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遺址
Ⅰ 吳王城遺址的建設沿革
吳王城遺址原為三國東吳都城。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來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同年陰歷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孫權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縣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
公元229年陰歷四月,孫權在此稱帝,又名吳大帝城。同年九月,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派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成為東吳陪都(即西都)。
太元二年四月,孫權卒,大臣諸葛恪挾天子當政,派人重修武昌宮殿,准備還都武昌,後因事變,遷都未果。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九月,末帝孫皓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建業,武昌再度成為孫吳首都,建業卻成陪都。東吳統治期間,孫吳三建武昌宮,二度建都武昌,共歷時五十餘年,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終孫吳之世,武昌均處於首都、陪都或稱「西都」的地位。 吳王城遺址距今1700多年,是三國六朝時期已經確知的、年代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Ⅱ 常州無錫「闔閭城」遺址就是春秋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嗎
是的。闔閭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雪堰鎮城裡村與無錫市胡埭鎮湖山村之間,為春秋時期城池遺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軍事站略要地闔閭城。
該城始建於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時間。城址呈長方形,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城壕總長約4000米。發現陸門和水門、大型建築群、護城河等遺跡。西城遺有練兵場和點將台,一土墩傳為兵器庫遺址。城東北胥山傳為伍子胥屯兵處。
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紅陶和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的曲折紋、回紋、菱形填線紋等幾何形殘陶片。為研究春秋晚期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作為吳都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這個吳都存在的時期正是吳國最輝煌的時代,從吳國精神楷模季子到吳國最偉大君主闔閭。
(2)吳王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過程
200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開始了對蘇州先秦時期古遺址的全面調查、發掘和研究。這同時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近六個月的調查和發掘,一座面積大、遺存豐富、等級高的大城漸漸掀開歷史的卷簾,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在口傳歷史中不難發現,今天的蘇州西南部山間盆地,也有多處與吳國建城有關的地名,如木瀆、館娃宮、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城邑》也記載:「而流俗或傳吳之故都在館娃宮側。」在考古隊看來,除了上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外,這座古城所處的位置,也比現在的蘇州市區更適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吳國都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楊先生提供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古城遺址位於盆地之內,三面環山,只有一個主要的山口可供軍隊進出。將城門設在山口所對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極好的防禦效果。胥口新鋒村發掘點發現的水門遺址緊靠太湖,也與史料中,吳國擁有強大水軍的記載相對應。
Ⅲ 甘肅徽縣吳王城遺址
有沒有人出來解說一下徽縣的吳王城是那個吳王
Ⅳ 吳王城遺址的規模如何
吳王城遺址呈長方形,現存南城牆夯土城牆一段,城牆外是護城河,現存一段,版名為濠塘。據《元和郡縣權志》記載:孫權故都城,漢將灌嬰所築。《太平寰宇記》記載:城有五門,多以所向為名。西北角多有一道門,名叫流津。流津城門直通吳王苑囿——江邊散花灘。宮城東有雞鳴闕。傳說吳王在宮城完工之後,為了很快地把闕建成,當夜有鬼怪神力相助建闕,一夜之間至天亮雞鳴時即全部完工,故名「雞鳴闕」。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中雲:「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即指這一典故。這一故事,在鄂州民間一直廣為流傳。吳王城遺址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太極殿、禮賓殿、安樂宮。太極殿,是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禮賓殿是舉行祭禮和接見賓客的地方;安樂宮是孫權的起居之所。吳王城宮殿建築材料昂貴,《太平寰宇記》記:武昌宮殿磚瓦用澄泥製成,可以為硯,一瓦值萬錢。
Ⅳ 古代吳王夫差王宮舊地址在哪
姑蘇台又名姑胥台,在蘇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蘇山上。姑蘇台遺址即今靈岩山也。公元前492年吳王夫差自戰勝越國之後,在吳中稱王稱霸,得意忘形,驕傲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到處建造宮室、亭台樓閣,作為他享樂、荒淫無度的「蓬萊仙境」,長生逍遙之地。
Ⅵ 關於三國時期著名的吳王城有哪些記載和歷史淵源
吳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鳳凰街百子畈村,北倚長江濱,南瀕洋瀾湖,東抵虎頭山,西接古樓街。據考古專家多次考察研究證實,這是三國時期古城牆遺址中比較明確的唯一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吳王城遺址是三國時期東吳都城。221年,孫權自公安來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開始營建吳王城。孫權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縣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
229年,孫權在此稱帝,又名吳大帝城。之後,孫權遷都建業,即今南京,派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成為東吳陪都,稱為「西都」。
孫權死後,大臣諸葛恪挾天子當政,派人重修武昌宮殿,准備還都武昌,後因發生了事變而沒有遷都。265年,末帝孫皓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守建業,武昌再度成為孫吳的首都,建業卻成了陪都。
東吳統治期間,孫吳三建武昌宮,二度建都武昌,共歷時50餘年,現在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了。
吳王城遺址呈長方形,現存南城牆夯土城牆一段,城牆外是護城河,現存一段,名為濠塘。
據《元和郡縣志》記:孫權故都城,漢將灌嬰所築。
《太平寰宇記》記載:
城有五門,多以所向為名。西北角多有一道門,名叫流津。流津城門直通吳王苑囿——江邊散花灘。宮城東有雞鳴闕。
傳說吳王在宮城完工之後,為了很快地把闕建成,當夜有鬼怪神力相助建闕,一夜之間至天亮雞鳴時即全部完工,故名「雞鳴闕」。
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中雲:「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即指這一典故。這一故事,在鄂州民間一直廣為流傳。
吳王城遺址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太極殿、禮賓殿、安樂宮。太極殿,是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禮賓殿是舉行祭禮和接見賓客的地方;安樂宮是孫權的起居之所。
吳王城宮殿建築材料昂貴,《寰宇記》記:
武昌宮殿磚瓦用澄泥製成,可以為硯,一瓦值萬錢。
在城的周圍設有多處軍事堡壘:城西的樊口戍,佔西山之利,扼長江之險,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千百隻戰船,就是從樊口戍出發的。城對岸築有邾城,派重兵駐守,以對付曹軍。城東西兩面的高山頂上,都建有烽火台,以傳軍事警報。
自吳王城出西門,有一座山臨江而立,逶迤曲折,林木蔥蘢,古稱樊山,又稱西山,是當年吳王孫權避暑讀書之地,現存有避暑宮、即位壇、讀書堂、廣宴樓、試劍石等遺跡。
西山寺是在當年吳王避暑宮舊址上修築的,寺中大雄寶殿旁的月門上,正面寫有「英雄避暑」,背面寫有「清涼福地」,相傳此地就是避暑宮殿舊址,內有孫權塑像,能勾起人們懷古的幽情。
出寺便是廣宴樓,相傳是當年孫權宴飲群臣之地。在山頂,有一土壇,人稱「即位壇」,為孫權稱帝築壇祭天的地方。吳王「讀書堂」遺址掩映在修竹茂林之中,旁邊有「吳王井」,相傳孫權當年曾在此汲水煮茶。
往西山主峰,半山處有兩塊巨石,一立一卧,彷彿用利劍劈削而成,旁邊石碑上刻著「吳王試劍石「幾個大字。距巨石不遠,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個工整的「十」字,將巨石一分為四,傳說是孫權和劉備比試劍鋒時留下的劍痕。旁有一潭池水,名「洗劍池」。
相傳吳王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曹操曾寫詩稱贊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宋詩人王十朋在鄂州憑吊昔日孫權故都時,睹物思情,在《吳大帝廟》詩中,不由得抒發起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滄桑之感:
樊山八字形長在,漢鼎三分國已墟。
安樂故宮猶廟食,遺民時薦武昌菹。
Ⅶ 吳王城遺址的文物保護
2013年3月由國務院核定抄公布為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8月8日鄂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加強對吳王城遺址保護,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迫切要求,加快建立吳王城遺址保護工作機制,充分認識加強吳王城遺址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堅持「整體保護、重點修復、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劃定遺址區域,明確保護范圍,實行維護性、修建性、重建性相結合的保護措施。 對於核心保護區的南城垣,要依法嚴格實施保護措施,突出立體形象展示,可以根據歷史修復古城垣,在旁邊興建介紹吳王城的文化長廊。
Ⅷ 來安縣的吳王城城址三國東吳孫權所建吳王城有什麼關系
吳王城遺址位於新安鎮東南35公里處的煙陳鄉姜渡村姜東生產隊。遺址呈方台形,古城垣尚存,邊長120米。遺址內殘存大量瓦礫,平均文化層厚度約80厘米。據江蘇省六合縣民國版縣志記載,吳王城為三國東吳所建因吳王孫權而得名。北齊瓦梁郡治所置於吳王城故墓之上,南唐時廢。
Ⅸ 東吳古墓遺址的介紹
坐落在江西省吉水縣郊的三碗齋,是1991年8月京九鐵路施工中發現的。考古專家們內稱為「江南第一墓」。墓主為容吉水縣城郊譚埠村人譚紹。譚紹系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夫人的姐夫,早年讀書中舉,外出做宮,官至騎都尉,也算是皇親國戚。
Ⅹ 吳王「讀書堂」遺址有什麼
吳王「讀書堂」來遺址掩映在源修竹茂林之中,旁邊有「吳王井」,相傳孫權當年曾在此汲水煮茶。往西山主峰,半山處有兩塊巨石,一立一卧,彷彿用利劍劈削而成,旁邊石碑上刻著「吳王試劍石「幾個大字。距巨石不遠,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個工整的「十」字,將巨石一分為四,傳說是孫權和劉備比試劍鋒時留下的劍痕。旁有一潭池水,名「洗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