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都遺址
㈠ 運城地方文化
運城地區,古稱河東,戰國時屬魏,秦漢至兩晉為河東郡,治所安邑(今夏縣北)。北魏時屬東雍州、鮮州和陝州的范圍。隋代屬河東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屬河中府和絳州。北宋時屬河中府絳州、解州和陝州。明屬平陽府的一部分。民國初屬河東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為晉南行政公署,轄新絳分區一部分和運城地區。1950年設運城專區。1954年與臨汾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又恢復運城分區。
運城專區、運城地區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並,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並,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並,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運城市 4812361 鹽湖區 604381 臨猗縣 536518 萬榮縣 425598 聞喜縣 377572 稷山縣 324812 新絳縣 312063 絳縣 264708 垣曲縣 219371 夏縣 342870 平陸縣 241879 芮城縣 372773 永濟市 421244 河津市 368572
2006年,運城市共轄1區2市10縣、79鎮54鄉13個街道辦事處、3338個村委會。1區為鹽湖區,2市為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分別是臨猗縣、平陸縣、芮城縣、垣曲縣、新絳縣、夏縣、萬榮縣、絳縣、聞喜縣、稷山縣。其中,鹽湖區轄7個鎮6個鄉8個辦事處,永濟市轄6個鎮1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河津市轄2個鎮5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臨猗縣轄3個區13個鄉,萬榮縣轄4個鎮10個鄉,稷山縣轄轄6個鄉1個社區辦,新絳縣轄7個鎮1個鄉6個城鎮居民區,絳縣轄10個鄉鎮1個辦事處,垣曲縣轄11個鄉鎮,聞喜縣轄13個鄉鎮1個辦事處,夏縣轄6個鎮5個鄉,平陸縣轄6個鎮4個鄉,芮城縣轄6個鎮3個鄉。
㈡ 山西運城有哪些景點和名勝古跡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景點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卧雲崗,手撫五弦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遺址
西侯度遺址、峪岩洞、舜帝陵、禹王城、東下馮、堯王台、七里坡等。
文物
黃河大鐵牛、鶯鶯塔、萬固寺、飛雲樓、秋風樓、青龍寺、稷益廟等。
㈢ 山西運城旅遊景點名勝古跡有哪些
1、運城鹽湖景區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由於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譽為「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約有0.5億年歷史,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2、永濟五老峰
山西運城永濟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脈,地處晉、秦、豫三省交匯之黃河金三角。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
東20公里有全國最大的武廟關帝廟、黑泥漂浮浴場——中國死海;西20公里有《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瑰寶唐代黃河鐵牛以及全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的鸛雀樓。
3、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永濟王官谷
王官谷位於永濟市以東40餘里的中條山麓,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谷內有天柱峰、東西瀑布、貽溪清流、奇峰珠簾、明鏡映天、百二盤山、休休亭、三詔堂等自然勝景和古建遺存。
5、運城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㈣ ,中國最早的一批原始公社部落為何都以山西運城為中心
近幾十年來,古人類學家們相繼在山西襄汾發現了「丁村人」、在陝西發現了「藍田人」、在西安市郊發現了「半坡人」等遺址,它們分屬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入新石器時代後,自半坡氏族社會開始,中國最早的一批原始公社部落就紛紛以山西運城為中心,在黃河中游兩岸聚居,甚至相互爭戰,從自然條件看,除因這一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涼適宜,有眾多水源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外,運城解池盛產食鹽也是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又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發現,今臨汾市南郊有堯都古跡,今永濟縣薄州鎮東南有舜都故址,今夏縣禹王城是禹都遺址又同時為夏朝國都。此外,距夏縣城北十二里的西陰村相傳為西陵氏之女、黃帝之妻、我國養蠶織絲的發明者嫘祖的故鄉,運城平原北側的稷王山相傳為後稷教民稼穡之地。其後幾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主要國都也都建在距運城鹽湖不太遠的西安、咸陽、洛陽、開封及許昌等地。顯而易見,當時建都選址與解池的精鹽不無關系。
㈤ 運城有那些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
融歷史畫冊、地方誌、大型旅遊圖冊於一身的《運城名勝》(精裝本)由山西省運城市委、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完成,近期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書中文字流暢、頗具古風,圖文並茂,極具收藏價值。
運城史稱「河東」,自古就聖賢迭出,名流輩涌。黃帝在此戰蚩尤,尤血浸地化作鹽池;華夏文明始祖堯舜禹,或誕生、或立業、或建都,都在此留有豐富史跡和美談;嫘祖養蠶繅絲紡織由此發端;後稷教民稼穡農業由此起源;漢末名將後世封王稱帝晉聖之關羽;世稱「書聖」王羲之的恩師東晉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發明「制圖六體」在我國乃至世界地圖史上享有盛譽的晉代地圖學家裴秀;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初唐文豪「四傑」之一王勃;唐代名將薛仁貴;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歷任唐代四朝名相裴度;道號純陽子八仙之一呂洞賓;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元曲名家關漢卿;明代理學家「河東派」代表薛 ;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都祖居河東。他們或戰功顯赫,或文章千古,或桃李天下,或政績卓著,或壯舉撼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河東裴氏一門,曾出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堪稱華夏官宦第一家。上述風華人物都為河東的輝煌史冊譜寫過動人的篇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運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薈萃。書中所收內容有海內外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有我國最大的道教宮觀被譽為東方壁畫藝術寶庫的芮城永樂宮;有全國現存結構最精緻造型最華美的閣樓式建築萬榮東岳飛廟;有自西漢至唐宋歷代帝王屢祀後土創建時間最早的正宗後土祠宇萬榮後土廟;有跨黃河天險接秦晉交通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鑄造最精的唐代鐵牛鐵人的永濟蒲津古渡遺址;有范圍廣闊建築成群宋代文物聚集的夏縣司馬光祖塋;有堪與永樂宮同期壁畫相媲美且反映儒釋道三教合流典型題材的佛教寺院稷山青龍寺;有《西廂記》愛情千古絕唱的依託地永濟普救寺;有現代重建規模居全國四大名樓之首的仿唐建築永濟鸛雀樓,等等。
運城物華天寶,自然景觀秀美。國家風景名勝區永濟五老峰層巒嶙峋;垣曲歷山國家森林公園林茂蔽日,鳥珍獸奇;垣曲黃河小浪底庫區水平流緩,兩岸風景如畫;芮城大禹渡禹柏蒼翠,水利工程宏偉;夏縣泗交山水相映,環境靜雅;夏縣溫泉渡假村水溫適度,四季皆宜;絳縣東華山景區山勢峻峭,溝深路險,堪與西華山相媲美;永濟王官峪瀑布飛流直下,若山雨傾注……
古河東輝煌,新運城美麗,品讀《運城名勝》,自會於歷史中研讀現代、於文化中積淀知識。
㈥ 安邑的遺址
其遺址稱「禹王城」,位於今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由於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里,為北窄南寬的梯形,牆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餘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牆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於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築的。
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范、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范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飢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代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夏縣司馬光墓祠堂內的文史展覽資料)
另有一處遺跡禹王台,又稱青台,為歷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毀於戰爭,留一夯土高台,位於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台。
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處。又:相傳夏啟接帝位後建都於此。桀又居之。
㈦ 運城市的古跡
池神廟 泛舟禪師塔 常平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春秋樓 崇寧殿 舜帝陵 舜帝廟 在北相鎮。李岐山墓
李健吾故居 陶朱公墓 蚩尤城遺址 戰國墓群 漢墓群 明三官廟 太平興國寺磚塔 魏豹城 靜林寺 元代墓塔 漢博望侯張騫墓 關羽故里 杜康墓 聖壽寺大殿 。漢蔡倫墓 院藏書樓、文廟 。裴祠石刻 裴柏碑館 伯里合不花墓
上郭春秋-戰國古城址 在聞喜縣。
邱家莊墓地 在聞喜縣。
回坑新石器遺址 在聞喜縣。
保寧寺塔 在聞喜縣東鎮。
宋相趙鼎故里 在聞喜縣禮元鎮阜底村。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墓 在聞喜縣下陽鄉。
楊深秀舊居遺址 在聞喜縣下陽鄉。
戰國古墓群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
香山寺遺址 在聞喜縣西官莊鄉,有大雲寺古柏。
湯王山八景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郭璞讀書處 在聞喜縣酒務頭鄉。
南白石文化遺址 在聞喜縣白石鄉。
鎮風塔 在聞喜縣白石鄉。
新絳縣
洚州大堂洚州三樓 洚守居園池 福勝寺 白胎寺 碧落碑 稷益廟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澤掌鎮。
西尉村新石器遺址 新絳縣境。
龍興寺唐塔
元代孚惠聖母祠
唐代孚惠聖母橋
清濂洞 青龍寺 法王廟馬村磚雕墓 稷王廟 大佛寺 宋金古墓群 金文學家段克已墓 北陽城磚塔 聖壽寺舍利塔 大禹渡 廣仁王廟 三清殿 龍虎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風陵渡 西侯度遺址* 魏國古城遺址 唐五龍廟
城隍廟 關岳廟 風後墓 羈馬古城遺址 後土祠 觀音堂 關帝廟 三聖母廟 坡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大禹廟碑 神柏 段干木祠 新石器文化遺址 禹王城址*
司馬光墓及祖塋* 薛嵩墓
崔家河新石器遺址 文廟 關帝廟火神廟
唐名臣陽城墓 。
陽公廟 柏塔寺 春秋晉國名臣介子推墓
忠清德之碑
余慶禪院
堆雲洞
東下馮文化遺址
馮道墓
西陰新石器文化遺址
金代大鍾
大廟新石器文化遺址
稷王廟 古後土祠 秋風樓 東岳廟*
飛雲樓 隋思相家王通故里 清過風樓 王通祠 王通墓 八龍寺塔 舍利塔
新石器文化遺址明文廟大成殿
明學者薛萱故里 宋漢泉塔 宋代稷王塔 東漢太尉皇甫嵩故里 孤山桃花洞 戰國縱橫家張儀故鄉 湯陵
雙塔交影 棲岩寺塔 普救寺黃河永濟蒲津渡遺址
明兵部尚書楊博墓
明禮部尚書孟時芳
古庄遺址
清詩人吳雯舊居遺址
延祚寺梭羅樹
王官谷瀑布 葯王廟
扁鵲墓
戶部尚書閻敬銘別墅
元八卦戲台
漢墓群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
獨頭遺址
二賢祠遺址
夷齊墓
唐明皇妃楊玉環故里
獨頭舊石器文化遺址
吳雯墓
堯王台舊石器文化遺址
㈧ 山西運城有哪些名勝古跡
融歷史畫冊、地方誌、大型旅遊圖冊於一身的《運城名勝》(精裝本)由山西省運城市委、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完成,近期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書中文字流暢、頗具古風,圖文並茂,極具收藏價值。
運城史稱「河東」,自古就聖賢迭出,名流輩涌。黃帝在此戰蚩尤,尤血浸地化作鹽池;華夏文明始祖堯舜禹,或誕生、或立業、或建都,都在此留有豐富史跡和美談;嫘祖養蠶繅絲紡織由此發端;後稷教民稼穡農業由此起源;漢末名將後世封王稱帝晉聖之關羽;世稱「書聖」王羲之的恩師東晉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發明「制圖六體」在我國乃至世界地圖史上享有盛譽的晉代地圖學家裴秀;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初唐文豪「四傑」之一王勃;唐代名將薛仁貴;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歷任唐代四朝名相裴度;道號純陽子八仙之一呂洞賓;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元曲名家關漢卿;明代理學家「河東派」代表薛 ;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都祖居河東。他們或戰功顯赫,或文章千古,或桃李天下,或政績卓著,或壯舉撼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河東裴氏一門,曾出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堪稱華夏官宦第一家。上述風華人物都為河東的輝煌史冊譜寫過動人的篇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運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薈萃。書中所收內容有海內外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有我國最大的道教宮觀被譽為東方壁畫藝術寶庫的芮城永樂宮;有全國現存結構最精緻造型最華美的閣樓式建築萬榮東岳飛廟;有自西漢至唐宋歷代帝王屢祀後土創建時間最早的正宗後土祠宇萬榮後土廟;有跨黃河天險接秦晉交通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鑄造最精的唐代鐵牛鐵人的永濟蒲津古渡遺址;有范圍廣闊建築成群宋代文物聚集的夏縣司馬光祖塋;有堪與永樂宮同期壁畫相媲美且反映儒釋道三教合流典型題材的佛教寺院稷山青龍寺;有《西廂記》愛情千古絕唱的依託地永濟普救寺;有現代重建規模居全國四大名樓之首的仿唐建築永濟鸛雀樓,等等。
運城物華天寶,自然景觀秀美。國家風景名勝區永濟五老峰層巒嶙峋;垣曲歷山國家森林公園林茂蔽日,鳥珍獸奇;垣曲黃河小浪底庫區水平流緩,兩岸風景如畫;芮城大禹渡禹柏蒼翠,水利工程宏偉;夏縣泗交山水相映,環境靜雅;夏縣溫泉渡假村水溫適度,四季皆宜;絳縣東華山景區山勢峻峭,溝深路險,堪與西華山相媲美;永濟王官峪瀑布飛流直下,若山雨傾注……
永樂宮壁畫.關帝廟.司馬溫公祠.鐵牛.舜帝陵.鹽湖.王官峪瀑布.小浪底.鳳凰谷.飛雲樓.五老峰.普救寺.新絳縣風景區.後土祠秋風樓.真武廟.南風廣場.長平關公祖祠.降州大堂.晉文公墓.歷山.龍興寺.稷王廟.龍門.鸛雀樓.常平關帝祖祠.禹王城遺址.池神廟.萬固寺.絳守居園池.夏縣溫泉.大佛寺.薛仁貴故里.妙道寺雙塔.青龍寺.稷益廟.臨晉文廟.薛瑄家廟.傅說廟.九龍廟.周倉廟.裴柏碑館.楊貴妃故里.金代墓群.扁鵲廟.聞喜文廟.城隍廟.東華山森林公園.太陰寺.地下窯坑院.白台寺.福勝寺.棲岩寺....
㈨ 運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館藏文物共計兩萬余件,其中有國家級珍稀文物如:漢代百戲樓、舞樂樓、明朝500斤重的大銅鏡,新石器時期的玉琮、玉壁、玉環、玉柱及戰國時期各種形式的魏國貨幣等國內較珍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文物展廳陳列著本館發掘出土徵集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各種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47件,並有市境內的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等原始照片九十多幅;革命文物展廳收集了從鴉片戰爭到運城解放一百多年來各個歷史時期運城人民英勇斗爭的革命文物340餘件,其中有辛亥革命陸軍少將李歧山、政治活動家景梅九等人從事革命活動的實物和照片,有晉南著名共產黨人嘉康傑創建「中山中學」時的募捐冊,還有我軍攻克運城的戰利品等。
碑亭和碑廊,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35通。其中大唐《靈慶公神祠碑》、宋代《大觀聖作之碑》、《河東鹽池圖》碑等。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海倫·達斯特曾來信欲高價購買「鹽池圖」的拓片,足見其價值之高。此外,還有唐代贈太子太傅薛公神道碑、宋代陳摶老祖書法碑、清代何紹基書法碑等,均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㈩ 山西運城的歷史
運城地區居黃河流域中游,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據芮城西侯度古文化遺址發掘出土文物證明,早在1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運城地區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等歷史傳說,都發生在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全區現存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多達數百處,僅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60多處。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代不乏人。春秋霸主重耳(晉文公)、戰國時代與孟子齊名的荀況、三國蜀將關羽、東晉文學家郭璞、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晚唐大文豪柳宗元、宋代名宰相兼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清末「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名垂青史的文武俊傑,都孕育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運城地區地處晉、陝、豫3省的交通要沖,襟山帶河,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楚漢戰爭中,漢軍以韓信、曹參等人奔襲安邑,是河東戰場上一次大戰。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紛紛起來反抗王莽的統治,當時河東地區已被綠林起義軍佔領。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秀背叛綠林軍,指揮鄧禹率軍兩萬攻打河東的綠林軍,綠林軍迎戰數日,結果兵敗。南北朝時期,542年(五代後梁大同八年)和546年(大同十二年)東魏和西魏為爭奪河東之地,在玉壁城(今稷山縣西南10公里處)進行了兩次激烈戰斗,史稱"玉壁大戰/,結果東魏兵敗而還。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統治,當山東曹州、濮縣的農民起義軍途經垣曲、聞喜、新絳時,諸縣農民也加入了起義軍,與元兵激戰,義軍寡不敵眾退入中條山,再渡河入河南陝縣。1631年(明崇禎四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對明朝的統治。同年10月,起義軍渡河,在稷山、聞喜、絳縣等地,與寧武總兵孫顯祖部大戰於稷王山麓。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該區展開了義和團運動,當時稷王山、峨嵋嶺一帶和垣曲、聞喜、新絳等地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了義和團,掀起了"反洋教、殺洋人、滅贓官"的農民革命運動。
20世紀初期,河東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開展起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士秀、王用賓、景梅九、李鳴鳳等民主革命人士積極響應,1912年(民國元年)在運城成立了河東軍政分府,對維護山西的辛亥革命成果作出了特殊的貢獻。1919年五四運動後,嘉康傑、安英俊、尉子嘉等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們的影響下,廣大農民、進步知識分子、教師、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活動。
運城地區又是中共黨組織創建較早的地區之一,1926年運城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正式建立,點燃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日本侵略軍入侵。5月歷0日,稷山縣的陳捷弟、尹志平領導的縣大隊300餘人,在縣城殲滅日軍100多人,擊斃日軍小隊長,繳獲武器彈葯100多件,馬100多匹。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內應外合,巧奪稷山》的報道,大大鼓舞了人心。從此,該區抗日武裝力量日趨壯大,開辟了中條山游擊根據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垣曲、平陸、夏縣、聞喜、稷麓、安邑、康傑、萬泉等價個抗日民主縣政權,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一個旅向中條山解放區進攻,全區軍民奮起還擊,將胡軍全部殲滅在聞喜縣東峪溝一帶。10月,國民黨軍閻錫山部73師又向聞喜北垣一帶進攻,全區軍民隨即給予痛擊,俘獲200餘人,打死打傷100餘人,繳獲部分彈葯。1947年5--12月,人民解放軍對運城守敵3.6萬餘人先後發起3次攻擊,取得了最後勝利。12月28日,運城地區全境解放。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解縣、芮城、虞鄉、永濟、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1954年,撤銷運城專區,並入晉東南專區,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晉南專區的運城、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夏縣、聞喜、平陸、垣曲、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至1995年,運城地區轄運城市、永濟市、河澤市和夏縣等3市10縣,下轄75個鎮、130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