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漢陽城遺址公園
㈠ 武漢市漢陽區漢陽城雲頂二期屬於哪個社區,對應哪個小學
漢陽城屬於歸元片區改造項目之一,中小學:腰路堤小學、鍾家村小學;武漢三中、鍾家村中學
㈡ 浦城是在福建哪個市
浦城在福建南平市。
浦城縣為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北緯 27°32』─28°19』,東經118°11』─118°50』。面積3374.7平方千米。除石陂鎮通行閩北方言浦城話,其餘通行吳方言。
浦城地處仙霞嶺南側。年降水量1780毫米,年均氣溫17.4℃。水系有南浦溪為幹流的大小河流57條。北部漁梁嶺和西部的鑄嶺頭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
礦藏有硫鐵、鋁、鉛鋅、銅、鎢、高嶺土、螢石。205國道縱貫縣境南北、浦武公路橫穿中部,為小浦公路終點。名勝古跡有宋大口窯遺址、南宋真德秀故居、夢筆山、漢陽城遺址等。
(2)浦城漢陽城遺址公園擴展閱讀
浦城縣地理環境:
閩北重鎮浦城,位於福建省最北端,踞八閩上游,界閩浙贛三省。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江西省的廣豐區,福建省的松溪縣、建陽區、武夷山市毗鄰。境內面積3383.02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
武夷山脈和仙霞嶺在縣北際會,沿縣境迂迴詰屈延伸,形成四面環山,崗巒羅列,從北向南傾斜,略向南開口的盆地。千米以上的山峰290座,雄峙縣東北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群峰之冠。溪山環合。水分別流注閩浙贛三省: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
浦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為福建省多雨地帶之一。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3.5小時。礦藏種類多。鈾礦、硫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一,鉛鋅礦、螢石礦品位高,瓷土資源豐富,濠村有黑色花崗岩大型石料礦床。
㈢ 江山浦城屬於哪個省
江山市位於浙江省;浦城縣位於福建省。
江山市
簡介
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福建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296個村(居)。2006年末,戶籍人口4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6萬人。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
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中國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
浦城縣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北部漁梁嶺和西部的鑄嶺頭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水系有南浦溪為幹流的大小河流57條。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地理
浦城縣地處閩浙贛三省七縣(市)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是福建省僅有的兩個地處三省結合部的縣之一。全縣轄10鎮9鄉,288個村,總人口40.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5萬人。二是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結構。全縣疆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面積為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2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年產糧食2.6億公斤以上,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1115萬立方米,毛竹58萬畝。
經濟
2007年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0.05億元,增長11.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0.62、8.58、10.85億元,分別增長4.7%、15.7%、1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38億元,增長40.1%。財政總收入1.58億元,增長16.7%,其中地方級收入9610萬元,增長19.2%,首次實現收支平衡,當年消赤105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億元,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2515萬美元,增長8.4%;外貿出口總額3714萬美元,增長1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7元,增長9.12%;農民人均純收入4046元,增長7.9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4%。年末戶籍人口41.01萬人。
工業: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9.7億元,增長18.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9.01%。生物化工、林產加工、綠色食品、輕工輕紡四大優勢產業完成產值11.91億元,增長29.6%。規模工業企業從39家發展到50家,產值佔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的66%;45家民營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產值占規模產值的80.3%;經濟綜合效益指數繼續位居南平市首位。福建浦城工業園區列入省級工業園,並經國家發改委審定認可,目前,入駐企業25家,總投資4.5億元,產值2億余元,安置用工2000多人,創建穩定和諧工業園區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總投資1億元的正大浦潭工業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基本建成。
農業: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5億元,增長6.4%。糧食播種面積5.08萬公頃,總產21.73萬噸,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發展經作1.5萬公頃,其中烤煙收購6.75萬擔,產量、質量、效益、稅收創歷史新高。投資1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20家,其中24家規模龍頭企業實現產值4.95億元,增長45.9%,農民從產業化中人均增收780元。改造中低產田、標准農田713萬公頃,修復水毀水利工程139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成為全省典型,新增轉移6465人,實現人均務工收入1107元,增長9.6%。
項目開發:全縣落實各類項目202項,當年投資規模10.12億元,完成投資7.82億元,增長7.57%,其中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40項,500~1000萬元項目47項。「兩個比重」明顯提升,分別達71%、77.69%。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正式動工;年「百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完成155公里,通鄉公路全面硬化;農村水利「523」完成投資1700萬元,建成56個村級供水工程,2.94萬人喝上安全飲用水;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完成6698平方米。
改革創新:實施縣直單位掛點扶持75個村,幫扶資金470多萬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並通過省上驗收,實行林權證抵押貸款5400餘萬元。農村信用聯社改革完成增資擴股1820萬元。新完成縣印刷廠、林化總廠等國有企業和電力股份制改革,縣屬建築企業改制正式啟動。全面實行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工資國庫統一發放和年均10萬元的縣級轉移支付補助。整合組建了南浦、河濱兩個街道。完成新批外資項目10個,發展外貿出口企業21家;山海協作引進縣外資金6.60億元,增長51.8%。
社會事業:實施省、市科技項目8項,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和開發新產品41項。新組建「福建省浦城職業技術學校」,仙陽中學成為全市農村第二所三級達標校,高考本科上線率居南平市第四。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5%和97%。縣林業局森林公安分局獲「全國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先進單位」。
人民生活:新增城鎮就業204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76人,企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73萬、1.58萬、2.8萬人;享受城鎮低保3077人、農村低保萬人。全面實施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扶政策,並增設對55~59周歲女性的獎扶;實施農村低保家庭學生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1535人。「造福工程」搬遷300人。年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完成。縣公安交警大隊獲「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先進單位」稱號。
旅遊
城區東隅仙樓山(越王山),閩越王余善曾築烽火台於山巔,設行宮於山麓,清代設南浦書院,有煉丹井、卓觀亭等景,今辟為仙樓公園,建革命烈士紀念碑。東郊有石排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西北郊夢筆山傳為南朝文學家江淹「夢筆生花」處。水北街黃碧有宋瓷大口窯址。城關龍潭門有元代為紀念真德秀而改建的西山真夫子祠。仙陽有西漢漢陽城遺址。西山(西山源)有真德秀所建西山精舍及睦亭(衍義亭)遺址。漁梁山曾列入「天下十大名山」。浮蓋山高寒仙雅、奇秀清幽,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仙壇、龍洞、大池之勝。小武當山有仰獅峰、玉帶泉諸景。古樓坑口為1932年浦西區蘇維埃政府駐地,尚存紅軍標語牆。游覽地還有南浦溪大橋、西門公園等。
九石渡景區:九石渡景區在水北街鎮境內,景區內丹山怪岩、碧溪清流,構成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那歷經滄桑的寺庵、古瓷窯遺址喚起人們對悠悠歲月的思緒。歷代均有名人到此游覽,並留下詩文,給予景區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景區,一為金斗山景區,上有金斗觀、仙人洞等11個景點。金斗山因奉祀玄武帝君,故金斗山也稱小武當山。; 二為一段長約6公里,可與武夷九曲媲美的溪流--九石溪水路景區,從金斗山下的觀前村開始到茅洲村,乘坐旅遊船游水路可觀賞卧牛飲水、九石渡、老鼠岩等17個景點以及兩岸丹霞地貌奇峰怪石。你將鈴聽到船工尾尾道來的各種美麗傳說。 當你泛舟在幽靜的溪水上,可欣賞到兩岸的的碧水丹崖,喬松翠竹, 更能感受到一派濃郁的田園風光。 遠望岸上隨風飄盪農家作物,及偶爾見到農夫在地里悠閑勞動的場景,你將會深刻感受到何為人間世外桃源。
在景區附近還有古埠觀前、南宋愛國大詩人謝翱的故居(觀前村至今還保留著一塊明萬曆元年(1573)的《皋羽謝先生祠記》石碑)、東路岩庵水簾洞、明代的雲峰寺、唐代的輪藏寺、江南道教地小武當山諸勝,有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水北大口窯窯址, 更有建村二千多年的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觀前和堪稱江南一絕的沿河吊角樓。歷史上南宋文學家江淹(「夢筆生花」和「江郎才盡」這兩個成語就源於江淹),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徐霞客都在此駐足並留下了贊美這里山水的詩文。江淹貶滴浦城當縣令時,飽覽了觀前村附近九石山的秀麗風光,第一個以"碧水丹山"贊美這段山水,寫下了<赤虹賦>,其中寫道:「東南嶠,爰有九石之山,乃紅壁十里,青萼百仞,苔滑臨水,石險帶溪……」。觀前村對面的金斗山更是載在<徐霞客游記>中。徐霞客在1628年乘舟游覽了觀前,他在《游金斗山小記》中寫道:「石磴修整,喬松艷草,幽襲人裾……四山環拱,重流帶之,風煙欲瞑,步步惜別也。」
九石渡景區附近的水北街鎮還盛產茅洲瓜子。游覽之餘可在當地購買浦城特產桂花茶(又稱木樨茶),茅洲瓜子等。
匡山風景區景:匡山,位於浦城縣富嶺鎮境內,距城3到5公里,東界浙江龍泉,距龍浦公路7公里左右,因山形"四周奮起,而中短下,形似匡廬"而匡山主峰又名匡山斗,海拔1349.9米。另千米以上高峰還有數座,猶如眾星拱月,遙相呼應o匡山以葛藤嶺為脈源,周遭約50公里,走向東北一西南。山勢巍峨挺拔,雄偉險峻。-山中植被層次豐富,種類繁多,終年鬱郁蔥蔥 匡山一重要自然景點是香壇觀日。香壇為匡山最高處一岩石,形似壇,名香壇。自古遊人在此燒香祈願,或居高遠跳,俯攬眾山及閩浙兩省邊境景物,晨起觀日出與海上觀日出,異曲同工 匡山另一重要景點是匡山山脈西南端的岩頂山,海拔800餘.米,山頂空曠,面積約1000平方米,形似紗帽,亦名紗帽山。山道峭如雲梯,有石級千餘,還有古井、寨門、一渡關、二渡關、養馬槽、跑馬道等遺跡匡山自然景色清幽秀麗,人文景觀亦具特色。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龍泉人章溢幫助元將石抹宜孫鎮壓農民起義軍後,不帶峰蔽谷,章溢乃在山上建"看松庵飛並循山的高下、曲折,構築囚亭,稱為煙雲萬頃亭、蒼雪亭、坐看雲起亭、環中亭。章溢與劉基、宋漉為同鄉摯友,他隱居匡山時,他們都到此造訪,並分別寫了《苦齋記》、《匡山看松庵記》。他和劉基、宋漉、葉琛在幫助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明王朝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史稱"浙南四先生",屬明朝的開國元勛之列o此後,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尋幽探古,避世修身,留下不少詩篇章溢當年所建的庵、亭、齋因歷經滄桑,現多已毀。目前,只留下看松璀,亦在清代改為天師廟,供奉江西龍虎山張、李、葉三位天師,至今香火不斷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匡山將與其山腳下的高坊水庫組合成山水風光旅遊區,向世人重新展示其秀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浮蓋山:浮蓋山又名蓋仙山,位於浦城縣盤亭鄉柳墩村東面,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46米。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踞在閩浙贛三省邊境。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游山中諸景,並在山中大雲寺寫下了<游浮蓋山記>,盛贊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戀環列,此真獨勝」。
浮蓋山屬花崗岩地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托以鬱郁蔥蔥的蒼翠松柏,四季不凋的淙淙澗泉,大自然偉力在閩浙贛三省邊境造就了這片奇秀的山川。
浮蓋山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峰碧獅峰梅攏在"6米,山麓已有30公里的環山公路,可通大小車輛。 浮蓋山山體由古老的花崗岩構成。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各種自然力的作用,山岩崩裂斷塌,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托以鬱郁蔥蔥的蒼松翠竹,冬夏不捆的蹤棕澗泉,太自然在閩浙邊境造就了這一片秀麗的山川。明朝末年,我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作八閩之游的第一站便是此山。他被浮蓋山的奇麗景色所吸引,在山中流連數日,在《徐霞客游記》中留下了優美的文字。
浮蓋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奇峰與怪石。遊客在山下十餘里外,遠遠就能望見石人峰酷似一位危冠高坐的仙翁在守護著三省邊境;那酷肖犁頭與犁伴的犁尖峰直插雲天;而指節畢現的仙掌峰則彷彿向遊人指點迷津:主峰碧獅峰近頂處的塊壘巨岩恰似一頭雄獅蹲伏,似乎猛然一撲便可躍上峰頂;還有那巨岩天然累疊而成的棋盤石儼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而遊人卻可沿著岩石縫隙轉彎抹角地攀上峰頂……。隨著坡迴路轉,這些岩峰由於視角的變化,在遊人眼底又呈現不同的形象,令人嘆贊不迭。特別在山坡茂密的松竹叢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巨石,大者高一二十米,小的三五米不等,有的像伏牛卧虎,有的如球如璧,有的則如鍾如鼓……·,真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岩,擠擠挨挨,層層迭迭,互相支撐,又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岩洞,它雖沒有石灰岩溶洞那般深幽,然而遊人側身其中卻無需燈火,而又能充分體驗"洞游"的情趣。唯有徐霞客當年在寺僧引路下燃薪人游的石龍洞,乃是在鍾鼓岩附近的一條深邃的岩隙,遊人須從僅容一人出人的洞口懸身而下,洞內下端可容三五人,但向上愈窄,三五十米之上,僅容一人側身立足,因洞身狹長且兩壁岩石粗疏猶似龍鱗,洞頂又有一脈清泉細細而下,故古人號之曰"石龍洞",這是浮蓋山唯一一處"暗無天日"的奇洞。
浮蓋山上,有一座據傳始建於唐代而至今香火旺盛的梵宇——大雲禪寺。這座古剎是佛教寧濟宗的寺院,據說當年日本空海法師渡海人閩、北上中原曾經過這里。這座古剎雖歷經千百年滄桑,基本上還持原有規模,除禮佛進香外,歷來是文人墨客、官宦遊人玩賞浮蓋山風光的停靠站o當年徐霞客來游,便在寺中下榻三日。 在浮蓋山麓靠近閩浙兩省交界處,還有一座歷史上著務的關隘——楓嶺關。此關地控閩浙贛三省,在公路開通之前,千百年來一直是三省人民相互往來的唯一通道。如今它的原有作用雖已結束,整個關隘僅關門尚存。但遊人到此,駐足關前,腳下是兩米多寬的石板古道,跳望兩省的村落田園、重重山巒,今古興亡、逝者如斯的懷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浮蓋山的地理位置也很優越,它與我國東南半壁的重要風景區都有公路相通?真可謂"四通人達"。由此北去直通浙江省的新安江千島湖,距離約200公里:西北沿205國道線公路到安徽黃山約250公里;西向公路可直迭江西省-三清山、龍虎山等道教名山(距離分別約150公里和200公里):西南向公路可通武夷山,距離約130公里;由此向東驅車去福建閩東太姥山風景區大約300公里,東北向有公路直達浙江省著名的青資、寶劍之都龍泉市,距離只有140公里。游興未盡的客人由此盡可自由選擇,再奔前程。
浦城均溪丹霞地貌風景區:在盤亭鄉西北部與江西省廣豐縣緊鄰的秀里一劉回一均溪一帶,有一片發育較好的丹霞地貌。
從盤亭鄉駕車西行6公里到秀里村便見清幽幽的盤亭溪兩岸聳立著的都是高高低低的紅色山丘從秀里村沿著村簡易公路折向西南行2公里許忽見路右邊一座火紅的岩峰拔地而起當地人稱之為"朝天燭"在它腳下有一片高寬各10餘米的半圓形平整岩壁當地人稱之為"半邊月"在"半邊月"對面路左邊的岩丘半腰有一條深深的岩縫岩縫西端有一洞深不可測稱之為"棠峰洞"。再前行1公里許到半源村只見路右邊有7座峻峭的紅色山岩緊緊依挨稱之為"七岩峰"。再前行到南塢村村旁有兩株參天古松校干合抱彷彿在歡迎遠客光臨。與南塢村相對的路左邊又是一座峻峭的岩峰松竹茂盛當地人稱之為"龍岩"龍岩一側崖壁上有一洞洞中有一條黑色石柱稱為"歸洞龍"洞內有石刻"龍岩"二字洞中甘泉冬夏不捆。車到劉田村外只見村後一座岩峰頂部兀然獨立著一塊巨石其狀如雞稱為"上山雞"與"上山雞"相對在"龍岩"南端有一對高20~30米的尖細岩石恰似一對巨大的羊角因此被稱為"羊角石"而龍岩則成為羊身,連成。
特產
浦城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素稱「閩北糧倉」),福建邊境貿易重點縣,省林業重點縣,李柰、蓮子、綠茶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美人紅」米著名),油菜籽、煙葉、甘蔗、花生、芝麻、油桐籽、烏柏籽、松脂,棕片、板栗、香菇、筍干、生漆,柑橘、梨、柿、批杷,兔毛,葯材厚朴、澤瀉,特產薏米。浦城還是全國四大香料基地之一。
㈣ 中國有兩浦城vs蒲城有誰知道
浦城是福建省,屬南平地區。蒲城是陝西省屬渭南地區。
㈤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有多少公里
四川廣安,鄰水。距離福建省南平市。大約1500km左右。
㈥ 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到浙江省衢州市達塢要經過哪些地方
從福建省南平來市浦城源縣出發到達浙江省衢州市達塢要經過的地方浦城縣——里塘村——十八里——九龍庵——殿基村——番薯鋪——仙陽鎮——真德秀故居——漢陽城遺址——排柵——金樟——官路鄉——姚宅——廿八都鎮——上涼亭(東坑口)——黃井坑——達塢
㈦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過年習俗 有的人速度 我給15財富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位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 福建南平浦城縣交通地圖
,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縣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縣境地勢由東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從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餘座,其中位於東北部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地面積412.3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1.53%。縣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崗岩組成了低山丘陵,經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許多寬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屬 浦城縣電子地圖
[2]閩西北低山谷盆紅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兩山余脈交接於境北低山丘陵,漁梁嶺為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分水嶺。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衢江、信江三江源頭。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東北部山地為浙江省錢塘江等集流區;西北的盤亭溪、古樓溪流入江西信江。全縣水域面積15.5萬畝,占總面積3.05%。全縣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水電理論蘊藏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流全境,全長189.2公里,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時,年均氣溫17.4℃。 據2000年10月前數據,全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全縣疆域面積為3383.02平方公里,為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減去外縣插花面積,加上在外縣的插花地和飛地面積),與建陽市並列為全省第三大縣。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邊界線勘定任務,據新勘界,縣行政區域邊界線全長455.55公里。其中省際界線240.95公里,省內縣際界線214.6公里。 一、福 浦城縣
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浦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評為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縣,至今已有1811年,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4個狀元、172個進士。縣境內山水秀麗,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歷史名人江淹、陸游、朱熹、徐霞客、林則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佳作。 二、三省七縣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 三、 浦城縣交通地圖
[3]「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全國、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四是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四、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浦城話。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其中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這是現可考的最早提掛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須說明的是,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於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戰國時(公元前256-前221年)典籍《山海經·南山經》(作者多人、佚名)提到「南山之首曰昔隹 山,其首招搖之山多桂」。「南山」泛指南方之山,這是最早提到桂花產地的文字。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中提到:「江南出枏、梓、姜、桂……」(中華書局版本第3253頁),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產桂的文字。西漢元帝(公元前49-前34年)前後,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木陶 桂十株」。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幸活」。這是記載移種桂花的最早文字。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餘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事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餘善兵敗被滅。於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於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其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餘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赤頁 石。赤頁 峰兮若虹,黛樹兮如畫……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此疑吟浦城九石渡之景勝。「桂之枝兮刺天」贊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到浦城桂樹之盛。2003年,浙江大學植物學教授餘明堅來浦城考察桂花時就指出: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江淹在《雜詞·愛遠山》中雲:「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在《青苔賦》中雲:「假青條兮總翠,借黃花兮舒金」。都是吟桂花之佳句。郭沫若詩《廣寒宮》中就用「香枝」借代桂枝。江淹名詩《遷陽亭》中雲:「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桂枝空命折,煙氣坐自驚」。是江淹在遷陽(今仙陽)重鎮觸景生情之句。江淹這些詩賦出自距今1530年前,是至今最早的浦城桂花詩賦。可見當時浦城桂花樹種植之多,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起始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 唐貞元元年(785年)前後,閩南莆田人林披的兒子林藻、林蘊進京趕考,途經浦城縣折桂嶺(又稱五顯嶺,古代閩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嶺南步高亭牆壁上,林藻作詩《折桂嶺》言志。詩中雲:「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結果兄弟先後中舉,史稱「郡人舉進士自藻始」。貞元中,林藻累官殿中侍御史。林披子9人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浦城九牧村名也由此來。傳說折桂嶺有一片桂花林,九牧成為出人才的福地,是桂樹兆祥。此後,晚唐詩人、林藻的同鄉莆田人黃滔亦慕名來游浦城,留下《送君南浦賦》的千古絕唱,收入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賦中雲:「郊天路口,愁攀夾渡之柳條;采蕨山前,忍看解維之桂楫」。桂樹木質細密,堅硬柔韌,自古浦城人用之做船楫、扁擔,可見當時桂樹之普遍。此後,黃滔於唐乾寧(894-896年)中進士,他作《寓題》詩雲:「損生莫若攀丹桂」。民間傳說在浦城折桂很神。 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捐修祖祠資福寺(距烏陰橋3公里),作《題資福寺》詩雲:「文昌耿耿星常現,桂籍巍巍世不空」。自豪浦城章氏世代及第(出狀元2人,進士20餘人),「桂籍」指其科舉門第,也可視為出桂之祖籍。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古詩講究用典,「靈鰲」是實指章衡前六世祖章仔鈞墳前的鰲頭山(在浦城蓮塘鎮余樂村)。「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是丹桂之鄉所作的感慨。這首詩是歷史上最高端人物吟及浦城丹桂了。另外,宋仁宗的這句詩中所謂的丹桂,並非詩人濫用「丹」字修飾桂花,不可能把銀桂、金桂說成丹桂。這里出現的丹桂應真實指現在概念的丹桂。這是記載丹桂品種的較早文字。南宋時浙江天台人陳景沂著《全芳備祖》(1256年)上下集,記花果草木,「多有他書不載,可資考證」,是一部花木記載較全的書,他輯錄《爾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樹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紅者謂之丹桂;黃花者能子。叢生岩嶺間」。其間「丹桂」的文字比宋仁宗賜狀元詩晚出200年。南宋錢塘人吳自牧著《夢梁錄》和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記載: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後,曾在德壽宮賞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見木樨忽變紅色,異香,而把接本獻上,高宗雅愛之。桂花研究界的多位專家都認為這可能是丹桂出現的最早記載。但是,宋高宗(趙構)南遷建都於公元1127年,也比宋仁宗(趙禎)賜狀元詩晚出70年。 從歷史記載來看,桂花花色因芽變產生,銀桂出現較早,金桂出現較晚,而丹桂出現最晚。因此從品種的演化規律來看,金桂品種群比銀桂品種群進化,而丹桂品種群最進化。根據古代詩文對桂花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為銀桂類,唐詩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桂花色描述為白色。宋朝出現很多關於黃色桂花的描述,如楊萬里詩:「西風半夜散麩金」;范成大詩:「金粟枝頭一夜開」;鄧志宏詩:「連雲老桂入新黃」等,說明北宋桂花以黃色金桂為主,且被世人喜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年)的詠桂詞《鷓鴣天》雲:「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看來,似乎桂花只有輕黃,沒有深紅。確實,丹桂的描述在南宋才有,而且品種少而珍貴。而北宋(公元960-1125年)中期宋仁宗就詩寫丹桂,因此這時的丹桂確屬罕見。 浦城有著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自然條件。據近幾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顯示:「桂花適生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於24℃的冷涼濕潤氣候;另在入冬後,還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對休眠期,以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康民編著《中國桂花集成》第九頁)。浦城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桂花秋季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沒有這種現象,北面的杭州氣候與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和進化的良好條件,有可能較早出現丹桂品種。 浦城種植桂花的資料照理在古代的縣志中應有所記載。據現有文獻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時期有圖經,最遲自宋有縣志,但均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時間最早的縣志即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在其卷十一《土產·花品》和《土產·木品》兩處均記載產桂,惜古志精煉,未記其詳。其後清順治、乾隆兩部縣志物產卷均記產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縣志》物產卷有較詳的記載:「木樨,邑有白、黃、紅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風俗卷又記:「除夕換門神春聯,蒸歲糕,釀紅酒。」歲糕蒸熟後都要撒上一層紅木樨(花),紅酒釀造時,也添加紅木樨,均為增紅添香,徵兆喜慶吉祥。這些做法世代相傳,惜志書簡略未記。浦城自古還有一特有風俗是外地絕無僅有,而在浦城則是家喻戶曉,無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來訪的遠客、稀客、貴客,主人都要敬獻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製封藏的紅木樨糖(開水氽過白糖浸漬的丹桂花)沖下開水,杯中綻開艷麗如丹的花瓣,散發出沁人心腑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報總編祝文善、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沈世豪都為此有專文發表問世,但外地專家編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類,記載的桂花茶僅是茶葉加桂花的製品。確實,就浦城相鄰縣市也沒有製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獻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城裡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綠樹姿,金秋飄香,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錦作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浦城縣城東仙樓山,古稱越山,是城區之枕山(浦城舊街道呈美女軀干形,仙樓山是頭上方的枕頭),山中有一景稱西靈沼,是呈曲池狀沼沚,在仙樓山西麓,址今存。舊時,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隸書刻「西靈沼」3個字,字義或許是取《楚辭·劉向〈九嘆〉》中「朝西靈於九濱」即召西方之神;或許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總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樹,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縣南浦書院主講陳焯作《越山紀勝》,其中詩《西靈沼》雲:「沼西靈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鷲嶺來,桂子飄然落。」前任浦城署縣、時任南平通守譚垣過浦城,作和詩有句:「獨占叢桂陰,天香自開落」。後又有詩人鄭潭作和詩雲:「丹桂生秋風,其華亦灼灼」。孫霖作和詩雲:「靈石有天葩」等綿綿不斷。雖時遷物佚,仍可想像當時古桂之巨大,甚稱浦城一絕。 民國31年(1942年)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的桂花樹遭到毀壞。接著國民黨軍敗退,幾十萬軍隊駐扎浦城。一些無軍紀的傷兵,砍伐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其中一些桂樹遭殃。解放後最近十幾年,因各地城市大規模建設,競相以丹桂樹綠化城市。 所,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睞,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國家大型建築也有意購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10餘家園林苗圃,專門爭相購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樹,粗略估計被運出者不下兩千棵。這一方面,說明浦城丹桂確實名揚國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桂花、特別是丹桂仍然在國內占優勢地位,現有桂樹不下15萬棵,丹桂培育規模超過2萬畝,數以千計的古桂花樹仍在境內茂盛生長。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單株直徑最大的,除前不久被賣掉的富嶺鎮里源村一棵直徑為1.4米的丹桂王外,現當數富嶺鎮靖坑村一棵,胸圍3.8米,直徑1.2米,同地另一株胸圍3.1米的次之。其樹齡待測定。 浦城縣領導班子對浦城桂樹保護發展高度重視。1989年7月21日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列桂花為浦城縣花。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1月11日,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批准並正命名。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已為國家所認可,浦城丹桂保護和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浦城的丹桂
按照 浦城縣衛星地圖
[4]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匯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戶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戶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凈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佔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據縣統計局統計,2005年年末全縣總戶數11萬6225戶,總人口41萬0109人,其中男性21萬4121人,女性19萬5988人,18歲以下8萬4322人,18—35歲11萬0656人,35—60歲16萬1797人,60歲以上5萬3334人
建安元年(196)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之濱築城曰浦城 屬會稽郡 永安三年(260) 改吳興縣 屬建安郡 隋代 並縣 並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 復置成縣 改名唐興縣 武後天授二年(691) 改縣名 改武寧縣 神龍元年(705) 改縣名 復名唐興縣 天寶元年(742) 改縣名 定名浦城 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 歷屬建寧府、建安道 1932年 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 歷屬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置縣必設治所,治所即地方長官辦公官署,俗稱衙門。浦城治所開始設在何處?後又有何變遷?該記此事的早 浦城縣縣長 陳國發
期浦城縣志已經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縣志是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該志書卷首《縣治圖》中表明,衙門在光祿街東即今天縣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該志卷二《縣治》記載:「浦城縣始置於漢建安中,名漢興。至唐天寶元年改為浦城。歷代以來,治所不移。」如此看來,自建縣以來,縣治所一直設在今天縣政府大院位置,歷代末變。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新修浦城縣志·城池》中,以小號字注的形式,對浦城縣城地址不變提出疑問說:「今距縣五里東鄉後陽(今萬安鄉村頭村後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雲即浦城縣地,城基及縣治教場遺址猶存,非數百年間迭有遷徙歟?」這只不過是先人傳說和推測,尚有待於文獻和考古的新發現來證實。該志《古跡》卷中又記:「三國吳吳興館:在縣治北隅皇華山麓,吳永安(258—264年)中改縣為吳興建。」因皇華山在現縣城浦城一中校園內,這就說明,最遲在三國吳永安時(可能更早),縣城包括縣治所,已在現在位置。 對 浦城縣農業
於上述明朝和清朝兩部縣志中對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說法。我認為在沒有其他文獻多證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下,寧可相信相對較早的縣志即明朝萬曆志說法,「歷代以來,治所不變」,置縣以來,治所就在現縣政府大院位置。因為較早縣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時間,而且那時可能見到早期的浦城縣志。 歷史上浦城治所選址主要根據地理、陰陽。據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說:「昔人相陰陽,觀流泉,建署於此。」民間傳說主要有三:一是面對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對南浦溪南面一座圓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風水之地。東面橫山崗猢猻井泉流源源不絕而來;治所前又可塑見南浦溪水東來,不見其去;南浦溪有龍(一說形如龍,溪有龍潭),遇回龍山(治所對面偏東向山頭);回頭所向位置。三是首腦部位。按明萬曆志記載浦城縣城街道12條,主要街道構成如人仰卧形狀,世稱美女形。仙樓山是枕頭,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愛民路)如頸,鐵治街(今皇華山南路)和小路邊街(皇華山中路)如兩手,大市街如胸,從大市街分前街(今勝利路)和後街(民主路)如兩腿。兩腿叉間有清水井,每月水變黃一次。明萬曆志稱:「浦治處山川形勝,厚下安宅,息事寧人。」縣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寧人」的意思。縣治所位於首後的腦部,當時有特別重要意義,所以歷代不敢移動。 舊志 浦城縣煙草公司
稱縣治所建築「規模閎闊,堂宇崇深,蓋其由來久矣」。年代久遠,也在原地屢圯屢修,自南宋以來,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紹興元年(1131年)全毀於戰火,紹興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統十四年部分毀於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災後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廳毀後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頭門失火重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 民國30年4月15日10時日軍飛機投彈炸毀大堂。1952年改東廳建土木結構西式平房即今縣政府大院門內東側信訪局等一座,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為解放後縣政府第一座辦公樓,縣政府內設機關全部在此辦公。1956年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兩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協辦公樓。同時建土木結構大會室一座。1965年在大門內西側辦公室平房一座,磚木結構,佔地近300平方米。同時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樓),三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農辦等辦公樓。1971年4月中共浦城縣委設在縣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縣政府大門,1981年在新建縣委辦公大樓,四層混泥土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因院辦大會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會議室一座,鋼筋簡易結構,可容納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築初具規模。
2 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城鎮登記失業率3.37%,人口自然增長率6.3‰,年末戶籍人口41.46萬人。 2009全縣生產總值54.93億元,增長13.6%。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增長4.93%;地方級財政收入2.10億元,增長4.9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91億元,增長19.2%;農林牧漁業產值25.64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32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資3605萬美元,增長5.0%;外貿出口6750萬美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6107元,實際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3.52%。年末金融各項存款余額52.39億元,增長20.28%;貸款余額26.95億元,增長19.99%。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減排15.5%,化學需氧量減排26%。
工業經濟
全年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19.41%。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96家,實現產值23.61億元,增長29.0%;生物化工、輕工輕紡、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完成產值21.46億元,增長28.8%。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總規編制和102公頃土地徵用;浦城工業園區二期A區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入園企業32家,其中19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5.78億元,上交稅收2260萬元;浦潭正大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建成試產。依法實施國有集體企業退城進園、土地收儲、職工改制同步展開的「三合一」改革,財政投入2728萬元,整體打包贖回1.56億元債權;投入1236萬元完成縣閩北制葯廠、織布廠、燃料公司改革。
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1.57億元,增長6.4%。糧食、煙葉、竹木、畜禽、菌菜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其中糧食總產21.92萬噸,收購煙葉10.06萬擔。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成功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3家,實現產值9.68億元,增長44%。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選聘農村「六大員」2893人。啟動實施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
項目開發
全年共開發項目223項,其中工業項目172項,完成投資11.56億元。山海協作項目實際到資10.97億元,增長33.54%。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89.03千米路基全面成型,順接工程全面完成;省道302線浦城段47千米拓寬改造工程投入4000萬元,路基成型18千米;龍浦高速公路獲省上批准立項,完成「工可」評審。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入5292萬元,硬化路面143千米,建設農村五級客運站4個、客運候車亭104個,新開通27個行政村客運班線。總投資3.7億元的220千伏丹桂輸變電工程和九秋、九牧2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2億元。
城市建設
㈧ 漢朝的漢陽城失蹤了嗎
關於這樣的問題,最後看一下當地的資料,或者是漢陽城的歷史資料才能夠知道
㈨ 南平甫城有什麼著名景點
浦城縣境內旅遊資源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名勝古跡有宋大口回窯遺址、南宋真答德秀故居、夢筆山、漢陽城遺址、仙樓山、夢筆山、九石渡、石陂鎮連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觀前、鎮安橋等。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18]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㈩ 浦城怎麼樣,浦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浦城有很多好玩的來地方源啊,例如:
峰奇石怪——浮蓋山風景區
生態樸拙——匡山風景區
碧水丹山——九石渡風景區
浦城縣境內旅遊資源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名勝古跡有宋大口窯遺址、南宋真德秀故居、夢筆山、漢陽城遺址、仙樓山、夢筆山、九石渡、石陂鎮連墩村男木乃伊、古埠觀前、鎮安橋等。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青銅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千萬不能錯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