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岔遺址
A. 中國的著名建築物
她。可能不如有些建築悠久,神奇。。。。。。。。但是她光芒四射,在中國人的心中雄壯宏偉;國徽上有她的身影,她是中國的象徵,她就是天安門。有幾代人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長大成人。。。。。。。愛我們的祖國吧。
難道 她--- 天安門 不是最著名的嗎。
B.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哪些歷史問題
舊石器時代考古,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研究工作最為充分,並且在全國各個省區探索直立人、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及其文化遺存,填補地域與時代空白。
在北方與南方都發現了接近200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將人類在中國出現的歷史提前至接近距今200萬年。認識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已形成南北兩個技術傳統
即南方的礫石石器傳統和北方的小石片石器傳統。形成的綜合性論著有《裴文中史前學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和《裴文中科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年)、《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文物出版社,1984年),《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與《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兩部書中的舊石器時代部分,還有由吳汝康、吳新
智、張森水主編的《中國遠古人類》(科學出版社,1989年)等,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發揮著引領或是重要的作用
1.距今百萬年前後的人類文化遺存和人類起源的探索
在20世紀發現的距今100萬年前後的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主要有:陝西藍田公王嶺,河北陽原泥河灣盆地的小長梁、東谷坨、半山、岑家灣等,它們的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
其中,1964年在藍田公王嶺發現的藍田直立人,年代為距今115萬到110萬年。發現的距今近200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
主要有1965年在雲南元謀上那蚌一帶發現的元謀人的兩顆牙齒化石,經古地磁測定牙齒化石的地層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前後。
1998年以來,在安徽繁昌癩痢山人字洞發現了距今240萬~200萬年的石製品等人類文化遺存,與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的年代接近。
這些材料對在亞洲地區探索人類的起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約70萬年前以來的直立人及其文化研究
發現的約70萬年前以來的直立人文化遺存,除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外,有150多處。其中,陝西藍田陳家窩發現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年代約距今65萬年。
湖北鄖縣學堂梁子發現的兩具直立人頭骨化石、陝西洛南東河村龍牙洞發現的距今約50萬年的文化遺存等秦巴山地的重大發現
表明這里是研究中國早期人類進化的重要地區。1980年在安徽和縣龍潭洞出土的一具距今約30萬年的直立人頭蓋骨
以及1990年、1993年在南京湯山發現的距今約35萬年的直立人化石等資料,集中表明了長江下游地區也是直立人活動的重要地區。
對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1978年後又進行了包括九個課題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北京猿人遺址綜合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裴文中和張森水則系統研究了北京猿人遺址的石製品(《中國猿人石器研究》,科學出版社,1985年)。
研究表明,北京猿人洞穴中厚達40多米的文化堆積,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20萬年
3.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研究
1949年以後開始對早期智人進行重點探索。至1999年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及其文化遺存有30多處。其中,1954年發現的丁村人,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
1976-1979年發現的許家窯人化石有20件,代表10多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年齡從7歲到50歲,平均壽命為30歲。
1978年發現的大荔人頭骨,保存相當完整,年齡約30歲。1984年發現的金牛山人除有較完整的頭骨外,還有許多體骨,約距今23萬年。1992年在貴州盤縣大洞發掘出古人類牙齒化石和石製品。這時期的文化更具多樣性。
C. 地名是怎麼來的
地名一般以所在地的地理環境所命名如 山西 河北 河南 湖北 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人文歷史而定的,如雲南 太平洋 日月潭 等
欄 目 樹 形 導 航
嬰兒取名申請 | 產品取名 | 公司取名 | 商標注冊 | 綜合服務 | 商品購買 | 姓名學培訓 | 品牌設計 沒有公告
【聯系站長】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 網站首頁 | 在線取名網 | 起名申請表 | 免費算命 | 風水用品 | 風水調理 | 收費標准 | 業務申請 | 說名道姓 | 金豬寶寶起名 | 算命學堂 | 申請加盟 |
站內搜索: 文章 下載 圖片
您現在的位置: 取名,取名字,取名網,嬰兒起名,周易取名,姓名測試,中華易經在線取名網 >> 說名道姓 >> 姓名 >> 姓名與地名 >> 說名道姓正文
一些市縣地名的由來
加入時間:2007-3-25 財官姓名… 點擊:
下地名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是各民族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的「活化石」。我國一些市縣地名的得名來自各種因 素,有的地名來源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的地名與歷史和地理地貌有關,有的與神話傳說有關。了解地名的歷史形成過 程,可以幫助熟悉和記憶地名。現將一些市縣地名名稱由來簡述如下:
江西[贛]
贛州 因東有章水,西有貢水,市在二水之間,二水之名合為「贛」字,因以得名。
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此地燒御用瓷器上有「景德年制」字樣,故改名「景德鎮」。
婺源 因位於婺水之源故名。
分宜 以分處宜春縣而得名。
橫峰 以縣北有橫峰山而得名。
浙江[浙]
杭州 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里,舍航登陸,「航」「杭」同音,故叫「杭州」。
寧波 由於下屬有個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故名。因境內有甬江,故又簡稱「甬」。
紹興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升越州為府,以年號而得名「紹興」。
江蘇[蘇]
南京 因戰國時楚國在此築城置金陵邑,故名金陵。三國吳時稱建業,又叫石頭城。晉時稱健康。明肛稱南京。 清時為江寧府治,故簡稱「寧」。
蘇州 以姑蘇山而得名。
無錫 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采完,故名「無錫」。
揚中 因位於揚子江中故名。
連雲港 因位於雲台山和東西邊連島之間,取兩者之中的一字而命名。
淮陰 因地當古淮河之南故名。
江陰 因位於長江之南得名。
泗陽 位於古泗水之北故名。
溧陽 在古溧水之北得名。
海門 因地處長江北岸入海口附近而得名。
河南[豫]
開封 相傳春秋鄭庄公命築開封城,作為囤糧儲粟之地,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
修武 在商代名寧邑,周武王伐紂,由孟津渡河向東,到此遇雨,歇兵三日,即將寧邑改稱修武。
偃師 相傳周武王伐紂,功成旋師,至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偃師。
鄢陵 以古鄢陵塔而得名。
山西[晉]
河曲 因位於黃河轉彎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
介休 相傳春秋時晉侯介之推,不言祿,乃偕其母隱於介山至死不出。故名「介休」。
神池 以神池而得名。
聞喜 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南越破,乃置聞喜縣。
山東[魯]
濟南 因城在古濟水之南故名濟南。濟南自古有七十二泉,因而被譽為「泉城」。
煙台 明朝為海防要地,設烽台,防倭寇,故名煙台。
河北[冀]
河間 因處於水涸斷流的滹沱河上,子牙河在境內流過,縣城位於二河之間而得名。
圍場 舊名木蘭圍場(「木蘭」乃哨鹿之意),為清代統治者狩獵地,光緒初年即以「圍場」為名。
福建[閩]
福州 福州之名始於八世紀唐開元時,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內多植榕樹而又稱「榕城」。
其他
合肥[皖] 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兩支,流至此地後合二為一,故名「合肥」。
洱源[滇] 因位於洱海之源故名。
武漢[鄂] 武漢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武昌,東漢獻帝時,孫權取「因武而昌」之意而得名。漢口,以位於 漢水入江之口而得名。解放後1949年設武漢市。
貴陽[黔] 因明代先後為貴築司,貴築鄉,清代為貴築縣,因而貴陽簡稱「築」。
銀川[寧] 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又稱寧夏城,簡稱「銀城」。
湟源[青] 因位於湟水之源故名。
重慶[川] 隋唐時名渝州故簡稱「渝」。宋代名恭州,是宋光宗趙淳未登位時的駐地,趙淳登位後將恭州 改名「重慶」。
昆明[滇] 因古滇族之一昆明族得名。
神農架[鄂] 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曾在此定居種田,遍嘗百草,采葯治病。由於山勢高峻,峭壁林立,即使 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能搭架而上,因此有「神農架」之名。
赤峰[蒙] 以境內有赤色孤峰而得名。
岫岩[遼] 「岫」指有穴的山,岫岩縣位於黃海之濱,因受海潮沖擊岩石形成許多洞穴,因此而得名。
無為[皖] 三國時,曹操與孫吳相爭,築城於此後因攻吳無功,乃名無為城。
黃陵[陝] 相傳城北橋山有黃帝衣冠冢,因以為名。
柳州[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謫居於此,為了紀念他,因以為名。
紀念革命先烈的地名:
中山市(廣東省) 原名香山縣,是1925年為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
靖宇縣(吉林省)
D. 誰知道一些沿用至今的中國最古老的地名
拉薩(聖地---藏語)
邯鄲(邯鄲學步)
淺談中國地名
從猿到人,由野蠻到文明,造就了人類以語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稟性。試看:天上地下,宏觀微觀,似乎找不到已被人類認識而沒有名稱的事物,連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於想像的中國人虛擬出一座「廣寒宮」。
人類把許多地理實體標記為一個地名,用來識別不同地域的符號,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交往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寶藏。而我國存在著大量古地名和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它們遍布在山嶺、溪渠、湖塘、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紀念場所、古遺址、古建築及街巷等處,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的地理標志和生動寫照。有的古遺存雖在歷史滄桑中湮沒了,只留下名稱,但後人能憑借這些名稱,勾起對歷史的記憶而尋覓其蹤跡。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標。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視了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層面,是展示中華歷史的漫漫長卷,也是活生生的時空民生畫卷,理應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這是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准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而文化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其一為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生產、生活的器具及其相關的技術;其二為精神文化,包括人們的思想、信念、價值觀以及心態等;其三為行為文化,指人悶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為制度文化,表現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社會規范。地名的起因和分類,一般也都從這四個方面談起。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種類繁多,意義各異。在這里只能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種類。而且部分地名分類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既可以說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說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細摳其類別了。
一、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青崖頭、石崖只、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凹、紅土坡、萇池、紅崖底、窄門只、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龍村」,它是以背著一條南北走向如龍的山貌與村落所處的地形而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凹、龍潮灣和青龍坡。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一種格式,是姓氏與地名的結合,為第一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稱不勝枚舉。如*家*,一般第一個*是姓氏,第二個*一般說的是地貌,如溝、梁、峪、陵、丘、阜、畈、墩、鄉、亭、聚、塢、壁、壘、戍、堡、鎮、鋪、集、市、場、務、平、坪、門、砭、鹼、寺、塔、咀、店、渠、嶺、灣、匯、堖、川、場、窯、城、台、池、坳、屯坎、墳等等。具體如:亢家溝、李家梁、戚家莊、馬家砭、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賀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堖、賈家峪、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郭家坪、蘇家嶺、袁家梁、王家灣、朱家墳等。
其中如 「岳各庄」這種名稱,是由於發音的變化演變過來的。岳各庄其實就是岳家莊而已,這些都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而來的。
先秦時代,華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這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貌起伏不平,人們擇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則說明它們日後被黃河等河水漫流所挾泥沙淤平;兩漢時,以「鄉」、「亭」、「聚」命名地方,表現了當時的地方基層行政制度;六朝時;塢、壁、壘、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會動亂需要防禦有關;唐中葉以後,內地出現的「鎮」、「集」、「市」反映小商業城市的興起,「場」、「務」表明了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帶「不」字,可以認為是「不」這一古代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音造成的,這些凝聚民族、語言史料的地名,對於了解古代的部族遷徙有很大幫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詞+子這種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窯子等。還有如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和姓氏有關的地名種類繁多,是最常見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河北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我國的很多地名中都帶個「洲」或「州」字,在這里也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古人在製作了「川」字的基礎上,為表達「川」中的小島,才製作出「州」字。「州」的本義是河道中的小島(或稱沙洲)、水中陸地。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周南·關睢》篇中有「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句。《說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時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區劃單位,帝堯曾經把「水中高土」「州」劃分為九個區域(九州)來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人把「州」作為一種行政區劃的雛型。但秦、漢前「州」的范圍很不確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說,還有「大九州」之說`。皆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州」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世「州」作為行政區劃或存或廢,范圍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當「州」被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赤縣神州」之後,再用它表「水中陸地」似有欠妥,於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個「氵」部首,用「洲」來替代「州」,讓「洲」擁有了「州」原來的涵義,而「州」在現代漢語言中只局限於作地方行政區劃名,城市地名。在我國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其意識形態。孟子也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國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為地名中最富區別意義的亮點。其格式一般*村(鄉、縣)。如河南省的盧氏縣,還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韓家、彌家、李村等。此外還有諸如秦村劉家、秦店張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過來的,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婁、北溝、北崖灣;東寨、東堖、東坪、東園、東坡、東山、東攔;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灣、西峪、西掌、西坡、西堖、西山頭;中蘭、中庄、中社、中興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還與姓氏相結合,這個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與「州」一樣,「陰」「陽」也是地名中常出現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根據《易經》等發端出來的風水堪輿學大有講究(並非完全迷信,參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將地勢的起伏等都採用陰陽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為能照到太陽,稱為陽,山北稱為陰;而水(河)正相反,水北為陽,而水南為陰。但也有例外,湖北漢陽卻在漢江的南面,其原因是歷史上漢水改道,由漢陽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稱未變,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堖、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石、蘆芽溝、椿樹底、檀山溝、杳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鹿峪、馬鄉、熊坪、鶴山、貓鋪、豹川、羊泉、鰲頭、駱駝道、獐兒坪、綿羊坡、蝦蟆堖、獅子坪等。
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坪、禪房、佛堂、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堂、羅漢堂、降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如:
山西神池縣——因明代在境內建有神地堡,並在堡西門外有池水,相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陝西鳳翔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
獅子神村——傳說,一少女路經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獅咬死老虎,女得救,獅無蹤。村民立獅神廟供奉,易村名為獅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無水,一日忽見白鹿刨亂石,泉水湧出滔滔不絕。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處於北寨坡「當里寺」之下故俗稱「寺底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台山文殊寺運送100尊鐵羅漢經此遺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隨即更村名為羅漢堂村。
七、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歷史人物或與其相關的歷史活動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歷史事件以及某一歷史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迎恩門等。
祁縣,因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食邑於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偕田隱居並死於境內之綿山而。
稷山(縣),相傳後稷曾於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後稱為此山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僚陽,後幾經改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國,改名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縣,因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經此地時,聽到官軍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遂改縣為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開皇十年挖河道時發現的古代隕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這些地名要麼是有史料記載、要麼有時引詩為名。一般來說都為城市的名稱。山西有個繁峙(縣),因「城於山麓,群山環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實際上就是對該縣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舉例如:
成都: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還有一說是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再有就是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這樣的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也有人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這種起源飽含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是比較多的。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從一些地理資料記載,有如下說法: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此種說法,《滿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二說是: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三說,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於是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無錫:「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有些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合並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變更中,因兩地名合並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兩縣合並而成,而得名。
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而1964年為簡化「醴」字改作「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博山縣合稱,後設特區,轄有兩縣;後建制名屢變化,最後為地級淄博市。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取盤山、錦州各一字。
通過對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等。四川安樂縣有個「卧佛溝」,人們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果真發現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時期釋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畫像,還發現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佛學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期三個相繼的朝代,然而長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證。1977年,考古學家以河南登封縣一個叫「王城崗」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裡挖掘出城牆基槽,經C—14測定為夏朝遺址。
地名的簡稱
隨著漢語語匯的日益豐富,由若干單詞聯合表達復雜意思的片語大量涌現,影響了人們書寫、口述的便捷,於是許許多多地名的「簡稱」油然而生……
京、津、冀、晉、內蒙古、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或蜀、貴或黔、雲或滇、藏、陝或秦、甘或隴、青、寧、新、港、澳、台――這是沿襲多年的全國現行34個省級政區的「簡稱」,但其中也有可探討、可商榷的之處。其中冀、晉、滬、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等14個只能算作是「別稱」而已,因為都不在其政區全稱的用字范圍之內。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簡稱或者別稱。南京市~寧,廣州市~穗,寧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並,開封市~汴,九江市~潯。
E. 誰幫我介紹一下涇陽縣大神們幫幫忙
【涇河】 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產,全長455.1公里,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彎鎮。西源流至甘肅平涼市八里橋匯合,東流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再流經彬縣、永壽、淳化,在涇陽縣張家山界入關中平原,於高陵陳家灘與渭河匯合。 涇河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陝西關中西北部33個縣市,總人口570萬,有耕地2025萬畝。流域內地貌有山區、丘陵、高源、平原四種類型。山區佔4.31%、以六盤山、關山為代表;高原溝壑縱橫、溝壑面積佔50%以上。涇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雨量和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左右。 涇河主要支流有馬蓮河、蒲河、黑河、泔河等,幹流平均比降2.47%。寧夏,甘肅兩省區支流集中區,幹流深切黃土高原和丘陵100-150米,幹流自甘肅平涼至陝西彬縣早飯頭,河谷條1-3公里,跌水少,多沙灘;以早飯頭到涇陽縣張家山,為100公里的急流峽谷段,穿越沙岩和石灰岩的土石山原區,谷深山陡,水流湍急,多有險灘,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於灌溉。 涇河以洪水猛烈、輸沙量大著稱(居全國江河支流之冠,是渭河和黃河主要洪水,泥沙來源之一。涇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4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分配不均勻。據張家山站觀測,一般是夏豐(占年徑流量42.75%),秋平(佔31.6%),冬少(佔10.1%),洪水和枯水相差懸殊。該站1933年8月5日,最大洪水流量為9200立方米/秒(洪水總量達14.6億立方米,釀成陝縣特大洪水);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只有1.94立方米/秒。洪枯相差4742倍。涇河流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年平均輸沙總量3.09噸。最大含沙量1430公斤/立方米,年均含沙量141公斤/立方米,為黃河的3倍多,年均輸沙模數為7150噸/平方公里。 涇河流域土地平坦,農業發達,礦藏豐富,經濟開發潛力很大。耕地佔全流域面積近1/3,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產糧區。甘肅的董志原素有「隴東糧倉」之稱。陝西涇河兩岸黃土譏源各縣及涇惠渠灌區是陝西主要商品糧油基地。全流域生產小麥、玉米。這里又是著名的水果、葯材、烤煙之鄉、水梨、紅棗、蘋果、柿子、沙辣等都有大宗出產。豬鬃、羊毛、肉蛋、兔肉等產量也很可觀。這里也是著名的秦川牛,關中驢的集中產區。流域內還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油母頁岩、建築材料等礦產,僅彬縣的煤儲藏量就達100億噸之多。石油量也不少,有被命名長(武)慶(陽)的油田。流域內的採煤、石油、水泥、煙草、機械、電力、皮毛、麵粉、食品工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突飛猛進。公路干線四通八達,促進了物資交流。 涇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毛主席的「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早已膾炙人口《關山月》、《隴頭吟》詩詞多得不勝枚舉。高源景色如畫,如清代譚嗣同《邠州》詩(今稱彬縣): 棠梨樹下鳥呼風, 桃李溪邊白復紅。 一百里間春似海, 孤城掩映萬花中。 對這里的美麗景色作了生動的描繪。 涇河流域的文物古跡之多久已馳名中外,1973年在甘肅合水縣西北8公里處蓮河西岸發現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距今約有250萬年。華池縣城西南45公里趙家岔舊石器遺址,是世界公認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平涼市西崆峒山道院建築、涇川縣王母宮石窟和南石窟寺(東方洞)。慶陽縣西峰鎮南的北石窟寺等都是甘肅有名的古剎名寺。陝西長武縣的唐代昭仁寺,大殿建築別具一格,寺內有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的書刻石碑。彬縣城西的大佛寺,是唐貞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為其母慶壽所造。大佛高達24米。水口鄉有秦天苻堅的墓葬。此外,還有周部落姜嫄墓、公劉墓。禮泉縣唐太宗的照陵更是中外馳名,「昭陵六駿」石刻是舉世皆知的瑰寶。在昭陵周圍尚有魏徵、李靖、房玄齡、尉遲敬德等157座名臣武將,妃子公主的陪葬墓。涇陽縣有鄭固渠遺址、明代崇文塔和惠梁寺等名勝。西蘭公路大體上是漢唐以來絲綢之路的關中北線的途徑。所以涇河流域是陝西甘肅兩省主要旅遊勝地和熱點之一。 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鄭國渠的興建。周王朝發跡於豳(今陝西彬縣),從公劉至周太王(古公亶文)十餘代在豳居住,開發農業後來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遷岐,才由涇河流域遷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風縣一帶)傳至文王,武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終於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對伐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詩經·豳風·七月》對農事活動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說明當時西周農業在全國曾起先導作用。歷史把「重稼穡、殖五穀」稱為豳風遺訓。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留著古建築「誦豳堂」,頤和園內還有座「豳風橋」,可見涇河農業對我國農業影響之深遠。 到了秦代,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開始興建鄭國渠,用十年時間建成、渠道選在仲山(張家山)西麓谷口(今涇陽縣王橋鄉船頭村),引涇水入渠,沿途接納冶峪河、清水河、濁峪河、漆水、沮水等,東通洛河。渠成後「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史記·河渠書》),為秦始皇掃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後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提供了給養保證。鄭國渠連同靈渠、都江堰,前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後來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民國的涇惠渠都是因襲鄭國渠的遺跡修建的。 涇河地處黃土高原。由於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破壞和農業上的濫墾,使涇河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壞,沃野千里的黃土高原被切割支離破碎,形成千溝萬壑。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涇河濁流滾滾,使農業遭受摧殘。唐代詩人杜甫曾有「秦山忍破碎,涇渭不可求」的感慨。涇河流域森林銳減,水土流失,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形成十年九旱。民國十八年(1929大旱)關中隴東餓殍載道。當時僅陝西省即餓死250萬人,逃亡40萬人,涇河流域也是田園魚裂,十室九空。 全國解放後,涇河經過30多年的治理,開發、發生了巨大變化 。國家支援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水利水電建設,興建了1000多畝的水平埝地和水平梯田,把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不少原面實現了方田林網化,並涌現出甘肅正寧縣、陝西長武縣、淳化縣等一批以縣為單位的水土保持先進典型。淳化縣全縣造林30多萬畝,綠化了70%以上的荒山,建成了8萬畝經濟林,成為全國先進林業縣,先後有16個國家和地區來這里參觀考察。水利建設也在逢勃發展,在涇河千支流上先後興建了繹山、棗曲、朝陽、巴家咀等水庫。井、站更是星羅棋布,使部分高原得到灌溉,並且初步解決了人畜用水的困難。涇患渠建改建了渠首大壩,引水流量由16立方米/秒擴大到50立方米/秒,並且實現了井渠雙保險,灌區面積由63萬畝擴大到132萬畝,成為畝產上千斤的高產灌區。 涇河流域解放以來改善了交通。先後在涇陽在渡、禮泉北屯、彬縣火石咀及甘肅的涇川、平涼等地建造了涇河大橋、在西峰建成機場,大大方便了交通。近幾年工業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同時對流域內名勝古跡進行了良好的保護和修葺。陝西先後維修了旬邑塔、彬縣塔、永壽塔和彬縣大佛寺、水簾洞。在禮泉縣建了昭陵博物館,成為陝西第二個「碑林」,是西安地區旅遊的新熱點,旅遊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F. 中國最早的斧頭誕生於哪個朝代
從"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得出中國最早的斧頭誕生於商代.
G. 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北京市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
白乙化烈士陵園位於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河北村。
天津市
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
河北省
陳庄殲滅戰舊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岔頭鎮橫山嶺水庫東岸。
遵化市長城抗戰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石門鎮石門四村。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位於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
冀南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南大街103號。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白洋淀景區。
冀中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曙光西路66號。
山西省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北路245號。
八路軍總司令部北村舊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店上鎮北村。
武鄉縣八路軍烈士陵園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故縣鄉里庄村。
町店戰斗紀念園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町店鎮町店村。
左權烈士陵園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遼陽鎮北街村陵園街。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耿鎮鎮松岩口村。
雁門關伏擊戰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雁門關鎮太和嶺口村。
內蒙古自治區
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海拉爾大街54號。
綏蒙抗日救國會舊址紀念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玉泉二巷11號。
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四義堂村。
遼寧省
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東關村。
虎石溝萬人坑紀念館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南樓經濟開發區聖水寺村。
侵華日本關東軍護路守備隊盤山分隊舊址陳列館位於遼寧省盤錦市雙檯子區勝利街東段13號。
吉林省
豐滿萬人坑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江南鄉孟家村。
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人民大街4907號。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泰安大路5048號。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位於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濛江鄉靖宇村東。
敦化市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翰章鄉翰章村。
黑龍江省
尚志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北環街92號。
湯原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京撫路中段。
上海市
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地位於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海星村水源涵養林內。
江蘇省
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
雲台山抗日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雲台村鴨塘自然村。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車北村。
阜寧縣蘆蒲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蘆蒲鎮蘆蒲村。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茅山風景區萬福路。
浙江省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梁弄鎮曉嶺街。
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
安徽省
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天柱山鎮野寨街50號。
大別山烈士陵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天堂鎮老街路1號。
岩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濱河南路39號。
新四軍第四支隊紀念館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高峰鄉東港村。
福建省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均溪鎮玉田村。
江西省
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龍潭鎮龍潭村。
山東省
魯中抗日戰爭展覽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汶陽東大街43號。
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四寶山街道太平村。
馬鞍山抗戰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小口頭村。
玉皇頂抗日武裝起義遺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文昌北路29號。
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和陳列館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台頭鎮巨淀湖畔。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磨山峪舊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磨山峪村。
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東梭庄村。
淵子崖烈士紀念塔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淵子崖村。
蘇村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張寨鎮蘇村。
湖西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南城街道健康路1號。
河南省
杜八聯革命紀念館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泰山村。
湖北省
宜昌市夷陵區南邊抗日將士陵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
鄂南抗日根據地指揮中心舊址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沙窩鄉麻羊堖。
趙家棚抗日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趙棚鎮振興街2號。
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
湖南省
嶽麓山忠烈祠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赫石坡。
廣東省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白石龍社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橋村檳榔山14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
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七星公園內。
重慶市
特園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陵橋東村35號。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雙柏路516號。
四川省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祠堂街。
貴州省
獨山深河橋抗戰遺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麻萬鎮。
雲南省
施甸縣抗日江防遺跡群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
滇緬公路惠通橋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臘勐社區。
滇西抗日戰爭紀念碑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仙池路雷牙讓山。
陝西省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光華路。
延安鳳凰山麓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大街20號。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
甘肅省
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紀念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酒泉路314號、甘南路700號。
香港特別行政區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西貢區斬竹灣。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俾利喇街151—153號。
緬甸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位於緬甸馬圭省仁安羌市伊洛瓦底江畔。
巴布亞紐幾內亞
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新不列顛省拉包爾市郊。
俄羅斯
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與紅軍遠東第2方面軍第88獨立步兵旅英烈紀念設施位於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葉拉布加鎮維亞茨克耶村。
H. 甘肅慶陽有些什麼特產和名聲古跡,〔甘肅慶陽地區〕
慶陽有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 黃河古象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的特產有 黃花菜:是馳名中外的「隴東金針」。當地產的黃花菜肉厚個大,色澤黃亮,味美,含糖量高,居全國同種產品之首。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大,產量高,競爭力強,暢銷全國各地,同時還打入國際市場。 杏子:是當地的主要水果之一。隴東人家都有在房前屋後種植杏樹的習慣。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杏長得快,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可以加工成杏干、杏脯、杏話梅等一系列果脯產品。特別是寧縣曹杏脯,鎮原乾草杏名聲遠揚,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香、甜、酸三味,多吃不厭。早勝牛:產於寧縣早勝鎮的早勝牛是全國優良牛種之一。其特點是成長快,適應性強,抗病力好,顏色黑紅發亮顯得精神威武,站時昂首挺胸,卧時四蹄不露,產肉多,肉質好,遠銷海外。竹社小米:主要產於西峰市什社鄉。粒小,色黃透亮,尤以煮米味香濃,營養豐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