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喬木西遊記

喬木西遊記

發布時間: 2021-03-11 18:22:22

⑴ 西游記 中的會流血的樹 在哪裡啊

一般樹木,在損傷之後,流出的樹液是無色透明的。有些樹木如橡膠樹、牛奶樹等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液,但你恐怕不知道,有些樹木竟能流出「血」來。

我國廣東、台灣一帶,生長著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樣纏繞在其它樹木上。它的莖可以長達10餘米。如果把它砍斷或切開一個口子,就會有像「血」

一樣的樹脂流出來,干後凝結成血塊狀的東西。這是很珍貴的中葯,稱之為「血竭」或「麒麟竭」。經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質、還原性糖和樹脂類的物質,可治療筋骨疼痛,並有散氣、去痛、祛風、通經活血之效。

麒麟血藤屬棕櫚科省藤屬。其葉為羽狀復葉,小葉為線狀披針形,上有三條縱行的脈。果實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黃色鱗片。除莖之外,果實也可流出血樣的樹脂。

無獨有偶。在我國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還生長著一種很普遍的樹,叫龍血樹,當它受傷之後,也會流出一種紫紅色的樹脂,把受傷部分染紅,這塊被染的壞死木,在中葯里也稱為「血竭」或「麒麟竭」與麒麟血藤所產的「血竭」具有同樣的功效。

龍血樹是屬於百合科的喬木。雖不太高,約10多米,但樹干卻異常粗壯,常常可達1米左右。它那帶白色的長帶狀葉片,先端尖銳,像一把鋒利的長劍,密密層層地倒插在樹枝的頂端。

一般說來,單子葉植物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能繼續加粗生長了。龍血樹雖屬於單子葉植物,但它莖中的薄壁細胞卻能不斷分裂,使莖逐年加粗並木質化,而形成喬木。龍血樹原產於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全世界共有150種,我國只有5種,生長在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龍血樹還是長壽的樹木,最長的可達六千多歲。

說來也巧,在我國雲南和廣東等地還有一種稱作胭脂樹的樹木。如果把它的樹枝折斷或切開,也會流出像「血」一樣的液汁。而且,其種子有鮮紅色的肉質外皮,可做紅色染料,所以又稱紅木。

胭脂樹屬紅木科紅木屬。為常綠小喬木,一般高達3-4米,有的可到10米以上。其葉的大小、形狀與向日葵葉相似。葉柄也很長,在葉背面有紅棕色的小斑點。有趣的是,其花色有多種,有紅色的,有白色的,也有薔薇色的,十分美麗。紅木連果實也是紅色的,其外面密被著柔軟的刺,裡面藏著許多暗紅色的種子。

胭脂樹圍繞種子的紅色果瓤可作為紅色染料,用以漬染糖果,也可用於紡織,為絲棉等紡織品染色。其種子還可入葯,為收斂退熱劑。樹皮堅韌,富含纖維,可製成結實的繩索。奇怪的是,如將其木材互相摩擦,還非常容易著火呢!

⑵ 西遊記第一集有一個唱歌的打柴的,是啥來歷

《西遊記》第一回,美猴王入山訪仙學藝,在途中聽到一位樵夫所歌。樵夫稱乃神仙所教,歌中唱道: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用今天的白話解讀樵夫所唱就是:「雖然我只是一個貧窮的樵夫,入深山砍柴,也不用著急趕路,漫看山谷處雲霧飄渺。若路遇弈者,則駐足觀賞,聽那落棋聲丁丁回響,是多麼逍遙自在。我砍下柴禾賣了當做酒錢,我笑世間人熙熙攘攘,怎能有我這等閑情逸致?秋日早至,一片蒼郁的古松參天挺立,幽幽小徑穿梭其中。我走得累了,天色也晚了,又為何要急著上到山頂呢?你看那遙遠的天穹月朗星稀,就讓她照我枕著松根悠然而眠吧。一覺醒來,陽光傾瀉,又是新的一天。四周的松林深深,無邊無際,還認識我這個常常來這里的樵夫嗎?我攀崖越嶺,手持鋼斧砍下枯藤爛枝,不一會兒就集成一擔,足夠喝上一頓酒吃上幾頓飯了。下山後我高歌入市,想找人換些酒和米。奈何薪賤米貴,我也不會像那些商販們精於計算。更何況,我本不屑和他們一樣斤斤計較,榮辱得失對我來說算得了什麼呢?就這樣隨意平淡的過下去難道不好嗎?我所嚮往的豈是羈絆於塵俗中人所能理解呢?我遇見的看見的聽見的都是神仙一樣的高士,他們安然而坐,談論的都是累累紅塵中所沒有的人生之道啊。」

樵夫歌充分反映了道家無為、隨心所欲和崇尚自然的思想,其中有三處典故。

「觀棋柯爛」,出自梁任的《述異記》。說是有個叫王質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山中遇見兩童子下棋,就在旁邊觀看。一局棋下完了,童子笑著問王質:「你怎麼還沒走呀?」王質吃了一驚,回頭去找斧頭,誰知斧頭的木柄早已朽爛了。童子告訴他說,指間一盤棋局,世上百年光陰,斧柄焉有不爛之理?王質將信將疑地回到家,母親與鄰居的好友都已經去世了。王質感嘆不已,從中悟出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成了人間的活神仙。

「伐木丁丁」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此處的「丁丁」是擬聲詞,形容伐木的聲音,應讀作「zhēngzhēng」。《辭源》的注釋:唐宋時人常用以形容琴聲、棋聲、漏聲、佩玉聲等。宋王禹翶《小畜集》十七《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宜圍棋,子聲丁丁然。」

《黃庭》乃道教經典。宣稱人首腦及面部五官、胸腹內五臟六腑及腸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處。修道者若能常誦經書,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狀、服色、居處及其職司,便能通神感靈,使臟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卻老,不死成仙。

⑶ 西遊記第六十回概括

土地告知孫悟空大力王即牛魔王也而火焰山是孫悟空蹬倒丹爐,落磚化成。叫孫悟空去積雷山找玉面公主。大聖以假親托意鐵扇公主,請魔王之言。玉面公主大怒,潑口而罵。大聖聞言,故意掣出鐵棒唬玉面。玉面公主就跑去找牛魔王。

牛魔王出來後孫悟空表明身份、道明來意,欲借芭蕉扇。牛魔王不肯,便打了起來,不見輸贏。正在難解難分之際,有人叫牛王赴會。撇牛魔王即撇下孫悟空。

大聖變作清風隨著牛王至亂石山碧波潭。偷了牛魔王的金睛獸,變做牛魔王,去騙羅剎女。終於騙到了芭蕉扇。搴在肩上,舊路而回。牛魔王在與眾精散了筵席,發現不見了辟水金睛獸,便知道是孫悟空所做,於是追去

(3)喬木西遊記擴展閱讀:

《芭蕉扇》出自古白話文《西遊記》,講述唐僧師徒借芭蕉扇的故事。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這種扇輕便風大,價格低廉,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用它。蒲葵是多年生的熱帶和亞熱帶常綠喬木,葵扇由其葉加工製成。

唐僧師徒因為火焰山的火,阻擋了西行的道路,最後在當地百姓的推薦之下,孫悟空找了鐵扇公主,要借芭蕉扇滅火,但鐵扇公主因為「紅孩兒事件」對孫悟空懷恨在心。

⑷ 西遊記第五十回至七十回的簡介

1、第50回: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悟空以金箍棒畫一阻妖之圈,讓唐僧等坐在圈內,便去化齋。唐僧三人不耐等候,遂出圈行至前方人家,誤入獨角兕大王之魔洞。悟空忙趕去與魔交戰,卻被那魔拋出一個圈子,將金箍棒套去。

2、第51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悟空敗下陣來,在山後想。既然妖精認得我,應該是天上星宿思凡下屆,要到天宮查下。悟空到了天宮,和眾神談及此事,並傳報了玉帝。

於是玉帝命令遍查各天神,卻發現沒有天神下凡。玉帝叫悟空隨挑幾個天將去幫忙降妖,悟空挑了托塔天王和哪吒,以及兩個雷公。到了金睛洞,哪吒前去挑戰,結果兵器也被妖怪的白圈子收了,悟空和眾人商量,天王認為「套不去者,水火最利」。

因此悟空先請了火德星君,要天王去挑戰,趁妖怪不備燒他,可結果還是失敗了,悟空想既然妖怪不怕火,肯定怕水,又請水德星君,還是毫無建樹。

悟空沒辦法,自己和妖精拳頭肉搏,糾纏多時不能勝,於是變出幾十個小猴幫忙,妖怪故伎重演把悟空的小猴都收了。

眾人商議,認為妖怪最厲害的是那個圈子,因此提議悟空去偷了它。悟空變成一隻蒼蠅,飛進洞里,變成小怪到處尋找眾人兵器,突然發現了金箍棒,忍不住拿了就一路殺了出去。

3、第52回:悟空大鬧金山白幾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悟空偷得金箍棒後,與那妖怪戰經三個時辰,不分勝敗,那妖逃入洞中,拿回諸神被套去的兵器,但又被那妖用圈子套走。

悟空上西天找如來佛祖,如來佛祖遣十八尊羅漢帶寶貝金丹砂來戰,但金丹砂也被那妖的圈子套去。

二羅漢說如來曾示意悟空去找太上老君,悟空請來太上老君,老君用芭蕉扇扇出那妖本相,原來是老君坐騎青牛,其圈為老君的金剛琢。

4、第53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

師徒四人來到一條河邊需要渡河,此時河上出現一條婦女滑的小船。唐僧因為口渴在河裡打了一缽盂水,喝掉幾口剩下的豬八戒喝掉了。

到了對岸後寄宿一戶人家,師徒二人腹痛難忍,知道自己懷胎。老婆婆指引去取落胎泉水,悟空一人前去,沒有打回來水,於是回來帶沙僧同去,趁悟空於泉水主人打鬥之時打水解救唐僧八戒。

5、第54回: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唐僧和徒弟們到了西女兒國,女兒國國王看中了唐僧,要招他做王夫,唐僧堅執不肯。悟空讓唐僧先敷衍上,日後再救他。

可是女兒國國王在跟唐僧纏綿的時候蠍子精出現,並抓走了唐僧要跟他成親。悟空、八戒去挑戰,被蠍子精的倒馬毒刺傷,這時昴日星官趕來,殺死蠍子精,師徒四人與女兒國交換了通關文牒,離開了女兒國。

6、第55回:色邪淫戲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壞身

三徒趕至一座高山,見山中有洞。悟空變峰入一山洞,正逢女妖挑逗唐僧,與怪相鬥,被螫頭部。八戒被螫了嘴。

最後,孫悟空上天從光明宮搬來昴日星官,昴日星官等悟空誘出蠍子精,立於山坡上,現出本相,原來是一隻雙冠子大公雞,對著妖怪一聲啼鳴,此怪即時就現了毒蠍本相。昴日二聲啼鳴,毒蠍渾身酥軟,死在坡前。

7、第56回: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唐僧被一夥強盜吊在樹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當晚,住到一個老人家,老人的兒子與強盜發現悟空,便欲謀財報仇。

老人報信,師徒走脫,強盜追來,被悟空打得死傷傷,老人之子亦被割下頭,唐僧大驚,先念起緊箍咒,使悟空疼痛難忍,又趕走了他。

8、第57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悟空去見觀音被留。假悟空打倒唐僧,搶去包袱。在花果山念包袱內的文牒,並聲言自己將去西去天取經,沙僧見了,去南海拜見觀音。忽見悟空在旁,於是掣杖便打,並向觀音述說自己所見。觀音遣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

9、第58回: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悟空見假悟空而發怒,兩個舞棒在空中惡戰,真假難辯。如來認出假悟空是六耳彌猴,使他現了原身。悟空一棒將其打死,又被觀音送回唐僧處。

10、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前方火焰山擋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羅剎女借扇,羅剎女因其子紅孩兒被悟空降伏,不肯借予,悟空變成小蟲飛到茶水中,被羅剎女飲下,在腹內翻騰。羅剎女卻將假扇借給悟空。

11、第60回: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悟空到積雷山找到入贅玉面公主的牛魔王借扇;牛魔王被請走赴宴。悟空偷了牛魔王座騎金睛獸,變成牛魔王到芭蕉洞,騙得真扇,依羅剎女所教之法將扇變大。卻不會變小。

12、第61回:豬狼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牛魔王變成八戒,接過扇子,現出真相與悟空相鬥。在眾人幫助下,牛魔王敗走。諸金諸剛與天兵天將,將牛魔王收伏。悟空用羅剎女交出的寶扇扇息山火,師徒翻越火焰山。

13、第62回: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帝王因懷疑是金光寺的和尚偷了國寶舍利,把眾和尚趕出,使眾和尚「一個個披枷戴鎖,沿門乞化,著實的藍縷不堪」,唐僧四人正好行至金光寺,孫悟空得知此事,查名是龍王駙馬九頭蟲盜,後受國王的所託前去擒九頭蟲,奪霞光之寶。

14、第63回:二僧盪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那妖怪是一個九頭巨鳥。悟空在二郎神與梅山六聖幫助下。斗敗那妖,騙得塔寶。

15、第64回: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八戒開路行至荊棘嶺上,被一自稱荊棘嶺土地的老者,化作陰風將唐僧攝去。那老者同另外三老者是柏、檜、竹、松之精。四老揚道,唐僧主佛。杏仙女前來要與唐僧匹偶。眾徒尋來,樹精化為樹木。八戒諸樹築倒。

16、第65回: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唐僧進「雷音寺」拜佛,和悟空、八戒、沙僧一被合在金鐃之內,揭諦上天請來星神,亢金龍用角沿鐃縫鑽入,救出悟空。

悟空打碎金鐃,老妖忙用搭包將眾神盡皆裝入。夜半,悟空放去師父,唱同弟與諸神。那妖追出,又裝去唐僧師徒與眾神。悟空走脫,去請武當山真武大帝來搭救。

17、第66回: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真武派出的五龍、龜蛇及盱眙山小張太子和四大神將,盡妖魔裝入搭包。悟空正凄慘時,彌勒佛忽然降臨,稱那怪是自己司磬的黃眉童在成精。悟空依彌勒計鑽入那怪腹內翻騰擺布。彌勒將怪裝入袋內。

18、第67回: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

三藏師徒途徑庄村,知曉附近有一七絕山積滿爛柿,惡臭難行,更有一巨蟒成精作怪。悟空自薦除妖,正談講時巨蟒來襲,悟空並八戒與其相鬥至天明,妖怪逃入七絕山。

悟空乘其張口來吞,借勢鑽入其腹,將金箍棒從背上搠出,那怪死於土中。八戒現成巨豬,沿稀柿行一路拱去,唐僧一行翻越七絕山。

19、第68回: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師徒一行入朱紫國,入住會同館,三藏自去倒換關文。因無菜蔬,悟空誆八戒上街采買,路遇國王久病張榜求醫,稱八戒熟睡悟空將皇榜塞入其懷中。

眾官依八戒之言請悟空上朝給國王治病。三藏師徒和朱紫國官員等多有疑惑,悟空自信十足,欲以「懸絲診脈」之法診病。

20、第69回:心主夜間修葯物 君主筵上論妖邪

朱紫國王得病,孫悟空給國王把脈診斷,確診國王得了相思病,又受了驚嚇,精神狀態欠佳,長期消化不良,因此致病。悟空遂製成「烏金丸」,讓國王用龍王打的噴嚏口水服下葯丸,國王吐出了腹內郁結之物後病就好了。

國王遂大擺筵席招待感謝唐僧師徒。席間國王說起病因:原來是三年前國王的愛妃金聖宮娘娘被一個自稱是「賽太歲」的妖怪搶走做壓寨夫人了。

悟空就自告奮勇,說自己能擺平妖怪,救出金聖宮娘娘。正說話間,妖怪突然「來訪」,悟空上前應戰。

21、第70回: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悟空打跑賽太歲派來的先鋒,打死一自換去朱紫為下戰書的小妖,攜其屍回國。國王把皇後曾戴的黃金串交給悟空作為表記。

悟空變成被打死的小妖進山入洞並差,將寶串交交給皇後,並托她將那怪放煙、沙、火的三個金鈴騙來,剛要盜走,驚動那怪,只好丟下金鈴,變成蒼蠅藏身。

⑸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
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老母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⑹ 西遊記作者作者的作品信息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這個比較詳細,你看一下吧
吳承恩(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小說家。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叫射陽縣,縣的東南有一湖泊叫射陽湖,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經常自署為「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這大約不是他當年的自號。淮安地處淮水之南,秦漢時期為淮陰縣。唐代為楚州,一度時期也曾改稱過淮陰郡,故他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這是明清時代兩淮文人的普通風氣。
關於吳承恩的家世,目前人們了解的還是很少。因為資料太少了,迄今為止,可供查考的資料主要的只有《先府賓墓誌銘》一種。現在,我就根據這篇墓誌銘和其他一些材料,作如下一些推測。
吳承思先世漣水人,是後來遷到淮安的。是什麼時間遷居淮安的呢?他自己沒有講,我猜想最遲不應晚於明初。其理由有二:
第一, 從時間上推算,應在明初之前。《先府賓墓誌銘》雲:
先世漣水人,然不如何時徙山陽。遭家窮孤,失譜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詳也。曾祖諱鼎;祖諱銘,餘姚訓導;皇考諱貞,仁和教諭。
這里所說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吳承恩的父親吳銳的身份來說的。所謂「三世以上」,就是指的這三世,並不包括吳承恩父子,若連他們父子計算,當為五世。這五代吳承恩是清楚的,從他父親的曾祖吳鼎向上便「莫能詳也」。吳承恩生於十六世紀初,距明代開國 130餘年。按通常 3 0年為一世的說法來計算,吳承恩向上四代為 12 0年,時間正好是明初。「三世以上莫能詳也」的意思,明顯是說吳鼎並非遷淮始祖,遷淮是他以前的一世、二位甚至幾世的事,只不過是因為沒有譜牒,吳承恩說不清楚罷了。所以,吳氏遷淮不當晚於明初。
第二,元朝末年戰爭頻仍,淮安所遭戰禍尤為嚴重,土著居民死散殆盡,人口銳減。據黃梨洲為淮安楊士傑作的傳記,以及曹鑣《淮城信今錄》、楊慶之《春宵囈剩》等記載,「明初誰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內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個姓。據說這七姓是一「節孝徐(積)、槐樹李、梅花劉、切面張、面合王、裱背王、南門潘(塤)」等幾家。此外,還有人說七姓中有姓吳的,但那是指的是後來中進士做過御史的吳節、吳那一家,與吳承恩並無瓜葛。吳承恩的祖先不是淮安元代遺民,而是元末明初從漣水遷入的。明初,明太祖針對江北居民稀少的狀況實行移民政策。來誰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至今淮安許多人還世代相傳說自己老家是江南蘇州或其他什麼地方。吳承恩家由北向南,自然不屬於這個潮流,應該是元末明初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承恩祖先遷淮後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呢?《先府賓墓誌銘》中沒有談及。當時遷淮的人中有的是軍籍,隸戎於淮安衛、大河衛、寬河衛等衛所;有的是商籍,從事商業活動;也有一些人是先人在淮做官而定居下來的;有些人家從事醫業,如潘家、盧家;還有很多人家從事儒業,依靠讀書做官吃飯,等等。吳承恩家不是軍籍,也不是做大官人家的後裔,也不象一開始就是業儒的。據《先府賓墓誌銘》記載,吳承恩家出過兩代學官:曾祖吳銘做過浙江餘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諭(同治《山陽縣志》卷九、光緒《杭州府志)卷一0二的記載均為訓導)。訓導與教諭都是官微俸薄的冷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一起。當吳承恩的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一起去仁和,夫妻父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團圓的日子還未過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銳的父親即吳承恩的祖父吳貞競病逝任所。梁氏無奈,只有帶著四歲的孤兒吳銳回淮。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麼積蓄,更無其他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人家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怎麼教吳銳。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專心聽先生給別人講,居然學到了所有的課業,並且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感動了社學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贊賞,推薦他到鄉學去繼續讀書。但終因吳家家計困難而沒有去成。梁夫人痛心疾首地說:「吳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先是梁夫人哭泣,接著吳銳也跟著哭,母子抱頭痛哭一場了事。吳銳失學以後幹些什麼我們無法知道,但他到二十歲的時候,便娶了小商人徐家的女兒成了家。佛家世代賣花邊花線一類小商品,吳說便承襲了他家的行業,坐在店堂里成了一個小商人。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吳承思家的一些老底。所謂「修文二世」,大概就是指的承恩的曾祖吳銘和祖父吳貞。再進一步細細琢磨這句話,似乎吳家業儒的也僅此兩代,其先世並不是讀書人家。吳家先世既非業儒,又非軍籍,更非官宦,此外要麼就是從事農業,要麼就是經營商業。兩相比較,我認為他家初遷淮時經營的是小商業可能更象些。這里有兩條理由。
一、吳承恩家並無地產收入。有人說,吳家遷淮後原住在二鋪灌溝,從事的是農業。他們的根據是因為吳承恩死後葬在那裡,並稱那兒為「先壠」。這個證據是不足為憑的。「壠」就是墓地,「先壠」是先人墓地的意思,並不說明他家在那兒有多少土地。城裡人死了總不能埋在城裡,葬到鄉下去是必然的,在鄉下買一塊土地作為墓地是正常的事情。當然,吳家一開始就置下這塊地產,自然用不著再去買的。但我想那樣是不大可能的。吳家由漣水遷來,如果原來就是地主富戶,那他就不會放棄原有的土地,拋開家園到這兒來重置田產,如果是破產農民遷來,那他更不會有錢到淮安鄉下買田。明初從江南向江北移民,是因為江北地多人稀,動員江南富戶到江北墾荒,是有開發江北的目的的。當時是用行政手段「趕」來的,淮安至今農民中仍有「洪武趕散」的說法。明初漣水的經濟狀況不會比淮安好,吳家遷淮決不是因為是富戶而被「趕」來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吳家擁有一定的地產,當做教諭的吳貞死後,吳家不至於窮到那種地步,吳承恩的父親連個社學都上不起,遲了幾年才上;上了社學又無錢給先生送禮,以致受人歧視;到了最後還是輟學了事。依我的推測,他家簡直沒有什麼地產,他家先輩遷淮後根本不是農民。
二、我認為吳家來淮後就住在河下。當時河下在淮河(當時也叫黃河,黃河奪淮後,這一帶淮河下游也是黃河的下游。),西邊則是運河,河下處在兩河之間,是一個商埠。當時從各地來的商人和各種職業的人很多,大都聚居在這里。這些人後米都逐漸入了山陽籍。他家遷淮後落腳於河下,處在一個家家經商的街市之中,從而受其影響,從事某種小商業來謀生是很自然的事情。從現在他家在河下的周圍環境來看,正是這樣的情況:打銅巷、釘鐵巷、粉章巷、估衣街包圍在他家的四周。這些巷子里的居民基本上經營著巷名中所列的行當。當經商有了餘利,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就向讀書做官的方向進取,並且有了一些成效,出現了兩代學宮(盡管吳貞是例貢生出身,可能要出一點錢,但正好證明他家既有讀書子,經濟上又小有富餘)。這時,他家便拋棄了原來所經營的與現在做官(雖然是不入流的小官)身份不相稱的商業,生活來源就靠做學官的微薄俸祿來維持。一旦這條道路出了問題就會出現麻煩。果然,吳貞死了,沒有官俸了,全家生活立即出現危機,連吳說上社學讀書都困難。如果是官僚兼地主的家庭,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吳家沒有地產,生活艱難,是可以想見的。這時為生活所逼,「修文二世」的書香子弟,中途輟學,弄到店堂做起小生意來,一下子又退回到了小商人的地位。這對於吳家來說,祖上經營過的職業,後人重新拾起,輕車熟道,一般情況下是很自然而不突兀的。
吳承恩說他家的境況「窮孤」。「窮孤」是他家世的主要特徵。所謂「窮」,主要是指經濟上困難。如前所述,他家確實不富裕,有時比較艱難。另外,也可能兼有指命運不太好的意思,幾代以來曲曲折折不發達,沒有交上當大官、發大財的好運。已經做了兩代小官了,結果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又回到了原來的地位,陷入艱難困境。所謂「孤」,大概指人丁不興旺,幾代單傳,勢單力薄,人口不多。吳家困難了,無人資助,受人欺侮了,也沒有人為他撐腰;吳承恩的父親受盡了官府胥吏的敲詐勒索,也沒人為他說句公道話。這些明顯看出他的家族是多麼「窮孤」、寒微。家族內既沒有做大官賺大錢的人可以作為他家政治上或經濟上的靠山,恐怕本族中的兄弟叔伯都很少,現在還沒發現他的家族中其他人的記載。種種跡象表明他家可能幾代單傳。
吳承恩的親戚關系中,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祖上的親,吳承恩沒有談到過,大概無足稱道。祖母梁氏娘家何處不清楚,八成是淮安人。當時淮安梁家也不顯耀,舅祖的情況也不知道。未見有祖姑母的記載,無從談起。嫡母徐氏是個商人的女兒,生母張氏何許人也更一無所知。關於舅家及姑母家,竟連片言只語也未見,或者乾脆就沒有姑母。吳承恩的父輩以上親屬情況,簡直是個謎。
有人樂於稱道吳承恩自己這一代中的兩門親戚:一是姐夫沈家,另一是妻舅葉家。他們分別是沈翼和葉淇的後裔。沈翼和葉淇二人,分別在景泰年間和弘治年間任過南、北戶部尚書,這兩家在淮安都很有地位。但是,吳承恩的姐夫和妻子大概只是這兩家的族人,並非這兩位尚書大人的嫡傳裔孫。然而總算是沾親帶故,有一點親戚關系。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兩門親戚的情況。
先說姐夫沈家。《先府賓墓誌銘》雲:「徐夫人生一女承嘉,適同郡沈山。」據此可知,吳承恩的姐夫叫沈山。怎麼知道沈山與沈翼是本家的呢?這是沈山的女兒的兒子即外孫,也就是吳承恩的表外孫丘度,為他的父母撰寫的墓誌銘中反映出來的。該墓誌銘雲。「向淮郡稱大姓者,先尚書沈公之族也;吾母乃公之族,同知公之孫女也。」此墓誌銘又雲,其外祖母是「吳太夫人」,「射陽吳公,母舅也」。由此可知,丘度的母親沈氏是吳承恩的外甥女,即「吳太夫人」吳承嘉的女兒。那麼,吳承恩的姐夫沈山當即為「先尚書沈公之族也」。淮安當時姓沈的尚書只有沈翼一人,所以,沈山是沈翼的族人。此外,丘度的中表兄弟在沈翼的族譜中均有明確記載,而且沈氏族譜中還把丘度作為重要親戚記載進去。這些都是確證。
據丘度《平涯公墓誌銘》,沈氏「先世家東魯,國初始祖七一公避兵徙山陽,遂家焉。後嗣以科目顯,其占甲第有諱翼者,累宮南京戶部尚書,正統間有御虜功。諱珤者,官吏科都給事中,升太僕寺少卿,直聲於台剩諱純者,累官至四川右布政,功在生民……綸音赫奕,科名蟬聯,吾淮數巨姓宦族,指首屈則及沈。」這確實是一個顯赫的家族。然而,此沈氏族譜中竟然沒有沈山的名字,更沒娶吳氏的記載。按照丘度與沈氏家族的關系,沈山應是沈 。沈 或者就是沈山的譜名、後改名。這有如下根據:
一、丘度撰《平涯公墓誌銘》雲:「夫沈族乃淮之喬木一舊家,吾母敕封贈恭人毓秀之門,而平涯公與余有表兄弟之雅者也。」平涯公名沈朴,字質夫,別號平涯,長丘度三歲。
二、沈倩《上林苑監署丞丕顯府君行略》雲:「丘公震岡(丘度字震岡),先祖中表昆弟也。」沈倩的先祖即沈朴。
三、沈培寬《府君行述》雲:「曾王父見背時,王父完白公年十二,託孤於表兄震岡丘公。」沈培寬的曾祖父也還是沈朴。
以上這些記載均見沈翼的族譜。
按:沈朴的父親叫沈天資,祖父叫沈 ,曾祖叫沈瑄,高漢名沈詡,詡為沈翼之二兄。既然沈朴與丘度為中表兄弟,那麼,沈天資應為丘度之母舅,與丘度母親沈氏為親兄妹或親姐弟,天資之父沈 當為丘度的外祖父,即吳承嘉所嫁之夫名沈山者。我想這是不可改易的推論。沈氏族譜中不名沈山而叫沈5盈,可能沈山是初用名,後來改作沈!盈的緣故。據沈氏族譜記載,沈 字朝用,配寧氏、王氏,但是沒有吳氏的記載。這大概因為吳家「窮孤」,吳承嘉嫁到沈家僅僅是側室,甚或是妾,而且可能沒有生男孩子的緣故。沈山的年齡可能比吳承嘉大得多。沈翼行三,生於 1392年,其二兄沈詡的生年當更早一些。沈山為沈詡四子沈瑄之獨子,是沈詡之第三代,生年當晚二世。如果以30年為一世,一二世為60年,當為1450年頃。如果再加上可能有的其他一些特殊情況,再加長一些時間,至近應為1460年或1470年頃。而他的長子沈天資生於 1500年,兩者差距比較大,所以,沈山的生年可能較早,甚至與吳承恩的父親吳銳的生年接近(吳銳生於1461年)。根據上述情況分析,沈山僅是沈尚書的侄孫,承恩的姐姐承嘉又非沈山的原配夫人,僅是族譜上無名的配偶,所以這門親戚無足稱道。加之沈氏到了沈山這一代沒有出達官貴人,更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炫耀的。因此,吳承恩僅在其父墓誌銘中,按通常慣例提了一下沈山的名字,並未作進一步的介紹,在其他地方也絕未提及。後來丘度中了進士做了官,丘度的血管里流有沈氏的血液,所以沈氏與丘家的關系才得以增強,而連帶的沈家與吳家的關系才被看重。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吳承恩家當初的社會地位是如何的低下。
吳承恩的岳父葉家的情況也有點相類似。葉氏先祖為南宋初年宰相葉衡,世居浙江之金華。葉淇曾祖葉顒,在元代以詩名世,著有《樵雲獨唱》,祖父葉土廉,洪武初戍淮,遂為淮安衛人。《明史》卷一八五有葉淇傳。據傳,淇字本清,景泰五年進土,授御史,成化中累官至大同巡撫,弘治四年為戶部尚書,尋加太子太保。墓誌銘為李東陽撰。據墓誌,葉淇生於1426年,卒於1501年。他「長身修髯,見者知為偉器,」「配何氏,贈夫人,繼闕里孔氏,封夫人,皆有內行」。何氏事不詳,孔氏,即吳承恩為之撰《壽葉太老夫人八十頌》和《葉太母輓詩序》(見《射陽先生存稿》卷一、卷二)的「葉大老夫人」和「葉太母」。承恩在這兩篇文章中說:「先尚書國柱臣,康乂海內,震宮保翊」,「太夫人秀鍾闕里,為先師四十五代之真裔」。又說;「承恩叨忝婚姻,班太母曾孫之末」。雖然吳承恩在《先府賓墓誌銘》中僅言他「娶葉氏」,未明言是出於哪一個葉家,但我們從這兩篇文章便可知道葉氏是葉淇的後裔,是葉淇曾孫一輩的族人。葉太母孔氏生於1468年,比她丈夫葉淇小四十二歲,葉淇去世時她年僅三十四歲。從時間上推算,承恩妻葉氏根本不可能是孔氏親曾孫女,僅在曾孫這一「班」中,而且又是「末」。看來承恩妻葉氏並非葉淇的嫡傳子孫。李東陽所撰的葉淇墓誌中關於孔氏的記載,僅在明刻本《懷麓堂文後稿》卷二十四中有之,到了此書的清刻本中,「繼闕里孔氏,封夫人,皆有內行」幾個字被刪去了。這就使我想起吳承恩的姐姐吳承嘉來。大概婦女嫁作繼室、側室,或者未生兒子的,就是這樣的命運。被封為夫人的孔氏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女子吳承嘉不入沈氏族譜還有什麼的可說呢?葉淇弟兄二人,其弟名葉洋。洋子葉贄,宇崇禮,天順庚辰進土。據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記載,他「當官外和內嚴,庶獄緣請定法,人不敢幹以私。歷守三大郡,孜孜盡職,不拂情以招怨,不立異以邀名。累工、刑二部侍郎」。此叔侄二人是當時葉氏的重要人物。葉贄子葉筌,號笛溪,為承恩的叔丈人。《射陽先生存稿》卷一詩《寄笛溪葉太文》、卷四《賀笛翁太丈七帙障詞》,即為他所作。葉筌家庭條件十分優越,父親為朝廷大吏,自己承其蔭為光祿寺典簿(同治《山陽縣志》卷九)。叔叔葉寶很有錢,據說葉贄入官至歸隱四十餘年,出入供費皆出於他。障詞中說,葉筌「處則為貴公子,出則為賢士夫,倦而歸也則為鄉耆勘。少年時喜歡交結各種人,「江湖游俠,時候於其門;異端方伎,日列於其前」。既而改變生活方式,結交皆海內名士:「懸箔而有琴棋,揮金以收書畫。橫長笛,撰小詞,尋奇春雨之亭,避俗水西之館」。但他終身輕財重義,「方其乏,則朝儲忘乎午餐;時其豐,則食客倍於家眾」。吳承恩雖然是他的侄倩,但因為是當時的名士,仍然被他「禮之為上客」。他們的友情是很好的。當葉筌在京城時,承恩作詩《寄笛溪葉太丈》,發出「物情懸舊賞,離夢繞滄波」的感概,要葉筌「應念故山蘿」。其實,葉筌比吳承恩大不了幾歲。障詞說,隆慶四年(1570年)是葉筌的七十壽辰,那麼,他當生於1501年,與吳承恩的年齡相彷彿。障詞還說,「承恩締姻門下餘四十年」。這句話需要作些斟酌。「余」當為「餘」之誤植,但字書說「余」、「餘」相通,古人喜歡用通假字,這可姑且置之勿論。「餘四十年」在古漢語中意為「垂四十年」、「接近四十年」,因此這句話很成問題。我們將「餘四十年」盡量說得大一些,為三十八、九年,到1570年吳承思才結婚三十八、九年,那麼他結婚的時間當為1532年頃。這一年吳承恩父親剛剛去世,他為他父親撰寫墓誌中剛好趕上與上「娶葉氏」,這未免過於玄了些。而且,吳承恩此年已將近三十歲了,對於一個幾代單傳、四十多歲方得獨生子的家庭來說,恐怕決不會讓孩子到了三十歲,自己到了七十多接近死期才讓孩子結婚成家。因此,我認為這「餘四十年」當為「四十餘年」之誤。這樣的話,承恩的結婚年齡在二十來歲,方可說得過去。
葉筌的兒子葉恩,為嘉清二十九年進土,官御史,孫子葉允武,中萬曆二十年武會試第一。這已是吳承恩身後的事了。總之,吳承恩的這門親戚就是這樣的狀況,似乎要比沈氏家族好一些。
吳承恩有幾個子女?也沒有記載。他有過兒子,名叫鳳毛,但很早就去世了。有沒有其他子女無法知道。陳文燭為他作的《花草新編序》中說,吳承恩去世以後,吳家已「家無炊火乏矣」。根據這句話來看,吳承恩是他家最後一個去世的人,大概是沒有其他子女,他死了以後,煙囪子就不冒煙了,從此便斷了煙火。即使有女兒的話,那大概早已出嫁了。但是沒有材料證明這一點。
吳鳳毛的情況只有兩處提到過,一是《介社頒》中說:「承 恩令子之平生肺腑交也,又重以婚姻之誼」。另一處是為沈坤父母作的墓誌銘中說:「彼我既羈,貫友通家。我亡子鳳毛,祭酒又嘗許昏以女」。前一篇文章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沈坤中狀元滿三年考,皇帝贈封其父母,適逢沈母六十四歲壽辰,作此為之慶賀的。嘉靖二十三年對於沈坤來說,是喜事連連的時期。嘉靖二十年他自己中了狀元,這一年皇上誥命贈封父母及妻子,妹婿張侃此年也中了進土,他的家族正處在上升時期。此時能與吳承恩訂兒女親家,確實是沈坤不忘友情很看得起吳承恩的事情。但如果說訂親是前幾年即沈坤中狀元以前的事,也許更有一定的合理性。那麼,鳳毛生年當在嘉靖十一年至嘉靖二十年之間。第二篇文章作於嘉靖三十五年冬(1556),文章中已稱鳳毛為「亡子」,說明他已經死了,而且可能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了。因為墓誌中說沈坤父母的三個孫女,一個嫁了周學禮,另兩個也許聘了人家。這三人當中,當然包括那個曾經許聘吳鳳毛的沈坤的女兒在內,因為鳳毛死了,便又另許了別人。但此事過去的時間似乎又不會太長,因為在承思的印象中還記憶猶新,並把這件事寫到沈坤父母的墓誌銘中去。也許鳳毛就在此前一二年才去世。但這些都是推測,究竟吳鳳毛生於何年,卒於何年,活了多大,還難以說清楚。
以上是對吳承恩的家世及有關情況所作的簡單考述,目的是供研究《西遊記》和吳承恩的學人們參考。許多地方是大膽的推測,還有待於發現新的資料來糾正和充實。

⑺ 西遊記的作者,朝代,內容概要,文學史上的地位,後人對他的評價

【西遊記簡介】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一般認為,《西遊記》是民間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結合的創作成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 共一百回,六十餘萬言.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書故事的主體,悟空等降伏妖魔,安達西天取回真經.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⑻ 西遊記里月寒宮的那棵樹叫什麼

月桂(Laurus nobilis) 樟科月桂屬的一種,為亞熱帶樹種[1]。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樹冠卵圓形,分枝較低,小枝綠色,全體有香氣。葉互生,革質,廣披針形,邊緣波狀,有醇香。單性花,雌雄異株,傘形花序簇生葉腋間,小花淡黃色。核果橢圓狀球形,熟時呈紫褐色。花期3-5月,果熟期6-9月。

⑼ 《西遊記》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使用的寶物是什麼

他們使用的寶物分別是:七星寶劍(道祖貼身煉魔寶劍)、紫金紅葫蘆(道祖裝靈丹的)、羊脂玉凈瓶(道祖裝水的)、芭蕉扇(道祖煽火的)、幌金繩(道祖勒袍腰帶)。

簡介

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是在電視劇《西遊記》中登場的虛擬人物。他們是平頂山蓮花洞的兩個妖怪。原是太上老君門下看守金爐的童子。

菩薩為了試驗唐僧西天取經的決心,向太上老君借來金銀二童子,變作妖怪磨礪唐僧取經的決心。與孫悟空比武鬥法,難分輸贏。後來孫悟空用計謀戰勝金、銀二怪,收繳了五件寶物,連人帶物返還給太上老君。

(9)喬木西遊記擴展閱讀:

角色背景

卻說上一回星宿奎木狼私自下界十三年,被收回天上卻罰他給太上老君燒火看爐子,正得了這一回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出山。金靈童子和銀靈童子原來是太上老君看金爐、銀爐的童子。奎木狼替代他們,菩薩向太上老君「借」來,變作妖怪。

金、銀角二大王與孫悟空比武鬥法,難分輸贏。這太上老君除了當年打倒孫悟空(二郎神擒拿孫悟空)用的金剛鐲,就這幾件寶物,兩個童子全「偷」來了,連最後老君也不得不「哀求」孫悟空歸還寶貝,要不他怎麼煉丹,衣服也沒法穿了。

兩個童子也許不是菩薩借來的,乾脆就是老君要給孫悟空上課,只可惜兩個童子不太成器。後來孫悟空開動腦筋,用計謀戰勝金、銀二怪,收繳了五件寶物,連人帶物返還給太上老君,戰勝了西行路上一個災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