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山游記
A. 浙江周邊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我來回答你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我喜歡旅遊,也在青驛網發過很多攻略和游記,根據我的經歷來回答你吧:
看山水風景首選:張家界、九寨溝、華山
看大海、玩沙灘、游泳、潛水:三亞、西沙、上下川島
看古跡首選:北京、西安、南京、敦煌
看古鎮:蘇州、平遙、麗江、鳳凰、閬中、西塘、南潯、周庄
城市景點:蘇州、杭州、桂林
拜菩薩: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峨嵋山、南華寺;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南華寺六祖道場。
看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望無際
游沙漠:敦煌、月牙泉、響沙灣、沙湖、穿越巴音郭勒、輪台到且末或民豐,也可走國道到若羌;看戈壁走哈密進塔里木第一農場,進羅布泊
探險:1線:西寧-昌都-成都或至德欽;2線:安多-尼瑪-改則-革吉-噶爾
新景點:萬盛石林、武隆-荔波喀斯特世界遺產、廣西賀州,全是新景點,石林不亞於路南,十八水,姑婆山瀑布群非常壯觀,有30多個,有溫泉,景點集中,吃住行門票價格低廉.賀州離桂林也近,兩個多小時就能到.西部的百色地區,德天瀑布,樂業天坑都不錯.
如果寂寞、茫然、工作壓力大,經濟條件支持的話可約一個人直飛目的地,玩上兩天。經濟條件不支持可就近約一個人度假。
B. 燃燈拾穗什麼主意思
這句話指的是徐霞客的事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的游歷中,重遊的地方有黃山、大台山、雁盪山。徐霞客的再游雁盪,除雁盪的奇偉壯麗使他未曾忘懷外,還由於他那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所驅使。他每游均「就破壁枯樹,燃松拾穗,走筆為記。」他的兩次雁盪之游,寫了共七千字的前後《游雁盪山日記》,對雁盪諸景的奇偉壯麗,都以白描的手法作了刻畫。他冒著葬身岩壑的危險,「在刀劍隙中」攀登百崗尖,「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地窺探天聰洞。「與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或「縛木為梯開岩端」登上小龍湫背尋劍泉的艱險歷程,躍然紙上。只有象他這樣不畏登攀的人,才真正有福份盡領雁盪的風光。他的日記還給我們今天考察研究雁盪的歷史和風俗人情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
意思是說風餐露宿,邊游邊記
名人與雁盪山
朽翰墨煥名山——沈括與雁盪山
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學家、學者。一生著述甚豐,創見獨具,廣博精深。「溫州雁山,天下奇秀」,這是他被雁盪的奇峰錯立、瀑水橫飛、幽壑騰煙、謎一般景色所感觸而引發的贊美概括。沈括在觀察游覽雁盪的同時,了解了雁盪的開發歷史,他訪問了當地老人,得知雁盪山早在晉以為世所知。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宮,入山采木,才局部地逐步地為人們發現。沈括非常仔細地觀了雁盪山的特殊地貌,在《夢溪筆談雁盪山》文中對雁盪山地質、地貌作出了精闢的論斷,提水流侵蝕作用的主張。而這一科學論斷為我國地質學、地形學乃是世界地質學、地形學理論研究之先。
沈括考察雁盪山時,在龍鼻洞留下了題名。這是他繼麗水南明山高陽洞、青田石門洞題名以後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名山雁盪因為沈括而名廣中國,聞於世界。
徐霞客兩游雁盪山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的游歷中,重遊的地方有黃山、大台山、雁盪山。徐霞客的再游雁盪,除雁盪的奇偉壯麗使他未曾忘懷外,還由於他那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所驅使。他每游均「就破壁枯樹,燃松拾穗,走筆為記。」他的兩次雁盪之游,寫了共七千字的前後《游雁盪山日記》,對雁盪諸景的奇偉壯麗,都以白描的手法作了刻畫。他冒著葬身岩壑的危險,「在刀劍隙中」攀登百崗尖,「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地窺探天聰洞。「與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或「縛木為梯開岩端」登上小龍湫背尋劍泉的艱險歷程,躍然紙上。只有象他這樣不畏登攀的人,才真正有福份盡領雁盪的風光。他的日記還給我們今天考察研究雁盪的歷史和風俗人情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
張大千畫雁盪山
早在我國畫壇上久負盛譽,年輕時期與齊白石齊名,並稱「南張北齊」的鼎鼎大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於一九三七年的春天,結伴來游雁盪,繪制了兩幅雁盪山山水畫。 一九三七年三月,張大千和於非廠、謝秩柳、黃君壁、方介堪等著名國畫畫家在南京舉辦了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後,一同來到了雁盪山飽覽了奇峰異嶂、飛瀑流泉,作了一幅《大龍湫圖》和一個《西石粱瀑布圖》的底稿,此畫是回到上海後同年九月份完成,為兩筆小青綠山水,構圖嚴謹,用筆精到,色彩清麗,中景西石樑瀑布於幽谷中奔瀉而下,右側高崖蒼松一棵,近景石坡上有一老翁坐觀飛瀑,畫面清幽奇穎,氣象博大高遠,是畫家中年時期一幅巨作。題詞《點繹唇》一首及跋文近二百字,記敘游雁盪情況。
後來張大千旅居海外,到一九七九年他八十一歲時與篋中翻到題在《大龍湫》上的詞時,勾起對往日游雁盪的回憶,於是又用詞重作《大龍湫圖》。他以晚年潑墨潑彩之活作此畫,布局以大龍湫為主體,瀑布從懸崖飛流而下,構圖簡練,畫面水墨淋漓,色彩鮮明,除此詞外,亦題記游文字近二百字。
黃賓虹游山畫入神
歷代游覽雁盪山的文人畫士可謂多矣!名山的景色啟迪了他們的創作思維,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他們或寫游記,或賦詩作畫,或題字刻壁,為名山添色。現代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就是其中一位。 黃賓虹生平喜作雨霧中的山及晨昏暮色中的山。他游雁盪在初夏,正如他在游雁盪中所寫的是「清游日日雨纖纖」,「漠漠雲煙雨不收」的時候。他以為這是體驗雨霧中山時生活的良好時機,可以更好觀察山與樹木在雨中的變化,所以他曾冒雨翻過了謝公嶺去東外谷看老僧岩,結果淋得象「落湯雞」一樣回來。他卻說:「看到了雁盪的奇峰怪石,做個落湯雞有何不可。」
黃賓虹的雁盪山作品有《靈岩圖》、《仰天窩圖》、《西石樑圖》、《大龍湫圖》、《三折瀑》、 《雁盪龍湫實景》等。他作畫重視內在氣質,不追求外貌的形似。他說:「山水乃圖自然之性,非剽窈其形,不寫萬物之貌,乃傳其內涵之神。」故他的雁盪山水畫也並不是物表面的描繪,而是畫家對生活 的內心感受,通過繪畫的技巧形之於筆墨,以達「自然之性」、「內涵之神」。
潘天壽愛雁盪畫雁盪
被稱為海上名山的雁盪山,歷來是騷人墨客作為文藝創作表現的對象。在當代畫家中,能從雁盪山吸取素材而繪製成宏幅巨制的則應推當代國畫大師潘天壽。他以雁盪山為題材的作品有《小龍湫一角》、《雁盪山花》、《大龍湫圖》、《小龍瞅一截》、《靈岩澗一角》、《記寫雁盪山花》等,都是筆力雄健風格獨特的藝術珍品。他的另外一些作品雖沒有題款為雁盪的景色,但觀其山石的造型及畫面布置,可以說也是表現雁盪山的某種境界。
潘大壽曾在《聽天閣談隨筆》中雲:「山水畫家,不觀黃岳、雁山之奇變,不足以勾引畫家心靈之奇變」。他把黃山、雁山相提並論。而對雁山的流瀑則特別推重,他除了畫雁山的山水外,還常以雁山的山花野草為題材繪制巨作。
從其作品看,潘天壽特別喜愛雁山。他從雁盪山今後觀的奇變中,得到感受,吸取營養,受到啟發,開拓了繪畫的題材,進行了大膽的構思,以「強其骨」的美學觀創造了一種神奇的境界,形成了鮮明獨特的風格。
C. 南明山的有關傳說
南明山,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南環路,蓮都區城南 1.5 公里,傳為晉代葛洪修道之處。今山頂雲閣崖刻有「靈崇」兩大字,傳為葛洪所書。山上寺閣掩映於叢林,古跡隱現於丹崖,素有「廓蒼之勝」美譽。 古人有詩寫照:「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樑幽。古洞誇仙跡,虛亭豁遠眸」。 山上的雲閣崖、高陽洞和石樑的崖壁上留有晉以來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麗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跡而價值倍增。現在,整個南明山風景區已以她綽約多姿的獨特風貌亭亭玉立於甌江之畔,為浙南地區增添了一處旅遊勝地。 南明山現存摩崖題記58處,主要分布在石樑、高陽洞、雲閣崖三處:石樑現存題記20處,其中有北宋元?八年(1093年)處州太守關景暉的題刻。該題記已被磨去一半,後刻「石樑」二字。此外,還有明、清兩代有關南明山游記的碑刻六方;高陽洞有摩崖石刻15處,多為北宋時期,在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此題記是沈括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游南明山時所刻。在高陽洞口還有一則記載洪水的題刻;雲閣崖有摩崖石刻12處,其中「靈崇」二字傳為東晉葛洪所書。 南明山摩崖石刻,位於浙江省麗山市蓮都區城南1.5公里的南明山上。與城區隔甌江相望。山上寺閣掩映於叢林,古跡隱現於丹崖,素有「廓蒼之勝」美譽。此地傳為晉代葛洪修道之處。現有摩崖石刻58處,主要分列於石樑、高陽洞和雲閣崖3處。石樑長達十數丈,凌空橫懸,喻為「半雲」、「懸虹」,刻有題記20處;高陽洞有摩崖石刻15處,多為宋人遺跡。雲閣崖有石刻12處,其中「靈崇」二字,書法遒勁,相傳為東晉葛 洪所書。「南明山」三個字為北宋傑出書畫家米芾書寫的正書,字徑零點五米,筆力遒勁,飄逸灑脫。旁有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處州郡宋劉涇的贊語和題款,贊美米芾手跡「書之字奇崛,與山兩相高。山可朽壤為,此書常壁立」。據志書記載,「南明山」三個字是當時處州郡宋劉涇到漣水請米芾書寫,帶回麗水刻在南明山閣崖的。山與城之間有碧波漣漪的甌江穿流而過。隔江相望,寺閣掩映在叢林,古跡隱現於丹崖。對於這樣一個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詩曰:「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樑幽。古洞誇仙跡,虛亭豁遠眸」。1981年南明山摩崖石刻列為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樑位於南明山半山腰,走完「百廿步」石階,迎面便是著名的南明山大石樑,一條巨石橫空十餘丈,氣勢雄偉,也叫「仙橋」,與縉雲仙都的石筍有異曲同工之妙。石樑上有「半雲」、「懸虹」等摩崖石刻二十餘處。相傳是晉代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學家葛洪書寫的,是南明山摩崖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一處。刻石深約米指,字徑零點四五米,隸書,筆法古樸渾厚,摩刻在南明山雲閣崖間。《處州府志.金石篇》贊其「飄若游雲,矯若驚龍」。
雲閣崖南明山摩崖題刻米芾題上高低錯落地遍布歷朝學者、文人的題刻。測覽這些題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個隸書題字——「靈崇」。這是南明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字徑一尺四,深約半指,筆法古樸渾厚。《處州府志·金石篇》贊其「飄若游雲,矯若驚龍」。相傳是我國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學家葛洪書寫的。據說他曾經隱居麗水南明山煉丹,仁壽寺後有一口古井,葛洪煉丹時使用過這口井裡的水,故名「葛井」,井水冬暖夏涼,清澈甘冽。清處州太守陳璚還為此留下了「葛翁仙去也,何處覓丹砂。虹斷石樑瀑,鶯留山洞花」的詩句。至今,這一帶地方仍有葛洪煉丹的故事在流傳。在葛洪手跡的旁邊,有北宋紹聖年問處州郡守劉涇的書贊題刻,贊譽葛仙翁真跡「靈崇故揮掃,縹緲神飛驚」。劉涇是四川簡州人,北宋熙寧進士,他工書善畫,對金石頗有研究,並編有《成都刻石總目》。這條八百多年前的書贊考證,可以消除歷來對葛洪手跡的質疑,題刻因風雨沖刷剝蝕,後人摩平復刻,鐫刻著北宋傑出書畫家米芾書寫的「南明山」三個行書大字。字徑一尺五,筆力遒勁,飄逸灑脫。旁有劉涇的行書題款,贊美米元章手跡「書之字奇崛,與山兩相高。山可朽壤為,此書常壁立。」,米芾精於書法,用筆俊邁,索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他的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齊名,人稱「宋四家」。米芾並沒有到過麗水,據志書記載,「南明山」三個字是當時處州郡守劉涇到漣水請米芾書寫,帶回麗水鐫刻在南明山雲閣崖的。 高陽洞南明山摩崖題刻上的「靈崇」二字由一塊巨石覆蓋於山崖而形成的一個天然洞隙,長二十米,寬三米。洞壁上有許多題刻,最引入注目的是洞北壁北宋著名學者沈括的題字:「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共四行二十一個字。正書體,字徑六寸。宋神宗熙寧六年即公元—零七三年,沈括奉命察訪農田水利,行經麗水,順便游覽南明山,欣然題刻留名。高陽洞洞口的下首崖壁上還有無名氏刻寫的《高陽洞紀事》:「大宋紹興甲子丙寅歲,洪水自溪暴漲,約高八丈,人多避於樓屋,誤死者不可勝計,因紀於石,以告後來。」紀事真實記錄了公元一一四四年和一一四六年兩次洪水暴發給麗水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南南明山高陽洞摩崖題刻明山摩崖題刻主要的雲閣崖、高陽洞和石樑的崖壁上留有晉以來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跡最為著名。明人屠隆說「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題詠,丘壑生輝,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跡而價值倍增。為浙南地區的旅遊勝地。南明山最高處是「雲閣崖」,它是一塊高16米,寬66米左右的崖避,崖上建一個四角閣。在閣後方的崖避上,有葛洪題刻的「靈崇」兩字,字態「飄若游龍,矯似驚龍」。還有米芾井,名葛井,傳說是葛洪當年煉丹用的水井。南明山摩崖石刻位於麗水城南三里許的南明山。現已查明摩崖石刻有五南明山石樑摩崖題刻十八處,其中有相傳為晉代道教理論家葛洪所題的「靈崇」,北宋傑出書畫家米蒂「南明山」題字,北宋沈括的記游題名。還有南宋紹興年間,洪水災害及「處州七千子弟」應征抗日的題記,具有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在石樑下另立有明、清兩朝名人記游南明山的詩刻碑石六方。摩崖石刻以石樑、高陽洞、雲閣崖三處最多。南明山摩崖題刻南明山摩崖石刻於1963年3月11日被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雲閣崖、高陽洞、石樑及山上其他各處摩崖題刻及所在岩壁。建設控制地帶:整個南明山文物風景區。 南明山摩崖石刻不僅是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而且其中許多摩崖石刻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或富於天然之意趣,或體量巨大、氣勢恢弘,或為名家手筆,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D. 雁盪行經雲漠漠,龍丘宴坐雨蒙蒙
【原文】
沈括《夢溪筆談·雁盪山》
溫州雁盪山①,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②,未嘗有言者③。祥符中④,因造玉清宮⑤,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⑥,此時尚未有名⑦。按西域書⑧,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冊芙蓉峰龍湫⑨。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⑩,有「雁盪經行雲漠漠⑾,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⑿。此山南有芙蓉峰⒀,峰下有芙蓉驛⒁,前瞰大海,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⒂。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盪⒃,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歸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⒄。謝靈運為永嘉守⒅,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⒆,獨不言此山 ,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⒇。
【注釋 】
① 溫州:在今浙江省溫州市。雁盪山:在浙江省溫州市東北。樂清縣西部與永嘉縣東部交界處的一座綿延幾百里的大山脈 ,最高峰海拔一○五七米。
② 圖牒:圖書文件。牒,公文,文件。
③ 未嘗有言者:不曾有記載它的。嘗,曾經。有言者,是「有言之者」的省略。
④ 祥符中:祥符年間。祥符,「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趙恆)的年號之一(公元1008-1016年)。
⑤ 玉清宮:宋真宗改建昭應宮為玉清昭應宮。
⑥ 方:才,副詞。
⑦ 尚未有名:還沒有雁盪山這個名稱。
⑧ 西域書:指佛經。西域,漢代敦煌以西諸地的總稱。
⑨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聖者諾矩羅居住在中國東南方靠海的雁盪山芙蓉峰的龍湫。阿羅漢,也稱羅漢,梵語音譯,是佛家對「聖者」的尊稱。諾矩羅,唐代的一個和尚,據《樂清縣志》記載,原名羅堯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縣)人。震旦,古時印度對中國的稱呼。震指東方,旦指日出,意即東方日出之地。芙蓉峰,在雁盪山南部,峰下有芙蓉驛(在今芙蓉鎮)。龍湫,雁盪山的瀑布名,瀑布下有兩個深潭,叫做大龍湫和小龍湫。湫,深水池。
⑩ 貫休:唐代著名的和尚(公元832—913年),原名姜德隱,善詩畫,著有《禪月集》,今傳二十五卷,內無《諾矩羅贊》。全唐詩編貫休詩五十二卷,第十二卷中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兩句。
⑾ 雁盪經行雲漠漠:意思是說從雁盪山經過時看見白雲漠漠。這是形容雁盪山極高,與雲天相接。漠漠,密布的樣子。
⑿ 龍湫宴坐雨蒙蒙:意思是說,在龍湫附近靜坐觀賞風景時對著細雨蒙蒙。宴坐,閑居靜坐。雨蒙蒙,這里形容龍湫瀑布飛濺之水沫如細雨迷濛。元朝李孝光《大龍湫記》說:「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東崖址有諾矩羅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搖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之,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可作參考。…
⒀ 驛:古代傳送公文的人休息和換馬的地方。
⒁ 瞰:俯視。
⒂ 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但是(人們)還不知道雁盪、龍湫在什麼 方。
⒃ 雁盪:又名雁湖,在芙蓉峰頂。明代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雁盪山在樂清縣,山頂有一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歸時都宿此,故名。」
⒄ 名之:給它命名。名,命名,動詞。之 ,代詞,代「經行峽、宴坐峰」。
⒅ 謝靈運:南朝劉宋時代人,詩人,曾任永嘉太守。永嘉:即永嘉郡,今浙江省溫州地區。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官。
⒆ 殆:幾乎。
⒇ 蓋:連詞,承接上文,推測原因,可譯為「原來是」。
【原文】
予觀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①,上聳千尺②,穹崖巨谷③,不類他山④,皆包在諸谷中⑤。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⑥。原其理⑦,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⑧。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⑨。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⑩。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⑾。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⑿,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⒀,立土動及百尺⒁,迥然聳立⒂,亦雁盪具體而微者⒃,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⒄,則為深谷林莽所蔽⒅,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釋 】
① 峭:陡峭。拔:挺拔。險:險峻。怪:奇異。
② 上聳千尺:向上聳立約有千尺。
③ 穹崖:很高的山崖。穹,高大。巨谷:巨大的山谷。谷,兩山之間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
④ 不類他山:「不類(於)他山」的省略,不同於其它的山。類,同,相似。
⑤ 皆包在諸谷中:(雁盪山諸峰)都被包攏在各個深谷中。
⑥ 森然:形容山峰高聳林立。干霄:直插雲霄。干,冒犯,這里可譯為「插入」。
⑦ 原其理:推求其中的道理。原,推求,考究。
⑧ 巋然:高大獨立的樣子。
⑨水鑿之穴:水流沖刷(而形成)的洞穴。水鑿,指水流沖刷。
⑩適與地平:(山谷里的雁盪諸峰)恰好跟(整個山嶺的)地面一樣平。適,恰好。
⑾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以至於這些山峰的最高峰,也還低於整個山嶺頂部的地面。
⑿皆有植土龕岩:都有直立的土壁或上部突出下部凹陷的岩石。植土,指溝壑兩旁高而直立的土層。龕岩,指底部向內凹陷的岩石。
⒀成皋:舊縣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境。陝西:陝縣以西。陝,即河南陝縣,宋朝叫陝州或陝郡。大澗:夾在兩山間的大水溝。
⒁立土:直立的土壁。動及:經常達到,往往達到。
⒂迥然:差得很遠的樣子 。這里形容直立的土壁,與溝壑相比,高得非常懸殊。
⒃亦雁盪具體而微者:意思是說,「土壁的形態,也可以說是具備了雁盪山的各種形態,不過是規模較小的。」具體而微,各體(部分)都具備,但規模較小。
⒄既非挺出地上:(雁盪山)既然不是挺立在地面之上。
⒅林莽:指深山密林中的草木。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沈括《夢溪筆談》第四三三條。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視溫州,曾到雁盪山做了實地考察。他對雁盪山的地貌特點做了精心觀察,並聯系黃土高原的地形做了類比分析,正確推斷出雁盪山的成因,是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才使平原變成山嶽。這是科學的創見。
【作者簡介】
沈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學家、學者。一生著述甚豐,創見獨具,廣博精深,《夢溪筆談》就是他留給世人的一部輝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時代,二十四歲始為沭陽縣主簿,三十三歲登進士第。歷任縣令、司理參軍、知州。翰林學士、司天監、光祿寺卿、計相(財政大臣)等官職。熙寧六年間(1073)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次年四月,察訪浙東溫、台等州並游覽雁盪山。「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這是他被雁盪的奇峰錯立,瀑水橫飛,幽壑騰煙,謎一般景色所感觸而引發的對雁盪的贊美和概括。沈括在觀察游覽雁盪的同時,了解了雁盪的開發歷史。在《夢溪筆談·雁盪山》一文中,收錄了唐僧貫休的諾相羅之贊:「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雁山的「經行峽」、「宴坐峰」,都是由於貫休的詩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宮入山采木,雁盪山才逐步地為人們發現、了解。
沈括對事物的觀察,並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而是通過分析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他非常仔細地觀察了雁盪山的特殊地貌,在《夢溪筆談·雁盪山》文中,說「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漱、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並馬上聯想到「今成皋、陝西大洞中,立土動及百尺,迵然聳立,亦雁盪具體而微者,但此上彼石耳。」這一科學論斷為我國地質、地形學理論研究之先驅。這個論斷是比較科學的,在現代科學高發達的今天仍不失其光輝。在西歐的地質學界中,直至一七八八,所謂近代地質學之父的英國人郝登在他的《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侵蝕作用的主張,和沈括相比晚了六百多年,足見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
沈括的一生,一面從事政治活動,為人們做了許多有益的實際工作;一面則進行科學研究,對天文、數學、歷法、地理、生物、文學、史學、音樂。考古等各門學科,都有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歷史上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標號為#2027的小行星命名為「沈括」。他所著述的《夢溪筆談》一書為世界所推崇,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稱之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考察雁盪山時,在龍鼻洞留下了題名。這是他繼麗水南明山高陽洞。青田石門洞題名以後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名山雁盪亦因此而更煥光彩。
【雁盪山簡介】
雁盪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溫州68公里。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
雁盪山系綿延數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盪山。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稱得上是一個造型地貌博物館。雁盪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游雁盪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盪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學價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義。清人施元孚游寢雁盪山十年後提出「游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游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這與清末學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學」是一致的,也是值得總結的山水文化遺產。
【譯文】
雁盪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一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盪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一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贊》中,也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盪、龍湫到底在什麼地方。後來人們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上有一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盪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至於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一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盪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盪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盪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裡面。從外往裡看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裡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於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岩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里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一般的岩石,也都屬於這一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現在的成皋、陝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盪山的相似形,只是這里是黃土的,那裡是石質的罷了。雁盪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麼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