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縣古遺址
㈠ 春秋時期盧氏國遺址
在悠久歷史長河裡,盧氏是一個最古老的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年前,盧氏人民就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也可以說盧氏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它同祖國血脈相連,與祖國同根同宗同族。它的血液流通著祖國民族的血液。遠在新石器時期,出土文物就表明,盧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
但至今有人值疑,盧氏歷史這么悠久,為什麼全國百強古縣市遺址就沒有盧氏縣呢?筆者認為一,地方對盧氏研究重視不夠,古藉文物不同被毀(如盧氏古城),以值證據不清。二,打造品牌與開發力度不強,使古跡盪然無存。為了大示宣傳盧氏文化,打造盧氏歷史不被丟失,以證後人無誤,我們必須以行動正確探討盧氏,以免誤害千秋。當前在宣傳文化保護和保護盧氏古文化遺產中,眾說紛紛,有說盧氏是古國,有說冠雲山就是盧氏山的,有人說盧氏三角城就是盧氏古國遺址的。這些都無憑無據,無證可考。我認為,探源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出土文物為史證。假想憑造只會遺誤千秋。作為一位盧氏人,作為一位盧氏愛好者,赤誠盧氏這片土地,好奇研究盧氏之根由。本人有不同觀點和認識,不周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本人認為盧氏不是古國,他是氏族社會遠古部落圖騰。盧氏是號不是姓,盧氏遠古的尊盧部落以虎頭為圖騰,以耕田為生,以藤條編器皿──「盧器」。因此,繁體「盧」字上為虎字頭,中為田,下為皿。
麒麟或獬豸作勢吞鼎器內之「人」,為巫覡驅邪之族。
㈡ 盧氏縣戰國屬於哪個國
盧氏縣境,先秦時期,為古虢國莘地。
盧氏縣北鄰靈寶,東連洛寧、欒川,南接西峽,西南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屬秦巴山系的秦嶺余脈,地處中原經濟區、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結合部。全縣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轄9鎮10鄉,352個行政村,37萬人。
盧氏縣是革命老區縣、三門峽地區唯一劃歸秦巴山片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工作重點縣和河南省省長陳潤兒扶貧包扶縣。
盧氏縣自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縣,2100多年來縣名未改,城址未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雙千年」古縣。
盧氏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69.34%,被中國國土學會評為「全國第三屆百佳深呼吸小城」,2017年第三屆「全國深呼吸小城旅遊文化節」在盧氏舉行。
盧氏縣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山水風光迷人神奇,素有「中原綠寶石」「河南後花園」和「河南小西藏」之稱。「自由山水、清清盧氏」,盧氏縣榮獲「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十佳綠色生態旅遊目的地」「美麗中國·生態旅遊十佳示範縣」等稱號,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㈢ 盧氏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一)城隍廟
位於縣城西北隅,這座典型的明代建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轉角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二間,左右香積廚房各兩間,前門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檐牙飛翹,工藝精湛,朱門高柱,明麗豁敞,渾然一體。
(二)夏禹導洛處
位於該縣范圍里鄉山河口,距縣城15公里,為洛河在盧氏境內最險要的一道關口。傳說為夏朝大禹鑿山導洛處,懸崖上的「古雒」字樣為大禹親手篆刻,另有唐宋兩代所刻的字跡。崖下有「禹王廟」和伊尹樂道外,舊時艄公放筏竹舟自至此,常駐船敬神,以求「保佑來安」。清人刻有「神屬導洛處」五字於壁上,至今猶存。河上新建一單孔跨度為百餘米的山河口大橋,氣勢宏偉。隨著下游故縣水庫的建成,遊船可直抵庫壩,使該地區成為「小三峽」旅遊點。
(三)九龍洞
位於該縣雙槐樹鄉石門村,距縣城26公里,為一天然石洞。傳說有一富家小姐吃了河中漂下的仙桃,在此生下了九條小龍而得名。洞口有一棵多產於南方的清風藤科柯楠樹,約生於300年前,樹高18米,冠幅13米,胸徑38厘米,其開化顏色有赤、紫、黃等色,年年異樣,果實為黑色球狀,北方稀有。近年來雙槐樹鄉對此洞進行了大力開發,初具旅遊規模。
(四)湯河溫泉
位於該縣湯河鄉境內,溫泉由陡崖壁縫中湧出,每小時出水量7噸,平均溫度51ºC,HP值為8.5,水中含有硫酸根和鈣、氟等14種微量元素,常洗此水可醫治皮膚病和婦科常見病。目前在此建有溫泉療養院,每年到此洗浴者絡繹不絕。
湯河溫泉又名「湯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湯池邊,山勢險峻,冬青松柏覆蓋,終年綠色。光緒十九年「盧氏縣志」記載「湯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雞,冬可沐瘍……」,神話傳說為泉山之下壓一太陽,乃後羿所射之日,經專家測定,泉山時流量20噸,水溫49.5℃,富含硫酸根、氟、鐵、鈣、鎂、磷等二十多種礦物質身微元素,水質PH值8.5,總硬度9.25,經醫學鑒定,常沐此水,可醫類風濕、關節炎、皮膚病以及麻痹症、神經痛等多種疾病,許多實例證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導氣、化瘀、殺菌去毒、舒筋活絡、抗增生、去疲勞、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許多客人稱為「天賜聖水」。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青山腳下,大河岸邊,男女輪日裸浴,向著藍天白雲,盡情沐浴自已的胴體,形成獨特罕有的裸浴奇觀,湯河乃我國著名文學家、前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曹靖華先生的故鄉,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訂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輪日共享泉水裸浴俗習沿襲至今,形成中原一絕的裸浴文化,令無數外來遊客為之感嘆。
熊耳山系秦嶺支脈,北側耳為黃河流域,南側為長江流域,熊耳山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篇「導洛自熊耳」,《水經注》載「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其兩峰向中斜,狀似熊耳,幫得此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自唐宋至今,香火不斷,從一些遺存的石像上可以得到鑒證,與武當山一脈相承,「武當山志」曾有記載,其山勢走向,古建遺跡,與武當山多有相似。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氣、秀氣、靈氣於一體,居山頂遠眺,四周層巒疊嶂,群山皆向熊耳山主峰,呈萬山朝拜之勢,真可謂「一覽眾山小」,近看大小青龍壁環四周,展翅欲飛,呈五龍捧聖之狀,熊山巍巍,灌洛盪盪,此乃大氣。數十處自然景觀險、峻、獨、奇,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競秀;梳妝樓一根獨木橫跨懸岩峭壁之間,歷經千年而不朽,堪稱神來之筆;透眼窯一徑穿山,朝陽洞一線貫天,風洞四季有冰,霧雨岩飛流直下,冒雲洞是百姓的氣象站,古有「熊耳戴帽,長工睡覺」之說;觀月樓、望鄉台、仙家洞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景色,而「熊耳積雪」為盧氏古八景之一,素有「熊耳不墨千秋畫,白雲積雪映仙境」之稱,是豫西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湯河溫泉—熊耳山景區境內奇山異峰遍布,河流澗溪眾多,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不勝數。屬暖溫帶至亞熱過渡地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既有「駿馬秋風薊北」的粗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靈秀,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五)玉皇尖森林公園
位於該縣獅子坪鄉境內的國營淇河林場盧氏縣和洛南縣交界處,海拔2057.9米,為該縣最高點,山上有原始森林,林濤聲聲,風光秀麗,淇河林場在此建有「麒麟賓館」,是縣內最具有山區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
(六)伏虎山盧敖洞
位於文峪鄉境內的伏虎山上(俗稱老虎鼻子),相傳古時神醫扁鵲救活虢太子後,曾在此著書立說。後有秦博士盧敖在此煉丹滅疫,得益成仙。據清代《盧氏縣志》載:盧氏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即為紀念盧敖而得名。另據大明寺碑記載:「盧氏居萬山之中,為盧敖得道之鄉,乃扁鵲降升之地,因名盧氏」。
(七)魚鴨混養示範園
位於該縣文峪鄉伏虎山盧敖洞下的洛河大壩內,佔地400畝,建池塘22個,人工湖1個,形成水面面積240多畝,建鴨舍16座112間4000平方米,養鴨20000隻,養魚1000萬尾。示範園內10米寬砂道環繞暢通,沿路栽植垂柳、黃洋球、百日紅等花木2.13萬株,湖光、山色,分外妖饒,是集生產、旅遊為一體的示範園區。
(八)石峪牧場
位於該縣杜關鎮西北部,總面積31平方公里,近年來,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實現了水、電、路、電話四通,修建了具有蒙古特色的牛、羊、圈舍27座,162間,養牛存欄1408頭,羊2230隻,目前已形成了集生產經營、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畜牧基地。
(九)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漿擊水、穿流於翠岑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龍泉溝原始森林區峰巒疊嶂、古藤纏繞,野生錦雞、松鼠、草鹿嬉戲其間,野趣橫生,民谷--天井窯院內剪紙、皮影戲、木偶戲、猴戲等民俗薈萃。這一切構成了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和引人入勝的豫西民俗風情畫卷,實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和玉皇山原始森林,湯河溫泉裸浴風情區,九龍洞風景區連為一體是您豫西旅遊的首選。
豫西大峽谷漂流----中原第一勇士漂
豫西大峽谷中原勇士漂流刺激浪漫,全長3公里,全程約90分鍾,雙人漂流船安全系數高,操作簡單,雖有驚但無險,堪稱中原第一勇士漂,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槳擊水,穿流於翠嶺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
豫西大峽谷呈東西走向,象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總長度30餘公里,寬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兩側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狹長而深邃的峽谷河流灘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漫步風景區,只見青山如黛、幽谷疊翠、銀練飛瀉、野花叢生,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能給人以極好的視覺享受和心理享受。峽谷內幾處懸崖絕壁勢如刀削,兩旁植被豐茂,滿谷蒼翠,石峰形態各異,峰峰相連如畫卷,暢游其間移步換景,別具風韻。每逢雲蒸霧繞之時,山峰宛如空中樓閣,點綴於縹緲雲海之間,望之倍感心曠神怡。
㈣ 盧氏的由來及其歷史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2、源於專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屬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盧姓主要發源於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4)盧氏縣古遺址擴展閱讀
「四傑傳芳」為盧、楊、王、駱四姓的共同門楣題辭。典故出自初唐四傑盧照鄰、楊炯、王勃、駱賓王。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
「初唐四傑」在創作上的不同個性特點。其中,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長於歌行,楊炯《從軍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於律詩。
㈤ 歷史上的盧氏的名人
歷史名人
盧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植:今河北省涿州人,東漢官吏、學者,通古今學,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董卓專權用事,議謀廢立,眾皆唯唯,植獨抗論。
盧循: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東晉大將,為士族出身。
盧辯: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北周大將,北周世宗死時,官至大將軍。
盧群:范陽(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勁正聞,官至鄭滑節度使,盧群為范陽名門望族之一。
盧綸: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人,唐代詩人,所作詩歌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遺有《盧綸集》。
盧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仝:范陽人,苦讀書,不願出仕,其詩多反映民間疾苦,好飲茶,為茶歌。
盧鴻:河北省涿州人,唐朝畫家,博學,嵩山隱士,拒絕出仕,工籀書,擅山水樹石。
盧摯:河北省涿州人,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盧坤:河北省涿縣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歷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1834年,英軍兵艦侵入虎門,被其驅逐。
盧思道:隋代散騎侍郎,隋文帝駕崩,寫輓歌八首,時稱「八米盧郎」。
盧照鄰:幽州范陽人,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祖皋: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詩人,慶元進士,工樂府,詞風樸素,意境清遠,有《蒲江集》。
盧象升:江蘇省宜興人,明代抗清名將,清兵三路南下,他孤軍奮戰,戰死沙場。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盧戇章:原名擔,字雪樵,感化里古嶼保古庄村人。縣考名列前茅,府試卻落第,從此不人科場。當時,「歐化東漸」,盧戇章參與基督教活動,受西方文化影響尤深。這使他與科舉制度進一步決裂。他說「求學期於濟世,尋章摘句胡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盧戇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文。光緒四年(1878年)回到廈門,住在鼓浪嶼日光岩下,應英國傳教士馬約翰的聘請,助譯《英華字典》。由於他兼通英語華語,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為師。
盧永祥:原名盧振河,字子嘉。濟陽人。皖系軍閥。幼時家貧,1890年投軍。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歷任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男爵,袁死後歸入皖系。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江浙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兵敗後逃往日本。段祺瑞當政後被任命為江蘇宣撫使。曾出資為家鄉建小學、印縣志等。1933年病死於天津。
盧嘉錫:福建省廈門市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結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盧嘉錫不到40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1981年榮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㈥ 陸豐市碣石盧氏來歷
古盧氏遺址在長清縣城西南10公里處,現屬歸德鎮。俗稱「盧城窪」。古盧城略呈方形,頗似一隻朝靴。面積約4平方公里。據史書載,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黃河決口,水淹盧城,致古盧城全城下陷,變成一個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約1800米的大凹窪。讓人費猜的是東城牆沒有下陷,據年長者講,現在的國庄正西那一段城牆,在20****30年代高處尚有6——7米而巍巍然屹立著。1958年以前,盧城窪周邊的村莊還分別以盧城東門、盧城西門、盧城南門和盧城北門命村名。是年,黃河決口,再次沖淹盧城,將低凹千年的盧城窪淤為平地。古城不見了,西、南之門更是難覓其蹤。水患過後,「西門」分為石官莊、周庄、董庄三村;「南門」分為劉庄、高庄;而「東門」、「北門」則改稱國街和褚集。自此,「盧城」之名便不復存在,只有深埋於地下歷數千年滄桑的盧邑古城給後人留下許多難於破譯的謎團。
記得採納啊
㈦ 靈寶和盧氏縣位於秦嶺的哪個地方
靈寶市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嶺,北瀕黃河。轄10鎮5鄉,440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3011平方公里,總人口74.49萬(2014年底),其中:耕地面積84.7萬畝,非農業人口11萬。被譽為「黃金之城」、「蘋果之鄉」、「道家之源」、「旅遊觀光勝地」。[1]
靈寶市地處黃河中游,是人類最早活動和發祥地之一。且位於古代長安、洛陽兩大古都之間,古墓葬、古遺址遺存豐富。解放後,相繼出土了兩萬多件珍貴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屬全國罕見。[2]
㈧ 盧氏旅遊景點都是哪裡
盧氏旅遊景點
1·雙龍灣風景區
2·豫西大峽谷
3·九龍山風景區
4·九龍洞風景區
5·玉皇尖森林公園
6·湯河溫泉
7·城隍廟
盧氏是全國唯一有化石實物可考的「人龍相揖別」的地區。盧氏境內有古文化遺址63處,其中古生物化石點22處。自1934年法國生物學家德日進到盧氏開展科考工作以來,盧氏一直是中外古生物科學家矚目的地方。其中被科學界命名為「盧氏跗猴」的古生物化石是國內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原始靈長類動物標本,被專家稱為是建國以來晚始新世哺乳動物研究最重要的收獲之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盧氏朱陽關、五里川一帶不斷發現恐龍蛋化石,再次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盧氏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基地,是古生物學家前來考察最為頻繁、最為關注的地區。專家們認為,「盧氏跗猴」和盧氏恐龍曾生活在距今4000多萬年前的同一地區、同一時代。恐龍滅絕後,「盧氏跗猴」演變成為人類。特別是1976年至1979年,盧氏兩次發現的共4片10萬年前智人頭骨化石和2枚牙齒化石,更為「盧氏跗猴」向人類的演變提供了佐證。
盧氏是河洛文化之源。盧氏古為尊盧氏部落,屬於伏羲氏的分支,後演變為古盧氏國。盧氏國由於地處偏僻,不對鄰國構成威脅,一直作為相對獨立的氏族國延續至建縣。盧氏是全國唯一有大禹手書真跡的地方,境內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處、商代文化遺址8處。專家論斷,盧氏是洛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盧氏也是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