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冉庄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冉庄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12 09:53:19

① 冉庄地道戰遺址的結構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長25千米。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庄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 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
冉庄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② 冉庄地道戰遺址的使命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後,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後人景仰。

③ 冉庄地道戰博物館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抗戰時期,冉庄地道長達16公里,對敵作戰157次,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約有20萬平方米,房屋500餘處;現存地道3000米,對遊客開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類作戰工事140個,開放19處;地下作戰設施掩體、隱蔽室、地下食堂、搶救室、兵工廠、儲藏室、指揮部、翻板陷阱等23類256處,現開放15處。遺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冉庄地道戰遺址也是許多影片特別是抗戰影片的拍攝地, 《地道戰》、 《烈火金剛》、 《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都曾在這里拍攝。
1997年,冉庄地道戰遺址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走進冉庄地道,猶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盪」。僅在六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一千七百八十三處,挖封鎖溝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兩千六百七十塊,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保定清苑冉莊周圍,就有炮樓十五座,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最初,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是地道的雛形。以後又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領導抗日斗爭的中共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於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斗爭。緊接著,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四條,南北支線十三條,東西支線十一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兩米,洞內高約一米至一點五米,寬約零點八米至一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和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庄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庄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
抗日時期,冉庄村頭古槐懸掛鐵鍾用以報警,且將此真實的歷史史實再現於《地道戰》電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時栽植?眾說不一。
一雲,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戀家鄉,自洪桐縣老槐樹下取樹種埋至新的家鄉,冉庄街頭種植成樹。70年代時,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說,古槐當為明初所植。
二雲,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墾荒耕作時種植槐樹,此說樹齡一千六百餘年。古槐因當年挖地道傷其主根而逐漸衰竭至死,1965年拍電影《地道戰》時,枝葉仍現生機,至70年代才最後枯死,槐齡能否延續一千六百餘年,不得而知。
三雲,古槐為廟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紀70年代時,共有5棵古槐散存於冉庄街側,且皆為同齡樹,冉庄寺廟多建於明,若依此說,樹齡僅三、五百年。
四雲,建村植槐。此傳說較廣,冉庄正式建村於唐,迄今千餘年。20世紀70年代某夏夜,狂風將已枯死的街心西側古槐摧毀,攔腰傾倒,部分木質還做了飯桌,細觀其年輪, 古樹確超千餘年無疑, 故古槐為唐槐,似無可非議。既為唐槐, 它已閱歷了千餘年的世態炎涼,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鐵鍾,報警於冉庄民眾,為抗擊日軍侵略,做出了卓著貢獻,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氣節。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後,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後人景仰。

④ 冉庄地道戰遺址有什麼稱呼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建於1959年,當時隸屬於冉庄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際任務的需要,紀念館幾度變更,2004年3月成立了由清苑縣縣委書記任主任的清苑縣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擔任,為縣委直屬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⑤ 冉庄地道戰遺址具體在那村 詳細沿途路線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建於1959年,當時隸屬於冉庄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際任務的需要,紀念館幾度變更,2004年3月成立了由清苑縣縣委書記任主任的清苑縣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擔任,為縣委直屬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另外,你不說你在哪裡,我怎麼知道你要過哪個村

⑥ 冉庄地道戰博物館與冉庄地道戰遺址是一個景點嗎

冉庄地道抄戰博物館與冉庄襲地道戰遺址是在一個地方,都在冉庄,大小范圍不同,側重不同,遺址面積大,紀念館是專業的陳列展示。
冉庄地道戰遺址保護區30萬平方米,現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環境風貌,完整保留著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鍋台、石頭堡、面櫃等各種作戰工事,並對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裝委員會等進行了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地下完整保留著當年作戰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籠、陷阱、地下兵工廠等地下作戰設施。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新館位於清苑縣冉庄村南九龍橋西南側,佔地24畝,總建築面積3260平方米,其中展廳1800多平方米。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