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上京遺址開發進展
1. 遼上京遺址是什麼時間開始進行的勘查和發掘
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遼上京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2001年遼上京遺址的保護被列為西部大開發文物重點保護項目。2002年,遼上京遺址經過幾個月的發掘,皇城南半部分城牆地表以上結構基本清晰。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遼上京進行考古發掘並獲重大發現。
2. 遼上京遺址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遼上京遺址南部城牆底寬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為10米多。牆體結構為內外3層的版築結構,特別表現為底部土層薄而密集,越往高處土層越厚,最厚處可達20米左右。由於城體保存尚好,清晰可見築牆時夯窩的痕跡,每平方米有270多個,十分堅固。遼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長約6.4千米,城牆均用黃土夯土版築,殘高5至9米。京城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皇城位於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貴族宮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築的皇都。東、南、北3牆都呈直線,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千米,東、西、北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瓮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西牆內的山岡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跡,在此可以俯覽全城。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千米。內有宮殿、門闕、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漢城位於南部,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居住區域,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東、南、西3牆系擴築。牆身較皇城低窄,殘牆最高3米,無馬面,原有6座城門。原來流經城南的小河,經過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過東北角,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僅余靠近皇城南門的小片地區。城址附近現存磚塔兩座。一座位於城址東南的山坡上,俗稱南塔,為八角密檐式,殘高約25米,尚存7層塔身及塔基,塔剎及檐椽都已塌毀。
塔身第一層每面鑲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薩、天王、力士和飛天像。塔東南處有遼代開悟寺遺址,此塔當是開悟寺塔。
另一座位於城址北,俗稱北塔,為六角密檐式,僅存5層塔身,殘高約6米,傳為遼代寶積寺塔。遼上京遺物中最精美的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另外,遼上京遺址還發現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3. 遼上京博物館的社會影響
博物館為開發利用遼文化,打造巴林左旗遼文化品牌,巴林左旗有關部門多次精選文物赴廣州、北京及美國等地參加展出,並兩次接待中國北方古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提高了巴林左旗的知名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遼上京博物館投入使用後,接待遊客能力將達到每年1萬人次以上,並將建成自治區一流的遼代皇都博物館,為研究遼文化打造堅實的平台。
4. 漠北第一古都的遼上京的建築是怎樣的
遼上京遺址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為我國遼代都城遺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918年開始興築,初名皇都,926年擴建,938年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
遼上京遺址是我國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遺址之一。遼上京遺址的發現,為系統地研究遼代城市建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
遼上京遺址南部城牆底寬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為10米多。牆體結構為內外3層的版築結構,特別表現為底部土層薄而密集,越往高處土層越厚,最厚處可達20米左右。由於城體保存尚好,清晰可見築牆時夯窩的痕跡,每平方米有270多個,十分堅固。
遼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長約6400米,城牆均用黃土夯土版築,殘高5至9米。京城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旗但,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皇城位於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貴族的宮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築的皇都。東、南、北3牆都呈直線,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0米,東、西、北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瓮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
西牆內的山岡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跡,在此可以俯覽全城。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
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000米。內有宮殿、門闕、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4米的台基上。
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
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漢城位於南部,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居住區域,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東、南、西3牆系擴築。牆身較皇城低窄,殘牆最高3米,無馬面,原有6座城門。
原來流經城南的小河,經過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過東北角,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僅余靠近皇城南門的小片地區。
城址附近現存磚塔兩座。
一座位於城址東南的山坡上,俗稱南塔,為八角密檐式,殘高約25米,尚存7層塔身及塔基,塔剎及檐椽都已塌毀。塔身第一層每面鑲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薩、天王、力士和飛天像。塔東南處有遼代開悟寺遺址,此塔當是開悟寺塔。
另一座位於城址北,俗稱北塔,為六角密檐式,僅存5層塔身,殘高約6米,傳為遼代寶積寺塔。
遼上京遺物中最精美的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
另外,遼上京遺址還發現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體的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5. 遼上京遺址的京城是怎麼組成的,又是如何布局的
京城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皇城位於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貴族宮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築的皇都。東、南、北3牆都呈直線,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千米,東、西、北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瓮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西牆內的山岡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跡,在此可以俯覽全城。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千米。內有宮殿、門闕、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6. 遼上京遺址發現的銅錢和泥塑人有什麼意義
遼上京遺址發現的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泥塑人面像。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7. 遼上京遺址的建築規模如何
遼上京遺址南部來城牆底寬至少有32米,源地表以上高度為10米多。牆體結構為內外3層的版築結構,特別表現為底部土層薄而密集,越往高處土層越厚,最厚處可達20米左右。由於城體保存尚好,清晰可見築牆時夯窩的痕跡,每平方米有270多個,十分堅固。遼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長約6.4千米,城牆均用黃土夯土版築,殘高5至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