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縣遺址
⑴ 土司遺址的建築遺址
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
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宣慰司的治所遺址,永順宣慰司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宮殿區、衙署區、司法區、墓葬區、宗教區、教育區、居民區、作坊區八大功能區;布局合理,建築精巧,功能完善,祖師殿、玉皇閣、文昌閣、土王祠、子孫永享牌坊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牆、遺址排水系統、碧花山莊、德政碑、釣魚台、觀獵台、練兵場等歷史遺跡豐富。老司城既是靜止的文物,又是活著的文化。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400餘年雨蝕風化,木質建築於20世紀70年代失去最後輪廓,但條石鋪設的街蒼、土石壘砌的城牆仍清晰可見。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海龍屯遺址位於貴州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岩山東麓,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所在山峰相對高度約350米,三面環水,一面銜山,地勢險要,如今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牆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後關、西關、萬安三關依然屹立。囤頂平闊,囤內遺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組重要建築基址,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銀庫、四角亭、採石場、校場壩、環囤馬道和敵樓等遺跡。
⑵ 咸豐縣2016年春8年級歷史前100名
咸豐縣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咸豐縣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湖北西大門。縣名取「咸慶豐年」之意,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位於鄂、湘、黔、渝四省(市)邊區結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慶市黔江區53公里。地處武陵山東部、鄂西南邊陲;扼楚蜀之腹心,為荊南之要地。縣政府駐高樂山鎮。
咸豐縣國土總面積25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萬公頃。平均海拔800米左右。轄10個鄉鎮一個區,263個村,總人口36.4萬人(2013年數據),有土家族、苗族、朝鮮族、東鄉族、蒙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
中文名稱
咸豐縣
外文名稱
Xienfeng Kounty
行政區類別
行政縣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轄地區
轄5個鎮、5個鄉、5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高樂山鎮
電話區號
0718
郵政區碼
445600
地理位置
鄂、湘、黔、渝邊區結合部
面 積
2550平方公里
人 口
36.4萬人(2013年數據)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和南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唐崖土司城遺址、坪壩營生態旅遊區
火車站
恩施火車站
車牌代碼
鄂Q
少數民族
土家族、苗族等18個民族
行政代碼
422826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形
4 自然資源
▪ 植物
▪ 動物
▪ 礦藏
▪ 水力
5 人口民族
6 經濟概況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交通
8 社會
▪ 教育
▪ 民生
▪ 文化
▪ 醫療衛生
9 名勝古跡
10 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編輯
咸豐縣風光 (20張)
周朝以前屬蠻夷國。周期初年是巴子國的地方,以後是子國地;戰國是楚國巫郡的地方;秦朝屬黔中郡;漢朝屬武陵郡;東漢合到南郡;三國到晉朝屬建平郡管轄;齊梁時屬宜都郡管轄;北周時期,咸豐、來鳳、宣恩三個縣稱烏飛縣;
隋朝時期,咸豐、來鳳兩縣稱開夷縣,屬施州管轄;唐朝將州改為郡,取消開夷縣設清江縣(包括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五代又劃咸豐、來鳳兩縣為感化州。宋朝為,富州地,後改為羈縻柔遠州,初名懿州,後改為安定州。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改州設散毛府;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改為散毛寨,同時設置唐崖司、龍潭司、金峒司。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其地,七年(公元1374年)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豐縣龍潭河以南地)設大田軍民千戶所,轄大旺、龍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大田軍民千戶守御。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將大田軍民大戶所及唐崖、龍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設一縣,經湖廣總督邁桂奏請清世宗皇帝欽定為咸豐縣,蓋取「咸慶豐年」之意。(根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從雍正十三年(1735)設置咸豐縣,到咸豐元年(1851)咸豐帝登極,咸豐縣比咸豐帝早116年。因此,咸豐帝與設置咸豐縣無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直隸於省;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屬荊南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屬施鶴道;十六年(1927年)廢道復隸於省;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屬鄂西行政委員會;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月16日,改為第七督察區專員公署,至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咸豐均屬之。
1949年11月11日(農歷已丑年九月二十一日)縣城解放,咸豐縣人民政府隨之成立,隸屬湖北省恩施地區行政公署(原為恩施地區專員公署)。[1]
1970年,屬恩施地區。
1983年,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編輯
咸豐田寨河自然風光
2010年底,咸豐縣轄5個鎮、5個鄉,5個居委會、263個村委會。[1]
下轄鄉鎮有高樂山鎮、忠堡鎮、甲馬池鎮、朝陽寺鎮、清坪鎮、丁寨鄉、尖山鄉、活龍坪鄉、小村鄉、黃金洞鄉。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咸豐縣地處武陵山東部、鄂西南邊陲;扼楚蜀之腹心,為荊南之要地,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東經108°37′8〞-109°20′8〞,北緯29°19′28〞-30°2′54″,位於鄂、湘、黔、渝四省(市)邊區結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慶市黔江區53公里。[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280px; top: 38px; z-index: -5947256;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咸豐縣
地形
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有較大洞穴333個,主要高山有星斗山、人頭山、二仙岩、坪壩營等,共7900多個山頭。地形地貌復雜,呈南部高、中部低、東部向西部傾斜。沿龍潭河河床東北高、西南低,形成河水倒流,境內海拔最高點1911.5米,最低點445米,相對高差為1466.5米,以二高山地區為主,占總面積的68%。唐崖河流經中部。[2]
自然資源
編輯
植物
咸豐麻柳溪風光
2010年,咸豐縣咸豐森林覆蓋率高達77.2%,是鄂西林海的主幹。優良的生態,適宜的氣候,孕育了豐富的物產。現已發現草本植物160多科900多種,擁有珙桐、古杜鵑、紅豆杉等10多種世界級珍品樹種群落。「金絲桐油」馳名全球,優質壩漆遠銷海外,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已發現葯用植物178科1172種,以雞爪黃連、雞爪白術、黨參、甜味絞股藍、半年爛七葉一枝花、竹節人參等為主的名貴中葯材,有「華中葯材庫」之譽。
咸豐是中國優質烤煙生產基地,這里盛產的烤煙,以其品質飲譽。咸豐素有「湖北仔豬第一鄉」之美稱,這里生產的「湖川山地豬」享譽湘、鄂、黔四省市,其加工製作的「富硒乳豬」系列產品,享譽全國,暢銷東南亞。[1]
動物
野生動物多達210餘種,有金錢豹、香獐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有獼猴、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果子狸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20種境內的忠建河是省級大鯢自然保護區。[1]
礦藏
截止2012年,咸豐縣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已發現礦產40多種,有稀世珍品貴妃玉、松香玉,有世界罕見的高品位硒資源礦床約1.67萬公頃,煤炭、汞礦為A級儲量,重晶石、大理石、方解石、銅礦、高嶺土等13種礦為D級儲量。其中含煤地層面積534.81平方公里,儲量1644萬噸,保有儲量1500萬噸。
水力
境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達到22萬千瓦。[1]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咸豐縣總人口363710人,其中:高樂山鎮73764人,忠堡鎮15633人,甲馬池鎮17145人,朝陽寺鎮14259人,二仙岩鎮8340人,清坪鎮45378人,丁寨鄉30288人,楊洞鄉35472人,大路壩鄉9213人,尖山鄉39529人,活龍坪鄉29348人,小村鄉20588人,黃金洞鄉24753人。[3] 截至2013年,總人口36.4萬人。[3] 咸豐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全縣1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
民族
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朝鮮族、回族、東鄉族、蒙古族、畲族、滿族、布依族、彝族、羌族、瑤族、高山族、壯族、傣族等11個少數民族。[4]
經濟概況
編輯
綜述
咸豐縣,2009年生產總值達到27.4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8年的42.1∶21.8∶36.1調整為38.7∶22.9∶3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03億元,突破10億元大關;實現財政總收入2.77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7億元,突破1億元大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6元;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6.62億元和11.4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7.1億元。
第一產業
坪壩營生態旅遊區
2010年,咸豐縣夏糧播種面積183417畝,比2009年下降0.85%,其中:洋芋種植面積180628畝,下降1.01%。夏油種植面積大幅增長,全縣種植油菜74839畝,比去年凈增5000畝,增長7.14%。預計夏糧產量31827噸,比去年增長17.08%,油菜籽產量9344噸,增長15.23%。畜牧生產小幅增長。上半全縣出欄肉豬24.86萬頭,同比增長1.5%,季末生豬存欄46.25萬頭,增長0.3%。居民菜藍子工程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縣建成蔬菜基地45887畝,春菜產量55043噸,比去年增長18.92%。
第二產業
2010年,咸豐縣大河邊電站建設正式啟動,建成後水電總裝機將再增加1萬千瓦,達到15.1萬千瓦。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依託優勢資源,重點發展石材石化、林產品加工、綠色食品加工等資源型工業。工業園區主園區先後有8家企業入園開工建設,目前已有鑫鑫麻織、新明龍石業、磊源石材等3家投產,武陵礦業、櫻桃林業、佳德木業即將建成投產,鑫磊礦業及園區標准化廠房正在加緊建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6家,達到45家。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全年工業企業技改投入2.25億元,匯龍食品、楚焱紙業等企業技改項目竣工投產。積極推進銀企合作,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投放貸款2.56億元,新增1.24億元。工業完成增加值4.97億元。
第三產業
財政
2010年,咸豐縣實現財政收入21550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3.7%,完成全年收入計劃的74.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936萬元,比上年增長28.3%,完成年度預算的57.9%。一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7%,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稅收收入達到5069萬元,比上年增長34.8%,在一般預算收入中的比重73.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6個百分點。共實現財政支出26955萬元,比上年上升25.4%,占年度預算的50.3%。
金融
2010年,咸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88043萬元,比年初增加21886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201119萬元,比年初增加25366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31762萬元,比年初增加1714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66297萬元,比年初增加6383萬元,中長期貸款65374萬元,比年初增加11276萬元。信貸結構更加優化,重點領域投入得到增加。從貸款的性質看,前6個月,我縣固定資產貸款、經營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分別增加2100萬元、4292萬元和10398萬元,分別占貸款增量的12.2%、25.1%和60.1%。
外貿
2010年1-5月,咸豐縣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外貿出口大幅增加。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94.5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200.4%,完成全年計劃的48.6%。其中山茶油出口78.65萬美元,馨源茶業公司完成茶葉出口60.47萬美元。
交通
編輯
咸豐境內有椒石、利咸、咸來三條省道和恩黔高速公路,長渝、滬蓉兩條高速公路,渝懷、枝萬兩條鐵路,恩施許家坪、黔江舟白兩個機場,打造咸豐「承東啟西,東進西出」的區位優勢。
2010年,咸豐縣新建出口公路16公里、通鄉公路22.2公里、通達工程84公里、經濟循環路20公里;加強道路養護,干支公路和農村公路好路率分別保持在90%和85%以上。
社會
編輯
教育
咸豐一中
2010年,咸豐縣基礎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進一步發展,城鄉辦學條件得到改善。通過實施國家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項目,咸豐縣共有29所學校實施了71個項目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新增校園面積200多畝,新建校舍5萬多平方米,消除D級危房3萬平方米。[1]
咸豐一中
咸豐縣第一中學是恩施州重點中學,前身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咸豐初中分校」,建於1938年。1938年7月,湖北省政府將武昌中學、勺庭中學遷至咸豐,由陳誠兼任校長。1949年後,學校更名為「湖北省立初級中學」。1956年定名為「湖北省咸豐縣第一中學」。
咸豐縣職業技術學校
咸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由原咸豐二中,縣職業高中、縣農機學校合並而成,集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於一體。2005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同時,還是咸豐縣首批「人民滿意學校」、州級文明單位和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省級安全文明校園。 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規范科學,成效顯著,2005、2006兩年高考在全州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咸豐縣民族技工學校
咸豐縣民族技工學校是經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發展和改革委聯合批准設立的一所集全日制中、高級技工人才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一體的中等技工學校,同時也是湖北省職業技能培訓定點機構、湖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基地,恩施州「雨露計劃」培訓示範基地,享有省級同類學校招生、培訓、政策優惠等同等待遇。
咸豐民族中學
咸豐縣民族中學是全縣唯一的一所縣直初級中學,始建於清朝嘉慶中葉,始稱蔚文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名為咸豐縣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十七年改為縣立中心小學。建國後,學校於1950年被命名為城關中心小學,1974年為城關鎮繼紅中學,1984年定為現名---咸豐縣民族中學。學校校址於1984年由原蔚文書院遷至縣城東架鼓山腳下。
民生
2010年,咸豐縣縣已建成規范化中心衛生室32個,建築面積達8876平方米;完成6個鄉鎮衛生院國債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7450平方米;先後投入資金243.5萬元,完成了建築面積達2323.8平方米的縣鄉兩級傳染病救治機構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農民參合率已達90%,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緩解。[1]
文化
2010年,咸豐縣文化體育事業全面進步,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該縣有13個民間文藝團體活躍於城鄉,廣場文化、院子文化方興未艾;「2131電影工程」在農村各地深入實施,並受到文化部的表彰;文學創作成果豐碩,幾年共出版文學專著10餘部;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唐崖土司城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劇等民間藝術得到繼承和發展;競技體育走出低谷,參加全省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3金4銀3銅的好成績。[1]
醫療衛生
2010年,咸豐縣衛生改革發展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0.63萬人、參合率93.1%,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1萬人、參保率95.1%;農村衛生設施和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處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啟動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食品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名勝古跡
編輯
唐崖土司城遺址
咸豐唐崖--土司村
位於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佔在4平方公里。元置唐崖軍民千戶所,明洪武7年改長官司,清雍正13年改土歸流屬咸豐縣,乾隆元年駐通判,乾隆37年駐把總。明萬曆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屢建戰功,聲威顯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幹,治理有方,土司城修整一新,3街18巷36院縱橫交錯,城內設有教場、閱台、萬畎園、大小衙門及左右營房。[5]
唐崖土司皇城緊連咸豐朝陽寺電站水庫,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
咸豐地震遺址
大垮岩、小垮岩,壁立千仞,猶如刀削斧劈;向家灣、樅木坪地表2.34平方公里的崩滑體、堆積壩,亂石穿空,蔚為壯觀;蛇盤溪、小滲塘堰塞湖雖然已被山洪沖決,但其遺址尚存;汪大海峽谷幽幽,碧水漣漣。歷經150年的風雨侵蝕,發生於清朝咸豐年間的咸豐地震,留在如今咸豐縣大路壩區境內的地震遺址景觀仍歷歷在目。大路壩乃鄂渝交界之地,諸多地震遺址除小南海湖泊屬重慶黔江外,其他皆屬咸豐縣。其中,氣勢最為奪人的,當數大垮岩、小垮岩:原本海拔1500米的綠井山,地震時被削去800米;4500萬立方米的崩滑體向西面的向家灣、樅木坪推移2公里,阻塞山谷,形成長1170米、寬569.8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壩,其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堰塞湖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成為研究地震災害的不可復制的寶貴自然實體。[6]
● 咸豐坪壩營生態旅遊區
咸豐坪壩營生態旅遊區位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坪壩營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咸豐縣南端,與恩施州來鳳縣、重慶黔江區接壤,總面積為145平方公里。坪壩營是一個生物種群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的森林生態區,有著「湖北的大興安嶺」之美稱。坪壩營原始生態旅遊區以古、奇、秀、幽、野等景緻構成的濃郁原始氣息為顯著特色,是中國中西連接部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7]
● 唐崖河旅遊區
咸豐坪壩營生態旅遊區
恩施唐崖河旅遊風景區位於咸豐縣境內,地屬武陵山區,以唐崖河流域為主線,是中國最大的原生態土司文化旅遊區。黃金洞古稱黑洞,地處恩施、利川、咸豐交界之地,據中國和比利時洞穴專家聯合考證,此洞形成於侏羅紀以前,迄今已有1.5億年,其罕見的地質奇觀,璀璨的人類文明,堪稱世界自然與文化寶庫。旅遊區內山雄水奇,民風原始,有武陵百里畫廊之譽。土苗羌侗等十八個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哭嫁歌、擺手舞、儺戲、茅古斯等等。
著名人物
編輯
咸豐縣是革命老根據地,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項英等174位將帥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留下了不朽戰績。
詞條圖冊
望採納
⑶ 唐崖土司皇城導游記
遺址位於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咸豐縣尖山鄉現改名(唐崖鎮)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 。
400餘年雨蝕風化,木質建築於20世紀70年代失去最後輪廓,但條石鋪設的街蒼、土石壘砌的城牆仍清晰可見。
唐崖司村,面臨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縣城30公里。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豐縣四大土司之最。所轄范圍方圓近二百里,城址內隨處可見殘缺磚瓦,以及殘陶、瓷器碎片,文化層最厚處可達1米左右,現城址中還保存著土司時代的重要文物遺跡,如石牌坊、石人石馬、土王墳以及城牆、街巷等。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歷位460餘年。元時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過降為長官司,永樂二年升授安撫司,並頒授活龍、蒼蒲二副司。天啟年間,覃鼎奉命征討,戰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職,朝廷賜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個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為長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於元代初期,明朝達到鼎盛時期,擁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宮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閱書院、靶場、箭道、左右營房、萬獸園,等還有8大寺院36箍井。現存的遺址東西長77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5775平方米。整體建築分政治、宗教、軍事、文化、經濟、綜合、娛樂和墓葬八大組成部分。
⑷ 唐崖土司城的介紹
遺址位於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⑸ 施南宣撫司皇城遺址 我想知道下現在他的周邊狀況,最好有該遺址的詳細照片!
施南宣撫司皇城遺址
位於宣恩縣珠山鎮西北9公里中壩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兩層磚木結構,六進五院,佔地1500畝,門額上方嵌有「施州衛世襲宣撫使司」石碑。施南宣撫司為施州衛四大土司之一,歷經元、明、清三代,以覃耳毛為始祖,到清雍正十三年覃禹鼎歸流朝廷時止,共十八代,統治時間長達460餘年,其勢力范圍轄今宣恩縣北部、利川市西南部、恩施市西南部、咸豐縣西南部。
⑹ 湖北省咸豐縣有什麼著名的旅遊景點
咸豐縣位於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雲貴高原東延武陵山余脈與大巴山之間。東經108°37′38″~109°20′8″,北緯29°19′28″~30°2′54″。東接宣恩,南臨來鳳,西界黔江,北連恩施、利川。面積2538平方公里,縣治高樂山鎮距州府100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總面積的22.98%;海拔800米~1200米的三高山佔62.83%;高山佔14.19%,最高處甲馬池鎮坪壩營管理區的石灰窯1911.5米,最低處朝陽寺鎮的馬家壩440米。30度至65度坡地約占總面積的30%。因地形起伏較大,小氣候特徵十分明顯。海拔950米以下區域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以上區域則為北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總的表現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較大,日照較少,霧日多,低山無霜期長。交通以公路為主。有省級公路3條152.26公里,分別連接重慶黔江、萬縣和湖南的湘西。
光榮的革命歷史和獨特的地質地貌構築咸豐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典型的有:唐崖寺土司遺址、穿洞慘案紀念地、忠堡大捷紀念地、小南海、黃金洞、朝陽寺水庫。
唐崖寺土司遺址位於咸豐縣唐崖司鎮東3公里處,是汀鄂川黔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的遺址。
唐崖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後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光獨具。
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於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並峙而方,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於土司城後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集中體現了土家民俗文化。
⑺ 唐崖土司城的土司城遺址聯合申遺
咸豐縣全面啟動唐崖土司城「申遺」工作
3月14日,咸豐縣人民政府縣長戴清堂主持召開了有發改、財政、文體、民宗、住建、國土、廣電、旅遊以及尖山鄉、朝陽寺鎮、唐崖寺村民代表等相關人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唐崖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認真籌備2014年6月接受國際專家的現場考察,2015年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驗收。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今年2月中旬通過現場考察,認為唐崖土司遺址歷史悠久、保存良好,具有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具有很高的人文和經濟價值。今年3月初,國家文物局對去年11月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進行更新,確認湖北咸豐唐崖土司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正式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今年3月9日,湖北、湖南、貴州三省文物局、遺址所有地黨、政領導齊聚長沙召開了「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次聯席會議」,專門就聯合申遺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建立了聯合申遺工作機制,確定了主要職責、議事規則等重要內容。
目前,咸豐縣已將「申遺」工作作為「提升『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 新的旅遊目的地和文化產業核心,為湖北建設文化強省提供有力支撐」的戰略目標納入全縣工作重心,制定了《唐崖土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劃分了五個關鍵節點,建立了七個工作小組,明確了九項目標任務,落實了多項政策措施。以確保「申遺」籌備順利推進,確保「申遺」圓滿成功。
⑻ 寫咸豐唐崖土司城遺址的作文400字
唐崖土司城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境內,距縣城28公里的尖山鄉唐崖司村。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豐縣三大土司之最。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15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唐崖土司始封於至正十五年(1355),鼎盛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廢止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共歷時元、明、清三代381年。土司時期,從首任土司覃啟處送始,至末代未承襲的覃光烈止,唐崖覃氏共沿襲17代,屬於中央王朝認可的土司共存在16位,其職級歷長官司、千戶、安撫司、宣撫司等多個等級,以長官司為主,屬於較低級別的土司。
鼎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恢宏壯觀,共建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內設土司衙署、書院、靶場、營房、萬獸園、養馬場、寺廟宗祠、存錢庫等多處設施。遺址中現保存完好的有「荊南雄鎮」石牌坊、張王廟的「石人石馬」、土司皇墳以及城牆、街巷等。
唐崖土司城遺址是明代重大歷史事件「奢安叛亂」的產物。該城在選址布局上,充分利用周邊的天險地形,環山抱水,地勢上逐級抬升,再配合人工城牆,可謂固若金湯,在冷兵器時代,該城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堡壘城市;唐崖土司城在坐向上突破傳統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體現了土家人特有的習俗文化。該城在建築、雕刻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漢土文化的融合。
⑼ 湖北咸豐唐岩司的來歷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始建於元至六年即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始建於元朝的唐崖土司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建造別具一格,集中體現了土家民俗文化。
其他: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東鄉族、滿族、布依族、羌族等6個少數民族。咸豐唐岩司山清水秀,尚未被完全開發,所以自然生態系得以完好的保存,是湖北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下圖為咸豐唐岩司全景圖:
⑽ 咸豐縣城到唐崖土司遺址怎麼坐車
咸豐縣城到唐崖土司遺址26公里,沒有直達公交車,可以打的或自駕車前往,具體位置和線路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