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游記散文
❶ 求幾篇國外旅遊的游記之類的文章,有感受
許嵩的書 美國印度的.. 文字很風趣 讀起來很輕松愉快 陳丹燕的《咖啡苦不苦》或者是《今晚住哪裡》 或者梁子的 <我的非洲部落>
❷ 請以"出遊"為話題,寫一篇游記散文,字數不少於600字
哇!五一長假快到了,我真想出去旅遊,到哪兒呢?我左思右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對,就到天堂——蘇州和杭州.
蘇州的美景
今天,我早早就起床了,吃了一些東西,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汽車站乘車.到了汽車站,我非常激動,心跳也加快了,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就這樣,我們來到了蘇州.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蘇州的購物天堂——觀前街.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商店裡濟濟一堂,那些商品也讓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個個都是精品.不一會兒,我來到了書城,不用說了,我買的都是科技書唄!
從觀前街出來,拐了一個彎,我們到了怡園.一進大門,只見一座亭子,我們在這兒休息了一會兒.經過一個大堂,就到了玉皇廳,據說這里每天只能請一桌客人享受皇帝吃的午餐.走過大廳,我們來到戲劇館,我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吃著蘇州的特色小吃——五香豆、豆腐乾等,很是愜意.
出了怡園,我們打的來到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金雞湖.這里湖水盪漾,正舉辦汽車展呢!汽車有小轎車、卡車、麵包車等型號,有上海大眾、日本豐田、德國賓士等品牌.從高處俯看,汽車幾乎包圍了金雞湖嘍!再往前看,密密麻麻的汽車一直通向碼頭.彎下腰看,碧波盪漾的湖水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很是好看.呀!這里真美呀!
明天,我們將到蘇州樂園去!
❸ 游記散文對旅遊文化的影響
要重新寫一個出來是個比較難的問題 相當於論文了 但這個文章里有很多點都可以用 稍微改一下就成了 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旅遊事業也呈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伴隨而來的是旅遊文化、包括旅遊文學創作的勃興。以游記散文為主體的旅遊文學,作為文學大系的一個分支,正在傳統的肥沃土壤上蓬勃生長,迎來一處繁花似錦的春天。
一
我國是一個旅遊文學傳統深厚的國家。早在公元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就產生了以大自然為描摹對象的山水詩文,標志著我國旅遊文學的破土出苗。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屈指可數的游記作品中,以謝靈運的《游名山志》最為著名,而謝靈運的山水詩更是當時文壇的奇葩。因此,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謝靈運被公認為是旅遊文學的鼻祖。與謝靈運同時代的著名文人鮑照、吳均、陶宏景、哪道元等也寫出了多篇記述山水的佳作,其中以哪道元的《水經注》較為著名,雖然這部作品是《水經》一書做注的古代地理科學著作,嚴格說來不能稱其為游記文學,但是由於它是以文學的語言、形象表現自然風貌的,因此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位置,並對以後旅遊文學的產生起了催動、促進的作用。
唐代是中國文學鼎盛的時期之一,詩歌、散文創作空前繁榮,其中游記散文也在吸取前代經驗的基礎上,進入一個創新的時期,出現了元結、柳宗元這樣的文學巨擎,創作了《右溪記》、《鑽豐溺罩記》、刎、石潭記》等等多篇出色的游記珍品。他們揚棄了謝靈運
等單純勾勒山水景色的模式,開創了游記中以景帶情、托景抒情、情景交融,敢於表露作者思想、個性的創作方法,使自然景物同思想感情契合無間,其藝術手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唐代在全盛的詩壇中,也涌現了一批倘祥山水、描摹自然、恣情風物的山水詩篇,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都創作了許多這樣的佳作,成為唐代旅遊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宋代,寫作游記和以詩詞紀游之風趨盛,著名文學家中多有游記作品問世。由於受到宋代官宦文人崇尚理學思想的影響,不少游記作品出現了議論化的傾向,在寫景抒情中滲進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番說理。游記樣式也有所創新,像日記體的游記就是由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以其著名專著《入蜀記》首開先河的。這由故鄉山陰前往巴蜀赴任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想,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文中描繪山
水勝跡,記述民憾風俗;作考證,籽胸臆,評世事,內容豐富,筆法自如,是宋代游記文學的扛鼎之作。這部名著為後世的日記體游記、特別是對明代的《徐霞客游記》的寫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元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外國人寫作的記述中國的長篇游記,它就是馳名中外、流傳古今的《馬可波羅游記》。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書。它對我國旅遊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由唐宋發展起來的旅遊文學,到了明清更臻成熟,藝術成就也更加突出。明末興起的山水小品別具一格,成為游記文學的新品種,在當時文壇中獨領風騷。它既繼承唐宋游記的風骨,又承襲漢魏小品文的傳統。寫景抒情不刻意雕琢,借題發揮不故作張揚,行筆洗煉,言簡意賅。這種創作手法和風格對後來的清代山水小品也有很大影響。明代還產生了我國第一部以地理考察為內容的長篇游記——《徐霞客游記》。作者徐宏祖以一個地理學家的身份,隻身跋涉、游歷近半個中國,歷時三十多年,沿途考察情況都在日記中精詳記載,內容豐富,文筆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被後人譽為「古今紀游第一」的大書。
明末清初,一些散文作家多因迴避政治,而寄情於山水之間,其游記之作多傾注於自然美景的描繪,有洗塵脫俗、清新流利的特色,其中以錢謙益的游記較為突出。乾隆、嘉慶以後,清王朝己趨鞏固,思想統治加強,文學領域中與之相適應的重義理、考據的「桐城派」散文風格,在游記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出現了不少滲入地理、古跡考證和儒家正統思想議論的作品,如方苞、姚誦的一些游記可為代表。整個看來,清代朝野顯貴、士大夫階層大多崇尚出行游樂(連皇帝都喜歡駕游江南、北國),紀游文章之多更勝於前代,且不乏像錢謙益《游黃山記》、朱彝尊《游晉飼記》、袁枚《游黃龍山記》、渾敬《游廬山記》、龔自珍《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那樣的雋逸清新之佳作。此外,在清代,因朝廷重視邊疆問題與邊情的需要,不少受派或被遣戍到西北、西南邊疆省區的博才之上,在探究邊疆史地中,也寫出不少文學色彩濃郁的長篇紀游作品。其中如祁韻士的《萬里行程記》、朱占科的《滇游記程》、陳鼎的《滇黔紀游》、洪亮吉的譴使伊犁日記痔,都很有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20世紀初葉的五四運動,點燃了我國新文學運動的烈火,以白話文為主體的各種文學創作呈現勃勃生機,旅遊文學同樣在革新求進。一大批代表著新時代新思潮的文學大師、青年作家,都曾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游蹤履跡,創作了散文體、日記體的游記,並取得了
突出的成就。其中的著名作品,至今仍然受到文學界的推崇。例如朱自清的《歐游雜記》、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冰心的《寄小讀者》和蕭乾的《人生采訪》等游記專著,都是記述祖國山水景物、風土人情和介紹域外風物的上乘之作。
新中國成立後,神州大地舊貌換新顏,許許多多的名山大川、古跡名勝,作為國家保護的旅遊資源,逐步對外開放,不斷吸引了國內夕嘴客。新中國的旅遊事業也由初創、開拓而趨於逐步發展,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壞以致蕭條停滯,直至改革開放才得以恢復,隨後便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與旅遊事業有著不解之緣的旅遊文學也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嶄新面貌。游記、山水小品、紀游詩等作品如雨後春筍,出現在全國各種媒體中。中央、地方辦的旅遊文學刊物,全國每年出版的旅遊文學書籍更是不勝枚舉。幾乎所有的知名作家以及許多來自海外的各國學者、作家、翻譯家和新聞工作者,都發表過旅遊散記或旅遊觀感文章。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奇俊美的天然景物,包括域外山水、異國風情,都歷歷展現在讀者面前。尤其是近些年,電視散文、電視藝術專題片等旅遊文學的姻親形式大為興盛,與旅遊文學互為映照,互為促進。
我們完全可以期望,21世紀將是我國旅遊事業大發展的世紀,也將是我國旅遊文學更加繁榮的世紀。
二
我國旅遊文學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的社會作用和藝術特色己受到人們的普遍注意。
首先,旅遊文學能直接地、形象地給予億萬人民以熱愛祖國的教育。祖國,這個無比崇高的詞語,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最基本的莫過於她的神聖領土、美好河山,她的風景名勝:一山一水都與祖國血脈相連。因此,我們的文學、美學對祖國大自然的描繪、贊頌,都是對人民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旅遊文學描寫的主要的對象就是大自然,是萬里江山、風景名勝,特別是游記,最便於充分運用文學的語言、形象,栩栩如生、渾灑自如地去描繪大自然,描繪祖國錦綉河山的美和生命。只要我們對琳琅滿目的我國歷代游記文學的珍品作一個簡略的回顧,眼前就會展現一座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畫廊,那奇峰出峋的黃山,碧波做湘的西湖,績麗靈秀的桂林,雄偉壯麗的長城,無一不被細膩盡情地描繪,令我們目迷神馳,為之心醉。我們從這許許多多的游記名作中既暢覽祖國山河,又從中增加了對各地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博物特產等等的了解,由此而聯想在歷史長河中多少炎黃兒女為愛護、建設、繁榮祖國河山而做出的貢獻!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廣由此可見,旅遊文學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其次,旅遊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反映時代歷史真實面貌的作用。我們從很多古代旅遊文學作品中看到,作者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描畫山水景物,記述旅途見聞中,往往會反映出當時當地的社會現實;不少作者借景抒情,寓物言志,常常會觸及其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流露出作者對當日柑會問題的思考和品評;還有不少作者藉助游記講義理、發議論,闡述他們的政治立場和人生觀。所有這些,都為後人認識和研究古代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提供了借鑒。
再次,旅遊文學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人類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起著傳導的作用。因為這一類作品大都是自然科學工作者、人文科學工作者,特別是那些必須深入山林湖海進行野外考察的地理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探險家以及求法高僧們的傑作。他們負疫遠行,攀山越嶺,涉水穿林,並不是單純為了遊山玩水,恣情名勝,而是借旅行觀察,去探究自然之奧秘,實現自身科學研究的計劃、目標。他們以科學家的繽密、執著,深入常人所不去的野地,精詳記錄其行蹤履跡、所見所聞,以及沿途考察實況和科學發現。由於這些特殊的旅遊者擁有高學識、高素質及其專業知識的優勢,他們寫出的游記就更加思想深逢、內容豐富、翔實生動,既是引人入勝的旅遊文學大作,又是很有學術價值的科學專著。晉法顯的《佛國記)、唐玄類的《大唐西域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就是這一類古代旅遊文學的伎伎者。近代以來,由於科學發達,多學科多門類的科學考察活動日趨普遍,由科學家、考古家、探險家、作家、記者撰著的游記一類的著作就更多了,我們從中也更加認識到旅遊文學在促進科學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旅遊文學同所有文學品種一樣,都是語言文學藝術,都需要有思想性、藝術性。回顧我國歷代旅遊文學的卓越成就,探索它們的藝術特色,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我們研究。
首先,任何旅遊文學作品都應該真實反映作者的旅遊生活,敘述、描繪作者在遊程中見聞、接觸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實,不容虛構,無需矯飾。不到黃山,就寫不出黃山游記;雖然你可以根據參考林料為黃山寫知識性、注釋性的文章,但不能看做游記。從這個意義來講,旅遊文學的真實性也是它的藝術性,是它的藝術生命。
其次,旅遊文學作品不同於單純為旅遊業服務的導游材料和旅遊手冊(當然有些旅遊手冊也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它從屬於文學,遵循文學的創作規律,體現它自身的藝術特色。它的藝術特色鮮明地表現在:一是高度注意語言藝術。凡是胎炙人口的歷代謝己、旅遊小品,文字大多不長,但語言洗煉流暢、生動活潑、富有文采,寫得栩栩傳神,真切感人;而一些平庸之作,往往是語言枯澀呆滯,令人讀之味同嚼蠟,再一個是注意突出藝術形象。作者首先要對所見所遇的景象事物做一番「消化」「辨析」「篩選」的功夫,剪去雜枝,剔除瑣碎,突出表現飽滿而富有情趣的形象。還有一個是作品應具有個性。作者在敘事寫景中要敢於袒露思想,抒發真情。任何作者對所見所遇之景物人事,都不可能沒有思想情感的反應,高明的作者還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正如《文心雕龍》所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滿於海。」歷代出色的紀游作品,大多是托景抒情,寓情於景或借景談理,寓理於景,做到情景契合或達到景、情、理水乳交融的。
三
在追溯我國旅遊文學發展史時,新疆的讀者也許會留意到在法顯《佛國記》、玄類《大唐西域記》、耶律楚材《西遊錄》、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等古代游記巨孽中,有不少內容是描述新疆景況的。確切他說,在張騖出使西域以及古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新疆就不斷出現了大量記載當地歷史地理、社會生活的著作,這些著作己成為今天人們研究新疆史地、絲路文化、中外交通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其中有不少還是游記作品,可以歸入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范疇,它們的作者多是新疆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包括出使西域的使臣、將官,遣戍邊塞的滴吏,隨軍而來的幕僚,求經西行的高僧,開發邊疆的博學有識之士以及騷人遷客,他們多屬學識廣博、筆墨雋永的文臣武將,時代精英。在往來絲路、跋涉征途中,他們對新疆迷人的山川景色,奇特的歷史風貌,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流連贊嘆,並勤加采錄,賦予文學之筆諭燃燒游皂作:這類著述除了上列作品之外,還有唐杜環的《經行記》,宋高居海的《使於閻記》、王延德的《猴高昌記》,元劉郁的《西使記》,明陳誠的〈灑域行程記》,清洪亮吉的〈譴使伊犁日記》、祁韻士的《萬里行程記》、方上塗的《東歸日記》、景廉的《冰嶺紀程》、林則徐的《荷戈紀程》和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記》等等,都是古代新疆出色的紀游作品,此外,唐代詩人岑參、高適的邊塞詩中的寫景抒情詩篇以及清代紀曉嵐的《游覽〉等詩,則是新疆紀游詩的珍品。這些絲路文化的珍貴遺產,我們應予以繼承、研究和保護。
始發自19世紀末、迄今己一百多年的「絲綢之路熱」與「西域探險考察熱」,一直是國際學界的關注熱點。19世紀20世紀交替的一段時間,先後有一批批外國探險家,在新疆土地上頻繁交替地進行考察旅行,其中不乏才學淵博的學者,但也有一些借考古之名掠奪我
國文物的文化盜賊。外國探險家的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的荒漠、綠洲,甚至深入到『冗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他們運走了我國甘肅、新疆等地的大量珍貴文物,也帶走了大量的考察記錄,隨後陸續寫出了一部部考察報告和探險游記,其中一些己在我國先後翻譯成中文出版。例如瑞典學者斯文·赫定的《亞洲腹地旅行記》、英國學者斯但因的《西域考古記》,皆洋洋灑灑,幾十萬言,以「中亞二記」著稱於世,數十年前我國就有中文版印行。雖然它們是外國學者所著,但對我國考古學術研究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其科學性、文學性對我國學者撰寫絲路探游一類的著作,也有一定影響和借鑒作用。20世紀初葉至硼年代,我國先後也有謝彬的《新疆游記》、吳藹寢的《新疆紀游》及沈雁冰(茅盾)的《新疆風土雜憶》痔著作間世,成為新疆現代游記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力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新疆同全國一樣,作為經濟建設新項目的旅遊事業很快發展,加之文化藝術全面繁榮,這也為旅遊文學的興起提供了適宜氣候和豐沃土壤。在重振絲路雄風的號角聲中,我區的許多作家、記者、科學工作者結合
本身工作,紛紛踏上絲綢古道,闖盪天山南北,以極大的創作熱情撰寫並發表了大量的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的游記散文、旅遊小品或游記專著。新疆許多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一些旅遊文學作品,新疆文學刊物《中國西部文學》(現改名為《西部》)、《綠洲》和1986創刊的《絲路游》雜志、2000年創刊的《探險》雜志都為紀游類文學作品提供了出版與發表的園地,促進了旅遊文學創作的繁榮。
外,本文前面提到的以絲路探險為主題的一批外國著作,近年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編入《西域探險考察大系》叢書(己出版十多本),此外還陸續出版了(探險與發現)叢書(己出版十本)、《亞洲探險之旅》叢書(已出版十本)等。這些圖書中都有一些可以列入旅遊文學范疇的作品。
如今,21世紀的帷幕已經拉開,在我們面前,祖國正輝映著燦爛朝霞,萬里江山更顯壯麗,名山勝水格外嬌艷,秘境奇跡不斷發現,文化景點遍地開花。緊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現代化交通工具的迅速應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個遍及全國的大眾化的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面對著新的社會發展景象和人民大眾對於新文化的迫切要求,旅遊文學也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就我們新疆而言,憑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和我區的魁力,近幾年從沿海、從內地、從港澳台、從世界各地滾滾而來的旅遊熱、探險考察熱、文化交流熱、投資經商熱,給古絲路、新歐亞大陸及其沿線的城鎮、鄉村、草原、綠洲以至湮沒沙海的故城古驛帶來了蓬勃生機。成千上萬的「背包人」川流不息地在這里來去,其中就有許多博才飽學的作家、藝術家、記者、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多門類的科學工作者,他們的行囊裝滿了世人大感興趣的旅行紀錄材料,他們是富有寫作潛力的人群,要鼓勵和充分發揮他們撰寫旅遊文學作品的積極性。我們的作家更要為旅遊文學的發展故出努力,首先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去除以往對旅遊文學在認識上的拘泥。過去有些同志把旅遊文學看成單純的玩娛之作而不屑了頃,有的同志一提到寫旅遊文學,就以為有涉「高級導游廣告」之嫌。類似的有礙旅遊文學發展的陳舊觀念,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下呢!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在演變,文學的內容、形式以至於體裁等方面也會隨之相應地調整而不斷發展、前進。今天,我們對旅遊文學的歷史作些回顧,對其發展的現實意義作點探討,這對旅遊文學在新世紀的勃興將不無裨血。
❹ 尋求不錯的旅行游記 散文書
林達有一系列旅遊的書籍很不錯的,比如:帶一本書去巴黎,等等,說了地理,文化,還將歷史,比余秋雨的要好看。
❺ 求名家散文旅遊見聞類
三毛是比較有名的游記散文作家。代表作有:《萬水千山走遍》等等
還有郁達夫,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也是游記見聞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
❻ 急急!推薦幾個游記的散文、小說
①
我也很喜歡三毛的游記,所以給你推薦一個女作家吧——梁子 她也許不很出名 但是她的作品很感性很堅持,在女性角度寫出了很多游記的心情。還有很多好看的圖片呢~~
推薦理由:和三毛一樣喜歡生活,熱愛人們淳樸的東西 獨立堅強
《紅海大漠》是梁子第三次非洲之行後用辛苦和愛寫成的。這次梁子去的是位於紅海之濱的一個非洲之角小國厄利垂亞。
和前兩次非洲之行不同的是,梁子這次所蹲點采訪的提奧村屬厄利垂亞南紅海省的穆斯林地區,主要是阿法爾民族的居住地,那裡交通和通訊不便,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後。由於條件的限制、宗教習俗、生活習慣等種種原因,對於一個女性的梁子來說在那裡所遇到的不便、困難、尷尬甚至危險便可想而知。
她這次在紅海和沙漠之間那塊狹長地帶的經歷讀起來既有點像荒漠游記,又有點像探險小說,內容豐富詳實,文字生動朴實,敘述情真意切,彷彿是帶著你游盪在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歷經喜怒哀樂,嘗盡酸甜苦辣。毫無疑問,梁子的付出是值得的,收獲也是頗豐的,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如願以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②
《當我們旅行》作者: (澳)惠勒(Wheeler,M.) / (澳)惠勒(Wheeler,T.)
譯者: 楊樺
副標題: Lonely Planet的故事
被稱為業界傳奇LoneIy Planet出版公司的創始人托尼.惠勒和莫琳· 惠勒已經出版了很多的旅行指南,這些指南覆蓋了這個星球的每一個國家。
Lonely Planet創立於1973年,當時惠勒夫婦自己動手出版了一本非常獨特的旅遊指南:《便宜走亞洲》。之後他們又出版了《鞋帶上的東南亞》,這本書很快被人們稱為背包客的「聖經」。當時他們勇敢地踏入了別的旅遊出版商未曾涉足的市場,他們專為一個新興的自助旅行人群服務,而這些人群的出現要遠遠早於大眾旅遊市場的興起。
《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將自傳、公司歷史和旅行書融為一體。這本書講述了托尼和莫琳夫婦個人的故事,也介紹了他們的公司是如何歷盡坎坷發展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旅行出版商。
希望你喜歡~~
❼ 求旅行游記的散文,最好是國外的,關於平凡旅遊田園山水生活的,好看就好!
《普羅旺斯 山居歲月》還不錯
❽ 游記散文的寫作特色
一、一種表達――描寫
任何一篇山水游記,都離不開對某一風景多角度的描寫,山水游記得告訴讀者是怎樣的山水,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訴讀者就必須藉助於形象化的描寫,且描寫越生動、形象,越能激發讀者對某一風景的贊美與嚮往之情。
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情是愉悅、暢快的。面對著長江美景,詩人不禁吟誦起關於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灑在江面之上。這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於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蘇軾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蘇軾以風清、月明、露白、水渺、舟盪,為我們繪制出一幅美妙恬靜的「秋江月夜圖」。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將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現於我們面前,讓我們對這樣的美景滿懷憧憬,喚起了我們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們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是一篇精緻的寫景狀物的山水游記,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圍景物,接著分層描寫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樹、潭中游魚和潭外小溪,並且以水、石、魚為描寫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圍清幽秀麗的風景,在給人一種幽深冷寂的感覺的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凄愴的感受。
二、層次安排――移步換景
寫景散文,一般都會採用「移步換景」,也即作者的視點(立足點及觀察點)不固定,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變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和說明出來。視點和要敘述、說明的對象都在移換。
如朱熹別有情趣的《百丈山記》就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里許」直接寫起,簡述登山過程。「循磴而東,既得小澗」,「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紹山前、山後的諸景點,循水游覽:小澗→石樑→山門→石池→石樑→石梯→小庵→老屋→西閣。重點突出了澗水之美。「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台東徑斷……」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遙望遠山這一視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物為描寫重點,渲染了百丈山壯美的特徵。作者移步換景,逐一介紹百丈山的奇險、幽靜等特點,從而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
三、一個手法――聯想
山水游記真正的寫作目的一般不是僅僅告訴讀者看到了什麼。寫什麼,作者是有講究的。因為純寫景的文章很少,絕大多數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這樣的創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聯想的介入,通過聯想,文章達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從而體現出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小石城山地處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雖有奇石異景卻不被人們知曉,埋沒於荒野,雖曰美麗,卻凄清無人賞識,自然撥動了作者的心弦。於是,作者由奇石的命運聯想到被貶謫到永州多年的自己,雖有濟世安邦之才,然而橫遭放逐,謫居荒蠻,壯志難酬。作者不說借奇石以x慰,卻說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這里以撫慰那些貶逐到此的賢人凄愴的心靈,不說自己被貶逐到這荒蠻之地的寂寞,卻流露出以自然之石為伴來遣懷,自然就流露出同為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孤芳自賞的痛楚憤懣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說對造物者不滿,而字里行間卻飽含著對當時統治者昏聵不明的強烈譏刺,更表達了渴求擺脫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
四、一類思路――由事及理
文人緣何喜歡山水,尤其是魏晉時代的文人,往往縱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文人們在水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們在寫景的過程中,會將喜歡的景物特點浸染上自身的情緒,借山水自然之美談及生活之事,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游記散文既讓我們看到了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蘇軾的很多山水游記都是這樣的寫作思路,以前後《赤壁賦》為代表。另外還有《石鍾山記》,文本中心在於探究石鍾山命名的來由,一步步追問,對於前人的見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從,不輕信,而且親自去實踐探究,在深夜泛舟於石鍾山絕壁之下,藉助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找到了石鍾山得名的緣由。蘇軾從這件事中揭示出一個人生哲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這個道理到現在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能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五、文體特徵――多種表達
山水游記,景為象,游為蹤,感是魂;內容的復雜決定了表達的復雜,所以,在寫山水游記時,作者往往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或敘事或抒發情感。其中,山水游記作品中常見的手法就是寫景抒情與議論,這兩者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寫景抒情,後議論;有的是先議論,後寫景抒情;有的是夾敘夾議。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80餘字,寫景部分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句,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行議論,生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文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貶黃州的傷感、感嘆壯志難酬的復雜情懷,這就是所謂「言為心聲」。
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讓我們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與氣度,令人景仰。
❾ 有什麼好看有趣的關於旅行和散文嗎,
我最愛老舍先生寫的 濟南的冬天 真的是 美極了 還有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 這不 秋意正濃 我恨不得立馬去首都賞香山紅葉 嘗北京烤鴨哩 嘿嘿
❿ 以旅行為主題寫一篇八百字的游記散文
明天就是立冬了,在秋冬換季的當兒,我不經意間想起了遠去的菜窖。過去,每到現在這個時節,我國北方就到了寒冷時期,假如不備蔬菜,不僅買不起新鮮蔬菜,就是買得起也找不到賣主,漫長的冬季吃菜就成了問題。為了既能吃到便宜蔬菜,家裡常有,又防止過冬蔬菜被凍壞,我們的祖先在艱難的冬季生活中摸索出了經驗,創造出了挖地窖儲存蔬菜的方式,一輩輩延用下來,北方幾乎家家都有菜窖,遍布在房前屋後、院中、地邊,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兒時常見到左鄰右舍挖菜窖的情景,後來,也曾挖過小菜窖,其實很簡單,大都圖省事,把去年老菜窖回填的土重新挖出來,今年繼續用著。也有重新挖菜窖的,尋找房屋就近、方便的地方,往地下挖一個長方或正方形的大坑,長寬根據家庭儲菜多少而定,深度必須2米以上,這樣既確保在菜窖里能站下人,又保溫度、多儲菜。還要在上下方便的地方挖出一個能容成年人的窖口,挖出一兩級台階。挖好後要晾曬幾天,看著四周坑壁表面的土漸漸幹了,就從家裡找來比坑寬的圓木或方木,橫擔在坑兩邊,再找來細小的木棍、木板什麼的,豎著密實地放到圓木或方木上,然後再均勻地鋪放上玉米秸、秫秸之類的,再在上面培上幾十厘米厚的土,做一個封蓋菜窖口的蓋就行了。
做好了菜窖,就根據季節、氣溫需要放菜了,每年在霜降前到立冬後的這個階段都是買賣秋菜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忙活著儲藏大量的秋菜,以備越冬食用。自家菜地里大都栽種著白菜,這是過冬的家常菜。集市的上空也彌漫著蔬菜的香氣,擺放著白菜、蘿卜、土豆、大蔥等,也以白菜居多,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菜,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每回憶起來,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冬季儲藏菜的精彩場面就會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一家家人都在緊張地忙碌著,推白菜的、搬白菜的、往菜窖里碼放白菜的,還有挎著籃子放蘿卜的,也有往菜窖里放蔥的……上演了鄉村藏秋菜交響曲,好不熱鬧。眼見著白白胖胖的大白菜、粗壯的大白蘿卜、青綠的甜蘿卜、蔥綠的大蔥、滾圓的土豆下窖,特別討人喜愛。菜窖成了鄉村百姓的一個大儲藏庫,也是一個保鮮庫,把家裡大大小小的菜蔬都放進去,足夠吃上一冬,也方便多了,不用為冬天吃蔬菜發愁了。
這種菜窖因為在地下,不用供暖,溫度可以保持在0-5度左右。菜窖里的菜要按照順序碼放整齊,用起來方便。也不是說放好了就不用管了,有時天氣特別寒冷,常見有人下到菜窖里看看,不時地翻動一下白菜,瞧瞧儲藏的蔥,防止被凍壞,兒時偶爾聽有人嘆著氣說:「今年菜窖里的白菜沒放好,凍了、爛了。」不過,大多家庭保存的很好,從中也看出了利用菜窖的功夫。大約到了第二年春天,菜窖里的菜吃的也差不多了,溫度也提升了,就漸漸地剩餘的菜晾曬著吃完,菜窖也履行完了這一年的義務。
說起菜窖來,我還想起了一段往事,那時我十幾歲了,社會嚷嚷著防震很厲害,我和小夥伴們都嚇得不敢在家睡覺了,這時很有主見的夥伴就出主意,說到胡同西頭閑置的菜窖里。我和其他兩個小夥伴一聽,這個主意好,就一起動手把菜窖整理好,鋪上了褥子,蓋上了被子,點上煤油燈,我們幾個興鬧著擠到了一起,在防震的盛行時期,我們只管放心大膽地睡,睡得還挺香呢。
後來,不知因為家長不放心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又搬到了另一個小夥伴家的大院里,同樣是睡在一個很大的菜窖里,大概是現在這個季節,祖母讓我帶上她做的很厚的草褥子,鋪在菜窖底部既防潮又很暖和。因這個小夥伴的家庭背景特殊,我那時就感到睡在他家大院里很榮幸,現在想來,有必要把他的家庭背景交代一下:這個小夥伴就是我老家平度縣第一任縣長喬天華的孫子。喬天華是1931年10月在山東煙台入黨的老黨員,先後擔任過中共煙台特支代理書記、中共青島市委青年委員兼左翼黨代表、中共濰縣中心縣委書記、平掖抗日救國會會長、八大隊政委、南海獨立團團長、平北縣人民政府縣長等,先後組建起七支隊伍,3000餘人,輸送到膠東主力部隊,因之被稱為「游擊隊販子」。
遙想當年曾睡在膠東抗戰英雄的大院里,我現在的心情開始不平靜起來。我在想,這是一個抗戰時期的革命家庭,喬天華曾是「平度縣抗日游擊隊」發起人,他的妻子韓書亭曾是平度縣第一位女支書,他的兒子喬洪珍13歲就當了「小八路」。我有幸睡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園里,也不免產生了種種疑問,我在猜想,喬天華是否就在這個大院里研究抗日救國方略?為了避開日本鬼子、漢奸的圍追堵截,他是否也睡過地窖、地洞?他的妻子是否就在這個大院里,組織家鄉人民綉起了「把勝利的旗幟插上平度城頭」的旗幟?這面旗幟收藏在「平度抗日戰爭紀念館」。他當「小八路」的兒子是否就在這個大院里,跟著橋隆飆的原型喬明志練習槍法?其實那「砰、砰」的槍聲早已傳進了鄉村百姓的耳中。
睡菜窖的經歷使人難忘,令人回味無窮。既有生命的體驗,更有置身在抗戰家庭里的特殊感受,對那個紅色大院生發出無限感懷,激發起奮進的力量。
如今,菜窖已漸行漸遠,現在已幾乎見不到了,留在心裡的是美好的回味。回憶過去那段精彩的故事,留給今後的是豐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