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大地灣遺址
① 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發現於哪年最早發掘於哪年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縣城45公里。
秦安大地灣遺址,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大地灣遺址,總分布范圍達110萬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僅發掘了其總面積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其實際內容之豐富可想而知。
難怪,一位20多年來一直參與大地灣發掘和研究的專家郎樹德感嘆:「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才只是打開了它的大門。」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1982年10月,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什麼畫
1982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晚期房址F411地面上發現的繪畫,是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築繪畫作品,在考古學、人類學及美術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大地灣地畫
大地灣地畫畫面表現圖案昆蟲方框重要價值繪畫作品向上彎曲祖先崇拜
③ 大地彎遺止文化距今多少年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大地灣文化遺存的相對時代約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為距今約5000-4800年間的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期。
④ 天水秦安大地灣,這個人類文明起源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文明肇啟,大地之光。今天,文旅妹帶大家解開人類文明起源之謎,一覽「八千年歷史看甘肅」的珍貴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是八千年原始先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創文明的歷史見證。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是一出規模較大的原始社會新時期時代古文化遺存。
自1978年發掘以來,大地灣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更是創造了國內十大之「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最早的漢字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築、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最早的繪畫、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對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從大地灣發展過程來看,從採摘野生植物,到將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連續再生產的人工栽培作物;從捕殺動物,到將某些易於馴服且繁殖較快的動物馴化為家畜,大地灣的先民們首先解決了吃的問題;從低矮潮濕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宮殿式建築,住的問題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從室內沒有爐子到有爐子,從爐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們對火的性能也逐漸掌握。人口從最初的幾十人增長到上千人,社會制度從母系轉向父系社會,領導者不僅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應用簡單的科學辦法制定和管理標准量具。從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大地灣的吃、住、社會體制,管理體系是經過長期摸索而發展起來的,它應當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可是為什麼當它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大地灣3000多年創造的輝煌而在短短的時間就得以殆盡。
第一種猜想是瘟疫。在遠古的時候已經有瘟疫,那時的人們對瘟疫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當瘟疫暴發後不得已就遷走了。從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們在離開它之前,並沒有把糧食、禮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帶走,反到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災難讓它失掉原有功能和價值,人們才不得不棄它而去。
第二種猜想是火災。可能和當時對火的敬畏有關,或者是對火的信仰有關,因為燒過火以後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廢棄了。由於滄桑巨變最後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五千年。
第三種猜想就是民族侵入。專家認為游牧民族侵入進來,破壞了原來的農業,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等等發生了變化,使得大地灣的重要性逐漸衰落。
從8000年前到5000年的歷史滄桑巨變中,大地灣有過蹣跚的步履,有過茁壯成長的身影,有過史詩般的輝煌,正當它振翅翱翔飛向文明的彼岸時卻轉瞬間隕落了,在這漫長的3000多年時間里,大地灣的先民們不畏艱辛、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猶如鳳凰涅磐般驚天地泣鬼神。雖然大地灣最終是緣何而消失的,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文旅妹認為隨著大地灣考古的進一步發掘,這一謎題終究會被解開的。
⑤ 大地灣文化的文化簡介
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大地灣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遺址,比廣為人們所知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都要早。
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這次發掘工作由蘭州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間有來自美國的考古學者參與工作。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通過細致研究,第1—3文化層形成於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
的農業四個經濟發
展階段。專家們認為,人類自距今6萬年就進入到大地灣地區,成功度過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並延續下來,使用先進細石器技術的狩獵採集人群可能隨末次盛冰期的來臨向南遷徙到這一地區,在大地灣地區開始了原始的粟作農業,並大約於仰韶晚期發展成成熟的粟作農業。
從天水秦安縣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獲悉,《秦安大地灣遺址保護規劃》搶救性保護維修項目已啟動,預計該項目需要資金約3045萬元。
據介紹,該項目共有五個子項目,分別是大地灣史前遺址博物館建設;F901(大地灣著名的宮殿建築遺址)遺址保護大廳外觀改造;周圍散水及護坡加固維修;原始村落復原和遺址展示區。
根據方案,史前博物館將建在遺址保護范圍外圍清水河南岸古河道與緩山坡交叉處,佔地面
積約26680平方米。大地灣F901保護大廳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因地質及工程施工質量等方面的原因,大廳牆體出現多處裂縫,此次需進行外觀改造和加固維修。原始村落復原區位於遺址博物館區東南方,總佔地面積約6公頃。在外觀上形成原始村落氣勢,內設制陶區、狩獵區、農耕區等。遺址展示區展示的內容主要有:遺址博物館區展示: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葫蘆河流域仰韶文化系列展等。
⑥ 大地灣遺址的年代分布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著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通過細致研究,第1—3文化層形成於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專家們認為,人類自距今6萬年就進入到大地灣地區,成功度過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並延續下來,使用先進細石器技術的狩獵採集人群可能隨末次盛冰期的來臨向南遷徙到這一地區,在大地灣地區開始了原始的粟作農業,並大約於仰韶晚期發展成成熟的粟作農業。 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大地灣文化遺存的相對時代約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這批最早開發隴原的先民創造發明了我國最早的彩陶,同時種植生產了我國第一批糧食品種——黍。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這里揭露出可稱為「隴原第一村」的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本期出土了一批絢麗奪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藝術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魚紋盆,將造型、雕塑、彩繪藝術和諧地揉合在一起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彩陶藝術達到鼎盛階段,生動活潑的線條、變化無窮的圖案、造型與彩繪的完美結合無不體現出原始藝術大師的精湛技藝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此時的聚落由於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劇增。迅速擴展到整個遺址,山坡中軸線分布著數座大型的原始會堂式建築,周圍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其中以「F901」為代表的大型建築420平方米,居住面為料疆和砂石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即有主室和側室,又有後室和門前附屬建築,其保存之好、規模之大、結構之復雜、工藝之精湛均為中國史前建築所僅見。大地灣仰韶晚期聚落已成為當時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同一時期絕無僅有的聚落。本期還發現了白灰地面上繪制的神秘古樸的我國最早的地畫。
第五期為距今約5000-4800年間的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期。
⑦ 大地灣文化遺址在什麼地方
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區102公里。大地灣遺址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後即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台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
大地灣遺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圓形為主,直徑在2—3米之間,室內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現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積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為主,出現了規模宏偉,形制復雜的殿堂式房屋。如編號為 F901的大房子遺址,距今6000多年,總面積達420平方米,由主室、東西側室、後室、門前附屬建築四部分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輕骨料製成的混凝土,硬度相當於100號水泥。F411號房子地面還繪有一幅非常生動的地畫,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大地灣的制陶業也相當發達。如發掘出的一件大型圓底龜紋彩陶盆,口徑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圓底,口沿下有魚紋繞周,形象逼真,花紋流暢,為同類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頭瓶,通高32厘米,口徑4.5厘米,人頭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齊的劉海,微鼓的鼻翼,尖圓的下頷,面呈鴨蛋形,雙耳有穿孔,口目鏤空,顯得生趣盎然。瓶身以優美的弧線為輪廓,由弧線三角形和柳葉紋組成流暢的圖案,造型優美,動人心弦。在寬頻紋環底型號陶體內壁已發現有十多種獨特的彩色符號,距今7000年,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新資料。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還有我國最早的農業標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發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為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大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羊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⑧ 據最新考古研究,大地灣文化距今大概有多少年
從時間跨度上說,大地灣遺址距今6.5萬年至4800年,一個長達六萬年的新舊石器時代銜接的史前文明遺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最新的考古科研的資料顯示,大地灣遺址有人類的歷史年代更震撼人心,據蘭州大學張東菊博士說,最新的考古顯示,大地灣遺址最早的年代是距今8萬多年;從文化類型看,早於全國已知任何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最早的部分被學界直接命名為大地灣類型,從老觀台文化到齊家文化,幾乎涵蓋了所有新石器時代的類型,這個也是罕見的;從遺址規模上看,大地灣遺址佔地面積約275萬平方米,發挖的面積僅點總面積的0.5%,這個規模之大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發挖的面積之小成果之豐也是獨樹一幟;從出土遺存看,數量之巨在全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挖中也是少見的。幾次科考發挖,挖掘出陶、石、骨器、房址、動物骨骼、灶址、灰坑、窖穴、墓葬、窯址、溝渠、其他遺存等共計3萬多件(粗略估算);從考古成果上看,大地灣遺址創造了十多個考古之最:至2013年,在已發掘的遺址中發現了十項「中國之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漢字最早的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築(F901)、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最早的繪畫……
⑨ 秦安大地灣遺址的介紹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⑩ 大地灣遺址的發掘歷史
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甘肅省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座落在專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屬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肅省委確定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58年,甘肅省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1978-1984年進行了連續7年的考古發掘,199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475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