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古城遺址
❶ 如何看待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❷ 臨汾真的有古城牆么
真的有了!!!
中新網6月24日電 據人民日報報道,近日媒體報道的山西古城牆被施工損毀事件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批示:這是一起嚴重的違反文物保護法的案件,既惡劣,又典型,一定要認真查處。單霽翔呼籲,各級地方政府務必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發展建設的關系。國家文物局辦公廳副主任劉曙光介紹,國家文物局辦公廳將致函山西省政府,希望山西省政府關注此事。單霽翔局長近期將親自前往山西,查看臨汾古城牆被毀現場,進行執法督查。
山西省文物局派遣專家組,前往臨汾古城牆損毀現場,對古城牆價值、損毀情況進行評估。今天下午,專家組完成了對臨汾古城牆損毀情況的評估,並提出修復保護意見。
經實地勘測,在建的兩幢住宅樓基座位於臨汾古城牆西北角樓基址和北牆內側。目前,1號樓基座已經築好,地下室也已完工,2號樓基座正在打夯,其建設用地均侵佔了古城牆保護范圍。其中2號樓的建設直接破壞古城牆本體,尤其是樓座西端,毀壞了臨汾古城牆現存唯一的角樓基礎遺址。
專家組就此提出三點保護意見:一是在建的民康制葯廠住宅樓屬嚴重違法工程,必須立即停工,不得繼續進行。二是盡快對古城牆本體及周邊地貌進行詳細勘查,並委託具有相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設計和施工單位,制定古城牆本體修復方案,妥善予以保護。三是建議臨汾市政府責成有關單位,對古城牆的保護現狀進行一次全面調查和科學測繪,並在此基礎上,盡快編制《臨汾古城牆總體保護規劃》,盡快對古城牆實施科學、全面、有效的保護,將這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保存好、管理好、利用好,永傳後世。
❸ 臨汾古城公園的介紹
臨汾古城公園是山西省臨汾市第一座開放式公園,公園建設因地制宜以「古城」為主題,重點在於重塑臨汾古城風貌,向人們展示臨汾悠久的歷史文化,打造一個屬於臨汾市的歷史文化品牌,樹立臨汾的「文化古城」形象。臨汾古城公園位於臨汾市區濱河東區中段,工程分兩期建設,總佔地面積為19.6公頃。臨汾古城公園集古城牆保護、濕地保護和生態綠化為一體,建設主要內容包括自然水面、曲橋、小型雕塑、廊式藤架、亭榭和仿明代小型古建築,是一座集游覽、娛樂、休閑、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優化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一期工程為中大街以西部分,建設規模9.5公頃,概算總投資8107萬元,於2009年5月開工,2010年9月竣工;該部分主要有地下蔭蔽工程、人工湖和綠化工程及配套設施。二期工程為中大街以東部分,於2012年5月開工,當年11月竣工;二期工程以保護和修復古城遺址為核心,圍繞古城牆西北角呈「V」形布局,包括排水工程、城牆修復工程、護城河工程、古民居保護工程等,建成後形成了古城雄姿、古城大院、鼓舞雕塑、卧牛碑亭、遺址紀念等主要景觀;其中,鼓舞廣場和園內通道由557個石獅雕塑環繞分布,以擁有石獅最多的公園創世界吉尼斯紀錄。
❹ 臨汾古城公園的臨汾古城公園一期工程開園迎客成國慶大亮點
2010年9月30日上午,全省首座以古城文化為主題的古城公園在臨汾市建成竣工開園,這也是臨汾市第一座標准化開放式公園。它改寫了臨汾市8年沒有公園的空白。
古城公園位於臨汾市濱河東區中段,佔地20餘公頃,是該市保護古城遺址、發掘展示古城文化的一項重大工程。該工程集文化展示、生態綠化和古城牆保護為一體。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建設規劃11公頃,以古城文化為主線,設計了「青銅古城」「平陽名人」「古船茶飲」等10個景點。以臨汾古城牆修復、保護為主的第二期工程將於2011年開工建設。 古城公園是臨汾市為修復保護古城遺址而規劃建設的主題公園。總佔地面積250畝,分東西兩區分期實施。東區以保護古城牆遺址為主,將於明年開工建設;西區以展示古城文化為主,佔地165畝,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人大、政協關心下,於2009年8月開工,歷經14個月,於今年9月竣工,國慶期間向全市人民開放。
臨汾古城公園西區,以古城文化為主線,由湖面、瀑布、綠地、道路、廣場、橋梁、雕塑以及餐飲、停車等服務基礎設施所構成,主題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別是打造的「青銅古城」、「平陽名人」、「龍牛雄風」、「飛瀑流光」、「元代戲台」、「臉譜風韻」、「平湖水色」、「三橋勝境」、「石磨遺風」、「古船茶飲」等十個景觀使古城公園的文化內涵大大提升,使古城平陽的歷史得以再現,成為山西省第一座古城文化主題公園。
這所設計布局具有時代文化科技信息的現代公園,古今結合,科學建造,合理布局,山水綠化,樹木花草秀麗完美,是典型的環保綠化生態公園。市民在這里觀賞古城景物,吟千秋古韻詩歌,再現明代舞台唱大戲,遊船賞花,拍照留影共度佳節,更顯今日新臨汾魅力景觀。這所古城公園成為今年臨汾市民國慶期間玩耍最大亮點。 古城公園是臨汾市第一個標准化全開放公園。它將與汾河生態公園融為一體,對提高臨汾城市文化品位,改善臨汾市人居和民生環境經產生重大影響。
❺ 臨汾有哪些歷史遺跡
華門能算歷史遺跡嗎?
臨汾好像就是堯廟了,但是多年前讓火燒了一次,後面修繕過。
襄汾有個丁村遺址,洪洞有蘇三監獄,廣勝寺,大槐樹。
蒲縣有東岳廟,隰縣有小西天。仙洞溝(什麼位置我忘了)。
❻ 臨汾的人文歷史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態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於北京猿人而早於新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濕,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斗爭中生存著,過著狩獵和採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著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汾河流域。
棗園稼穡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里優越的生活生產環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唐堯建國
約4500年前,臨汾盆地分布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於唐」,「游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佔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石磬、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里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進的歷史舞台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匯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確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佔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並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於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採納卿韓厥的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塢、呈王、馬庄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護城河,城內有宮殿建築遺跡,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並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范、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鶴壁),魏都安邑(即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於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佔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景帝把大女兒(即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產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後。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即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晉武帝咸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公元308年,遷都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公元309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系,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並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晉懷帝擄至平陽,公元316年,又破長安將晉愍帝擄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將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跡,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游歷30多國,行程4萬余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公元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游歷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歷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系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咸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絳,達龍門、蒲坂,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梁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10月,金軍佔領了平陽。農民梁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1134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梁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沖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岳飛帳下。1140年5月,梁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斗爭。1140年夏天,先後收復沁水、翼城、趙州以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1141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梁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斗爭。1148年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獻身。
明代移民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的一場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美譽。元代政權,建立在軍事暴力征服基礎上,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由於階段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戰亂連年不斷,加上自然災害的肆虐,使河南、山東、陝西等原黃河流域地區民不聊生,出現了「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現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著手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面對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的荒涼情形,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泉、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由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由於地形原因,山西境內鮮有波及大的戰亂,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過自然災害,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因而成為大批難民的庇護所」,使得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記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四人,是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洪洞縣是平陽府人口大縣,是晉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賈村驛,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設在洪洞縣城北賈村驛旁的廣濟寺,在這里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川資。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薈萃、開拔外遷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樹也由此走進歷史的記憶,成了記錄滄桑移民歷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樹移民是中國古代范圍最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
❼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❽ 山西有什麼古城
山西有名的古城,當屬平遙古城,它位列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共有六個門,北門近平遙汽車站,西門近平遙火車站,南門和西門則是遊客最多的地方。進入古城是不需要門票的,若要登上城牆、參觀票號等景點,則需購買古城通票。古城不算大,靠步行足以逛完,不願走路也可乘坐電瓶車。
整個古城的街道布局為「土」字形,遊玩時通常從下西門進城,沿西大街走到「中國現代銀行的鼻祖」日升昌票號,在這里不僅可以了解古代銀行業的發展史,還可以讓長袍馬褂的老掌櫃用最早的匯票方式給你寫張匯票,特別有歷史感。
繼續向前便是縱貫南北的南大街,它是古城的中軸線。明清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一半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當年的「中國華爾街」。如今這里也是古城最繁華的地方,被稱為明清古街。古城中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這里,以古城標志性建築古市樓為中心,分布著協同慶票號(中國錢庄博物館)、蔚泰厚(票號博物館)、百川通、中國鏢局博物館、同興公鏢局、蔚盛長、中國珍奇報紙陳列館、天吉祥等景點,還有飯館、樂器行、咖啡館、酒吧一應俱全。
2:臨汾市堯都區古城街,古城公園,山西省臨汾市第一座開放式公園,公園建設因地制宜以「古城」為主題,重點在於重塑臨汾古城風貌,向人們展示臨汾悠久的歷史文化,打造一個屬於臨汾市的歷史文化品牌,樹立臨汾的「文化古城」形象。臨汾古城公園西區,以古城文化為主線,由湖面、瀑布、綠地、道路、廣場、橋梁、雕塑以及餐飲、停車等服務基礎設施所構成,主題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別是打造的「青銅古城」、「平陽名人」、「龍牛雄風」、「飛瀑流光」、「元代戲台」、「臉譜風韻」、「平湖水色」、「三橋勝境」、「石磨遺風」、「古船茶飲」等十個景觀使古城公園的文化內涵大大提升,使古城平陽的歷史得以再現。
3:晉陽古城遺址,它由城池遺址、古墓葬遺址、宗教祭祀遺址組成。城池遺址東西寬4750米,南北長3750米,面積約20平方公里。城址四至:西界羅城村至南城角村一線,北界羅城村至龐家寨村,東界龐家寨村至南一線,南界南城角村至南、北瓦窯村一線。地面現存遺跡有西牆殘垣、西南城角、宮城基址及城址腹地的古村落。
4:大同城牆,它的一特別處是,它的外廓像齒輪一樣。凸出城墩,共五十二個,梯形結構,底長約23米,頂長約 20米,頂面積為400平方米。
角墩:較望樓略高大,在四個角墩的外,各建有控軍台(或稱望軍台)一座,寬約16.6米,縱約15米,與角墩的間距約66米,上架踏板與城牆相通。為大同城牆設防的特殊造型。
等等,希望能幫助到你
❾ 遠古時期西河度文化和什麼遺址位於山西臨汾地區
襄汾丁村文化。
丁村遺址(第一批國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襄汾縣丁村汾河東岸回的第三階地上答
為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查發掘,發現含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的14個地點,獲得了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賈蘭坡先生對石製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確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來,又多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數十件石製品和一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12處,分別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稱之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確認的共包括31個地點、5個文化層的遺址群。進一步擴大了對丁村文化分布范圍和內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