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鏡子
Ⅰ 甘肅出土的銅鏡為何被譽為中華第一鏡
因為甘肅出土的這面青銅鏡距今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期的銅鏡,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所以被稱為“中華第一鏡”。銅鏡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開始是用作祭拜時的禮器,後來逐漸成為王公貴族的生活用具,用來鑒己整形,直到漢朝才開始在民間普及,成為普羅大眾家中都擁有的日常生活用品。
鏡子上的小孔細心的專家還發現這枚青銅鏡上有兩個小孔,它們的作用是可以用繩子穿起來,掛在房門上或者掛在腰間,提到辟邪驅鬼的作用,因為古人相信鏡子可以照出妖孽鬼物的原形,對人類起到保護作用。
Ⅱ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戰國的銅鏡有:
春秋四乳光芒鏡、戰國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折疊式菱紋鏡、戰國變形三龍紋鏡
漢代的銅鏡有: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
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
隋唐、唐朝的銅鏡有:
隋唐十二生肖鏡
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
隋唐靈山團紋鏡
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
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
唐代瑞獸菱花鏡
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
唐代禽獸菱花鏡
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
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
唐代八卦方鏡
唐代鳳紋葵花鏡
唐代雙鸞銜綬鏡
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
唐代蟠龍紋葵花鏡
唐代寶相花葵花鏡
唐代真子飛霜鏡
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
庸代菱形方格鏡
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五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
唐代蟠龍紋鏡
唐代四獸紐陰鑒鏡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
唐代花鳥帶柄鏡
宋、遼、金、元的銅鏡有:
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
宋代盾形銘文鏡
宋代四雁折角方鏡
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
宋代鼎爐形雙龍鏡
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
金代雙鯉紋鏡
金代柳毅傳書鏡
金代人物故事鏡
元代牡丹鳳凰紋鏡
元代雙龍紋菱花鏡
元代梵文鏡
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
明、清的銅鏡有:
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
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
明代雲龍紋鏡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
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
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
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現在的價格比較高的是:
1495萬成交的海獸葡萄古銅鏡,908.5萬成交的四乳神獸古銅鏡,897萬成交的「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605萬成交的戰國的喜鵲猴子古銅鏡
古銅鏡的價格首先取決於其製作的年代,戰國時期和唐代的銅鏡價格最高,其次是漢代銅鏡,宋、元時代的銅鏡價格相對較低,明、清時代的銅鏡價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漢唐銅鏡仿品很多,這類銅鏡從宋代就開始有仿造的了,現在新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其實真品漢鏡花紋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銀沁入器體,不易拭去,而宋代後仿製和當今新仿的漢鏡,採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花紋不甚清晰,顯得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死,本身光潔度差。 藏友可以通過此處來判別真偽。
Ⅲ 鏡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朝,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沒有實物。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
但是鏡子中國自己就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經過商周、漢唐以至明清,銅鏡在我國流行了數千年,直到近代玻璃鏡被大量使用,銅鏡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有人還將它作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為一件裝飾品掛在胸前,鏡子的文化含義在我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
(3)遺址鏡子擴展閱讀:
漢代銅鏡在中國銅鏡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後世銅鏡製作工藝提供了範本。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三國六朝銅鏡,基本上是東漢以來傳統的延續,且有退化衰落的趨勢。直至隋朝統一,才出現新的振興氣象。
入唐之後,國勢大盛,銅鏡工藝也步入新的局面。如孔祥星、劉一曼兩先生《中國古代銅鏡》所論,新風格「開始的時期應在唐高宗及其稍後一段時間。
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照面的一樣平常生涯用品雖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所傳承的人文內在,所記錄的鑄造手藝、政治制度、對外來往以及社會民俗等信息已無聲地沉澱在方寸之間。
Ⅳ 生化危機5如何用火箭筒破壞的4-2遺跡里的反射陽光的鏡子
選個好點的角度,正面打不著,只能從側面進攻,用狙擊或火箭筒轟操縱鏡子的人就行了。其實只要掌握規律之後,就能直接躲了。祝你玩得愉快!
Ⅳ 玻璃鏡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鹼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於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製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於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製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於中國古玻璃。望採納!
Ⅵ 特洛伊古城遺址發現的銅鏡寓意是什麼
一位英國的考古來學家源在挖掘特洛伊古城遺址時發現一面古銅鏡,銅鏡上雕刻了一段古怪的銘文。這位考古學家終其一生也沒有破譯這段銘文。
多年以後,他的孫子發現銘文是按照鏡像後的文字圖案刻上去的。於是,銅鏡上銘文的秘密被揭開,銅鏡上銘文的游戲被發現。
銘文只有一句話:「親愛的,當所有人都認為你向左時,我知道你一直向右。海倫。」
Ⅶ 古代銅鏡的製作工藝
銅鏡鑄造製作工藝
所謂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是指將純紅銅和錫,或鉛或鋅,通過嚴格配比,進行冶煉溶化,再灌入模範,冷卻後取出毛坯,最後進行機械加工,表面塗錫汞,成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藝過程。
生產銅鏡要進行許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准。如某一道工序發生缺陷,都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出次品,帶來損失。在銅鏡產生的四千多年歷史過程中,戰國、兩漢、隋唐銅鏡製作最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孜孜追求。而宋以後精品少缺,其歷史原因應與一些鑄造製作的關鍵工藝的失傳有關。雖然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有介紹,但不詳細,難於掌握,並且是宋以後之事了。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對古銅鏡研究的深入,逐步對古人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有了全面科學分析與了解。作為一名收藏銅鏡愛好者必須全面了解銅鏡的鑄造製作工藝,掌握銅鏡生產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在恆心的支撐下,才能慢慢的進入收藏的佳境,從而實現對銅鏡實物,無論是理論上與實踐上,對鑒定、斷代、修復、鑒別偽品,都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一)采礦和冶煉:
青銅是紅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地面可採集的自然銅很少,銅鏡大量的鑄造必須依靠銅礦的大規模開采和冶煉。中國銅礦資源的開發是商周鑄造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青銅器遺存數量很多,說明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於采礦遺跡深埋地下,不容易被發現,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發現大型的和比較大的礦冶遺址只有幾處:如湖北省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遼寧省林西縣大井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麻陽古礦井遺址;安徽銅陵銅礦井遺址等。
(二)各個時期的銅鏡合金成分:
《考工記》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學技術著作,它是春秋末齊國人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官書。是我國,也是全世界關於銅鏡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記載。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先民們已開始掌握了製造合金的技術方法。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經過高溫使它熔合在一起,製造成為另一種金屬,從而具備了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這就是合金。合金在鑄造方面是屬於金屬再創造,青銅是合金的首創。
青銅作為一種合金,與純銅相比,它的優點是硬度高、光澤好、能發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蝕性能好。中國古代的錫青銅中常含有少量的鉛,使得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鉛分子唯溶解於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紅銅的溶點是1084.5℃,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若加上25%的錫,熔點則為810℃。然而,加鉛或加錫,其意義不僅在於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極大的改善。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代,我國先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復雜的合金製造技術,並創造出令現代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品。如雄渾重器銅方鼎、玲瓏剔透的雲紋鏡、鋒利無比的吳王夫差矛等。
對此,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上有大量的記載。周朝設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負責「營城郭,建都邑,造車服器械」。具體就冶金鑄造而言,百工中又產生了十分細密的產業分工,即「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鳧氏為聲,
氏為量,段氏為鎛器,桃氏為刃。」明確由專業匠人分別專造樂器、量器、農具和刀器。對此現象,漢代鄭司農解釋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業,以氏名官者也。」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鑄造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產業,並歷史性地形成了專造某一類器物的家族,並因世襲而成為官名,這是其一。
其二,由於實踐經驗的日積月累,先民們能從不同的礦石中分別提煉出金(即紅銅)、鉛、錫、鋅等金屬,通曉不同的金屬各自的理化性能,並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創造出分門別類的合金。「六齊之論」即是合金製造的理論總結。《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工匠不僅清楚青銅中含錫量越高,質地越硬的原理,還把握住了硬度和韌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製作。如採用復合技術製造劍時,用含錫較低的青銅做劍脊,用含錫高的青銅做劍刃,如此造出的劍,劍鋒銳利,劍身堅韌,殺傷力大且經久耐用。具體就銅鏡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徵,銅錫各半,能使光潔度恰到好處。故先賢總結「金錫半」為製造鑒燧最合適的配比劑量。但各個時代鑄造的銅鏡,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它的金屬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銅鏡斷代,主要應藉助於先進的現代化科學儀器進行測試。對於無法確切斷代的銅鏡,如果我們掌握各時期金屬配比的知識,再結合銅鏡其它方面的特點,也是可以做出准確的判斷的。
齊家文化銅鏡的銅錫比例是1:0.096。商周鏡含錫量稍高,但質地遠不如同時期的青銅禮器,對鏡面缺乏必要的防銹處理。戰國銅鏡中銅、錫、鉛的比例已較穩定,銅大多在68%上下浮動,多的達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錫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另外,鉛的比例在0.45%—3%。戰國鏡中有一種表面黑里透亮似塗有一層厚厚的黑漆,被稱之為「黑漆古」的,這類鏡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銹技術令現代人嘆為觀止,這與當時制鏡的金屬配比是直接相關的。
漢鏡的合金配比較為穩定,銅佔60—70%左右,錫佔20—24%,鉛佔4—6%左右的配比最為普遍。漢鏡保存稍好的鏡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還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魏晉南北朝銅鏡的合金配比不穩定,較易銹蝕,色以黑褐居多。
唐鏡,尤其是盛唐時期的鏡子,呈銀白色,其金屬成分中,大體銅平均69%,錫25%,鉛5%,配比較為穩定。在唐代,已採用了向鏡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銀的新工藝,使得典型的盛唐時期銅鏡泛銀白色光,很少有銅綠銹色,似乎不是青銅鑄成,給人以厚重、富態之感,加之紋飾絢麗多彩、內容豐富,實為難得之藝術珍品。明《天工開物》記述:「唐開元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硃砂斑點乃金銀精華發現……,唐鏡、宣爐皆朝廷盛世物雲。」唐鏡珍貴,因銀而貴。
宋、西夏、遼、金、元銅鏡,合金成分發生了變化,含錫量僅有10%左右,含鉛量卻增至8%以上,最多達23.7%,大大高於漢唐鏡平均5%的數量,鋅含量也增多,最高達8%,所以,這時期的銅鏡呈黃銅色,一般都布滿銅銹。雖形制較薄,但因含鉛多,反比漢鏡為重。
明代是我國古代銅業比較發展的一個階段,采銅業興盛,當時冶銅及其合金技術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煉銅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屬鋅配製了黃銅;三是製造了宣德爐,它在合金配製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銅鋅合金一般都是黃色的,故名黃銅。銅鋅合金顏色與含鋅量關系是:含鋅10%左右時赤帶黃,15%左右時黃帶赤,25%左右呈黃色,30%左右為深黃色。明、清銅鏡大多呈黃色,其合金配比是銅70—75%,鋅25—30%。因黃銅流動性較好,有利於改善合金的鑄造性能。
Ⅷ 古代為什麼用銅做鏡子
現代鏡子是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還原劑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鉀鈉。後來,英國皮爾頓兄弟通過鍍銀、鍍銅、上漆、乾燥等工藝手法進行改進。鏡子除掉映照儀容以外,還有聚焦的拋物面鏡等。
雖然在技術方面有鐵銅兩種鏡子,但鐵鏡使用壽命過短,裸露在空氣中沒多久就會生銹。而銅鏡來說,一般很難生銹,使用周期較長。而且從質感上來說,鐵鏡不像銅鏡摸起來有感覺,畢竟生鐵較為柔軟,不像銅制的堅硬。另外從外觀來說,銅鏡沒有鐵鏡的刺眼,相對來說畫面較為柔和、親近。再加上銅的工藝已經日臻完善,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Ⅸ 鏡子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9)遺址鏡子擴展閱讀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之後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Ⅹ 古代銅鏡能當鏡子照么怎麼照
銅鏡可以當鏡子照。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照光亮的一面,可以照出基本模樣。
在唐宋之前,沒有帶手柄的銅鏡,因為照鏡子的人地位都比較高,有專人幫他(她)舉著鏡子。而唐宋以後,由於鏡子開始在平民中使用,人們需要自己拿著鏡子,因此漸漸出現了帶手柄的銅鏡。
銅鏡產生早期,因為造價較高和製造限制,只有皇宮貴族才可以使用,直到唐宋時期,銅鏡才開始平民化。
銅鏡有四千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那一時期的時代特點,包括文飾、銅質、型制、銹色、厚薄、鑄造特點等時代特徵。
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公分的銅鏡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
(10)遺址鏡子擴展閱讀:
古代銅鏡的發展:
戰國時期以前的銅鏡就發現了三十多面。
隨著青銅時代的發展,冶鑄業日趨發達,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殷商貴族墓中均發現早期銅鏡,那時卻只有少數王室、高級貴族才可能擁有,貧民百姓無緣享用。
商周時期銅器鑄造十分發達,出土的銅鏡數目卻很少,相比較而言,早期銅鏡鑄技較差,紋飾古樸簡單,遠不如同時期青銅禮器那樣渾厚、紋飾那樣神秘繁縟、數量那樣眾多。
銅鏡廣泛的製作和應用是在戰國時期,特別是楚國更為普遍。戰國銅鏡通體質薄,背面中央有小橋形或三弦紋鈕,鈕上穿繩系帶,方便抓握。戰國以後,銅鏡可以隨身攜帶,也常鑲在鏡架、鏡台上陳設室內。
到了漢代,銅鏡業變得特別發達,製作精巧,紋飾豐富,暢銷國外,日本、朝鮮,以及俄羅斯境內的匈奴墓葬中均有發現。
當青銅時代結束,各種青銅禮器逐漸銷聲匿跡時,銅鏡卻伴著社會的嬗變,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邁入千餘年的繁榮昌盛時期。
宋元以後銅鏡製作業走向衰退,其間雖有精品,但多為重實用、輕裝飾的商業格調。直到明代中葉,在玻璃鏡推廣以後,銅鏡最終於清代被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