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新遺址
❶ 求歷史達人幫幫忙!請問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在唐朝時期有沒有這個地方如果有那當時叫什麼最好...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高青縣主要包括原高苑縣和原青城縣。據《晉書·天文志》和《山海經》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在這里發展自己的文明史,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由於古地理上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建置沿革不盡相同。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於齊,建立齊國,高青地屬齊。約公元前800年,長狄人入侵,在濟水北建鄋瞞國,都狄邑,或曰長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處有遺址)。春秋初,今高城北仍為鄋瞞國地。公元前685~643年,齊桓公將今高城及鄒平的苑城一帶辟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鄒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為高苑地,高城北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齊王子成父打敗長狄,高青復為齊地。戰國時期,高青地屬齊。秦時,置狄縣(今高城一帶)。高青東部隸臨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屬濟北郡。西漢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舊鎮地)。又置千乘縣(今唐坊鎮孫集東南1.5公里有遺址)。《齊記》: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縣及千乘郡治。又置東鄒縣(今花溝鎮一帶)。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後為高宛縣。公元前125年(西漢元朔四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燕為被陽侯。漢高帝封婁敬為建信侯,後為建 信縣(今木李鎮內楊一帶)。時高青屬高宛、被陽侯國地。後為狄縣、被陽縣、高宛縣地,均屬千乘郡。當時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陽城(今高城址)在狄城東南,隔泲水
(濟水)與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為東鄒縣、建信縣地,皆隸千乘郡。最西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郡。王莽新政時,狄城更名利居。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水經注》載:高苑有東西二城,西城即丙倩侯國。故址在今鄒平縣苑城。公元60年(漢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漢章帝封其子劉伉為千乘國王,千乘郡復稱千乘國。公元95年(漢永元七年),千乘國改名樂安國。公元108年,狄縣更名臨濟縣,樂安國移治臨濟,質帝時改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時被陽、建信、東鄒已廢,高青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青城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三國魏時,高青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樂安郡治高苑即今鄒平苑城。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西晉時省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高苑縣地,屬樂安國。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十六國時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國地,仍為臨濟、高苑、鄒平縣地,分隸樂安郡和濟南郡。南北朝時,南朝宋省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里寨劉鎮)。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廣饒縣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僑置長樂縣(今河北省冀縣、衡水、棗強等縣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陽信縣。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平原郡,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屬僑冀州,皆隸屬青、冀二州。樂安郡已移置廣饒境內千乘城。北朝魏設長樂郡,郡治在長樂城,高青地為長樂、臨濟縣地,長樂縣屬長樂郡,隸青州;臨濟縣屬東平原郡,隸齊州。北朝東魏,高青地屬青州。北朝齊廢長樂郡,移長樂縣治於被陽故城,改屬齊郡,隸青州。隋統一後,高青初為長樂、鄒平縣地,屬齊郡,隸青州。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長樂縣更名會城縣,縣治在今博興南古苑庄。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會城縣為高苑縣,縣治移於長樂城,即今高城。仍屬齊郡,隸青州。後為高苑、鄒平縣地。唐朝,高青為高苑、鄒平縣地。公元707年(唐景龍元年),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縣治在今鄒平縣舊口;公元802年(唐元和十五年),並入高苑縣。唐朝,在今青城鎮地置青平鎮,屬鄒平縣。五代時,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宋朝,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京東東路。公元1050年(宋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軍,領高苑縣。公元1070年(宋熙寧三年),以縣令兼軍使。金,廢宣化軍,高青仍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屬山東東路。據《山東通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尋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復置青城縣。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屬濟南路,後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復置,隸濟南路。元朝,將高苑縣小清河以南所屬村莊大部分劃為新城(今桓台)、鄒平縣。高苑初屬淄州,公元1265年州廢,改屬益都路總管府,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青城縣初隸濟南路,中統時屬陵州,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蒲台縣地。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將青城縣並入鄒平、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改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部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府;西北部為青城縣地,東北部為蒲台縣地,皆屬武定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形成。1940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署。1943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 個專員公署,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員公署,隸渤海行政公署。1948年4月,高苑與青城合並為高青縣,初屬三專署,後屬清河專署,隸渤海行署。1950年3月, 高青與齊東合並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1958年11月,將齊東析入博興、鄒平縣地,皆隸淄博專署。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1990年,隸屬淄博市。
❷ 淄博擁有哪些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5月,第七批國家級文保單位公布,淄博市新增8處,加上之前的十處,一共18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增的8處為:桓台史家遺址、淄川北沈遺址、高青陳庄—唐口遺址、淄川磁村瓷窯址、臨淄墓群、桓台四世宮保坊、高青青城文昌閣、淄川淄博礦業集團德日建築群8處。非遺及文保單位名錄請見附件。
❸ 高青縣38處地方古遺址分別在哪裡
這個還是打文物局的電話問吧。
❹ 淄博文化遺址
桓台的王漁陽祠堂,四世宮保牌坊,馬踏湖裡的五賢祠。
臨淄是齊國故都太多我就不說了內。
周村容古商城
博山原山森林公園上有不少,源泉的二郎山上有座神仙廟,區里有個古窯址。
淄川蒲松齡故居
高青扳倒井?
沂源應該有不少吧,不過我沒仔細呆過
❺ 山東高青縣歷史
前不久,山東省文物考古隊對在高青縣境內發現的陳庄城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有關專家稱,陳庄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周代考古的一項空白,對研究周人東征及早期齊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陳庄遺址是南水北調東線建設工程中發現的,2008年10月份開始考古發掘,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
行中。通過勘探和發掘,考古隊員發現西周城址一座,平面呈方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城址周圍有城牆和環壕。同時清理出房址、窖穴、灰坑、夯土台基、殉馬坑、墓葬等遺跡,出土有青銅器、刻辭卜骨等珍貴文物。考古專家認為,該城址的考古發掘,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研究價值,屬省內少有。尤其是貴族墓葬和夯土台基的發現,對於山東地區西周時期的喪葬習俗、歷史沿革、祭祀制度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該城址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並初步確認的西周早中期城址,發現的夯土台基可能與古代社壇以及祭祀活動有關。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對研究該地區的先齊歷史及商代方國提供了重要佐證。
另據了解,考古隊還新發現一處店子南遺址,初步探明年代可至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5500年)。根據已掌握資料,高青縣域境內先前沒有發現早於商周的古文化遺址,此次發現極大的豐富了高青的歷史文化資料,將該縣的歷史往前推進了2500年,並進一步明確了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圍,將對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系類型和時代特徵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學的實物資料。
❻ 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在古代的哪個時期存在如果有當時叫什麼急求
高青縣主要包括原高苑縣和原青城縣。據《晉書·天文志》和《山海經》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在這里發展自己的文明史,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由於古地理上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建置沿革不盡相同。
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於齊,建立齊國,高青地屬齊。約公元前800年,長狄人入侵,在濟水北建鄋瞞國,都狄邑,或曰長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處有遺址)。
春秋初,今高城北仍為鄋瞞國地。公元前685~643年,齊桓公將今高城及鄒平的苑城一帶辟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鄒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為高苑地,高城北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齊王子成父打敗長狄,高青復為齊地。戰國時期,高青地屬齊。
秦時,置狄縣(今高城一帶)。高青東部隸臨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屬濟北郡。
西漢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舊鎮地)。又置千乘縣(今唐坊鎮孫集東南1.5公里有遺址)。《齊記》: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縣及千乘郡治。又置東鄒縣(今花溝鎮一帶)。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後為高宛縣。公元前125年(西漢元朔四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燕為被陽侯。漢高帝封婁敬為建信侯,後為建
信縣(今木李鎮內楊一帶)。時高青屬高宛、被陽侯國地。後為狄縣、被陽縣、高宛縣地,均屬千乘郡。當時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陽城(今高城址)在狄城東南,隔泲水(濟水)與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為東鄒縣、建信縣地,皆隸千乘郡。最西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郡。王莽新政時,狄城更名利居。
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水經注》載:高苑有東西二城,西城即丙倩侯國。故址在今鄒平縣苑城。公元60年(漢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漢章帝封其子劉伉為千乘國王,千乘郡復稱千乘國。公元95年(漢永元七年),千乘國改名樂安國。公元108年,狄縣更名臨濟縣,樂安國移治臨濟,質帝時改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時被陽、建信、東鄒已廢,高青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青城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
三國魏時,高青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樂安郡治高苑即今鄒平苑城。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
西晉時省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高苑縣地,屬樂安國。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
十六國時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國地,仍為臨濟、高苑、鄒平縣地,分隸樂安郡和濟南郡。南北朝時,南朝宋省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里寨劉鎮)。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廣饒縣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僑置長樂縣(今河北省冀縣、衡水、棗強等縣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陽信縣。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平原郡,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屬僑冀州,皆隸屬青、冀二州。樂安郡已移置廣饒境內千乘城。北朝魏設長樂郡,郡治在長樂城,高青地為長樂、臨濟縣地,長樂縣屬長樂郡,隸青州;臨濟縣屬東平原郡,隸齊州。北朝東魏,高青地屬青州。北朝齊廢長樂郡,移長樂縣治於被陽故城,改屬齊郡,隸青州。
隋統一後,高青初為長樂、鄒平縣地,屬齊郡,隸青州。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長樂縣更名會城縣,縣治在今博興南古苑庄。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會城縣為高苑縣,縣治移於長樂城,即今高城。仍屬齊郡,隸青州。後為高苑、鄒平縣地。
唐朝,高青為高苑、鄒平縣地。公元707年(唐景龍元年),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縣治在今鄒平縣舊口;公元802年(唐元和十五年),並入高苑縣。唐朝,在今青城鎮地置青平鎮,屬鄒平縣。
五代時,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
宋朝,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京東東路。公元1050年(宋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軍,領高苑縣。公元1070年(宋熙寧三年),以縣令兼軍使。
金,廢宣化軍,高青仍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屬山東東路。據《山東通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尋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復置青城縣。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屬濟南路,後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復置,隸濟南路。
元朝,將高苑縣小清河以南所屬村莊大部分劃為新城(今桓台)、鄒平縣。高苑初屬淄州,公元1265年州廢,改屬益都路總管府,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青城縣初隸濟南路,中統時屬陵州,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蒲台縣地。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將青城縣並入鄒平、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改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部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府;西北部為青城縣地,東北部為蒲台縣地,皆屬武定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形成。1940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署。
1943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
個專員公署,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員公署,隸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高苑與青城合並為高青縣,初屬三專署,後屬清河專署,隸渤海行署。
1950年3月, 高青與齊東合並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
1958年11月,將齊東析入博興、鄒平縣地,皆隸淄博專署。
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
1990年,隸屬淄博市。
❼ 山東省高青縣,我要圖片地址,或地方景點,歷史.
高青縣總面積830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5.9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9萬人。www.xzqh.org 縣人民政府駐田鎮,郵編:。行政區劃代碼:370322。區號:0533。
行政區劃
高青縣轄9個鎮。
100 田鎮鎮 轄(200~278):和平街、勝利街、建設街、民主街、石坡村、官莊村、李興耀村、李官莊村、北尹家村、周家村、呂八庄村、台孫村、台陳村、寧家村、王鳳村、阮家村、付家村、苗家村、窪里徐村、馮旺村、郭家村、田家村、尹家村、趙家村、壯李村、宋旺庄村、馬庄村、喬家村、義和鎮東村、義和鎮西村、郝家村、於梅村、西官莊村、石槽村、柴家村、後趙村、孫庄村、前趙村、成家村、青徐村、鄒徐村、馬家村、千佛廟村、小李村、宮家村、段家村、侯家坊村、閆家村、寨子村、老官莊村、孟李庄村、東大庄村、丁家村、司官村、小新莊村、蔡家村、魏家堡村、王坡庄村、司家村、姜家村、南徐家村、鄒家村、灣頭村、小高家村、周陳家村、侯家村、後宋村、路家村、前鞏村、後鞏村、前揚家村、徐董村村、正理庄村、崔張東街村、崔張西街村、謝家倉村、封王家村、三龍庄村、馮郭村。
101 青城鎮 轄(200~310):白馬陳村、西邵家村、拐溝陳村、西周家村、張太浮村、東牛王村、大李夏村、亭子李村、新李村、韓家小庄、碼頭村、王小堂村、溫家坊村、石家井村、沙窩楊村、小馬家村、王老三村、付家村"、郭立庵村、姚家村、東張旺村、西張旺村、官道魏村、官道李村、界牌張村、西莊家村、油坊楊村、西史家村、連伍村、毛家村、於家村、皮家村、杜家村、張漢臣村、小孫家村、王家廟村、大孫家村、朱家村、香姚村、粉張村、界牌楊村、三里尚村、孫家莊村、北張家村、檯子於村、顧家村、東程家莊村、路家莊村、西紙坊村、東紙坊村、孟家莊村、程家安村、小河溝村、施家村、小王家村、大於家村、小魏家村、大河溝村、王天佑家村、東張家莊村、孫家村、五里村、游家村、徐家寨東村、接官亭村、南毛家村、王皮家村、徐家寨西村、劉茹家村、長里庄村、岳家村、徐家寨中村、馬庄村、菜園村、叭蠟廟村、張公田村、孔家村、小李家村、五里坊村、彭家村、小孟家村、柳樹高村、三里庄村、小北關居、東關居、東大街居、西北街居、大北關居、南關居、前海子居、胥令公村、焦家莊村、耿家村、趙家村、豆腐陳村、西三里庄村、田家莊村、吉家莊村、釣魚台村、後海子村、西於村、邵家莊村、石家灣村、玉皇廟村、柳煙村、大張家莊村、小張家村、大范家村、劉公順村、胥家莊村、辛庄村。
102 高城鎮 轄(200~276):西關村、北縣合村、南縣合村、東門里村、東關村、北關村、北門里村、和平村、北陳村、蔡家村、王家村、耿家村、前營村、後營村、小套村、郭家村、陶家村、趙王村、花孫村、廟子村、荊周村、大邵村、程家村、西呂村、東呂村、沙西村、沙東村、後孫村、馬庄村、閆庄村、永阜村、成家村、單家集村、祝家村、逍遙村、李官村、東郭家村、付家堤口村、楊庄村、姚套村、堰頭村、信家村、城北郭村、孟家村、務陳村、十里鋪村、安家村、蔡旺村、大王村、河東村、兩張村、東張村、紙坊村、堤西李村、范家村、付家村、陳堯村、劉家莊村、王莊村、小河西村、城北劉村、五里村、邢王村、趙路村、李明安村、大蔡村、張廟村、竇家村、丁家莊村、劉家村、周家村、辛庄村、夏庄村、英庄村、堤上劉村、石槽村、前孫村。
103 黑里寨鎮 轄(200~299):前崔村、後崔村、李家村、孟家村、賈庄村、寺後張村、大聖寺村、辛庄村、袁家村、經家村、義王寨村、中店村、窪子劉村、草地村、黃家村、油馬村、吳家村、油鄭村、壯科村、箕張村、楊四官村、濟公村、小杜村、桑家村、三關村、小鄭村、九聖村、楊家村、王矮村、大鄭村、長里村、仁里村、黑一村、黑二村、黑三村、留信南村、孫廟村、梨行村、西段村、翟家村、東段村、孟家村、閆廟村、聶寺村、後劉村、胥家村、太平村、宋張村、王恆村、魏家村、西小王村、劉鎮村、治張村、格家村、小李村、宋家村、代廟村、堤趙村、葦園村、於王口村、鋪上村、西潘家村、官莊村、賀家村、季家村、新郭家村、辛莊家村、小王村、大郭村、趙濟明村、里王村、外王村、演馬村、化家村、王半生村、喬家村、彭家村、西沙里村、孟集東村、孟集西村、張付貞村、新趙村、陳南村、前孟村、胡家村、楊火燒村、郝家村、小伊家村、東沙里村、畢家村、韓公彥村、張官店村、小集村、石王村、賈艾村、大伊村、店頭王村、郭家村、崔家村、潘家村。
104 唐坊鎮 轄(200~272):唐坊村、徐家村、中楊村、方家村、衛靈公村、張庄村、高家村、石家村、後展村、楊李村、步家村、南劉家村、前展村、韓家村、南於家村、南許家村、店子村、柴家村、南楊村、鄭家埝村、村莊村、崔家村、德勝村、程家村、魏家村、和店村、仉家村、李鳳鳴村、賈家村、孟君寺村、趙家村、司馬庄村、東王家村、宮家村、西秘村、東秘村、西曹村、東曹村、申家村、梁孫村、劉三仁村、北楊村、彭家村、西劉村、窪里王村、西關村、沈家村、東關村、達摩店村、殷家村、吳家村、盧家村、西張村、玉皇堂村、杜家村、孫集村、元河村、位寺村、西王家村、於家村、耿家村、西窪村、毛家村、武西村、武東村、西高村、郭家村、蔡家村、寺前村、呂寨村、謝家村、荊官村、東窪村。
105 常家鎮 轄(200~271):南段村、水牛李村、踹鼓張村、謝家村、西王家村、劉家村、趙家村、大張村、雙廟村、史家村、小杜家村、西朱家村、常家村、北油王村、齊馮村、翟徐村、南油王村、大阮村、楊王村、鄭廟村、張廟村、新阮村、曹店村、上孟村、下孟村、郭家村、秦家村、顏家村、開河村、五合村、北段村、翟家寺村、皂李村、劉坊村、於家村、高家村、周家村、北王家村、檯子李村、鄭家村、買滸村、南庄村、東庄村、張王莊村、大李西村、大李東村、河溝孫村、北成家村、張木匠村、二甲庄村、新莊村、艾李庄村、北牛家村、沙李家村、劉王莊村、北嶽庄村、閆張家村、毛家村、新五合村、三合店村、許管村、說約李村、樊家村、劉春家村、前胡村、駱家村、大杜家村、付王家村、付家村、東朱家村、董家村、屋子村。
106 花溝鎮 轄(200~307):花一村、花二村、花三村、花四南村、花四北村、任馬寨村、溝王村、小庄村、賈寨村、沙高村、胡李庄村、大庄村、段家莊村、賈家村、王家村、孫坊庄村、榆林村、高旺庄村、宮旺庄村、肖胡家村、店東村、店西村、王旺庄村、東八里村、西竇家村、東竇家村、魏家村、張家村、岳家村、毛李村、天師村、香王村、龍虎庄村、翟家村、西八里村、鹿家村、邵家村、北耿村、徐家村、八前村、八後村、興王村、莊家村、沙窩村、田家村、西趙村、東趙村、邱耿村、西張村、東張村、付家村、前石門村、後石門村、前陳村、後陳村、呂家村、郭家坊村、杏行村、龍桑村、辛庄村、賈庄村、王家寨村、周家村、閆家村、蘆家村、吉祥村、西十六戶村、中十六戶村、東十六戶村、李黃庄村、小張家村、張朝家村、龍灣套村、宋家套村、胡家屋子村、東口一村、東口二村、西口村、曹家坡村、陳家莊村、西南寺村、中南寺村、東南寺村、雙柳村、胡官村、新立村、老鴉趙村、曹家村、雲集村、張官村、田官村、大官村、楊庄村、韓連庄村、胡家村、杜郭村、明李庄村、東劉庄村、袁家村、道口村、義和村、擁護村、忠信村、保證村、前池村、後池村、庄頭村、程爾頭村。
107 趙店鎮 轄(200~243):趙店村、沙土魏村、索家村、桃花趙村、菜園村、王家村、吳家村、小安定村、樊家村、王橋村、崔家村、於家村、包福李村、李長奇村、後胡村、太平魏村、小楊家村、道堂李村、賈家村、有言張村、果園村、蘇家村、小王村、小張村、大盧村、三甲趙村、馬家村、夏家樓村、於張村、石廟於村、苟士孫村、張槐家村、高官寨村、溫家村、祁家村、寨里孫村、霍劉村、業繼王村、付光輝村、張道傳村、朱泗皇村、河溝趙村、史家村"、河溝李村。
108 木李鎮 轄(200~302):清河村、內清村、富家莊村、海里干村、新杜村、大劉家村、北小劉村、高家村、豆家村、粉孝村、北杜村、候家村、北連五村、堤外周村、邢家安村、張海蘭村、前後馬村、河溝馬村、河溝張村、白龍灣村、三勝村、三合村、木李村、靳家村、結網劉村、張老吾村、岳家村、葦子張村、官道楊村、俎王村、西陳村、崔家村、小張家村、宋家村、東陳村、趙安村、馬家灣村、郭家坊村、常家坊村、樊家村、王中合村、南小劉村、姚張村、牛家村、蘇家村、西李村、西董村、中李村、付家村、東李村、東董村、內董村、內楊村、內於村、東段王村、西段王村、南段王村、杜集村、石家村、逯台村、王家莊村、潘家村、河壩李村、新周家村、草廟村、丁家廟村、茅子王村、常官店村、鄭家紙坊村、菜家村、小李家村、大尚家村、中李趙村、新徐村、楊家莊村、小田家村、販牛崔村、茹家窖村、大田家村、楊坊村、內趙村、北李村、老董村、蔡家村、新董村、雜姓劉村、外趙村、東宮村、三角羊村、南連伍村、青郭村、尚家村、孟家村、新孟口村、西宮家村、南李村、新南李村、彭家廟村、於劉村、喬家村、劉念吾村、王老三村、老孟口村。
(以上社區、村名錄依據2004年淄博市第一次經濟普查所使用的《淄博市行政區劃代碼》)www.xzqh.org
--------------------------------------------------------------------------------
歷史沿革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取兩縣首字而得名。www.xzqh.org
1989年12月2日,將惠民地區的高青縣劃歸淄博市領導。
1987年1月19日,撤銷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田鎮;撤銷丁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高城鎮;撤銷孟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黑里寨鎮;撤銷元河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唐坊鄉;撤銷許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常家鄉;撤銷楊家坊鄉,將其行政區域分別劃歸青城鎮、木李鄉;撤銷田家樓鄉,將其行政區域分別劃歸花溝鄉、樊家林鄉。www.xzqh.org
1990年1月1日,高青縣的舊鎮劃歸濱州市管轄(舊鎮及其所轄田樓、窯窪、舊鎮三個管理區、65個自然村、74個行政村劃歸濱州市)。
1994年12月29日,撤銷唐坊鄉,設立唐坊鎮。
1995年9月27日,撤銷常家鄉,設立常家鎮。
1996年12月25日,撤銷趙店鄉、花溝鄉,設立趙店鎮、花溝鎮(魯政函民字[1996]60號)。
1998年4月13日,撤銷木李鄉,設立木李鎮(魯政函民字[1998]12號)。
2000年,高青縣轄9個鎮、1個鄉,1個城區辦事處,769個行政村。總人口351348人,各鄉鎮人口: 田鎮鎮 66060 青城鎮 34726 高城鎮 41434 黑里寨鎮 40996 唐坊鎮 31837 常家鎮 29114 花溝鎮 35724 趙店鎮 19417 木李鎮 32415 樊林鄉 1962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www.xzqh.org
2001年,全縣總面積831平方千米。轄9個鎮、1個辦事處、767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3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2萬人。
2002年,全縣總面積831平方千米。轄9個鎮,1個辦事處,767個行政村。年底總人口3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萬人。
2003年,全縣總面積830平方千米。轄9個鎮,1個城區辦事處,767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35.9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9萬人。
❽ 高青的歷史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高青縣主要包括原高苑縣和原青城縣。據《晉書·天文志》和<山海經>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在這里發展自己的文明史,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由於古地理上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建置沿革不盡相同。
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於齊,建立齊國,高青地屬齊。約公元前800年,長狄人入侵,在濟水北建鄋瞞國,都狄邑,或曰長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處有遺址)。
春秋初,今高城北仍為鄋瞞國地。公元前685~643年,齊桓公將今高城及鄒平的苑城一帶辟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鄒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為高苑地,高城北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齊王子成父打敗長狄,高青復為齊地。戰國時期,高青地屬齊。
秦時,置狄縣(今高城一帶)。高青東部隸臨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屬濟北郡。
西漢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舊鎮地)。又置千乘縣(今唐坊鎮孫集東南1.5公里有遺址)。《齊記》: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縣及千乘郡治。又置東鄒縣(今花溝鎮一帶)。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後為高宛縣。公元前125年(西漢元朔四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燕為被陽侯。漢高帝封婁敬為建信侯,後為建 信縣(今木李鎮內楊一帶)。時高青屬高宛、被陽侯國地。後為狄縣、被陽縣、高宛縣地,均屬千乘郡。當時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陽城(今高城址)在狄城東南,隔泲水(濟水)與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為東鄒縣、建信縣地,皆隸千乘郡。最西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郡。王莽新政時,狄城更名利居。
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水經注》載:高苑有東西二城,西城即丙倩侯國。故址在今鄒平縣苑城。公元60年(漢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漢章帝封其子劉伉為千乘國王,千乘郡復稱千乘國。公元95年(漢永元七年),千乘國改名樂安國。公元108年,狄縣更名臨濟縣,樂安國移治臨濟,質帝時改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時被陽、建信、東鄒已廢,高青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青城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
三國魏時,高青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樂安郡治高苑即今鄒平苑城。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
西晉時省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高苑縣地,屬樂安國。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
十六國時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國地,仍為臨濟、高苑、鄒平縣地,分隸樂安郡和濟南郡。南北朝時,南朝宋省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里寨劉鎮)。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廣饒縣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僑置長樂縣(今河北省冀縣、衡水、棗強等縣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陽信縣。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平原郡,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屬僑冀州,皆隸屬青、冀二州。樂安郡已移置廣饒境內千乘城。北朝魏設長樂郡,郡治在長樂城,高青地為長樂、臨濟縣地,長樂縣屬長樂郡,隸青州;臨濟縣屬東平原郡,隸齊州。北朝東魏,高青地屬青州。北朝齊廢長樂郡,移長樂縣治於被陽故城,改屬齊郡,隸青州。
隋統一後,高青初為長樂、鄒平縣地,屬齊郡,隸青州。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長樂縣更名會城縣,縣治在今博興南古苑庄。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會城縣為高苑縣,縣治移於長樂城,即今高城。仍屬齊郡,隸青州。後為高苑、鄒平縣地。
唐朝,高青為高苑、鄒平縣地。公元707年(唐景龍元年),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縣治在今鄒平縣舊口;公元802年(唐元和十五年),並入高苑縣。唐朝,在今青城鎮地置青平鎮,屬鄒平縣。
五代時,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
宋朝,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京東東路。公元1050年(宋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軍,領高苑縣。公元1070年(宋熙寧三年),以縣令兼軍使。
金,廢宣化軍,高青仍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屬山東東路。據<山東通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尋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復置青城縣。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屬濟南路,後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復置,隸濟南路。
元朝,將高苑縣小清河以南所屬村莊大部分劃為新城(今桓台)、鄒平縣。高苑初屬淄州,公元1265年州廢,改屬益都路總管府,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青城縣初隸濟南路,中統時屬陵州,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蒲台縣地。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將青城縣並入鄒平、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改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部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府;西北部為青城縣地,東北部為蒲台縣地,皆屬武定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形成。1940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署。
1943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 個專員公署,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員公署,隸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高苑與青城合並為高青縣,初屬三專署,後屬清河專署,隸渤海行署。
1950年3月, 高青與齊東合並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
1958年11月,將齊東析入博興、鄒平縣地,皆隸淄博專署。
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
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行政公署,隸屬之。
1991年,隸屬淄博市。
❾ 高青的文化
高青縣文化源遠流長,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碧波盪漾的版大蘆湖、天鵝棲息的艾李湖和氣權勢磅礴的九曲黃河,已被列為市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勝地。狄城遺址和宋朝的「扳倒井」、「滾龍橋」,清代的文昌閣分布境內,均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大蘆湖、天鵝湖、黃河風情」三個景區;開發古文化,開辟「青苑、高苑、文昌閣」等多處景點。明天的高青大地將更加風光無限。
秦末,高青東南田橫三兄弟反秦,後拒降劉邦,田橫自刎而死,門客500也自殺相隨。後世多贊譽,田橫及五百義士寧死不屈的精神,尤其是戰亂之時或民族危亡的關心,更成為激勵人們堅決抵抗的榜樣。徐悲鴻在抗戰時期費時兩年繪出《田橫五百壯士圖》巨畫。山東人壯烈義氣寧死不屈的性格莫過於田橫。不過當地好像沒有保護或者宣傳這一塊。
❿ 最近新的最具有價值的考古發現是什麼
1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年度考古學論壇,正式公布了 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張家港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強勢當選,並因歷史最悠久列六大新發現之首。一並入選的還有近期廣受關注的「曹操墓」。 1月23日,南京博物院和張家港市政府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群,為我國首次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崧澤文化早中期高等級大墓,其規格之大、內涵之豐富被專家稱為「崧澤王」。 河南省安陽市考察西高穴發現的「曹魏高陵」即「曹操墓」。 另外,一同入選的其他5個考古項目包括了墓葬、遺址)分別為江蘇張家港市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山東高青縣陳庄村西周遺址、陝西藍田縣五里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江西高安市華林宋元明時期造紙作坊遺址。 另外, 最近在陝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發現了西漢大將,張湯之子張世安的墓葬,規格等級都比較高~ http://xian.qq.com/a/20100128/000003_1.htm 你還可以通過瀏覽中國考古網、鳳凰網去查詢相關的墓葬發現信息~ 中國考古網: http://www.kaogu.cn/cn/index.asp 鳳凰考古網: http://news.ifeng.com/history/3/kaogu/doclist.shtml 裡面都有新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