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城古遺址
Ⅰ 阜寧縣的歷史沿革
古阜寧境域,海岸線在今日縣境西北部北沙一線。淮河流經境域從北沙出海。新石器晚期,境域已有先民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境域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轄地。西漢時屬古射陽縣;晉時屬山陽縣。
金昌明年間黃河開始奪淮,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沉積於淮河出海口外,海岸線逐漸東移,境域面積日益擴大。明朝洪武年間,一批蘇州居民遷移境域。
至清朝雍正年間,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劃出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40個「圖」、鹽城縣北境廟灣、草堰等19個「里」,加上廣袤的海灘,建阜寧縣,隸屬淮安府。縣域總面積為5766.75平方公里,包括今濱海縣全部,射陽縣大部分,建湖縣、響水縣、淮安市之楚州區、漣水縣各一部分。
民國初年,阜寧縣隸屬江蘇省淮揚道,民國21年(1932年)隸屬江蘇省第十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蘇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阜寧縣隸屬淮海專區。民國30年(1941年)隸屬鹽阜行政區,民國34年(1945)隸屬鹽阜分區。同年,抗日戰爭勝利,年底,阜寧縣隸屬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民國36年(1947年)2月隸屬蘇中行政公署第五分區,民國38年(1949年)5月隸屬蘇中行政公署鹽城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阜寧縣隸屬鹽城專區,1983年隸屬鹽城市。
自1941年9月起,阜東縣(今濱海縣)、射陽縣、建陽縣(今建湖縣)、漣灌阜邊區(今響水縣)相繼建立,阜寧縣面積逐漸縮小,爾後鄰縣之間又幾度調整區劃,至1956年12月,直至現在。
Ⅱ 在過去的幾千年當中阜寧縣最早叫什麼
古阜寧境域,海岸線在今日縣境西北部北沙一線。淮河流經境域從北沙出海。新石器晚期,境域已有先民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境域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轄地。西漢時屬古射陽縣;晉時屬山陽縣。
金昌明年間黃河開始奪淮,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沉積於淮河出海口外,海岸線逐漸東移,境域面積日益擴大。明朝洪武年間,一批蘇州居民遷移境域。
至清朝雍正年間,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劃出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40個「圖」、鹽城縣北境廟灣、草堰等19個「里」,加上廣袤的海灘,建阜寧縣,隸屬淮安府。縣域總面積為5766.75平方公里,包括今濱海縣全部,射陽縣大部分,建湖縣、響水縣、淮安市之楚州區、漣水縣各一部分。
民國初年,阜寧縣隸屬江蘇省淮揚道,民國21年(1932年)隸屬江蘇省第十督察區。
廟灣古城
民國29年(1940年),蘇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阜寧縣隸屬淮海專區。民國30年(1941年)隸屬鹽阜行政區,民國34年(1945)隸屬鹽阜分區。同年,抗日戰爭勝利,年底,阜寧縣隸屬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民國36年(1947年)2月隸屬蘇中行政公署第五分區,民國38年(1949年)5月隸屬蘇中行政公署鹽城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阜寧縣隸屬鹽城專區,1983年隸屬鹽城市。
自1941年9月起,阜東縣(今濱海縣)、射陽縣、建陽縣(今建湖縣)、漣灌阜邊區(今響水縣)相繼建立,阜寧縣面積逐漸縮小,爾後鄰縣之間又幾度調整區劃,至1956年12月,直至現在。
Ⅲ 阜寧東溝的古跡
從響水車站坐車 響水直達阜寧的車子很多,或者說太多了
到新車站後。你直接往車站里跑、看到阜寧--建湖、阜寧--益林 阜寧--馬盪 阜寧--古河
的這些車子就往上坐。車子到東溝後,售票員會提醒你下車,你下車後做三輪車,告訴師傅你到哪邊。就行了。電話聯系你朋友也OK。
因為東溝這個鎮是他們這些班車的必走之路。阜寧沒有直達東溝的車子,因為東溝處於四通八達至地方,。沒有設立規矩的車站。經濟也不允許。
祝你好運 事不經不懂 路不走不平---阜寧查四爺
Ⅳ 阜寧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阜寧縣向為淮左詩禮之鄉,崇文重教,人文薈萃,走出一大批優秀才俊,打造了一個有一個文化品牌。這里是著名淮劇之鄉、雜技之鄉、散文之鄉,也是長壽之鄉、將軍之鄉,全國建築之鄉。
東園新石器遺址:位於金沙湖景區東園村。1978年10月,地方群眾采沙時在3000平方米的范圍內挖出石斧、石錛、石鏟等石器,其中一件穿孔石斧長24.5厘米,寬11厘米。考古專家通過C14的測定,這些石器都屬於新石器中晚期文物。1998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鹽城市博物館和阜寧縣文化局再次組隊,對東園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歷時2個月,共挖掘面積600平方米,挖掘出古墓葬11座,遺址2處,共出土文物49件。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和比較,此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
陸庄遺址:1995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鹽城市博物館、阜寧縣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阜寧縣板湖鎮的陸庄遺址進行研究性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18件。據出土器物考證,此遺址距今4500~4000年之間,其文化屬環太湖地區古文化代表——良渚文化類型。
馬躲古寺:馬躲寺原名壽安禪院,寺址在阜寧縣東溝鎮碩集社區馬躲村。傳說唐朝時期東遼入侵中原,李世民與遼將蓋蘇文交戰,李不勝敵,騎馬路過壽安禪院進入躲避,後人改稱壽安禪院為馬躲寺。馬躲寺原佔地12公頃,殿堂樓閣60餘間。民國初期,居住僧人常有100餘人,過著農禪生活。日寇侵華,寺毀僧散。1998年,原出家於馬躲寺、後住持上海寶山凈寺的從達大師,投入100萬元復建馬躲古寺,鎮政府無償提供土地1.47公頃,當8月動工,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偏殿、寮房等設施,至2000年底對外開放。
淮東古寺:淮東古寺位於益林鎮楊集社區的馬家盪邊,原名曇華寺,始建於明末崇德年間。相傳有一個雲游到此的僧人看中茫茫水盪中間的地塊龜地,能與水共沉浮,他便在此化緣建寺。根據《阜寧縣志》(光緒十一年本)記載:「庵有飛來鍾,相傳有雙鍾斗於空際,弋鳧者以槍擊之,得其一,邊有槍缺,今懸於庵內」。因鍾能飛故名飛來鍾。1942年,寺廟被日本侵略軍炸毀。1984年重建古寺,在上海香客、地方信徒的資助下,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的淮東古寺,已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盤龍古寺:盤龍古寺位於阜寧縣阜城鎮(原吳灘鎮)合利社區,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朝中葉,海岸線在蛤蜊港(今天的合利社區)境內,相傳,射陽河和大海交匯處的蛤蜊港常有海魔興風作浪,令周邊百姓生活不得安寧。有一天,天降祥龍,戰敗海魔,使這里風平浪靜,五穀豐登。沿蛤蜊港民眾建盤龍古寺以鎮一方。1608年春,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從杭州來此弘法,使盤龍古寺盛極一時。抗戰時期,盤龍古寺毀於戰火,一代名藍,夷為平地。2003年,經阜寧縣人民政府批准,決定重建盤龍古寺。寺院佔地2公頃,建成山門、天王殿、文殊殿、普賢殿、佛經堂等佛事用房。2009年12月6日,舉行文殊殿、普賢殿及鍾鼓樓啟用儀式。2010年又建成大雄寶殿。
興國寺:興國寺位於阜城鎮,原稱真武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原是一座道觀。北宋以前,阜城地鄰大海,地勢低窪,水災頻發。人們為企盼家鄉安寧,建真武廟以鎮水患。真武廟為一座穿斗式柁梁木結構房屋,殿堂長10米,進深5米,檐高3.5米,整個院落400平方米。殿內原來只供奉真武大帝,後來佛道同時供奉,再後來又將真武大帝的神像置於偏廂房供奉,真武廟景區逐步遍成一座佛教禪院。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派考古學家、建築專家到廟宇考證,確論這座廟宇為宋代建築,具有保存價值。1993年9月,阜寧縣政府決定將廟宇產權歸還宗教團體。1994年經修葺後對外開放,由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茗山法師手書寺名「興國寺」。2009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投入2.5億元擴建興國寺,在原來16.7畝面積基礎上又拆遷360戶附近居民,使寺廟面積達到42.7畝,由常州規劃設計院編制興國寺的重建規劃,建成集佛教文化研究、佛事活動、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寺廟。
Ⅳ 江蘇鹽城阜寧縣的由來 有幾次大的遷徙來源於何處
歷史沿革
縣治阜城鎮古名黃浦,隋以前為射陽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間於射陽河軛灣處建真武廟,得名廟灣,明處時產鹽稱廟灣鹽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為防倭患,壘土築城,稱廟灣鎮,立縣後稱阜寧城,民國時稱城廂鎮,民主建政後稱阜城鎮。
古阜寧境域,數度「陵谷互易,滄桑改觀。」大海奪田時,「怒潮嘯涌,百里為墟」,陸地遂成淺水灣。海潮東退,水灣又成陸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東退,海岸線始長期穩定在北沙、羊寨、施庄一線。此後,滄海變桑田,海岸線逐漸東移。黃河奪淮後,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於河口附近沉積,「淤墊日遠,增地日多,」至清雍正九年(1731)立縣時,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
古阜寧境域,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群活動。春秋戰國時,阜寧境域是吳國的轄地,吳亡屬越,越亡屬楚。西漢時屬古射陽、鹽瀆縣,晉屬山陽、左鄉、鹽城縣。此後,歷朝屬山陽、鹽城縣。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圖,鹽城北境仁義、長樂諸里,合場灶及海灘新漲之地設縣,名阜寧縣,屬淮安府。彼時阜寧地域廣闊,東臨黃海,西以蘇嘴與山陽相連,南至草堰河與鹽城接壤,北以雲梯關與安東毗鄰,總面積5766.75平方公里。
民國初年,隸江蘇省淮揚道。民國 21 年 (1932 年 ) 隸江蘇省第十督察區。
民國 29 年 (1940 年 10 月 10 日 ) ,建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隸淮海區。民國 30 年 (1941) 隸鹽阜區 (1941 年 9 月 1 日,鹽阜區行政公署在阜寧縣陳集成立 ) 。同年 6 月 3 日,析縣境西南部蘇嘴、大沖、條黃等 6 鄉,與淮安、漣水各 2 個鄉建立淮 ( 淮安 ) 、漣 ( 漣水 ) 、阜 ( 阜寧 ) 邊區,隸屬淮安縣;同年 9 月,析縣境東北部 2 、 3 、 6 、 12 區建立阜東縣;析北部 11 區和 8 區部分建立漣 ( 漣水 ) 、灌 ( 灌雲 ) 、阜 ( 阜寧 ) 邊區,後改為潮南縣,於 1942 年改為濱海縣。民國 31 年 (1942 年 5 月 ) ,析縣境東南部射陽河以南,串場河以東的 6 、 9 區及 7 區、 12 區各一部分建立射陽縣。民國 34 年 (1945 年 ) ,隸鹽阜分區;同年 12 月,隸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
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後,隸鹽城行政區。 1983 年隸鹽城市。
Ⅵ 阜寧這塊陸地在古代什麼時候形成的
今天阜寧縣城區是到宋~元時期才形成灘塗,到明代開始居民大規模遷入、清代正式設縣
古阜寧境域,海岸線在今日縣境西北部北沙一線。淮河流經境域從北沙出海。新石器晚期,境域已有先民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境域先後為吳國、越國、楚國轄地。西漢時屬古射陽縣;晉時屬山陽縣。
金昌明年間黃河開始奪淮,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沉積於淮河出海口外,海岸線逐漸東移,境域面積日益擴大。
至清朝雍正年間,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劃出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40個「圖」、鹽城縣北境廟灣、草堰等19個「里」,加上廣袤的海灘,建阜寧縣,隸屬淮安府。
Ⅶ 阜寧有什麼著名的景點啊
馬躲寺:原名壽安禪院,寺址在阜寧縣東溝鎮碩集社區馬躲村。傳說唐朝時期東遼入侵中原,李世民與遼將蓋蘇文交戰,李不勝敵,騎馬路過壽安禪院進入躲避,後人改稱壽安禪院為馬躲寺。
淮東古寺:位於益林鎮楊集社區的馬家盪邊,原名曇華寺,始建於明末崇德年間。相傳有一個雲游到此的僧人看中茫茫水盪中間的地塊龜地,能與水共沉浮,他便在此化緣建寺。
巢城遺址:在金沙湖景區的喻口村,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興建。唐廣明元年春(公元880年),黃巢率部在淮東修整,憑借射陽河屏障,築土為城,招兵買馬。
Ⅷ 阜寧縣盤龍古寺和靈塔是一家的嗎
喬冠華故居 清水河 朦朧塔 施耐庵紀念館dd范公堤遺址 顧正紅烈士故居內 海春軒塔 九龍口風景容區dd灌河 永寧寺 鹽城新體育館 小海溫泉dd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望夫台 射陽縣息心寺 陸公祠dd董永祠墓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 夕照雙株 淮東古寺dd響水臨近景點東海 灌河大橋 鯨群暢游過灌河 鎮海禪寺dd胡喬木故居 馬家盪 泰山寺 鹽城市博物館dd古雲梯關 臨近景點羊寨桃花 馮道立故居 射陽河口風景區dd海堤公園 射陽街區風景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 郝柏村故居dd阜寧外灘 顧正紅烈士故居 大豐斗龍庄園 巢城遺址dd卻金亭 荷葉亭 吳嘉紀祠堂 古雲梯關dd馬良廟 興國寺 大縱湖風景區 三倉烈士陵園dd宋曹故居 王橋戰斗烈士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