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安慶墩頭遺址

安慶墩頭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13 19:44:22

1. 誰知道峨山的歷史

安徽省來的峨山鎮:有豐富的源文化底蘊。境內有新石器時期的繆墩文化遺址,有商、周時期的油柞墩遺址、落花墩遺址、馬廠遺址、鷺鷥墩遺址、高墩頭遺址、沙元墩遺址,春秋時期的峨山銅礦冶煉遺址,五代至北宋的半邊窯址,元代的千軍嶺炮台、城山寨址。地下文物豐富,出土了大量文物。譚震林將軍指揮新四軍進行的著名的峨山頭保衛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使繁昌縣城成為皖南少數幾個沒被日軍長期佔領的縣城。 山東省棗庄市嶧城區峨山鎮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有二疏城、落星石、仙人橋等名勝古跡。二疏城遺址位於峨山鎮蘿藤村,是漢代大文學家官拜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疏廣、疏受的故里,已於1992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雲南省玉溪峨山彝族自治縣:峨山境內,很早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並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大量璀璨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僅從城郊帶一帶的古建築來說,留存到遠近的古剎廟宇,便有十座之多,其中南郊的靈宮殿、六角廟、如是庵和東郊的登雲寺、瑞竹寺,北郊的文廟,西郊的大馬廟、文昌宮,城內的城隍廟、財神閣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2. 有誰知道位於固城鎮的固城遺址的來歷和歷史

古鎮固城位於南京市高淳縣固城湖東岸。聚落呈不規則長方形。固城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居住,朝墩頭遺址便是明證。春秋時期,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吳王余祭在瀨水之濱建瀨渚邑,築固城,土垣堅實,有「固若金湯」之稱,比金陵邑早208年,堪稱南京地區第一古城。周景王十年(前535年),楚靈王伐吳,攻佔固城。爾後楚平王以固城為行都,建造行宮,固城又稱「楚王城」,俗稱「子羅城」,是吳楚鏖兵的戰略要地。秦代固城屬溧陽縣,漢代為溧陽縣治。明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縣從溧水縣劃出,固城鎮隸屬於高淳縣。固城文化遺產豐厚。朝墩頭遺址、固城遺址、玉泉寺、劉家隴萬壽台戲樓、雙女墳等名勝古跡聲名遠揚;伍子胥與浣紗女的故事、民歌《華山畿》的傳說、崔致遠與雙女墳的傳說、花山白牡丹的傳說家喻戶曉;固城武五猖、石山脫尾龍、橋頭大馬燈等傳統舞蹈流傳很久,民俗活動獨具吳風楚韻的地域特色。固城山水秀美。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胥河,橫穿境東,注入太湖;固城湖碧波盪漾;花山、秀山、遊子山、禪林山,群峰列錦。「固城煙雨」、「花山樵唱」等瀨渚古景,由來已久。固城物產豐饒。秀山炻器產品世界聞名。固城湖及周邊地區尤以「固城湖牌」大閘蟹和「田家茶」名聞遐邇。東部丘陵起伏,果木飄香;沃野千頃,田園錦綉,現代農業,生機勃勃。固城猶如一顆水鄉明珠,以其明媚的姿容,雄渾的氣度,輝映著江南大地。[1]

3. 皖河農場的介紹

安徽省皖河農場位於安慶西郊,屬國有農墾企業,全場土地面積11.5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近5.78萬畝,轄區11個農業分場和部分糧油棉加工企業、汽車摩擦片等。農場境內有古皖國遺址——夫子城和墩頭兩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有清真寺和傳說中的三國曹操練兵場。

4.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5. 安慶九頭十三坡在哪

安慶城內興建街巷時,以「九頭十三坡」為街巷定名相響應。至今仍留下高井頭、拐角頭、衛山頭、登雲坡、朱家坡、司下坡、縣下坡等地名。
九頭即:
衛山頭 (體育場東側)
高井頭 (建設路)
橫壩頭 (大觀亭西側)
大拐角頭(北正街南)
小拐角頭(天後宮)
高山頭 (朱家巷北)
墩頭 (大觀亭西南)
游山頭 (鴨兒塘對面)
朱山頭 (太平寺旁)
十三坡是:
朱家坡 (沿江東路)
卸甲坡 (東門同城巷)
昌甲坡 (殯葬館旁)
任家坡 (胭脂巷西)
鄧家坡 (楊家塘附近)
登雲坡 (胭脂巷口對面)
鳳凰坡 (大南門口)
宣家坡 (大南門附近)
司下坡 (四方城附近)
五壋坡 (西城門口)
黃甲坡 (楊家拐旁)
縣下坡 (五壋坡對面)
墩頭坡 (大觀亭附近)

6. 收集有關資料,說一說義烏這座城市的特色有哪些。(從自然、氣候、人文、歷史)方面問答

義烏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由地級金華市代管,南通廣東、福建,西接長江腹地,東靠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面對太平洋黃金通道。義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級購物旅遊區榮譽稱號。「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已成為繁榮、文明的義烏市的代名詞。 它位於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緣,地理坐標為北緯29°18′,東經120°04′。全市總面積1105.46平方千米,其中建城區面積96平方千米(2011年)。戶籍人口74萬,常住人口123.40萬,登記人口達190.79萬人(2010年底)。
義烏市轄7個街道、6個鎮:稠城街道、北苑街道、稠江街道、江東街道、後宅街道、城西街道、廿三里街道;上溪鎮、義亭鎮、佛堂鎮、赤岸鎮、蘇溪鎮、大陳鎮。市政府駐稠城街道縣前街21號。
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搖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還有大陳江和洪巡溪等河流。有岩口水庫等。
義烏地處金衢盆地東緣,以丘陵為主,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構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廊式盆地。南部與永康市交界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大陳江邊的瓦窯頭,海拔41.9米,為全市最低點。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東北部的大山海拔906.6米,南部的大寒尖海拔925.6米,西部的鵝毛尖海拔840.7米,這三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聳立在市域邊界。中部為義烏江、大陳江、洪巡溪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河流屬錢塘江水系。境地內最長的河流義烏江,源出磐安縣大盤山,流經徐江鎮中央村與南江匯合入婺江,境內流長39.75千米,大注支流90餘條;其次是大陳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鴿溪於大陳匯合,注入浦陽江,境內流長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陽江支流洪巡溪等。全市有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75座,山塘水庫708座,其中中型水庫八都坑水庫,為全國首座建成的「五自」水庫,每年可向義烏城區供水2500萬噸以上,可灌溉義北地區10萬畝農田。義烏市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全國水利技術推廣示範縣(市)」。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極和毛竹居多, 森林覆蓋率達37.2%,礦產已開採的有瑩石、低熱值的褐煤、凝灰岩等,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市已建8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18處,裝機48台,總裝機總量6090千瓦,年發電1500萬千瓦時。 全市共有耕地22810公頃,其中水田18990公頃。以種植水稻、麥類為主,為「國家級『一優兩高』農業示範區」,「省級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糖蔗為主,為「國家級糖料基地」,兼營茶葉、黃花梨、柑桔、青棗曾列為貢品。生豬、蠶桑、甲魚等養殖業也有較快的發展。城北農業經濟開發區,已建立了觀光旅遊休閑農業區,名優品種種植區,特種品種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入、科技含量之高均居全國農業開發區前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義烏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黃山八面廳,明清喬亭蟹鉗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馮雪峰故居等6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級保護單位有松瀑山摩崖題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處,還有雙林寺、德勝岩、瑞峰寺等10處寺(庵),為群眾游覽和開展合法宗教活動場所。華溪森林公園為省級森林公園。義烏居中國大陸縣級城市排行全國第六浙江首位。
義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平均氣溫以七月份最高,為29.3℃,一月份最低,為4.2℃。年平均無霜期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600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129.7小時。義烏經緯度位置分別為東經120°04',北緯 29°18',處於金衢盆地的東部。
金屬資源有鈾、鐵、銅、鉛鋅、錳。非金屬資源有螢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江豬、靈貓、獐等。植物資源有花櫚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葯材有白術、丹參、桔梗、鐵皮楓斗等。土特產品有紅糖、火腿、南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義烏市認真貫徹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城鄉實處」和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至2004年6月,全市城市中心區共有公益性文化設施7.25萬平方米(不含各類公共文化廣場),鎮街道有文化設施1.78平方米。城區有「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三院(書法院、畫院、劇院)、一團一辦一公司(婺劇團、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電影公司),有13個鎮街道文化站,5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其中省級文化明珠3顆、金華市級明珠2顆),10個鎮街萬冊圖書館、5家國有影院、36家農村電影隊。其中市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義烏劇院3764平方米,義烏婺劇團2638平方米,義烏影都5000平方米,綉湖體育館2900平方米,座位1400個;梅湖體育場3.5萬座,體育館座位6000座。文化網路進一步健全,文化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等榮譽。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會展中心還被國際展覽聯盟(簡稱「UFI」)正式吸收為新成員。 "雞毛換糖"是義烏的典型精神。
地方文化:方言、婺劇、婺劇、武術,
民風物產:
【鄉土特產】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古今中外屢獲殊榮。義烏特產主要有南棗、蜜棗、紅糖、火腿、豆腐皮、頂陳酒、山花梨 。
【特色飲食】義烏市是浙江省第二產糧地區,農作物品種多又加盛產紅糖,製作食品原料豐富。義烏小吃,聰明手巧的義烏人在辛勤勞作之餘,製作出了許多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多達數十種。有些小吃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東塘狗肉大陳楂林一帶很早就流傳下來的一種風味美食。由現殺活狗燒烤而成。老嫩得當,香氣撲鼻。上溪牛雜 義烏上溪、吳店一帶歷來就有屠宰牛的場所,當地人將牛舌、牛血、牛蹄、牛雜等用上溪特有燒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鮮美微辣,久嘗不厭。
佛堂白切羊肉傳統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殺去毛、去頭、去爪、去內臟後,先用線繩扎緊四肢,用羊血均勻塗刷山羊表皮,晾乾後整頭羊下鍋、燒、悶、浸泡熟後,取出晾乾,香氣撲鼻,所切羊肉蘸以蔥、姜、醬油的調料即可,味道極佳。
神仙雞神仙雞俗名無水雞,即蒸雞不用水,而是用黃酒,一隻兩斤重的雞加兩三斤黃酒。將雞放入陶缽內,再加黃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鹽。一般義烏人傳統的蒸雞法是加紅糖,也可放幾片瘦豬肉。大約兩個小時後即可。此時的雞香氣四溢,肉又酥又軟,入口即化,筷子一夾,骨肉分離。
東河肉餅「東河肉餅」,又叫「夾肉雙層麥餅」。是把面團拉成的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放進一口平底鍋中油煎而成。薰香、色若琥珀。東河肉餅誕生地在義烏東河鄉的東河村。因其製作考究、味美色佳而美名遠揚。東河肉餅有「傳兒媳不傳女兒」一說。
手牽面也叫拉拉麵。是優質麵粉加入少量食鹽,用水揉成軟面,放置一定時間,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濕巾,食時把面隨拉隨扔,拉成長條,放沸水中煮熟後加佐料作餐。
義烏赤岸豆皮素包主要用義烏當地特產豆腐皮做成,豆皮素包餡料品種多樣,葷素搭配更顯美味。如蘿卜牛肉,肉質的鮮美、豆皮的鬆脆。
蕎麥老鼠和好蕎麥團後,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條,切成寸許小段,以中食二指夾取面團,在米篩上按捲成中空,即成「滿背篩花,腹內兩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篩孔花紋面塊,入沸水內與時令蔬菜同煮,做成後蕎麥的香味撲鼻,美味可口。
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釀酒已有上千年歷史。據傳,宋代已有義烏人通過運河,將酒運到開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紅曲酒烹飪菜餚,色香味倍增,凡民間喜慶、婚宴、走親、訪友皆以酒為禮。
醬油豆腐 作為義烏人往往喜歡加點醬油配著熟豆腐吃.
義烏紅糖 流行於義烏上溪鎮,以往,家家戶戶切紅糖,老少皆宜。
歷史名人:
才華橫溢--駱賓王
駱賓王(619--687),字觀光,唐初詩人。資質聰穎,七歲時,便以一《詠鵝》詩而聞名於世,被人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一生生性直,講求氣節、不曲意奉承。駱賓王詩才橫溢,一生創作的詩文,數量浩瀚,留傳有130餘首詩,詩作與同時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為「初唐四傑」。駱賓王的詩,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人品與詩品、文品都是一流的,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近來在駱家塘當年詠鵝所在地,建起了一個佔地六十畝,以駱賓王的一生為素材的仿唐園林,以表後人對這位傑出詩人的懷念。
抗金名將----宗澤
宗澤(1059-1128),字汝霖。宋代抗金名將。嘉祐四年十二月生於今聯合鄉新廳附近的板塘村,後遷移福田鄉宗宅。 元符元年(1098),任浙江省龍游縣令,並創辦學校,聘請教師。崇寧二年(1103),出任山東膠水縣令。政和三年(1113),調知山東掖縣。宣和元年(1119),因反對朝廷連結女真攻打契丹,被貶提到南京鴻慶宮。公元前1126年9月,68歲的宗澤率領隨從十多人一到磁州,就抓緊布置防守,整頓防務,訓練士兵。不久,金兵進攻了磁州,他利用自製的神臂弓打退了敵人,還派兵襲擊敵人糧道,連破河西敵軍三十餘村寨,從而振奮了軍心民心。1127年,康王趙枸即位稱帝。由於李綱推薦,宗澤留守開封。7月薪8日,宗澤連呼「渡河!渡河!渡河!」就永遠閉上了眼睛,終年70歲。宗澤的兒子宗穎與岳飛護送靈柩到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京峴山麓。前來瞻仰掃墓的遊人絡繹不絕。1937年重修,在墓前石碑坊橫匾鐫刻「民族之光」,柱上刻有「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黨三呼。」1984年再次整修,墓前石柱的背面刻有一聯:「頒表八百年前勛績承昭明於日月,錫垂萬千載後璞璣長炳耀乎乾坤」。
明白剛直士----徐僑
徐僑(1160--1237),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今佛堂鎮王宅徐塘下村人,南宋著名哲學家呂祖謙的門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進士,在江西上饒主簿時,拜理學大師朱熹為師,秒熹稱他為「明白剛直士兵」,給予他的書房命名為「毅齋」。後來,任紹興、南康司法,因家中喪事離職。寧宗開禧二年(1206),喪期滿後回臨安等候選用。南宋丞相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主張與金人議和,徐僑上書力陳議和之患,提出退敵之策,不怕觸怒權貴,為人稱頌。朝廷授予他嚴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閣文字等職。1217年他擔任安慶知府,撫恤金、百姓,訓練士兵,作好抗金准備。宋理宗請他兼任侍講,即常向皇上講些道理的官,又兼國子監祭酒、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因與新宰相意見不一致,徐僑再三要求辭官回義烏,宋理宗考慮他身體欠佳,才准許他退休。他回鄉不久便死了,享年78歲。宋理宗賜謚他「文清」二字,葬於五雲山的南麓。徐僑學識豐富,朱元龍、康植、王世傑、朱中、龔慶元、葉田庚這幾位進士、學者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著作有《讀易紀》3卷,《續史紀詠》1卷、《雜說》1卷、《文集》10卷。
出污泥而不染----黃溍
黃溍(1277-1357),字晉卿,稠城人,元代史官。著作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黃文獻集》10卷。黃溍從小就很聰明,教他讀詩書,能很快背誦,,一下筆,幾百字就頃刻而成,曾寫的《吊諸葛武侯辭》,杭州學者劉應龜留他當學生。20歲時游學杭州,與隱居浦江仙華山的詩人方鳳交遊,學問日進,以「文名於四方」。但黃溍淡泊名利,後因友人力薦,於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舉為教官,兩年後為憲吏。延祐二年中進士,公元1331年薦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造國史院編修官,教國子博士。1346年任翰林百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接著以升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同知經筵事,一身數任多職。元朝中後期政治腐敗,但黃晉能出污泥而不染,在京城20年,「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攀附,不阿諛,人們稱贊他」清風高節如冰壺尺玉,纖塵不污「。黃晉在義烏時,教了不少學生,如宋濂、王褘、傅爍、金涓、朱廉、傅藻都是他的高徒。他在書法方面造諧頗深。現存他的書法有:《與德懋書貼》、《免穎貼》、《跋蘭亭圖》百書法上均有其閃光的一頁。公元1350年夏4月,黃溍年逾古稀,告老還鄉,1157年閏9月5日逝世於綉湖邊的家中,終年81歲。朝延追封為「江夏郡公」,謚「文獻」。葬於縣東北三華里崇德鄉東野之原,義烏市書法藝術院所在地,稱黃大宗祠,用來紀念黃晉這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史官。
一代名醫----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原名朱震亨,字彥修,赤岸人。朱丹溪從小就十分聰明,酷愛讀書,一心想在仕途上發展,謀求一官半職,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屢考不中。後來他的母親生病,請了不少醫生也無用。由於他家原繫世代書香,藏有醫書,再加上他天資聰明,漸漸地入了門,並拜名醫羅知悌為師。朱丹溪治病堅持臨症視情,辯證施治,修定了《大觀方》,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制定了「相火論」,被譽為「滋陰大師」,還根據臨床經驗,寫下了大量治療雜病的理、法、方、葯,僅《丹溪心法》就記載1337方,被稱為治療雜病的「錦囊妙法」。現日本還有「丹溪學社」。後人把他與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四個醫師合稱為金元四大醫家。 朱丹溪的墓坐落於仿赤岸鎮東朱村北墩頭庵旁。1992年,又集資修建了朱丹溪陵園,塑有丹溪銅像,常有遊人前來瞻仰。
河神----朱之錫
朱之錫(1623-1666),在魯西南和蘇北地區,被當地人民頌稱為「河神」,義烏隴頭朱山頭下人,字孟九,號梅麓。 清順治二年(1645),赴北京趕考,以首科薦舉,第二年中了進士。順治十四年,又升他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兼管軍內事務。朱之錫住在濟寧,統一治理黃河、淮河、定河。他重視治標又治本,調查研究,精心籌劃,使淤塞幾十年的決口,都有一一得到解決,使船泊得以暢航。 同時,朱之錫對民工十分體貼,曾向朝延奏請革除陋規,立碑於道,嚴禁官吏虐待民工,使用權民工的苦難有所緩解。康熙元年(1662),魯、皖、蘇一帶鬧飢荒,朱之錫首創了賑濟活動,救活了許多災民。乾隆四十五年,追封他為永寧候,並加封「佑安」。立了祠廟。他為清王朝的「乾嘉六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遺著有《河防疏略》20卷,至今仍對治理黃河有著極大的價值。
語言學家----陳望道
陳望道(1891-1977),原名明融,號參一,以字行,夏演鄉分水塘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1915年,陳望道赴日本留學,先後東亞預備學校、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攻讀四年,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1919年「五四」運動回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被頑固勢力稱為「四大金剛」。1919年冬,在夏演鄉分水塘村翻譯了《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就是讀了這本《共產黨宣言》之後才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1922年同師生參加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等斗爭。1932年,陳望道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巨著《修辭學發凡》,這時國民黨在白區加緊文化「圍剿」,提出「尊孔讀經」,「文言復興」。解放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長,華東高教局局第,復旦大學校長,中國拉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著作有《修辭學發凡》、《美學概論》、《作文法講義》、《文法簡論》等。
湖畔詩人----馮雪峰
馮雪峰(1903-1976),原名福春。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赤岸鄉神壇村人。1919年,考入金華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師范科。同年秋,考入浙江省師范學校,開始寫作新詩,與柔石等參加朱自清、葉聖陶指導的青年文學團體「晨光社」,後來又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成了全國聞名的「湖畔詩人」。1930年1月創辦了《萌芽月刊》,7月、8月在「左聯」辦了「暑期補習班」,主辦現代文學藝術講習所。1932年2月,馮雪峰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1933年初,調任上海中央局宣傳部幹事,不久調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1月中旬參加了黨的三屆五中全會。1936年10月10日,魯迅因病重而逝世,請示中央同意,決定由馮雪峰負責主持魯迅葬儀,發動群眾參加浩大的悼念活動。1941年2月6日不幸被捕,在獄中創作了《真實之歌》和《靈山歌》兩年後,由黨的多方營救下出獄。解放之後,馮雪峰同志長期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魯迅研究。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撤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和作協副主席等職。1976年1月30日因患肺癌去世,1979年4月正式批准《關於馮雪峰右派問題的改正決定》,恢復黨籍,同年11月17日為他補開了正式追悼會。在赤岸鎮神壇村設立了馮雪峰居紀念館,並在義烏和北京兩次召開了馮雪峰研究會。
歷史學家----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春晗,字伯辰。吳店苦竹塘村人。著名歷史學家。7歲始在鄉村學堂讀書,11歲時讀<<御批通鑒》。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1928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1931年被清華大學史學系破格錄取。1934年他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7年,年僅28歲的吳晗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聯大執教。1945年吳晗幫助民主青年同盟建立秘密印刷廠,翻印中國共產黨的文件和毛澤東著作。1949年北平解放,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並參加了開國大典,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人代表,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二、三屆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以及全國青聯副主席、秘書長、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從1949年11月起,還擔任了北京市副市長。1957年,吳晗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要學習海瑞剛直不阿精神的號召,寫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和歷史劇《海瑞罷官》,受到「四人幫」的批判。
駐台大將軍----蔣仲苓
蔣仲苓,1922年9月出生於義烏蘇溪蔣宅村。曾就讀於蔣宅小學、義烏中學。後由其父蔣維倉帶往震旦大學 蔣仲苓附屬中學就讀,1938年畢業。同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通訊科學習,1940年畢業。畢業後曾就讀於國民黨陸軍大學西南參謀班特二期、陸軍步校高級班六期、陸軍參謀大學正規班六期,在三軍戰爭學院將官班結業。先後任國民黨部隊湖北二六集團司令部參謀處中尉參謀、第六師上尉連長、通訊兵七團上尉連長、通訊兵署署長室上尉參謀、七十五軍軍部少校參謀、中校科長等職。 後隨蔣介石退守台灣。1981年11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任陸軍總司令。1988年5月調任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11月任「總統府」參軍長,1992年10月屆令除役,改任「國策顧問」。1994年11月至1999年9月調任「國防部」部長。1999年卸任,被聘為「總統府資政」。獲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契大學政治學榮譽博士學位。 蔣仲苓於1981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7月被選為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被選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7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2000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委、副主席。 2000年3月28日至4月1日,蔣仲苓攜家眷首次從台灣回義烏探親,了卻了52年的夙願。
生物理學家----何琦
何琦(1902-1970),原名存章,字希韓,東河人。1927年燕京大學畢業,執教於山東齊魯大學生物系,繼在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從事中國雙翅目昆蟲(蚊、蠅類)的研究。1936年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到英國利物浦墊帶病醫學院昆蟲系留學。何琦一生致力於醫學昆蟲研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對消滅微小按蚊及防治瘧疾的研究作出貢獻,於是964年被國家科委列為重大科研成果項目,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何琦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昆蟲學會理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瘧疾研究室主任等職務,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橫遭打擊迫害,於是1970年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1月15日在上海舉行追悼會,將骨灰安放在龍華烈士陵園內。
公共衛生學家----朱章賡
朱章賡(1900-1978),又名季青,隴頭朱里人。著名公共衛生學家。1932年9月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次年8月得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獲國際獎學金。1934年5月回國, 擔任南京中央衛生設施實驗外衛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學衛生教育科主任,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所長、衛生署中央衛生室驗院院長。1947年4月到美國紐約,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過渡委員會衛生組副主任。1949年2月任國民政府衛生部次長。解放後,從1950年5月起,應聘到瑞士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行政組主任。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醫學院副院長。1974年在衛生部外事局工作,1975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1978年5月台票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早在1947年5月,朱章賡曾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十五屆理事第。1963年回國後,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著述有《孕婦之友》《蘇聯衛生設施》等。
棉作學家----馮澤芳
馮澤芳(1899-1959),字馥堂,赤岸人。1913年進金華省立七中就讀。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任教。1930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棉花遺傳育種,獲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從事中國棉區劃分和棉工業布局研究的專家之一。學術界上認為棉區的劃分是其最大的貢獻。
水稻專家----周拾祿
周拾祿(1897-1979),字再中。田心鄉舟墟村人。15歲時考入杭州初級師范,18歲到東陽縣某山區任教。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1年畢業後在東南大學試驗場作水稻試驗工作。
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
王選,女,1952年8月6日出生,義烏市崇山村人。王選入選《南方周末》、《中國婦女》等評出的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動中國2002年年度人物」。1995年,王選很偶然地了解到兩個日本人去浙江義烏崇山村調查731細菌戰引起鼠疫流行的情況。為此,她放棄了留學美國計劃,辭退了英語教師工作,執著地走上了對日訴訟索賠之路。1997年她被推舉為中國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H·哈里斯曾評價說:「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音樂家----王力宏(英文名:Leehom Wang)
王力宏(Leehom Wang,1976年5月17日—),美籍華人,籍貫浙江義烏。華語流行男歌手、 著名音樂人、演員、導演。亞洲華語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創作、偶像、實力派音樂天王。其唱片總銷量在全亞洲已超過2500萬張。他不但會多種樂器,而且還擔任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編曲配樂以及幕後製作。從改編歌曲《龍的傳人》中令人驚訝的融合DJ電子樂節奏的華人流行嘻哈搖滾風,到首次開創了chinked-out的新曲風,將華語音樂進一步推向全世界。除了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外,還參演了多部電影的拍攝,2010年其自導自演的電影《戀愛通告》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現住台灣台北。

7. 固城朝墩頭遺址資料

朝墩頭遺址
朝墩頭遺址位於南京高淳縣固城鎮檀村東南,西距古固城約2公里,是一座高出地面5米左右的台型土墩。土墩面積約4800平方米,當地人稱之為「朝墩頭」。

8. 湖州長興是不是市級城市

湖州市區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點

(154處)
一、古遺址(共12處)

(一)吳興區(4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 1 分水墩遺址 商、周 織里鎮軋村村
2 2 讀耕上窯址 五代 楊家埠鎮鬍子兜村
3 3 廟前田遺址 新石器 東林鎮泉心村
4 4 沙塘田遺址 新石器 東林鎮青聯村
(二)南潯區(8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5 5 安頭村遺址 新石器晚期 善璉鎮含山安頭村
6 6 蔣家村遺址 新石器 練市鎮蔡家橋村
7 7 盛林山遺址 新石器 雙林鎮盛林山村
8 8 皇墳遺址 新石器晚期 善璉皇墳村
9 9 西保村遺址 新石器 菱湖鎮西保村
10 10 小命山遺址 西周—春秋 菱湖鎮前壩村
11 11 小山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菱湖鎮下昂三山村
12 12 聖堂墩遺址 新石器---西周 千金鎮商墓村

二、古墓葬(共9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3 1 肖皇山土墩石室遺存 西周—春秋 道場鄉肖皇山村
14 2 楊信之墓 近代 道場鄉道場浜村
15 3 朱祖謀墓 近代 道場鄉道場浜村
16 4 葉青臣墓 北宋 楊家埠鎮三天門汽校
17 5 五子墩古墓葬 晉—南朝 楊家埠鎮羅家浜村
18 6 窯墩頭古墓群 東漢—南朝 楊家埠鎮羅家浜村
19 7 黃芝山古墓群 春秋戰國 楊家埠鎮黃芝山村
20 8 皇墳塢古墓 南宋 埭溪鎮莫家柵村
21 9 東林山古墓群 西晉—南朝 東林鎮東林山腳

三、古建築(共119處)
(一)吳興區(47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22 1 歸安縣學欞星門遺跡 清 湖州建設路1號
23 2 天醫院道觀舊址 清 湖州益民路36號
24 3 小西街沈宅 清 湖州小西街118 號
25 4 小西街莫宅 清 湖州小西街190號
26 5 沈氏曉蔭山莊 清 湖州木橋河頭5—7號
27 6 花園弄鈕宅 清末 湖州勤儉路99號
28 7 木橋北弄吳宅 清 湖州木橋北弄7號
29 8 仁濟善堂 清 湖州紅門館前52—60號
30 9 團結巷宗宅 清末 湖州團結巷7號
31 10 紅門館前葉宅 清 湖州團結巷1—5號
32 11 紅門館前褚宅 民國初 湖州紅門館前55—57號
33 12 紅門館前鈕宅 民國初 湖州紅門館前76—78號
34 13 紅門館前沈宅 清 湖州紅門館前82號
35 14 紅門館前陸宅 民國初 湖州紅門館前93—95號
36 15 慈感寺朱宅 清 湖州慈感寺路5—9號
37 16 承天寺巷沈宅 清 湖州承天寺巷1—5號
38 17 學宮兜王宅 清 湖州學宮兜31號
39 18 霅溪館舊址 清 湖州館驛河頭22—32號
40 19 嶺西劉家大廳 清 妙西鎮妙西村
41 20 潘村施宅 清 妙西鎮潘村
42 21 義皋范家大廳 清 織里鎮義皋村
43 22 沈氏思慎堂 清 織里鎮陸家灣村
44 23 關上程宅 民國初 埭溪鎮關上村
45 24 上方諸宅 清 埭溪鎮上方村
46 25 常照寺塔基 宋 東林鎮青聯村
47 26 楊瀆橋 清道光 環渚鄉塘甸楊瀆橋村
48 27 白龍塘橋 民國 八里店鎮後林村
49 28 戴步橋 清光緒 八里店鎮戴山集鎮
50 29 洗馬橋 清 八里店鎮廟前村
51 30 鐵店橋 民國十八年 八里店鎮毗山村
52 31 東林高橋 清道光 八里店鎮獨市村
53 32 通濟橋 清光緒 楊家埠鎮塘口集鎮
54 33 迎暉橋 清 織里鎮陸家灣村
55 34 永隆橋 清 織里鎮張降村
56 35 諸溇橋 清 織里鎮諸溇村
57 36 洋水潭橋 清 埭溪鎮南塢村
58 37 太平橋 清嘉慶 埭溪鎮上強村
59 38 太平橋 清道光 埭溪鎮梅峰太平橋村
60 39 羅家橋 清乾隆 埭溪鎮梅峰太平橋村
61 40 月映橋 清嘉慶 埭溪鎮月映橋村
62 41 仙橋 清雍正 埭溪鎮小羊山村
63 42 天橋 清 埭溪鎮鎮水村
64 43 永安橋 明 東林鎮青聯村
65 44 回仙橋 清 東林鎮東明村
66 45 迎錦橋 清 東林鎮東明村
67 46 大興橋 清道光 東林鎮泉益村
68 47 連通橋 清 東林鎮星火村
(二)南潯區(72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69 48 百老橋 清嘉慶 南潯鎮南柵
70 49 通利橋 清咸豐 南潯鎮南柵
71 50 興福橋 清光緒 南潯鎮南柵
72 51 北回橋 清光緒 南潯鎮北郊
73 52 康王寺橋 清乾隆 南潯鎮南郊
74 53 萬順塘橋 清末 南潯鎮橫街葉家浜村
75 54 長壽橋 清 南潯鎮橫街巨頭村
76 55 觀音塘橋 清光緒 南潯鎮橫街彭家兜村
77 56 迎春橋 清 南潯鎮橫街迎春村
78 57 積善橋 清光緒 南潯鎮橫街張家兜村
79 58 分龍橋 清光緒 南潯鎮橫街輯里村
80 59 羅帶橋 民國十三年 南潯鎮馬腰楊華村
81 60 三川橋 清 南潯鎮馬腰
82 61 鳳凰橋 民國十五年 南潯鎮馬腰西林村
83 62 新民橋 清光緒 南潯鎮馬家港
84 63 福丁橋 清 南潯鎮福丁橋村
85 64 徐林普濟塘橋 民國八年 練市鎮凌堰村
86 65 仁壽橋 清咸豐 練市鎮鎮區
87 66 安濟橋 清道光 練市鎮鎮區
88 67 鳳凰橋 清 練市鎮鎮區
89 68 連雲橋 清宣統 練市鎮鎮區
90 69 萬安橋 清道光 善璉鎮鎮區
91 70 章家環橋 清道光 善璉鎮張家埭村
92 71 金鎖橋 民國 雙林鎮鎮區
93 72 鎮安橋 清道光 雙林鎮西盪埭村
94 73 雙花橋 清光緒 雙林鎮千畝山村
95 74 芳廣塘橋 清光緒 舊館鎮羅漢村
96 75 崇高橋 清咸豐 舊館鎮北港村
97 76 西安橋 清 舊館鎮竹壩橋村
98 77 永安橋 清末 舊館鎮祝橋村
99 78 毓秀橋 民國二十年 舊館鎮港南埭村
100 79 長壽橋 明 菱湖鎮南商林村
101 80 太平橋 清嘉慶 菱湖鎮南商林村
102 81 養富橋 清乾隆 菱湖鎮竹墩村
103 82 狀元橋 清道光 菱湖鎮竹墩村
104 83 寺前橋 清乾隆 菱湖鎮竹墩村
105 84 眾安橋 清乾隆 菱湖鎮下昂集鎮
106 85 聽月橋 清道光 菱湖鎮下昂集鎮
107 86 望暉橋 清光緒 菱湖鎮下昂集鎮
108 87 廣濟橋 清嘉慶 菱湖鎮達民村
109 88 永安橋 清 菱湖鎮達民村
110 89 青龍橋 清光緒 菱湖鎮新墩村
111 90 鳳鳴橋 清 菱湖鎮新墩村
112 91 寶蓄橋 清道光 菱湖鎮射中村
113 92 葉元橋 清康熙 菱湖鎮東河村
114 93 永安橋 民國十五年 菱湖鎮建豐村
115 94 韋天橋 清 千金鎮南窯橋村
116 95 萬年橋 清光緒 千金鎮糧站前
117 96 無畏寺橋 清 千金鎮繭站前
118 97 南高橋 民國七年 千金鎮商墓村
119 98 通濟塘橋 清宣統 石淙鎮石淙村
120 99 安慶橋 清嘉慶 石淙鎮鎮西村
121 100 聖堂橋 清咸豐 石淙鎮鎮西村
122 101 越界板橋 民國五年 石淙鎮花元灣村
123 102 悅皆橋 清同治 和孚鎮長超集鎮
124 103 余慶橋 清乾隆 和孚鎮荻港村
125 104 秀水橋 清康熙 和孚鎮荻港村
126 105 隆興橋 清康熙 和孚鎮荻港村
127 106 三官橋 清道光 和孚鎮荻港村
128 107 青雲橋 清 和孚鎮袁家匯
129 108 中興橋 清道光 和孚鎮袁家匯
130 109 五旺橋 清乾隆 和孚鎮袁家匯
131 110 利濟橋 清嘉慶 和孚鎮袁家匯
132 111 興隆橋 清乾隆 和孚鎮袁家匯金旺里
133 112 保安橋 民國 和孚鎮袁家匯
134 113 東勝橋 清咸豐 和孚鎮新荻村
135 114 錫馬橋 清光緒 和孚鎮陳塔村
136 115 廣濟橋 清康熙 和孚鎮重兆佛堂兜
137 116 張安橋 清光緒 和孚鎮重兆蔡家兜
138 117 生財橋 清光緒 和孚鎮重兆雙市港
139 118 慶元橋 明 和孚鎮重兆橫港
140 119 澤西橋 民國六年 和孚鎮陶家墩村

四、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10處)
(一)吳興區(6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41 1 鶴和小學舊址 近代 白雀鄉瑤階壩村
142 2 清蓮閣茶樓舊址 民國初 湖州館驛河頭14號
143 3 昌大當鋪舊址 清光緒 湖州館驛巷5號
144 4 老公泰旅館舊址 清光緒 湖州館驛河頭58號
145 5 吳興客棧舊址 民國 湖州館驛河頭96號
146 6 福音醫院舊址 民國十一年 湖州車站路9號
(二)南潯區(4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47 7 菱湖啟秀女子學校舊址 民國三年 菱湖鎮北柵
148 8 菱湖章宅 民國 菱湖鎮王家門前
149 9 徐有壬舊宅 清 雙林鎮雨花庵弄16—22號
150 10 袁家匯鍾氏舊宅 清末 和孚鎮袁家匯
五、其他(共4處)
(一)吳興區(3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51 1 峴山中山紀念林碑 民國 道場鄉城南村峴山
152 2 妙西蘭盆碑 清嘉慶 妙西鎮妙西村
153 3 仙人峰棋盤石 清 楊家埠鎮樊漾湖村
(二)南潯區(1處)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154 4 貞節牌坊 明 千金鎮句城村

9. 安慶的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司空山 [安慶]、振風塔 [安慶]、迎江寺 [安慶]、三祖寺 [安慶回]、小孤山答 [安慶]、花亭湖 [安慶]、桐城文廟 [安慶]、小孤山 [安慶]……等等有很多很多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古城牆遺址、皖口古城遺址、張四墩遺址、夫子城遺址、三城禪寺、圓照禪寺、寶善庵、關南清真寺、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聖教主座堂舊址、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中華聖公會天恩堂、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迎江樓舊址……長江外灘公園、長風沙碑園、黃鎮紀念館、獅子山公園……

10.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開放性試題快點啊!!!!!!!!!

義烏地形
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降。北、東、南三面分別為龍門山脈、會稽山脈、大盤山脈和仙霞嶺余脈綿延,與永康市界上的大寒尖,海拔 925.6 米,是全市最高點,北部大陳江右岸瓦窯頭,海拔 41.9 米為最低點。中部淺丘起伏,並構成東北西南走向的長廊式沿江平原。

義烏氣候
義烏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1月平均氣溫4.6℃, 7月平均氣溫29.3℃。年平均降水量132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0小時。平均無霜期243天。義亭鎮東部姑塘水庫附近,年降水量1150毫米,是金華市最小雨量中心。不同時空也會發生冰雹、台風、旱、澇等自然災害。

義烏的地理位置
義烏位於中國浙江省中部。義烏市目前實有人口已經達180萬。漢族為主,有回、苗、彝、壯、土家、佤、畲、蒙古、藏、維吾爾、布依、滿、侗、白、哈尼、傣、僳僳等23個少數民族。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烏傷縣,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於烏傷置綢州,六年分設烏孝、華川兩縣,七年廢綢州,合兩縣稱義烏縣。1988年5月撤縣設市。金屬資源有鈾、鐵、銅、鉛鋅、錳。非金屬資源有螢石、煤、石墨、大理石、耐火粘土等。動物資源有穿山甲、江豬、靈貓、獐等。植物資源有花櫚木、浙江楠、含笑等。中草葯材有白術、丹參、桔梗等。土特產品有火腿、南蜜棗、紅雞毛等。名勝古跡有秦顏孝子墓、晉郭璞所造水井、雙林寺、駱家塘遺址、宋宗澤先祖墓、赤岸馮孝祠等。

義烏的歷史
春秋時屬越國。秦 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名烏傷,屬會稽郡。傳說秦時有個顏烏,事親至孝,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故稱烏傷縣。新莽時(公元9年)改縣名烏孝。

東漢建武初復稱烏傷。曾為會稽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年)分割西部轄境,設置長山縣(即後之金華縣)。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分南境,置永康縣。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會稽郡西部設東陽郡(郡治長山),烏傷縣屬東陽郡。

隋 開皇九年(589年),分割吳州置婺州。

唐 武德四年(621)於烏傷縣置稠州,並分置烏孝、華川二縣。武德七年(624年)廢稠州,合烏孝、華川為一縣,改名義烏縣。稠州以稠山(德勝岩)而得名。華川又名綉川,以綉湖得名。義烏其義與烏傷、烏孝同。唐垂拱二年(686年)析義烏縣東境設東陽縣。天寶十三年(754年),又分縣境北部及蘭溪、富陽各一部分,設浦陽縣(今浦江縣)。

元代,義烏隸屬婺州路總管府。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改婺州路為寧越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改名金華府。

明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的戚家軍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農民和礦工。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

明清仍舊,義烏隸屬關系未變。辛亥革命後,廢府制代以道制,義烏屬金華道。1927年廢道制改為省縣兩級制,義烏直屬浙江省。後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義烏屬金華專區或浙江省第四專區。
1949年5月8日義烏解放。新中國成立後,義烏屬金華專區。
1959年浦江並入義烏,1967年仍析出。
1988年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
1983年,改公社為鄉。
1986年,義亭鄉、上溪鄉、蘇溪鄉、廿三里鄉、改為建制鎮。
1987年,赤岸鄉、大陳鄉、楂林鄉改為建制鎮。
1988年後宅鄉改為建制鎮。
1989年,吳店鄉改為建制鎮。
1992年,柳青、前洪、橋東、楊村、福田等鄉並入稠城鎮,王阡、畈田朱、杭疇3個鄉並入義亭鎮,溪華、黃山2個鄉並入上溪鎮,下宅鄉並入吳店鎮,東朱鄉並入赤岸鎮,新新、巧溪、楊梅崗3鄉並入蘇溪鎮,何里鄉並入夏演鄉,合作、王宅、田心3個鄉並入佛堂鎮,華溪鄉並入廿三里鎮,湖門、塘李2個鄉並入後宅鎮,尚經鄉並入下駱宅鄉;尚陽鄉與毛店鄉合並稱毛店鎮,聯合、路東、前店3個鄉合並稱荷葉塘鄉;平疇鄉改稱青口鄉。
1994年下駱宅鄉改為建制鎮。1997年徐村鄉、荷葉塘鄉改為建制鎮
2000年,稠城鎮原楊村鄉與官塘、江灣2鄉合並建稠江鎮,稠城鎮的原橋東鄉與青口鄉、徐江鎮合並建江東鎮。

義烏名人
義烏歷史悠久,建縣於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229年的建縣史,1988年撤縣建市。歷史上孕育了「初唐四傑」之一,少時被稱為「神童」的駱賓王、宋代名將宗澤、金元四大名醫之一,滋陰學創始人--朱丹溪、明白剛直士徐僑、元代總裁官黃晉、清初治河專家朱元錫、現代教育家陳望道、文藝理論家馮雪峰、歷史學家吳晗等一批名人志士。都以他們的文章、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及在科學上的傑出成就而聞名於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