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寺遺址發掘報告
① 1978年前後的河姆渡遺址變遷情況
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經1973、1977年兩次發掘,揭露面積達2600餘平方米,發現了四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①。在第二次發掘中,又將第四層分為上、下兩層。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層以新的文化面貌區別於這一地區以往發現的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第四層的十幾個碳14數據表明,這一層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 河姆渡遺址第四層的陶器,除支座外,均為以稻草莖葉、稻殼為羼和料的夾炭黑陶。燒制時缺氧及羼和料的特殊性質是陶器呈黑色的根本原因。陶胎疏鬆粗厚,硬度低,吸水性強,形制不規整。主要器形有釜、缽、盆、盂、支座等。釜最多,均圜底,深腹,器身多有一周突脊,依口部的變化可分成斂口、敞口、折沿等幾種。陶器除表面磨光的以外,釜、罐的下半部往往拍印繩紋,刻劃花紋也很常見,多數是由植物紋演變而來的圓點和線條組成的各種圖案,也有一些器物上刻劃出動、植物形象(圖2—10)。堆塑的動物形象在這層極少發現。 除陶質容器外,第四層還出土了一些木碗、盆等器皿。 河姆渡的居民當時都住在木結構的地面建築內。在第四層中,發現了十餘排由木樁、圓木、木板組成的建築群。根據樁木的分布及走向,初步推斷,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至少有三棟大體平行的建築。其中保存較好的一棟建築,有平行的四排樁木,長度在23米以上,寬約7米。從樁木的分布看,這是一凍長圖2-10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骨器1.器座;2.盂形器;3.盤;4.器蓋;5.盤口釜;6.斂口釜;7.敞口釜;8.支座;9.梭形器;10.雙耳罐。 20餘米,進深約7米,並附帶一個寬約1.3米的前廊的長屋。在建築群內,未發現經過加工或由於人們長期踩踏而形成的居住面、牆基和灶址,卻發現了大量的有機物堆積、葦席殘片等。這種建築應是一種高幹欄式的長屋,上面住人,下面堆放雜物。它的建築方法是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橫梁,構成架空的建築基座,再在上面鋪設樓板,在樓板上立柱、作牆,蓋頂。木構件之間圖2-11河姆渡遺址建築構件的榫卯類型採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綁扎等方法連接(圖2-11)。河姆渡的這種木建築,是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出現的,這里地勢低窪,潮濕溫熱,干欄式建築,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性能,是當時人們的理想居址。 第四層的生產工具有石、木、骨質三大類,許多骨、木器工具式樣新穎,加工精巧,在同時代的遺址中別具一格。骨器是這里生產工具的主體,數量、種類都居同時代遺址之冠,農耕、漁獵、手工工具一應俱全。最有特色的是①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以偶蹄類哺乳動物肩胛骨、髖骨為材料製作的耕具,共出土了170餘件。這種骨質耕具長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為便於縛柄,肩臼處多鑿一方孔,骨板正中部還有磨出的堅槽及小方孔。發掘時見到了與骨器綁扎在一起的豎直木柄。刃部形狀有兩齒、四齒、平刃、弧刃、斜刃等,從這些不同形式的刃部推測,知這些骨器具有耒、耜、鋤、臿等農具的不同功能。 與骨器相比,石器頗顯遜色,數量少,種類單純,只有斧、鑿、礪石等。基本為木作工具,一般只磨刃部,器身尚保留打制、琢制痕跡。 河姆渡遺址地勢低窪,保留了不少完好的木器,從中不難看出這里的先民掌握了較先進的木器製造工藝。木器中數量最多的是工具,有鏟、矛、匕、槌、漿、器柄等,這些器物表面都打磨光滑,有的上面還刻有精美的花紋( 這里出土的以木、骨、石為原料製作的蝶形器,外形似蝴蝶,兩翼展開,上端較平,下端圓弧,正頁微微弧凸,錯磨平整光滑,背面中部有一道或兩道平行的縱向突脊,兩脊之間形成一道不通上端的凹槽,脊上都往往有鑽孔,兩翼上端亦常有橫脊或鑽孔。一般長十幾公分,寬二十幾公分。這種器物的用途,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有意見認為是安在標槍頭或矛頭尾端的定向器,在其飛行過程中起定向和平衡的作用①。 河姆渡的屠民,使用玉、瑩石製作璜、玦、管、珠和餅形及丸形裝飾品,同時喜歡在器物上刻劃花紋,除在陶器表面見到的植物、動物刻劃紋外,在骨、木器上都發現了不少刻劃的紋飾。有的紋飾是利用長、短不等的線段組成的圖案,也有動物形紋樣。在一件骨質的器柄上,正面雕刻兩組雙頭鳳紋,圖案生動,完全稱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第四層的居住區內,發現大量炭化稻穀、谷殼、稻稈、稻葉的堆積,厚約0.2—0.5米,最厚的地方超過1米,有的地方還發現了米粒。很多稻穀還保持原來的外形,穎殼上稃毛清晰可辨。稻穀經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亞種晚稻型水稻,這是迄今我國發現較早的人工栽培稻②。大量的稻穀堆積及成套農具的存在,反映這里的農業比較進步。除水稻外,遺址中還發現了成堆的橡子、茭白、酸棗及桃子、薏米仁、菌類、藻類、葫蘆等,除個別品種可能為人工栽培的以外,絕大部分應來自採集。 發達的稻作農業,促進了家畜飼養業的發展。遺址中普遍發現豬、狗、水牛的骨骼,從豬的死亡年齡及陶塑小豬助形態看已經是人工飼養的產物了,水牛此時也可能已被馴養。
② 關於請求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請示
長沙馬王堆二號三號墓發掘報告(網上有)秦始皇一號陵考古發掘報告(網上有)明陵地下宮殿發掘報告(1989才整理出來)殷墟考古的有關報告(一系列)
③ 求關於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十七,世界偉大考古紀實系列報導
1:眾神的宮殿
作者:理查德·艾爾曼
1999年3月3日,人類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發現正通過衛星向全球現場直播……著名預言家凱西在上個世紀曾說,20世紀末,人們將開啟獅身人面像隱藏了數千年的「檔案館」,以揭開人類起源與智慧之謎。而埃及古老的諺語則告知我們:每當世紀交替之時,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遠古的墓道就會被發現,從而找到一段人類失去的歷史。
2:廢墟的真相
作者:呂貝克·斯特夫
你即將看到: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篇章——14個失落的城市在百餘年間相繼被發現,它們無疑是人類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黎明時期。14個城市,14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是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章,它們共同奏響了史前文明的輓歌。本書幾乎囊括了自考古學誕生以來所有偉大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是一把打開遠古、通向未來的鑰匙……
3:水晶頭骨之迷
作者:凱瑞·路易斯·托馬斯
克利斯·馬頓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個水晶頭骨,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時,它們會重新出現,並揭示出人類過去和末來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國的兩個電視製片人果然在中美叢林的古廟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精美絕倫的水晶頭骨,他們追蹤調查,終於發現十三個水晶頭骨已全部現世,每一個頭骨都來歷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靈異表現。 這一發現和金字塔上的獅身人面像一樣神秘莫測,引起全球考古學界的一場激烈論戰……
本書是關於這一發現探索過程的真實全紀錄,作者攝制的同名電視紀錄片已在英國BBC及歐美各大電視網播映,引起舉世矚目。
4:破譯聖經
作者:蘇拉米·莫萊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籠罩著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環,上帝從天國來到人間,又從人間回到天國,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僅將天國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間的大地上,而且還將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腦海里,成為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從「大西洲」到「太平洲」;從《神秘埃及》到巴比倫泥版;從漫天烈火的所多瑪到驚天動地的通古斯;從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叢林深處的卓爾金星……
在這本書中,穿過歷史的迷瘴,我們將通過《聖經》與那些上帝的羔羊進行對話,從亞當到基督,從但丁到諾查丹瑪斯……他們將講述天國的神聖,他們還將述說天國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人類的起源的說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葛瑞姆·漢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 並寫了人是太空人的後代此書, 從中以他自己的帶有一些超意識的眼光去探討了這個問題, 您不妨在讀了此書之後, 與作者一起去回味這份獨特的滋味!
④ 一份考古發掘報告說:「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一個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銅像,
c 我覺得是,題目只是說了判然有別,並沒有說銅像的年代,所以不是A。只是有別,不是水平高,和宗教儀式什麼時候開始也沒有關西。
⑤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
關於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十七,世界偉大考古紀實系列報導
1:眾神的宮殿
作者:理查德·艾爾曼
1999年3月3日,人類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發現正通過衛星向全球現場直播……著名預言家凱西在上個世紀曾說,20世紀末,人們將開啟獅身人面像隱藏了數千年的「檔案館」,以揭開人類起源與智慧之謎。而埃及古老的諺語則告知我們:每當世紀交替之時,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遠古的墓道就會被發現,從而找到一段人類失去的歷史。
2:廢墟的真相
作者:呂貝克·斯特夫
你即將看到: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篇章——14個失落的城市在百餘年間相繼被發現,它們無疑是人類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黎明時期。14個城市,14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是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章,它們共同奏響了史前文明的輓歌。本書幾乎囊括了自考古學誕生以來所有偉大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是一把打開遠古、通向未來的鑰匙……
3:水晶頭骨之迷
作者:凱瑞·路易斯·托馬斯
克利斯·馬頓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個水晶頭骨,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時,它們會重新出現,並揭示出人類過去和末來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國的兩個電視製片人果然在中美叢林的古廟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精美絕倫的水晶頭骨,他們追蹤調查,終於發現十三個水晶頭骨已全部現世,每一個頭骨都來歷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靈異表現。 這一發現和金字塔上的獅身人面像一樣神秘莫測,引起全球考古學界的一場激烈論戰……
本書是關於這一發現探索過程的真實全紀錄,作者攝制的同名電視紀錄片已在英國BBC及歐美各大電視網播映,引起舉世矚目。
4:破譯聖經
作者:蘇拉米·莫萊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籠罩著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環,上帝從天國來到人間,又從人間回到天國,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僅將天國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間的大地上,而且還將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腦海里,成為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從「大西洲」到「太平洲」;從《神秘埃及》到巴比倫泥版;從漫天烈火的所多瑪到驚天動地的通古斯;從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叢林深處的卓爾金星……
在這本書中,穿過歷史的迷瘴,我們將通過《聖經》與那些上帝的羔羊進行對話,從亞當到基督,從但丁到諾查丹瑪斯……他們將講述天國的神聖,他們還將述說天國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人類的起源的說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葛瑞姆·漢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 並寫了人是太空人的後代此書, 從中以他自己的帶有一些超意識的眼光去探討了這個問題, 您不妨在讀了此書之後, 與作者一起去回味這份獨特的滋味!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http://video.zhulong.com/shipin/detail.asp?id=238491#
請看央視10套探索發現節目的《考古中國》系列片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BF%BC%B9%C5%D6%D0%B9%FA&id=28416
愛莫能助呀
給你找了沒找到.
⑥ 新中國重要的幾個考古發掘報告
長沙馬王堆二號三號墓發掘報告(網上有)
秦始皇一號陵考古發掘報告(網上有)
明陵地下宮殿發掘報告(1989才整理出來)
殷墟考古的有關報告(一系列)
⑦ 哪位高人有山東鄒城荒王墓的詳細發掘報告捏
魯荒王陵位於山東省鄒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九龍山南麓,佔地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陵區規模宏偉、庄嚴,建築典雅富麗,主要建有:御橋、陵門、二門、享殿和明樓等。
魯王朱檀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他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不老之葯,結果僅活了19歲,朱元璋視其行為荒唐,謚封「荒王」。
地宮依山建造,開石鑿穴,距地表26米。墓道全長50餘米。墓室分前後兩室,為拱券式磚結構,磨光方磚鋪地,石門金釘。出土文物大致分為:冠服、儀仗、傢具、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彩雕俑群共1300餘件。
這座數百年前的古代建築群,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非凡的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燦爛瑰寶。
荒王陵旅遊區坐落於孟子故里鄒城市東北的九龍山南麓,九龍山有連峰九座,由南而北入曲阜境,其狀婉延曲折,逶迤如龍,故名九龍山,南面一片沃野,與朱山遙遙相對;東有卧虎山,西有玉皇山,陵園前面為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整個陵區居高臨下,向陽瀕水,藏風聚氣,庄嚴肅穆,四望山川拱衛,碧色參天,一派王家氣派。
一、朱檀其人
據明史載:「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餌金石葯,毒發傷目,帝惡之,二十二年薨,謚曰荒。」②朱檀本來博學多識、禮賢下士,甚為朱元璋所喜愛,初封為魯王時,太祖就遣使祭告山川,文曰:「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駐金陵,於今十有六年。枝葉茂盛,子孫十有一人,已命長子為皇太子,其餘幼者於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為第十子檀建國於魯國,內山川之祀,王實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詞以奉神,其詞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詞實告,遣使齎香帛,陳牲醴,申祭告,惟神鑒之。」③朱元璋對朱檀的疼愛之情,由此可見一斑,不僅遣使往祭,還親撰祭文,真是疼愛有加,不但如此,還在朱檀就藩兗州後,即將兗州升州為府,轄四州二十三縣。
但就是這個魯王,十五歲就藩兗州後,信奉了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葯,結果「餌金石葯,毒發傷目」,僅活到19歲,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謚曰「荒王」,魯荒王陵由此而來。
魯王世系從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到南明永曆七年(年)取消魯監國,前後283年,傳十代十三王,這在全國藩王史上是不多見的。
二、陵區概況
魯荒王朱檀死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當時正值明王朝百廢待興時期,許多典章條文尚未定製,故朱檀死後陵墓的營建時間及其費用,未見記載。查閱明史,朱檀之死及其墓葬的營建,在明代親王中屬於首例,推測朱檀死後,先將屍體臨時厝葬,然後相地脈,找風水,另擇陵地。據說在選陵時煞費苦心,踏遍了魯藩的山山水水,最後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陵區完全按照風水學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選址建造。陵址選定後,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進行修建,而後才將屍體遷葬於此。
陵區共分導引、陵園、陵寢三個部分。建有內外城牆,外城牆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800米,總面積約為96萬平方米;其中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佔地面積1.648萬平方米。陵區共有3個墓冢,中為朱檀墓,西側60餘米處為次妃戈妃墓(現兩處已發掘並對外開放);正妃湯氏墓,目前位置不祥。
三、地面建築
陵區地面建築以牌坊為起點,依次往北修神道、列石像生、建欞星門、築內外城牆,欞星門往北150米處東西兩側分別為宰牲亭、具服殿。由於明末清初毀於戰火,其形狀規格無考。但欞星門遺址外,現有一條東西河溝,當地群眾仍呼之為「午門溝」,當為外御橋遺址;且口碑相傳,仍能指出宰牲亭及具服殿位置。
從欞星門往北200米處有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中間架單拱石橋。名曰「御橋」。橋上以青石鋪面,橋兩側精雕石蓮柱欄桿,柱頭為24節氣雕刻,欄板上飾有透雕寶瓶圖案。橋寬8.5米,南北長16.2米。
過御橋40米便進入內城,修復前尚存原址的殘垣斷壁。南牆有三門,稱陵門、中門道寬約3.6米,左、右側門道寬約3.2米,中門獨高,側門較矮,翼然並列,系門洞式斗拱建築。四周建有高 3.7米,寬0.7米,基厚1.4米的圍牆,為冰盤檐式磚石結構,牆體均用40厘米長的青磚砌成,異常堅固。早年內城牆的四角建有角樓,為守陵人員護陵之用,布局嚴謹,各具格局。內城中間設一隔牆,分前後兩進院落,前院稍大於後院,呈後高前低狀。
第二道門,亦稱祾恩門,與南門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為四楹三門式木結構歇山飛檐建築,牆壁外側為青磚建成。後院中部的享殿,又稱祾恩殿。台基東西寬33米,南北長20.4米,殿前有長10米,寬15米的月台,周圍鑲有玉石欄桿。享殿為陵區主體建築,清代傾倒後,改為三間關帝廟,「文革」期間損壞,1987年按原規格恢復基礎,現有26根柱礎尚為明代遺物。從台基的高大寬廣和柱礎的規模,可以推知當年享殿的巍峨宏大。
沿陵園三門而出,到達陵區的第三部分,迎面而立的是方城明樓,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磚石結構,下為線條雕刻粗獷有力的須彌座,頂部是正方形平台,東、南、西三面建有女兒牆,北面則修建矮垣一道,東、西、北三面設石階以通上下。明樓為歇山飛檐斗拱建築,建在方城之上,四面辟門,原明樓中立石碑一座,碑額前後刻有二龍戲珠,正面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楷書「魯藩荒王之陵」,字體端莊有力。登明樓四望,陵區風光一覽無余。
四、地宮格局
地宮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長50餘米,墓室全長20.6米,分前後兩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積約1.3萬平方米。發掘前保存完整。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系在山上鑿石開壙,然後用磚砌壘,動用土石方約20萬立方米。據專家估計,按當時情況,以二百個勞動力計算,需二、三年時間才能建成。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寬,向里漸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狀,里口寬3.9米,北距金剛牆1.5米。墓道內築有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澆鑄的三道擋土牆,其中第三道牆亦稱封門牆,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漸寬作砥牆狀,牆基向外伸入墓道中。牆用大磚砌成,封堵牢固,至今痕跡可見。
封門牆後為紅色金剛牆,通高8.2米,寬5.35米,上部是用綠色琉璃磚、瓦築起的門樓,牆面敷一層堅硬的紅灰泥。門樓的上部、左、右、後三面附有磚砌的檔土牆,與前面的擋士牆接齊。在門樓上又築起一道東西長條形的護槽,頂上覆蓋兩層石條,用以負擔上面的夯層封土,防止損壞門樓建築。墓門在金剛牆下部的正中,門洞高2.4米,寬2.25米。上部用一米厚的石條橫擔,已有裂痕,洞口以磚封門。墓室通長20.6米,共有兩重門,分前後兩室,兩室之間有甬道相連,除門部為石料製成外,余為磚砌券頂,方磚鋪地,四壁及頂部敷以白灰,壁上飾雙條墨線。兩道門形制相同,第一道門縮入洞口1.5米處,雙扉樞軸式。墓門以整塊巨石做成,高2.4米,寬1.3米,厚0.2米,每扇重約1500公斤。正面雕有縱橫九排乳狀門釘,門塗朱漆,門釘貼金,鑲有鐵質塗金鋪首銜環,色澤鮮艷。門環以長57厘米的插簧式鐵鎖鎖住。
地宮的前室,南北長8.05米,東西寬5.25米,高4米,頂部為東西起券。甬道的券頂較矮,高1.9米,長1.95米。後室為棺室。南北長5.45米,東西寬8.2米,較前室高大寬敞。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徑1.1米,高1.5米,缸內有鐵芯燈座,即萬年燈。中部隨葬品有龐大的木雕彩繪俑群,共432個,分別為儀仗俑、車、馬等。比例相稱,刀法簡練,神態各異,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鉞斧、朝天鐙、刀、槍、劍、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種樂器的樂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衛。後部中央設御案一張,案上放盝頂寶匣3隻,內置木製貼金的「魯王之寶」印。
後室中部砌有南北長3.85米,東西寬3.1米,高0.5米的磚質須彌座,朱漆金絲楠木棺槨,置於棺床之上。棺床兩邊有桌8張,其中4張為鑲礫石桌心。東側放有兩個戧金漆箱,內裝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帶等,兩邊桌上放文房四寶和琴棋書畫等物。其他隨葬品為木、竹、銅、錫做的小冥器。隨葬品的擺放,體現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朱檀墓西60餘米處,有王妃戈氏墓,地面有何建築,史無記載,墓室較魯王墓淺,距地表約8米,墓室為磚砌券頂,分前後兩室,通長15.2米,寬4.3米,高4.13米,前後室兩側及後壁各有一龕室,當為放置隨葬品之用。墓門高2.3米,寬1.3米,厚0.2米,為雙扉樞軸式,共兩道石門,以自來石支頂。從建築工藝上看,做工遠不如朱檀墓精細。
據《魯王妃壙志》載:「妃戈氏乃良家子入侍親藩,洪武二十三年封為魯王妃。子一人肇輝,嗣封魯王。正統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72歲,以薨之次年4月19日葬於九龍山之原。」
據史料可知,戈妃死時朱檀早已下葬,因魯王是第一個薨逝,未定合葬喪制,所以襯葬於此。戈妃墓於1975年被當地農民耕地時發現,墓中文物被盜竊一空。
朱檀墓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300餘件,是山東省建國後發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明代親王墓葬。它充分顯示明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明代王族生活的縮影,為我們研究明代親王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五、當前狀況
明魯荒王陵,地面建築歷經500多個春秋,毀於清代戰亂。「1969年冬,在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下,當地群眾在九龍山開挖防空洞時發現了墓道,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山東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縣各級黨政領導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直接配合和當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於1970年春至1971年初,對朱檀墓進行了有計劃的發掘,使埋藏在地下600多年的文物重見天日。」
1985年冬,鄒城市市委、市政府本著「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原則,在省文物、旅遊部門的指導下,組成專門班子,重新挖掘、加固墓道,實施陵區村民搬遷,恢復陵園地面建築,歷時兩年多時間,基本恢復了原貌,作為文物旅遊景點,於1988年3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游覽。199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該所又對戈妃墓恢復修建,使之與朱檀墓成為一個整體,作為人們了解歷史、娛樂休閑的一處景觀。自開放以來,共接待各級領導,中外遊客數百萬人次。
六、比較分析
魯荒王陵與各親王陵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魯荒王朱檀為明代第一個去世的親王,其陵墓的營建為親王當中第一座,陵墓建制和諸多禮制為朝廷制定親王陵墓建製作為依據,據《明史》載:「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樉薨,詔定喪禮,禮部尚書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輟朝五日,今遇時享,請暫輟一日,皇帝及親王以下至郡王及靖江王宮眷服制與魯王喪禮同,皇太子服齊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從之。定製親王喪輟朝三日,禮部遣官掌行喪葬禮,翰林院撰祭文,謚冊文、壙志文,工部造銘旗,遣官造墳,欽天監官卜葬,國子監監生八名,報訃各王府。」④由此可見,洪武二十八年秦愍王死時,原考宋制宜輟朝五日,後定服制與魯王葬禮同,上輟朝三日及其他禮制,均按魯王葬禮定製。因此可以說魯王喪葬諸儀為朝廷制定親王禮制所參考沿用。這是其他王陵所無法相比的。
二、陵區佔地面積最大,地宮距地表最深。據當地群眾傳說及有關專家實際考證,陵區原建有內、外城牆(現外城牆遺址處尚存琉璃磚瓦),外城牆周長4000米,總佔地面積為96萬平方米,這在親王當中規模最大。以後各代親王,雖從帝王的親疏、王府所在地的貧富、國勢的盛衰而大小不一,但以開國皇帝朱元璋尚健在就如此之規模,一是表明了朱元璋對朱檀的疼愛,二是證明國力雄厚。再者地宮距地表26米,僅次於帝陵(定陵距地表27米),而其他親王陵僅距地表6米左右。
三、發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
魯荒王陵出土文物1300多件,這些文物為研究親王禮制,政治經濟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首先是冕服方面:一是九旒冕,為親王謁見皇帝或有重大儀式時所戴。據山東省博物館王琇同志研究,目前,作為文物藏品的垂旒全國只有兩件,另一件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袁世凱搞復壁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式冕服中冕冠,這件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冠是唯一一件僅存於世的古代冕服實證,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是填補史闕,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貴實物。
二是九縫皮弁,又名九縫朝冠,為魯王巡視、朝賓、諸侯上朝時穿用,是現今唯一一件披露於世的明初親王制皮弁實物,與洪武年間詔定親王皮弁制相符。
三是織綿緞盤袍,圖案、工藝都極其精美,是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發現的唯一一件保存較完整的明初親王等級的常服袍。
其次是金鑲玉帶,扣體為雙層透花金片,一顆大寶石鑲在中間,周圍由紅、藍寶石、綠松石、祖母綠、珍珠和貓眼寶石簇擁,通體總計鑲嵌各色寶石33顆。據省博物館騰衛同志研究,定陵出土14件鑲寶石金帶飾都不如這件收藏品體積大;寶石多、裝飾精美,對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美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和科學依據。
其他如大唐雷威親斫「天風海濤」琴、元刊書籍、元錢選題簽,也都是稀世珍品;特別是432個木俑儀仗,更是當時親王「甲兵衛士之盛」的真實寫照。限於篇幅,不在一一詳述。
魯王朱檀墓中出土的這些文物,很多都是孤品或珍品,為研究明代親王禮制政治經濟,科學工藝提供了珍貴的物證,這也是全國其他親王陵所不能比擬的。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魯王朱檀在親王中第一個薨逝,陵寢為第一個建造,其建制和禮制為其他王陵所沿用;陵園佔地面積最大,地宮距地表最深;出土文物最完整,價值最高;魯王中賢王較多,傳位時間最長。因此可以說魯荒王陵稱為明代親王第一陵,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⑧ 挖墳的第五章 發掘資料整理與發掘報告編寫
第十五條 發掘資料整理 1. 全面校核田野發掘的記錄資料。如原始記錄有誤,須另紙勘誤,嚴禁改動原始記錄。 2. 要盡最大努力復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3. 運用地層學、類型學的方法考察全部資料,確認遺存的相對關系。(1)選擇層位關系明確、出土器物有代表性的若干組遺跡為典型單位。(2)由早及晚考察器物(主要是陶器)的變化,分型定式,確定標准器。(3)確定的遺存的年代序列,並反復加以驗證。 4. 運用多學科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遺存進行綜合考察,如:碳十四年代測定、熱釋光年代測定、人骨(屍體)鑒定、植物動、標本鑒定、土壤植物孢粉分析、陶(瓷)器成份結構分析、金屬成份、結構分析等。 5. 參考有關資料,對遺存進行綜合分析。 6. 繪制遺跡、遺物圖。編制器物卡片和各種登記表。 7. 寫出整理工作總結。對田野工作和資料記錄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必要的說明。 第十六條 發掘報告編寫 1. 考古報告必須實是求事地、全面系統地發表資料。 2. 考古報告內容一般包括:遺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既往工作歷史;發掘工作經過情況;文化堆積(墓葬布局)與分期;遺跡與遺物;作者認識;有關專業技術報告等。 3. 考古報告中文字、插圖、表格、圖版必須吻合,確保全部資料准確無誤。 4. 考古報告如短時間內不能發表,應先發表簡報。多年發掘的大規模遺址、墓地,應按階段分期整理,分期發表簡報。
⑨ 例舉5部近年出版的考古學專題報告,並評述其中一部主要內容,謝謝
專題報告最近了解的不是很多,給你提供五個最新發表在《考古學報》上的發掘報告,簡介真是不知道怎麼寫,把摘要給你復制來了。
《春秋鍾離君柏墓發掘報告》、
《湖北鄖西庹家灣遺址發掘報告》、
《湖北雲夢楚王城遺址1988與1989年發掘報告》、
《廣西合浦寮尾東漢三國墓發掘報告》、
《漢長安城泬水古橋遺址發掘報告》西安市的西三環北段道路是沿漢長安城西城牆外的澠河(古稱演水)故道修建的,在跨越隴海鐵路時,其主幹道為高架橋,東西兩側的輔道則以涵洞形式從鐵道下方穿過,在輔道涵洞施工中,發現了兩處古橋遺址並對其進行了發掘。
⑩ 一個省的所有遺址發掘報告怎麼查
可以去省級文物研究所
可以去省級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調查報告
國家地質局和國家文化局可能有內部相關資料
省內的大型博物館內一般會保存有相關的調查報告,可與內部人員溝通好後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