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南門遺址
⑴ 關於揚州南門遺址那邊的南門碼頭對面的居民拆遷,搬遷的建議。
好建議 不過對那些住戶也得想好了補償方案
⑵ 揚州的名勝古跡及介紹
1,揚州漢陵苑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
2,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態環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塊平原—湖泊類型的濕地景觀,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
3,茱萸灣風景區
茱萸灣風景區位於揚州東首灣頭鎮,面積約50公頃,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茱萸灣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4年獲評江蘇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
5,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⑶ 關於古代的揚州有哪些風景名勝呢
揚州名勝古跡
龍虯庄遺址
【龍虯庄遺址】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一溝鄉一溝鎮北龍虯庄。遺址湮沒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經南京博物院考古鑒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夾砂紅陶釜、畫彩陶缽、紅衣陶豆、陶壺等器物殘片,與淮安青蓮崗、邳縣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陶器相同。
⑷ 揚州南門遺址怎麼走
南通西路,蘇北醫院與育才小學的之間。
⑸ 買了揚州古運河水上觀光的單程船票,可以從南門遺址碼頭坐回便益門碼
可以啊
你從哪邊坐都行,反正就是單程的。不過只能坐一次就是了。
30分鍾左右一班,不過人多的時候坐滿就發船。
⑹ 揚州唐子城南門遺址何時恢復開發
揚州市,素有「竹西佳處,淮左名都」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內城之一、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容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和諧管理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詩詞之市、中國溫泉名城。揚州是中國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江蘇中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長江三角洲北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也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所轄的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與儀征市位於通揚運河以南,高郵市、寶應縣則位於通揚運河以北。揚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築多古風,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1]揚州被譽為「揚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譽。2015年9月14日,米爾肯研究所首次發表了「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2016年3月5日,標准排名發布「2016年中國大陸城市財力50強排行榜」,揚州以336.75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第49位。
⑺ 南門遺址介紹
今日揚州網消息:昨天,市考古工作者在南門遺址廣場挖掘清理出20米唐南門瓮城東城牆,在進一步清理、保護後,這處珍貴的遺址將在「4·18」開放。這段20多年前被掩埋於地下保護起來的城牆又重見天日。據考古隊印隊長介紹,被中國考古界稱作「中國的城門通史」的揚州城南門遺址,23年前,考古人員發現並初步發掘南門遺址,在將其掩埋於地下之前,做了很多「護理」,除對已經揭示的城牆重新包磚,還在遺址上鋪撒了厚達2米的沙土。時隔23年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目前,這段古城牆已基本清理完畢,考古隊下一步工作將逐步向西發掘。
據悉,南門遺址廣場考古清理工作將於3月底前結束,屆時,南門遺址廣場,將和東門遺址廣場、宋大城西門遺址博物館,以及正在著手建設的宋大城北門遺址公園,構成揚州城四大城門景觀。另外,南門南側還發掘出罕見的宋元時期擋軍樓遺址。從遺址清理出的南宋至元朝的碎瓷片推斷,這處擋軍樓存在了上千年,為揚州城南門重要的防禦工事。據考古人員介紹,現場還多處發現古代戰爭時用的石彈,反映了宋元時期揚州城戰事頻繁。(陳躍 高松元)
⑻ 揚州古城遺址
· 揚州古城遺址 ·
揚州有城,始於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歷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直至隋、唐,城垣雖有興廢,但城址未變。《夢溪補筆談》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時,在牙城東南隅築小城;宋時又築大城,南宋末年築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別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築舊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牆全部拆除。今在蜀岡之上,南北觀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狹長高地上有斷續的古城版築城垣的舊跡。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對唐牙城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城牆、城門遺跡,初步查清了唐城遺址規模,這對研究唐代揚州是一大貢獻,引起了中外考古學者的極大興趣。
揚州隋一宋城遺址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游覽景點。
唐代揚州是當時中國僅次於京城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商業城市,其時手工業發達,商業繁華,文化藝術繁榮,人文薈萃,是全國最大的貿易市場和貨物集散地,又是中外交通的著名港口和國際大都會.揚州唐城遺址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1957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指定公布揚州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是1979年建立的從事對揚州唐城遺址進行保護、唐代文物徵集、收藏和保管、唐代揚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唐衙城遺址的西南角、隋煬帝行官的舊址上,館內藏有陶瓷器、銅器、金銀器等唐代揚州各類出土文物三百餘件。現有唐代揚州出土文物展、崔致遠史料陳列等基本陳列。唐城古遺址與唐式平橋、仿唐城牆厥樓、唐式宮廷建築延和閣等交相輝映,再現了盛唐文化風采。古樸典雅、山水相連、景色優美,是蜀岡風景區著名的遺址園林式博物館,也是揚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觀賞唐文化、領略唐風古韻、觀光的好地方。
唐城遺址博物館自1979年開放以來,接待了許多國家、省的領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旅遊團體,遊客參觀人數達幾百萬人次,為專家學者研究揚州唐城、大中小學生學習揚州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館內風景優美,觀四季景色,秀麗優美,典雅別致;名木花卉,爭芳斗艷;碧荷勁竹,桃紅柳綠,假山池塘,石橋流水相映成趣。領略歷史遺跡,珍貴遺物,欣賞唐代樂曲,悅耳動聽;感受古文化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唐城古遺址的保護、展示與科研:唐代揚州城以蜀岡上下分為子城和羅城,蜀岡上為子城,亦稱「衙城」或「牙城」,為官衙府署所在地;蜀岡下為羅城,是居民和工商業區。唐子城遺址面積約三平方公里,保較為完整,城牆四至明確,夯土城牆長約6850多米,高出地面5-10米。子城的四周土城、城河、角樓、城門、城內道路等,至今歷歷在目保存完好。唐城遺址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考古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國內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唐城考古科研被列為國家重要科研課題,1986年起,對揚州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其成果分別被評為一九九三年和「八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
分別從城池與行政區域、手工業與商業、文化藝術、對外往來等方面,詳盡直觀的介紹了唐代揚州城的城市規模、范圍、布局、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文化昌盛、對外交往頻繁,展示了唐代揚州的繁華景象。展出了唐紀年題名八角石柱、唐三絕碑、唐咸通十四年經幢、唐獨木舟、唐代金銀器、銅器、陶瓷器等數百件出土文物,反映了唐代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揚州唐城子城遺址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揚州唐城遺址——成象苑,蜀岡風景區著名遺址園林,重要的旅遊景點,地處名勝平山堂、觀音山的東部。古樸典雅、山水相連,風光優美,景色秀麗,令人心曠神怡。它文化底蘊豐厚,唐代風貌,唐式建築,唐代揚州古城垣,唐代出土珍貴文物,歷史文化遺跡與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巧妙結合,讓你感受唐文化的風采,領略盛唐揚州的繁華景象。
揚州唐城古遺址: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唐代揚州城衙城的四周城垣、夯土城牆、城門、角樓高出地面5-10米,至今保存完好,歷歷在目,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唐代揚州城址以蜀岡為分:「上下兩重城」。蜀岡上為子城(亦稱衙城),蜀岡下為羅城,子城羅城上下相聯,形成了周長約四十華里的唐代揚州城。
仿唐城牆:仿唐式建築。參照唐代壁畫並結合考古資料設計,建造在蜀岡南沿唐衙城南垣之上。
城牆高六米,城門為八字門楣,雙闕並立,中夾門道,上書「天星門」字樣。城牆上大唐彩旗迎風飄揚,玲聲陣陣,悅耳動聽,氣勢雄偉壯觀。南眺,揚州成十里色盡收眼底,江南吳楚青山隱隱在目;北望,蜀岡古城遺垣,杏花蘆荻,彌漫著唐詩懷古之意。
延和閣:仿唐式建築。唐代揚州最後一任節度使高駢曾建著名的「延和閣」,高八丈。尚用高駢所建「延和閣」之名,並按照廡殿重檐的唐代宮殿建築形式建造而成,再現了盛唐建築風格。
唐清紀年題名八角石柱:唐代珍貴文物,領先角形狀。石柱上刻有唐代杜佑、清代阮元兩位大學者的題字,十分難得。八角石柱刻有杜佑題名,原設立在揚州唐衙城淮南節度使衙門內。後官署改為興教寺該石不見,清阮元尋訪得之並題字記述了尋訪過程。之後石柱又歷經多次失而復得,至今能夠得以保存,更加難得。
經幢:為揚州迄今發現最早的重要佛教文物。1976年6 月,出土於揚州大學師范學院(唐代揚州城西部)唐代寺廟遺址,幢身高114厘米,對徑約30 厘米,分八面飧刻全部《佛教尊勝陀羅尼經序》,系王勘為超度其妻彭氏七娘子所造,建於唐咸通十四年(873 )六月廿一日。揚州是佛教傳入最早的城市之一。
全國「八五」揚州考古重大成果展:展示了揚州隋唐宋城遺址考古科研多年來取得的重大成果。
該成果被兩次評為一九九三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一九九五年全國「領先五」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隋唐宋揚州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唐代揚州出土文物精品展:唐代揚州是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唐代揚州城內堆積豐富,考古發掘出多種文物極多。展覽共展出唐代各種出土文物三百餘件,分別從幾方面詳盡而直觀地展示了唐代揚州的繁華景象和當代揚州唐城的考古成就。
——城池與行政區域部份:介紹唐代揚州城池范圍、規模、布局、形制、建成年代、歷史遺址演變關系等,展示了唐磚、唐瓦文物。
——手工業與商業部份:展示了手工業作坊遺址和青銅器、金銀器、陶瓷器、三彩器、玻璃器、進口玻斯陶等出土文物,充分說明了唐代揚州的商業繁榮。其中唐代青花瓷片,在全國尚是唯一發現。
——文化藝術部份:唐代揚州文化藝術繁榮,人文薈萃,產生了、匯集了李白、駱賓王、白居易、孟浩然、張若虛等大文人,留下了《春江花月夜》等千古流芳的不朽之作。
——對外往為部份:唐代揚州是國際交往的港口,與日本、韓國、朝鮮、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交往頻繁。唐代揚州設有"胡店",鑒真和尚由此東渡日本。
唐城風光:揚州唐城遺址——城象苑座落蜀岡,岡巒起伏,山水相連,風光優美。登仿唐城牆,眺望蜀岡,俯視揚州,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觀四季景色,秀麗優美,典雅別致;名木花卉爭芳斗艷;碧荷勁竹,桃紅柳綠,假山池塘,石橋流水相映成趣。領略歷史遺跡、珍貴文物,欣賞唐代樂曲,悅耳動聽,感受古文化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⑼ 揚州有哪些文物古跡
揚州 仙鶴寺 市區汶河中路西側
簡介:又名禮拜寺,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伊斯蘭教四大名寺之一。此寺是揚州現存最早的清真寺,乃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所建。後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經阿拉伯傳教士哈三重建,以後曾多次重修。今揚州伊斯蘭教協會設在這里。仙鶴寺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我國古代建築的風格特點,與杭州鳳凰寺、廣州懷聖寺、泉州麒麟寺齊名,並稱我國四大清真寺院。
揚州 文游台 高郵市人民路507號 0514-4614320
簡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原為東岳行宮,(也有資料記載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現存建築大部為嘉慶十九年重建)。據《高郵州志》載:「宋蘇軾過高郵,與寓賢王鞏、郡人孫覺、秦觀載酒論文於此。時郡守以群賢畢集,顏日文游台」。自宋以來,此處名勝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學士前來訪古拜賢。宋代詩人曾幾在《文游台》詩中寫道「憶昔坡仙此地游,一時人物盡風流,香蒓紫蟹供懷酌,彩筆銀鉤人唱酬」。
揚州 石塔 市區石塔路街心綠地內
簡介:建於唐代,五級六面石塔,原在古木蘭院。塔身石龕有浮雕佛像26尊,具有唐代風格。此處流傳著王播與木蘭院飯後鍾的故事。塔側的一棵銀杏為揚州的著名古樹,也有千年歷史了。1962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石塔、唐代銀杏、明楠木樓以及後面現代化的石塔賓館,古今相間,錯落有致,成為古城揚州又一個景點,吸引著中外賓客。
揚州 盂城驛 高郵市南門外館驛巷13、15、17號
簡介: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但絕大部分建築為清代重建。驛原規模宏大,除驛站本身的牌樓、照壁、鼓樓、廳房、庫房、廊房、馬房等外,臨里運河堤有迎餞賓客的皇華廳,驛內有秦郵公館,驛北有驛丞宅等房屋。由於歷經戰火、水災等破壞,現尚有息廳、敞廳、後廳、秦郵公館門樓、驛丞宅及監房等建築;驛站東南有驛馬飲水地的遺址。
揚州 東岳廟 儀征市前進路 0514-3465509
簡介:地區現存惟一的道教廟宇,建於宋代,現佔地20多畝。已建成的東岳寶殿建築面積數千平方米,氣勢壯觀,堪稱蘇北第一。
揚州 開元寺 江都市大橋鎮河西三豐村(郵編:225200) 0514-6438054
簡介:因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故得名。寺名由大書法家李邕題寫。寺由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南樓等組成,高大宏偉、凝重端莊。大詩人劉長卿、盧綸、羅隱等曾登臨賦詩抒懷:「過雨開樓看晚虹,白雲相逐水相通」(盧綸);「空堂來霜氣,永夜清明燈」(劉長卿);「江蹙海門帆散去,地吞淮口樹相依」(羅隱)。這些絕妙詩句,勾勒出長江岸邊古寺的優美景色。開元寺於清順治十八年遷移至鎮西三豐村,寺貌依舊。1958年寺廢圮。1994年開始......
揚州 觀音山禪寺 平山堂路(郵編:225007) 0514-7340946
簡介:是山寺的代表,隋煬帝曾建行宮「迷樓」於此。宋以後歷代建有寺院,有「第一靈山」之稱。現展出很多唐代出土的文物。這里是揚州的自然制高點,遠眺江淮南北,一覽無余。
揚州 法海寺 揚州市瘦西湖 0514-7321237
簡介:有藕香橋、五亭橋及小拱橋通南、北兩岸。該寺始建於元朝元至年間(1264-1294)。康熙帝賜名「蓮性寺」,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曾數次臨幸並賜詩贊美,後毀於咸豐兵火,光緒間(1875-1908)重建。現存彌勒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雲山閣、白塔等建築。其中白塔作喇嘛塔式,高30多米,築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民間傳說為取悅皇帝,有鹽商一夜造塔的故事。白塔塔基為一方行高台,四周圍以欄板、望柱、塔庄為折角式須彌座......
揚州 慈雲寺 江都市宜陵鎮 0514-6569004
簡介:宜陵是一個古鎮,相傳因某個朝代的皇妃名宜妃,去世後安葬於此而得名。歷史上的慈雲寺,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客堂、寮房、齋堂等殿宇九十九間半,還有康熙皇帝御筆石匾丹青「敕賜慈雲寺」石匾一塊。慈雲寺於咸豐年間(1851年左右)遭受過一次毀壞。同治、光緒年間(1862—1894年)進行過一次重修,宣統初年(1909年)寺僧明心和尚又增建部分殿宇,並購置了齋田。抗日戰爭期間(1938—1945年)慈雲寺被毀......
揚州 汪氏小苑 地管第14號(郵編:225001) 0514-7328869
價格:10元
簡介:汪氏小苑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主人汪竹銘,祖籍安徽旌德。小苑佔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主房屋三縱三進,宅第的四個角落分布有四個花園,打破了傳統的前宅後園的格局,形成了汪氏小苑鮮明的特色。
揚州 文昌閣 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處
簡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故名「文昌閣」。閣高24.25米,八角三級磚木結構建築,與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相似。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閣的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皆可輸轉。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每於節慶之夜,閣上彩燈輝耀街衢,為揚州鬧市的一處佳景
揚州 大明寺 蜀岡中峰平山堂路1號 0514-7340720
簡介: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而得名。1500餘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1980年,大明寺恢復原名。
揚州 真如寺 江都市小紀鎮真武路(郵編:225200) 0514-6593765
簡介:真如寺又叫真武廟,座落於小紀鎮,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真如寺,初名地藏庵,始為道場,建於唐,後荒廢。明弘治八年重建,有前殿、大殿、藏經樓(兩層),採用宋代的建築風格。歷盡滄桑,至1949年,真如寺僅存一大殿。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省、市兩級人民政府的文化部門曾數次對真如寺進行修葺,使古廟煥然一新。
揚州 圓通禪寺 寶應縣水門橋46號(郵編:225000) 0514-8283082
揚州 天山神居山悟空寺 高郵市天山鎮林場沈庄組(郵編:225600) 0514-4225278
揚州 吉祥寺 高郵市湯庄鎮人民路(郵編:225600) 0514-471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