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縣遺址
Ⅰ 都勻懸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人們不斷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廣大地區,分布著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遺體的葬俗遺跡,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懸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南方地區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自此「崖葬」一詞便沿用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於長期以來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學術界對崖葬類型的劃分、命名和文化內涵等許多問題存在著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懸棺葬與崖洞葬的命名:
關於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問題在已經舉行過的兩次全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上,學者們進行了極為熱烈的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為了突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徵,以及它區別於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點,宜統稱為「崖葬」;再根據各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崖葬的特徵和歷史淵源分別加以命名,筆者認為,這種區分有利於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東漢、六朝時四川境內最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墓葬構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個布局和隨葬物品與同一時期內的磚室墓基本相同,雖有「蠻洞」、「蠻子洞」等稱呼,實為漢人墓葬,屬漢文化范疇。研究崖葬的目的在於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因此筆者認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屬本文探討范圍,故不贅述。懸棺葬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上千年來它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起福建、台灣,中經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雲貴高原,南至廣西左江流域。懸棺葬在東南亞地區,甚至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為仡佬試證》一文中第一次把「懸棺葬」作為專有名詞提出,以後便為不少學者沿用。
關於懸棺葬的命名,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因此有的學者將凡與山崖有關的葬俗均稱為「懸棺葬」或「崖棺葬」。筆者認為。廣布於我國南方各地的崖葬,由於葬地選擇、文化內涵和反映的宗教觀念不同,大體上可分為「懸棺葬」和「崖洞葬」兩種類型。
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懸棺葬是指人死後,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奇特葬俗。就其實質來講,仍屬風葬。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東部的石灰岩山區,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貴陽市和平壩縣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塞附近。濱臨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見。
三、崖洞葬的文化內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嚴格按氏族和家族區分,一般是一個家族同葬一個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幾個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內各家族棺木擺放的位置均有規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個洞至少幾具、十幾具棺木,許多崖洞多達幾十具乃至數百具。盡管由於年代久遠,棺木已經散亂,但不少洞內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間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 使用簡易屍床。這種形式並無棺木等作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個崖洞。人死後屍體依照親疏關系分別置放在簡易屍床上。如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一種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卻是一個家族的成員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啟用新的棺木殮裝下一代人的屍體,如貴州羅甸縣油尖寨。
③ 人死後一具屍體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殮屍棺木嚴格按輩分或家庭擱置或重疊安放,如貴州荔波縣、惠水縣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後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內至少有兩具屍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內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與兒童合葬。當是一個家庭成員或同一家族成員,按死者去世時間順序先後葬入同一棺中,如廣西南丹縣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國崖洞葬的葬具全為木質,但棺木形制大多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鑿成的棺十分少見。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這類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的崖洞葬。棺木製作上,棺蓋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內四周開槽,棺側板與棺檔板均嵌入槽口內。棺側兩端的凸出部分上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兩棺側板。整個棺身外加木製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約1.6至2米,棺架分圓形和方形兩種,大多數棺架立柱頂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見於貴州惠水擺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塊板拼合,拼合方式與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兩棺側無凸出部分,棺側板與棺擋板用木栓或榫頭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約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見於貴陽高坡鄉崖洞葬,棺木形制與漢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擱置,棺柱大多為碗口粗的圓木做成,高約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等地。棺木形制與高棺架工式大體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較低,一般高約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平壩縣崖洞葬。棺身由大塊板拼合,棺蓋、棺底和兩棺側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種形制只是用兩條木栓插入兩棺側板尾部所鑿的方孔中將整個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漢式木板拼合棺。見於貴州平壩縣。
⑦ 整木挖鑿的圓形棺。僅見於貴州平壩縣下壩鄉崖洞葬。棺蓋、棺身為同一段整木剖開。棺身刳空,以僅容一具屍體為限。製作非常原始粗糙,棺蓋、棺身兩端用竹篾、藤條捆紮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貴州和廣西等地的崖洞葬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絕大多數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屬:
我國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貴州、廣西。貴陽市高坡鄉和平壩縣下壩鄉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縣瑤麓鄉的瑤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貴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縣的一些瑤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過是近百年之事。貴州和廣西地區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當地苗族和瑤族確認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顯然,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大多為苗瑤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國南方地區目前所見的崖洞葬年代較晚,大多為明、清時清的文化遺存。貴州是我國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關於這一地區崖洞葬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如田當成《炎繳紀聞》、《貴州圖經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國時期均有不少記載。而且這種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觀念:
喪葬習俗屬意識形態范疇,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與此同時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亦密切有關。
1.崖洞葬是人類社會早期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學資料表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多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之所,人死後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喪葬均產生於洞穴內,如北京的山頂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國苗瑤族同胞自古以來大多居住我國南方山區,山林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時山區眾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們的止息之所。至今貴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時既以崖洞為家,死後依然歸葬崖洞,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這里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與溶洞為實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類社會的產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觀念是以氏族或家族為主的血緣關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會時期鬼魂觀念產生之初的產物。關於崖洞葬的來歷,筆者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地區調查時聽說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瑤族人死以後並不埋葬,而是將死人的屍體平分給大家吃掉。這種習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後來瑤族之中有一個名叫老灑的青年由於親自目睹了母牛產小牛時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親辛勞和養育之恩,決心改變分食老人屍體的陋習。當他母親衰老去世以後,他便悄悄將母親的屍體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後來人們終於發現老灑的母親去世,堅持要分食屍體。為了說服人們,廢除吃人風氣,老灑在舅舅的幫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將牛肉平分給大家。自此瑤族開始實行崖洞葬並舉行砍牛儀式。
這個傳說表明:
① 瑤族社會歷史的發展曾經歷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由於生活資料的匱乏尚存在過食人遺風。
② 人類喪葬習俗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原始宗教觀念——鬼魂崇拜產生之前,瑤族先民還無喪葬禮儀和葬俗。
這個傳說從民族學的角度證明我們南方苗瑤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觀念的產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苗瑤族雖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崖洞葬的種種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觀念均帶有濃厚的原始氏族社會的特點。
在原始氏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靠血緣紐帶來維持,任何人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氏族而獨立生存。人死以後,人們按現實的社會生活對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他們生前是一個關系密切的社會群體,死後也同樣不能分離。
八、黔南崖洞葬遺址:
近年來,黔南州有關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全州境內神秘崖洞葬遺址達20多處,遍布都勻、福泉、長順、惠水、龍里、貴定、獨山、三都、羅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縣市,黔南苗族和瑤族在歷史上都流行崖洞葬習俗,清代「改土歸流」之後,才漸漸改為土葬,但在邊遠地區,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數量最多的是都勻,有3處洞葬遺跡。3處洞穴都位於都勻市石龍鄉和貴定縣堯上鄉交界處,位於石龍鄉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繩索系住身體才能下滑進洞。洞內增有木棺材約1500多具。1960年,當地村民進洞,失火引燃木棺,連燒了13天燒毀木棺約500具現存僅1000多具,其中還有絕無僅有的兩具裸屍木棺。石龍鄉有一處無主洞葬。與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認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長順交麻天星洞。這里,干貸河穿洞而過,必須乘般而入,攀緣石壁而上,才能進到崖墓處。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時間順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貴的金絲楠木,貴州省博物館還在洞內棺中發現唐宋蠟染。這種水上崖墓在現今少數民族洞葬中獨一無二。
葬洞最大的是龍里擺省鄉果里村的崖洞,高達幾十米,深約800米,內分3個洞廳,其中一個約有3000平米,接近一個足球場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據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別,有6根樁的是男性,4根樁的為女性。當地人稱,這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才改洞葬為土葬。
惠水擺金有兩處葬洞,一處被火燒毀,棺木所存不多,另一處仙人橋洞,則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將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撐縣置,每層木架安放兩具棺木,高達8層,目前是我國已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壯觀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與黔南其他各市縣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懸崖上的人工開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夠避風擋雨即可。羅甸有另一種更為奇特的懸棺洞葬。先人們利用大山懸崖裂縫將棺排放置進去,一層一層的棺木非常壯觀。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文史委主任劉世傑告訴記者:黔南所擁有的崖洞葬遺跡,無論從數量、規模和分布來看,可稱得上是「中國崖洞葬博物館」。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這種習俗的民族已不多見,這些神秘的葬俗對研究當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Ⅱ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風水寶地
人傑地靈,風水必優。
1、風水的實質,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創造、選擇具有更優越的生存條件、生存優勢、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合乎力學、科學原理,合乎常識、邏輯,就是好風水。不存在令人費解的特別神秘風水!
否則」依著佛法餓死人,依著鬼法害死人「,死路一條,無法活。靈活運用,適當包容,適可而止最合理。
2、現代城鎮化的風水實質是:自然生命選擇在前,人為改進力度在後。
關於農村和城鎮風水問題?
農村基本是小氣候地形,形成獨立的塘局,這種小塘局中存在著不利於生存的空間。農村的自然篩選,自然淘汰,極其明顯。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位置選取不合理,羅盤用事即所謂風水理氣再合理,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地形的合理,羅經用事成為兒戲。所以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選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羅盤即羅經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說明一:如農村的障氣地段建造房屋,出現聾、啞、殘、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麼是障氣地,怎麼樣實地察看評估呢?最簡單的看法就是:所謂障氣地,就是大熱天,上午九、十時後還不幹露珠的地段。
事例說明二:某地一山區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邊,大約五華里長的地段,原來所有人家全在靠東岸、即為當西曬的地段居住,現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當東曬的地段居住。原東岸人家那裡去了呢?據傳聞,也據調查了解統計,大約有30%的人口遷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裡住不到一兩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戶在那裡住了四代後也自然消亡。
事例說明三:還有另外一處也是山區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復上述地形所呈現的特徵,東岸面臨人丁減少,西岸面臨將會存在人口增加的優勢特徵,最奇怪的是現在那裡兩岸數十戶人家中,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戶人家中,有一戶人家有兩小孩完成大專學業,其餘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學狀態走向社會。這兩處為什麼原來的人群要選取東岸居住,原因是東岸地形相對西岸開寬,便利於農耕及各類事項活動;為什麼現在的人群又選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優於東岸,積溫和溫差相對明顯高於東岸。象這種東西岸因陽光照射溫差存在的差別。就不能用簡單一個「迷信」就能概括說明問題的,也不能歸罪於羅盤用錯了,更不可能是「屬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篩選和自然淘汰。
事例說明四:從調查的結論顯示的是,山區小氣候環境,絕大多數小塘局環境地形中,留下許多居住遺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傳聞,有些無傳聞。有傳聞的是,住一代至兩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許多地段過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遺址印跡現在無人居住,用科學思維的眼光去考量,這就是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選擇上存在的明顯例證。由此也可推定,大環境、大氣候條件,也是在數萬年、數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
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就會完全明白,什麼是真風水: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優越條件和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風水。在那裡,無論如何風水布局,無論用那一派觀點去調理,結論只有一個,一票否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特定條件否決了所有風水學派的風水理氣論點。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那裡會教會你什麼是風水:方便、實用、安全、美觀、舒服才是風水的硬道理。那裡不會告訴你:門相對,門窗對,床位放錯了,灶的方位不對,或者其它諸多種種疑慮。但它會告訴你:不方便、不實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實的壞風水。
數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經說過:一個小家庭,遷居到新地方,如果沒有碰上好地形、好風水,是不能開基奠定人口延續基礎的。現在回想起來,這話雖然簡單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與城鎮相比較,農村不同:1、農村地形相對城鎮地形來說,農村是數千年自然淘汰和篩選留下的劣勢地形。2、農村只能正確利用地形,沒有大規模改造的調節能力。
城市風水,沒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鎮不同,城鎮是大氣候、大環境。是數萬年、數千年中人類用生命選擇留下的精華:1、一般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具有生存空間優勢。能形成城鎮的規模的地方,大多已經經歷數萬、數千年的自然歷史的生生死死篩選,最後定格下來才是現在這樣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為大小城鎮的地方,除了留下遺址,有很多地方,現在就是歷史傳聞都沒有,什麼原因?不適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徹底絕滅。2、現代化的城鎮,改造力度的增強,擴展了城鎮規模。沒有現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說,所有城鎮只存在死角,沒有活眼。城鎮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擔能力最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現在這樣的城鎮格局,是歷史、自然篩選和現代化改造結果。
是有人類以來,人類用生命的代價在選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類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類用生命代價留下的瑰寶。不能居住人類的地方,人口已經絕滅消亡。如果沒有特別的人類改造力度,再到那裡居住,也許依舊會重復往昔的故事。城鎮形成的經歷,首先是自然篩選,然後是政治、經濟、人文的介入,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響,與自然地理的結合,是現代城鎮具有較大風水優勢的根本原因。
Ⅲ 請問,從清河到元大都遺址公園的海棠花溪,怎麼坐車
你好,從清河坐839路,到安貞西里下車,步行向北,再向東,即到元大都遺址公園的海棠花溪。
Ⅳ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風水寶地南丹縣何鄉鎮有風水寶地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風水寶地南丹縣何鄉鎮有風水寶地?————人傑地靈,風水必優。
1、風水的實質,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創造、選擇具有更優越的生存條件、生存優勢、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合乎力學、科學原理,合乎常識、邏輯,就是好風水。不存在令人費解的特別神秘風水!
否則」依著佛法餓死人,依著鬼法害死人「,死路一條,無法活。靈活運用,適當包容,適可而止最合理。
2、現代城鎮化的風水實質是:自然生命選擇在前,人為改進力度在後。
關於農村和城鎮風水問題?
農村基本是小氣候地形,形成獨立的塘局,這種小塘局中存在著不利於生存的空間。農村的自然篩選,自然淘汰,極其明顯。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位置選取不合理,羅盤用事即所謂風水理氣再合理,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地形的合理,羅經用事成為兒戲。所以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選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羅盤即羅經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說明一:如農村的障氣地段建造房屋,出現聾、啞、殘、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麼是障氣地,怎麼樣實地察看評估呢?最簡單的看法就是:所謂障氣地,就是大熱天,上午九、十時後還不幹露珠的地段。
事例說明二:某地一山區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邊,大約五華里長的地段,原來所有人家全在靠東岸、即為當西曬的地段居住,現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當東曬的地段居住。原東岸人家那裡去了呢?據傳聞,也據調查了解統計,大約有30%的人口遷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裡住不到一兩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戶在那裡住了四代後也自然消亡。
事例說明三:還有另外一處也是山區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復上述地形所呈現的特徵,東岸面臨人丁減少,西岸面臨將會存在人口增加的優勢特徵,最奇怪的是現在那裡兩岸數十戶人家中,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戶人家中,有一戶人家有兩小孩完成大專學業,其餘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學狀態走向社會。這兩處為什麼原來的人群要選取東岸居住,原因是東岸地形相對西岸開寬,便利於農耕及各類事項活動;為什麼現在的人群又選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優於東岸,積溫和溫差相對明顯高於東岸。象這種東西岸因陽光照射溫差存在的差別。就不能用簡單一個「迷信」就能概括說明問題的,也不能歸罪於羅盤用錯了,更不可能是「屬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篩選和自然淘汰。
事例說明四:從調查的結論顯示的是,山區小氣候環境,絕大多數小塘局環境地形中,留下許多居住遺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傳聞,有些無傳聞。有傳聞的是,住一代至兩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許多地段過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遺址印跡現在無人居住,用科學思維的眼光去考量,這就是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選擇上存在的明顯例證。由此也可推定,大環境、大氣候條件,也是在數萬年、數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
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就會完全明白,什麼是真風水: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優越條件和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風水。在那裡,無論如何風水布局,無論用那一派觀點去調理,結論只有一個,一票否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特定條件否決了所有風水學派的風水理氣論點。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那裡會教會你什麼是風水:方便、實用、安全、美觀、舒服才是風水的硬道理。那裡不會告訴你:門相對,門窗對,床位放錯了,灶的方位不對,或者其它諸多種種疑慮。但它會告訴你:不方便、不實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實的壞風水。
數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經說過:一個小家庭,遷居到新地方,如果沒有碰上好地形、好風水,是不能開基奠定人口延續基礎的。現在回想起來,這話雖然簡單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與城鎮相比較,農村不同:1、農村地形相對城鎮地形來說,農村是數千年自然淘汰和篩選留下的劣勢地形。2、農村只能正確利用地形,沒有大規模改造的調節能力。
城市風水,沒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鎮不同,城鎮是大氣候、大環境。是數萬年、數千年中人類用生命選擇留下的精華:1、一般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具有生存空間優勢。能形成城鎮的規模的地方,大多已經經歷數萬、數千年的自然歷史的生生死死篩選,最後定格下來才是現在這樣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為大小城鎮的地方,除了留下遺址,有很多地方,現在就是歷史傳聞都沒有,什麼原因?不適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徹底絕滅。2、現代化的城鎮,改造力度的增強,擴展了城鎮規模。沒有現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說,所有城鎮只存在死角,沒有活眼。城鎮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擔能力最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現在這樣的城鎮格局,是歷史、自然篩選和現代化改造結果。
是有人類以來,人類用生命的代價在選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類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類用生命代價留下的瑰寶。不能居住人類的地方,人口已經絕滅消亡。如果沒有特別的人類改造力度,再到那裡居住,也許依舊會重復往昔的故事。城鎮形成的經歷,首先是自然篩選,然後是政治、經濟、人文的介入,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響,與自然地理的結合,是現代城鎮具有較大風水優勢的根本原因。
Ⅳ 廣西河池有什麼名勝古跡
1.會仙山風景區
位於宜州市白龍公園內。景區有會仙山、白龍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煉丹岩、白雲庵、翼王點將台、烈士陵園、江北石林、山谷祠等景點。
明崇禎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遊考察,踏勘白龍洞、龍隱洞等37處山洞與江河,歷時30天,對境內景觀贊美不絕。登會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區時,寫下「俯瞰旁矚,心目俱動。忽幽風度隙,蘭氣襲人,奚啻兩翅欲飛,更覺通體換骨矣。」會仙山風景區1984年被辟為白龍公園。
2.盤陽河
巴馬壽鄉的母親河、長壽河。盤陽河發源於廣西鳳山縣境內,全長145公里,在巴馬境內流程有82公里,在82公里的流程中就有四段是伏於地下的暗河。
盤陽河水四進四齣於地下溶洞,水清見底,色如綠玉,如布、如絲、如縷、如風輕漾,順勢而下,全流域無任何污染,於是就形成了盤陽河一河多洞,洞洞清幽,沉沉浮浮,忽隱忽現,悠然神秘的特點。
春、夏、秋三季兩岸鳳尾竹的娑婆風姿和沿岸盈盈綠意,整條河流可以悠然秀麗喻之。當您走進盤陽河谷,您便能切身體會到壽鄉神奇大自然中那風秀、谷幽、氣香、水甘的山水特色。在盤陽河谷,您如有幸識得這一帶村民自然天成的裸浴風情,您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壽鄉盤陽河的神秘與嫵媚。
盤陽河畔的裸浴,其實是反樸歸真的一種古風,也是幾千年來這里人們長壽的秘訣。盤陽河水清澈見底,因四進四齣地下溶洞而被礦化,於是水中含有十分豐富的礦物質,河水一般恆溫於十七八度左右,不冷不熱。
3.百弄風景名勝區大化紅水河——七百弄風景名勝區
位於珠江流域的紅水河中游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境內,距離南寧市138公里,構成「南寧—大化—巴馬—百色」旅遊線的樞紐景區。
該景區享有「桂西風景新珠」美譽,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叢深窪地發育最典型的地區,具有世界自然遺產等級,方圓1300多平方公里,是集國內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與現代大型水電工程景觀、民族風情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專家評論七百弄是大自然賜與人類寶貴遺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該景區既是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學考察、探險攀崖、采風寫生、民族風情旅遊的好去處。
1996年4月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年7月,以山奇、水秀、湖曠、洞秘、峽險、窪幽、壩雄和瑤壯民族風情獨特等八大特色榮獲全國首屆風景名勝區展覽獎,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建設部考察後將該景區向國務院申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4.東蘭紅色旅遊區
東蘭紅色旅遊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廣西東蘭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廣西農民運動的發祥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是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領導右江革命斗爭、舉行百色起義的策源地。
東蘭縣境內有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紅七軍前敵委舊址魁星樓、東蘭革命烈士陵園、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紀念館等革命舊址、遺址近50處。目前,東蘭縣所有紅色景點全部免費開放,成為「沒有圍牆的革命博物館」。
5.巴馬水晶宮
位於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那社鄉發現一個神奇美麗的岩洞,洞中到處可見奇形怪狀、潔白清亮、閃閃發光的鍾乳石,時任該鄉-韋明革給該岩洞命名為「水晶宮」。
距鄉政府3.5公里,交通方便。當地村民說,發現該洞的那一天,一村民由於勞累在該岩洞外睡覺,醒來發現身旁的小石洞有涼風從洞里吹出,猜測可能是洞中有洞。該村民及同夥鑿開小洞後,發現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岩洞,洞里的鍾乳石全部是水晶狀的,形態各異,琳琅滿目,令人流連忘返。
獲此消息後,時任該鄉-韋明革一邊組織鄉、村幹部堅持一天24小時輪守洞口,嚴防洞里的鍾乳石被-,一邊請來攝影師攝制「水晶宮」專題片用於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努力,水晶宮的消息在中央、區、市、縣各級報刊、電視等媒體均做了報道。
Ⅵ 什麼叫做「丹文化」
是指南丹地域文化集結的總和,包括影響深遠的土司文化、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聞名遐邇的礦藏文化、享譽區內外的白酒文化、輝煌大氣的工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