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榆林秦長城遺址

榆林秦長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10 17:30:00

㈠ 有關榆林長城的資料

在歷史上,榆林一直都是中原政權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爭奪的古戰場。先後有魏長城,秦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從這里經過,在長城上我們看到這座巨大的墩台無論是形狀和規模都與它兩邊的長城不一樣,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台的鎮北台。

這座巨大的墩台就坐落在榆林城北的紅山之上。

鎮北台的名字就是威鎮北方的意思,它是明代長城上最大的瞭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軍事設施,它的東側和西側與長城相連,在這里可以看見遠處的墩台、烽火台和斷斷續續、模糊不清的土長城,那麼,為什麼在不同時期人們都要在榆林修築長城呢?

今天我們在榆林所能看到的是明長城。那麼我們還能找到魏長城、秦長城和隋長城嗎?

榆林的秦長城它不是秦始皇修造的那個長城,而是在他,統一六國之前就開始建造的,它叫戰國秦長城,戰國秦長城是在魏長城的一小部分基礎上建造的。而隋長城是在相當的段落沿用了戰國的秦長城,最晚的這個明長城是在絕大部分的段落上使用了隋長城的基礎。這四條長城當時都是出於戰爭防禦的目的建造的,它們的大體走向也是一致的。

歷史上曾經有四條長城橫穿榆林。其中就有最著名的秦代長城。

秦代長城大多已經追隨蒙恬大將軍以及他的三十萬大軍沉眠於黃沙之中。即使這條明代長城也顯得支離破碎,據史志記載,明代長城在榆林全長七百多公里,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當年四萬將士居然僅用了三個月便修建完成,明代將士究竟用了什麼方法來修築長城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的長城駐軍在鎮北台一帶就有五萬人左右,榆林境內七百多公里的長城,守衛的人一定不會少,那麼他們又都住在什麼地方呢?

原來在榆林境內有36座城堡和長城遙遙相望,這36座城堡就是當年屯兵的地方。

神木縣可以看到很多烽火台還有山上的城堡。其中有一個具有相當規模、保存較好的古城堡——建安堡。

榆林的很多城堡大都和長城一樣依山而建,往往都在山頂上,易守難攻。四面土壘的圍牆和三個城門把建安堡圈在了山頂上。建安堡建於明代成化十年,據說,這里曾經屯有重兵,四周的城牆和城門也修建的相當堅固。

建安堡東西長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寬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這座鍾樓比建安堡還早一百年,說明當時的建安堡是在鍾樓下建起來的。建安堡現在有三十戶人家,他們是當年守軍將領的後代嗎?

沿長城的36堡過去是軍事重地,它們的名字大部分都有平安祥和的意思,如保寧堡、懷遠堡、建安堡等,一個軍事設施能起這樣的名字,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和平安寧的祈盼。

明代在這里修築的長城和三十六堡起到了防禦和炫耀武力的作用。而鎮北台修築的時間晚於這七百里長城,它和榆林同時建造於明代成化年間,那麼鎮北台是為了保護榆林城而建的嗎?

站在鎮北台上放眼望去,方圓幾十里風光一覽無余,難怪它是這里最大的軍事觀察所,然而在它的腳下卻有一處蒙漢雙方官員友好往來的場所。

鎮北台東北角這個小城池它的名字叫款貢城,為什麼叫款貢城呢?它主要是為蒙漢雙方官員敬獻供品、贈送禮品、洽談邊關事務而修建的。這個款貢城和鎮北台是同時建造的,它的建造說明在當時這一帶的邊關已經具備和平的氣氛。

在鎮北台西南800米處,還有明代易馬城遺址,據榆林府志記載,易馬城是當年十一個蒙漢民間貿易場所之一,也是蒙漢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

在物資交流的同時,文化的交往也在進行,紅石峽原來是宋代的一座名剎,後來成為蒙漢文人學士常去的地方,山上刻上了許多蒙漢友好的名言佳句。

我們有理由說,鎮北台既是一個防禦性的建築,又是一個帶有炫耀性和裝飾性的建築,同時它還是一個象徵和平的建築。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

鎮北台的頂層是當年駐軍最高將領觀察的場所,在它的南面就是當年的軍事中心所在地今天的榆林市。

據史料記載,明代中期,榆林只是一個小小的軍事要塞,當時的軍事指揮中心在綏德,有重兵駐守,榆林一有戰情,便派人快馬去綏德報信,然而綏德離榆林二百多里路,等援兵趕到榆林,蒙古騎兵搶掠完畢早已離去。因此,明代成化年間便把指揮中心搬到了榆林,從此這個要塞衛城成為明代北疆的九邊重鎮之一。

http://www.hsm.com.cn/zhwh/zwjl/200609/11/44565.shtml

㈡ 秦長城的起末各是哪兩個地方

秦代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占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㈢ 秦長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秦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㈣ 秦朝時期修建的秦長城如今還在嗎

已經不在了,只有遺址了。

如固陽秦長城遺址就是保存的比較完好的。

固陽秦長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中部的色爾騰山北坡上緣,固陽縣境內全長95.6千米。此段長城牆體的構築方式以石築為主,這也是該長城經歷兩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固陽秦長城沿著山體蜿蜒曲折,宛如一條巨龍,氣勢恢宏。

(4)榆林秦長城遺址擴展閱讀:

秦代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抵遼東,共分5段:臨洮段、榆中段,並河以東段、陰山段、遼東段。其中,除寧夏河東段以外,其他四段在史料里均有明確記載,在歷次的長城普查中都有跡可循。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漢代和明代長城發揮的作用最大,但秦始皇長城是中國第一條萬里長城,開創了萬里長城的先河。

秦統一全國之後,用戰國時期的秦長城、趙北長城和燕北長城來加強邊疆地區的防禦和管理。

到公元前214年左右,在北駐匈奴30萬人以後,秦王朝又修建了北部的燕山、大青山(現內蒙古巴彥淖爾的烏拉特中旗、前旗和包頭的固陽境內)一帶的長城,加強了這一帶防禦的建設。這一段是秦朝新修的長城,有明確的歷史文獻記載,而且目前遺址也已經被發現了。董耀會說道。

從目前的歷史文獻來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西段主要利用戰國時期的秦長城。通過幾十年的考古調查,戰國時期秦長城的基本走向已經清晰了。

㈤ 榆林秦長城遺址從火車站怎麼走急求

從火車站乘6路、7路、10路到長城路改乘11路即可。

㈥ 歷史上的秦長城為何修建它的東西起止點各是何處

目的是抵禦匈奴的侵犯!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後,又回到甘肅境環縣,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

㈦ 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只保留了哪些遺址

這座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再加之後來的秦始皇又重建了部分長城路段,為此,它保留到後來的遺址主要有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渭源戰國秦長城遺址和固原戰國秦長城遺址等。

㈧ 秦長城有多長

請按義項進行編輯
秦長城

添加義項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
1.秦長城2.河北泊頭惡性殺人案嫌犯

1.秦長城編輯本義項
秦長城
網路名片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在固陽縣城北7公里處的色爾騰山上,一條蜿蜒的巨龍盤亘靜卧於崇山峻嶺之間。遠遠望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目錄

秦長城介紹
保護
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的意義
秦長城景觀
秦長城傳說
編輯本段
秦長城介紹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
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
國,秦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
秦長城[1]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長城之說,在時間上難以成立。關於孟姜女的民間傳說,雖然說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
編輯本段
保護

秦長城東至遼東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孟姜女哭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里完整和明顯。
編輯本段
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
在包頭除了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跡,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編輯本段
秦長城的意義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編輯本段
秦長城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干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干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秦長城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台。固陽段內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塊干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烽火台多設在視野寬廣的山巔,與長城垂直距離。離烽火台不遠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後留下的石牆圈遺跡。這乃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氈做的房頂早已不存,但看到這些供駐兵戍守用的房子遺跡,人們會很自然地和史書上長城「亭」的建制聯系起來。在重要的山口和關隘處,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屬於長城的軍事城堡。在秦長城內外,常可覓得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在色爾騰山的高處,有一座高聳的漢代名將衛青的雕像,是今人為紀念他在此地打敗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這段秦長城約三公里的內側,朝南鑿刻著百餘幅陰山岩畫(已發現107幅),有北山羊、駱駝、駝鹿、舞者、騎士等,還有突厥文形的符號,造型生動,形象逼真。這些岩畫對於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經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這些岩畫多以簡練流暢的線條勾畫形象。有幅岩畫畫了一隻山羊,長角彎曲,身體肥壯,短尾上翹,呈靜立狀態。另一幅岩畫描繪了一個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馬前行,舉臂向後,彷彿在呼喚身後的山羊,具有濃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氣息。這些作品可能是修長城的工匠和駐軍在修築長城時的業余時間創作的。在秦長城附近,還有蒙恬大將的點將台、匈奴萬箭穿石處等歷史遺跡,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編輯本段
秦長城傳說

在固陽縣秦長城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跡。此傳說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因為另有一說是,歷史上孟姜女哭倒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其根據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它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中設祭弔唁。《孟子·告子下》又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後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型。
唐代《雕玉集》的《感應篇》記載了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將杞梁抓走,杞梁修長城而亡,葬於長城下。杞妻孟仲姿縫好寒衣送到築長城處,得知丈夫早已去世,葬在長城下。她悲痛萬分,向城號哭,一時城崩倒塌露出白骨,孟仲姿刺手指將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說:「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將丈夫的屍骨葬於燕山長城下。敦煌曲子《搗練子》就寫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但《左傳》所記杞梁是交戰而死事,比秦始皇築長城早300多年,當時秦長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長城之說,在時間上難以成立。關於孟姜女的民間傳說,雖然說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秦長城介紹 .
開放分類:
歷史地理 史社 , 歷史與社會

2.河北泊頭惡性殺人案嫌犯編輯本義項

㈨ 秦長城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確切年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
秦長城遺址
在包頭除了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跡,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長城的意義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秦長城經不經過北京
專家以秦長城經過不經過北京有以下解釋,根據古代《延慶州志》,《宣化府志》卷六十四《塞垣志》,《西關志·居庸卷》等古代史冊得出結論:秦長城不經過北京延慶縣八達嶺之北三里岔道,而在八達嶺以北300里赤城縣獨石口、灤河上游一帶。
孟姜女哭的並非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孟姜女傳說日前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孟姜女哭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這個故事的毛坯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設祭弔唁。
到了戰國時期,《檀弓》一書引曾子的話中對這段史實增加了「其妻迎靈柩於路而哭之哀」一語。《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從而把「哭夫」的史事定為孟姜女哭長城。
秦長城的發現
重大發現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梁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梁頭一線……後者長里許,殘高可兩米,橫亘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據考古專家李亞忠介紹說古代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秘,所以保存最為完好。此處城牆全為毛石土築,與附近2公里的北齊時期塊石灰縫攔馬牆長城和明長城明顯不同。此次考察發現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台、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里完整和明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