多論文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到青墩遺址的這一重大發現。
『拾』 青墩遺址的發掘
青墩遺址,發現於1973年8月。緣起青墩大隊為造福於村民,建好居民點,在墩西開挖了一條縱貫全村、長236米的青墩新河。期間,發現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獸骨等古代遺物,從此,掀開了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紗。
其後,1976年春,南通博物館派人來青墩調查,採集、徵集了一些出土遺物,其中不少屬於良渚文化的璧、琮、墜、環等玉器,十分珍貴。次年11月,該館又來青墩作小面積試掘。接著,南通博物院分別於1978年4—5月、1979年的4—5月,對青墩遺址進行了面積達490平方米的大規模發掘。因此次發掘為江淮之間首次發掘的重要新石器時代遺址,對於探索長江南北新石器時代諸文化關系意義重大,故引起了全國考古界的關注,一些專家學者對青墩遺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青墩遺址,經認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對出土木炭14測定,這一遺址距今5015±85年(樹輪校正值6525±110年)。其對於海安地方史研究意義重大,在這之前,對海安的歷史起源,相關志書一般都從西周(公元前11世紀)算起,距今3000多年。由於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說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陸,並已成為人類聚居活動之地。同時,這也是對南通地區歷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標示了南通地區的人類文明史當從青墩起。其成陸較早的原因,可能與當時長江口北岸的逐年沉積相關,青墩遺址最下層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即是較典型的河口型堆積,可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