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貝丘遺址
Ⅰ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有什麼發現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主要為貝丘遺址,數量少,只在東方、樂東等地有少量發現。
如新街貝丘遺址是較重要的文化遺存,遺址坐落在東方市北黎河入海口僅2500米處。新街遺址臨河靠海,海邊的螺、蚌、蚝蜊等成為古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而在文化層堆積中發現大量的貝殼遺骸,被稱為「貝丘遺址」。
遺址分布范圍較大,約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層中含有大量螺殼、貝殼和燒土、炭屑、燒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遺物。石器仍是用打擊法製成,少見磨製石器。
新街貝丘遺址的陶器都為夾砂粗陶,以灰褐陶為主,火候一般,陶質脆松,壁厚不勻。器形甚少,只有圓底罐和圓底釜。一般為素麵,有少量裝飾有粗繩紋。
這些粗繩紋或有加固等實用價值,或是用於美化陶器的,表達了先人們原始的審美意識。
海南貝丘遺址典型的還有陵水石貢貝丘,站在石貢遺址,不由會感嘆先人慧眼獨具,選擇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地。他們在莽莽叢林中,四處遷徙,或沿著河流走,或沿著海岸走,尋找最佳的落腳點。
Ⅱ 有沒有人知道廣西南寧螄螺山貝丘遺址的資料
頂螄山貝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文物類別為古遺址,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與八尺江交匯處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現為邕寧區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隸屬邕寧區文體局。遺址位於距蒲廟鎮西南三公里的頂螄山,東面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個遺址呈西南與東北走向,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60米,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橫斷面可見40—50cm厚螺殼堆積,採集標本有蚌刀、石斧、夾砂粗陶片及多種獸骨。該遺址於1994年8月發現,1997年4—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和南寧市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發掘。1997年7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保護碑記,劃定了保護范圍:南以木棉樹為界,東、西、北以現有的魚塘邊為界。頂螄山貝丘遺址地層堆積清楚,文化內涵豐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被評為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0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頂螄山貝丘遺址公布為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經考古專家論證,依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把集中分布在南寧及其附近的以貝丘遺址為特徵的一類遺址統一命名為「頂螄山文化」,這是中國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區第一個被冠以廣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頂螄山貝丘遺址為全國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南寧市(含邕寧、武鳴等七縣)首個獲得這一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頂獅山遺址,位於邕寧縣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獅山上,屬色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階地,八尺江與清水泉交匯處的三角嘴南端。現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廣西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貝丘遺址之一。199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隊、南寧市博物館聯合對頂獅山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500餘平方米,共發現三個階段的文化堆積。目前已發掘出一大批石器、石灘、蚌器、陶片、古人類遺骸等遺物,並陸續發現了牛、鹿、象、馬等多種動物遺骸,同時有古斧、骨游等文物。新近又發現了墓葬140多座,墓內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古人類遺骸化石180多具。這些墓葬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有單人墓,也有合葬墓,最大的合葬墓已挖掘出13個人體的骨骼。這批墓葬中,人骨保存狀況較好,葬式為屈肢葬和肢解葬,其中肢解葬式前所未見,體現了獨特的墓葬習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如此令人神往,蘊含富厚而又撲朔迷離之地,誰都會追思先人,發幽幽的懷古之情。
Ⅲ 貝丘遺址的文化層有什麼樣的文化遺物
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Ⅳ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
Ⅳ 八路鎮的山貝丘遺址
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
在位於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丘頂堆積有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魚骨、獸骨等先民遺物,初步推斷該遺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處少有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居之所,定名為距山貝丘遺址。
遺址可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
距山貝丘遺址背靠距山主峰北下方白石涯。遺址周圍地勢險要,頂部平坦,東西長70米,南北200餘米。由於活土層厚不易找到墓穴而在數次盜墓高潮中得以保存下來。只是頂層有所破壞,經雨水沖涮可以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動物遺骸等遺物。
據介紹,距山貝丘遺址地處古下邳國城西6里,4000年前,這里屬於古泗水和古沂水交匯處。在古代,每逢暴雨季節,泗水、沂水經常決口,下邳地帶便一片汪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先民們不得不居高處,而來源方便的貝殼就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人員宋國濤長期參與距山貝丘遺址調查研究,他向記者介紹,當地民間有用貝殼研粉做珍珠母中葯,用於治療惡瘡的習慣,千百年來,貝殼損失較多。
宋國濤說:「邳州已故博物館館長陳永清同志曾對距山貝丘遺址進行環境考古調查,認為當時在貝丘遺址生活的古人獲取肉食資源的生存活動應該包括撈貝、捕魚、狩獵和家畜等幾種。同時認為該貝丘遺址消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變化以外,隨著農耕方式的推廣,當地人逐漸放棄了採集、捕撈的習慣而開始從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
出土文物豐富保存完好
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貝殼、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單從出土文物陶鬲(古人燒湯煮飯的一種炊具)來看,它採用手工製作,製作手段較原始,通體打磨,表皮光滑,只有到中後期鬲才出現拍打的繩紋。且腿長襠深,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於填柴,後來灶台出現,陶鬲的腿的功能才逐漸淡化,說明它的年代較早。
邳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宋國濤說:「鑒於周邊龍山文化晚期才出現鬲,說明距山遺址的年代至少要在4000年以前。從出土的貝殼、陶片和動物遺骨來看,距山遺址和大墩子遺址、劉林遺址文化同屬一脈,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徵,反映了遠古先民的社會狀況和發展脈絡與黃河流域有廣泛的聯系。」
距山貝丘遺址的發現使邳州各遺址文化相互得以銜接和補充、使蘇北同魯南文化體系進一步明確。宋國濤說:「距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奚仲在此建國時已經有先進的文明。因為古下邳國是邳州最早的城池,從而說明了邳州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
據介紹,考古人員將進一步弄清該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了解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與環境的關系,進而復原遠古人類的生活,實現遺址保護與保護性開發,提高邳州風景區文化品位。
Ⅵ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貝丘遺址
shell mound
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中國的貝丘遺址集中分布在北起遼東半島、南至兩廣及雲南的東部南部諸省區。沿海具有代表性的遺址有福建閩侯曇石山、台灣台北大坌坑貝丘遺址(見曇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內陸河旁具有代表性的遺址有廣西南寧邕江流域的諸貝丘遺址。
Ⅶ 河宕貝丘遺址怎麼樣
佛山市區紅線內呢一塊城市村落地帶集中了眾多祠堂,簡直系城市一絕,豪翁簡公祠、獨善馮公祠、靜隱陳公祠、東涯張公祠、冰壺霍公祠等等,保守估計不少於三十座,除了公祠(家廟)外,還可看到村廟、炮樓、家塾、牌坊等,另外蓮峰書院、豐寧寺、河宕貝丘遺址、狀元井、綠瓦亭、瀾石漢墓群等都在這裡面。點評:河宕貝丘遺址,河宕文化的出土還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這里生存和繁衍的風貌。以往說佛山的制陶業或者制陶史,都是始於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遺址中制陶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說,佛山制陶業的歷史往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ps:大約在五千年前,當時石灣東郊的河宕鄉還是一片途灘,在滿布貝殼的地上,石灣的原始先民正以盤築成形的方式製作陶器,並在陶坯表面拍印出各種不同的紋飾,然後把陶坯就地堆燒。現在從河宕貝丘遺址中收集得到的紋飾已經50多種。
Ⅷ 請問廣西防城港東興市的歷史,,要詳細的
廣西東興市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東南瀕臨北部灣,西面於越南接壤,是廣西乃至中國通往越南以及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面積:548.8平方公里。人口:常住人口11萬人,流動人口5萬多人。政府駐地:防城港市民族:漢、京、壯、瑤等民族,是京族在我國唯一的聚居地。
東興於1996年建市,為防城港市所轄的縣級市。東興市下轄東興、江平、馬路三鎮,有31個行政村,10個社區,總面積5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萬人,流動人口5萬多人。主要居住有漢、京、壯、瑤等民族,是京族在我國唯一的聚居地,現有京族人口約1.5萬人。
東興市歷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東興境屬象郡,始收歸版圖。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東興境為南越國領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興境屬交趾郡地。三國、晉朝時,東興境屬吳國,為交州合浦郡地。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今東興原名「安平」,東興鎮是安平縣縣治所在地,同時是黃州、寧海郡駐地,安平縣為寧海郡轄地,隸黃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黃州改名玉山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安平縣更名海安縣,縣治不變,改隸寧越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置玉山州,治今東興附近;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安海縣(海安縣更名)改隸欽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復置玉山州,後改名陸州,安海縣為其轄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陸州改為玉山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海縣更名寧海縣,治所仍在今東興鎮;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玉山郡復改為陸州,寧海縣復隸陸州,治所在今東興鎮。五代時期東興境隸屬不變。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廢寧海縣,以其地並入欽州的安京縣;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設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欽州隸廣南西路;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安京縣改為安遠縣,東興境為其轄地,隨欽州隸廣南西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欽州設安撫司;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欽州改為欽州路,置總督府取代安撫司,隸屬同年置的潭州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次年,潭州行中書省改為湖廣行中書省,欽州路隨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改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欽州路改為欽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欽州府為欽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欽州為欽縣,隸廉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欽縣復為欽州,隸廉州府,廉州府隸廣東布政使司。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欽州直隸廣東省,同時置轄防城縣,東興境為防城縣轄地。中華民國9年(公元1920年),防城縣直隸廣東省。民國25年(公元1936年),防城縣改屬廣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公元1938年),防城縣改屬廣東省南路行署,東興境為防城縣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2月9日,東興解放,隨防城縣屬廣東省南路專區管轄。1950年,防城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5月14日,防城縣隨同欽廉專區委託廣西省代管;同年8月11日,欽廉專區改稱欽州專區,防城縣隨著改屬。1952年3月8日,防城縣隨同欽州專區正式劃歸廣西省管轄。1955年5月31日,防城縣隨著合浦專區復劃歸廣東省管轄,今東興境仍系防城縣轄地。1957年3月26日,防城縣析出部分轄地置十萬山僮(壯)族瑤族自治縣,縣治設在東興。1958年5月1日,十萬山僮(壯)族瑤族自治縣更名為東興各族自治縣,縣治東興鎮;同年12月1日,撤消防城縣,其行政區域並入東興各族自治縣。1959年3月20日,撤消合浦專區,東興各族自治縣改隸湛江專區。 1965年6月26日,東興各族自治縣隨欽州專區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71年,欽州專區改為欽州地區,東興各族自治縣隨著改屬。1978年12月15日,東興各族自治縣縣治遷往防城鎮,改名防城各族自治縣。1993年7月17日,東興經濟開發區成立,按處級建制管理,屬防城港市轄。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設立東興市(縣級),轄東興、江平、馬路等3個鎮,市人民政府駐東興鎮,屬防城港市轄。至2006年12月,行政區域不變。
地理
氣候 東興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6°C,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其中6—9月降雨量佔70%左右。全年無霜期313天,平均風速二級左右。
地勢 東興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來往的便捷通道。市區與越南盲街市相隔一條數十米的北侖河,距越南廣寧省會下龍市180公里,距離越南首都河內308公里,距廣西首府南寧178公里,距防城港市39公里。市內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島港可與中國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
經濟
1996年東興建市後,旅遊被市政府列入發展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旅遊旺市」已成為東興市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東興市旅遊資源得到了科學的規劃和初步開發利用。編制出台了《東興市旅遊發展規劃》,加強了旅遊景點的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以口岸管理區和京島旅遊度假區為中心,包括萬尾海堤、中越邊境旅遊辦證大廳、東興口岸出入境通道擴建、新華路拓建以及東興公園、
外灘公園等一系列旅遊景點和配套設施建設。先後成立了華順、虹橋等4家旅行社及一批旅行社分支機構,建成了8家涉外星級酒店,其中三星級酒店4家,二星級酒店4家。與旅遊業發展相配套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座風格各異的賓館拔地而起,一幢幢集中、越、法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民房爭奇斗艷,形成了東興獨一無二的風景線。街道的亮化、綠化、美化不斷得到提升,城市的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各項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02%,城區面積由1996年的3.8平方公里擴展到5.2平方公里,完成了街道水泥路面建設48條32公里,建成了政府廣場等市政公共設施,有效地拉動了城市旅遊經濟發展。
為發展旅遊業,市委市政府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通過組織和參加各種旅遊節慶、招商會、新聞發布會等活動,大力宣傳東興以及防城港的旅遊資源。2001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越邊境(防城港市東興)旅遊節」,有效的措施促使東興旅遊越興越旺。每年春節、「五·一」、國慶節「旅遊黃金周」,從東興口岸出境跨國游的旅客絡繹不絕,整個口岸熱鬧非凡,旅客出入境人數逐年提高,居廣西前茅。
民風民俗
京族三島 京族三島指萬尾、巫頭、山心三島,總面積20.8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關於京族三島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這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隻蜈蚣精,吞食過往的漁民,毒荼生靈,附近漁民苦不堪言。一天,有戶一家三口的漁民出海,又被蜈蚣精吸住船底,動彈不得。夫婦倆非常驚慌,但他們的小孩非常機智。他叫父母把船上的3個南瓜煮得滾燙,然後丟入海中。蜈蚣精以為是船上的人跳海逃生,便一吞了下去。三個滾燙燙的南瓜下肚,當場把蜈蚣精燙死,屍體也斷成三段,變成三個島。尾巴變成的島叫萬尾,頭部變成的島叫巫頭,中間心臟部分變成的島叫山心。這就是京族三島的傳說。
京族三島是我國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原為「越人」,歷史上亦稱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島的京族系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越南塗山遷徙來的,至今約500年歷史。
哈節 京族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族的「哈節」。「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即京語「唱歌」之意,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辰。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在哈節來臨之前,京族人家家戶戶趕著把各種活路幹完,打掃清潔衛生,布置一新。到了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依次進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儀式。迎神--哈節的第一天,全村人撐著羅傘,敲鑼打鼓,到海邊把本村共同敬奉的海神接入哈亭;祭神--迎神之後第二天進行祭神,由「哈頭」主持祭禮,宣讀祭文,鼓手擊鼓伴奏,並有多種歌舞;入席--祭神完畢,各家各戶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來,集中在哈亭,全村人按地位等級入席飲宴,與神共「食」。席下由「哈歌」、「哈妹」唱哈,通宵達旦,連續三天三夜;送神--全村人把海神送回海中,儀式與迎神相似。萬尾的哈節是農歷初九至十五,巫頭的哈節是農歷初一至初七,山心的哈節是農歷初十至十五。
旅遊
集「邊、海、山、少」於一身的東興市,沿邊、沿海,是中國與越南唯一海陸相通的一類口岸城市,也是京族在中國的唯一聚居地,地處亞熱帶,四季長春,氣候宜人。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東興自1989年口岸開放以來,利用邊境旅遊、邊民互市等優惠政策,在自治區和中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與區內外、國內外旅遊部門、企業合作,逐步形成了跨國旅遊、京族風情游、京族漁村游、東興市內游等境內外旅遊,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與周邊地區構架了「上山、下海、又出國」的大旅遊格局。境外旅遊有:芒街一日游、「海上桂林」下龍灣三日游、河內海防五日游等國外旅遊線路。境內旅遊有: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萬尾金灘、竹山一號界碑、新石器貝丘遺址、紅樹林、萬鶴山、石門谷、北侖河中越友誼大橋、胡志明亭、中越人民友誼公園、仙人井、響水龍、觀音寺、天主教堂等眾多景點。
中越人民友誼公園 位於東興市東興鎮西南側,中越界河—北侖河旁。1958年為紀念中越兩園人民在解放斗爭中用鮮血凝成的友誼而建,故名「中越人民友誼公園」。2000年,政府引資對公園進行修復。
中越友誼公園總面積260畝。萋萋草木順著低矮的坡岡錯落地生長著。公園中心最高處矗立著「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公園內有1960年越南胡志明主席贈送樹種栽的兩棵友誼樹。公園南側小山上,有在解放路戰爭中英勇獻身的陳漢東等六位烈士墓。陳漢東原名黃木芬,193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5年6月在防城縣那良抗日武裝起義領導人之一。任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黨代表兼參謀長,於1945年6月底同敵人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1959年移葬於此,墓碑上刻有「陳漢東烈士合葬墓」。從公園入口處,順著林間的小徑往右側山丘走去,走百多米,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便立於眼前。紀念碑正背面分別用中越文字題寫「光榮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座正背面也分別用中越文字鐫刻著在抗法援越戰上犧牲的中國英烈名字。1958年經東興縣人民委員會與越南海寧省政府商定,為在1954年的援越解放斗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立這座紀念碑。中越人民友誼公園,正是為紀念這份用鮮血鑄成的戰斗而修建的。
公園中有26畝寬的湖面,有湖心亭。在亭里,每到夏日滿目滿耳的陽光和蟬聲,從棕木圓葉間灑下,讓人感到一派典型的南國氣息。有一座「雙龍戲珠」的確良龍宮內安置歷代幾十位於先賢塑像,並且分別附上簡介,這對於學生及遊客,可算是上一部生動的歷史課本。
白鶴園位於東興市郊、西北部。距市區1.5公里。白鶴園是集旅遊、餐飲、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白鶴園總面積535畝,其中水域面積將近200畝,區內植被茂密,綠草如茵,具有東興「綠肺」之稱,有詩形容「松柏蔥翠,黛色橫天」。春秋季節,百花盛開,鳥雀爭鳴。夏季,湖水清澈碧綠,呈現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山清水秀,風景幽雅,在園區周圍有先人井,響水龍等一批具有人文景觀的旅遊景點。園內設施完善,有美食園、鐵索橋、燒烤城釣魚台、遊艇、休閑茶座等設施。信步景區,一覽大自然風采。山、水、林,古、雄、幽、奇、秀給人提供遠望取其勢,近視得其質,觀型而悟神,怡神而冶性的畫鏡、詩境、意境美的享受。由於白鶴園海撥高度比東興城區高10米,所以園內亦最佳觀賞東興城區全景之處。
Ⅸ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
貝丘 開放分類: 考古、遺址、歷史、人類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
Ⅹ 貝丘遺址有什麼樣得到特徵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