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山古文化遺址
❶ 山東的古代文化遺址.古建築或革命紀念館
山東省會濟南,因泉水多,有泉城之稱。山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蓬萊仙閣、東岳泰山、孔子家鄉曲阜。
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戰國時為歷下城,自晉以來歷為州、府、郡治所。市區有風景優美的大明湖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泉水串流於小巷、民居之間,構成獨特的泉城風貌。文物古跡有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孝堂山漢代郭氏石祠,隋代四門塔,唐代龍虎塔、九頂塔、靈岩寺,宋代塑像、千佛山、黃石崖等名勝古跡。
青島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明代中葉為防止倭寇侵襲,設浮山防禦千戶所。鴉片戰爭後,設總鎮衙門。1897年後,曾被德、日、美列強先後佔領。現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歐式、日式建築。
曲阜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南。春秋戰國時為魯國都城,秦置魯縣,隋改曲阜。有孔子故里,孔府、孔廟、孔林和魯國故城遺址。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為齊國城邑。宋熙寧年間建土城,明清為東昌府治。城中央的光岳樓和城內的山陝會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北宋時建的13級鐵塔,還有運河小碼頭、傅氏祠堂、范築先紀念館等文物古跡。
臨淄位於山東省中部。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後更名為臨淄。西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都城,西晉以後,為州、郡、縣治。齊國故城、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古遺址、古墓葬。
鄒城位於山東省南部。是孟子故鄉。秦代始置騶縣,北齊天保年間遷今址,唐代改「騶」為「鄒」。孟廟及孟府和鐵山、崗山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古建築重興塔、傳統街道亞聖廟街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孟子林、葛山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
全省共有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已被撤銷的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青島嶗山、膠東半島海濱、博山、青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泰安、濟寧、青州、淄博、蓬萊、濰坊、臨沂、臨清、莒縣、煙台、惠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名勝。海拔1545米,相對高度1391米,在周圍平原丘陵的襯托下,格外雄偉,有「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稱號,也是歷代封建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泰山不僅有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厚重璀璨的歷史文化,泰山上下有20餘處古建築群、以及歷代帝王與文人留下的1400多石刻。泰山是天然的山嶽公園,又是中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在泰山極頂的四個方向,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四大景觀。
曲阜 孔廟 孔林 孔府(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過世一年後由魯哀公建立。孔林本名「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延續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宗族墓地與人造林園。孔府也稱「聖府」,緊鄰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私人庄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貴族府第。
AAAA級景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依據多項指標綜合評定)
濟南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池內立著「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書法家王鍾霖墨跡。位於濟南市內,東鄰泉城廣場,北接五龍潭公園。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由濟南眾泉泉水匯流而成,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描述這里的濟南美色。
靈岩寺旅遊區
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
青島嶗山風景區
嶗山是道教名山,在黃海海岸拔海而立,風景變幻無窮。海拔約1133米,是中國海岸在線唯一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稱號。
煙台 蓬萊閣景區
素有「人間仙境」的美譽,是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
南山公園 位於煙台市內。
成山頭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端,又名「天盡頭」。距離韓國94海浬。
劉公島風景名勝區
威海衛——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創始地。
淄博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樵嶺前溶洞 開元溶洞
聊齋園
蒲松齡的故居,寫作聊齋志異的地方。
蒙山
海拔1156米,是山東的第二高峰。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相當高,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譽。
❷ 山東有哪些著名山、水風景區或者古文化遺址
山東泰山風景名勝區—— 中國五嶽之首、山東濟南趵突泉—— 濟南七版十二名泉之首權、山東青島嶗山風景區—— 海上第一仙山、山東曲阜明故城三孔旅遊區—— 孔廟 孔府 孔林、山東威海劉公島—— 海上桃源、山東青島海底世界、山東蓬萊閣景區—— 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等等,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❸ 浙江有什麼文化遺址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內器時代遺址,位於容浙江省餘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
其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3)查山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❹ 山東有哪些古遺址
趵突泉
孔府、孔廟、孔林
水泊梁山
王羲之故居
泰山
蓬萊閣
太白樓
台兒庄古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市,蘇祿王墓,明
肥城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東漢
濟南市歷城區,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濟寧市,崇覺寺鐵塔,北宋
濟寧市,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東漢
歷城縣,四門塔,東魏
聊城市,光岳樓,明
聊城市,聊城山陝會館,清
棲霞縣,牟氏庄園,清至民國
青州市,駝山石窟,北周至唐
曲阜,孔林,東周
曲阜,曲阜孔廟及孔府,金至清
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周至漢
泰安市,岱廟,宋至清
泰安市,馮玉祥墓,1953年
滕縣,薛城遺址,東周
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888-1895年
濰坊市,十笏園,明至清
掖縣、平度縣,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
益都縣,臨淄齊國故城,周
章丘縣,城子崖遺址,新石器時代
淄博市,田齊王陵,戰國
鄒縣,孟廟及孟府,明至清
鄒縣,鐵山、崗山摩崖石刻,北周
❺ 溫州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1.白石遺址
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2.大坪遺址
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3.下湖墩遺址
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4.山前山遺址
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5.牛頭頸遺址
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鶴嶼山遺址
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7.獅子崗遺址
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8.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❻ 古文化遺址的古文化遺址分類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溝河交匯處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疊壓於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呈正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西、南兩面城址因河水沖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現為河灘田,東、北兩面現存部分城牆(似為後世在原牆址上補築),基厚12米,頂寬1.5—2米,夯層厚14—18厘米。夯土中夾雜大量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陶片及漢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內外存有大量秦漢時期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及唐宋時瓷片。筒瓦一般長41厘米,直徑14.5—16厘米不等。現存瓦當多飾有雙雲紋、單雲紋、葵花紋,有的燒前刻有「長樂未央」或「大禾美帛」銘文。城址內已發現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兩口曾先後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戰國和漢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廢後填充入內的漢瓦當、瓦片等;另一口廢棄後被一西漢墓所覆。從城址遺存實物推斷,古城應建於戰國時秦統轄時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武古城位於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涇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臨涇河,東、西兩面有深溝,南為人工開辟的斬斷面。城址有內外城,內城呈「呂」字形,為夯土築就。內城東、西牆長皆1200米,北牆長1000米,南牆長950米。現存牆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層8—10厘米,夯跡圓形。城南牆外有人工城壕遺跡。城內有數條暗渠引入城外泉水,為豎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戰國提梁銅壺、漢代銅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飾、弩機等。城址東南發現有銅礦石、銅渣。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密須古城位於靈台縣百里鄉達溪河岸二、三級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遺址東一公里處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據考證,這里是商代密須國都城,周文王伐滅密須後又為密國首府。城址內及附近曾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西周等不少遺物。 涇陽古城位於崆峒區安國鄉油坊庄村的頡河北岸100米的二級台地上。遺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址內地表存有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箭鏃等遺物。在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於齊」,應是以地名封君;《括地誌》記:「烏氏縣,周之故地,後入於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領21個縣,涇陽、朝那等排在「烏氏」之前,有學者認為排列順序系以置縣先後為準的,所以涇陽應是戰國時代秦所置縣。現定為西漢置縣遺址。 阿陽古城位於靜寧縣城川鄉靳寺新村南300米處,面積2萬平方米。文化層1.5米,暴露遺跡有灰層和雜物堆積層;遺物有紅粗夾砂陶片,屬齊家文化,有粗、細繩紋板瓦、筒瓦、瓦當及灰陶器物殘片,常有漢半兩和五銖錢幣出土。城址下為齊家文化遺址,周圍亦分布有紅山咀馬坡、黨家坪、新村等5處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沖塌,北面存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70米的牆址。築城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現定為西漢所置縣。 水洛古城位於今庄浪縣城所在地,地處北、南水洛河交匯處。秦、漢時設水洛亭。東晉時已名水洛城,義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歷經唐宋元明清,漸成一地重鎮。 ? 庄浪古城位於庄浪縣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漢時在這里設受渠亭,唐稱結公城。蒙古太宗時在此設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圍一里一百七十步」,時有東、南、北三門。南門名鎮遠,北門名拱極。明代成化五年(1469),擴至周長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於南門建城樓,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後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築瓮城,改南門偏向東,名朝陽,北門名迎恩,各修二層城樓。現舊城垣尚有殘跡,附近有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 蔣家坪古城位於涇川縣城關鎮蔣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北面為山坡地,東、西兩面為深溝,南臨涇河,與對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遺址北窄南寬,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築有5個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稱「將台」。現存夯土層及殘存遺跡顯示,東、西兩面原有城牆,南面距「將台」1000米處亦有1000米長東西走向的城牆,與南、北城牆相連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時涇州刺使乙弗貴主持築就。至唐初,因薛舉反唐失敗後,人稱「薛舉城」,頗為後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北依山嶺,南臨涇水,西靠小路河。遺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寬約500米,東西長1500米。殘牆厚6米,夯土層為9—11米,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漢時的陶片。遺址內磚頭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宋代物,間有子母磚。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經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字樣,「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號,「四年」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遺址內曾出土數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時「熙寧」和徽宗時「崇寧」銅幣。古城始建於西漢,後經北魏陰■,至唐時為潘原縣城。 通邊古城位於庄浪縣東北部六盤山腳下的古雞頭道要沖,現為通邊鄉政府駐地。城堡遺址南北寬400米,東西長600米,舊有東、西、北三門,形如虎耳,俗稱「虎耳城」。遺址內瓦礫層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殘片。初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慶歷八年(1048)稱通邊寨。金皇統二年(1142)設通邊縣。元初並入隴干縣。明清時為大集鎮,商貿興盛。民國時設通邊鎮。 胡谷堡位於崆峒區安國鄉土橋村北頡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東西長429米,寬319米,牆基厚21米,夯土層為10—12厘米。現存殘牆高15米。原有東、南、西三門。遺址內散見瓦片、瓷片多為宋代遺物。唐貞元七年(791)築,名胡谷堡,後改名安國鎮。 石門堡位於庄浪縣朱店鎮與萬泉鄉交界處石門口東南小灣村西側山巔。《水經注》:水洛水「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此地「山石如門,其路斬截」,故名。清乾隆《靜寧州志》記為「石門高山堡」。古堡築於1087年,為水洛城所轄二堡之一。遺址呈橢圓形,東牆殘留30米,內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殘高8米。遺址內有齊家文化灰層灰坑。 趙墩大墩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趙墩鄉一個長300餘米的山樑上。計有4座,其中一座為通脊形,高4米,直徑18米,夯層厚6厘米,有漢代豎繩紋灰陶罐殘片;另外兩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處烽台系由靜寧縣威戎鎮境依次西來,東西一線排列計6座,直達六盤山。 良邑小灣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良邑鄉。殘台高5米,呈長方形,頂部南北邊長2.5米,東西邊長4.5米,底部南北邊長5米,東西邊長9米,夯層厚10厘米。遺址周圍散見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殘片以及礪石等遺物。與北部現陽咀、南部饅頭咀、東部武家堡等烽台連接。 雙疙瘩梁烽墩位於華亭縣山寨鄉北陽窪村雙疙瘩樑上,連續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徑10米,另兩座高4米,直徑6米,為宋代遺跡。 另外有漢、唐烽墩遺跡4座,一在華亭縣西華鎮藺家溝北山上,稱藺家溝烽墩;一在華亭縣縣城西華尖山;另兩座分別在華亭縣東華鎮南山十里墩和東華鎮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稱十里墩烽墩,後者稱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遺址皆有明顯的夯土層。
❼ 查文文化遺址在什麼地方
查文文化遺址,位於秘魯西部的安卡什省。在安第斯山區科迪勒山東坡,海拔3100多米,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300年,這里出現了查文文化,並成為當時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在聖山和河流的交匯之處,背靠聖山與天平齊的地方,聳立著查文雄偉的平頂神殿。這座重要的紀念物始建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公元前400年~前200年,正是它最興盛的時候。查文神殿成了偉大的宗教聖地,它的藝術風格甚至影響到安第斯中部絕大部分地區的布匹、金屬、石器和陶瓷上的圖案。16世紀,哥倫布來美洲開辟新大陸後,查文城逐漸衰落。
❽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❾ 中國境內已確認的三處古人類遺址分別在哪裡
北京周口山頂洞人,陝西西安半坡人,雲南元謀縣元謀人。
1、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2、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
3、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遺址中還出土有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9)查山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山頂洞人文化遺址是1930年發現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發掘,已挖完。山頂洞文化的底層直接堆積在「北京人」遺址的第1層上。山頂洞洞口向北,發掘時被拆除,所見向北的口是人工開鑿的。
山頂洞遺址由四部分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發現有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下窨只發現完整的動物化石。山頂洞人掌握了鑽孔磨光技術,學會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生產活動有採集、漁獵,人死後還懂得埋葬,山頂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關系。
山頂洞的洞口高4米,下寬約5米;上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傾斜,表面有厚層的石鍾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處。
❿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掘歷史
1979年7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發現城頭山遺址。
1991年10月,對城址進行第一次實測,解剖了西南城牆,將築城時間定為屈家嶺文化中期。
1992年11月,在東城牆內揭露了從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一批房基址,清理了數十座大溪文化的屈肢葬墓和瓮棺葬墓。
1993年11月,發現了壓在較晚城牆外坡下的大溪文化時期的環壕。
1994年11月,在城的西北部發現了從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墓葬區。在城的中心偏西揭露了一處包括多座陶窯、多餘取土坑道和眾多貯水坑、和泥坑以及工棚的大溪文化制陶作坊區。在南城牆下壓的大溪文化環壕開挖段落中,發現了炭化稻穀、數十種植物籽實,竹和蘆葦編織物以及木質船漿、船艄等。
1996年,初現了四次築城的地層關系,並小面積露出了壓在早期城牆之下的古稻田。
1997年,大面積揭露古稻田,同時將西南城牆探溝展寬並向東西伸展,取得了四次築城完整、准確的剖面。
1998年11月,揭露祭壇,在東城門內發現建城之前湯家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存。
1999年11月,發現了大溪文化一期早段(建城前)的稻田遺跡。
2000年11月,對城的西北部位發現大溪文化時期所築一、二期城牆的環壕。
2001年,發現大型廳堂或宗廟式建築,近百個祭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