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游記記
㈠ 南宋游記共有多少章
南宋郵寄季總共有182章,他的篇幅比較長,但是內容特別的精彩寫得特別的真實。
㈡ 將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成一篇游記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漁歌子,詞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志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①不須:不想。
②歸:回去,回家。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簡單的意思】
白鷺從西塞山前飛過,桃花開了,流水潺潺,鱖魚又鮮又肥。「我」帶著青色的斗笠,穿著綠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風還是有細雨,「我」都想不回家。
【品評】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張志和的《漁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後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歷盡艱辛險阻的中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更屬美談,鑒真與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對中日邦交的貢獻,銘刻史冊,人所周知。
然而,為奠定中日友誼豐碑,立過「特殊」功勞的,尚有位不出國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學家,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張志和的名詞《漁歌子》:
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清人劉熙戴的《藝概》曾將它譽為[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
張志和的《漁歌子》宛如架於中日之間的一座彩虹之橋。《日本填詞史學》中有所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歌子》四十九年後(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詞傳到日本。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贊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歌子》。誠然,張志和未曾赴宴詠和,實為憾事,但和者爭相仿效《漁歌子》而作,《漁歌子》撥響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詞學家夏承燾,在詠嵯峨天皇絕句中曾雲:「一脈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飄上蓬萊。」正是對此極好的贊頌。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橋,湖水翩翻入雲霄。
閑釣醉,獨棹歌,往來無定帶落潮。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滄浪清,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這些詞章,有十三首收錄在日本《經國集》里。近代日本學者浦松友久,在《關於越調詩的二、三問題——唐代新聲在日本的遺留》論文指出《越調詩》的體裁特點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經國集》卷十四保存的《漁歌》組詩,關於這一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詩為中心的十三首詩,是一些與《漁歌子》譜系,即以張志和和《漁父》為原作的稱為[詞]的 詩歌新形式有關的作品。
可見,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日本詞學的血緣關系,是不同尋常的。
點評: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於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詞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漁歌子,兩家一憂一樂,歸趣難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118646.html?si=1
㈢ 《西湖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的翻譯及賞析
翻譯: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煙霧彌漫的早晨,是山嵐繚繞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後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捨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羅衫、著紈褲,遊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賞析: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㈣ 400字游記
杭州西湖 岳廟 游記
車一直沿著環湖路行駛。窗外飄的是蒙蒙細雨,但好像對於西湖來說,下不下雨都是一樣的遊人如梭。一池微盪的湖水,四面朦朧的群山,滿眼明艷的荷花,在不經意的一瞥之間,有著說不出的嫵媚。雖說人們都愛用小家碧玉來形容江浙女子的秀美、柔情,但我覺得西湖不是。她更像超塵脫俗的仙子,優雅、大方,不願躲在層層高牆里的深閨,更願把自己的美麗展示於更多人的眼前。盡管淡淡的晨霧顯示著大方中的那些許羞澀。
車忽然停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奔向西湖,不想老爸卻把我領入了西湖對面的一座廟宇中,令我驚訝不已。抬頭一看,這驚訝又加深了幾分,竟是岳廟。以前我從未讀過關於杭州旅遊方面的書,只知岳廟在杭州,卻不曉竟是在西湖邊上。一邊是溫柔似水的女子,一邊是力拔山河的壯士,這種奇妙的組合令我一時間真是不知說什麼好。
廟的氣勢倒是不凡,只可惜正在修葺,以至到了岳廟還要在門票上一睹它的風采,心裡暗暗覺得好笑。岳飛像倒是還立在那,目光里透著凜然的正氣,威武銳利,但我想應該還隱隱含著些許的無奈。莫須有,莫須有!不知秦檜那老賊當年注視著這一雙怒目時,是不是連靈魂都在打顫。
從邊門出去,豁然一亮,眼前是一座極富生機的園子,清新的蔥翠的綠沁入你的全身。兩旁的廊子里是各式的碑文,再往前就是岳飛的墓了。不經意間回頭一望,竟發現來時園牆的背後赫然刻著「精忠報國」四個濃重的黑字。在一個誓死都捍衛這四個字的人的墓前,心中真是一震。那時身邊恰有導游講解,她讓人們注意那個繁體的「國」字,上面少掉了一點。據說當時是因為南宋國土不全,意為山河破碎;而今那點還未點上,今人便講那是因為台灣還未收回。聽來還真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再走過一道小門就到了岳飛墓了。相對於雅緻的園子而言,這里就顯得狹小、樸素了許多。一抔土埋下了一個忠魂。土上長著青草,除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墓碑外毫無起眼之處。墓旁伴著他的,是其義子岳雲。真可謂是滿門忠烈。與他們的墓相對的是秦檜夫婦的跪像,他們已在這跪了八百多年,並將永遠的跪下去。忽然響起了前面園子里的那顆「分檜樹」,據說是人民為解心頭之憤,去其「分屍秦檜」之意。一邊是千古流芳,一邊是遺臭萬年,歷史就這么默默的靜立著,是非功過自待後人評說。
一座岳廟,所蘊含的遠不止我們所看到的這么多。
飛來峰
出了岳廟,原以為接著就會游西湖。誰料老爸又把我們拉上了開往飛來峰的公車,哦,親愛的西湖,看來只有明日再見了。
沒來之前一直以為飛來峰是矗立於山石之上的一塊大石,且石的底部幾乎凌空。不想全然不是那麼回事。飛來峰長約800米,寬約400米,稱作「峰」實在是有些不恰當,叫做「山丘」或許更准確些。不過這好大一塊「山丘」突兀的豎在一片平地上,倒是頗有些「飛來」的味道。
進來之前,我們很不明智的請了位導游,以至於進來後只得跟著她在下面的山洞裡轉悠,順便聽聽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這飛來峰據說是從佛教聖地印度飛來,濟公和尚怕它再次飛走,於是讓人刻了五百尊佛像來鎮住此峰。在這蒙蒙細雨的天氣里,導游一邊將我們從一個黝黑的洞領入另一個,一邊指揮著我們看什麼是濟公床、濟公凳,還有濟公吃剩的狗頭——當然都是石頭而已。可惜天不作美,導游小姐又無手電筒,除了一張就在洞口的天然石塊上表面確平滑得似濟公床外,其他實在令我提不起神。倒是小路上的一棵樹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樹在夏季竟乾枯得如石墨一般,蒼勁的枝椏纏繞在一旁青翠的樹上,構成一個個奇特的造型,別有一番滋味。
洞里轉過一圈,導游就和我們拜拜了。我心裡一面感慨著這錢也太好賺,一面又欣辛樂得自在,好好打量起這座峰來。山無水不秀,環山的一條銀帶使得飛來峰頓生幾分靈氣。我興奮得一下把腳浸在水裡。那水是徹骨的涼,往其間一站,頓覺心曠神怡,通體舒暢平靜。雖說已在水裡走了一遭,可還是覺得不過癮,於是我鼓動起老爸老媽上山去走一趟。山上林蔭遮路,路為石砌小徑,每走三五步,即見一尊佛像。其中又一尊大概是歡喜佛,笑得那個開心勁,連看之人都忍不住要開懷。我也忍不住,不過是忍不住和他合了個影。待再從山上轉下來,才覺玩得暢快。少適休息,走,直奔靈隱寺去。
靈隱寺
說實話,我對於看寺廟一向是沒有什麼興趣。一樣的高高殿堂,一樣的煙霧繚繞,嗆得人受不了。果然,一進寺門便是一座「大雄寶殿」,中間供的大概是釋迦牟尼,一圈陪伴著他的是十八羅漢和八大金剛,轉到反面,一座觀世音的高大佛像聳入眼簾。地上跪的、拜的全是善男信女。據說這里的菩薩很靈哦。
看著這庄嚴肅穆的菩薩,心裡竟起了玩心,想和他們打個招呼,開個玩笑。於是乎我向菩薩招招手,用不大的聲音說了句:「hi,你好,你好!」但覺著還不過癮,又加了句「hello」。打完招呼後,我才猛然記起釋迦牟尼是印度人,英文聽得懂嗎。嘿,管它呢,菩薩嘛,聽全世界的祈禱,想必是精通所有語言。就這么胡亂想了一番,忽然覺得自己的行為好笑,大概還沒人在佛堂里這么跟菩薩打招呼。一抬頭恰與菩薩的眼睛相對,本還想和他多聊幾句,看看他這么嚴肅的面容,算了,還是免了吧。
出了這殿,我不免去想什麼是佛。佛,就是神,就是拋開了人的七情六慾,超然於一切事外的人。佛,要去背起世間的一切苦難與不辛,也不管世人是否願意捨去;佛,在卸下、並勸人卸下的一切大喜,要心靜如止水,也不管世人有的寧願去做瀑布。佛,如此超脫,當的還有何趣味!
所以我總試著去平視佛,盡管他的像造得又高又大且面目肅然。
靈隱寺還有一大殿,供奉的是葯王。這對我來說是新鮮的,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供著葯王的廟。這里相對於「大雄寶殿」來說,人情味要濃得多。兩旁還頗有特色的立著十二生肖。葯王與草木為伍,想必也會很喜歡這些小動物吧。
總的說來,靈隱寺是我去過的最有意思的廟了。
虎跑泉
再後來,我們去了被乾隆爺譽為天下第二泉的虎跑泉。
走去虎跑泉的小徑上很有那麼一種感覺。路雖是由水泥築成的,但大概由於有些年頭了,呈現出一種蒼老的斑駁。左邊是青翠的小山丘,偶爾也會有一兩處坍圮的亭子或石凳,像在紀錄歲月的滄桑。右邊的樹也長得茂密得很,投下來的影幾乎遮住了整個路面,更妙的是在這綠樹叢中竟還有一股清流順著路旁而歡躍。水汩汩作響,無限的協調與悠揚,讓人忍不住去幻想,搬一張搖椅,半躺或半卧其間,身旁一壺清茶,茶香浸潤到空氣中,若有若無的環繞於心間。這悠然的情趣陪上這脫俗的雅境,真乃人生一大樂事。可惜現實中無法做到,我只好默默吟一句「古池畔/青蛙一輕躍/水叮咚」,讓心去體味這種境界了。
這條路的感覺是如此之好,我不由得去想像那第二泉的風貌。相傳,這泉是一位高僧口渴時看到一隻老虎在不遠處刨土,他後來受到指引挖下去,遂得此泉。有著這樣一個傳奇色彩的泉,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呢?
近了,近了。虎跑就在前面,我加快步子走過去,興沖沖的一看,卻令我大失所望。這也叫泉?!因為名「虎跑」,於是人為地把出水處給雕了個虎頭,虎頭里冒出的是跟自來水差不多的一條細流。美好的想像一下子被打碎了,真覺得自己不該走完那最後的十米。
算了,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為一個目標追逐的時候,往往會忘記最美的風景也許就在那追逐的途中。有時,或許追到手的只不過是失望而已。所以,追逐的腳步請不要太匆匆,放慢點兒,看看身旁的風景吧。
西湖
在杭州的最後一天,我總算去了西湖,算是去圓自己的一個夢吧。古語有雲:上有天堂,下有蘇航。而杭州又以西湖最為出名,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寫下詩篇。杭州的西湖已不僅僅是一處景,她負載著太多的歷史與文化的沉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已成為中國文化某一側面的象徵。所以,當我提筆要寫她時,總覺得無從下手。
無疑,西湖是美的。我們去時是個雨天,看到的滿是西湖的嬌美。水靈靈的荷葉在風中起舞,粉嫩粉嫩的荷花含羞的為自己遮上雨簾。湖水是清的,隱隱泛著瑩瑩的綠。千萬雨絲打在湖面上,建起一個個水泡,像極了一顆顆珍珠從水裡湧出。湖畔都種著垂柳,柳枝隨風搖曳,有說不出的柔情。調皮地,我鑽入柳簾中,葉兒拂過我的臉,癢癢的,她也在逗我樂。
西湖有什麼出名的景緻,我去時不知道,在那兒時也不想知道。多好的景子也是從別人眼裡看出來的,你缺了他的心境、環境,未必能品出那美來。我覺得西湖的美是渾身散發出來的,不必局限於哪一點。只要有心,必能讀出屬於你自己的那份美來。 作者:吳小前
㈤ 寫出《西遊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原文及翻譯
1、《西遊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的原文: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時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2、《西遊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的翻譯:
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煙霧彌漫的早晨,是山嵐繚繞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後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捨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里呢!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羅衫、著紈褲,遊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㈥ 游記(與歷史結合)
就寫打仗就好了
㈦ 《游東林山水記》原文翻譯!
游東林山水記 譯文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們從市區步行而出,沿小溪向南行一百步,離開溪流向西走一百步,又沿溪向南行。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綠色,幽靜深遠,水流徐緩,好像不想流動。還未到溪水盡頭,就看到一條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幾百尺。已經走到小路盡頭,那山頂隱約青翠的地方,或許遠在三十里之外:那一帶的山形,頂端尖的像簪子,環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發髻,平圓的像玉璧。遠處的樹林,在煙雲中時隱時現:長在一起的如同歡聚,分開生長的如同別離,排列整齊的好像長槍,雜亂的好像一堆散發,我們在幽暗不明中根據想像,給它們命名。
水有幾百條支流,分散錯雜,縱橫參差錯落:綿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澤,斷開的形成池塘,乾涸的成為了窪地。沙洲水灘以及島嶼,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而離;青碧的樹藤,互相覆蓋纏繞。一葉葉小舟,在水上縱橫進退:人們劃船摘取的翠綠是菱角:挽采那紅紅的是蓮花,抓舉那白白的是魚。有的人心滿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閑自得,好像沒有什麼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幾十棵高大的松樹,整齊地矗立在寺門左右,松濤聲分明,像流水從空中墜落。天色已晚不可久留,於是我們沿山路從北面下來,重山疊嶺,樹木茂盛。一輪新月掛在高高的山頂,月隨人動,人走得慢,月就慢隨,人走得快,月就快追。走到山腳,已是二更時分。
第二天,我們又轉向北邊,經過小橋,沿溪水向東走,又向西拐了三四個彎,就來到了姚貴聰先生的家門前。我們到門下乘船,從柳竹掩映濃密的地方順著水渠出來。又拐了三四個彎,才來到大溪跟前,滿眼都是荷花。風從兩岸吹來,荷花、荷葉被風吹開吹斜,搖曳多姿,荷葉繁盛, 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香氣掛在衣袖間,香味經久不去。
我們暫時在古柳樹下停歇,得到兩缸酒,幾種菱芡。又劃著船進入荷花中,歌聲豪放,笑聲極大,聲音震動了溪谷。風從水面生起,水面像是生出了 一層細小的魚鱗;流熒點點,似乎是受到驚嚇,倏忽而去。夜已經很深了,山愈發顯得高峻與迫近,陰森森地好像要下來與人搏鬥。天空沒有一點雲,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鏡子一般的水面上滾來滾去。
跟隨的仆從:有個叫學童的,會學百鳥鳴叫的聲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間,聽到一兩聲春鳥的叫聲,自然而然使人惆悵驚駭;有個叫沈慶的,會唱歌,歌聲回環婉轉,嘹亮激越,加上風露的聲音,他的歌聲更加凄清,引人感觸而心生悲傷。
我們抓緊時間游賞了不到兩晝夜,東林的美景幾乎游賞完畢。同行的人有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和我四人。他們三人雖然生在世代相傳的富貴人家,卻都連年飽含憂患意識;我寄居他鄉,家鄉在西南角的天邊,伸長脖子望很久也不能回去。現在遇到東林山水,開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們三人都應和我道:「嘻!你替我們將這次遊玩的事情記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