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卮山游記
『壹』 古文 之 為 於 其 而 雖 乃 因的用法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為
⑴成為,變成。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③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⑦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⑩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⑵做。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④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恆狀。⑤李 李忠義 其城為坎以先登。⑥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⑦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⑧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⑨故為之說。⑩然得而臘之以為餌。(1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12)為壇而盟。(13)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15)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16)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7)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18)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1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20)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23)為民誣太守者視此!(24)願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⑶作為,當作。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②何以為計?③子墨子解帶為城。④此可以人為援而不可圖也。⑤相傳以為雁盪。⑥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⑦霓為衣兮風為馬。⑧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然後以六合為家, 函為宮。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③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城。⑤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⑦此為何若人?⑧必為有竊疾矣。⑨項燕為楚將。⑩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11)在葯則未為良時也。(1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13)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14)乃知太白「開風言風語入天鏡」之句為妙。
⑸以為,認為。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⑤恐為操所先。⑥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⑦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⑧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⑨吾屬今為之虜矣。⑩則為深谷林莽所蔽。(11)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12)為仲卿母所遣。(1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14)為國者無使為積之所劫域!(15)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17)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8)竟為秦所滅。(19)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夫子何命焉為?②何辭為?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為?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⑻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有。例: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②敢用是為怨望。③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④頑童之為是心也。
⑽將來,將。例:①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11)治理。例:①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動哉!③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③慎勿為婦死。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⑤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例: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④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⑤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⑥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⑦今為君計,菲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⑧為漢家除殘去穢。⑨請為籌之。⑩保為將軍破之!(11)我固為子孫創業也。(1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3)君為我呼入。(14)公為我獻之。(15)為君翻作《琵琶行》。(16)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17)阿母為汝求。(18)臣請為王言樂。(19)即解貂覆生,為掩戶。(20)為復守黜藏使者。(21)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資一歡。
(15)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③為之奈何?④如姬為公子泣,⑤怵然為戒。⑥為長者折技。
(16)因為。例: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17)則「於」,在,當。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 例:一人去為市,(為市:這里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⑵公子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個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
(18)《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意謂:夫子假裝聽不見而過之。為即「偽」(偽裝、假裝)。((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於
詳細字義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系辭下》
5. 又如:於何(如何)
〈介〉
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於野。——《後漢書·列女傳》
2. 又
成於機杼。
射於家圃。——宋· 歐陽修《歸田錄》
3. 又
葫蘆置於地。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於:介詞,到。)—— 清· 姚鼐《登泰山記》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於以(在何處);於茲(在此);於時(在此)
5.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何有於我。——《論語》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唐· 韓愈《師說》
言於李愬。——《資治通鑒·唐紀》
語於富者。——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於人民有益
7.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8.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不拘於時。——唐· 韓愈《師說》
苦於多疾。——宋· 蘇軾《教戰守》
傷於縛者。——清· 方苞《獄中雜記》
擇於自然。——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9. 又如:我限於水平,未能對這篇文章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10.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than]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同於真。——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11. 又
同於幻。
近於自然。——蔡元培《圖畫》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其: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
(4)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5)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⑹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例: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③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⑺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⑻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9)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0)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11)用於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另:
〈代〉
(1) (形聲。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聲符「丌」(jī),變成「其」。(jī)本義: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為代詞:他、他們、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⑶ 又如:獨善其身
⑷ 她 [she]。如:薩奇打他的妻子,將其打倒在地
⑸它 [it]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魯迅《祝福》
⑹他們;她們;它們 [they]。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⑺他的 [his]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11)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their]。如:他們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 的 [that]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孔雀東南飛》
(13) 又如:正當其時
(14) 這樣,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其
qí
〈副〉
(1) 也許;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左傳·隱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國語·晉語》
齊國其庶幾乎。——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齊其庶幾乎。
其一旦將以不敬之民而驅之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當,可 [can;may]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君其詳之。——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汝其善撫之。——清·林覺民《與妻書》
弟其寬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
(3) 將,將要 [should]
今殷其淪喪。——《書·微子》
(4) 表示詰問。通「豈」,難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為死君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謂幾於成乎。——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歟。——唐·韓愈《師說》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中國其果老矣乎。——清·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5) 極,甚 [very]
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韓非子·初見秦》
其
qí
〈連〉
(1) 如果,假設 [if]
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
(2) 或許;大概 [perhaps]
我中國前途,其有望乎?——《負曝閑談》
(3) 又如:其諸(或者);其者(或者)
(4) 還是。表選擇 [still;yet]
其真無馬耶。——唐·韓愈《雜說》
(5) 又
其真不知馬耶。
其亦足樂乎。——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其
qí
〈助〉
(1) 用作語助。
(2) 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 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
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5) 又:雲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謂幾於成乎。——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助詞,可以不翻譯。
整句意思就是「我行走在田野間,(田野里的)麥子生長的非常茂盛」
而
<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2.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5.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助〉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雖
<連>
1. (形聲。從蟲,唯聲。古讀 ( huī)。本義:蟲,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 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燕策》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雖故(雖然);他雖身負重傷,但堅決不下火線
3. 即使…也;縱使
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先王之法,經手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
4. 僅,只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管子》
5. 原本,本
你那裡休誇口,你雖是一人為害,我與那陳州百姓每分憂。——《陳州糶米》
乃
你,你的
余嘉乃勛。——《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親);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親);乃兄
3. 他的
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稱別人的父親);乃老(他的父親);乃堂(他的母親)
5. 此,這個
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從今);乃者(往日;從前)
7. 這樣,如此
子無乃稱。——《莊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爾(如此;這樣);乃若(至於)
〈動〉
1. 是,就是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漢;失敗乃成功之母;乃是(卻是)
〈副〉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只,僅僅 。如:唯虛心乃能進步
3. 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
4. 卻
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
5. 於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又如:乃遂(就,於是);乃其(於是,就)
〈連〉
1. 可是,然而
時夫仆具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徐霞客游記》
因
1. (會意。從囗( 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車席子上。本義:「茵」的本字,坐墊,車墊)
2. 同本義
因,就也。——《說文》。朱駿聲注:「囗大俱非義。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縫線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說是也。」
3. 原因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范縝傳》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白居易《有木》詩
4. 又如:因果報應(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因後果
5. 機會
於今無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 姓
〈動〉
1. 依靠;憑借
誰因誰極。——《詩·佣風·載馳》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又如:因緣(憑借;依據)因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得官職);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因依(倚傍;依託);因附(依附);因國(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
3. 沿襲,承襲
殷因於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因遺策。——漢· 賈誼《過秦論》
因秦宮室,據其府庫。—— 張衡《東京賦》
4. 又如:因承(承襲,因襲);因習(相沿成習,沿襲)
5. 連接
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宋· 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6. 順;順應
因其固然(因:順著。固然:本來的樣子。指牛的自然結構)。——《莊子·養生主》
以徑寸之木…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因勢象形,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形狀。因,就著,順著。勢,形勢,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狀特徵。象,動詞,模擬。形,形狀)。——明· 魏學洢《核舟記》
7. 又如:因便(順便);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趨赴
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國語·鄭語》
〈介〉
1. 由於,因為
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從…出發 。如:因命守時(依照命運的安排,守候時機);因敵取資(從敵人那裡取得所需物質)
4. 趁著;乘便
因利乘便。——漢· 賈誼《過秦論》
游於三輔,因入京師。(因,乘便)。——《後漢書·張衡傳》
〈形〉
1. 親,親近
因心則友。——《詩·大雅·皇矣》
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左傳》
2. 又如:因心(親善仁愛之心);因母(親母)
<連>
1. 於是,就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2. 因而
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 秦。——《戰國策·魏策》
如此辛苦。給分吧。
『貳』 歐陽修山水游記詩詞除《醉翁亭記》還有哪些
《豐樂亭游春》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清商怨》
關河愁思望處滿。漸素秋向晚。
雁過南雲,行人回淚眼。
雙鸞衾裯悔展。
夜又永、枕孤人遠。
夢未成歸,梅花聞塞管。
《鵲橋仙》
月波清霽,煙容明淡,靈漢舊期還至。
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
雲屏未卷,仙雞催曉,腸斷去年情味。
多應天意不教長,恁恐把、歡娛容易
『叄』 有關蓮花的詩句
<<憶蓮>>
江南風景秀
最憶在碧蓮
娥娜似仙子
清風送香遠
<<訪蓮>>
友人致電來,
邀我游專苑址。屬
斜風雨數點,
新月柳幾枝。
行到近春園,
立觀荷花池。
蓮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種蓮>>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風帶露沾儂身
待到花開如滿月
覽勝誰記種蓮人
<<對蓮>>
古柳垂堤風淡淡,
新荷漫沼葉田田。
白羽頻揮閑士坐,
烏紗半墜醉翁眠。
游夢揮戈能斷日,
覺來持管莫窺天。
堪笑榮華枕中客,
對蓮余做世外仙。
<<采蓮>>
燕園不可采蓮
蓮葉空自田田
無魚戲在蓮中
我亦難入蓮間
<<畫蓮>>
朱顏碧墨放池畔
舞袖揮毫對玉蓮
盡態極妍宛若生
一脈幽香把君難
<<賞蓮>>
炎夏雨後月,
春歸花寂寞;
滿塘素紅碧,
風起玉珠落。
<<詠蓮>>
池塘一夜風雨,
開起萬朵紅玉;
憐君自來高格,
愛蓮誰若敦頤。
<<問蓮>>
花中君子來哪方
婷婷玉立展嬌容
暖日和風香不盡
伸枝展葉碧無窮
縱使清涼遮炎夏
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願纖塵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贊蓮>>
陸上百花競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與桃李爭春風
七月流火送清涼
<<夢蓮>>
京北秋來風景異,
天高雲淡雁迷離;
踏破鐵嶺無覓處,
尋遍荷塘空水遺;
無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勝雪傾心起;
何故幽嘆無緣見,
夏風十里一潭碧。
<<殘蓮>>
蕭瑟秋風百花亡
枯枝落葉隨波盪
暫謝鉛華養生機
一朝春雨碧滿塘
『肆』 求:寫李清照、蘇軾或柳宗元的詩、詞
《題李易安書琵琶行》明. 宋濂
佳人薄命紛無數,豈獨潯陽老商婦。
青衫司馬太多情,一曲琵琶淚如雨。
此身已失將怨誰?世間哀樂長相隨。
易安寫此別有意,字字欲訴中心悲。
永嘉陳侯好奇士,夢里謬為兒女語。
花顏國色草上塵,朽骨何堪污唇齒。
生男當如魯男子,生女當如夏侯女。
千載穢跡吾欲洗,安得潯陽半江水!
『伍』 求好看的女主穿越修仙文。多多益善!
1、《穿到仙界當女配》作者:凌冰凝.QD
內容簡介
一朝穿越,玄靈偶然發現小說男主星魂仙君正在凡間歷劫,自己的這個凡間!暈,說好的古代原來竟是仙俠,原本以為自己只是醫術好點,沒想到竟是個醫修。
她原本打算在充分隱藏自己的情況下,力所能及的默默守護仙君CP,盡力避免兩人悲劇的終局,就當小說多了一個女配。殊不知,在助帝君一統天下的冥曄神君眼裡,她這個能解魔毒的凡人何其可疑。
後來,玄靈怎麼也沒有想到,她想法最終以另一種方式達成了。玄靈:自帶游戲角色穿越小說里仙界的凡人。冥曄:中了「紅顏薄命」之毒之後,不能對真愛撒謊的情報頭子。冥曄看著玄靈的曼妙的舞姿:我想殺了你,中毒後,冥曄:我要死了。捨不得你,陪我一起
2、《修仙別看戲》作者:踏歌行人未停
內容簡介
寧夏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千載難逢的穿越機會怎麼會落到她這個平凡的工薪族身上,她還有三十五年的房貸沒有還啊啊啊。
她看著這個修仙人滿天飛,普通人活得還不如狗的世界淚流滿面。為什麼還要被分配到一個有女主的世界,這可是一位現實派女主,別瞅著我,鄙人只是個路人甲。且看既不平凡也不驚艷的路人甲如何在修仙世界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3、《不朽女天尊》作者:小麗往前沖
內容簡介
方顏病死之後,穿越到了一個被金色液體砸死的重生大佬身上,擁有了重生大佬記憶的方顏,將長生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方顏不止想要長生,她還要永生。
4、《採石記》作者:顧仁棉
內容簡介
作為穿越女的穆長寧,似乎出場就是炮灰命。在忍不住反抗之後,老天終於給她開了扇窗,莫名其妙丟了塊石頭進來。嗯,那就好好修仙吧……
5、《謫仙為聘》作者:風魂
內容簡介
剛剛穿越到這里的時候,紀小朵以為自己拿到是古早瑪麗蘇劇本。後來陰差陽錯地嫁給了舊情人的哥哥,她又懷疑自己拿到的其實是宅斗劇本。
一直到發現自己無意中救下的小傻子竟然是被貶凡塵的謫仙,紀小朵才確定,原來這是個修仙劇本。
『陸』 幫我找《長相思》的賞析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明月人倚樓。
「長相思」為詞牌名,但本詞內容與此密切相關。詞分上下兩闋,格律和字數一樣。每闋四句,押平聲韻。
這是一首懷人念遠的抒情小詞。上闋從眼前所見流水寫起,並且目送遠波,想像這流水將流到瓜洲渡和長江匯合,再想到吳中(江南)的山也面帶愁容,實則深切懷念遠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從吳地歸來,過瓜洲古渡,溯流北上與自己相會。下闋直接抒寫情懷,因所思之人沒有回來,只得在這月明之夜,獨倚高樓。
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心弦。
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注釋:
汴水:源於河南,東南流入安徽宿縣、泗縣,與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於山東曲阜,經徐州後,與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面。
吳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長的意思。
評解:
這首《長相思》,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簾的山容水態,都充滿了哀愁。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全詞以「恨」寫「愛」,用淺易流暢的語言,和諧的音律,表現人物的復雜感情。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憂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昧深的特點。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遠,直到天末吳山,仍是愁痕點點,凌虛著想,音調復動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則汴泗交流,與人何涉耶!結句盼歸時之人月同圓,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
黃升《花庵詞選》:此詞上四句,皆談錢塘景。
《詞譜》卷二:《長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詞「汴水流」一首為正體,其餘押韻異同,皆變格也。此詞前後段起二句,俱用疊韻。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卷六十引黃升雲:樂天此調,非後世作者所能及。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雲:「點點」字俊。
《白香詞譜箋》卷一謝朝征雲:黃叔升雲:此詞「汴水流」四句,皆說錢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東北,受汴水合流而東南入邳州。韓愈詩「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揚州府南,皆屬江北地,與錢塘相去甚遠。叔陽謂說錢塘景,未知何指。
《放歌集》卷一陳廷焯雲:「吳山點點愁」,五字精警。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歷任翰林學士等官。由於他反對苛政,以詩歌指斥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知蘇、杭,以刑部尚書致仕。他最工於詩,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在民間詞的影響下,倚聲填詞,通俗平易,清新雋麗,流傳較廣。
讀後感:
生活所迫飄在外,身在曹營心在漢。
誰人不知相思苦,男兒有淚不輕彈
『柒』 淮安的歷史事件
大家回答有些雜,有名的有影響的就幾個吧。首推我們的偉大周總理,為我們的祖國付出很多。其次是關天培,愛國將士,捐軀國難。這是主要的。文化名人其次:《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 ,漢賦大家枚乘、枚皋 ,等等。再其次是歷史名人,如漢朝大將軍韓信 ,宋朝女英雄梁紅玉 。因為後兩者帶給淮安的是商業利益:旅遊。而前者帶來的則是一種民族方面的發展動力。
淮安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
淮安歷史上英才輩出,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這里,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辭賦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也是在淮安長期定居期間創作了《老殘游記》這一名作。
淮安不僅人傑地靈,而且風景優美,沿大運河,環洪澤湖,既可領略自然風光,又可觀賞名勝古跡。境內的盱眙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風光,為淮安新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淮安概況
區號:0517
郵編:223000
位置:位於蘇北平原腹地,京杭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境內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總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近500萬,其中市區人口246萬。
區劃:轄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原淮陰縣)、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和金湖、盱眙、漣水、洪澤4縣。
淮安原名淮陰,於2001年2月1日始改名為淮安。淮安市是江蘇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古往今來一直是軍事要地。2005年開始通了火車,告別了蘇北一直沒有火車的歷史。
行政區劃
2005年,淮安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淮安市 面積8962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2004年)。
清河區 面積 134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1。
清浦區 面積 293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2。區人民政府駐承德南路66號。
楚州區 面積1439平方千米,人口119萬人。郵政編碼223200。區人民政府駐淮城鎮。
淮陰區 面積1264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223300。區人民政府駐王營鎮。
金湖縣 面積 737平方千米,人口 36萬人。郵政編碼211600。縣人民政府駐黎城鎮。
盱眙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74萬人。郵政編碼211700。縣人民政府駐盱城鎮。
洪澤縣 面積1009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政編碼223100。縣人民政府駐高良澗鎮。
漣水縣 面積1656平方千米,人口104萬人。郵政編碼223400。縣人民政府駐漣城鎮。
淮安市概述
淮安地處蘇北腹地,北接連雲港,東北接鹽城市,偏南接揚州市,南鄰安徽省,西連宿遷市。總面積10072平方公里,總人口524.06萬,現轄4縣4區。
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潛運樞紐、鹽運要沖,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帽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3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10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清印集團等50戶重點企業,形成了以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為主體並具有一定基礎的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樞紐城市。境內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京滬、寧宿徐、淮鹽、宿淮、寧淮等五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新長鐵路縱貫全境,水運河道縱橫交錯,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凸顯了淮安在江蘇乃至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
淮安市位於「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畔,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和年輕的京滬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里共輝。市境跨古淮河兩岸,相傳大禹曾至境內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瀾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
市境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既有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建國後
幾經調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建國以來,淮安人民發揚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個「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江蘇新興的交通樞紐、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捌』 以下文言文一詞多義如何做
間:
〈名〉
1. (間是後起字,本字作閑,本義見間 jiàn)
2. 中間;內 [between;among]
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閑也。——《禮記·樂記》
而獨閑數百千里。——《漢書·嚴助傳》。注:「中間也。」
攘臂於其閑。——《莊子·人間世》。司馬注:「猶里也。」
黃河遠上白雲間。—— 唐· 王之渙《涼州詞》
林間窺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間。——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滿井游記》
達於縉紳間。——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出於其間。——蔡元培《圖畫》
3. 又如:兩地之間;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半中間;兩個高樓間的小弄;兩個電極間的真空
4. 一會兒,頃刻 [a moment]
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莊子·大宗師》
乃留止閑曰。——《戰國策·秦策》
5. 又如:間不容息(其時間不容喘息。比喻時間短促)
6. 近來[recent]
帝間顏色瘦黑。——《漢書·敘傳上》
7. 姓(閑)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又如:一間卧室;三間門面
3. 另見 jiàn;
4. 「間」另見 xián
謝
〈動〉
1. (形聲。從言,射聲。本義:向人認錯道歉)
2. 同本義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謝曰。——《戰國策·趙策》
長跪而謝。——《戰國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驚謝曰。——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又如:謝咎(引咎自退;悔過;謝罪);謝錯(認錯賠不是);謝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命。——《史記·汲黯列傳》
謝媒人。——《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楚而謝。—— 唐· 李朝威《柳毅傳》
謝客矣。——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葯。 ——宋· 蘇軾《蓋公堂記》
5. 又如:謝醫(謝絕醫療);謝金(謝絕禮金)
6. 辭去官職 [resign]
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南齊書·王僧虔傳》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唐· 王維《送張五歸山》
7. 又如:謝老(告老還鄉);謝事(卸去官職);謝政(致仕退休);謝役(辭去差使);謝職(卸去官職)
8. 告辭;告別 [take leave;leave]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
故不復謝。
不報謝?
過謝侯生。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謝了擾(告辭);謝別(告別,辭別)
10. 告訴,告誡 [tell;warn]
謝漢使。——《漢書·李廣蘇建傳》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辭相問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史記·趙廣漢傳》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12. 感謝 [thank]
休謝之。——《三國演義》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
且謝曰。——唐· 李朝威《柳毅傳》
雖死必謝。
13. 如:謝承(感謝;答謝);謝荷(感謝);謝候(致謝並問候);謝私(感謝私下幫助)
14. 逝去 [farewell]
詔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齡謝世,顯號未加。——《魏書·彭城王勰傳》
15. 又如:謝賓客(死亡的委婉說法);謝世
16. 酬謝
婚禮不許多用盤盒豬羊糖餅,不許厚禮物謝媒。——明· 海瑞《禁約》
受人十萬,謝客數千,又重饋部吏。——《潛夫論》
17. 又如:謝土(修建完畢,祭祀土神的禮義活動);謝犒(酬謝;犒勞);謝銀(酬謝用的銀子);謝灶誥(祭灶王爺的青詞)
18. 衰敗,衰落 [decline;wane]
宿覺名未謝,殘山今尚存。—— 宋· 葉適《宿覺庵》
花之既謝。——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19. 遜讓;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鯨鯢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宋書·王宏傳》
20. 又如:謝拙(自謙愚笨而辭職)
21. 避免,避開 [avoid]
必以儷辭為文,何緣《十翼》不能一致,豈波瀾既盡有所謝短乎?——章炳麟《文學總略》
22. 又如:謝短(避其所短)
乘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大(人)從木,表示人爬在樹上。「大」象「人」正面。本義:登,升)
2. 同本義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詩·豳風·七月》
卻叔虎將乘城。——《國語·晉語一》
淮陰侯復乘之。——《史記·高帝紀》
俱乘高台。——《列子·黃帝》
3. 又如:乘槎(神話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頂)
4. 騎;坐 [ride]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唐· 崔顥《黃鶴樓》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左傳·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車;乘舟(乘船);乘奔(乘坐賓士的快馬);乘軒(乘坐大夫的車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後用以比喻避世)
6. 驅馬駕車;駕馭 [drive]
服牛乘馬。——《易·系辭下》
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
7. 又如:乘馭(驅使車馬行進;驅使;役使);乘雲(駕雲;馭雲);乘馬(駕馬,用馬駕車)
8. 趁著;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時,因無之助。——漢· 賈誼《治安策》
其鋒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蘇軾《留侯論》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9. 又如:乘釁(乘機;趁空子);乘閑(趁著空閑);乘空(趁著空閑);乘勝(趁著勝利的形勢)
10. 憑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漢· 賈誼《過秦論》
11. 又如:乘利席勝(憑借著勝利的形勢);乘正(依據正道);乘利(憑借有利的形勢)
12. 冒著 [brave]
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 長清…至於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記》
13. 交錯(出現)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漢· 賈誼《論積貯疏》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術中用一個數使另一個數變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名〉
1. 算術中的乘法運算,亦指乘法的運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減乘除
2. 佛教的教義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見 shèng
遺
〈動〉
1. (形聲。從辵( chuò),貴聲。本義:遺失)
2. 同本義 [lose]
遺,亡也。——《說文》
遺,離也。——《釋言》
不遐遺。——《易·泰》
君惟不遺德刑。——《左偉·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遺契者。——《列子·說符》。注:「棄也。」
亡矢遺鏃。——漢· 賈誼《過秦論》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後漢書·列女傳》
小學而大遺。——唐· 韓愈《師說》
行若遺。——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遺簪墜屢(失落的簪和鞋。比喻舊有的東西);遺佚(散失亡佚);遺逸(指散失之物);遺寶(遺落的寶物);遺簡(失散的書籍)
4. 遺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5. 又如:遺珠棄璧(喻遺棄俊才);遺才(有才能而未被發現或重用的人);遺賢(受埋沒而不為世所知的賢人)
6. 遺棄;舍棄 [abandon]
故舊不遺。——《論語·泰伯》
必遺乎今。——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遺世(拋棄世事,避世);遺榮(放棄榮華富貴,辭官歸隱)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漢書》
9. 又如:遺溺(遺尿。不自由的排尿);遺精;遺溲(小便失禁)
10. 殘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漢· 晁錯《論貴粟疏》
11. 又如:遺孽(殘留下來的壞人);遺噍(殘存未死的人);遺黎(亡國或改朝換代後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遺火(失火);遺計(失計,失策);遺策(失策,失算)遺逸(缺失);遺算(失算,失策);遺籌(失策,失算);遺兆(失算);遺帙(殘缺的書套);遺計(失策);遺紊(失誤而紊亂)
13. 遺忘 [forget]
三日遺忘。——《漢書·刑法志》。注:「忽忘也。」
14.又如:遺失(遺忘;忘記);遺倦(忘記疲倦)
15. 遺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遺策。——漢· 賈誼《過秦論》
訪其遺蹤。——宋· 蘇軾《石鍾山記》
忠烈遺骸。——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16. 又如:遺安(指隱居田園,淡泊自守,不以官祿遺留子孫,而遺之以德行);遺下(留下);遺譏(讓後人譏笑)
17. 專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遺光(遺留的德澤);遺表(大臣臨死前寫給皇帝的奏章);遺芳(死後留傳的美好名聲)
18. 離開,脫離 [leave]。如:遺體(身體為父母所生,故稱自己身體為父母的「遺體」);遺世(脫超塵世;避世隱居)
19. 墮,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遺泣。——《楚辭》
20. 又如:遺英(落花);遺粒(遺落的穀粒);遺墜(掉落)
21. 廢止 [abolish;annul]。如:遺寺(廢舊的佛寺);遺塊(廢棄的土塊);遺壤(荒廢的土地)
〈名〉
1. 遺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遺。——《漢書》
道不拾遺。——《史記·商君列傳》
2. 姓
3. 另見 wèi
信
〈形〉
1.
(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
2.
同本義 [honest sincere]
信,誠也。——《說文》
有諸已之謂信。——《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墨子經》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國語·晉語》
期果言當謂之信。——《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詩·衛風·氓》
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三國演義》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庄公十年》
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則是無信。——《世說新語·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諾言);信人(講守信用的人)
4.
真實,不虛偽[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謂為信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5.
又如:信官(誠實不欺的官員);信賞(懸賞);信賞錢(懸賞金);信人(誠實的人)
〈動〉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詩·邶風·擊鼓》
且單於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記·蘇武傳》
不自信。——《戰國策·齊策》
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猶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笑而不信。——宋· 蘇軾《石鍾山記》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過;信愛(信任喜愛);信納(相信採納);信不信由你;聽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諾不信則兵弱。——《荀子·富國》
小信未孚。——《左傳·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賈誼《過秦論》
信義著於四海。——晉·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信義安所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虜帥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4.
住宿兩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詩·周頌·有客》
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左傳·襄公十八年》
5.
證實;應驗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曉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聊齋志異》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陸游《蝶戀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
1.
信約;盟約[oath of alliance]
以繼好結信。——《左傳·襄公元年》
2.
符契;憑證 [sign]
行而無信。——《戰國策·燕策》
3.
又如:信籠(內盛物品後封口加蓋印信的箱籠);刻木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傳送函件或口頭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書。——《資治通鑒》
越絕糧,使 素忠為信,告糶於吳。——《越絕書》
司空鄭沖馳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說新語·文學》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訊」。音訊 [message;information]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約定信號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風報信;凶信;信鴿;信鴻;信鳥;信問(信息)
8.
書信,信件(晚起義。先秦兩漢的書信又用「書」字表示) [letter]
函使報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遞信件的機構);私信;掛號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簡(書信)
10.
姓
〈副〉
1.
放任;隨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綱紀來,信著他胡行亂做,就不成個人家。——《醒世姻緣傳》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唚。不顧事實,隨便亂說);信著(任著;任憑);信手拈來;信步
3.
果真,的確 [certainly]
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史記·華佗傳》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信知生男惡。——唐· 杜甫《兵車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亡
〈動〉
1.
(會意。小篆字從入,從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本義:逃離,出走)
2.
同本義 [flee;run away]
亡,逃也。——《說文》
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國語·晉語四》
子牟有罪而亡。——《國語·楚語上》
懷其璧,從徑道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或以為亡。
數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間訓》
奴驚,各亡去。——高啟《書博雞者事》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史記·項羽本紀》
3.
又如:亡歸(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虜(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並躲藏起來)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資治通鑒》
身在身亡。——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長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罵人的話);陣亡(在作戰中犧牲);亡醮(為死者設壇祭禱);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歿(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丟失;喪失 [lose]
亡趙自危。——《戰國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與人而與人,謂之亡。——《穀梁傳·定公八年》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漢· 賈誼《過秦論》
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大道以多歧亡羊。——馬中錫《中山狼傳》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戰國策·齊策》
諸侯之所亡。——宋· 蘇洵《六國論》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軀(喪身);亡闕(亡缺。喪失殘缺);亡缺(散失殘缺);亡家犬(喪家犬);亡書(散失的書籍)
8.
滅亡 [subjugate]
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則。——《韓非子·說難》
彼固亡國之形也。——《韓非子·初見秦》
秦飢而宛亡。——《戰國策·西周策》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蘇洵《六國論》
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坐而待亡。
9.
又如:興亡(興盛和滅亡);亡破(國破家亡);亡君(亡國之君);亡絕(國家敗亡,宗廟絕祀);亡征(滅亡的徵兆)
10.
外出;出門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11.
沉迷於宴飲 [inlge in drink]
樂酒無厭謂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維其亡?——《詩·邶風·綠衣》
聖人之法死亡親,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淮南子》
13.
輕視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裡)
〈名〉
1.
過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木蘭花慢》
2.
另見 wú
顧
〈動〉
1.
(形聲。從頁( xié),頭。表示與頭有關。雇聲。本義:回頭看)
2.
同本義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顧,環視也。——《說文》
顧見漢騎 司馬呂馬童。——《史記·項羽本紀》
顧瞻周道。——《詩·檜風·匪風》
眷言顧之,潸焉出涕。——《詩·小雅·大東》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
莊子持竿不顧。——《莊子·秋水》
友人慚,不下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
荊軻顧笑 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戰國策·燕策》
3.
又如:顧瞻(回首環視;眷顧;關照);顧盼生輝(一回首,一注目,都有無限光彩。比喻眉目傳神);顧返(回頭,回家);顧笑(回頭而笑);顧望(回視,觀望。有謙讓、畏忌或躊躇不前的意思)
4.
觀看,瞧 [look]
顧我則笑。——《詩·邶風·終風》
惠顧前好。——《左傳·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聊齋志異·促織》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5.
又如:四顧無人;相顧一笑;顧觀(觀看);顧眺(眺望,遠望);顧影慚形(看著身影,心感內疚)
6.
訪問,拜訪 [call on]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7.
又如:光顧;枉顧;三顧茅廬;顧聘(拜訪聘請);顧訪(探視訪問);顧臨(過訪)
8.
照顧,關懷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顧思義。——《漢書·李廣蘇建傳》
9.
又如:顧睦(照顧);顧攬(照管);顧管(照顧,照管);顧報(顧念報答)
10.
眷念,顧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雖流放,眷顧 楚國,繫心 懷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11.
又如:顧慣(顧念);顧哀(眷念哀憐);顧思(眷顧思念);顧重(顧念重視)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顧省(省察);顧愆(反省自己的過失)
13.
顧慮;考慮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14.
如:顧畏(顧慮畏懼);顧憚(顧忌);顧累(憂慮麻煩);顧憂(操心)
15.
通「雇」。出錢請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顧山錢月三百。——《漢書·平帝紀》
如此使用民財以顧其功。——《漢書·晁錯傳》
16.
又如:顧倩(僱用);顧募(僱傭徵募);顧喚(雇請)
〈名〉
1.
商店稱來買貨的人 [patronage]。如:惠顧;主顧;顧客
〈副〉
1.
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 [only]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史記·魏公子列傳》
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戰國策·燕策》
2.
反而,卻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戰國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顧荷(反而受到[恩惠])
回答者: 抹茶☆小布丁 - 四級 2010-2-9 23:31
間:1密密地,悄悄地2從小路,3少間,不一會4間:間或,偶爾5時機,機會6夾雜7參與
謝:1向···謝罪2表示感謝3告誡4謝絕5凋謝
乘:1「乘韋」在古代都是合在一起用的,意思是四張熟牛皮。整句話意思就是,先用四張熟牛皮,再用十二頭牛犒賞軍隊。 2萬乘兵車,應該是輛的意思3
因利乘便,趁著有利的形勢,因,乘,都是趁著,的意思,利和便,有利的形勢4可能是趁著
遺:1送給,交付2放棄,棄3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我覺得遺 是余留下的,的意思
信:1可靠的2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大海波濤渺茫確實不易尋求,信,確實。3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4信步:散步5信手,隨手
亡:1亡:有失去,丟失的意思2追亡逐北 ,追擊敗走的敵軍。亡,逃跑的軍隊3古同「無」,沒有4亡:同「無」;不。副詞。「亡何國變,寧南死。」不久,南明朝庭覆滅,左良玉也死了
顧:1,只是,只不過2照顧
回答者: racin333 - 三級 2010-2-9 23:58
間:
1. 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竊符救趙)(副詞,悄悄地;秘密;暗中。)
2.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名詞作狀語,從小路;抄近路。)
3. 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時間名詞,一會兒。)
4.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副詞,間或;偶爾。)
5. 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後序(名詞,時間;機會。)
6.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擠)(動詞,夾雜。)
7.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動詞,參加;參與。)
謝:
1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動詞,道歉;謝罪。)
2.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動詞,感謝。)
3.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動詞,告訴;告誡。)
4.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孔雀東南飛)(動詞,辭謝;拒絕。)
5.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芙蕖)(動詞,(花)凋謝。)
乘:
1. 鄭商人炫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X之戰)(數詞,四。)
2.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名詞,兵車。)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過秦論)(介詞,依靠;憑借。)
4.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介詞,趁機;乘機。)
遺:
1.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竊符救趙)(動詞,送給。)
2.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動詞,丟失;放棄。)
3.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石鍾山記)(形容詞,舊的;原來的。)
信:
1.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形容詞,可靠的;忠誠的。)
2.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副詞,實在;確實。)
3.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名詞,使者,這里指媒人。)
4.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水調歌頭。游泳)(副詞,隨意;隨便。)
5.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副詞,隨意;隨便。)
亡:
1.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動詞,丟失。)
2.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過秦論)(動詞作名詞,敗逃的人。)
3.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通「無」,否定副詞,沒有。)
4. 亡何國變,寧南死。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柳敬亭傳)(通「無」,否定副詞,沒有。)
顧:
1.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竊符救趙)(轉折連詞,只是。)
三歲貫女 莫我肯顧(詩經X) (動詞,照顧;顧念;顧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