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耿國遺址

古耿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12 17:45:30

❶ 耿姓的簡介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牘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麼祖乙何許人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牗音ku牘,將他的兒子契牗音xie牘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牗音ao牘。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牗音geng牘。」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麼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跡,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該村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猶存。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如今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強」)的臨猗農村老家就是一個耿氏後裔的集聚地,整個村子裡幾乎全姓耿,據老輩人講,我們村過去就有續修家譜的習慣,每隔幾年就要續一次家譜,到文革前家譜資料摞起來足有半人高,人稱「文獻世家」,只可惜這些家譜資料在文革中作為宗族勢力的典型,被當作階級斗爭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圍內參觀展覽,至今下落不明,實感可悲可嘆。

❷ 雲南水下古城之謎,是怎麼回事

雲南一個叫耿衛的潛水愛好者在我國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撫仙湖,發現水下有類似石板的東西,水底下面那種幽靜的感覺立即觸動他想像的神經。 在耿衛的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叫吳學藝的人,此人是個漁夫,對水中石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記者找到了吳學藝。吳現年28歲,從12歲起就開始在撫仙湖上捕魚。當記者問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築」這回事時,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帶有暗礁,當地叫「石龍」。1998年,他經常看到耿衛及其朋友在湖中潛水。有一次,他對耿衛說,這樣潛來潛去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潛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什麼。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築」這回事。 現場目擊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衛「水下發現」的前後過程後,記者要求看看耿衛在水中拍攝的錄像。經過多次商量,耿衛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開的另外幾盒帶子,說他從發現到如今只向外界公開過其中的一盤帶子。 錄像中顯示的時間為2000年10月26日15時至16時左右,記者看到不但有耿衛以前所說的東西,而且還有三角形的石體、陶片。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顯感覺到台階的大體輪廓和斜坡的規模,而耿衛說這堆水下建築群有七八百平方米。為進一步探究真情,記者提議耿衛當著記者的面再進行一次水下實錄。 11月24日10時30分,臨時組成的「探險小組」從耿衛家出發。在快艇上,記者感覺撫仙湖深不可測,藍不見底。 12時20分,在找到確切的位置後,耿衛提著防水攝像機,對著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吳正兵瞬間便沉入水下。 約20分鍾後,冷得有些發抖的耿衛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時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此次下水我發現了一根石柱,呈比較規則的方形,還有一些紅砂石。原來只發現有青石,而且被掛著的魚網也沒有以前多,遺憾的是仍沒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發現的石牆。」 眾說紛紜 為全面了解撫仙湖的情況,去年11月25日,記者采訪了當地對撫仙湖比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張墅(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記載的俞元縣是在公元前106年。從歷史的考證來看,現在的水位與原來差不多,漢朝時有過災害,元朝時有過地震,但一直未予記載。我沒看到錄像,如果真是建築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楊應康(原澄江縣文化局局長):撫仙湖現在的位置是由於原來地層的擠壓造成的,湖內很可能有個槽,有陡有平。現在湖邊有幾個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當時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說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衛的發現可能是一古建築,發生地震時使附近村落陷進去了。我自己覺得像個碼頭,那斜坡上石孔內的石釘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張慶貴(當地老人):湖水曾經把幾塊石頭推上岸來。有一塊的一面特別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邊,看上去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寬約20米、長有幾百米的「石龍」。 吳學藝(當地漁民):我常在撫仙湖打魚,別人說「石龍」一帶常掛網,但為了打到大魚,我常在那一帶下網,有一次我覺得這些石頭怪怪的,於是就順手撈了一塊石頭上來,放在金銀山腳下。那一帶沒有小石頭,原來當地人也撈起來一些做成捕魚的溝幫,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時,能隱約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專家分析 在耿衛的「水下發現」消息經媒體報道以後,各路相關專家也紛紛出馬,為這一發現作考證。 據耿衛講,對他在水中撿到的惟一一塊陶片,有關專家看看錄像就驚呼:「是東漢的!」同時,類似的專題研討會、座談會也開過幾個。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猜想和馬虎,學術界保持了冷靜,專家們仍在深思與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記者采訪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志龍。他分析,從石塊的水下堆積結構、石面情況而言,再加上有關石槽上的跡象來看,應該是人工建築。原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先充則指出那些石塊的堆砌決不是原始的堆壘,從紋理上、組合上、搭配上都說不過去,應該定為「有人工痕跡的水下堆積物」。

❸ 耿國在哪裡最好有地域圖

古耿國遺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城區東南10公里的王村。由商祖乙建立於公元前1525年,是當時商的諸侯國,次年由於河患,遷至刑,後封弟弟祖丙於耿地,建立耿國。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族人於耿(今山西.河津東南一帶),再次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

❹ 商周時期耿國是怎麼行成的

商代末年有耿國,是商朝的附庸國。古耿國是商代建立的一個侯國,是商王朝的一支,規模相當於現今的一個縣。這個諸侯國經歷了32位國君,延續了700多年,在歷史上曾創造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周朝建立後滅掉了耿國,後來周王室封王族中人於耿,建立耿國,春秋時它又被晉國滅掉。

❺ 黃河邊古國家的首都

夏:封父國都城(現在河南開封)
周代:商丘 (現在河南)
秦代:咸陽(現在西安)
漢朝:長安(現在西安)
隋朝:長安(現在西安)
唐朝:長安(現在西安)
宋朝:汴梁(現在河南開封)

❻ 耿國的古城遺址

古耿國遺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城區東南10公里的王村。由商祖乙建立於回公元前1525年,是當時商的諸侯答國,次年由於河患,遷至刑,後封弟弟祖丙於耿地,建立耿國。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族人於耿(今山西.河津東南一帶),再次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

❼ 西方建築遺址(圖片 文字)

吉薩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薩金字塔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大多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河上游西岸吉等地。吉薩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為花岩。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所以被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埃及共有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局宛如迷,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建造它呢?
羅馬大斗獸場
羅馬大斗獸場位於古羅馬廣場較低的一頭,佔地六英畝,像一座由石灰石壘成的頂部凹陷的小山。外牆高約一百五十七英尺,布滿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門,黑森森的拔地而起,直插淺藍色的天穹;內部周長一千七百九十英尺,為一裂痕累累的巨大橢圓型磚石建築,場上縱橫交錯著一條條像敞開的傷口般暴露在外的坑道。
這座龐大的斗獸場在血腥味最濃的鼎盛時期是始終座無虛席,最狂熱的場面比比皆是,但卻從未能像今日作為一座廢墟那樣打動人心。
羅馬大斗獸場由皇帝韋斯巴薌在公元72年下令修建於公元80年建成。角斗活動一直持續到403年,斗獸場直到公元八世紀還幾乎完整無損。此後五百年在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爭中,它主要被用做堡壘。
在文藝復興初期,斗獸場里曾舉行過鬥牛活動;它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醫院。在紅衣主教發內爾塞拆取斗獸場的石塊去興建自己的宮殿時,它才急劇衰敗下來。紅衣主教這樣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羅三世的許可。教皇欽准他在十二小時內可以隨意拆運那些石塊。法爾內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難以計數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爭相效尤,除了法爾內塞宮外,巴爾貝里尼宮、威尼斯宮、坎切萊里亞宮都是用斗獸場的石灰石建造的。
教皇西科斯圖五世在劫後的遺跡里辦起了一座紡織廠。克來萊門特十一世又把它改成了火葯廠。最後他將這座斗獸場用來紀念殉難的基督徒,在它的一條拱廊里建立了一座附屬教堂。由於管理這座教堂的教士遇刺身亡,1742年本尼狄特十四世讓人給斗獸場安上大門,裝上鐵柵,直至今日。
大斗獸場是連接的拱券支撐的,在它的表面,羅馬人巧妙地「貼」上了一層古希臘柱式,它在表面雖然只起裝飾作用,卻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著實際支撐的作用。如果你用有關希臘柱式的知識支辨認,就可以看出原來羅馬人是如此精通希臘柱式的語言內涵。他們氫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層,讓人感到它們在有力地支撐著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層的愛奧尼柱式顯然是一種過渡,它們優雅地舉起斗獸場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後一個承重層,它們華貴的儀態使斗獸場充滿生機,好像花環盤繞在斗獸場的頂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過渡的順序,被羅馬人恰到好處地發現和運用了。
在大斗獸場的外部造型上,羅馬人為了實際的需要把希臘柱式進行了重新拼裝,檐部變成了圓開斗獸場的裝飾帶。我們很容易想像如果沒有這些希臘柱式的裝飾,大斗獸場將會多麼單調和乏味,——羅馬的工程師藉助希臘藝術家的作品,表達了他們追求美和文化素養的願望。在羅馬建築中,希胼柱式一直被當作「形容詞」來使用,因為安排得恰到好處,它們往往又好像具有「動詞」的意義。更重要的,隨闃在大斗獸場形體上的希臘柱式組成的網格,展示了羅馬建築的「語法」。羅馬建築藉助希臘的語言,表達了它的思想。
亞歷山大地下陵墓
地下墓穴坐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西南的馬里尤特沙漠中,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公元3世紀,埃及的殉教者美納斯葬在這里,其墓地成為埃及最初的基督教徒朝拜聖地之一。在亞歷山大主教和拜占庭王室的支持下,崇拜美納斯的浪潮不僅席捲拜占庭帝國,而且波及羅馬、高盧和日耳曼等地。為滿足日益增多的信徒的需要,阿卡丟(公元395-408年)和耿奧多斯二世(公元408-450年)在位期間,敕令修建了一座規模巨大的新教堂阿布米那。阿拉伯人奪取埃及後,朝拜阿布米那之風隨之中斷。到了法特米時代,聖地已無人問津。今日所見僅是一些殘垣斷壁。挖掘工作始於1905年,現在聖城輪廓已為世人所知。建築布局為:大教堂居中,其前部為覆蓋陵墓和前祭台遺址的中庭;與大教堂相互對應的是一座八角形聖洗堂;在南面即主體建築的後部,建有修道院、信徒居室、浴室和工場;在北面和東面,各有一座教堂,其中稱為「東方」的教堂恰好位於修道院的中央。
聖城佔地遼闊,建築用料豪侈,建築物主體用小石塊砌壘,大理石石柱、柱頭和柱頭下楣雕鑿考究精細,大理石可能取自著名的亞歷山大採石場。祭台間內壁裝飾有大理石雕刻和鎦金鑲嵌圖案。
埃及古都亞歷山大城曾是偉大的文化藝術中心,而阿布米那則是這一時代的唯一遺存,它巧妙地融匯了拜占庭藝術和埃及法老時代的傳統文化。阿布米那遺址同時還顯示了東方基督教在最初幾個世紀里的蓬勃生機。自此之後,第一批修道院便誕生了。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278年—15世紀),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鍾樓始建於1173年,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便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

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志,1987年它和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一起因其對11世紀至14世紀義大利建築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

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建於1017或1037年(時間有爭議,一般說是建於1037年),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在雅羅斯拉夫城的中心,建立了這個時期主要的,中世紀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索菲亞大教堂,教堂長37米,寬55米,高29米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羅斯的大主教住持於此,大公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簽訂國際條約。現在這里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基輔10世紀的全景模型展出了被蒙古侵略者破壞前的基輔市貌。這里還建立了斯拉夫民族的第一個圖書館。
烏克蘭國家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索非亞博物館》位於首都基輔的中心,佔地5公頃,這里坐落著建於11-18世紀的美麗的古建築群。在文化保護區內,最著名、最寶貴的建築當屬—索非亞大教堂,該建築1990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泰姬陵,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莫卧兒帝國著名建築。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莫卧兒帝國國王沙傑汗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年建成。它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准C (I)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是北京時間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跡」之一。

從數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為飯店的標志、酸辣醬和調味品的商標,實際上它被用在隨便什麼地方,人們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盡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厭,它仍舊能使人驚訝。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出不同的特色。雖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間浮動。它的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令無數參觀者驚嘆不已的奇跡。估計有2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歷時22年才完成。據說一位法國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參與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沒有一位建築師被記錄肯定參與了陵墓的建造——這對這個建築物是很適宜的,因為建造它的本意在於讓人們只記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里外的採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種純白色建築。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制的門,裡面有金制欄桿和一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後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❽ 耿姓我是耿姓,我為此姓而驕傲,但不知姓氏來源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牘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麼祖乙何許人

耿姓
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牗音ku牘,將他的兒子契牗音xie牘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牗音ao牘。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牗音geng牘。」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麼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跡,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該村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猶存。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

耿姓
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如今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強」)的臨猗農村老家就是一個耿氏後裔的集聚地,整個村子裡幾乎全姓耿,據老輩人講,我們村過去就有續修家譜的習慣,每隔幾年就要續一次家譜,到文革前家譜資料摞起來足有半人高,人稱「文獻世家」,只可惜這些家譜資料在文革中作為宗族勢力的典型,被當作階級斗爭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圍內參觀展覽,至今下落不明,實感可悲可嘆。[1]
2起源

起源一

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

耿姓
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泛濫,不僅大量庄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了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地遷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後,次年,由於河患,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耿國後人便以地名為姓 ,後來祖丙被尊奉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是祖丙誕辰,為紀念這位氏祖,擺設柿餅(「柿餅」一詞在晉南發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起源二

以國為姓。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重新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是為耿姓。
後晉獻公將耿地封給趙夙,趙氏後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麗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滿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陽。
③ 裕固族各爾格茲氏漢姓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後改姓耿。
⑤ 今滿、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證據
(補注):以下是證明耿姓來自山王的史書證據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縣志》(光緒版)雲:「河津古耿地,『禹貢』冀州之域。歷唐虞

耿姓
夏皆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遷此,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隱》:「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有耿鄉。」
③《集韻》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雲:「地名,通耿。」
④《路史.國名記》亦說「耿」即「刑」。這說明「祖乙遷於耿」一作「祖乙遷於刑」。二者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帶。
⑤《河津縣志·古篇》載:「耿都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汾水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耿氏,姬姓。商時侯國,魯閔元年(公元前661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十九耿》記載:「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國,其地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
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貴族的封地,又為諸侯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耿地原為商王朝耿國,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吞滅耿國,之後有周朝王室貴族被封於其地,為姬姓小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作為自己姓氏者,稱耿氏,成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賡音氏,滿語為Gengyin Hala,漢義「昭、明」,世居黑龍江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以其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冠漢姓為耿氏、賡氏等。
起源六

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記載:
朝鮮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鮮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寧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後為滿洲正藍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孫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藍旗參領。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eng Hala。清朝中葉以後,朝鮮族、滿族耿氏所冠漢姓即為耿氏。
起源七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爾格茲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1]
起源八

明永樂初,侍御柴文以戇直得罪,子孫俱禍,易姓耿。後由貢士歷官江南廬江知縣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孫,今門祚衰微。[2]
3得姓始祖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將商都遷到了一個叫耿的地方,並沒有建國,次年,由於河患,重新遷都,而將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為紀念這位氏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將姓改做耿。

❾ 耿姓氏的由來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陽(今屬河北)為郡望,當代則以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山西、黑龍江、遼寧等省為主要居住區。歷代名人,主要有漢太守耿夔、大司農耿壽昌、唐詩人耿湋、宋名將耿京、清蕃王耿精忠、當代外交家耿飈等。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牘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麼祖乙何許人
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牗音ku牘,將他的兒子契牗音xie牘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牗音ao牘。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牗音geng牘。」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麼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跡,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該村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猶存。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
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我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現在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強」)的臨猗農村老家就是一個耿氏後裔的集聚地,整個村子裡幾乎全姓耿,據老輩人講,我們村過去就有續修家譜的習慣,每隔幾年就要續一次家譜,到文革前家譜資料摞起來足有半人高,人稱「文獻世家」,只可惜這些家譜資料在文革中作為宗族勢力的典型,被當作階級斗爭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圍內參觀展覽,至今下落不明,實感可悲可嘆。

起源一
以地名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
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泛濫,不僅大量庄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了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地遷到耿地。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後,次年,由於河患,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耿國後人便以地名為姓 ,後來祖丙被尊奉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是祖丙誕辰,為紀念這位氏祖,擺設柿餅(「柿餅」一詞在晉南發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起源二
以國為姓
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重新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是為耿姓。
後晉獻公將耿地封給趙夙,趙氏後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麗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滿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陽。
③ 裕固族各爾格茲氏漢姓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後改姓耿。
⑤ 今滿、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證據
(補注):以下是證明耿姓來自山王的史書證據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縣志》(光緒版)雲:「河津古耿地,『禹貢』冀州之域。歷唐虞
夏皆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遷此,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隱》:「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有耿鄉。」
③《集韻》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雲:「地名,通耿。」
④《路史.國名記》亦說「耿」即「刑」。這說明「祖乙遷於耿」一作「祖乙遷於刑」。二者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帶。
⑤《河津縣志·古篇》載:「耿都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汾水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耿氏,姬姓。商時侯國,魯閔元年(公元前661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十九耿》記載:「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國,其地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將商都遷到了一個叫耿的地方,並沒有建國,次年,由於河患,重新遷都,而將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為紀念這位氏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將姓改做耿。

耿姓逐漸散居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西漢時,耿姓人始嶄露頭角,其中以耿壽昌最為著名,他被賜爵關內侯,子孫遂留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豐、耿昌、頻陽(今陝西
省富平)人耿定見諸史冊。
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時巨鹿(今屬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該地。此支耿姓下傳至東漢耿況時,耿姓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誕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在中興漢室的戰爭中,個個軍功顯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孫後代,亦不遑多讓,競現於史。自光武中興迄於漢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於皇家並貴為皇後一人,中郎將、撫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壓倒了同時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趙州)人耿純家族(其封東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謂一門五侯)。東漢末期,此支耿姓幾乎遭受滅頂之災,耿國曾孫耿紀,被曹操誅滅三族,耿霸玄孫耿援亦被滅族,只存耿援孫耿弘一支。另耿純起事時,率有宗族賓客兩千多人,後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靈壽西南)。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東、高陽、扶風等地繁衍得頗為興盛,並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際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蘇、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際,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廣,但族小勢微。明初,山西耿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東遷居遼東蓋州馬蘭峪(今遼寧省蓋縣境內)。清康乾年間及以後,冀、魯、豫等地的耿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山西、黑龍江、遼寧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約佔全國漢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六。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