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祭伯城遺址城牆

祭伯城遺址城牆

發布時間: 2021-03-15 07:06:28

1. 《聖經》中的作者和人物是真的存在的嗎

都是真的存在的,雖然聖經故事口口相傳中有誇張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有歷史背景作為依據。

聖經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寫成的,前後經歷的時間,約有一千六百多年之久。從主前一千五百年至主後九十七年才完成。作者的身份,包括有君王,祭司,先知,戰士,稅吏,牧人,漁夫,醫生,使徒,和文士等。他們的職守不同,著作地點也不同;但所寫的,完全是一致的,前後並沒有矛盾沖突之處。

聖經中所記載的人物、歷史等等都是真實的。曾經有不少人懷疑過聖經的真實性,但是考古學、地質學等等的新發現都不斷地證明著聖經的真實是不容辯駁的。歷史上時間、事件、任務 和聖經上說的基本是一致的。

人物簡介

耶穌

拿撒勒人耶穌(約公元前4—公元29或30),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小城伯利恆(在歷史上以大衛城著稱)。耶穌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耶穌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教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不是在公元29年就是在公元30年。

「基督」一詞源出希臘文Christo,是個稱號,意為照天意選定的人。《聖經》中的「基督」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同義詞。

耶穌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鮮為人知。約在公元28年時,他的生活同施洗者約翰的事業相互連結在一起了。約翰是個暴躁的先知——傳道人。他來自曠野,號召人們悔改、領受洗禮。

他是個據理力爭的人,不久即遭到羅馬帝國分封的王,加利利的傀儡統治者希律王囚禁,後被斬首。耶穌聽了約翰傳道,就隨著群眾去約旦河裡施洗。耶穌領洗以後當即到曠野去禱告,沉思默想。

福音書報道他在曠野受撒旦(魔鬼)的試探,考驗耶穌想當什麼樣的群眾首領:

1、施行奇跡的神人;

2、滿足大眾需求的恩主;

3、掌握大權的國王。耶穌選定了一項較為艱難的、不大受人歡迎的使命——上帝之國的使者。

耶穌從曠野回來,開始在加利利傳道。他最初宣傳的和施洗約翰所講的相似:「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臨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他告誡人們不要沉湎於過去,上帝將要推翻舊制度和舊生活方式,以便實現一個無限美好的、嶄新的未來。耶穌招收了十二個門徒跟隨他。

彼得認耶穌為彌賽亞以後不久,耶穌帶著門徒,去往耶路撒冷。在一個星期天,他在門徒和群眾的簇擁之下,進了城。第二天,耶穌進入聖殿,趕出那些兌換銀錢的和賣獻祭用的鴿子的人,斥責他們竟使「萬國禱告的殿」變成了「賊窩」 。

此舉對一小撮管理聖殿的祭司是個迎頭棒喝,他們極其惱火。在以後的幾天里,耶穌同祭司和擁有宗教權威的人進行了大辯論。那些人怒不可遏,以致策劃除掉耶穌。

到了星期四晚上,耶穌和門徒共進晚餐(這頓晚餐今由基督教徒重新制定為「最後晚餐」,「彌撒」或「聖餐」 )。晚飯後,耶穌來到客西馬尼花園,獨自禱告。他的禱詞表明他已預感到一場斗爭不可避免,他仍然希望免掉受苦,但是寧願成全上帝的旨意。

這時,門徒之一,加略人猶大帶著一幫祭司和守殿的兵士,來到花園里捉拿了耶穌。當夜,他們把耶穌帶到聖殿法庭,就是猶太最高法院和議會受審。據考證,審判是非法的,但議會卻宣布耶穌是褻瀆者,該當死罪。由於當時只有羅馬領主操死刑之權,祭司長就把耶穌交給管轄猶太的羅馬巡撫彼拉多。

彼拉多顯然不願定耶穌的罪,因為他是否犯了羅馬法律還有疑問,但身為被征服行省的首長,他深怕群眾運動可能釀成叛亂,又寧肯同被征服民族的宗教領袖交好,而耶穌卻主張順從上帝,並以自己為猶太人的王和救主,這就激烈地冒犯了傳統的慣例,構成了對猶太議會的威脅。

經猶太文士和法利賽人一再催促,於是彼拉多吩咐把耶穌釘十字架。羅馬士兵鞭打他,拿一頂荊棘編成的冠冕戴在他頭上,嘲弄他是冒充的國王,然後將他帶到各各他山(「髑髏地」)作為叛亂者處死。

彼拉多吩咐在他頭部上面置一塊牌子,寫著:「猶太人之王」。耶穌當下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耶穌被埋葬在一個岩洞般的墳墓里。

星期天(現代稱復活節)的早晨,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復活了,並會見了他的門徒。

(1)祭伯城遺址城牆擴展閱讀

《聖經》是一部宗教主題思想非常鮮明的作品,具有猶太民族的文化個性。它通過一些典型人物傳記的描寫,強調了神與人立約的關系,提出人守約則得賜福,背約則受懲罰的觀念。這一主題思想為《聖經》解讀奠定了一個整體上的審美方向和認知導向,體現了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對選材典型性和藝術性的把握。

受此主題影響,作者在具體塑造聖經人物時,調用想像、誇張、心理描寫等藝術手法,有考慮地選取事件,組織傳記情節,對事件因果的解釋也納入同一主題思想范圍內,造成對人物道德倫理層次的忽略,更多強調人物是否忠於耶和華。

比如大衛的傳記中,他霸佔拔示巴、殺害烏利亞是嚴重有悖人倫的, 但因為他始終忠於耶和華之約,《舊約》作者對該形象並未做出過多批判,而是從正面肯定了他的悔改,耶和華在他活著的時候賜福給他。

《舊約》中還有多個人物,在與異族的戰爭中,或者在與叛教者的斗爭中殘暴殺死敵人,動輒千百,比如雅各眾子殺死示劍居民為妹妹復仇;摩西與利未人為維護耶和華的權威而殺死拜祭金牛犢的以色列民,等等。

如果按照當代的道德標准來看這無疑是非人道的,但《聖經》對此卻持肯定態度,贊揚了他們對尊嚴與宗教的忠誠。對此讀者應考慮到《聖經》的寫作主題,站在猶太歷史觀和文化價值觀立場做出解讀,從而領會作者聲音的存在。

《聖經》一直被認為是神的話語記錄,其中的人物被置於神的光環籠罩之下,命運被神所主宰,人成為神的僕人。但是從傳記的角度來看聖經,《聖經》並不是如神學家所言是神的獨角戲。

神與人物的關系是辯證的、雙向的,在人走向神、虔信神的另一面,人對命運的反抗,人主動向神的靠近,人獨立的慾望,人與人的斗爭,人和自我的矛盾等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大衛是《舊約》中塑造最飽滿、最成功的一個,關於他的傳記資料見於《撒母耳記》、《歷代志》等書,以萬言長篇淋漓盡致地塑造出一個完整、復雜而生動的文學形象,給人以真實感與審美感受,仔細品味,餘味深遠。

他身上兼具了一個政治家、國王的優秀品質和復雜性格,英勇善戰,治國有方,卻對子女疏於管教,釀成慘劇;他仁慈寬厚,以德報怨,幾次放過欲置之於死地的掃羅,但又陰險狡詐,臨死交代所羅門除掉對他不敬的示每等人;他虔敬上帝,以信立身,時刻以耶和華的意志為准,但他又因個人情慾而霸佔拔示巴,並殘忍殺害烏利亞,犯下重罪。

同時,他又是一位親切感人的父親,盡管押沙龍叛逆作亂,聽到其死訊,真情流露,再現了一位摯愛兒子的父親形象。從傳記角度重讀《聖經》,以人物的視角完整地、更加貼近人的生命書寫,可看到在神的陰影中人性的豐沛和躍動。

人不再是任神左右的木偶,他們的每一次選擇,不論錯與對,都勇於承擔並不懈為生存而昂首荒野與廢墟。猶太人作為立於人神關系交合點的選民,承擔了神最厚的恩賜,也背負著最深重的苦難,他們正是整個人類命運的濃縮。聖經人物的生平經歷正是以個別典型來反映整部民族歷史、人類歷史的書寫方式。

《聖經》採取傳記的寫作方式,不僅寫出了猶太民族的發展歷史、基督教思想的形成歷史,更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寫出來一部人類靈魂發展進化史,探索人類心靈。聖經因此更增加了情感上的力量和審美上的人文意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聖經

2. 上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上海有上海外灘、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東林寺等值得去的地方,以下是上海一些著名景點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上海外灘。

東林寺坐落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林街150號,原名觀音堂,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侶妙因創建,距今已近700年的歷史,皇慶二年1313年改為東林寺,為浦南地區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元、明、清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在700年的風雨中,屢遭戰亂、火災,又屢次重建。1987年,東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重修並擴建,於九月正式對遊人開放。現又經過改造重建,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佛像,高約34米。

2、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毗鄰黃浦江,與外灘隔江相望,是上海的標志性文化景觀之一。集都市觀光、時尚餐飲、購物娛樂、歷史陳列、浦江游覽、會展演出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電視塔高467.9米,從上到下有11個球體串聯。位於267米球體的旋轉餐廳,是360°觀賞上海夜景的好去處。259米處為懸空觀光廊。通道採用鋼結構,玻璃敷設地面與牆體,可以俯視黃浦江和陸家嘴全貌。

3. 安慶的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司空山 [安慶]、振風塔 [安慶]、迎江寺 [安慶]、三祖寺 [安慶回]、小孤山答 [安慶]、花亭湖 [安慶]、桐城文廟 [安慶]、小孤山 [安慶]……等等有很多很多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古城牆遺址、皖口古城遺址、張四墩遺址、夫子城遺址、三城禪寺、圓照禪寺、寶善庵、關南清真寺、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聖教主座堂舊址、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中華聖公會天恩堂、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迎江樓舊址……長江外灘公園、長風沙碑園、黃鎮紀念館、獅子山公園……

4. 盂縣的歷史

盂縣歷史:

1、在夏商朝時期,傳說天下被分為了九個州,按照當時的地域劃分,孟州屬於冀州管轄。到了西周初年,改變了州治的制度,孟州屬於並州管轄。

在實行了分封制以後,孟州被劃入了晉國的屬地,春秋時期孟州仍然屬於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周定王十四年的時候,智伯剿滅了仇猶。趙襄王五年,智伯又被趙國所滅,孟州從此屬於趙國境內。

2、秦置郡縣。秦始皇十九年滅趙國。置太原郡盂縣,治在盂丙邑。漢分天下為30郡,郡上設州,郡下隸縣,盂縣屬並州刺史部太原郡。漢以前,盂縣仇猶分治,這時始將盂和仇猶全交為盂縣。三國時期,盂縣屬並州新興郡,西晉,盂仍屬並州新興郡。

3、晉以後,盂縣為漢、趙、後趙、燕、魏、後燕等國所屬。北魏建議元年將盂縣東部並入石艾,屬樂平郡,盂縣西北部置撫城縣,屬定襄郡。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治在今盂縣城,屬遼州。大業三年原仇復名盂縣,屬太原郡。

4、唐武德三年,盂縣西部置烏河縣,治在今凌井鎮 。貞觀元年將烏河縣並為盂縣,屬河東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縣西部之烏河中、上游一帶為漢以前的盂縣,與陽曲大盂一帶為列國之盂邑,縣城以東以南一帶,為隋朝之原仇縣。

興道以北一帶為北魏之定襄郡屬地,至唐初始統為盂縣。五代時期,盂縣為梁、後唐、北漢所屬。宋神宗時,分天下為33路,太原避河東路,盂屬太原府。金興定年間升為州,受絳州元帥府節制並置刺史,盂縣屬太原武勇軍。

5、元代因襲金制,盂仍為州,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明洪武七年,降盂州為盂縣,屬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昇平定為直隸州,盂縣與壽陽、昔陽均屬平定,至清亡未改。民國成立以後,廢州制,山西設雁門、冀寧、河東三道,盂縣屬冀寧道。

後道撤消。盂縣直屬省。民國二十六年底,盂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晉察冀邊區四分區領導民國二十七年1月,日軍佔領盂縣城。民國三十一年,將盂縣劃分為盂平、盂陽、壽東三個縣,並將城東的二,三兩個區劃歸平定縣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一專區,二分區領導。

6、民國三十四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盂縣城解放,盂陽、盂平兩 縣的原盂縣地區復歸盂縣。民國三十五年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仍劃歸盂縣,屬冀晉區二專區領導。民國三十七年又將原劃給平定縣的兩個區亦歸回盂縣,至此,盂縣轄境復原。

7、民國三十七年8月至民國三十八年8月屬晉中一專區領導。民國三十八年8月1日至20日歸陽泉地區領導。後復歸晉中地區。1949年10月1日,盂縣屬山西省晉中地區。1952年5月,將縣東南之山底、牽牛鎮以東、東村、蘇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東西南舁。

上下章召等20個村莊劃歸陽泉市,同年年底,又把縣西部劃歸東西郭秋、大小方山、東西漢湖、東西黃龍頭等26個村莊劃歸為陽曲縣。盂縣轄境有所變化。1958年10月,盂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盂縣建制,劃歸陽泉市。

11月,成立陽泉市盂縣聯社。1959年4月,上級決定恢復盂縣建制,與陽泉市分開,復歸晉中地區領導。1959年8月,將牛村公社所轄北舁、杜家莊、王家莊、代家莊、孔南庄、咀子上、東林尖、五架山等8村劃歸陽泉市。

8、1983年9月,盂縣歸為陽泉市領導,實行市轄縣。1984年政社分開,25個人民公社改為4個鎮、21個鄉。2001年,城關鎮更名為秀水鎮;撤銷肖家匯鄉、榆林坪鄉,並入上社鎮,撤銷南社鄉,並入西煙鎮,撤銷孫家莊鄉、土塔鄉,合並設立孫家莊鎮。

撤銷路家村鄉、清城鄉,合並設立路家村鎮;撤銷南婁鄉、下曹鄉,合並設立南婁鎮;撤銷萇池鄉、王村鄉,合並設立萇池鎮。撤銷東庄頭鄉,並入仙人鄉。撤銷東木口鄉,並入北下庄鄉,撤銷莊裡鄉,並入下社鄉。撤銷北峪口鄉,並入梁家寨鄉。

區劃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6個鄉:秀水鎮、孫家莊鎮、路家村鎮、南婁鎮、牛村鎮、萇池鎮、上社鎮、西煙鎮、仙人鄉、北下庄鄉、下社鄉、梁家寨鄉、西潘鄉、東粱鄉。縣政府駐秀水鎮。

5.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6. 我國歷史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朝之前呢

其實就目前而言,夏朝稅所發現了二里頭和相關遺跡,但是由於沒有文字自證,夏朝的存在性也一度遭到質疑,而夏朝之前在古籍中則還有一個“虞朝”!

(一)有虞

我們熟知的上古時期是堯舜禹,通常的記錄是,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而禹建立了“家天下”的制度,也就是說真正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應該是夏朝。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並不準確,事實上夏朝之前很可能還真的有一個以部落聯盟為形式的王朝。持這種學說的史學家認為,虞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有數百年的歷史,而傳為給大禹的舜,正是虞朝的最後一位君王,歷史學家王樹民2002年就曾在《河北學刊》上面發表過一篇《夏、商、周之前還有個虞朝》的學術論文。

歸根究底,虞朝不被承認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太多史料作為支撐,歷史學家也不能憑空猜測,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作為支撐,證據不足就不能被很明確的提出。不幸的是,自春秋以後,大量文獻丟失,其中關於虞朝的文獻大多消失,而且,戰國以後,一些文獻將虞朝歸為傳說,使得其可信度進一步降低,為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一些學者直接將虞朝劃掉,將他歸為傳說時代。 當然,如今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顯示,在夏朝之前的確存在很多地區性質的部落聯盟,是否為虞朝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7. 先秦建築特點是什麼

1)建築材料:木材
2)結構方式:框架式結構: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
3)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4)單體建築構件:標准化。模數制。
5)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多層次,均衡對稱。
6)創造斗拱結構形式
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8. 簡述西周洛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兩周時期,列國文化豐富多彩,周王室的地位從早期比較穩固,到後期名實存亡;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列國爭雄,會盟、征戰,諸侯強國活躍於政治舞台上,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然而,作為王室所在地的天子之都,從先周時期的周原,到西周的豐鎬,及至東周王城,其文化及其發展卻始終是諸侯國文化的核心,或者說是諸侯國文化的淵源,如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宮室制度、喪葬制度、祭祀制度、婚姻制度,等等,諸侯國是唯王室馬首是瞻的,盡管說後期周代禮制在諸侯國那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僭越。因此,提及兩周列國文化,不可能不提及兩周王室,不可能不提及兩周王室都城與文化。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陝西、甘肅一帶的古老部落。據記載,公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周族首領古公亶父自邠遷都於周原,因此,營建於周原的城郭歧邑成為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以前的都城,至西周時期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因西戎入侵而成廢墟。1976 年,考古工作者在位於陝西省扶風、岐山兩縣的北部進行了發掘,發掘出西周大型宮殿群和墓葬、作坊遺址。周原以出土大量的青銅器而聞名於世。周原出土青銅器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漢代,相傳,著名的大木爾 簋、盂鼎、毛公鼎等均於清末出自岐山。此後又陸續有所發現。如1890年在扶風任家村出土克組銅器和中義父組銅器等120餘件;1933 年在扶風上康村發現函皇父組 、白鮮組銅器等100餘件 ;1940 年在任家村發現梁其組銅器等 100餘件 ;1960 年在扶風齊家發現銅器39件等 。1975年在岐山董家村出土包括裘衛四器在內的銅器37件,銘文涉及土地交換與賠償,是研究當時土地關系的重要資料。1976年在扶風庄白出土銅器 103 件,有銘文的74件,主要是以史牆盤為代表的微史家族的銅器。據研究這些銅器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貴族外逃時掩埋的。此外,在鳳雛建築基址西廂房的一個窖穴中,出土了 1.7萬余片卜甲和卜骨,其中 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辭 ,最多的一片達30字,為研究西周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史稱為西周。周興之初,文王作豐,武王作鎬。因此位於灃河的兩岸豐、鎬二京成為西周時期周人的都邑,建都時間約300年,一直到周平王東遷後才廢棄。通過考古發掘,現已探明豐京遺址在客省庄、馬王村和新旺村一帶,發現有大建築群遺址,且發現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鎬京遺址在斗門鎮花園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烏嶺一帶的高岡地帶。發現有大型宮室遺址,南北還有規模相當的對稱分布的兩組附屬建築群。還發現數以百計的西周墓葬。另在張家坡發現4座殉葬車馬坑,其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內部有駕四馬作戰用的戎車和駕二馬乘坐用的軺車各一輛,戎車駕馬全部以青銅作飾,軺車駕馬大部用海貝填飾,工藝考究,造型精美。遺址中還發現有許多窖藏,出土器具100餘件,其銘文記載了周王朝的一些史實。這里的發現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對探討西周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當時的生產生活情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西周初年,武王在定都鎬京的同時,為了便於控制東方,於是考慮在今洛陽市區一帶營建洛邑。洛邑,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和《尚書》等文獻中,又稱為新邑、新大邑、新邑洛和成周等,實際上當時是西周王室的陪都。《逸周書·度邑》載武王對周公旦曰:「旦,予克制天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三鄙,顧瞻過於河,宛瞻過於伊洛,無遠天室。」說明武王時已有了建都洛邑的計劃。可惜武王滅紂不久即已去世,接著是三監叛亂,周公東征。周公東征之後,即著手在洛陽營建東都洛邑。《尚書·康誥》:「周公初基新作大邑於東國洛。」根據《尚書·洛誥》所記載,周公在營建洛邑前召公來洛陽相宅,將洛邑選定在澗水以東至瀍水兩岸的區域內:「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成王時期,洛邑最後建成。《周記·周本紀》記載:「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新建的洛邑成周,「方千百二十丈,乳方七十里,南系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汲冢周書·作雒解》)洛邑建成後,成為豐鎬之外的一個經營東方、鞏固政權的重要基地。
自漢代以來,傳統的觀點認為,周公營建的洛邑分為王城和城周兩個城邑。1950年代漢河南縣城的發現,王城的位置被確定為位於今洛陽市區的澗、洛兩河交匯處的洛河北岸和澗水東岸一帶。成周的位置則據《後漢書》的記載,被認定在漢魏故城遺址,也就是在今洛陽市東郊白馬寺以東的偃師、孟津縣境內。然而,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的大量資料,使一些學者對西周洛邑「王城」、「成周」兩城說提出了懷疑。這主要是因為,根據文獻記載找到的澗河東岸的王城遺址,只是東周王城而非西周城址。於是有學者提出了西周洛邑一城說,並推測城址可能就在瀍河兩岸。(葉萬松等:《西周洛邑城址考》,《華夏考古》1991年第2期。)
目前西周的洛邑城址雖然說還沒有發現,但在瀍河兩岸,考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而為尋找洛邑古城了解西周時期周王室的重要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當時的陪都洛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這其中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在瀍河兩岸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西周墓葬,其中以瀍河西岸的北窯西周墓地尤為重要。在北窯墓地發現西周墓葬475座,發掘348座,包括大中小型不同等級的墓,個別大型墓帶有南北墓道。墓地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殉馬坑,殉馬數少者數匹,多者數十匹。這一處墓地,絕大部分在建國前已被盜掘,所出土的青銅器大量的被流失國外。原傳出自洛陽馬坡的一些重要的西周青銅器,有可能就出自這一墓地。這一墓地所出的青銅器,著錄散見於劉體智《善齋吉金錄》、容庚《善齋彝器圖錄》、《頌齋吉金續錄》、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美帝國主義劫掠我國殷周銅器集錄》等圖書著作中。洛陽博物館尚藏有一件1947年盜出的重器「王姒方彝」。盡管如此,墓地中還是出土的隨葬品達數萬件之多。隨葬品大部分是青銅禮器,其中食器有鼎、簋、甗、鬲;酒器有方彝、爵、斝、斛、盉、提梁卣、尊;水器有壺、盤、匜等。同時,還出土有不少較為罕見的新器形,如方盒形器,帶流觶、雙面人座器、獸面紋方座簋、人形車轄等。北窯出土的許多青銅器還鑄有銘文,如王妊簋、太保冓戈、康伯壺蓋、白懋父簋、豐伯劍、師只卣蓋、叔造尊、召伯虎盨等,這些銘文所涉及的人物均系西周王室的高級貴族,說明該墓地是一處西周貴族的墓地。(洛陽市文物隊:《洛陽北窯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從著錄以及考古發掘的青銅器來看,洛陽一帶是出土西周青銅器較多的地區之一,而且多為青銅禮器,這也反映了成周洛邑與宗周鎬京作為西周王室的兩個重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該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多達350餘件,其中202號墓出土的青瓷罍,堪稱為中國已發現原始青瓷中的精典作品。(圖·青瓷四系罍)北窯西周墓出土的玉器達200多件,種類豐富,其中以璋、璧、璜、圭為代表禮玉佔有一定的比例,反映出禮玉在西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瀍河以東的擺駕路口、下窯村、東大寺、白馬寺以及洛陽東關、東花壇、塔灣等一些地方發現的西周墓達百餘座。這些墓最突出的特徵是墓內多設有腰坑,有的在長方形土坑墓穴的一端帶有曲尺形墓道,隨葬品多有觚、爵、觶等銅質或陶質的酒器,其埋葬俗頗具殷人墓的特點,一些隨葬銅器還帶有殷族族徽的銘文,被認為是殷遺民的墓葬。聯繫到《逸周書·作雒》有周公「俘殷獻民遷於九畢」,孔晁註:「獻民,士大夫也,。九畢,成周之地。」的記載,周初確曾有一大批殷頑民遷於成周。這些墓當為他們及其後裔的墓。
自1973年以來,在洛陽老城以北,北窯村西、瀍河兩岸發現了一處頗具規模的鑄銅作坊遺址,表明成周王室高度的手工業發展水平。遺址面積近20餘萬平方米,遺址范圍內的西周文化層堆積普遍在1.30--2.00米,發現的重要遺跡有房基、燒窯、灰坑和百餘座殷遺民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范和熔銅爐壁殘塊。從陶范看,大部分外范,有青銅禮器鼎、簋、尊、觚、卣、罍、爵、觶等禮器,還有少量的車馬器和兵器。也有少量的內范和母範。有些禮器的內范還帶有銘文或刻鏤精細的饕餮紋、雲雷紋、回渦紋、夔龍紋、鳳鳥紋、蟬紋、四葉紋、乳釘紋等。從碎陶范的結構成分分析,當時制陶的工藝過程相當復雜。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由西周王室控制下的一處官營鑄銅手工業作坊。其規模之大,品種之豐富,在所發現的西周青銅作坊遺址中是首屈一指的。(洛陽博物館:《洛陽北窯村西周遺址1974年度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7期。洛陽市文物隊:《1975-1979年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的發掘》,《考古》1983年第5期;《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成周洛邑作為與宗周並列的國都,在西周時期,兼具有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在政治上是「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也就是何尊銘文所雲「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在軍事上則又是一座監視殷頑民,控制東方及南方的軍事重鎮;在經濟上以成周為中心,便於向四方征貢賦,也就是所謂的「四方入貢道里均」。成王時的《名獸鼎》銘雲:「尹命史獸立工於成周。十又二月癸未。史獸獻工於尹。」立工就是建立各種手工業,獻工就是呈現各種手工業產品,反映了成周王室手工業的發達。我們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將會獲得更多有關成周洛邑的信息,以不斷豐富和加深對這一都城文化的認識。
東周時期,隨著平王遷都洛邑,現今的洛陽一帶成為名符其實的王室所在地。文獻記載,從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到景王,歷12世,周敬王時曾遷都於成周,至於周赧王又遷回於王城,近300年皆以王城為都。現已探明,洛陽市澗河以東的王城公園一帶,是東周時期王城的所在地。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對東周王城的內涵和布局已基本了解。東周王城平面近於方形,南北長約3700米,東西寬約2890米。除東南部因地勢低窪未發現城牆遺跡以外,其餘部分基本上保存完好,城外有護城壕。西城牆從東干溝東北的土冢向南,至東干溝村附近,沿澗河東岸在王城公園跨過澗河向西,在七里河村折向南,南段城牆稍向外弧,至興隆寨。南城牆從興隆寨西拐角處向東跨澗河經瞿家屯村北。北城牆從東干溝村北土冢處沿乾渠東行,至唐城西牆北200米處。西漢時期在周王城內建有河南縣城,但城址的范圍已縮小。
在東周王城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在城內西南部發現了兩組面積較大的夯土建築基址。基址的周圍出土有大量的東周時期的筒瓦、板瓦和瓦當等,根據《國語·周語》「榖、洛斗,將毀王宮」的記載,推測這里很可能是王城的宮殿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271頁,文物出版社,1984年。)在城址的南部,還發現了大面積的糧倉群。已探出的糧倉74座,整齊排列在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的范圍內。從糧倉廢棄後傾入和各種質料的製品、半成品及銅料、鉛料、煉渣、木炭等遺物分析,糧倉的附近可能是一個各種官營手工業作坊的集中區。城址的北部,尤其是在小屯村北、東干溝東北,發現有一片窯場,生產各類生活用品、建築材料以及隨葬用的明器等,可知這里是城內另一處手工業作坊區,生產的產品專門用來供城內居民消費。
迄今為止,在王城的東部、東北部及其附近發現和發掘了數千座東周墓葬、車馬坑等。1954年秋至1955年春,在洛陽中州路發掘的260座東周墓葬。對中地區東周墓葬的斷代具有標尺作用。這260座墓葬,根據隨葬陶器的形制和組合,可以分為七期,從春秋早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晚期,縱貫整個東周時代。其中隨葬青銅禮器和車馬器的墓,主要集中春秋時期的墓葬,反映了東周王室在戰國時期衰微至極,名存實亡的歷史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城址的東北部是王城內的一處重要墓葬區。發現的墓葬中不僅隨葬青銅禮器和銅劍的比例比較大,而且多出帶墓道的戰國大墓。如1957年在王城中的小屯東北發現4座相毗連的甲字形大墓,其中一號墓雖被嚴重盜擾,但在墓道兩壁、墓室四壁尚存有彩繪痕跡,為紅、黑、黃、白四種顏色組成的圖案;出土的隨葬品中,有一件白色玉圭片,上有墨書「天子」二字,顯示了墓主身份的高貴。1974年在洛陽西工我凱旋路北側清兩年一座戰國墓,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同樣是被嚴重盜擾,殘存的遺物發現有359件,其中「繁陽之金」劍為難得的珍品。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位於洛陽市中心的河洛文化廣場施工現場,即東周王城東城牆以內,緊挨東城牆陸續發現了279座東周墓葬和18座車馬陪葬坑。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發現了由6匹馬駕馭的「天子之乘」,對研究東周歷史和探索東周王室墓地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除王城內的重要發現外,在東周王城以東、以西的也發現有大批的東周墓。尤其是在位於洛陽市以東10公里漢魏故城東北隅的金村,發現有9座特大型的東周墓葬,其中Ⅳ號墓出土的一件石圭置放於銅盤內,口沿上有「國君」二字。這些墓葬早在民國年間就已被盜,曾出土大批的青銅器、漆木器、玉器、金銀器等。《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收錄金村出土的文物328件,其中錯金銀器85件,無論是從製作造型上,還是工藝水平上,都可稱作是上乘之作,遺憾的是這些器物均流失國外。但從已知資料推測,這里很可很是戰國時時期的東周王室墓地。
東周王城內外發現的數千座東周墓葬以及多座車馬坑,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周時期洛陽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盛況。除以上介紹的外,又如1981年在西工區八一路戰國墓出土鼎、豆、壺等青銅禮器15件,樂器銅甬鍾一套 16件,鉛跪俑4件,石磬6件,其中的4件銅壺頸腹部均以紅銅嵌成狩獵紋圖案;1982年在中州路戰國陪葬坑中出土青銅器達147件之多,另有石編磬一套23件和部分精緻的玉石器。這些出土的文物,足可以顯示天子之都的風度和氣派。在出土的青銅禮器中,多有大型器,錯金銀器富麗堂皇、紋樣繁縟,表現出高超的鑄造工藝;在出土的玉器中,常見有璧、環、璜、帶鉤、片飾、玉佩及棒、柱、珠等,反映東周時期禮玉向佩玉發展的時代特徵;出土的陶器,多有精美的彩繪陶,同樣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接連不斷的考古發現與眾多精美文物的出土,向我們展示了兩周時期王室都城與文化的繁榮和豐富多彩,它是我國早期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從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窺知兩周文明之一斑,同時還可以尋出中華早期文明發展的軌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