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游記
㈠ 寫一篇大荔第一糧倉的游記
大荔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是黃 、洛、渭三河匯流之地。南界渭河與潼關回、華陰、華縣答為鄰,西繞洛河與蒲城、臨渭區毗連,北沿台塬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永濟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築城。距今已有兩千年了。這里東臨黃河,據有薄關要沖,地處守衛西京的險要位置。所以漢後各代都視其為重鎮。
㈡ 觀豐圖義倉有感作文600字
觀豐圖義倉有感
豐圖義倉,位於家鄉大荔朝邑鎮東南約3公里處,由晚清重臣閻敬銘倡導、籌資並督促建設,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民間糧倉。閻公,是我對閻敬銘的敬稱,字丹初,清代朝邑縣人。我知曉閻公,源於豐圖義倉。
義倉與老家近在咫尺,幾十年間曾三觀其貌。一觀為相識,是帶女友前往,後成為我的妻子,算是第一次攜她旅遊,門票是5元,頗有點初戀味道。二觀為相知,一家三口同往,得益於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可看之處較多,門票15元。農耕器具、儲糧物件、計糧容器、五穀種子、計劃經濟年代的布糧油票等,一應俱全,各有展廳與布設。孩子感受也真,知道了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勞動人民才是最可敬之人。三觀為相珍,陪禮泉朋友同觀,友頗感東府竟有如此建築,不愧「天下第一倉」之佳稱。樂中出憂,友愛人一耳環無意丟失,終未尋回。友轉憂為慨,就讓新婚信物永遠成為義倉的一件無形展品吧!
義倉,坐落於黃土崖上,地勢顯高,易防潮洪。閻公當時勘察地形細心與慎重,他建的是關乎國家興亡與百姓疾苦的民心工程。義倉,是中國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與蘇州的「豐備義倉」並重一時,馳名全國。其為城中城建築格局,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坐東朝西,是防禦的第一道防線;內城為倉牆合一構築,坐北向南,可在城牆上巡邏,兼具防禦和倉儲雙重功能。倉房為磚窯式,對防火、防盜、防入侵等都有獨特作用。倉城南開東西兩門,各有一對石獅,正上方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從歷史的考究看,倉牆合一的建築魅力,令人嘆為觀止的防水設計以及傳統有效的殺蟲方式,在中國糧倉建築歷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慈禧太後曾御封為「天下第一倉」。倉頂置「虎」、「龍」二字,這二字是閻公七十大壽時太後所賜,是對他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賞賜。
義倉中設有閻敬銘紀念館,遊客可在這里睹物緬賢,了解其生平、功績及精神。閻公一生胸有才略,清廉耿直,憂國憂民,又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28歲中進士,大器晚成,歷任戶部主事,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署山東鹽運使,山東巡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救時宰相」為時人所送,這也是百姓對閻公修建豐圖義倉的最好評價。閻公看似仕途不凡,屢屢升遷並幾易任職,然入官也來之不易。起初參加大挑(清乾隆年間的一種科考制度)未能入選,竟是面視不過關,因長相一般,兩眼一高一低,倒是以貌取才了,也許是為官不能影響朝廷形象。對閻公來說是懷才不遇,然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終因其才得到朝廷任用。
閻公做官為人,有一二逸事。某年山西大旱,民眾鬧飢,屢派官員賑濟,這些官員非擾即貪。朝廷遂派閻公視察賑務,與隨從輕車簡服,執法不苟,查拿貪官,彈劾尚書、都察院要職,晉民交口稱快。穿越時空,閻公即「拍蒼蠅」又「打老虎」,從嚴從實治官一時傳為佳話。閻公一生為官多是理財,任戶部尚書,深知戶部弊端,一反過去堂官所為,親自入庫清點,認真核查財務檔案,奏參問題官員受到「革職回籍」嚴厲懲處。整頓戶部積弊,掀開許多黑幕,最惹眼的是雲南省軍費報銷案。處理此案,為中國近代史一件大事,如無閻公參審,很難想有誰敢去揭穿其中黑幕,做法和態度震動朝野。為臣忠為要。光緒十四年,閻公因直柬反對朝廷重修頤和園,犯顏被革戶部尚書職留任,之前以年老奏請准免軍機大巨,而專心戶部業務。不久復職,仍因疾四次上疏辭官,終得允准。榮歸故里,熱心地方公益事業,遂捐款修建義學,倡導建起義倉。
曾聽父輩們說過許多閻公與義倉的事,可見義倉在同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和人們對閻公的感情之深厚。義倉修在這里,現在看來,閻公於家向西眺倉,倉矗立在目,倉東覽闊灘,覽五穀在望。閻公是想風調雨順時,喜看豐糧入倉,深知國有糧而不亂;天災飢荒時,一睹開倉放糧,深感民有糧而不荒。我想這是他心血、心願所在吧!如今,義倉景區廣場、東府廣場矗立其雕塑,閻公從歷史回到現實了。
㈢ 2014年中國十佳散文
2014年中國十佳散文還未評出
2014年度第二屆中國散文佳作精選集初選名單
1、《祖國萬歲!》(散文詩)
文/趙月明 山東省滕州市
2、《新中國好 共產黨好》
文/趙月明 山東省滕州市
3、《改革開放鑄輝煌》
文/趙月明 山東省滕州市
4、《黃河口,說一口中國話》
文/單素奎 山東省東營
5、《家園》
文/單素奎 山東省東營
6、《草原印,草原引(外二則)》
文/牛合群 湖北省棗陽市
7、《心素如簡 人淡如菊》
文/王永梅 貴州省黔西南州
8、《下定決心忘記你》
文/王永梅 貴州省黔西南州
9、《在父親背上》
文/廖軍 四川省成都市
10、《載著春風趕路》
文/章宏磊 安徽省合肥市
11、《夏日的雨夜》
文/王雲飛 安徽省臨泉縣
12、《唱出來的故事好神奇》
文/許一躍 福建霞浦松
13、《瓜州風》
文/王景普 甘肅省瓜州縣
14、苞 谷 兒
文/王景普 甘肅省瓜州縣
15、臨終不忘對兒愛
文/王景普 甘肅省瓜州縣
16、篆書名家張卓恭的幸福晚年
文/李廣義 河南省鄭州市
17、歲月中的電視節目
文/曾尚尉 台灣省台中市
18、草色彌漫的歲月(散文)
文/楊喜鵬 甘肅省蘭州市
19、清波入夢
文/ 梁偉貞 廣東省佛山市
20、燕子飛過初春的田野(散文)
文/楊喜鵬 甘肅省蘭州市
21、父親給我發稿費
文/劉洪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
22、仙鶴飛過的山崗
文/劉洪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
23、秦淮明月夜
文/劉洪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
24、運河上的人家
文/榮玉平 遼寧大連市
25、荷塘冬雨
文/陳平 江西省高安市
26、放 生
文/高洪義 河南省周口市
27、媽媽的背,我的搖籃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28、北方的天空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29、錢的記憶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30、蘇州的紫藤
文/宋顯仁 廣西貴港市
31、長 城
文/唐本年 湖北省潛江市
32、活 法
文/唐本年 湖北省潛江市
33、聽 雨
文/巴建強 安徽休寧縣
34、古韻五章——散文詩
文/巴建強 安徽休寧縣
35、風華絕代悲佳人——詩詞中的李清照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36、雞鴨人家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37、龍虎山印象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38、歲月里的陳香往事
文/羅波 重慶九龍坡區
39、半身白和花頸兒
文/羅波 重慶九龍坡區
40、真水有魂
文/劉洪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
41、老井
文/黃孝紀 浙江餘姚
42、結冰蓋啷的日子
文/黃孝紀 浙江省餘姚市
43、屠戶常節眯眼
文/黃孝紀 浙江省餘姚市
44、記 憶
文/林丙沅
45、門與路
文/林丙沅
46、白玉蘭
文/林丙沅
47、三 代 人
文/劉祖蔭 廣西賓陽縣
48、綻放在春天裡的那一抹橄欖綠
文/劉文祿 廣西區南寧市
49、清明絲語
文/劉文祿 廣西區南寧市
50、永遠的致敬(外2篇)
文/劉玉廣 北京豐台區
51、遺 憾
文/劉玉廣 北京豐台區
52、一朵美麗的「中原花」
文/劉玉廣 北京豐台區
53、凌雲雄關
文/趙春 山西省太原市
54、如許清澈,水的天堂 ——美得讓人感動的九寨溝
文/胡瑛 山西省太原市
55、奉獻·厚德·大愛 家鄉漫記——山西
文/趙春 山西省太原市
56、天柱山游思
文/謝丁 山西太原市
57、醉美南灣
文/趙建華 山西省太原市
58、北國天堂
文/趙燁 山西省太原市
59、我們·太原·「家」
文/胡瑛 山西省太原市
60、太原的路
文/趙春 山西省太原市
61、故鄉,故……鄉……
文/黃政鋼 四川省巴中市
62、記憶中的「過年」
文/松林灣 四川宜賓
63、《八株生命樹》
文/松林灣 四川宜賓
64、《劃倒在地的泡桐樹》
文/松林灣 四川宜賓
65、詩情畫意天柱山
文/宋春來 湖南省長沙市
66、南潯印象
文/陳宏賓 河南省上蔡縣
67、耕耘一方水田
文/程征 湖北省麻城市
68、天目讀湖
文/陳宏賓 河南省上蔡縣
69、在山水中放浪
文/趙林 湖北省嘉魚縣
70、江邊琴聲
文/趙林 湖北省嘉魚縣
71、仲夏夜之夢
文/趙 林 湖北省嘉魚縣
72、為什麼不行
文/龔顯梁 四川省南充市
73、我眼中的南昌
文/李旭 山西省大同市
74、夕陽古渡
文/陳於曉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75、鄉愁四韻
文/陳宏賓 河南省上蔡縣
76、鄉 村(三章)
文/司舜 安徽宿松縣
77、春 天(四章)
文/司舜 安徽宿松縣
78、春天裡(五章)
文/司舜 安徽宿松縣
79、或紅或綠(三章)
文/司舜 安徽宿松縣
80、因為豐富所以寧靜
文/楊強勁 安徽省肥東
81、爬山虎下的少年
文/楊強勁 安徽省肥東
82、紅薯干
文/楊強勁 安徽省肥東
83、與父母的時光
文/包綺霞 江西鄱陽縣
84、在故鄉的天空下
文/范玲玲 安徽省太湖縣
85、生命的意義
文/王雲飛
86、人生的思考
文/王雲飛
87、夏日的雨夜
文/王雲飛
88、飄雪
文/賀鵬威 廣東省龍門縣
89、夜幕下的農場
文/賀鵬威 廣東省龍門縣
90、油菜花
文/賀鵬威 廣東省龍門縣
91、老家那盤青石碾
文/蔣興強 四川省達州市
92、堰·井·樹·人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93、恰似流水愛上一座橋(散文4則)
文/牛合群 北省棗陽市
94、母 親
文/王曉林 四川省大竹縣
95、誘人的豆花
文/王曉林 四川省大竹縣
96、民工兄弟李文傑
文/王曉林 四川省大竹縣
97、南極明信片的背後
文/風信子 北京市
98、神話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文/風信子 北京市
99、生活組章
文/風信子 北京市
100、清明茶語
文/劉鵬程 安徽省宿松縣
101、那些千年的舊
文/劉鵬程 安徽省宿松縣
102、懷念一場雪
文/袁會 甘肅省白銀市
103、「鬼谷」往事
文/王瑤宇 山東省濟南市
104、最怕老家來電話
文/李發明 沈陽市瀋河區
105、正月十四找壞蟲
文/杜躍清 浙江省慈溪市
106、兩份保單雪藏13年警民深情
文/杜躍清 浙江省慈溪市
107、慈溪文化人在楓涇成為風景
文/杜躍清 浙江省慈溪市
108、讀書趣談
文/馬運葆 山東省棗庄市
109、手錶
文/馬運葆 山東省棗庄市
110、那山·那水·那年月
文/馬運葆 山東省棗庄市
111、心靈場
文/李曉平 吉林省洮南市
112、走過荒園
文/李曉平 吉林省洮南市
113、大聲地喊你
文/李曉平 吉林省洮南市
114、風情遺愛湖
文/鄭能新 湖北省黃岡市
115、鳳 凰 的 歌 呤
文/鄭能新 湖北省黃岡市
116、茶的感悟
文/林傑榮 浙江省奉化市
117、荷之暢想
文/林傑榮 浙江省奉化市
118、方寸的世界
文/林傑榮 浙江省奉化市
119、林深景美寶台山
文/張會軍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
120、山坡上,吉他聲悠揚
文/廖軍 四川省成都市
121、回來了
文/謝明洋 河南開封市
122、成都的雨
文/謝明洋 河南開封市
123、飄過記憶的炊煙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124、寧要臭腳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125、永不謝幕的主角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126、絢麗日出
文/陳遠惠 四川什邡市
127、村莊在秋天裡消失
文/蔡文剛 寧夏固原市
128、夏天,與父親有關的日子
文/蔡文剛 寧夏固原市
129我是誰
文/蔡文剛 寧夏固原市
130、兒時的夥伴(外兩篇)
文/徐陽光 湖北武漢
131、守望戈壁的男人們
文/鍾志紅 四川省樂山市
132、紅塵似錦,流年如雲
文/周瑞 吉林
133、等
文/周瑞 吉林
134、匆匆
文/周瑞 吉林
135、微笑的天使
文/吉榮華 江蘇金壇市
136、長盪湖情懷
文/吉榮華 江蘇金壇市
137、壯哉,雁門關
文/吉榮華 江蘇金壇市
138、明月夜,故國千里
文/蕭艾
139、一樁成功的生意
文/蕭艾 綿陽市
140、千年一街的歌與畫
文/馬永歡 大理州永平縣
141、一個春夢
文/馬永歡 大理州永平縣
142、大理西湖
文/馬永歡 大理州永平縣
143、運河三寶
文/陳躍 江蘇揚州
144、家有慈母(散文)
文/劉興聰 陝西省漢中市
145、父親,深深淺淺的腳印刻在歲月的地平線上(散文)
文/劉興聰 陝西省漢中市
146、壩壩電影(散文)
文/劉興聰 陝西省漢中市
147、成長是過程,成熟是方向
文/李武 安徽省合肥市
148、大牯牛倒在了半截綉花針上
文/戴俊馬 吉林省遼源市
149、「花花」之死
文/戴俊馬 吉林省遼源市
150、一生不去辯解
文/戴俊馬 吉林省遼源市
151、舉頭聞鵲喜
文/翠薇 山東省聊城市
152、錦被
文/翠薇 山東省聊城市
153、映山紅
文/侯欽民 河南省鹿邑縣
154、「老表」喊我一聲小哥哥!
文/候欽民 河南省鹿邑縣
155、懷念爺爺
文/侯欽民 河南省鹿邑縣
156、散 步
文/謝亨 江西省九江
157、籌糧高家村
文\謝 亨 江西省九江
158、月下看川戲記
文/王黎冰 四川省綿陽市
159、此心長醉仙公山 ——游歷泉州仙公山感悟二篇
文/王黎冰 四川省綿陽市
160、送不出去的禮物
文/鄭志斌 廣東省佛山市
161、春節中山行
文/鄭志斌 廣東省佛山市
162、走進梅州
文/鄭志斌 廣東省佛山市南
163、塵埃的依偎
文/杜博雅 湖北省武漢市
164、巫山上的紅葉
文/楚天姬 河北省磁縣
165、風折枝
文/楚天姬 河北省磁縣
166、不可越雷池一步
文/楚天姬 河北省磁縣
167、百 年 愛 戀
文/龍小芬 湖南桃源
168、吹泡泡
文/楊艷
169、無處安放的關心
文/李璐 安徽大學
170、母親
文/錢麗萍 河北省唐山市
171、感恩他人 回報社會
文/錢麗萍 河北省唐山市
172、二娘
文/錢麗萍 河北省唐山市
173、游覽乾縣
文/喻文華 四川
174、偷心
文/喬文革 河南省商丘市
175、採摘心情
文/喬文革 河南省商丘市
176、歲月擋不住思念的回憶,因為那裡有初戀的味道
文/湘客 湖北省石首市
177、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糾結
文/湘客 湖北省石首市
178、忠臣孝子的書法 ——岳飛《出師表》欣賞
文/方劉品 河南省南陽市
179、我愛顏筋柳骨
文/方劉品 南陽市
180、天地之間的正氣
文/方劉品 南陽市
181、紅塵姐妹(兩章)
文/王宏俠 青島市
182、大山
文/唐廷武 貴州分畢節
183、故鄉的那片場
文/劉來堂 衡水市
184、夜訪鄭成功
文/鍾心 福建省泉州市
185、范老師領我走近《今日上海》
文/韓建剛 上海市普陀區
186、點 燈
文/韓建剛 上海市普陀區
187、踏著歌聲去流浪
文/韓建剛 上海市普陀區
188、蝴蝶的宮殿
文/曉雷 廣東省佛山市
189、我的哥哥
文/曉雷 廣東省佛山市
190、永遠的憚悔
文/曉雷 廣東省佛山市
191、我們都是流浪狗
文/曉雷 廣東省佛山市
192、螞蟻大戰記
文/曉雷 廣東省佛山市
193、母愛馨香
文/張繼 新疆石河子
194、我在源牌
文/孫萬春 姜文運 安徽省霍山縣
195、地震孤兒
文/劉鑫洋 四川省什邡市
196、山村姑娘的美麗夢想
文/劉邦琨 四川省什邡市
197、思念
文/陳遠惠 四川省什邡市
198、窗前的石斛蘭
文/徐梅勛 常熟市
199、彌漫陳香唯老酒
文/徐梅勛 常熟市
200、品茗舜過泉
文/徐梅勛 常熟市
201、鍾愛紅樓
文/盧沛 山東省臨沂市
202、乞巧,記憶中的那抹虹
文/盧沛 山東省臨沂市
203、一樁成功的生意
文/龍山蕭艾 北京市朝陽區
204、一代明星的紅與黑
文/龍山蕭艾 北京市朝陽區
205、馨香竹都水 情濃長寧人
文/唐秋桐 廣東東莞市
206、卑微或者斑斕
文/龔小萍 廣州市白雲區
207、夢 房 子
文/宋幗平 廣州市越秀區
208、沒想到你是這樣壞的孩子
文/宋幗平 廣州市越秀區
209、村裡的光棍漢(散文)
文/郝然 河北省鹽山縣
210、害羞的三爺
文/郝然 河北省鹽山縣
211、仙人球開花了(姊妹篇)
文/吳利強 陝西省寶雞市
212、散文:又見仙人球開花(姊妹篇)
文/吳利強 陝西省寶雞市
213、歌唱的小麥(散文詩3則)
文/牛合群 湖北省棗陽市
214、河是鳳家鄉
文/牛合群 湖北省棗陽市
215、開啟清明模式
文/牛合群 湖北省棗陽市
216、醉美他留
文/趙發員 雲南省昆明市
217、他留姑娘
文/趙發員 雲南省昆明市
219、在青春的腳步里
文/詩鄉曉晉
220、同一個青春,追逐不同的夢
文/詩鄉曉晉 貴州省綏陽縣
221、荷塘冬雨
文/陳 平 江西省高安市
222、放 生
文/高洪義 河南省周口市
223、媽媽的背,我的搖籃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224、北方的天空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225、錢的記憶
文/劉海濤 遼寧省營口市
226、蘇州的紫藤
文/宋顯仁 廣西貴港市
227、《長 城》
文/唐本年 湖北省潛江市
228、《活 法》
文/唐本年 湖北省潛江市
229、聽 雨
文/巴建強
230、古韻五章——散文詩
文/巴建強 安徽休寧縣
231、龍虎山印象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232、雞鴨人家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233、風華絕代悲佳人 ——詩詞中的李清照
文/周愛華 浙江杭州
234、歲月里的陳香往事
文/羅波 重慶九龍坡區
235、半身白和花頸兒
文/羅波 重慶九龍坡區
236、真水有魂
文/劉洪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
237、老井
文/黃孝紀 浙江省餘姚市
238、結冰蓋啷的日子
文/黃孝紀 浙江省餘姚市
239、屠戶常節眯眼
文/黃孝紀 浙江省餘姚市
240、七夕遐想
文/姚俊庚 河南省南樂縣
241、午夜,我的靈魂在狂歡
文/姚俊庚 河南省南樂縣
242、我以我的摯愛向一座玫瑰城靠攏(散文3則)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243、白桃花,紅桃花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245、一枚蘆葦究竟能承載多少靈魂?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246、國門母親
文/曾其祥 北京市朝陽區
247、溶於春意中
文/李宏迎 山東省鄒平縣
248、我的老師甘虹楨(外一篇)
文/二月草芽 四川省眉山市
249、西江游記
文/唐仁禹
250、又見風箏飛滿天
文/張浩洪 河北省灤南縣
251、偷番薯
文/余其美 深圳市福田區
252、一枚蘆葦究竟能承載多少靈魂?(四則)
文/牛合群 湖北省棗陽市
253、醉自然
文/趙明亮 遼寧省
254、沙果紅了……
文/李曙光 沈陽市
255、相逢在書展
文/薛魯光 上海
256、走近陶淵明
文/薛魯光 上海
257、秦淮河邊的遐思
文/薛魯光 上海
258、家有「惡」妻
文/鄭名富 廣東省廣州市
259、鍋爐房裡說詩歌 ——記道謨老先生
文/何民 四川成都
260、青城書院紀事
文/何 民 四川成都
261、松游故道上的尋蹤者 ——記何正泰校勘《松游小唱》
文/何民 四川成都
262、陳毅銅像前的深思
文/顧國民 河南省禹州
263、草 木 語 言
文/余顯斌 陝西省山陽縣
264、最憶是小鎮
文/余顯斌 陝西省山陽縣
265、梔子花(外二篇)
文/趙可法 江蘇省連雲港市
266、永遠的父親
文/詹彬 四川省雙流縣
267、老婆石:一個讓山川銘記的名字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268、記憶里你依然還我的初戀
文/芷晨
269、河泥稀追
文/高錦潮 江蘇省洪澤縣
270、拜讀劉老莊
文/高錦潮 江蘇省洪澤縣
271、拿風的蒲扇
文/高錦潮 江蘇省洪澤縣
272、聖路隨筆
文/秦漢 新疆庫爾勒市
273、不朽的鍾聲
文/吳盧明 廣東省湛江市
274、懷念一頭牛
文/吳盧明 廣東省湛江市
275、沈園游記
文/吳盧明 廣東省湛江市
276、一道悲憫的目光
文/吳盧明 廣東省湛江市
277、抗洪贊歌
文/張宇傑 黑龍江省同江市
278、族 譜
文/楊春山 雲南省永勝縣
279、滇西北的鷹
文/楊春山 雲南省永勝縣
280、老天有眼
文/樓永治 浙江省東陽市
281、我愛的人
文/樓永治 浙江省東陽市
282、夢里又飛花
文/嬋憶
283、為你,執一盞心燈
文/嬋憶 遼寧省調兵山市
284、燕銜泥
文/嬋憶 遼寧省調兵山市
285、夢里又飛花
文/嬋憶 遼寧省調兵山市
286、大病初癒的母親
文/張愛明 安徽省太湖縣
287、幽悠河上洞
文/李建華 雲南昆明市
288、夏遊洋山河
文/覃海波 貴州省德江縣
289、久違了,水龍節
文/覃海波 貴州省德江縣
290、拜謁杜甫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291、寧要臭腳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292、飄過記憶的炊煙
文/錢海 雲南省楚雄
293、來 鋼
文/沙 輝 四川省涼山州
294、翱翔人生天地間
文/任和平 江蘇省張家港市
295、平生文字為吾累
文/任和平 江蘇省張家港市
296、干腌齏、水腌齏
文/任和平 江蘇省張家港市
297、碓窩姥
文/張恆 安徽省合肥市
298、老村那眼青石井
文/張恆 安徽省合肥市
299、故鄉那在與不在的湖
文/張恆 安徽省合肥市
300、小城,遍地黃葉
文/趙 豐 西安市戶縣
301、榆樹,祖父的風景
文/趙 豐 西安市戶縣
302、冬天的寓言和童話
文/趙 豐 西安市戶縣
303、拐 愛
文/賈政卿 山西省原平市
304、朋友與紅嘴鴉
文/賈政卿 山西省原平市
305、「廉書記」小記
文/鄭名富 廣東省廣州市
306、夢的守護
文/王雲學 重慶市城口縣
307、印象麗江
文/龐鋒 廣東省東莞市
308、奶 奶
文/ 龐鋒 廣東省東莞市
309、故鄉老屋
文/ 龐鋒 廣東省東莞市
310、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李曉霞 山西省運城市
311、寫不完的鄉村
文/姚瑤(侗族) 貴州省凱里
312、媽媽,我想對你說
文/李曉霞 山西省運城市
313、回望大明宮
文/詹芳珍 陝西西安市
314、那一夜,我又想起了三毛
文/詹芳珍 陝西西安市
315、你的健康,我的快樂---母親六十歲生日禮贊
文/詹芳珍 陝西西安市
316、美麗丹霞石
文/劉邦琨 四川省什邡市
317、荒寂的宅院
文/劉省平 陝西大荔縣
318、父母進城來看我
文/劉省平 陝西大荔縣
319、傷 逝——悼念李保平
文/劉省平 陝西大荔縣
320、鳥翼上的天堂
文/陳思俠 甘肅省酒泉市
321、流石河
文/陳思俠 甘肅省酒泉市
322、平草湖
文/陳思俠 甘肅省酒泉市
323、藍湖
文/陳思俠 甘肅省酒泉市
324、「吝嗇」的父親
文/徐光惠 重慶市大足區
325、母親的愛心菜園
文/徐光惠 重慶市大足區
326、婆婆也是媽
文/徐光惠 重慶市大足區
327、魅力獨顯的九華山
文/鄭富名 廣東省廣州市
328、共和國的旗幟不容玷污
文/許一躍 福建省霞浦
329、時間都去哪兒了
文/吳利強 陝西省寶雞市
330、油菜花開
文/李曉霞 山西省運城市
331、清明時節,油菜花開。
文/李曉霞 山西省運城市
332、散文《老二的牛》
文/張仲英 吉林省長嶺縣
333、感恩
文/劉鑫洋 四川省什邡市
334、魅力鄉村
文/劉鑫洋 四川什邡市
335、鎣華山
文/陳遠惠 四川什邡市
336、小A的「專業技術」活兒
文/陳遠惠 四川省什邡市
337、節奏錯亂的生命鍾擺
文/邵衡寧 天津市河西區
338、握緊母親的手
文/邵衡寧 天津市河西區
339、記憶被吞噬的母親
文/邵衡寧 天津市河西區
340、最後六個人
文/唐廷武 貴州分公司畢節
341、荷葉田田
文/李仡 山西省隰縣
342、佛國凡塵
文/李仡 山西省隰縣
343、一滴柔究竟能承載李白多少幸福(散文四則)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344、仲宣:一個喜歡學驢叫的怪才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345、細嗅草野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346、雨落熊河
文/牛合群 湖北棗陽市
347、邛水河的足跡
文/童偉 貴州省三穗縣
348、離別的車站
文/童偉 貴州省三穗縣
㈣ 回回最早起源什麼時候
回回民族是外來的民族成分,與中國國內民族成分相互融合的產物,也是中亞伊斯蘭教文化同中國漢文化相互交匯的產物。它的形成,大約經歷了200年多年左右的時間。「回回」一詞最早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出現,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喇(哈拉)汗朝統治下的回紇(回鶻)人。回回和回紇、回鶻音近,應是後者的音轉或俗寫。其時,伊斯蘭教已由喀什噶爾向東南傳播到和田、葉爾羌、英吉沙爾等地。因此,回回原應包括有信仰伊斯蘭教回紇(回鶻)人在內的含義。12世紀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於西遼,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紀初葉蒙古西征,西遼破滅。蔥嶺東喀什噶爾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同蔥嶺西的中亞及波斯;阿拉伯廣大地區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東方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國的西北、中原及江南、雲南等地區,被稱為回回人,成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後來,他們也以回回自稱,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他們同當時高昌及河西一帶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兒人相區別,明中葉以後,維吾爾族普遍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當維吾爾人遷到內地之後,自然地漸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區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506~1521)以後由哈密遷到肅州,到萬曆年間已經「不食豬肉,與回回同俗」。
另外,由於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回中不斷吸收了相當多的漢族成分。由於同樣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漸同化於漢族之中。回族與維吾爾、蒙古、漢等族有著源遠流長的親緣關系。另外,回回族中還吸收有中國猶太人成份。猶太人遷居我國開封等地的時間,一般認為在北宋徽宗年間(1101一1125)。元代稱他們為「術忽回回」。由於他們信仰猶太教,不食豬肉,行割禮和每日禮拜等宗教習俗與回回有相似之處,加上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纏頭巾為青藍色,因而也被稱為「藍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長期發展中,有的逐漸融合於回回當中,各種不同的來源的回回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伴隨著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回迴文化紮根於華夏大地,成為華夏文化中的一個新類型。
13世紀時移居中國的西域各國「回回」人,他們原來並不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之中,既有波斯和阿拉伯人,也有阿兒渾、哈刺魯等突厥語族諸人。除共同信仰伊斯蘭教外,他們相互之間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因此在中國最初只能算是一個穆斯林的集合體。因當時蒙古族在中國是一個人數不多的民族,原有的文化又較落後,故「回回」人一到中國,立刻受到蒙古統治階級的信賴與重用,有些人被吸收到蒙古國家的各級政權機構中供職,有些人又受派效力於官營手工業作坊,有的則受命隨從蒙古軍囚出征戰。於是,隨著蒙古統一中國的實現,他們便逐漸流散於全國各地,或繼續從事手工業生產;或被改為「編民」從事農業耕作;或一面屯田,一面擔任衛戍任務,過著「屯駐牧養」的生活。從有關記載中可以看出,今甘肅北部、包括甘肅張掖一帶及河南、山東、陝西、雲南等地,都是當年回回人從事屯墾的重要區域。
由於回回遍布全國,故元政府為加強對回回人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回回令史」、「回回掾史」以及「回回書寫」等官員,以協助各地官署處理回回人事務。此外,還設置「回回司天監」、「回回葯物院」、「回回炮手軍匠萬戶府」、「回回水軍萬戶府」、「回回國子監學」等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回回官員數量也很多。《明史·西域傳》載:「元時回回遍天下。」
由於回回遍布全國,故元政府為加強對回回人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回回令史」、「回回掾史」以及「回回書寫」等官員,以協助各地官署處理回回人事務。此外,還設置「回回司天監」、「回回葯物院」、「回回炮手軍匠萬戶府」、「回回水軍萬戶府」、「回回國子監學」等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回回官員數量也很。《明史·西域傳》載:「元時回回遍天下。」回族的起源和發展
時間: 2008-09-28 來源:
回回民族即今回族。關於回回民族的形成問題,學術界目前尚無一致看法。有的認為形成於元代,有的認為形成於明代,也有的說形成於16世紀中葉。下面所述,即以第三說作為依據。有關回回門宦制度問題,附帶一並闡敘。
一、回回族稱和族源
「回回」一詞,原是「回紇」、「回鶻」音轉,最早見於沈括《夢溪筆談》卷五的「凱歌」詞中。據沈括自己說,其詞原是「市井鄙俚之語」(大眾語)。徐霆《黑韃事略》雲:「霆考之,韃人本無字書,然今之所用則有三種……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鎮海主之。回回字只有21個字母,其餘只就偏旁上湊成……燕京市學,多教回回字。」這里所說的「回回字」,顯然是指「回鶻字」。成書較早的《蒙韃備錄》說:「今韃之始起,並無文書……其俗既朴,則有回鶻為鄰,每於西河博易販賣於其國。迄今於文書中,自用於他國者,皆用回鶻字。」可見「回鶻」、「回回」,原是一名異譯。
但在《黑韃事略》中,「回回」一詞,有時也被用以泛指西域各國:「霆在草地,見其頭目民戶,車載輜重,及老小畜產,盡室而行,數日不絕……問之則雲,此皆韃人調往征回回國……回回諸種,盡已臣服。」所述明指窩闊台時遣兵征中亞各國事。徐霆之所以將西域各國均稱為「回回」,顯然是認為他們都是「回鶻」引起的。但隨著蒙古國統治范圍的擴大,與中亞各國人民往來的頻繁,「回回」一詞的含義不久又有所變化。在蒙古國的官方文書或詔令中,一般都以其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而將「回鶻」稱之為「畏兀兒」或「委兀兒」。例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並不得騎坐馬匹。」①又如元《至順鎮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②這里所說的「回回」與「回鶻」顯然已不相干。按當時使用情況看,其涵義已與「穆斯林」大致相當,主要是指來自中亞的各國人。
14世紀中葉,明代元而興,「回回」一詞的使用,基本上仍因襲於元。《明史·哈密傳》引馬文升奏疏中就有:「哈密故有回回、畏兀兒、哈刺灰三種,北山又有小列禿、乜克力相侵逼……」許進《平番始末》:「哈密之人凡三種:曰回回、曰畏兀兒、曰哈刺灰,皆務耕織。」均可為證。但又派生出「漢回」一稱,主要是指長期生活於內地的回回人。例如嚴嵩《議處甘肅夷貢疏》:「緣漢回通事,實本非我族類……今後如遇回夷入貢,伴送通事,亦用中國精通回語之人,不得差委漢回,致生奸弊。」③
在清代,由於存在以伊斯蘭教作為劃分民族的傾向,故又常將「回回」和維吾爾人俱稱為「回」。但為了區別,有時也稱「回回」為「漢回。或「熟回」,稱維吾爾族人為「纏回」或「生回」。因其中夾雜著民族歧視因素,故現代廣大回族人民仍依元明時習慣,自稱為「回回」。
關於回回民族來源,向有不同說法:一認為主要來源於唐代回紇,一認為來源於漢族,一認為來源於突厥與東來的波斯、阿拉伯、阿富汗人的混合體,一認為來源於東遷的波斯、阿拉伯及13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國人。④根據現有史料,回回民族的先世最早可以追溯至唐、宋時期到中國經商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
眾所周知,自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中國封建社會便實現了空前統一,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唐代都城長安及東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廣州、揚州、泉州等地,商業都十分繁榮。世界各國商人,紛紛前來貿易。有的沿著絲綢之路,負笈駝載,直趨長安。有的泛舟大海,乘風破浪,往返於廣州和泉州等地。唐政府在各通商口岸設「市舶司」,委任「市舶使」,以管理進出口商務,並准許前來貿易的商人,寄居於「海濱灣泊之地,築石聯城,以長子孫」,⑤時謂之「番客」,稱其居地為「番坊」、「番巷」或「番市」。⑥
住在「番坊」內的商人,雖然世界各國都有,但人數最多的還是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唐朝為尊重其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並使其自己管理自己,曾任命番坊中最有德望的人為「都番長」,以處理其內部事務,還允其於聚居區內建禮拜寺以從事宗教活動。宋朱彧《萍州可談》雲:「廣州番坊,海外諸國人所居住。置番長一人,管勾番坊公事,專切招邀番商。」9世紀中期到過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在其《游記》中說:「中國商埠為阿拉伯人麇集者曰康府。其處有回教牧師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賈既多聚廣府(廣州),中國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風俗,治理回民。判官每星期必有數日專與回民共同祈禱,朗讀先聖戒訓……一切皆能依《可蘭經》(《古蘭經》)、聖訓及回教習慣行事」①。這些寄籍「番商」,有的後來長期寄居於中國,娶妻生子,並接受漢族文化影響,改用漢族姓名,習儒書,以適應其生活的環境。有的仕宦於當朝,如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以進士顯名的李彥升,據說就是原居住於廣州的阿拉伯商人。五代時又有頗具詩名的李珣兄妹,祖先也是移居於四川的波斯商人。878年(唐乾符五年)黃巢起義軍攻破廣州時,據載住在廣州的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猶太人等,前後被殺者有12萬人。②數字或不免誇大,但其中穆斯林商人佔多數似可肯定。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政治、經濟雖遠不如唐代興盛,但因繼續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明州(寧波)、杭州等地貿易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國商人,比唐代還多。他們從事象牙、犀角、珍珠、香料等的運輸和販賣,大都獲利甚豐,成為各地的巨富。《泉州府志》載當時:「胡賈航海踵至,其富者資巨萬,列居城南。」③如巨商蒲壽庚家族,據說就是先居廣州後移居泉州的。《廣東通志》亦雲:「海舶賈蕃,以珠犀為之貨,叢委於地,號稱富庶。」④為了攫取巨大利潤,有的人甚至千方百計請求到內地州郡經營。⑤部分穆斯林手工業者、宗教職業者等也相繼前來定居,從而使前來寄居的穆斯林不斷增加,並逐漸出現「土生番客」及「五世番客」諸名目。
除商人和宗教職業者外,還有部分來自阿拉伯的士兵。據記載,755年(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唐,唐政府派兵鎮壓,並請大食出兵援助。757年(唐至德二年),大食阿拔斯朝哈里發遣兵參加平叛。平定後,這支部隊並未被遣回,而是滯居於沙苑(今陝西省大荔縣南洛、渭二河間),後遂發展為沙苑回民的一部分。⑥《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一書說,清代西北地區穆夫提門宦創始人馬守貞,祖先就是唐時受命參加平叛而落籍於陝西的。⑦
以上所述諸人,在整個回回民族來源中所佔比例並不大,其最主要來源還是13世紀初年以後,自中亞等地陸續遷入的各地回回人。
中亞回回人東漸,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中亞引起的結果。從現有記載看,蒙古軍在前後數次遠征中,至少曾擄掠了十數萬人解送回中國。例如1221年春,蒙古軍在攻破撒麻耳干(撒馬爾罕)時,成吉思汗便將其工匠3萬人分給諸子和族人送回;又從被俘的青壯年中,選擇同樣數量的人簽發為軍。⑧不久,在奪取花刺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中亞土庫曼境內烏爾根奇)時,又將其婦女和孩子俘為奴隸,將10萬左右工匠遣送中國北方。⑨1223年窩闊台率軍進攻哥疾寧,當城他被攻克後,蒙古軍隊除對該城進行洗劫外,又將「工匠」、「手藝人」解送回國。①此後,拔都、綽兒馬罕、旭烈兀等西征,又陸續有部分人被發遣東遷,加上部分自願投降蒙古軍的人,②其數字顯然不在少數。
成吉思汗國以前,居住於蒙古地區的回回商人就不少,例如札八兒火者③、馬哈木·牙刺瓦赤④、阿里火者、哈散哈只等,就是其中的著名者。1217年奉成吉思汗命令前往花刺子模貿易商團450人就全是回回人。隨著蒙古貴族勢力的擴大,中亞各地穆斯林商人自願東徙的也很多。他們或從事從中亞至蒙古地區的長途販運,或充當蒙古統治階級的「斡脫戶」(官商戶)為各級王公貴族放高利貸。這些人在東遷的回回人中也佔有一定比例。
以上諸項回回,是爾後形成回回民族的重要基礎。
誠然,漢、維吾爾、蒙古等各族成員,也是構成回回民族的重要成分之一,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是回回民族的主要來源。
二、回回民族的初步形成
回回民族是外來的民族成分,與中國國內民族成分相互融合的產物,也是中亞伊斯蘭教文化同中國漢文化相互交匯的產物。它的形成,大約經歷了200年多年左右的時間。
13世紀時移居中國的西域各國「回回」人,他們原來並不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之中,既有波斯和阿拉伯人,也有阿兒渾、哈刺魯等突厥語族諸人。除共同信仰伊斯蘭教外,他們相互之間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因此在中國最初只能算是一個穆斯林的集合體。因當時蒙古族在中國是一個人數不多的民族,原有的文化又較落後,故「回回」人一到中國,立刻受到蒙古統治階級的信賴與重用,有些人被吸收到蒙古國家的各級政權機構中供職,有些人又受派效力於官營手工業作坊,有的則受命隨從蒙古軍囚出征戰。於是,隨著蒙古統一中國的實現,他們便逐漸流散於全國各地,或繼續從事手工業生產;或被改為「編民」從事農業耕作;或一面屯田,一面擔任衛戍任務,過著「屯駐牧養」的生活。從有關記載中可以看出,今甘肅北部、包括甘肅張掖一帶及河南、山東、陝西、雲南等地,都是當年回回人從事屯墾的重要區域。《元史》載,「世祖之時,海宇混一……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⑤所謂「探馬赤軍」,其中也應包括回回人在內。而原居住於中國北方的回回商人,也在不斷走向全國。許有壬雲:「我元始征西北諸國,而西域最先內附,故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各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⑥
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一般都比漢族人優越,故回回人在全國各地做官的很多。其中任職中書省的,世祖朝有媽媽、賽典赤·贍思丁、阿合馬、阿里、阿里伯(別)、麥術丁、別都魯丁、賽典赤(伯顏);成宗朝有賽典赤(伯顏)、伯顏察兒、麥術丁、阿里、阿(合)散、阿老瓦丁、木八刺沙、忽都不丁、迷兒火者;武宗朝有怯里木丁、法忽魯丁、阿里、兀(烏)伯都刺、忽都不丁;泰定帝朝有倒刺沙、烏(兀)伯都刺、伯顏察兒;順帝朝有買術丁、馬某火者、陝西丁。供職於行中書省者,前後有66人,嶺北、遼陽、河南、陝西、雲南、四川、湖廣、江浙等各省,都有其廣泛分布。①若再加上在各路、府、縣等供職的人,數量就更為可觀了。通常一個回回人做官,都有一大批回回百姓跟隨,也促進了回迴向各地的移民。
由於回回遍布全國,故元政府為加強對回回人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回回令史」、「回回掾史」以及「回回書寫」等官員,以協助各地官署處理回回人事務。此外,還設置「回回司天監」、「回回葯物院」、「回回炮手軍匠萬戶府」、「回回水軍萬戶府」、「回回國子監學」等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回回官員數量也很多。《明史·西域傳》載:「元時回回遍天下。」周密《癸辛雜識》雲:「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元代到過中國的北非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說:「中國各城市都有專供穆斯林居住的地區,區內有供舉行聚禮等用的清真大寺。」「穆斯林商人來到中國任何城市,可自願地寄宿在定居的某一穆斯林商人家裡或旅館里」回回人隨著全國統一的實現而出現大分散、小聚居局面。例如河西地區,包括今寧夏、張掖、酒泉一帶,回回人就很密集。因為這里在元代既是重要的鎮戍、屯田區域、又是從西域進入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故落籍的回回人便越來越多。
㈤ 結草銜環是什麼意思出自什麼典故
結草銜環
發音jiécǎoxiánhuán
釋義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示例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爺的恩典,~,一定會報答你二位的。(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四回)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
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㈥ 求成語故事和出自哪,還有意思,要很多!!!
【成語出處】
《莊子·外物》
,這個故事源於莊周借糧,但是監河侯卻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
要等到拿到金錢之後。莊子『忿然作色』
,立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擊監河侯。
【例句】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
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
斗之水一樣。
——
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
蕭規曹隨:
xiāo guī cáo suí
【成語解釋】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
規辦事。含貶義。
【成語出處】
史記·
曹相國世家》
:
「參代何為漢相國,
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蕭何約束。
」
漢·
揚
雄《解嘲》
:
「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
【例句】他處理公司的事務總是蕭規曹隨
,
沒有一點主見。
運斤成風:
y
ù
n j
ī
n ch
ã
ng f
ē
ng
【成語解釋】揮動斧頭,風聲呼呼。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又說技巧熟練,大膽、快捷
而有力。有時也用於形容自信。
【字詞解釋】運,揮動;斤,橫刃的斧頭(可以簡單理解為像鋤頭的銳器)
。
【成語出處】
《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
『嘗試為寡人為之。
』
匠石曰:
『臣則嘗能斫之。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
【例句】鋼琴大師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演奏得運斤成風。
終南捷徑:
zh
ō
ngn
á
nji
ã
j
ì
ng
【成語解釋】指求名利的最近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成語出處】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
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例句】藉此認識了幾位當道,
又結交了幾家富賈豪商,
自以為終南捷徑,
即在此小小酒館
之中,因此十分高興。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隨珠彈雀:
su
í
zh
ū
t
á
n qu
â
【成語解釋】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以極大的代價,去獲取微小利益。極度得不償失。
【字詞解釋】隨珠:隨侯之珠,珍珠
/
夜明珠。
【成語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讓王》
: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
【例句】以飛蛾撲火的勇氣去努力、以隨珠彈雀的代價去付出
,
所得不過兔絲燕麥。
兔絲燕麥:
tù sī yàn mài
【成語解釋】菟絲不是絲,燕麥不是麥。比喻有名無實。
【字詞解釋】兔絲:菟絲子。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
【成語出處】語見《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五十四·李崇傳》
:
「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
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例句】以飛蛾撲火的勇氣去努力、以隨珠彈雀的代價去付出
,
所得不過兔絲燕麥。
死不旋踵:
s
ǐ
b
ù
xu
á
n zh
ǒ
ng
【成語解釋】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字詞解釋】旋踵:旋轉足跟,即後退。
【成語出處】出自《戰國策·中山策》
:
「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
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例句】銳士報國死不旋踵。
入吾彀中:
r
ù
w
ǔ
g
î
u zh
ō
ng
【成語解釋】
進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內了。
比喻他人進入所設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字詞解釋】彀: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圍,即射程范圍之內。
【成語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
'
天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
」
【例句】茲乃投其所好
,
榮以正位
,
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膠柱鼓瑟:
ji
ā
o zh
ù
g
ǔ
s
â
【成語解釋】是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
通。
【字詞解釋】柱:瑟上調節聲音的短木。瑟:一種古樂器。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
傳,不知合變也。
」
【例句】若非公孫杵臼,焉得趙氏孤兒,既以遇難避仇,不必膠柱鼓瑟。明·無名氏《鳴鳳
記·桑林奇遇》
結草銜環:
ji
ã
c
ǎ
o xi
á
n hu
á
n
【成語解釋】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字詞解釋】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
【成語出處】
「結草」
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的秋七月,秦桓公
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
廝殺在一起,
正在難分難解之際,
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
使這位堂堂的
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
摔倒在地,
當場被魏顆所俘,
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原來,
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無子。魏武子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
「我若死了,你一定
要選良配把她嫁出去。
」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
「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
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
等到魏武子死後,
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
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
其弟責問為何不尊父臨終之願,
魏顆說:
「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
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
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
老人說,我,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親,
你用了先人發給你的好的
命令,沒有讓我女兒陪葬,所以我結草抵抗杜回來報答你!
「銜環」
典故見於《後漢書·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
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
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後羽毛豐滿,振翅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
「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
」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
「它可保佑君
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
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
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例句】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
做鬼都感激二位爺的恩典,結草銜環,
一定會報答你二
位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四回
買櫝還珠:
m
ǎ
i d
ú
hu
á
n zh
ū
【成語解釋】
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
經常用來比
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又諷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質,捨本逐末、棄主求次的人。
【字詞解釋】櫝:木匣;珠:珍珠。
【成語出處】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
楚
人有賣其珠於
鄭
者,為木蘭之櫃,薰以
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
善鬻珠也。
」
【例句】很多附庸風雅、虛有其表的收藏家
,
專干買櫝還珠的蠢事。
曲突徙薪:
q
ū
t
ū
x
ǐ
x
ī
n
【成語解釋】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防止危險發生。
此成語用來說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事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同時也啟發人們,
應善
於接受別人的良好建議,不能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字詞解釋】曲:使
...
彎曲;突:煙囪;徙:遷移;薪:柴草。
【成語出處】
《霍光金日磾傳
.
霍光傳》
: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
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
幸而得息。
」
【例句】做事要先曲突徙薪
,
想好萬全之策
,
才能有穩操勝算的把握。
拾人牙慧:
sh
í
r
ã
n y
á
hu
ì
【成語解釋】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吸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字詞解釋】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
【成語出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
「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
【例句】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期期艾艾:
q
ī
q
ī
à
i
à
i
【成語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詞重復,說話不流利。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
: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
雖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
」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言語》
:
「鄧艾口吃,
語稱艾艾。
」
【例句】感情的激動使我說話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蝕·十月十日》
傾箱倒篋:
q
ī
ng xi
ā
ng d
à
o qi
â
【成語解釋】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字詞解釋】篋:小箱子。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
「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
平平爾;汝可無煩復往。
」
【例句】急得陳大郎性發,傾箱倒篋的尋個遍,只是不見,便破口罵老婆起來。
(明·馮夢
龍《古今小說》卷一)
木梗之患:
m
ù
g
ě
ng zh
ī
hu
à
n
【成語解釋】比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成語出處】
漢·
劉向
《說苑·
正諫》
:
「今秦,
四塞之國也,
有虎狼之心,
恐其有木梗之患。
」
【例句】今秦四塞之國也
,
有虎狼之心
,
恐其有木梗之患。
㈦ 結草含環是怎麼來的
結草 銜環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
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㈧ 急求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一個老店,名叫「啞巴鍋盔」名小吃的地址或者聯系方式。謝謝大家。
樂山名小吃,或能拿出檯面,如樂山油燙鴨,灑齊馬,牛麻辣燙和豆腐,蘇稽蹺腳牛肉,米花糖西壩豆腐,但真正能發揚名小吃「老字型大小」的卻寥寥無幾。走在一些元,樂山名小吃的街道上,你會發現很多小吃的跡象名稱+小吃名稱「的模式,如」和記黃埔牛中國麻辣燙「前面的」一心二用「你可能聽沒有聽然而,真正的驚喜出現在頂牛的中國字,食客也是沖著這點去的。
缺少的光環難以擺脫的「老字型大小」的樂山本地名小吃圈的當地小吃,外國遊客都想去吃,樂山名小吃,當地人指點是絕對不會讓他「直接進入」名小吃的地方,更不用提離開這個地方,沒有人會光顧當地的小吃,也無法樂山知名的跡象。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些地方名小吃,沒有品牌的概念,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樂山許多小吃經營者也開始看到它適合給老推的跡象之前,這些小吃更遠的地方。
樂山豆腐金融麻,辣,酸,香,熱,滿滿的一碗開胃菜,調味品,麻辣理想的令人興奮的,所以經常感冒,食慾不振,並始終在吃出汗當人們說「的胃口不開,吃豆腐腦」,或一個年輕的女子三三兩兩的豆腐店「嘶嘶」的紙擦嘴,倒入碗里明顯的酸皺眉,但也桌子上的醋,也說「酸」的話;不怕辛辣刺激性的嘴唇跳喋喋不休,添加少許胡椒粉辣椒面對凄厲的叫喊:
豆腐程序,點豆花:豆漿豆腐腦,簡直成了一種味覺的興奮劑!過濾,加入適量石膏或鹵水,凝結成的圓筒,燜幾個小時,它成為了一個柔和的白色和軟豆腐缸,此時,薄,圓的鍋鏟,一鏟一鏟鏟到豆腐混合芡粉在沸水中,切成小塊,然後繪制,所以他們點綴半透明厚的湯。
腫木薯釣魚吃一把竹漏勺,放沸水中燙一下撈起,放入味精,雞精,白醬,紅醬,辣椒油,辣椒末,生薑,豆芽,粉,榨菜丁,芝麻油等10多個調味料碗,然後煮了一碗豆腐只要把仁,蔥,芹菜葉,酥黃豆,炒花饊子是一個最好的豆腐,加一勺用鹵油,辣椒加少許雞肉絲銀線般的乳房是雞豆腐;辣椒,生薑,小茴香,郫縣豆瓣,八角,三奈,八角,冰糖,鹽燉牛肉湯,牛肉豆腐腦。
「百年老店游記肥腸
地點:箱街 />初秋的傍晚,前樂山市最繁華的老商業街 - 散步納涼的東大街上的人。人們來來往往百年歷史的娛樂肉湯「,」海匯源「,」寶華園旁飛馳而過,這些都是老樂山人熟悉的標志。
以下著名的樂山熱氣騰騰的肉湯平時吃的豆腐腦又是一個熱氣騰騰的肉湯漢堡牛肉漢堡,真的好好吃?也可以添加到豆腐腦的味道,吃的人會感覺很好??
BR /> 2,翹腳牛肉
出生地:樂山市蘇稽
一般商店一大鍋(內牛骨頭湯熬好的底部,有十幾家調味品),部分牛:鴨,牛肉心臟,肝臟牛肉,舌頭,腦花,脊髓,肌腱,牛肉,牛腸,牛鞭等專用的小籃子,在炎熱的牛肉湯,來回打個滾,釀到一個小碗里,倒入牛肉湯,撒上芹菜或香菜浸泡在自己的專賣店涌好的紅辣椒(紅辣椒干與當地的紅辣椒在鍋里,手工製作的石床上涌成細末,加味精和鹽,這樣做出來的是又香又辣的紅辣椒,翹腳牛肉美味的鍵)。
3油炸
位置:縣街小學長征制葯廠
老杜語錄:這是很多油炸裡面的王,官方公認的最好的。他們賣的時候,我在小學1年級讀到。有長征的房子,大家說是經典中的經典?!針對外界的楊灣前,後移動了張鞏橋的油炸仔骨,而且還好吃啊?
四個蛋烘糕:
位置:府街小學入口
老杜語錄:誰知道我知道,每次我回去吃,蛋烘糕,1級的時候就開始銷售。
五缽缽雞的
地點:樂山港,
老杜語錄:比薩餅也很美味?
/>的位置,吳砂鍋:相反教育學院(最好在砂鍋,砂鍋最好吃的牛肉,辣的牛肉全部)。
老杜語錄:在我家附近的入口??也不好意思,
7四方豆乾
地點:遠離II,查普曼!
老杜語錄:吃,放糖,辣椒,花生或大豆粉或芥末的個人喜好。最後,淋上酸甜汁,真的很美味哦,哦,不來了一堆啊?五毛錢,價格便宜,好!
8東北冷冰淇淋
地點:樂山電影院
附近的老杜語錄:吃就胖,呵呵?
9鍋魁 BR />地點:樂山輪兒童
10 BBQ:凱凱燒烤,樂山劉記燒烤的燒烤。
地點:八萬人體育場,古橋,順成街。
外XI攪拌鴨舌
地點:樂山港
12,我第拉麵店
位置:樂山老牛肉麵
十三拇指冰
位置:音樂下
14,豆腐腦
老杜語錄:這是樂山啊經典的小吃!稍微太好吃了???
15
位置的鹵鴨子:新村
老杜語錄:樂山最好的食品,非新,趙鴨村你莫屬?
16燒賣
地點:東大街,
老杜語錄:哪些元素我最喜歡吃的一個,和我的妻子去一定要吃?
第七,棒棒雞
地點:興發街
18胡椒雞
位置:清風街(中國醫葯醫院前)
第九,西壩豆腐
西壩古鎮秦惠王??14年形成的重要驛站,為南方絲綢之路,被稱為西壩水碼頭水陸交通樞紐,自古以來作為。西壩「原名為」西溶解「,境內蓉江的名字命名的。這個鎮有名的豆腐,樂山超過20公里,距閩江沖積平壩邊的領地流,雲,水的質量是非常好的。鎮在井說:「涼水井」刪除水從深井清冽甘甜的井水和當地大豆小磨出來的豆腐新鮮的味道,入口化渣,系統軟豆腐和韌性,而且有股甜味。 20
果凍川北
地點:公園旁邊
老杜補充:他們的業務做得很好,現在,人吃多了,在對面的縣點!
21,賴12日餛飩
位置:新莊廣場
位置的紅燒牛肉麵:油榨角落
老杜語錄:牛肉麵條,我吃的最可口的,最好的!兒子油榨塊,蹺腳牛肉店一24小時開放!
23,啞花生
位置:樂山小大的老
老杜語錄:我相信有很多樂山人都知道,像他們這樣做的味道很長一段時間吃不累!
24,白雞屠宰
>鄧老說,在20世紀80年代到樂山訪問,以紀念他的當地著名的老字型大小玉東餐廳許廚師做白宰雞的鄧小平先生的菜贊賞有加,但也面對面稱贊徐優秀的廚師手藝誇樂山白宰雞是必須的!
樂山是一個旅遊勝地,山水風光,也有小吃令人難忘的。該號碼樂山小吃西壩豆腐,蹺腳牛肉,牛中國麻辣燙,甜鴨缽缽雞,牛的中國豆腐,樂山燒烤,黃燜雞,排骨麵,臘肉粽子,砂鍋,涼粉,香油米花糖......西霸豆腐「是標題的招牌菜吃在樂山,燈籠豆腐,豆腐的小盒子,包餡,肉汁炒至金黃,外脆里嫩餡鮮,設置了各種食品的口感於一體。最近的炒豆腐選美是,吃品牌浪。但私人西壩豆腐雖好,但更多的是更高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東西,最終吃更多的遊客。
當地人蹺腳牛肉「,而感情,正宗的」蹺腳牛肉往往在尋常巷陌,路口,和幾年舊的顏色,藏污納垢的木桌,吧椅,與人形跡可疑的菜餚,城市聲客人充分房子的樂山市「蹺腳牛肉店基本上是一條街,店,點狀圖案吆喝著一口大鍋,老湯卷菜,包括牛肉,白肚,鴨,腸,肺片,腦花,熱的食物吃的時候一碗白米飯的碗蹺腳牛肉,一盤菜,紅辣椒,蹺腳牛肉柔軟,蓬鬆的白米飯,再慢慢浮到水面上的味蕾的美味老唐的樂趣。
樂山甜鴨優勢的皮膚,或明快,或肥大,北京烤鴨肉的味道里嫩不輸,鵬山兩對面的樂山新村劇院特別好。
缽缽雞就是雞,雞翅,海白菜,鴨,土豆,去耦和其他種類的蔬菜,切片?字元串的標志,到盆中帶辣,香油,調味料,和其他類型的頭發的錢串調料別致的燈泡在樂山缽缽雞辣的辣椒油,芝麻香,湯,甜,吃的時候,門口的涼意,到處都是賣雨傘坐在街邊小攤,一撥撥的碗雞,一碗冰粉,冷蝦,一些前衛的比薩餅,價格便宜,不帶板
魚,毗鄰水,風的吹拂的窗口河,樂山大橋,下到10多艘漁船漁港的大小,快哉。室內裝飾裝修明亮,干凈,有幾十個品種的魚,用點吃某些菜是光禿禿的蛋糕,臘肉粽子樂山魚火鍋地道的小吃比,環境優雅,適合關閉請。
牛豆腐隨處可見,路邊攤點或挑擔沿街叫賣,細膩,光滑的豆腐粉條,燉牛肉厚,炒豆,鹹菜,家常味蒸清湯牛肉味道鮮美,講究的人一起包餃子,擔任推薦
樂山黃燜雞,系喜的雞肉菜餚,與各種佐料高壓燜雞入鍋,它的味道厚重,圓潤的適當的紋理適用於雞,再加上香菜,甜,特別適合口味重的食客。
樂山燒烤口杯樂山「劉記燒烤」在成都肖家河,每晚包裝。樂山舊大橋的徐燒烤一次高峰,以後的總部開到成都。肖晚上燒烤的食物降壓,炒田螺,龍蝦,香脆腸,鹵兔頭五香麻辣味,壓力爛熟??,通過嗅覺和味覺。紅利酒店新開張的「街頭食品」良好的降壓。橋「嘀嘀」新開「通霄樂」炒店鴨頭店,推出新的,味道,感覺首屈一指,煸肥腸,排骨辣里嫩外,還佳品,燈火闌珊的午夜,一個小商店出售後,自己的店鋪的輝煌。 />喜歡吃樂山涼粉,果凍部炮製的大豆粉,乳白,晶瑩剔透,倒各種調味品,如蔥,姜,蒜,蔥,醬油,涼爽,光滑,口感是最好吃的果凍香料辣椒的學生,切碎,有自己的泡菜,甜,酸,咸口味,海鮮餐廳的做法西湖的「紅高粱」,街頭小店,這些做法都是罕見的。
㈨ 華山在哪裡_華山位於哪裡
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位置境域:
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處於東經109°57′—110°05′,北緯34°25′—34°00′之間。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景域面積約148平方千米。
(9)大荔縣游記擴展閱讀
華陰市:
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因境內的西嶽華山而聞名,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秦晉豫三省結合地帶,東起潼關,西鄰華州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
位置境域:
華陰市位於陝西省關中盆地東南部,最南以秦嶺山脈老爺嶺與洛南縣駕鹿鄉相連,最北以渭河中心為界與大荔縣西寨鄉相望,最東以孟塬鎮的王家寨、溝李家,磑峪鄉的西河村與潼關縣的安平鄉、高橋鄉相接,最西以敷水鎮左家堡與華縣柳枝鎮的王寨村、陳家堡、曹家巷毗鄰。
介於北緯34°19′22″—34°40′00″,東經109°54′00″—110°12′13″之間,市境南北長約34.5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縣城東距潼關縣界12千米,西距華縣縣界19千米,南距洛南縣界17千米,北距大荔縣界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