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游記美文
1. 關於美食的散文
嗯...這篇比較長、、
我的美食救贖
這段時間到客串了一把美食評委,發表了一些個人觀點,居然有網友以一年要吃六十萬的帳單為資本來和我叫板,老實說真讓人啼笑皆非,也不禁感慨「美食」一詞濫觴。
我不止一次說過美食不是指吃得好,更不是指吃得多。
「美食」究竟是什麼?除了具體的菜式之外,我不反對這是一種能力,包括消費的能力和鑒賞的能力,也不拒絕這是一個時尚標簽。
但我固執地堅信,美食說到底是一件讓自己快樂重要過人前賣弄的生活方式,因我們自身的認知而存在,沒有標准,也沒有從屬關系,甚至是一種向生命表達善意的舉動。
美食可以是習慣,在任何條件下盡可能讓自己有滋有味,怡然自樂。
幾年前回老家,我姨父已退休安安靜靜地做一個看門老頭,就在人來人往的值班室里,姨父擺開小方桌,點上煤油爐,自己張羅了幾個小菜和我一道喝酒。這頓飯我一直記憶猶新。三毛錢買來幾個青椒,用滾油淋了,加點醬油,做了一道虎皮尖椒;兩個皮蛋六毛錢,一塊白豆腐兩毛錢,用麻油拌了就是道皮蛋拌豆腐;從桌下的小壇子里撈出幾片泡菜切成絲,再把掛在窗檯上的老臘肉切下幾片,一炒,又成了道泡菜臘肉;最後炸上幾粒花生米,從櫃子里拿出一瓶四塊錢的「二鍋頭」,一頓逍遙自在的豐盛晚餐有著落了。加上酒,這頓飯的成本不過八塊錢,但姨父就在那種半醺半醉慢慢咀嚼的過程中享受了一個美好的傍晚。可能他今生未必有機會知道鮑魚是什麼味道,但足夠讓我反躬自省。
美食還是一種德行,飽含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歷練達觀人生。
蔡瀾先生有次和我聊天時講過一件事:珠三角某位大佬慕名請蔡先生吃一頓飯,席間極盡奢侈殘忍之能事,大佬飯畢還特意讓賓客來評價這餐價值十七八萬的盛宴,蔡先生當面只好感謝對方盛情招待,私下卻搖頭嘆息,「此君如此飲食,作孽太深,須防日後報應」。
對我來說美食還是一種塵世的救贖,讓我欣然為人。
當年我還是文學青年的時候,曾莫名認為人生不過是在焦慮和困頓中無望地等待死亡降臨,生與死之間的短暫空白是那麼無足輕重。這份思維枷鎖使我一度憂郁,直到有一天在大學宿舍里無聊地咀嚼白米飯時,忽然嘗到了米飯的甘甜,想起印度最著名的苦行僧甘地說過人類不過是散落在大地上的鹽粒而已,不禁有了類似伊朗電影《櫻桃的滋味》中那種「忽遇大光明」的頓悟,悲欣交集,也就快樂起來。
美食作為一種方式讓我閱讀和體驗自己,乃是自我的成全,這些年來我不斷認識一些認真閱讀自己的「鹽粒」,只不過他們不停歇地歌唱、揮毫或者行走,我是在咀嚼,如此而已,但已然覺得艷陽天格外美好。
因為工作的便利,我可以品嘗到更多更好的美食,見過形形色色對味道痴迷的專業人士,這些經歷可以說彌足珍貴,也可以說一文不值,用來快樂的東西怎麼能勞心動氣呢?
2. 關於美食的文章
吃的境界 《中庸》有言在先:「人莫不能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吃飯是件容易的事,但能吃好的人極為稀少,不知其味,吃了白吃,白痴就是由白吃一詞演化而來,所以,您每白吃一頓,就離白痴狠狠進了一步。清代袁枚說的好:「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那麼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味呢?我可以肯定沒有人能說全了,就是發揚寓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孫孫挨著輩連軸轉地吃也說不全、說不完,為什麼呢?
自然界能產生氣味的物質有20~40萬種,一般人所能辨識的有200~400種。中國烹飪採用的調味品可達500種左右。味可分為基本型和復合型兩種。基本型有9種:酸、甜、苦、辣、咸、鮮、香、麻、淡。復合型則難以勝計,目前可歸納為50 種左右:一、酸味型:辣酸、甜酸、姜醋、番茄汁。
二、甜味型:香甜、咸甜、蜜甜、水果。
三、鹹味型:香咸、酸咸、辣咸、椒鹽、黃醬、腐乳、怪味。
四、辣味型:胡椒、辣椒、芥末、生薑、大蒜、大蔥、魚香、家常。
五、鮮味型:咸鮮、甜鮮、蚝油、蟹黃。
六、麻味型:咸麻、辣麻。
七、淡味型:淡香、本味。
八、苦味型:咸苦、香苦。
九、香味型:酒香、糟香、五香、十香、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煙香、糊香、臘香、孜然、豆豉、桂皮、陳皮、咖喱、芝麻、冷香、臭香。 這么多味,大家肯定暈了,不要緊,有一條線索可以作為救命稻草來抓住,這就是本味。要想知味,先得知道什麼是本味。本味就是真味,是自然味,是味的基礎。其他味是人為可造的,隨心所欲,巧奪天工,曲意奉承,瞞天過海。但是,追求味的本意,追求味的真善美,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味,是要從娃娃開始抓起的。 明代陸樹聲在《清暑筆談》中講道:「都下庖制食物,凡鵝鴨雞豚類,永遠料物炮炙,氣味辛濃,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昔人偶斷羞食淡飯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來幾為舌本所瞞。」 這意思大有點迷途知返的精神,我們不是反對大魚大肉地死吃,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嚴守清湯寡水的戒律,而是希望大家在混亂中追求一點真味,油膩時講究一點清純,不為所惑,不為所動,心存一點平淡。 清代袁枚說:「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因此他提出忌火鍋的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因此要想探索本味切不可去吃火鍋,否則會南轅北轍。 在四大菜系中對本味相對比較重視的是淮揚菜,一個初學者最好是從淮揚菜開始吃起,有了這個基礎後,再吃其他菜才能有對比,無論料怎麼花,味怎麼變,就能逐漸體會「有味者使其入,無味者使其出」的道理。 明代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講道:「日常所養,一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唯不得養,且以伐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這位先生的境界就更高了,他老人家把知味和養生聯系起來了,真令人佩服得五股投地,其實何止是養生呢,哲學、倫理、生物、文化、衛生、宗教、科技,等等,哪一門學科不和知味緊密相關呢?只有我們尚未發現的的內在聯系,而絕沒有實際不存在的客觀規律。 還有一些在野的好吃鬼,對味知不全,辨不清,評不出,但是能賞味,自我陶醉,鑽牛角尖,他們的理論基礎是「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味,好吃就行,沒必要研究味是怎麼來的,怎麼構成的,到了我的口裡,我說好就好,不好你別吃。他們僅代表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以自身感覺和經驗為是非標準的,或許也創造了一些燦爛的文化。 對味的認識是一種技藝,是古老的,無止境的,而它又不同於一般技藝,因為它有一定的思想性,歷史性。藝術的飲食活動最核心的內容是提高人們對味的認識,通過知味、辨味、評味、賞味的過程,豐富了精神生活,創造出一種舌頭上的世界觀,用它比較現實生活中的善味,惡味,臭味,香味,霉味,美味,沒味,酸味,甜味,苦味,辛辣味,腐敗味,邪惡味,清新味,清高味。
3. 摘錄一篇名家關於美食的散文
古清生,本人很喜歡的一位作家,特此推薦。
《鍋巴粥》
早年用比較原始的炊具做飯,其中的鐵鍋和鼎罐,就是極易產生鍋巴的。鍋巴是貼在鍋底的,吃到它時,堅硬無比,江南人家喜歡將鍋巴搗碎,加水煮成鍋巴粥,居然香噴噴的,比正常米飯好吃。鍋巴的極品,則是用柴草灶鐵鍋燜飯燜出來的鍋巴,金黃色澤,脆而不焦,加米湯來煮,吃時只需幾根咸蘿卜條,是令人胃口大開的。今時也有專門的酒店製造鍋巴,用米湯來煮,這是一種波普製作,像網路文學,然其味道也佳,去年在黃岡小居,與黃岡文人熊文祥、何存中、陳明剛、王浩洪幾位兄長在東坡赤壁邊上大飲,飲畢便喝鍋巴粥,鍋巴粥內還加剁碎了的地菜(薺菜),不僅是香,還有地菜散發的清苦味,直覺得是喝在天堂。
不過,在黃岡吃鍋巴粥,留在我記憶里最深刻的,還是前年上黃梅的老祖寺。黃梅著名的寺有四祖寺、五祖寺和老祖寺,前二寺分別是道信與弘忍主持。五祖寺要多言幾句,五祖寺座落在東馮茂山,簡稱東山寺,佛學有關六祖慧能的傳記雲:慧能姓盧,河北涿縣人,其父謫官嶺南,其靠賣柴養母,偶聽《金剛經》有所悟,打聽來自東馮茂山禪宗弘忍,就從珠江追過長江來到五祖寺,在寺中碓房踏碓八個月,東山禪眾達七百人,慧能之累可見禪心。有一天,弘忍為考禪眾對他的禪學的理解,也作傳授衣缽的准備,就命各人作偈呈驗。當時神秀為公認衣缽傳人,便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看罷對禪眾說:後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請誦之。慧能呆碓房裡聽見七百多和尚大聲誦偈,覺得很一般化,決無禪意,就也作一偈,他不識字,就請人題在壁上,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偈是了得,立即讓弘忍法師轉念,決定將衣缽傳給慧能。五祖寺後面有棵奇樹,每枝的下端有多曲,上端直,像竹竿投在水中的倒影被波浪扭曲了端處,不知與禪何關。
看了五祖寺,想想老祖寺也得去。老祖寺在黃梅苦竹鄉紫雲山上,紫雲山上多巨石,石上生竹林,有野山羊昂昂地叫。抵達老祖寺,天已黃昏,沒有人往來,只有蟲鳴,就在廟里住,吃齋飯。唯一的主持是魏師傅,時69歲,女,剩一顆上門牙孤懸,戴頂黑僧帽。她用柴灶鐵鍋煮的米飯,灶邊埋有一罐,煮飯時將若干米湯添入其中,飯吃罷,用熱米湯泡鍋巴,真是香到正處。菜只有兩樣,素油炸豆腐條,咸蘿卜條,吃得是美美的,燈是一根長明燭,門外的山頂懸著一個月亮。
老祖寺是日本空軍轟炸了的,廢墟上的廟為若干年前重修,氣宇不及從前,廟舍破落,睡香客的客舍時,床頭有一個大洞,漏夜山風像一隻撓人的手。
說是今時炊具有鼎新之勢,用晶元控制的電炊具已經燒不出鍋巴。想想要說一下鼎罐這個炊具,鼎罐只有在僻壤的鄉間偶爾能夠看到了,它與鐵鍋一樣,是鑄鐵製件,樣子像故宮裡面的那個鼎,惟沒有兩耳和三足,一個尖底,漸次的圓往上大起來,上面有一圈直圓的邊,兩邊對稱有四個小孔,穿鐵絲做提手。一般鼎罐是用木蓋,也有的是鑄鐵蓋,與鼎罐成套。鼎罐可以煨湯,也可以燜飯,去年在馬家村一個鐵匠鋪,還見有鼎罐吊在燒鐵爐之上,裡面煨著黃豆與豬腳。史上記載,鼎是夏商時就有的炊具,有很多意表宏大與權貴的詞都用上鼎這個字,得天下便是「問鼎中原」,富豪人家是「鍾鳴鼎食」之家,鼎食說的是列鼎而食,吃飯時排列著許多的鼎,跟三里屯同里酒巴的自助餐一個樣子,食物的豐富性可以想見;鼎也是顯得比鐵鍋高貴得多,鼎鐺玉石這個詞是說「以鼎為鐵鍋,以玉為劣石」,意即亂糟蹋糧食。純粹是放在現在來說,很難想通一個煮飯煨湯的鐵罐,其形也拙,其容也陋,何故被帝王看上,把它作為權力的象徵。那故宮里,鼎是鎦金的,據八國聯軍司令瓦德西打給德國皇帝的報告稱,俄兵專干從鼎上颳走鎦金的卑劣勾當。
以前做飯,也用過鼎罐,它還是容易將大米炭化,假如沒有這個缺點,鼎罐是真好。燜鍋巴里含有人生的平衡術,或曰中庸思想,那鍋巴燜起來少一把火不香,多一把火焦煳又苦不堪言,惟有火候適中,脆而不煳,金黃顏色,芬芳彌漫,以其煮粥,文雅的蘇州人稱鍋巴粥為「百把鏟刀湯」,讀之便令人聯想到主婦們揮鏟起鍋巴的樣子,有香自遠方而來呢。
4. 有什麼描寫日本飲食文化的散文或者游記
雪落無聲,需要的是一分聽雪的心情 午後雪花飄落時,沏一杯清茶,看綠色的茶葉慢慢舒展,雪落的聲音,便隨著那一縷茶香沁入心底最脆弱的角落。
水化為雪,需經過酷暑的蒸發,嚴寒的凝結,遭遇無數烏雲的磨礪,才凝成如此嬌媚的、晶瑩的雪花。當雪花被風卷著,自空中飄落,撞上枯枝,碰到地面,如玉的花瓣折碎的聲音,世上哪一種音樂能比得上呢?
5. 求一篇關於美食文化的文章!
中國餐飲文化漫談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占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6. 寫美食、書、游記、一件事、一個人的作文
隊分別站在繩子兩邊。班主任對我們說:「拔的時候要用力往下按住繩子,右邊的同學向左拽,左邊的同學向右拽。」 裁判教師說:「抓住繩子,預備——開始!」我們抓緊繩子用力拔,我的手勒疼了,我能鬆手嗎?不能。為了全班的榮譽,我不能放手。可是我的腳總是不自覺地往前移,我心裡很著
7. 美食 詩句美文
美食 詩句美文: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杜甫《立春》
勸君速吃莫躊躇,看被南風吹作竹。
—— 宋 · 錢惟演《玉樓春·錦籜參差朱欄曲》
槐葉冷淘來急吃,君家醪瓮卻須休。
—— 宋 · 晁說之《招圖機吃槐葉冷淘》
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
—— 宋 · 蘇軾《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馨香餅餌,新鮮瓜果,乞巧千門萬戶。
—— 宋 · 吳潛《鵲橋仙·馨香餅餌》
夏日山居好,茅檐水餅香。
—— 宋 · 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其一》
趙州道個吃茶去,一滴何曾濕口唇。
—— 宋 · 釋雲岫《與大知客》
多種竹將挑筍吃,旋栽松待斫柴燒。
—— 宋 · 周文璞《題堯章新成山堂》
蘸雪吃冬瓜,誰知滋味好。
—— 宋 · 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其一》
幸春山筍賤,無人爭吃,夜爐芋美,與客同煨。
—— 宋 · 劉克庄《沁園春·癸卯佛生翼日,將戟,夢中有作·既醒,但易數字》
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辭。
—— 元 · 楊維楨《春俠雜詞(一十二首)》
個中渴羌飽湯餅,雞蘇胡麻煮同吃。
—— 宋 · 黃庭堅《奉謝劉景文送團茶》
金櫻身子玫瑰臉,更吃餳枝蜜果香。
—— 宋 · 楊萬里《初夏即事十二解》
不須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時始憶渠。
—— 宋 · 楊萬里《都下食筍自十一月至四月戲題》
8. 描寫美食的的美文
有一次,爸爸帶我們出去吃飯,點了好多好吃的,雞啊,魚啊,好多好多,我問爸爸:「爸爸,點這么多吃得完嗎?我們才四個人 。」爸爸說:「沒事,你們正在長身體,多吃點!」我們吃剩了好多,買單時,服務員問:請問要打包嗎?」我們搖了搖頭,是阿,社會在發展,人民的素質在提高,可他們卻失去了 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 。周總理的膳食也只是四菜一湯,河況我是小學生呢?與周總理相比,我們是多麼渺小!
9. 描寫美食的好段或文章
一次到姑姑家作客,吃了一道非常美味的菜——老鴨煲,那鮮美的味道便一直留在了我的腦海里。回家後,便央求媽媽做給我吃,我才知道,媽媽做這道菜也很拿手。
老鴨煲看上去就會讓你口生津液:香濃的湯面露出鴨的一半身體,鴨身體旁邊漂著鮮嫩的竹筍,又肥又大的黑木耳,還有一兩棵青翠的香菜靜靜地點綴其中。輕輕地把一勺湯送進嘴裡,鴨肉的醉香、竹筍的鮮香、木耳的清看,伴著湯料的辣味,讓你回味無窮。慢慢地品一口鴨肉,細膩爽口,嚼一下竹筍,又脆又嫩,再來一朵黑木耳,那可真是郟齒生香啊。難怪這道菜每次都會被我們連湯帶水吃個碗底朝天呢!
老鴨煲好吃,但做起來卻挺復雜。首先要買到一隻大小適中的鴨子,洗干凈後把水晾乾,然後話在油鍋里炸。等炸到鴨子外皮變成金黃色後把它撈起放砂鍋里燉。媽媽說,這樣子的鴨肉質會更鮮嫩。等燉到鴨湯變成乳白色時,放入各種配料,繼續燉。到鴨肉能用筷子一戳就穿時,撒上香菜,一道讓你直流口水的老鴨煲便完工了。因為做起來麻煩,所以沒有什麼客人媽媽基本不做。
有一次,媽媽請阿姨全家吃飯,便拿出了她的這道拿手菜。等老鴨煲一上桌,那醇厚的香味便把所有人都迷住了,一雙雙筷子不約而同都伸向了砂鍋。只是一會兒的工夫,就見底了。我不甘心拿著筷子在鍋里翻來翻去,突然發現了還有一塊竹筍,心中一喜,剛想往碗里夾,誰知,表姐眼疾手快,也發現了,便和我搶起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結果,最後的一塊竹筍被表哥這個第三者奪走了。我和表姐面面相覷。
哎,美味的老鴨煲啊,何時你才能讓我吃個痛快啊!
10. 描寫美食的美文
絕妙炒酸菜絲
說到炒酸菜絲,首先要有好的酸菜。好的酸菜,呈微黃色。大白菜是北方的看家菜,到了秋天家家幾乎都要腌酸菜。這是因為酸菜比較好放,用一口大缸,有一個較為涼爽的地方就可以了。一家腌上五六百斤菜,可以吃到來年清明。
要腌好酸菜,有兩條標准:一是要選散棵小包心的大白菜,包心菜腌出來不好吃,不脆生。二是要用傳統的方法腌制。先要晾曬,擺放時要頭朝南葉朝北,晾曬時要注意及時翻個。將菜晾到大幫較軟,把菜的外大幫扒下一層來來,用菜刀貼大幫坎去菜根,削去菜頭,可以生漬,也可以用開水焯一下,晾涼後再腌。腌酸菜的時間,也不能太早。
腌制前要將酸菜缸用清水刷凈,要選用紅色的火成岩作壓酸菜缸的石頭。紅色火成岩壓缸菜不易爛。裝缸時,要把大棵菜放在底下,菜頭揆起來,朝里呈放射型擺放。碼一層白菜放一層鹽,逐層碼放到最後,倒入一些開水,坐後壓上石頭。待菜幫呈微黃色就腌好了。
吃過了好多種炒酸菜絲,諸如,酸菜絲炒粉絲、酸菜絲炒肉絲、酸菜絲干辣椒絲炒豬肺等。但覚得都不算滿意,口味欠佳,一個平平常常的酸菜怎樣炒得好吃一些。
我琢磨著,平常的酸菜絲都是橫絲,切得過細,夾雜著一些葉子,看上去也亂糟糟的,型也不美。炒出來的酸菜絲,不是過爛就是失去了酸菜味。我特意選散棵白菜漬出的酸菜,注意:不要選那種壓得已經皮乾的酸菜。那樣的酸菜炒出來,入口毫無味道。將酸菜的外皮剝去一兩層,選中間較嫩的部分,切去菜頭和兩邊的菜耳,只要嫩幫,豎切成筷子頭一般粗細,再切成一寸多長短短絲。放入清水中投凈,攥一攥水,備用。選前豬槽瘦肉,也切成二分粗細的絲。豬前槽肉以瘦中夾肥為妙。即切出肉片時,可看見瘦肉上肥肉若網。
旺火起鍋,倒入少許豆油,待油熱推入肉絲,炒至肉絲變灰,倒入一級醬油,注意不要醬色太重的那種。這樣炒出的酸菜絲,黑乎乎的,影響食慾。有條件可以用白色醬油。隨即推入酸菜絲同炒,加少許高湯、精鹽,加少許切得極細姜絲、蚝油略炒(蚝油就是海蠣子加工時熬出的汁),蚝油要選李錦記、羅湖橋牌或是海天牌的,就可以出鍋了。當然出鍋前點入少許香油,香油要以朝陽產的小磨香油為最。這時可以倒入盤中,整理一下,即可以上桌。
這樣炒出的酸菜絲香氣沁人心腹,吃起來艮脆,鮮香,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炒酸菜絲已經端上餐桌,您給取個好名字吧!
(作者:月光下的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