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和諧游記
⑴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這兩句分別從角度描繪明麗和諧的春日美景呢
這兩句從遲日裝扮的江山之美,春風吹生的花草之香。視角和嗅覺兩角度把春日和春風帶來美景描寫明麗和諧的!
⑵ 描寫景物的游記,兩篇。 600字,好詞好句多。
媚的春光催我早起,今天興致盎然,想去我家後山遊玩.
我家後山不能算作是一座」山」.只能是一座小山丘.丘上不過是幾畝農田,幾株樹木,幾戶人家罷了.所以我並沒有抱太大的興致去,只是想放鬆一下心情,接近一下自然.
輕松地走上田間小路,環視四周,沒有稀奇的景物平淡無
但當我凝眸觀賞身邊的小事物時,頓時心生感慨。春天給土地上的小苗圃帶來了朵朵小野花,倘若席地而坐,懶理建房的喧囂,懶理旁人責罵.只剩下我和這里,就彷彿棲生於蒙古大草原:藍藍的天空上飄著白雲,青青的草地上長著野花.恬靜舒適地感覺縈繞四周.站起身,信步往前走,幾位花甲老人在田間干著一些簡單的勞作.而粗活重活交給了他們身邊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他們像春天的老樹長出新芽.在人生的黃昏享受著充滿活力的春天.我對他們肅然起敬.如果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活力與朝氣,充滿激情地努力成長著,那麼,對我們而言,一年四季都是春天!
我繼續向前,一路上淡紅粉白的小花零星地散落在地上,令人感覺他們有些疲憊,有些狼狽.應該是前些天那連綿不斷的風雨吧!把這些小生命摧殘得如此不堪,楚楚可憐,但其中有一叢開地異常茂盛,芬芳撲鼻.難道他們沒有受到風雨的襲擊么?我正疑惑不解,忽然看到它們頭頂,一株高低不齊的草正庇護著它們,草用滿是皺紋,被風雨吹打得殘缺不全但充滿母愛般憐愛的」大手」撫摸著它們,花兒正在草給它們的綠蔭下迎著春風微笑.
再往前,植株愈來愈高,那參天的大樹垂下的枝條,柔柔地滑過我的指間.觸摸著我的心.忽然,風帶走了枝條,這種感覺消失了,大自然的魅力無窮無盡,總讓人感覺一種若即若離的朦朧,喜歡在疲憊的時候外出,遠離塵世喧囂,世事紛擾,獨享明月清風,花香鳥語,給自己無盡的寧靜與雅緻.大自然的每一點,每一滴.都給人以一種巧奪天工的和諧韻味.
時間不早了,我依依不捨不舍地與這里道別,在回家必會經過的警營中,看見了一個個身著綠衣的戰士,站如松,跨步,轉身.騰越,出拳的動作都那麼孔武有力.令人望而生畏.
我回眸,想再看看這個平凡卻讓人心生贊嘆的後山風景,卻只看到了一排排鱗次櫛比的高樓打廈,聽到了一聲聲令人煩厭的打地基的聲音,我忽然好害怕,害怕那些質朴典雅的蓬萊仙境最終會被這些冷冰冰的高樓完全替代
⑶ 把過故人庄改寫成一篇游記,細膩描繪出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400字
我的一個朋友住在一所美麗的村莊:綠樹成蔭,青山環繞,碧水長流。他家的飯菜更是有著自然的純朴醇厚。我每次到他家都會得到他的熱情款待,我時時為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到高興。
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在一起坐坐,敘敘家常了,他已耐不住這久久的思念,就讓我村的人捎來話,要我今天到他那兒敘敘聊聊,並且讓人告訴我,他已經准備好了飯菜,自釀的家酒更是芬芳迷人。是啊,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我也怪想他的呢,接到他的邀請,我就刻不容緩的踏上了拜訪的路。
現在正是春末夏初的時候,一切生物都在生機勃勃的成長著,到處彌漫著鄉村泥土的芳香,微風吹在臉上是那樣的舒服,花兒在風中搖擺著它們嬌嫩的身姿,草兒身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呢,這是個多麼美麗的地方,我深深地呼吸一下,是那樣的神情氣爽。每次走在這條鄉間小路上,我心盪漾,我心陶醉。我為朋友生活在這樣一個綠樹掩映,青山環繞的小村莊而高興,在這里時時能聽到鳥兒歡快的鳴唱,時時能看到藍天下的白雲自由自在的散布,時時能呼吸到清新怡人的空氣。
我邊走邊欣賞著這里美麗的風景,便來到了老朋友的家中,見到老朋友,心一下子溫暖起來,緊緊地握手,熱情地問候,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美好。飯菜已經准備好,我們便就座了。老朋友的自釀家酒果真芳香撲鼻。打開窗戶,視野一下子開闊了:打穀場以及綠油油的蔬菜便映入眼簾。我們邊喝邊聊起了農事,朋友的臉上滿是幸福:今年風調雨順,莊稼長的好,菜兒也長的肥,長的嫩。聽著朋友的介紹,我頻頻點頭,為他祝福。
不知不覺,已是夕陽西下,我也酒足飯飽,該是告辭了,但朋友苦苦挽留,我只好與朋友約定,待到重陽節來的時候,我們一起欣賞那燦爛美麗的菊花。
於是,我和朋友便有了一個約定:重陽節相聚
⑷ 親,求一篇游記散文,要求寫出人生感悟的 ,快
第一篇: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這一諺語,至少是在宋元時代就已開始形成和流傳了。這時的蘇州已被稱為人間的天堂了。究其內涵,必定是風土清嘉,景物秀麗,所謂山溫水暖似名姝,名園佳亭如棋布。
蘇州真的是江南一座十分美麗的古城,它也是江南的魚米之鄉。蘇州城的古撲、幽靜和秀美,自古至今就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贊嘆。可是,在我的心坎里,讓我久久難忘的還是蘇州的雨巷。說來,真的讓人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如果是陽春三月,那朦朦朧朧的細雨就會讓這座城池,傾刻變成了夢樣的、詩樣的煙雨小城——小河朦朧,小巷幽深;青瓦白牆,漆門銅環;樹木清翠,花草鮮艷。城內是小巷的一番神秘,城外是遠山的一片青幽。尤其是那傍水的小巷,在雨中更是風情萬種。那些石子路、石板路,將人們引入平常,引入世俗,引入悠遠,引入靜雅。東坡巷、西施巷、白蓮巷、海棠巷、觀音巷、孩兒巷、太監巷……那些小巷兒,不管是幽長的,還是不幽長的;不管是漂亮的,還是不漂亮的;不管是出名的,還是不出名的,都會顯出一番說不盡的風情,使人們一樣的感到溫馨和雅緻。
雨天的小巷,讓人很著迷,也更見這座城池的那番精神:雨打濕了石子、石板,一番干凈,一番清涼,一番親切。那些身材修長的女孩兒,會舉著各色各樣的尼龍傘,舞動著曼妙的身姿,遊走在深長幽曲的小巷中。那漂亮輕薄的絲綢衣袖,隨著風和人的躍動,悄悄地滑落下來,露出那白皙、細嫩的手臂,讓潮濕的風兒吹著,心裡忽然就有了一種愉悅的感覺,便將那漂亮、柔和的臉兒微微上揚,顯出一番說不盡的傲慢風韻。
風也絲絲,雨也絲絲,情也絲絲。
清晨,小巷會顯得格外的寧靜,在這美好的寧靜中,也會傳來賣花姑娘委婉動聽的叫賣聲:「梔子花!——白蘭花!——」聲音在靜寂的小巷裡回盪,特別的悅耳好聽。於是在那幽靜雅緻的院落中,在那臨巷近河的小窗下,就會有女孩子或年青的婦女遐想:如果在自己的鬢發與衣襟上,佩戴一朵梔子花或是白蘭花,看著花的美麗,聞著花的馨香,那該是多麼的好啊!
還有那鮮艷的玫瑰花,在賣花姑娘的籃子里搖曳著,花蕊素麵朝天,猶如還在枝頭,花瓣上還沾著晶瑩的雨珠。散發出的卻又是玫瑰的香氣,它從籃子里向外飄出,飄到巷子里,飄到小石橋,飄到河面上。
夜晚,在那幽深的巷子里,那沿街叫賣餛飩和赤豆粥的駱駝擔,便使這座小城有了別樣的情趣。靈巧的擔子,精巧的爐子,那橙紅色的鮮亮爐火,呈現在燈光不太明亮的小巷之中,使小巷也有了靈魂。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清脆的梆子聲,「篤、篤、篤」地傳播於深深的夜色和濃濃的雨霧之中,即使是到了深夜,小巷變得更為靜謐,仍然使人們覺得,這座城池還安祥地跳動著生命的旋律。
當然,還有那特別好聽的蘇州評彈。這大概是中國最簡朴,也最優雅的民間藝術了。它那從頭到尾的撲素,從頭到尾的單純,還有從頭到尾的清雅。它那頓錯明亮、清脆甜潤、委婉動情的吳語說唱,給人的是恰當,是分寸,是有節制的情感流淌,是哀,是怒,是悲,是喜,都悄然溶進那淅淅瀝瀝的細細雨聲中,在那夜色朦朧的雨巷裡悠揚地飄著,飄著……
第二篇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定西那個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的。」(《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戴望舒這種對新詩音樂性對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結束。此後,他開始了「對詩歌底他所謂『音樂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語)走向對詩的內在情緒韻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詩篇《我的記憶》,就是這種追求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學見解和藝術追求,但這決不能否認《雨巷》對新詩音樂美嘗試的意義。偏愛是藝術欣賞的伴侶。這首《雨巷》,是新詩中一顆發光的明珠,值得我們珍讀!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⑸ 可以怎樣描繪你也中的和諧景象從地理的所思所想。
老牆漸漸地斑駁了,當初雪白的身影灰暗下來,生活開始缺乏色彩.一株小小的爬山虎在不遠處雜草叢生中掙扎,沒有傲然挺立的枝桿,他想要接近天空的願望太過渺茫.老牆聽到了爬山虎的哀嘆:「小傢伙,攀著我爬上來吧,這里會有廣闊的天空.」於是,爬山虎慢慢爬上了牆頂,實現了願望,也為老牆塗上了絢爛的色彩.
⑹ 游記(散文)怎麼寫
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確並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體會。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並非必須以第一人稱去描寫,而是要突出「自我」,張揚個性,表達出自己真實情感或者意見及主張。散文也是一種虛實結合,因實出虛的藝術,要以客觀外物鋪開心靈之路。總之,處處有情,有性靈之美。 一)精於立意 「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於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獲得它,必須依靠我們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 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 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這詩意,就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 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 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趕緊捕捉住它。因為這裡面有心靈的顫動,思想的 閃光。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 學。」 譬如,一個作家去看茶花,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象 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 人。」這就是思想的閃耀,作家十分寶貴它,就及時把這個意思記下來。後來,他聽一位花 匠介紹一種茶花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開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並沒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記住這種茶花的名稱的。過了一會,恰巧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見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 不休,心靈猛然一顫,不禁脫口說出:「童子麵茶花開了。」而花匠聽了這話省悟後說:「真 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這話使得一個念頭突然跳出他的腦海,他說:「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 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於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寫成一篇文情並茂的散文 《茶花賦》。這個作家就楊朔。而讀者、評論者通過閱讀就可以悟出作家寫此文的立意:歌 頌如花的祖國,歌頌美化祖國的勞動人民。 (二)善於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 的過程。寫作者要在構思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 達到和諧的統一。因此,構思要解決立意、選材、創造意境、確定體裁、基本手法、布局謀 篇等問題。這里著重講講確定體裁、尋找線索、創造意境三個問題。 第一、確定體裁。散文的體裁靈活多樣。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意思(思想),並且選取了 表現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麼就要考慮:是寫成書信體,還是寫成日記體?是寫成隨 筆,還是寫成偶感?是寫成游記,還是寫成回憶錄?是寫成序或跋,還是寫成讀後感?確定 具體體裁的原則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譬如到蘇州旅遊之後,你感到要向父母 報告一下自己的游蹤和觀感,你就可以寫成書信;你在遊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動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寫隨筆、漫錄;你在遊玩虎丘、獅子林、寒山寺、西園、留園等地之後,覺得寒山 寺的鍾特別吸引人,並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寫成如《社稷壇抒情》那樣詩意濃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舊地重遊,吃到蘇州某種土特產而憶起往事,則可以偏重於回憶,寫成《小米 的回憶》那樣的回憶式的散文……總之,要根據立意內容來確定表現形式--具體的體裁。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 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寫《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線索,才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蘇軾詩詞、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 蜂、農民勞動和夜晚夢蜂等事串連起來的。 二是事物線索。如曹靖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延安時期「小米加步 槍」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搜羅記憶中有關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也是以物為線索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 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 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鶩趨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 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就能通過聯想與想像,把有關的 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海市》、賈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線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記》、《西湖即景》。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劉白羽寫《長江三日》就以遊程為主線來寫, 當然,全文還有一條哲理性的思緒線索:「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 「文無定法」,散文的線索很多,以上六種線索是較為人們常用的。 第三、創設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 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意是靈魂,境是血肉。意高則境深,意 低則境淺。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質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動人心弦的,震顫魂魄的,是精神的,性靈的。如朱自 清寫《荷塘月色》,全篇著力於「淡淡的情趣』,順著沿路走來、佇立凝想的線索,通過描繪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樹影、霧氣、燈光……色彩斑爛,可見可感,而葉香、蛙鳴、 蟬聲,又可味可聞。更加上心情的抒寫,巧妙的譬喻,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 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寫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創造的。 構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鑒,更需自己創新。過去就有一個青年作者發明出一種「散文快 速構思法」,為《青春》、《採石》等刊物的編輯所重視。 (三)巧於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卻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難處。這 猶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亂石,常常無損大山的壯觀。但是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 易破壞園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結構十分重要。參觀蘇州園林,從它精巧的建築布 局上,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可以借鑒它的園林建築布局來考慮散文的布局。葉聖陶在《蘇州 園林》中寫道,蘇州園林建築的設計者和匠師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為散文的寫作來說,也要這樣講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襯、層次。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但散文布局有時則需講究對稱,或對比。葉聖陶又說:「蘇 州園林在每一個角度都注意圖畫美。」那麼,散文的整體布局要講究藝術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樣要講究藝術性嗎? 至於布局的具體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講的線索問題也與布局有關。這里可以著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設文眼,開頭往往似談家常,結尾則加以深化,畫龍點睛, 「卒章顯其志」,並且首尾呼應,通體一貫,有機結合。初學散文寫作,不妨學習這種布局 的方法。 (四)明於斷續 。散文要「散」得起來,除了選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敘寫上要注意斷續的技巧。明於 斷續,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揮灑自如。賈平凹說:「記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寫 或者寫得很少;空白,這正是你要寫的地方呢。」他認為,「講究了『空白』處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來,斷續之,續斷之,文能『飛起』,神妙便顯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來,古人 也講過: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看似胡亂說,骨子裡卻有分數。」我們要多閱讀古人優秀的散文作品,學習他人的斷續技巧,在寫作實踐中多次運用之後就必然 熟能生巧。……相信自己,祝你成功~~
⑺ 用夕陽遠山炊煙小路,寫一段話,描繪出一個寧靜而和諧的畫面,要求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不超過七十
擬人比喻
從山腰下來,此時已經是夕陽西下,遠山在夕陽的照射下顯得更加神秘幽靜,沿著小路一路走來,幾戶農家已燃氣了炊煙,為豐盛的晚餐准備了.
⑻ 鄉下人家一文描繪了鄉下的和諧畫面,其中讓你難忘的是什麼
描繪了鄉下人家 的哪些景物,並仿照「屋前搭瓜架」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寫的每一處...(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體現了寧靜、和諧的農家生活畫面
⑼ 寫一篇游記,500字
頤和園游後感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它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約15公里,舊稱「清漪園」。1888年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頤和園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首先從東宮門景區開始,東宮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往北走進入樂壽堂,這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接下來,來到昆明湖北面的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通過長廊來到了排雲殿前,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之後上到佛香閣上,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它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雄踞於萬壽山上,巍峨壯觀。在萬壽山頂最高處有一座宗教建築叫智慧海。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萬壽山南面是寬廣的昆明湖,它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
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在湖上坐落者十七孔橋,橋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從萬壽山下來往西走,就是石舫了。 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的建築。舫,作為建築形式是從臨水的廳堂發展而來的。在私家園林中,不可能圍進自然湖泊,只是開挖有限面積的水池構成水景,並用條石擱架小橋,要在池內泛舟就施展不開,因此構築臨水的船形廳堂來彌補這一缺憾。全在水中的船形建築稱為「不系舟」、「石舫」。頤和園的石舫長36米,艙樓仿造外國遊艇,就形式和長度而言,在同類園林建築中,可說是獨一無二的了。而從西堤上東望昆明湖波光粼粼,西眺玉泉近若咫尺,北望萬壽山雄渾壯觀,南望湖岸綠柳飛揚。其上六橋點綴南北,景明樓仿岳陽樓而建,可遠望,亦可望遠。由於時間的關系,偶爾來游的遊人足跡罕至此地,著實遺憾。 而後山後湖景區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蜿蜓於萬壽山後山腳下的後溪河自然樸素饒有江南的景趣,這里最著名的建築是仿照江南水鄉的水街興建的買賣街。買賣街,俗名蘇州街,位於萬壽山後山四大部洲中軸線下,後溪河的中心部位,以一座三孔石橋為中心向兩側展開。兩岸60餘座鋪面鱗次櫛比,以河當街,以岸做市,非常有趣。 最後以毛澤東於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作的來詩結束: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