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衛國遺址
A. 衛王伯建的都城在哪裡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春秋時期神秘的衛回國都城答。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B. 衛國都城遺址的考古突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介紹說:「高城遺址的發現讓我們找到了春秋時期的衛國都城,對東周時期的考古來說是個重大突破,為今後研究衛國都城及衛國歷史提供了可靠資料。」同時,因該地新中國成立前擁有顓頊廟,遺址內部又存有記述此地為顓頊城的清代石碑,再連同《漢書·地理志》中的相關記述,考古專家們推測高城遺址應該還是顓頊之墟,它的發現也將為研究五帝之一的顓頊提供重要線索。
據悉,目前該遺址的發掘工作尚處於初步階段,遺址中是否存有貴族墓地群、東周時的高台建築基址以及豐富的龍山遺存等,有待進一步發掘後才能確定。
C. 衛國都城遺址的介紹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版春秋時期神秘的權衛國都城。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D. 河南濮陽的歷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明清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
(4)河南省濮陽市衛國遺址擴展閱讀
濮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風景名勝
1、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戚城又稱「孔悝城」,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戚城遺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2、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軍區政委鄧小平、司令員楊勇等同志先後在這里居住長達一年之久。他們在這里不僅領導了有名的錫山戰役和解放陽谷、封丘、延津等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農民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並在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廠,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清豐縣對該舊址進行了多次修復,並按原址建成3個展區、8戶舊居和19座展室,並從全國徵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400餘幅,並建設了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革命舊址廣場。
3、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
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台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
E. 誰知道濮陽有那些名勝古跡
河南濮陽市名勝、古跡 濮陽市戚城(孔悝城遺址) 在濮陽市城北5公里。俗稱孔悝城。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衛成公六年(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陽後,即成為各國諸侯7次會盟的名城,也是晉衛兩國爭奪的要地。城為正方形,周長1520米,有4門。城牆高出地面8.3米,最寬處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與春秋記載的戚城情況基本相符。戚城上部為漢代加築。城東36-80米處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土丘,傳系孔悝及母衛良娣墓。城東北700米處傳為子路墓址。城址一帶歷代碑刻甚多。濮陽縣回鑾碑 在濮陽縣城關鎮。又稱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陽),威脅汴京。真宗在寇準的極力主張下,被迫親征,進駐澶州。寇準親自督戰,大破遼軍,迫使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後,真宗寫即興詩一首,此詩由寇準書寫,刻於石上,即「回鑾碑」。碑高2.3米,豎刻草體三行,字大如拳,秀麗流暢。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東南15公里的台上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在濮陽縣城關鎮西水坡。忠陵墓 在濮陽縣武忠陵村。咸城遺址 在濮陽縣梁庄鄉。程庄遺址 在濮陽縣胡狀鄉。南樂縣倉頡陵遺址 在南樂縣。文廟大成殿 在南樂縣城關鎮。唐槐 在南樂縣城關鎮。文昌閣 在南樂縣岳固村。皇姑墳遺址 在南樂縣岳固村。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樂縣北墳村。遼將韓昌墳 在南樂縣韓張鎮。五代梁王彥章營壘舊址 在南樂縣韓張鎮。察院遺址 在南樂縣谷村。谷那律墓 在南樂縣谷村。古馬場 在南樂縣谷村。明萬曆帝老師王指南墓 在南樂縣煙固屯。啞驢寺 在南樂縣張果屯。涼書台遺址 在南樂縣張果屯。三娘子台遺址 在南樂縣梁村北1.5公里。明二仙堂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清洪福寺遺址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赫胥陵東漢古墓群 在南樂縣福堪鄉。寺卧寺遺址 在南樂縣龍卧村。台前縣晉王城 在台前縣吳壩鄉。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築軍壘,後人稱晉王城,簡稱晉城。野戰軍「孫口渡河處」紀念碑 在台前縣孫口鄉。張公藝墓 在台前縣。清豐縣普照寺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清豐碑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果老墓& 在清豐縣。「六塔曉月」 在清豐縣永固集村。為古清豐八景之一。范縣春秋閔子騫墓 在范縣張庄鄉。丹朱墓 在范縣辛庄鄉。葉廷秀墓 在范縣辛庄鄉。明末榆園軍起義舊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龍山文化遺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明文學家李先芳墓 在范縣。明文學家蘇佑墓 在范縣楊集鄉蘇庄。明末農民抗捐紀念碑 在范縣楊集鄉陳庄。
F. 濮陽有多少名勝古跡類
再發一個更加詳細的。
河南濮陽市名勝、古跡
濮陽市
戚城(孔悝城遺址) 在濮陽市城北5公里。俗稱孔悝城。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衛成公六年(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陽後,即成為各國諸侯7次會盟的名城,也是晉衛兩國爭奪的要地。城為正方形,周長1520米,有4門。城牆高出地面8.3米,最寬處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與春秋記載的戚城情況基本相符。戚城上部為漢代加築。城東36-80米處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土丘,傳系孔悝及母衛良娣墓。城東北700米處傳為子路墓址。城址一帶歷代碑刻甚多。
濮陽縣
回鑾碑 在濮陽縣城關鎮。又稱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陽),威脅汴京。真宗在寇準的極力主張下,被迫親征,進駐澶州。寇準親自督戰,大破遼軍,迫使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後,真宗寫即興詩一首,此詩由寇準書寫,刻於石上,即「回鑾碑」。碑高2.3米,豎刻草體三行,字大如拳,秀麗流暢。
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東南15公里的台上村。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在濮陽縣城關鎮西水坡。
忠陵墓 在濮陽縣武忠陵村。
咸城遺址 在濮陽縣梁庄鄉。
程庄遺址 在濮陽縣胡狀鄉。
南樂縣
倉頡陵遺址 在南樂縣。
文廟大成殿 在南樂縣城關鎮。
唐槐 在南樂縣城關鎮。
文昌閣 在南樂縣岳固村。
皇姑墳遺址 在南樂縣岳固村。
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樂縣北墳村。
遼將韓昌墳 在南樂縣韓張鎮。
五代梁王彥章營壘舊址 在南樂縣韓張鎮。
察院遺址 在南樂縣谷村。
谷那律墓 在南樂縣谷村。
古馬場 在南樂縣谷村。
明萬曆帝老師王指南墓 在南樂縣煙固屯。
啞驢寺 在南樂縣張果屯。
涼書台遺址 在南樂縣張果屯。
三娘子台遺址 在南樂縣梁村北1.5公里。
明二仙堂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
清洪福寺遺址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
赫胥陵東漢古墓群 在南樂縣福堪鄉。
寺卧寺遺址 在南樂縣龍卧村。
台前縣
晉王城 在台前縣吳壩鄉。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築軍壘,後人稱晉王城,簡稱晉城。
野戰軍「孫口渡河處」紀念碑 在台前縣孫口鄉。
張公藝墓 在台前縣。
清豐縣
普照寺 在清豐縣城關鎮。
張清豐碑 在清豐縣城關鎮。
張果老墓& 在清豐縣。
「六塔曉月」 在清豐縣永固集村。為古清豐八景之一。
范縣
春秋閔子騫墓 在范縣張庄鄉。
丹朱墓 在范縣辛庄鄉。
葉廷秀墓 在范縣辛庄鄉。
明末榆園軍起義舊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
龍山文化遺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明文學家李先芳墓 在范縣。
明文學家蘇佑墓 在范縣楊集鄉蘇庄。
明末農民抗捐紀念碑 在范縣楊集鄉陳庄。
G. 古時候的衛地現在指哪拜託各位大神
衛地也就是衛國的屬地,山海經中的故事發生地,是春秋時期的衛國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春秋時期神秘的衛國都城。 《論語》中曾記載說,孔子游於衛國時因與品行不端的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致使弟子「子路不悅」,為此孔子對天發誓以證清白,但至今無人能知個中緣由。而在考古界,當年「子見南子」所在地衛國都城一直以來同樣神秘萬分。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處於我省境內,東周時較大的一些諸侯國都城如宋都、虢國都城、蔡國都城等我們都找到了,可就是找不到衛國都城,沒想到它也像內黃三楊庄遺址一樣,被西漢時發的一場黃河大水掩埋到了地下。」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欣喜地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整個城址應當保存得相當完好,我們算是找到了一塊寶地。 為鑒定、確認這一遺址的價值,今年5月,省文物管理局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及我省的考古專家們成立專家組,對該城址進行了論證,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它就是東周時期的衛國都城。 發掘一箭雙雕專家推測:高城遺址還是顓頊之墟 目前,從已發掘的情況可知,遺址四面城牆頂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層所覆蓋,城壕和城內的文化層被漢代厚約6米~8米的淤土層所疊壓。整個城址平面形狀為長方形,保存高度約6米~9米。城牆基礎寬約70米,頂部寬約20米~30米,城牆之外有一周護城壕。 另外,考古人員還在兩條探溝內兩塊夯土的結合部均發現人頭骨或獸骨架,這表明當時人們在修補城牆時舉行過一定的祭祀儀式,反映了東周時代人特有的一種觀念與風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介紹說:「高城遺址的發現讓我們找到了春秋時期的衛國都城,對東周時期的考古來說是個重大突破,為今後研究衛國都城及衛國歷史提供了可靠資料。」同時,因該地新中國成立前擁有顓頊廟,遺址內部又存有記述此地為顓頊城的清代石碑,再連同《漢書·地理志》中的相關記述,考古專家們推測高城遺址應該還是顓頊之墟,它的發現也將為研究五帝之一的顓頊提供重要線索。 據悉,目前該遺址的發掘工作尚處於初步階段,遺址中是否存有貴族墓地群、東周時的高台建築基址以及豐富的龍山遺存等,有待進一步發掘後才能確定。
H. 河南濮陽歷史文化遺址
1、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 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曾建立西夏的黨項族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資料。
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為元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I. 衛國都城遺址的地理位置
「處於我省境內,東周時較大的一些諸侯國都城如宋都、虢國都城、蔡國都城等版我們都找到了,可就是找權不到衛國都城,沒想到它也像內黃三楊庄遺址一樣,被西漢時發的一場黃河大水掩埋到了地下。」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欣喜地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整個城址應當保存得相當完好,我們算是找到了一塊寶地。
為鑒定、確認這一遺址的價值,今年5月,省文物管理局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及我省的考古專家們成立專家組,對該城址進行了論證,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它就是東周時期的衛國都城。
發掘一箭雙雕專家推測:高城遺址還是顓頊之墟
目前,從已發掘的情況可知,遺址四面城牆頂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層所覆蓋,城壕和城內的文化層被漢代厚約6米~8米的淤土層所疊壓。整個城址平面形狀為長方形,保存高度約6米~9米。城牆基礎寬約70米,頂部寬約20米~30米,城牆之外有一周護城壕。
另外,考古人員還在兩條探溝內兩塊夯土的結合部均發現人頭骨或獸骨架,這表明當時人們在修補城牆時舉行過一定的祭祀儀式,反映了東周時代人特有的一種觀念與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