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游記
『壹』 《三游洞序》 節選 的翻譯,快快快。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與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12],策步入缺岸。初見石[13],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見泉[16],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17],如不絕線[18]。遂相與維舟岩下[19],率僕夫芟蕪刈翳[20],梯危縋滑[21],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24],磷磷鑿鑿[25],跳珠濺玉[26],驚動耳目。自未訖戌[27]愛不能去[28]。俄而峽山昏黑[29],雲破月出,光氣含吐[30],互相明滅[31]。昌熒玲瓏[32],象生其中[33]。雖有敏口[34],不能名狀[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 「斯境勝絕[37],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39],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41],得無述乎[42]?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43],書於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45]。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46]。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47]。
【注釋】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
[2]平淮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憲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疏請求捕殺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四年後,即元和十三年(818),從江州司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縣)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長官,「司馬」則是州刺史的屬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詩交好友,時稱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長史,虢州即今河南靈寶。「長史」是州刺史屬下官吏之長。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字。
[8]三月十日:據上文可知,當為元和十四年(819)。參:通「三」。參會:指作者、元稹、白行簡三人相會。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轉船頭。下牢戍:即下牢關,在宜昌西邊。其時元稹出川,已過下牢關;白居易入川,還未過下牢關;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關。
[11]引舟上下:是說彼此牽引著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說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尋找石間泉聲。
[13]初見石:開始見到的是石頭。
[14]引臂:張開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幟。
[16]次見泉:接著看到了泉水。
[17]懸練:懸掛的白絹。
[18]不絕線:綿延不斷的線。
[19]相與:互相贊成。維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蕪:割倒雜草。刈(yì)翳:清除障礙。
[21]梯危縋(zhuì)滑: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傳送。
[22]休而復上:休息一會兒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擊。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樣子。鑿鑿:石鮮明的樣子。
[26]跳珠濺玉:形容泉水濺石,像珍珠灑在玉石上那樣跳躍四濺。
[27]未:未時,當今午後一點到三點。戌:戌時,當今晚上七點到九點。訖:至。
[28]去:離開。
[29]俄而:一會兒。
[30]光氣含吐:月光忽而被掩蓋,忽而露出。
[31]互相明滅:明暗交替。
[32]晶熒(yíng):透明閃光。玲瓏:精巧細致。
[33]象生其中:是說在雲氣月光中出現種種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狀:用語言形容出來。
[36]「通夕」二句:是說一夜沒有睡覺,等到天明即將離開。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說這樣的境界美妙極了,世界上還能有幾個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謂為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里來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經由的渡口。「歲代」,年復一年,謂長久以來。「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拋在一邊。
[39]「藉此喻彼」三句:借這件事可以說明另外的事,可以為之嘆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嘛。「太息」,同「嘆息」。
[40]矧(shěn):況且。
[41]兩偶於是:兩件事(指上文所說「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這里實現了。偶:相遇。於是:在這里。
[42]得無述乎:是說怎麼能沒有文章加以記述呢?
[43]古調詩:即古體詩。二十韻:一韻兩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於是。序:同「敘」,記敘。
[45]目:題目。
[46]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兩崖相廞間:指兩個山崖相銜接的地方。
[47]備書:詳細地記載。
【作者及題解】
白居易,已見前《草堂記》簡介。
這是一篇詩序,也是一篇游記。它記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會離別之際發現、游覽了這個「三游洞」。層次清楚,語言簡潔,描寫生動。文章主旨雖在記事抒慨,但側重於敘游。因此,作者不是靜止地描寫景物,而是結合他們發現三游洞的經過,記敘他們一邊循聲探索,一邊觀察欣賞,敘事有次序,寫景很活潑,讀來情趣盎然,感覺具體,如臨其境。
由於白、元三人的游覽,由於這篇序和他們的詩,使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的這個崖間山洞成了名勝古跡,詩題「三游洞」,也成了這個洞的名稱。在北宋,還因為歐陽修、蘇軾、蘇轍三人也來一游,並各有《三游洞詩》,所以當地又將白、元三人稱為「前三游」,歐陽三人稱為「後三游」。此後遊人絡繹,詩文頗傳。陸游《入蜀記》說,「洞大如三間屋,右一穴通人過,然陰黑險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掃興。但直到明、清,仍不乏專程旅遊客,袁中道、劉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記》,也屢受稱道。而溯源求本,則數此序。
劉大櫆《游三游洞記》有具體描述,今錄其前段於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鍾磬助之聲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貳』 誰知到白居易《三游洞序》的原文以及翻譯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與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12],策步入缺岸。初見石[13],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見泉[16],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17],如不絕線[18]。遂相與維舟岩下[19],率僕夫芟蕪刈翳[20],梯危縋滑[21],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24],磷磷鑿鑿[25],跳珠濺玉[26],驚動耳目。自未訖戌[27]愛不能去[28]。俄而峽山昏黑[29],雲破月出,光氣含吐[30],互相明滅[31]。昌熒玲瓏[32],象生其中[33]。雖有敏口[34],不能名狀[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 「斯境勝絕[37],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39],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41],得無述乎[42]?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43],書於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45]。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46]。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47]。 【注釋】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 [2]平淮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憲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疏請求捕殺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四年後,即元和十三年(818),從江州司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縣)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長官,「司馬」則是州刺史的屬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詩交好友,時稱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長史,虢州即今河南靈寶。「長史」是州刺史屬下官吏之長。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字。 [8]三月十日:據上文可知,當為元和十四年(819)。參:通「三」。參會:指作者、元稹、白行簡三人相會。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轉船頭。下牢戍:即下牢關,在宜昌西邊。其時元稹出川,已過下牢關;白居易入川,還未過下牢關;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關。 [11]引舟上下:是說彼此牽引著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說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尋找石間泉聲。 [13]初見石:開始見到的是石頭。 [14]引臂:張開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幟。 [16]次見泉:接著看到了泉水。 [17]懸練:懸掛的白絹。 [18]不絕線:綿延不斷的線。 [19]相與:互相贊成。維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蕪:割倒雜草。刈(yì)翳:清除障礙。 [21]梯危縋(zhuì)滑: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傳送。 [22]休而復上:休息一會兒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擊。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樣子。鑿鑿:石鮮明的樣子。 [26]跳珠濺玉:形容泉水濺石,像珍珠灑在玉石上那樣跳躍四濺。 [27]未:未時,當今午後一點到三點。戌:戌時,當今晚上七點到九點。訖:至。 [28]去:離開。 [29]俄而:一會兒。 [30]光氣含吐:月光忽而被掩蓋,忽而露出。 [31]互相明滅:明暗交替。 [32]晶熒(yíng):透明閃光。玲瓏:精巧細致。 [33]象生其中:是說在雲氣月光中出現種種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狀:用語言形容出來。 [36]「通夕」二句:是說一夜沒有睡覺,等到天明即將離開。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說這樣的境界美妙極了,世界上還能有幾個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謂為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里來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經由的渡口。「歲代」,年復一年,謂長久以來。「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拋在一邊。 [39]「藉此喻彼」三句:借這件事可以說明另外的事,可以為之嘆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嘛。「太息」,同「嘆息」。 [40]矧(shěn):況且。 [41]兩偶於是:兩件事(指上文所說「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這里實現了。偶:相遇。於是:在這里。 [42]得無述乎:是說怎麼能沒有文章加以記述呢? [43]古調詩:即古體詩。二十韻:一韻兩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於是。序:同「敘」,記敘。 [45]目:題目。 [46]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兩崖相廞間:指兩個山崖相銜接的地方。 [47]備書:詳細地記載。 【作者及題解】 白居易,已見前《草堂記》簡介。 這是一篇詩序,也是一篇游記。它記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會離別之際發現、游覽了這個「三游洞」。層次清楚,語言簡潔,描寫生動。文章主旨雖在記事抒慨,但側重於敘游。因此,作者不是靜止地描寫景物,而是結合他們發現三游洞的經過,記敘他們一邊循聲探索,一邊觀察欣賞,敘事有次序,寫景很活潑,讀來情趣盎然,感覺具體,如臨其境。 由於白、元三人的游覽,由於這篇序和他們的詩,使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的這個崖間山洞成了名勝古跡,詩題「三游洞」,也成了這個洞的名稱。在北宋,還因為歐陽修、蘇軾、蘇轍三人也來一游,並各有《三游洞詩》,所以當地又將白、元三人稱為「前三游」,歐陽三人稱為「後三游」。此後遊人絡繹,詩文頗傳。陸游《入蜀記》說,「洞大如三間屋,右一穴通人過,然陰黑險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掃興。但直到明、清,仍不乏專程旅遊客,袁中道、劉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記》,也屢受稱道。而溯源求本,則數此序。 劉大櫆《游三游洞記》有具體描述,今錄其前段於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鍾磬助之聲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叄』 三游洞游記請寫出短文的游覽順序
三游洞位於西陵峽畔,葛洲壩庫區。它歷史悠久,成名於唐朝,相傳公元819年,著名回詩人白居易和弟答弟白行簡與詩人元稹在夷陵不期而遇,三人結伴同游西陵山,發現了此洞,就在那裡遊玩,後人稱此是「前三游」。後來,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玩,史稱「後三游」。
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一樣的懸崖峭壁,洞下邊的懸崖直插長江水中。我們順著一米來寬的小路,繞進了三游洞。這洞很寬敞,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洞頂上的水一點一點滴在地上。左右兩邊還有很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石像,都雕刻地十分精巧。洞外的石壁上刻著許多提詞和詩句,我走過去仔細看了看,可我一個字都不認識,因為都是寫的繁體字,有的畫了許多圈圈點點,我猜不出是什麼意思。
走出三游洞,我來到望江亭,在這里可以飽覽西陵峽的風光。亭子右邊有一個大平台,叫擂鼓台。旁邊有一座一米多高的張飛塑像,粗腰長腿,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望著江心,手握木棒,好象正在擊鼓。這就是張飛擂鼓台。
今天玩得不僅開心,而且還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宜昌的景點真美!
『肆』 《三游洞序》全解
《三游洞序》的古文翻譯,拜託了,快點!!!
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與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12],策步入缺岸。初見石[13],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見泉[16],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17],如不絕線[18]。遂相與維舟岩下[19],率僕夫芟蕪刈翳[20],梯危縋滑[21],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24],磷磷鑿鑿[25],跳珠濺玉[26],驚動耳目。自未訖戌[27]愛不能去[28]。俄而峽山昏黑[29],雲破月出,光氣含吐[30],互相明滅[31]。昌熒玲瓏[32],象生其中[33]。雖有敏口[34],不能名狀[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 「斯境勝絕[37],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39],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41],得無述乎[42]?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43],書於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45]。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46]。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47]。
【注釋】
[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
[2]平淮西: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憲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疏請求捕殺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四年後,即元和十三年(818),從江州司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縣)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長官,「司馬」則是州刺史的屬吏。
[4]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詩交好友,時稱元白。元和八年(814),元稹出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也在元和十三年(818)改授虢(guó)州長史,虢州即今河南靈寶。「長史」是州刺史屬下官吏之長。
[5]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天。
[6]祗(zhī)命:遵命。之:往。
[7]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的字。
[8]三月十日:據上文可知,當為元和十四年(819)。參:通「三」。參會:指作者、元稹、白行簡三人相會。夷陵:今湖北宜昌。
[9]翌(yì)日:明天,第二天。
[10]反棹(zhào):掉轉船頭。下牢戍:即下牢關,在宜昌西邊。其時元稹出川,已過下牢關;白居易入川,還未過下牢關;因此元稹陪同白居易重返下牢關。
[11]引舟上下:是說彼此牽引著船在下牢關一段江中來回航行。
[12]「因舍」二句:是說下船上岸,步行走入崖岸缺口,去尋找石間泉聲。
[13]初見石:開始見到的是石頭。
[14]引臂:張開的臂膀。
[15]垂幢(chuáng):下垂的旗幟。
[16]次見泉:接著看到了泉水。
[17]懸練:懸掛的白絹。
[18]不絕線:綿延不斷的線。
[19]相與:互相贊成。維舟岩下:把船拴在岩石下面。
[20]芟(shān)蕪:割倒雜草。刈(yì)翳:清除障礙。
[21]梯危縋(zhuì)滑:危險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繩子拉。縋:用繩子拴住人、物傳送。
[22]休而復上:休息一會兒再向上攀登。
[23]仰睇(dì)俯察:上下察看。
[24]薄:碰擊。
[25]磷磷:通「潾潾」,水清澈的樣子。鑿鑿:石鮮明的樣子。
[26]跳珠濺玉:形容泉水濺石,像珍珠灑在玉石上那樣跳躍四濺。
[27]未:未時,當今午後一點到三點。戌:戌時,當今晚上七點到九點。訖:至。
[28]去:離開。
[29]俄而:一會兒。
[30]光氣含吐:月光忽而被掩蓋,忽而露出。
[31]互相明滅:明暗交替。
[32]晶熒(yíng):透明閃光。玲瓏:精巧細致。
[33]象生其中:是說在雲氣月光中出現種種美妙形象。
[34]敏口:巧嘴,指口才敏捷。
[35]名狀:用語言形容出來。
[36]「通夕」二句:是說一夜沒有睡覺,等到天明即將離開。迨(dài):等到。
[37]「斯境」二句:是說這樣的境界美妙極了,世界上還能有幾個呢。
[38]「如之何」三句:意謂為什麼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卻多年來寂寞無聞,被人拋棄,極少有人到這里來呢? 「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經由的渡口。「歲代」,年復一年,謂長久以來。「寂寥(liáo)」:寂寞、冷落。「委置」:拋在一邊。
[39]「藉此喻彼」三句:借這件事可以說明另外的事,可以為之嘆息的,難道只有這件事情嘛。「太息」,同「嘆息」。
[40]矧(shěn):況且。
[41]兩偶於是:兩件事(指上文所說「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都在這里實現了。偶:相遇。於是:在這里。
[42]得無述乎:是說怎麼能沒有文章加以記述呢?
[43]古調詩:即古體詩。二十韻:一韻兩句,共四十句。
[44]仍:同「乃」,於是。序:同「敘」,記敘。
[45]目:題目。
[46]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兩崖相廞間:指兩個山崖相銜接的地方。
[47]備書:詳細地記載。
【作者及題解】
白居易,已見前《草堂記》簡介。
這是一篇詩序,也是一篇游記。它記述了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三人在宦途相會離別之際發現、游覽了這個「三游洞」。層次清楚,語言簡潔,描寫生動。文章主旨雖在記事抒慨,但側重於敘游。因此,作者不是靜止地描寫景物,而是結合他們發現三游洞的經過,記敘他們一邊循聲探索,一邊觀察欣賞,敘事有次序,寫景很活潑,讀來情趣盎然,感覺具體,如臨其境。
由於白、元三人的游覽,由於這篇序和他們的詩,使得西陵峽口、長江北岸的這個崖間山洞成了名勝古跡,詩題「三游洞」,也成了這個洞的名稱。在北宋,還因為歐陽修、蘇軾、蘇轍三人也來一游,並各有《三游洞詩》,所以當地又將白、元三人稱為「前三游」,歐陽三人稱為「後三游」。此後遊人絡繹,詩文頗傳。陸游《入蜀記》說,「洞大如三間屋,右一穴通人過,然陰黑險峻尤可畏」。似乎略有掃興。但直到明、清,仍不乏專程旅遊客,袁中道、劉大櫆都有《游三游洞記》,也屢受稱道。而溯源求本,則數此序。
劉大櫆《游三游洞記》有具體描述,今錄其前段於下:「出彝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他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鍾磬助之聲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伍』 三游洞游記中的故名怎麼解釋
因此而得名
『陸』 急求《游三游洞記》譯文
譯文: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向西北方向走陸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說的下牢關。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車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聽見兩崖之間傳出「湯湯」的流水聲。於是又下船走陸路,順著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頂,就又從上面用繩子從高處滑下。
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擋在路中,便彎著腰從石頭下面過去。一出去便見開闊的平地,有一個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為三個門,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樣。
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鍾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鍾聲一樣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鼓音般的聲音。
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床,可以坐。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鍾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縷縷不絕於耳。
原文: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
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鍾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29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出處:出自清代劉大櫆的《游三游洞記》。
(6)三游洞游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大櫆(1698~1779年),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貢,官黟縣教諭。提倡古文,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為桐城三祖之一。
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能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氣」、「音節」、「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揚儒家思想,並有不少應酬文字。
這篇散文作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是作者游覽了三游洞之後,寫下的一篇游記。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經過和原因,描寫了三游洞清靜優美的自然景色,抒發了對三游洞「美好不外見」的感慨。敘議結合,文情並茂,值得研習。
這篇游記的四個自然段可分為記游與議論兩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寫從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況,開始坐車,接著乘船,然後步行,中間還要翻過一個陡峭的山頭,再從一塊大石頭底下彎腰穿過,方能到達;然後概括介紹三游洞的情況。
這樣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為第四段的議論設下伏筆。第二段,寫三游洞的景緻。作者先用由外到內的方法敘述了三游洞三個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塊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音響。
以及在洞中放聲歌唱給人的愉快感受,然後再從內到外,描寫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負薪而歌的樵夫,從環境和洞貌兩個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靜優美有聲有色地寫了出來。
『柒』 讀了《三游洞游記》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詩句:
讀了《三游洞游記》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三游洞」位於西陵峽畔,葛洲壩庫區,唐代的李白來這里游覽過。)
『捌』 三游洞游記中作者在洞中看到李白的雕像後 他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詩句 他會想起哪句詩呢 他不禁想起了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玖』 三游洞游記這篇短文是按照什麼游覽順序來寫的
洞外、洞內、望江亭
『拾』 三游洞游記這篇短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時間順序寫的。
第一自然段,先寫從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況,開始坐車,接著乘船,然後步行,中間還要翻過一個陡峭的山頭,再從一塊大石頭底下彎腰穿過,方能到達;然後概括介紹三游洞的情況。這樣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為第四段的議論設下伏筆。
第二段,寫三游洞的景緻。作者先用由外到內的方法敘述了三游洞三個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塊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音響,以及在洞中放聲歌唱給人的愉快感受,然後再從內到外,描寫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負薪而歌的樵夫,從環境和洞貌兩個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靜優美有聲有色地寫了出來。以上兩段是記游,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古人說:「敘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無寓,則如偶人矣。」
三、四兩段議論,就是點出上面記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敘述歷代名人游洞的情況,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來,說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敘中有議,向第四段過渡。第四自然段,論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說明三游洞不「生於通都大邑」,而僻處於「荒遐僻陋之區」,故「美好不外見」,表示出無限感慨,和開頭相照應。文章有記有敘,敘議結合,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10)三游洞游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這篇散文作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是作者游覽了三游洞之後,寫下的一篇游記。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經過和原因,描寫了三游洞清靜優美的自然景色,抒發了對三游洞「美好不外見」的感慨。敘議結合,文情並茂,值得研習。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年),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貢,官黟縣教諭。提倡古文,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為桐城三祖之一。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能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氣」、「音節」、「字句」。所作散文,多宣揚儒家思想,並有不少應酬文字。著有《海峰文集》《海峰詩集》《論文偶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