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城區河姆渡遺址
① 濟南的名勝古跡都有那些
千佛山
著名佛教名山,位於市區東南,高21米。古稱歷山,隋代開鑿石佛後,始稱千佛山。山上有唐代古剎興國寺,寺後千佛崖上有隋代的六十餘尊佛。千佛崖下還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達三米。
千佛山上新近又增添了一處勝境棗萬佛洞,它將我國佛教之精華的敦煌、龍門、麥積山和雲岡「四大名窟」於一洞,由萬千彩塑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老親自為「萬佛洞」題名。
交通:2、31、48、K51、K56、游66、游68路可達。
門票:20元,萬佛洞15元
趵突泉
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於老城區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趵突泉在《水經注》上有記載:「泉源上涌,水涌如輪。」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躍之狀。此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涌,周邊面積50餘畝。水質優良,泡茶清香可口,泉東有望鶴亭、茶座等。
交通:5、41、49、K54、K96、游66、85、102、103、104路可達。
門票:15元
五峰山
位於長清區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
這里群山綿延,山青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古時道教十分興盛,道觀規模宏大,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字數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歷史上,宮觀殿宇幾遭戰火破壞,現堂存歷代碑碣百餘塊,尤以「崔先生像贊碑」最為珍貴,此碑書畫、刻俱佳,多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掘的德庄王墓,其規模與明十三陵墓相差無幾。近年來,長清縣投資修復了這里的大部分古跡,開辟了盤山道,增添了許多新景觀。觀內的千歲銀杏樹,系省內第二大銀杏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潺潺泉水從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級台階斜立蜂,勝似泰山天階;順盤山道登覽峰巔,猶如置身泰山捨身崖,陡峭峻險,五峰仙境盡收眼底,綠樹、黑瓦、紅牆掩映成趣,分外迷從。
交通:每周五到周日8:00解放橋乘游61路直達,往返票價10元。
門票:20元
食宿:五峰仙庄是有11座古樸典雅、且具有現代化裝飾的別墅,與五女峰古今媲美,相映生輝。
大明湖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 級別:AAAA級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頃,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大明湖湖水來源於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源充足,有"眾泉匯流"之說,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約四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並具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遊人如織。 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跡,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園每年舉辦多種游園活動,有春節文化廟會、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動和花卉盆景展覽、奇石展等。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頃,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大明湖湖水來源於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源充足,有"眾泉匯流"之說,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約四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並具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遊人如織。 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跡,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園每年舉辦多種游園活動,有春節文化廟會、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動和花卉盆景展覽、奇石展等。
濟南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級別:AAAA級
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同時也是省內首家通過IS09000、IS014000質量環境雙認證的景區,是由濟南園林建設集團與新盛事置業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的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大型近郊旅遊風景區。景區建設定位於「生態旅遊」,以「加強環境保護,提升生態質量,合理開發利用」為指導思想,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全方位建設生態文化為原則,是一個融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旅遊場所。
濟南跑馬嶺旅遊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級別:AAAA級
濟南市跑馬嶺野生動物世界在濟南南部山區,柳埠森林公園內,距濟南市約40公里。分為步行游覽觀光區、森林休閑區、食草動物區、猛獸區、綜合服務區和動物飼養繁育中心等六大區域,放養各類動物150餘種,10000餘頭(只),園內游覽路線總長約12公里,有10000多米的動物隔離網,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野趣最濃的森林野生動物王國,在亞洲也堪稱一流。
靈岩寺旅遊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 級別:AAAA級
靈岩寺旅遊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聖地,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於世,素有「游泰山不游靈岩,不成游也」之說。
九頂塔民族風情園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級別:未定級別 九頂塔民族風情園是集民族風情、名勝古跡、游樂探險和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民族文化區。該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距濟南市區26公里,佔地1000餘畝。景區由山東華洋置業集團獨家開發建設,總投資進億元。風情園的規劃設計以遵循保護文物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原則,以4A景區標准建設,以實施綠色工程提升生態環境為目的,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民族風情園由布依、朝鮮、傣、哈尼、納西(摩梭人)、蒙、苗、怒、佤、維吾爾、壯、藏等十六個民族村寨組成,薈萃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
槲樹灣旅遊風景度假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級別:未定級別 槲樹灣位於濟南南部柳埠鎮綿延的群山之中,佔地兩千餘畝。景區以青山綠水、民俗人文為主題,成為濟南近郊旅遊的又一顆明珠。槲樹灣沿承魏晉古風,以山、水、田園著稱。整個景區無絲毫現代工業文明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青石、茅草、籬笆、枯藤,對厭倦都市喧囂,追求心靈寧靜的遊客來說是休閑度假的絕佳去處。
濟南金象山滑雪場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級別:未定級別濟南金象山滑雪場由濟南金象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於2004年12月中旬正式開放。該滑雪場是濟南市首家,山東省內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一家滑雪場,為省城人們提供了一個冬季健身旅遊的嶄新空間。
② 石器時代的相關信息
西亞、北非和歐洲的新石器時代發展較早,考古研究也較深入。這里是農業最早起源的地區,以後又最早出現金屬器,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麵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里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見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 。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採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 。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准去衡量,那裡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裡最先培植玉米,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三姊妹。家畜僅有駱馬一種。
大洋洲在殖民者進入以前基本上仍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不會製造陶器,所以那裡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界線不大明顯。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制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有龍虯庄遺址、上山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③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3期:
早期
早期距今12000~7000年前,可分為前後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頭、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為代表。加工石器出現簡單的磨製,能夠製作簡單燒成溫度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現為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開始使用磨製石器。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為經過人工培育的水稻,學術界仍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區。後段是距今約9000~7000年,主要以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等磨製石器有了很大發展,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
中期
中期距今約7000~5000年,以高郵龍虯庄遺址、內蒙古赤峰紅山後、河南澠池仰韶村、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制陶技術顯著進步,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會組織向心凝聚平等的特點。
晚期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復雜度成都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③ 求助啊!!!!特色民居資料呢。。。。求助。。。
I.中國六類傳統民居簡介:
中國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後200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 5千紀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布局方式已經萌芽。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可歸納為下列六類: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二、「四水歸堂」式住宅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顆印」式住宅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四、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 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
六、干闌式住宅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④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⑤ 與仰韶文化一起並稱為四大文化是哪四大文化呀
與仰韶文化一起並稱為四大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龍山文化。
相關介紹:
1.河姆渡文化:
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房屋"的遺跡。
2.半坡文化:
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
3.龍山文化:
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
(5)歷城區河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三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
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三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⑥ 台灣同胞張先生很想了解祖國遠古人類的歷史。如果你是導游,請為他設計出一條參觀古人類遺址的路線,要求
1. 北京市: 北京周口店遺址; 北京山頂洞人遺址;
2、上海市: 從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岡身地帶南端柘林出土的石器和陶具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奉賢境內西部地區已有古人類居住生息。
3、天津市 :
4、重慶市: 長江三峽地區目20世紀50年代發現長陽人化石後,相繼又發現有建始人、巫山人、奉節人等8處古人類化石地點,這使三峽地區成為世界上人類化石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鄭紹華以及邱占祥、陳鐵梅等專家初步認定:「建始人」的生活時代距今約為195萬年至215萬年,屬於人類的早期成員,比目前發現的非洲古人類化石還要早幾十萬年。1986年10月24日又再有發現, 經測定,「巫山猿人」距今201~204萬年,屬於早更新世早期,比「元謀人」早30萬年。在距離長江三峽僅80多公里的奉節縣興隆洞里出土的奉節古人類,距今14萬年,能夠吹哨子。
5、遼寧省
6、吉林省
7、內蒙古自治區:紅山文化遺址;
8、山西省 山西省襄汾縣丁村人遺址;
9、甘肅省
10、青海省
11、廣西壯族自治區
12、廣東省:廣東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馬壩人遺址;
13、福建省
14、浙江省 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
15、江蘇省
16、江西省
17、山東省: 大汶口文化遺址;
「鳳凰嶺文化」是以沂、沭河流域發現的100餘處細石器遺存為范圍,代表了距今15000-10000年間沂蒙古人類社會階段的石器文化。它的第一處遺址就是在我區鳳凰嶺街道王黑墩村東鳳凰嶺上發掘一漢墓時發現的。 這是我市乃至全省第一個距今萬年前的史前考古文化,它填補了我省上古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空白,為研究新石器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也首次確立了沂蒙文化的早期文化,與人們熟知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同屬於一個考古類型。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8、安徽省 安徽和縣陶店鎮汪家和縣人遺址;
19、河北省: 泥河灣文化遺址;
河北唐山的爪村文化遺址距今約45000年,孟家泉人的發現,至今有約17000年,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灤縣的東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處都有發現.自50年代起,唐山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多處,今唐山市內的大城山,遷西的西寨村、遷安的安新莊三處遺址具有代表性,它說明人類文明的歷史時期當時在這里已經開始。90年代後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唐山人在這塊土地上早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灤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0、河南省
21、湖北省:湖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鍾家灣村長陽人遺址;
22、湖南省
23、雲南省 雲南元謀人遺址;
24、貴州省:貴州開陽打兒窩崖廈古人類遺址;
25、四川省
26、陝西省: 西安半坡遺址;陝西藍田人遺址;
2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9、西藏自治區 西藏蘇熱遺址;
30、黑龍江省
31、香港、澳門
香港:香港西貢古人類遺址
澳門:
32. 台灣省:台灣的左鎮人遺址
33.海南省:三亞落筆洞古人類遺址;
⑦ 古代建築有哪些
1、故宮
故宮太和殿,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築。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里,除了奇異的雕梁畫棟、獨特的設計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
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
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
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2、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
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
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
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
4、黃鶴樓
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名勝,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盪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
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
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
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綉山河也遙遙在望。
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
5、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
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太清宮俗稱下宮。「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峰下。
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
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
⑧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成就
1、仰韶文化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
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
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
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河姆渡文化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
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厘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
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5、良渚文化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⑨ 新石器時代距秦始皇像個多少年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4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距今4000年左右。
而秦始皇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距今2237年
所以兩者最小的差距也是差了將近兩千年
⑩ 中國四、五千年前是什麼樣的時代。
根據推算中國四、五千年前即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中國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正在向國家起源階段過渡。
社會形態:
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明使對土地的爭奪代替自然界威脅成為了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組織從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經過一系列諸如「服役婚」「產翁制」等過渡形式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國內代表之一:河姆渡文化遺址
經濟文化: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文化: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
(10)歷城區河姆渡遺址擴展閱讀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發展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
制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屈家嶺文化以蛋殼彩陶尤為典型 。石器磨製精緻,器型變小。良渚文化最大的特色為玉器,如玉琮,玉鉞。
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復雜度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