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分層

游記分層

發布時間: 2021-03-13 09:21:51

① 摘抄游記散文加賞析

現推薦《故鄉的十月》一文,這是一篇寫得很好的優美散文,主題思想好,文筆簡潔,詞句優美。現賞析如下:
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向我們走來,「雞、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 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寫的不錯,欣賞拜讀佳作!

② 《社戲》按:盼望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 怎麼分層次

1、戲前 (1—3自然段) 寫作者與母親歸省平橋村的生活 。

2、戲中 (4—30自然段)寫到趙庄看戲的全過程。

3、戲後 (31—40自然段) 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2)游記分層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二、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3、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

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③ 游沙湖全文分層並概括層義

《游沙湖》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貶居黃州時留下的一篇寫人記游的隨筆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寫人,後一部分以詞記游,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本文題為"游沙湖",行文重點不在"游",而在"感",這明顯有別於一般游記.先寫到沙湖"相田",接下來得了病,於是求醫,結識了名醫龐安常,病癒後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寫詞抒懷。
詞的下片說明人生也有返老還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傷,哀嘆光陰易逝.這無疑會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勇氣.信心。
就散文的解讀而言,對散文格調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夠"讀其文而想見其為人",具體說來,我們要能夠通過那些充分顯示散文的"個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獨特的選材和敘寫角度、作家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深刻見解、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基調等等的細致觀察,去領略文本的藝術趣味和獨特風韻,透視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們正可以從上述思路來讀蘇軾的《游沙湖》。
現代學人呂淑湘先生論蘇軾隨筆小品,稱其"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或直抒所懷,或因事見理,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這是一種深識之見。這篇似乎是隨手所記,決無刻意痕跡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顯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讓我見"其為人,其哲學"的佳作。這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貶居黃州時留下的一篇寫人記游的隨筆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寫人,後一部分以詞記游,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文寫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詞抒發的情感。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因此,只選取安常"以眼為耳","雖聾,而潁悟絕人"的特異之處,僅用"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一個細節,點化成文,寫出人物之不同一般。這種寫人的手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細細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寫法其實本身就蘊含深意。龐安常字時安,湖北蘄水人,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長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十愈,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以眼為耳"的"異"。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只憑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則是出於性情。"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題東坡貼》)率性而為,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憑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從這一句諧謔之中,我們自然也可以見出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的性情。而作者貶居僻遠卻自居"異人",這又是多麼樂觀、自信。這種樂觀、自信,在後文記游的《浣溪沙》詞中表現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種多麼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望採納

④ 格列佛游記中根據怎樣打破雞蛋分成那兩派

利利普特國與不來夫斯國
利利普特國王在使不來夫斯國成為殖民地後的要求是讓不來夫斯國的國民在敲雞蛋時先打破蛋的小端.
表達了作者對國王與戰爭的嘲笑和諷刺

⑤ 《記金華的雙龍洞》寫孔隙一段的分層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准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內洞漆黑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雖然工人們提著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其次是些石鍾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鍾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編輯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綉河山的熱愛。
(三)文章結構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後寫溪流,最後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後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後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寫作者游覽內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鍾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游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著全文,因而有兩條線:游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看成第三段,5節為第四段,6、7節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語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這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有精神」本來是形容人的,這里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麼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聲都與山勢有關,請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為什麼「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因為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當然在內洞諸多的景物中先看雙龍。葉老看後為什麼說有點像,那麼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兩條龍蜿蜒在洞頂,是動態的描寫,它們盤在那裡,張牙舞爪,似要騰飛。再加上燈光搖曳,洞內水汽蒸騰,看上去真有雙龍欲飛的感覺。但又因雙龍是石鍾乳自然形成,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還是肯定了像。
(五)詞語講解
臀部:人體後部兩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指洞頂上的石龍彎彎曲曲的樣子。
明艷:本課指明亮鮮艷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縫。本課指能通過一條小船的小洞。
時而:副詞。表示不定時地重復發生,有時候。
盤曲而上:盤曲,曲折環繞。課文指公路在山邊盤旋,繞著圈兒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勢高峻,樹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樣子。森郁,森林茂盛。
進:課文中作量詞。平房一宅內分成前後幾排,每排稱為一進。課文說內洞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即有十來排房子那麼大。
(六)寫作特點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誇張的手法,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准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隙和內洞是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學習「孔隙」那一節,應引導學生體會它的「矮」、「窄」、「險」。通過孔隙,險而不危,因而險中有奇、奇中有趣,著重體會心情。內洞有兩個重點:一是奇景雙龍,一是各種形態和顏色的石鍾乳、石筍構成的洞內奇景,應引導學生充分地想像,活躍他們的思維。
難點:課文中有幾個難懂的句子,應引導學生弄懂它的內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經涉及。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三、教案

(一)課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釋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內容、釋句、理解課文寫作方法。
(二)課時教案
第一課時要求:釋題、知道作者、了解游記段落劃分的線索,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要求:讀懂課文,掌握景物的特點,理解難懂的句子,並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提示

1.學生幾乎都沒有去過岩洞,有條件的學校教師要播放錄像帶。沒有條件看錄像也可以看幻燈片。連這條件也不具備的,教師可搜集圖片讓學生看。總之,應當有感性的材料供觀賞。
2.寫雙龍洞沿途景物要讓學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學生寫游記,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羅列會造成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3.學完這課書,教師給學生組織一次旅遊,可近距離的,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按游覽順序寫一篇游記。

五、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江蘇關縣人。他從「五四」時期開始創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隔膜》、《城中》,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歲時,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和冰壺洞,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岩洞》這篇游記。本文是從這篇游記中節選的,節選時略有刪改。原文現收在葉聖陶的散文集《小記十篇》里。

⑥ 小石潭記第一段分層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細讀課文,填字詞,完成下列句子。
①隔_,聞水聲,如鳴_。
②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_。
③日光下澈,_。
④近岸,卷石底以出,為_,為_,為 。
⑤青樹翠蔓,蒙絡____,參差___

⑦潭西南而望,_折_行,_可見。
⑧_神_骨,_____幽邃。
2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①青樹翠蔓。()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以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
⑥乃記之而去。()()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 譯:_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譯:_
③皆若空游無所依。 譯:_
④往來翕忽。 譯:_
4.本文選自_____,作者_, 朝人,著名的_家。他因為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了有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多篇,合稱為____。
5.按要求用課文原句填空。
(l)小石潭的全貌:_

(2)游魚和潭水的特點:__
(3)潭上的景物:_
6.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游覽到最後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答:_
7.試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句子,說說它的精彩所在。
答:_

27課小石潭記1.(見課文,略)2.①翠綠的莖蔓②大約表示數量的③向西步行④因為
停留⑤忽明忽暗③於是、就離開3.①潭以整塊石頭為底。②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
來露出水面。③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指好像水都沒有。④(魚兒)來來往往輕快敏捷。4.
《小石潭記》柳宗元唐文學家《永州八記》5.(l)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2)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3)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6.開頭的心情是快樂的,這從作者
對游魚的那種「似與游者相樂」的描寫可知最後的心情又是凄涼憂傷的,這從「寂寥無人,凄神寒骨」的描寫
可知7.本題為開放性題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石潭記

自主學習

一、字詞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為坻( ) 幽邃( ) 俶( )爾 差 ( )互

2、 熟讀課文,補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______,為______,為_____,為____。

(4)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字的意思

(1)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_

(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譯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無所依。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二、語言積累運用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譯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對本文的分析,其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開頭採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環境的清幽。

B、 文中採用了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筆墨經濟,語言優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從各個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徵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動。

D、 本文所寫景物,透出作者與同遊人的高興愉悅的心情。

三、整體感悟

1、 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互動學習

一、課內閱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 佁然不動_________ (2) 俶爾遠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 全石以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氣氛。

4、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麼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二、課外閱讀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tian,打獵)得麋麑(mi ni 小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da,嚇唬)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經常抱麋給狗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的確)我友,抵觸(用頭抵撞碰觸)偃仆(偃,仰卧;仆,俯卧),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吃,這里是「舔」的意思)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以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解釋加點字

(1)畜之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日抱就犬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狎_________________ (4)見外犬在道甚眾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寫「麋」的心理活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犬為什麼把麋當「朋友」?

4、麋被「外犬」「共殺食之」的原因是什麼?

5、讀了這則寓言,你有什麼感想?

探究學習

1、試用自己的話改寫本課第二段,要充分展開想像,不拘泥於對原句的翻譯。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觀魚時和游覽到最後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你認為作者的心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可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理解分析)

答案:

自主學習:一、略 二、1、(1)玉環、環繞 (2)清涼、凄清 (3)大約、可能、可以、能夠 2、略 3、D 三、1、(1)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2)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3)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4)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游覽的先後順序 石奇、水清、魚活、溪流曲折、環境凄美

互動學習:一、1、2略 3、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4、凄清寂靜 寂寞憂傷 二、1、養、接近、更加、多 2、以為犬良我友 3、主人把它放在犬中,嚇唬狗不能動麋 4、習慣地認為犬是好朋友 5、略

探究學習:1、略 2、被貶心中憤懣凄苦,只好寄情山水,獲得暫時的快樂,一經環境的觸發,又憂傷悲涼
。http://..com/question/1674365.html?fr=qrl3

⑦ 北京的色彩 這篇課文分成3大段怎麼分

《北京的色彩》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根據總分結構,理清文章的層次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概括交代聽說中北京的色彩與初到北京時對北京色彩的總體感受;

第二部分(4~8段)詳寫北京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建築的色彩;

第三部分(9~11段)總寫對北京色彩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4~6段),寫北京「自然風光」中的色彩;第二層(7~9段),寫北京「人文景觀」中的色彩。

(7)游記分層擴展閱讀

按「總分總」的關系分段,或按「活動前、活動時、活動後」的順序分段

一、適用於哪些種類的文章:有的文章,在開頭先總的概括介紹一下要寫的內容,然後再一一敘述事情,最後又進行總結。這就是總起分述總結的文章,我們可以按照總分結構的方法分段。 適用於按「總分總」和「活動前——活動時——活 動後」這種順序進行寫作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第一自然段為一大段,最後一自然段為一大段, 中間全部合為一大段。於是分成三個大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三段」。

⑧ 讀書筆記 格列佛游記---主要內容---然後分成五個部分來寫,,,分別是這五個部分的感受

第一卷 小人國之旅 第一章 略述格列佛自身及其家庭——出遊的最初動機——海上船隻失事,泅水逃生——利立浦特境內安全登陸——被俘,押解到內地,被當成俘虜。 第二章 利立浦特皇帝在幾位貴族的陪同下前來看在押的格列佛——描寫皇帝的儀容與服飾——學者們奉命教授格列佛當地語言——他因性格溫順搏得皇帝的歡心——衣袋受到搜查,刀、手槍被沒收。 第三章 格列佛給皇帝和男女貴族表演一種極不尋常的游戲——描寫利立浦特宮廷中的各種游樂活動——格列佛接受某些條件後獲得自由。 第四章 關於利立浦特首都密爾敦多以及皇宮的描寫——格列佛與一位大臣談帝國大事——格列佛表示願為皇帝效勞對敵作戰。 第五章 格列佛以特殊戰略阻止了敵人的侵略——被授予高級榮譽稱號——不來夫斯古皇帝遣使求和——皇後寢宮失火;格列佛幫忙搶救了其餘的宮殿。 第六章 關於利立浦特居民的情況:他們的學術、法律、風俗和教育兒童的方法——格列佛在該國的生活方式——他為一貴婦人辯護。 第七章 格列佛得到消息,有人陰謀指控他犯有嚴重的叛國罪,只好逃往不來夫斯古——他在那裡受到歡迎。 第八章 格列佛僥幸找到離開不來夫斯古的辦法,經歷一些困難後,安全回到自己的祖國。 第二卷 布羅卜丁奈格游記 第一章 關於一場大風暴的描寫;船長派出長舢板去取淡水;為了看看那是什麼地方,格列佛隨長舢板一同前往——他被丟在岸上;被一個當地人捉住,隨後帶到一個農民家裡——他在那裡受到招待,接著發生了幾起事件——關於當地居民的描寫。 第二章 關於農民女兒的描寫——格列佛被帶到一個集鎮,接著被帶到了首都——旅途中的詳情。 第三章 格列佛奉召入宮——王後從他的農民主人手裡把他買下來獻給國王——他和國王陛下的大學者們辯論——朝廷為格列佛提供了一個房間——他深得王後的歡心——他為祖國的榮譽辯護——他和王後的侏儒吵嘴。 第四章 關於這個國家的描寫——修改現代地圖的建議——國王的宮殿及首都概況——格列佛旅行的方式——主要廟宇的描述。 第五章 格列佛經歷的幾件險事——一名罪犯被處決的情形——格列佛表演航海技術。 第六章 格列佛討好國王和王後的幾種方法——他表現了他的音樂才能——國王詢問關於英國的情況,格列佛就此所做的敘述——國王的意見。 第七章 格列佛對祖國的愛——他提出一項對國王極為有利的建議,卻遭拒絕——該國民風淳樸——該國學術很不完善,且范圍狹窄——該國法律、軍事和政黨的情況。 第八章 國王和王後到邊境巡行——格列佛隨侍——格列佛詳細敘述他離開這個國家的情形——他回到英國。 第三卷 勒皮他 巴爾尼巴比 拉格奈格 格勒大錐 日本游記 第一章 格列佛開始第三次航海——為海盜所劫——一個心腸毒辣的荷蘭人——他來到一座小島——他被接入勒皮他。 第二章 勒皮他人的性格和脾氣——他們的學術——國王及其朝廷——格列佛在那裡受到的接待——當地居民恐懼不安——婦女的情形。 第三章 在現代哲學和天文學中已經解決了的一種現象——勒皮他人在天文學上的偉大進展——國王鎮壓叛亂的手段。 第四章 格列佛離開勒皮他——他被送往巴爾尼巴比——到達巴爾尼巴比首府——關於首府及其近郊的描寫——格列佛受到一位貴族的殷勤接待——他和貴族的談話。 第五章 格列佛得到許可前往參觀拉格多大科學院——科學院概況——教授們所研究的學術。 第六章 再說科學院——格列佛提出幾項改進的意見,都被榮幸地採納了。 第七章 格列佛離開拉格多——到達馬爾多納達——沒有便船可坐——短途航行到達格勒大錐——受到當地行政長官的接待。 第八章 格勒大錐概況(續)——古今歷史訂正。 第九章 格列佛回到馬爾多納達——航行至拉格奈格王國——格列佛被拘禁——被押解到朝廷——他被接見的情形——國王對臣民十分寬大。 第十章 拉格奈格人受到格列佛的贊揚——關於「斯特魯德布魯格」的詳細描寫;格列佛與一些著名人士談論這個話題。 第十一章 格列佛離開拉格奈格,坐船前往日本——又從那兒坐一艘荷蘭船到阿姆斯特丹,再從阿姆斯特丹回到英國。 第四卷 慧駰國游記 第一章 格列佛出外航海,當了船長——他的部下圖謀不軌,把他長期禁閉在艙里,後又棄他於一塊無名陸地——他進入這個國家——關於一種奇怪動物「耶胡」的描寫——格列佛遇見兩只「慧駰」。 第二章 格列佛由一隻「慧駰」領到家中——關於房屋的描寫——格列佛受到接待——「慧駰」的食物——格列佛因吃不到肉而感到痛苦,但最終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在這個國家吃飯的方式。 第三章 格列佛得到「慧駰」主人的幫助和教導,認真學習它們的語言——關於這種語言的介紹——幾位「慧駰」貴族出於好奇前來看望格列佛——他向主人簡單報告他的航海經過。 第四章 「慧駰」的真假觀——主人不同意格列佛的說法——格列佛更為詳盡地敘述自己的身世和旅途經歷。 第五章 格列佛奉命向主人報告關於英國的情況——歐洲君主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格列佛開始解釋英國憲法。 第六章 再談安女王統治下的英國——歐洲宮廷中一位首相大臣的性格。 第七章 格列佛對祖國的熱愛——主人根據格列佛的敘述對英國的憲法和行政發表看法,並提出類似的事例加以比較——主人對人性的看法。 第八章 格列佛關於「耶胡」的幾種情況的敘述——「慧駰」的偉大品德——青年「慧駰」的教育和運動——它們的全國代表大會。 第九章 「慧駰」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大辯論,辯論結果是如何決定的——「慧駰」的學術——它們的建築——它們的葬禮——它們的語言缺陷。 第十章 格列佛的日常生活安排,他跟「慧駰」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因為他經常跟它們交談,他在道德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他們的談話——格列佛接到主人通知必須離開這個國家——他十分傷心,昏倒在地,可還是順從了——他在一位僕人的幫助下設法製成了一艘小船,冒險出航。 第十一章 格列佛的危險航程——他到達新荷蘭,打算在那兒定居——被一當地人用箭射傷——被葡萄牙人所捉,強行帶到他們的船上——船長對他的熱情招待——格列佛回到英國。 第十二章 格列佛闡明記事真實可靠——他出版本書的計劃——他譴責那些歪曲事實的旅行家——表明自己寫作並無任何險惡目的——有人反對,格列佛答辯——開拓殖民地的方法 ——格列佛贊美祖國——他認為國王無權佔領他描述的那幾個國家——征服那些國家的難處——向讀者做最後告別;談到他將來的生活方式;提出忠告;游記結束。

⑨ 小石潭記第一自然段分層層意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