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唐宋遺址
『壹』 成都遺跡考察報告
建議平時多去圖書館和博物館轉轉,不只是為了寫這篇報告而已。關注金沙遺址的人也太多,看用不用寫進去。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區,是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
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位於成都市區,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
位於成都市中心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於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
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青羊宮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青羊宮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龍興寺遺址
龍興寺遺址位於成都邛崍縣。上世紀40年代曾因一場洪水顯現「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崍龍興寺遺址,終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邛崍文管所等多方組成聯合考古隊,歷時8個月,終於完成了龍興寺遺址階段性考古發掘,還原了其歷史輪廓。
龍興寺遺址首次現身
1947年,邛崍西河洪水暴漲,河岸土層因洪流沖刷而剝落,數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現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學博物館(原華西博物館)成恩元等考古專家多次前往收集,並對出土佛像的河邊地帶進行了清理,先後在西河邊發掘和收集到碑碣、經幢、佛像等殘件170餘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龍興寺」之名頻頻出現,研究者便稱之為「龍興寺造像」。由於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沖刷,沒有地層,龍興寺的具體位置無法確定,給學術研究留下了一個遺憾。
史載,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中宗時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興寺、觀一所,寓意大唐中興。公元707年,武則天死,中宗正式即位,為避中宗之諱,天下中興寺、觀均更名龍興寺、觀。因「級別」較高,故各地龍興寺均是當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場所,內中也多藏有奇珍。
遺址地點得到確認
龍興寺石刻造像出土地點原為一片農田,幾十年歲月流逝,如今這里已逐漸被住宅和廠區包圍。2000年,尋找確認邛崍龍興寺准確位置的課題再次提上工作日程。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邛崍市文管所對傳說中的造像出土地點及其周圍進行了考古調查。一場間隔50餘年的發現之旅再次啟動。在邛崍市老西河與西環線之間,考古人員發現有房屋基址多處,始建於唐代的磚塔基址一處。十分重要的是,發現了塔基底部填土中出土的石刻經版殘片上有填金,還使用有官制琉璃構件,這是當年級別很高的寺院才能使用的遺物。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房屋、墓葬、水井、塔等多種遺跡現象被發現,專家確認,該地點應是曾經出土大量唐代石刻造像的龍興寺遺址。
緊靠遺址即龍興寺邊上,發現一面積400餘平方米(已發現部分)的宋代民居建築。這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格局保存最為完好的大型古民居。其天井、水井、排水溝等清晰可見,從其規模和緊鄰龍興寺的位置分析,屋主應是權貴之人。
進一步發掘驚喜不斷
為了弄清邛崍龍興寺遺址各不同位置遺存性質及保存狀況,龍興寺遺址考古隊於2005年9月17日進駐發掘現場,開始了大規模的文物勘探工作。龍興寺的發掘從一開始便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張雪芳說:「驚喜天天都有!太多珍貴的文物遺存了!」發掘之初,修建環抱遺址圍牆時,發現一個大型佛像坑,出土30多件大型佛像。這些佛像雕刻技藝相當成熟精美,「任何一件拿出來單獨陳列,都絕對可以和代表唐代最精美造像的龍門石窟相媲美。很明確,它們來自盛唐時期。」更重要的是,細觀造像,考古人員發現它們屬於密教,「當時我們就很希望,出現更多密教的文物,這樣就可以彌補唐代後期川西密宗的發展資料至今不足的遺憾。」果不其然,隨著發掘工作的層層深入,令大家驚嘆的遺跡競相出土了。
密教是最早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其形態最接近印度本土。在傳入中國的幾千年時間里,與中國南北宋時期的玄學思想結合,逐步漢化,演變為延續至今的中國化佛教「顯教」。密教最興盛時期即在唐代,當時的興盛區域又在四川。
磚塔遺跡——飛出過金雞的「大佛院」
在位於遺址東南部,一個小土包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是磚塔!」經發掘,磚塔建築以條石為基,塔體為夯土實心,外砌包磚,基礎外有紅砂石砌散水。磚塔略呈方形,殘高1.8米,四邊長不均等,其中東邊11.29米、南邊13.25米、西邊12.3米、北邊11.64米。磚砌步梯門道在磚塔西北面,使塔基略呈「凸」字形。從地層情況看,磚塔的始建年代不應早於唐代晚期,大部分塔體應為北宋以後重建。在使用過程中,磚塔曾多次出現垮塌,各不同時期維修痕跡十分清晰,由於塔心填土最晚填土層中出土較多南宋瓷器殘片,遺址第三層(南宋時期堆積)疊壓在殘塔上,因此,推測塔的廢棄年代不晚於南宋。按照常規,寺廟磚塔下都應建有地宮,以做收藏珍貴物品之用。但至目前,考古人員沒能從這片塔磚遺跡下發現地宮的痕跡。專家稱,當地老百姓中一直流傳,明清朝之後,此地名為「大佛院」,「大佛院」下有一大洞,其中曾飛出過金雞。這一謎底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解答。
羅漢殿遺跡——高級別寺院的佐證
羅漢殿位於磚塔西側約120米,坐東南向西北,長27.75米、寬22.85米、應為北宋至南宋時期使用的建築。這是國內迄今發現的年代較早的始建於北宋的羅漢殿遺址。這里出土的一尊唐代天王像上,有很清晰的座前銘文:「大中九年三月三日弟子×× 敬造××」。專家說:「大中九年就是855年,這證實了一個歷史疑問,即在唐武宗於會昌年間(公元841—845年)席捲全國的滅佛運動的風波中,當時除大州各留一所佛寺以外,其餘佛寺悉盡拆毀。從邛崍西河邊出土的這些有紀年的遺物中得知,擁有這些造像的這座寺院在會昌年間及其前後仍然有造像刻經活動,證明其為一處級別較高的寺院,不在會昌拆毀之列,在唐武宗毀佛事件中沒有受到多少影響。邛崍龍興寺並沒有被波及遭受毀滅,足可以說明當年的龍興寺與官方的關系密切,地位也尤其重要。」專家說,邛崍當年稱「邛州」,是當時唐朝的軍事重鎮,西南地區的門戶,龍興寺正是這一重要地域最大的宗教寺廟。
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
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龍興寺遺址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就唐宋時期寺廟遺址發掘而言,龍興寺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發掘為研究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和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目前,出土的總重數以噸計的珍貴文物正在逐一整理中,運用國際最新三維成像技術對遺址進行數字化保存的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據了解,關於這一遺址考古發現的專家論證會即將在北京召開,有結果後就將開展保護工作。
此文來源:
http://ke..com/view/1157083.html?tp=8_01
=======================================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
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商業街,是成都博物院管理的正縣級事業單位。船棺遺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船棺遺址博物館建設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下已開始規劃。
船棺遺址是古蜀國開明蜀王或王族家屬墓地,在此陸續出土了17具千年上等楨楠木的船棺、獨木棺,其體積和數量堪稱全國之最;墓坑上的「前朝後寢」古代宗廟陵寢制度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出土的數百件精美漆器將成都作為我國著名漆器生產中心的歷史提前了三四百年。
===================================
推薦閱讀書籍
《成都考古發現(2005)》
『貳』 成都必去的十大景點推薦
九寨溝,黃龍溪,西嶺雪山,寬窄巷子,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人民公園,畢棚溝,牛背山,達瓦更扎,
『叄』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肆』 成都的歷史文化
成都歷史文化
從四川省博物館陳
列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看見最早成都人的生活足跡: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紡錘、骨針等和鑽法、灼法及龜甲,足以推測蜀
人的祖先可能於3700多年
前在成都這塊肥美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勞動生活。
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成都在中國西南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歷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為「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五代後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伍』 成都又現街坊遺址是哪個朝代的
前店後坊、街道縱橫、排水溝高低起伏……近日,在春熙路旁成都又現街坊遺址,城守街一處建築工地的地面「揭開」後,星羅棋布的城市建築「浮出」地面,這些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的街坊,不難讓人聯想到唐宋時期,春熙路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景象。
1.45米寬道路保存完好
城市巷戰發揮作用
遺址中,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道路,磚塊豎立鋪設呈現出W形狀,堅固耐用,至今難見斷紋。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江濤介紹,這段道路修建於南宋早中期,寬只有1.45米,目前揭露的長度有49米左右。在現在的人看來,一個城市的商業區,這么窄的路有些不合常理,但對於現場考古人員來說,這些道路寬度在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
江濤說,文獻中記載,元蒙大軍攻入成都後,當地老百姓奮起反抗,家家戶戶將桌子、椅子扔到了街道上,阻塞了城市交通道路,展開了一場巷戰。而要將1.45米寬的道路阻斷,顯然是比較輕松的。不過,這些狹窄的街道也與當時的規劃有關系,以及春熙路在當時或許已經寸土寸金,用地還是比較緊張的。
排水溝串聯春熙路
與江南館街街坊遺址連成一片
發掘區內,排水溝隨處可見,這些排水設施從晚唐五代開始修建,反反復復修了4次。沿著這些排水溝的脈絡,兩百多米外的江南館遺址顯然近在咫尺,根據這些排水設施的性質,考古人員推測,這里和江南館街坊遺址性質相仿,與旁邊一醫院當年挖掘的排水溝一起,能夠連成一片。
這里同樣屬於當年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傳說中唐玄宗夢中買酒的地方。考古專家介紹,唐末名將高駢建羅城之後,成都的城市中心開始從天府廣場一帶發展到了春熙路一帶,這里發掘的遺址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為了解春熙路片區城市的布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這些基礎設施縱橫交錯,屬於富春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復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築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前店後坊、街道縱橫、排水溝高低起伏……近日,在春熙路旁,城守街一處建築工地的地面「揭開」後,星羅棋布的城市建築「浮出」地面,這些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的街坊,不難讓人聯想到唐宋時期,春熙路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景象。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了唐明皇開元年間至唐穆宗長慶年間「劍南道地方土貢為宮廷御用美酒」。《舊記》載:唐明皇時,著名道士葉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
街邊商鋪鱗次櫛比排水溝縱貫西東
群光廣場旁的城守街,兩邊是高樓林立,一處工地被圍了起來,裡面大大小小的探方已經被清理出來。從上個月開始,這里就開始進行緊張的考古發掘,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鑒定,這里主要是街坊遺址,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在考古發掘之前,建築工地的施工人員就在施工過程中,已經對部分遺址造成了破壞,所幸及時的發掘,讓這些城市脈絡漸漸清晰。
進入考古工地,6間房址的遺址清晰暴露在地面上,這種12平米左右的房屋,採用前店後坊的功能分區,不難讓人想像,臨街一側商人叫賣吆喝,後面工人緊張加工商品。泥土中,夾雜著一些當時人們生活器具,其中以碗為主,還有一些瓶、香爐、盞等,以及一些錢幣。不過,這些都是琉璃廠等本地窯廠燒制的。
1.45米寬道路保存完好城市巷戰發揮作用
遺址中,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道路,磚塊豎立鋪設呈現出W形狀,堅固耐用,至今難見斷紋。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江濤介紹,這段道路修建於南宋早中期,寬只有1.45米,目前揭露的長度有49米左右。在現在的人看來,一個城市的商業區,這么窄的路有些不合常理,但對於現場考古人員來說,這些道路寬度在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
江濤說,文獻中記載,元蒙大軍攻入成都後,當地老百姓奮起反抗,家家戶戶將桌子、椅子扔到了街道上,阻塞了城市交通道路,展開了一場巷戰。而要將1.45米寬的道路阻斷,顯然是比較輕松的。不過,這些狹窄的街道也與當時的規劃有關系,以及春熙路在當時或許已經寸土寸金,用地還是比較緊張的。
排水溝串聯春熙路與江南館街街坊遺址連成一片
發掘區內,排水溝隨處可見,這些排水設施從晚唐五代開始修建,反反復復修了4次。沿著這些排水溝的脈絡,兩百多米外的江南館遺址顯然近在咫尺,根據這些排水設施的性質,考古人員推測,這里和江南館街坊遺址性質相仿,與旁邊一醫院當年挖掘的排水溝一起,能夠連成一片。
這里同樣屬於當年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傳說中唐玄宗夢中買酒的地方。考古專家介紹,唐末名將高駢建羅城之後,成都的城市中心開始從天府廣場一帶發展到了春熙路一帶,這里發掘的遺址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為了解春熙路片區城市的布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這些基礎設施縱橫交錯,屬於富春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復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築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內容來中華網
『陸』 成都春熙路現唐宋街坊遺址了嗎
繼發現江南館街遺址之後,近日在成都春熙路的一工地上又現一處唐宋街坊遺址。有專家推測,該遺址可能是唐代的酒肆富春坊,唐玄宗曾在夢中在此地買酒。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前成都市的古代遺跡處理問題曾有類似案例,經過合理改造,地產開發可與遺跡保護並舉。
或為「唐玄宗的夢中買酒地」
據考古發掘領隊江滔所稱,該遺址有排水溝3條、道路3條、房屋遺跡2個。排水溝有乾渠和支渠兩種,修築於唐末五代,宋末元初時廢棄,應屬於當時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在排水溝旁邊,有保存完好的磚鋪道路,道路兩側旁則是房屋。在遺址內,還發現了豐富的瓷器,有本地的琉璃廠窯、磁峰窯,還有外地的景德鎮窯、定窯等。
此地距之前發現的江南館街遺址僅約200米,兩個遺址的道路幾乎相同。有專家根據地理位置及歷史文獻推測,此處可能屬於唐代的酒肆——富春坊。據《舊記》載,唐玄宗曾做夢,夢見自己受道士葉法善所引,至成都富春坊買酒喝。
據江滔介紹,從發現的唐宋街坊遺址,可以看出唐宋時期的成都有科學的城市規劃及管理水平,反映唐宋時期成都的社會狀況,對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區具有重大意義。
鬧市區古跡將會開發保護並舉
有網友認為,該遺跡的發掘,將該地塊的開發商置於兩難境地。有網友甚至對該地的處置問題表示擔憂,認為遺跡的保護或開發,仍是未知。隨後,北青報記者聯系該地塊的開發商,暫未收到答復。
據悉,在此前,成都古代遺跡的「開發與保護」已有類似案例,經過合理改造,地產開發可與遺跡保護並舉。
2007年,成都發掘了江南館街遺址,目前位於IFS商業的古跡廣場。經成都市政府與香港九龍倉集團協商,保留下來了約1200平方米的遺址。在遺址上方,加上了玻璃地板,市民可從玻璃處參觀遺址。
2013年,在成都體育中心籃球場的建設工地,考古人員發掘了明代蜀王府遺址。目前,成都市計劃在保持體育中心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對建築外觀風貌進行改造,新建39畝的地下博物館。
『柒』 蜀都府衙 在哪
可能在天府廣場
參考
http://news.cd.soufun.com/2004-10-09/329405.htm
[提要]昨日記者獲悉,在天府廣場東端發現了一個寬在百米以上的唐宋時期的建築物夯土層。據考古專家分析,如此大規模的建築遺址很可能是唐宋時期的衙府遺址。如果推斷最終成立,將為天府廣場從唐代開始就是成都的政治中心提
昨日記者獲悉,在天府廣場東端發現了一個寬在百米以上的唐宋時期的建築物夯土層。據考古專家分析,如此大規模的建築遺址很可能是唐宋時期的衙府遺址。如果推斷最終成立,將為天府廣場從唐代開始就是成都的政治中心提供有力實物證據!
發現 黃色夯土是唐宋建築物檯面
昨日記者在天府廣場看到,市考古隊對「地宮」的文物勘探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近20個工人正在百米范圍內的5個巨大的探坑周圍小心翼翼地揮動鋤頭和鏟子。探坑壁上每個土層都被考古專家一一註上標記,唐宋時期土層為黃色夯土,相當堅硬,這與其他時期松軟的黑色炭灰泥土完全不同,而且5個探坑的情況都一樣!這是否蘊藏著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專家馬繼賢說,該唐宋時期土層是經過了人工夯築的建築物檯面,5個探坑都一樣,就證明這個建築物十分龐大,而唐宋時期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物不是聚會場所,就是官府衙門,它處於天府廣場,是衙府遺址的可能性最大!
考證 天府廣場唐宋就是政治中心?
文史專家袁庭棟說,天府廣場一帶從隋唐開始就是成都的政治中心的說法被許多史學家認可。可現在一直沒有實物來印證這一事實,一來唐宋時期沒有地圖,二來唐宋時期的史料對天府廣場一帶的記載很少。如果證實此次考古發現的建築台就是唐宋衙府遺址這將對成都考古有重要價值。據悉,目前考古工作者正在對該土層進行細致分析與勘探,希望找到如築洞等與衙府遺址相關的考古發現。
益州本來是漢武帝設置的刺史監察區。東漢演化為行政區。
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http://ke..com/view/4201.html?wtp=tt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設置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捌』 成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網路-武侯祠
網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網路-永陵
網路-望江樓
網路-文殊院
『玖』 成都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
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台」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2、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3、芙蓉古鎮
芙蓉古鎮位於成都平原,距成都市區5公里,緊靠成都市區繞城高速公路,芙蓉古鎮是溫江依託成都發展的第一門戶,又是成都面向川西擴張的第一站。
經過河堤整治、屋面造型、城牆圍砌等共3期的主體工程實施,一條寬12米、長1200米的仿古一條街終於橫空出世,一個嶄新的川西「芙蓉古鎮」崛起在蓉城近郊,成為成都市民閑暇時近郊遊玩的好去處。
4、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康熙三十六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綉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5、望江樓
望江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內,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起來的。望江樓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望江樓,又名崇麗閣,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屹立於錦江畔,高39米,共4 層,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下面兩層四方飛檐,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閣基有石欄圍護。朱柱碧瓦,寶頂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