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鎮北台游記

鎮北台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3-16 12:05:37

Ⅰ 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1、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總面積592.88平方千米。

《名山志》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

2、浙江普陀山

浙江普陀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普陀山大海懷抱,金沙綿亘,景色優美,氣候宜人。

3、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Mount Emei)位於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

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4、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體是由花崗岩岩體組成的強烈斷隆帶。其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都是由花崗閃長岩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不僅受到濕潤季風的影響,而且受到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的制約,所以具有溫和、濕潤、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

(1)鎮北台游記擴展閱讀:

四大名山的主要景點:

1、五台山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

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

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2、普陀山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3、峨眉山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4、九華山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跡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Ⅱ 西安都有哪些旅遊景區

好,等我來告訴你:
從古往今說哈:
半坡遺址,帝王陵墓(包括周、秦、漢、隋、唐各個時期皇帝的,光這些就有的看了),塔寺,碑林
八路軍辦事處,楊虎城公館等近現代遺址
分線路說哈:東線西線華山線,延安聖地游等等
太多太多了,細數哈:
西安城區內的:大小雁塔,鍾鼓樓,明城牆,阿房宮遺址,唐大明宮遺址,陝西歷史博物館,曲江池遺址等
驪山風景區: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臨潼博物館,鴻門宴遺址等
長安古寺廟:大慈恩寺,興教寺,香積寺,大興善寺,凈業寺,青龍寺等
咸陽帝王陵墓:漢武帝茂陵,漢景帝陽凌,唐太宗昭陵,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等
寶雞法門寺:北首嶺遺址,秦雍城遺址,秦公大墓,九成宮遺址,周公廟,姜太公釣魚台,法門寺等
延安聖地:黃河壺口瀑布,黃帝陵,延安革命聖地(棗園,什麼家坪,呵呵,我忘了)
榆林一帶:古長城,鎮北台,統萬城遺址,李自成行宮,扶蘇祠,蒙恬墓,紅石峽,白雲山白雲觀,等
黃河游區:龍門,司馬遷祠墓,韓城文廟,普照寺,大禹廟,黨家村等
柞水溶洞還有好些。
不過你只說要跟歷史有關的,很多自然景觀我就不作介紹了。嘿嘿。也沒做什麼詳細介紹,只是一一列舉,主要我不是導游,所以很多也講不清楚。
來了西安好好玩哈!!歡迎你!!

Ⅲ 北台頂的位置

景區相關資料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靈應寺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台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 沿山門向北為北極玄宮,即靈應寺過殿。原殿內正面有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國年間李相之的游記中對靈應寺有這樣的記述∶兩殿擺設,都很整齊。正殿五間,特別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篤實。殿頂的瓦是黃綠色琉璃瓦,砌成棋盤形。門額巨匾上書∶毗盧真境,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對靈應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為三間石洞,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二○○一年,靈應寺再度擴建和維修。新建文殊殿五間、龍王殿三間及石牌坊一座,均為漢白玉石砌築。大殿單檐歇山頂,門窗拱券,前置廊,門前左右各置石獅一尊,左右偏殿為懸山頂,廊間柱頭飾以石制斗拱,整體設施簡潔明快,穩重大方。龍王殿置於兩米高的高台上,面闊三間,拱卷式門洞,也是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漢白玉石雕護欄,護欄欄板浮雕各種各樣的花卉、草葉紋飾,極為壯觀 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隱峰禪師,俗姓鄧,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經常冬居衡岳,夏處清涼,其圓寂後,後人將其火化,並取之舍利,在北台頂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隱秀,精工細作,質感較強,是僧俗臨頂必至之處。 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佔地面積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內,立有十餘間樓殿房舍。然而,從觀景角度看,這里是總覽台懷腹地風光的極好處所。清水河上下十幾里,據此可一覽無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顧,毫無阻隔之感。過去,梵仙山登高放樂馬,吸引著許多遊人。原來,這里將紅、黃、白、藍、綠五色紙,剪成小方塊,印上馬拖元寶的圖案,這些紙張就叫樂馬。寺廟南門外有塊平地,處在崖壁之上,在此處將印有馬拖元寶的紙塊,拋向空中,使紙塊借著風力飛起來,就叫放樂馬。

Ⅳ 求一篇關於國慶節的游記,最好在山西境內

五台山游記中部—北台中台徒步穿越記(轉貼)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的五個台頂的海拔都很高,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61米,中台次之海拔2894米,東台第三海拔2795米,西台第四海拔2773米,南台最低海拔也要2485米。

一:旅遊班車奔北台:
20xx年x月x日,是我到五台山中心景區台懷鎮的第一天,當時正下著小雨,一問才知道,小雨已經下了快一周了,我心中未免有些憂慮,看來五台山此行去五個台頂的計劃要泡湯了。隨知道,第二天早上,也就是20xx年x月x日,天公作美,天放晴了,大喜過望,我決定立刻坐旅遊班車上北台。
在決定去北台之前,我認真地研究了五台山旅遊地圖,初步了解了五台山的五個「台」的分布狀況,詳細地看了地圖上標記的五個台頂的方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從地圖上看一個人要想一天徒步完五個台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想徒步把五個台頂都朝拜完,那麼至少要兩天的時間,而且第一天的晚上必須住在西台台頂;即使是你從台懷鎮中心出發全程都坐旅遊班車也至少要兩天的時間,況且作為一般的旅行者和「驢友」來說,五個台頂都游遍個人覺得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決定只看精華部分,首先要看的當然就是海拔最高的「華北屋脊」—北台了。選擇第一站去北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台、中台、西台它們之間的距離比較近,而且它們都在台懷鎮的西北一側山脈上。這樣的路線就可以從北台一路下坡直奔中台,然後可以再從中台奔西台夜宿西台或者從中台奔吉祥寺再返回台懷鎮,在一天之內可以「輕松地」游完兩三個主要的台頂,這是一個既可以看北台中台以及沿途美景,又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體力的一個最佳選擇。
路線制定好了,那麼如何去北台呢?去北台的路線我也經過了咨詢和了解,上文已近提過一條。大致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條就是從台懷鎮的庵頂廟出發徒步爬上澡浴池寺,再從澡浴池寺順路向上到北台;第二條路線就是從台懷鎮坐班車直接到北台(路過鴻門岩)。第一條路線被很多勇敢的徒步驢友走過,路途大多比較「艱辛」,時間也相對較長,到達北台大約要三四個小時吧 ,而且,走這一路段一定要幾人組成的團隊才行。而第二條坐班車直接到北台的路線是最省力省時的一條「捷徑」,為多數旅遊者所選擇,一個人北台更應該選擇這條路線。
去五台山的五個台頂的旅遊班車我在上部的游記中已經提過,這里還要提下—去五個「台頂」要在台懷鎮中心旅遊汽車公司總站買票,五個台頂總共是五條線路,每個線路只去一個台頂,如果你想五個台頂都去,那麼你只能分別坐五次往返班車,總的費用大約是350RMB左右(費用高而且來回折騰,還耽誤時間)。
早上8.15分左右,在鎮中心的旅遊公司班車停車場,我花了70元錢買了去北台的班車票。旅遊班車是一個微型麵包車(車內有空調但窗戶不能打開),車內只能做10餘人;8點30分左右在湊齊了人數之後,我坐的麵包車出發了。麵包車上一共11個遊客。司機是個年輕小夥子,常年開班車上五台。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盤山路上,一路上山形地貌多變,景色也是宜人。可是由於小司機把這個車開的太快了(自我感覺的),山路又是轉彎很多,所以還沒到台頂我就有些頭暈,甚至都有要嘔吐的感覺了。好在不到40分鍾,北台就近在眼前了。

北台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
「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鍾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
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五台山的五個台頂數北台最高,也最為有名,這個也是我選擇去北台的主要原因,初秋時節到北台,你大可不必像導游以及當地人所說的那樣把自己用棉大衣「全副捂裝」起來,一件襯衣,外面一家夾克衫就足以了,關鍵問題是你要看看天氣的好壞,陰天或者雨天再穿一件薄絨衣絨褲就行了。
到了台頂,略微有點缺氧的感覺(我想這很可能是我們在麵包車內時間長沒通風換氣的緣故),下車不長時間馬上就適應了。雖然這裏海拔很高,但是氧氣並不像青藏高原那樣缺少,所以你不必害怕。青藏高原是因為海拔比較高(平均海拔達到4000~5000米)氣壓低空氣含量低,所以才會有缺氧的感覺,而五台山北台雖然海拔相比平原地區高但是仍然比青藏高原低了許多,而且由於周邊的綠色植物較多,所以,不會有去西藏的那種缺氧的感覺。
這個是北台頂最高處海拔3061米的建築靈應寺的龍王大殿,廟裡面供奉是龍王。由於我們大概是第二波到北台的遊人,所以這時候上面的人很少,這時候也是攝影最好的時機;由於是才雨過天晴,所以天空分外清爽通透,不算高大的寺廟在蔚藍色的天空和白色的祥雲襯托下顯得那麼雄奇瑰麗而又有些神秘,彷彿是龍王在顯現著它的神威,保佑著蒼生大地,我拿起相機一陣拍攝。
雨過天晴的北台的天空是那樣的湛藍,看的我有些心醉,在城市生活的久了,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蔚藍的天空,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高原藍:
「人都說高原高
人都說高原險
高原上有一片純凈的藍天
人都說高原紅
人都說高原藍
誰知道高原上那朵藍
她是阿妹的衣衫。」
位於龍王大殿東側的隱峰塔,是北台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塔內葬有隱峰禪師的舍利骨。 隱峰塔的塔尖直指藍天白雲,彷彿要和藍天接壤。遠處的群山的山巒也顯得那麼矮小。
我想起了一個名句—「山,離天三尺三。」站在這里,天不在高不可攀,彷彿觸手可及。
陶醉在那透徹藍天的氛圍中,我緩步走在北台頂上,北台頂面積不大,但是也足有一個足球場大的面積了。上面這張是北台頂的主要建築-文殊菩薩大殿,大殿與一九八六年進行了重修,裡面供奉著無垢文殊菩薩。 漢白玉拱形石橋兩側是一個橢圓型的水池,據說在這個池子里的水不會乾枯,寺廟的僧人們主要靠這個泉水生活,感覺真是很神奇。
當你看到藏傳佛教中經常出現的經幡時候肯定會想到西藏,但是這個是在五台山北台西南角下面出現的,它是藏傳佛教的標志,由於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寺廟中亦有藏傳佛教寺廟(俗稱黃廟)的存在,而且前來北台朝拜的藏民僧眾信徒也是常見的,所以,它出現在北台就不足為怪了。
「呀~拉~唆~~咿~~呀
呀~拉~唆~~咿~~呀
高原紅啊高原藍
想念高原上純潔的那一朵藍
天也藍衣也藍
想起阿妹心底暖」
北台頂遠望,群山峻嶺,如刀劈斧削般巍峨起伏。 藍天白雲下面,峰巒疊嶂,山連著山望不到邊。
蜿蜒曲折的盤山路,這就是剛才上北台走過路,路都是石板路面,路況很好,這條路是由台灣富士康集團公司副總裁盧松青、邱毓貞夫婦捐資1432萬元於2005年修建完工的,整個工程全長12.7公里,南起鴻門岩,北至北台頂靈應寺前。這條修好以後,大大方便了前來朝拜的僧眾和旅遊觀光的遊客,一般的小轎車都可以上來,只是路面有些窄。
在畫面中間偏右處最高的山尖就是東台了,其實,去東台和北台完全可以一趟車全看了。在去北台的路到達海拔2000多米的山樑時候,有一個地方叫鴻門岩,鴻門岩處有個岔路就是通向東台的,從外面坐車進入台懷鎮也必須經過鴻門岩。東台比北台要近些,從東台下來班車再去北台是完全可以的,也用不了多少時間,事實上,我們的班車只在北台停留了不到40分鍾,我想東台也就30分鍾足夠看的了。真不知道旅遊公司怎麼想的,把掙錢放在第一位,其結果呢,有不少遊客都選擇直接去北台而不去沒什麼名氣和看頭的東台了。

二:北台徒步奔中台:
在北台頂依依不捨的欣賞拍照美景大約40分鍾左右,一同來的遊客都回到班車上。這個時候我做出了一個事先就想好的大膽的決定,獨自步行去中台;因為我通過事先看地圖和剛才在北台頂上觀察實地,去中台的路不是很遠,一問才8公里左右,而且有大車道可行,當天的天氣又是這么晴朗清爽,難得的一個好天氣,時間也才上午9點40分左右,估計就我的良好的身體素質,用不上中午就會到中台。小司機見我要去中台,帶著疑惑和關切的目光注視我,並一再叮囑我要注意安全,我和他開玩笑說:「你的車開的太快了,我很害怕,不敢坐了,所以我要自己走著去中台。」其實,是北台和中台以及路上的無限風光吸引著我,要去領略下別人不曾領略的風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這一個決定是英明的、正確的,雖然,我在從中台返回的路途中也受了不少的「罪」,但是對於一個「驢友」來說這點苦算不了什麼,也是非常值得的。
9點45分鍾左右,身著輕裝的我,邁著輕快的步伐,背著簡單的包裹,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獨自走在通向中台的土路上了。這里簡單敘述下我這次的裝備,很簡單的一個相機包,一張當地的旅遊地圖(雖然地圖的准確度不夠,但是帶地圖是必須的),一個小拎包,拎包里有2個麵包、一根火腿腸、一瓶礦泉水、一個蘋果、一把水果刀還有一袋小鹹菜。根據經驗和路程,隨身多攜帶一些食物和水是必須的,尤其是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行走更是要多預備些食物和水,有時候還需要帶上個打火機和一把小刀以防萬一迷山時候過夜用,有條件的帶個有GPS功能的手機或者GPS更好,手機也是必須的雖然在高山有時候沒有信號。
從北台頂到中台頂之間的山脊上有一條人和馬車經常走而形成的土路,被稱為「大車道」,遠處平整的台頂上的兩個紅色建築就是中台的兩個寺廟的屋頂。其實這條路如果政府或者個人出資整修一下是也是可能的,如果整修好了的話,多數遊客去北台和中台游覽就可以一次觀看全了,而不必再折騰坐班車下去,回到鎮中心再坐另一趟班車(你當然需要另外買票再花60RMB)上來才能到中台了。想像和現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多數的時候,因為條件的不允許很多事情難以實現。
事後,轉念又一想,如果這條路真修好了的話,那麼我就可能不會獨自行走在這條靜謐又愜意的路上了,也許就會錯過許多美麗的風景了,有失就有得。對於我這次旅行來說,走這段路應該是收獲最大的。這條路也可以說是五台山風景最美的純自然風光,它少有人打擾,一切都顯得那麼純朴自然,如果時光倒流幾百年、上幾千年你仍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馬兒在悠閑地散步,羊群在自由地吃草……,所以,保持一塊原始的凈地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意義是重要的,不要因為我們人類的過度開發而破壞了原始的自然美景,在五台山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地這一點更加重要。
下山的速度是很快的,道路很平緩,沒有什麼荊棘阻礙,一回頭北台已經被甩在身後了,雖然此時我不過才走了10分鍾而已。天還是那麼湛藍,北台的最高處的寺廟已經變得很小了,但是在藍天的映襯下愈顯得它的高大挺拔。由於是初秋,山四周的植被都有些發黃泛紅了,這就是高原的山在秋季看起來「發紅」的原因,秋季天氣晴好的日子,在山下遙望北台,你會看到一片金紅色圍繞著北台(所以北台又被稱作「紅頂」),北台此時顯得更加神秘莫測,讓人神往。
不知不覺中已經走了接近1小時的路程了,看見前面有個不大的寺廟,於是進去拜謁一下。廟中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米勒佛,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一路上沒看見一個人,這時候看見廟中的和尚感到很親切,廟的一側還停著一輛麵包車,這輛車是從中台方向過來的,有2個香客在一旁閑聊。這個寺廟位於北台和中台的中間位置,一般遊客少有人來。
在小寺廟處稍事休息,繼續前行,走著看著,突然看到了令我驚奇的一幕—一群悠閑地馬兒在小路旁邊的緩台上自在吃草散步。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這是一句描寫草原風情的歌詞,不想讓我感到驚奇驚喜的是在海波2500多米的高山上竟然看到了這一幕。
成群結隊的馬兒在「高原」台地上行走,馬兒後面的是一群羊。
此刻一切都顯得那麼恬靜,藍天,白雲,草地,馬群,羊群,群山靜的讓人心醉,美的讓人不忍離去;不遠處觀望著美景的我,彷彿融化在這仙境般的景緻中似的,不願邁步走開,但願長醉不願醒,如果有機會就把自己的心靈和身體都託付給這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吧,你會忘卻都市緊張生活工作中的一切煩惱的。
兩個牧羊人和一大群肥壯的綿羊,在這么高的高山上, 要想把這么多的羊兒趕上山來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不覺中我離開北台已經是一個多小時了,抬頭望遠處的中台似乎是近在眼前了,其實,山路彎彎,到中台還有一半多的路程呢,用「遠在天邊」形容也不為過。此刻,中台映襯在藍天白雲下,大殿黃色的金頂紅色的牆體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壯觀美麗,也更顯現了它的神秘,這綺麗的美景更加激勵著虔誠的人們前去探訪它、朝拜它。
中午11.30分左右,此時離中台已經不遠了,土路旁一側,山上流淌下來一股清澈甘甜的溪水,於是我決定停下來吃午飯。此刻,山風不大,我盤腿習地,一遍吃著麵包一遍看著遠處的美景,心裡愜意級了。

三:中台美景:
中台又名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中台台頂由24億年-25億年礫岩砂岩組成,保留的古夷平面面積約0.15平方公里,海拔2896米,是五個台頂中海拔第二高的台頂。台頂保留有冰緣岩柱、石海、石流坡、石環、石多邊形等冰緣地貌還有亞高山草甸等。」
中午12點20分鍾左右,經過2個半小時的輕松自在的「長途跋涉」,中台終於近在眼前了。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些佛教特徵明顯的佛塔和色彩鮮艷的經幡。
方形的佛塔,上面還有用藏文刻上的經文。掛滿了信徒們祈福的五彩條布的佛塔與這美景融合的那麼自然,那麼和諧。
五彩的條布經幡象徵信徒們美好的願望,這里天還是那麼的蔚藍,藍的彷彿能穿透你的心靈和身體,讓你如夢似幻、如醉如痴。
氣勢雄偉宏大的大雄寶殿,它屹立在海拔2858米的中台之巔。這個大殿就是剛才在來的路途中看到的最高的那個「黃頂紅牆」的建築,看樣子是一座嶄新的建築。乍看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故宮的某個大殿和它類似。
在中台我雖然沒有看到「中台雲海",沒有感受到「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但是我同樣感受到了「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北台、中台以及路途中的美景我想會長久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四:中台直奔吉祥寺:
12點55分鍾左右,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中台,奔向了我的下一個目標—吉祥寺。之所以選擇去吉祥寺,是因為從地圖上看從中台到吉祥寺要比到西台近上接近一半的路程,而且到吉祥寺的話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從吉祥寺翻山返回台懷鎮。如果選擇去西台,那麼就必須要住宿在西台了(從中台到西台的距離大約超過10KM),第二天早上在從西台奔吉祥寺,這樣都要耗費大量體力和時間。
從中台奔向吉祥寺只要順著休憩很好的上山公路往下走就可以了,這條路基本都是修在半山坡上的,在中台頂是看不到吉祥寺的,因為它藏在深山溝谷之中。
從中台頂下來,我順著盤山公路的方嚮往下走,因為這條公路是從台懷鎮修過來的。我時而走一段公路,時而橫著穿越灌木叢,這樣就節省了不少時間和體力,一路上只看到一輛去中台的麵包車和一輛轎車,大概是從台懷鎮去中台的人比較少吧,我感覺這條路上很是幽靜。走在不寬的盤山土路上,隨意眺望遠處的景緻,墨綠、淺黃、深藍、淺白各種顏色不時地映入眼中,到處都是初秋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從中台返程的盤山公路,路面平坦,多數都是土路,走起來不費什麼力氣。在接近轉彎處的路段附近走「直路」橫穿要節省不少距離和時間,而且也不至於走太久的灌木叢讓你感到路途難行和疲乏。
走了接近一個小時的路程,中台似乎已經離我很遠了。藍天白雲下的中台翠岩峰,更加顯得神秘,讓人敬畏。
13點50分,大約走了一個小時的路程,突然,公路的下方的山坳里兩個白塔進入我的視野,這兩個白塔的模樣像極了台懷鎮的那個標志性的白塔,公路旁邊還有一群散放的馬兒在吃草;再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一座尚在修建中的寺廟,寺廟的圍牆處還停著一輛裝有建材的汽車。這個不知名的寺廟肯定不是我從地圖上看到的那個寺廟,從它的佔地來看它的規模不是很大,在這個山坳的最深處修建寺廟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隨著五台山整體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以後人們一定會看到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寺廟群的。
深山藏古寺。又順著公路往前走不遠,一座大型的寺廟建築群映入我的眼中,看來這極有可能就是地圖上標志的寺廟-吉祥寺了,一陣興奮喜悅之情洋溢在我的心中,一會一定要去這個寺廟看看,順便也問問回去的路該怎麼走。
高處俯瞰,整個吉祥寺被一片茂密的杉樹林圍繞著,杉樹林不算太高但是密度很大,杉樹林的環繞不但形成了天然的圍牆,也增加了吉祥寺的神秘感,同時也讓它顯得和周圍環境非常的協調和自然。
吉祥寺是順著山坳的地勢走向而建,整體呈現一個狹長的三角形形狀,很是符合建築規范,也顯得非常大氣壯觀。最下方的兩座白塔恰到好處地點綴著整個建築群,它們和上面的兩個白塔交相呼應,讓人看了不至於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從高處看了看覺得還是「直插」到吉祥寺路途要近的多,於是收拾好物品,穿行在灌木叢中,走著走著突然感覺到左腿膝蓋處很是疼痛,看來是昨天登山有些急抻著腿了(也是我前一段時間少於鍛煉的原因),心中很是著急,如果腿繼續疼痛下去的話,大概很難徒步返回鎮里了,不管怎樣,先走到寺中再說。這段並不算很遠的「下坡路」我走了大約有20多分鍾,從密林的邊緣處,也就是寺廟的上方的白塔附近的側門我進入了吉祥寺。
吉祥寺寺廟規模比較大,有10多間的廟宇和僧堂,寺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坡地的最上方,主殿位於中心位置的中軸線上,是整個建築群中最高大雄偉的建築,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很是顯眼。主殿中軸線的下方是兩個圓形的放生池,放生池的正前方是一個2~3米高,7~8米長的照壁牆,照壁牆的下面是一小片菜地,僧人們可以在這里種植些蔬菜。主殿的右下方還有一個半圓型的拱橋,拱橋相對比較高,而且這個「拱」的弧度比較大比較圓,從下面和側面看就像一輪圓月的大部分落在平靜的水面上面,讓人不能不浮想聯翩。拱橋下有一條從山頂流淌下來的小河,清澈的泉水從中台翠岩峰處的高山上流淌下來,不但給寺廟的僧眾提供了水源,也為寺廟增加了靈氣,同時也給來這個寺廟上香的香客門帶來了吉祥好運,我想這大概也是這個寺廟叫「吉祥寺」的一個原因吧!在拱橋的下面還有個大概3~4米高的水車,看上去很是壯觀別致和與眾不同的情趣,這些僧人在這樣一個地方修行真是一種福氣。
此時,我的腦海中自然地就涌現出了一首古詩—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鍾磬音。」
雖然此時不是清晨,但是景同情似,感慨油然而生。

五:翻山越嶺返程路:
在寺廟里簡單地游覽了一番,准備啟程往回走了。這時時間已經是14點30分鍾多了,來這個地方參拜上香的人不多,在寺廟中看到好像有一輛轎車,但是沒有看到台懷鎮來的旅遊班車(大概是不會有很多人會專門來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來,所以不會有什麼旅遊班車的。),寺廟中有為上香的散客准備的客房,房間比較干凈,價格也不貴才15元/床。但是考慮再三,我這次行程的時間比較緊,不能在此停留休息,雖然,經過了「長途跋涉」很是疲憊,而且左腿還很是疼痛,我仍然堅持要徒步返回台懷鎮,這是一個艱難選擇,因為我不知道返程的路途有多麼的「遙遠」和"艱辛",於是,我向一個正在給寺廟的牆壁彩繪的一個中年工人詢問起來,這位大哥對著我的地圖認真地告訴了我一條平時寺廟里的僧人們經常走的一條「山路」,也是返回台懷鎮最近的一條小路,據他說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從吉祥寺到台懷鎮了。聽他介紹完並千恩萬謝過他之後,我再也無心觀賞寺廟的美景了,前程漫漫,何時才能返回住處對我來說是個未知數。
從吉祥寺出來走上了一條小路,在快要接近剛才下來的公路的時候,恰巧碰到了一位年輕的僧人,又像他打聽路,他告訴我走到對面的山樑凹處的石堆,然後順著山脊向左走有條他們常走的小路,順著小路再翻過一個山脊就可以看到山那面的一個寺廟(鳳林寺),從寺廟處再順著公路走就可以回到台懷鎮了。順著它的指引我很快就爬上山頂,看到了那個只有一米左右高的「石堆」,看來這個「石堆」是他們僧人日常做的指示性「路標」,回頭遙望吉祥寺,感謝那位大哥和路遇的年輕的僧人,繼續了我艱難的行程。
15點30分左右,順著他們指引的崎嶇的但很是清晰的「小路」,又爬上一座山脊,站在山脊上,終於看到了下面的寺廟群,以及蜿蜒的公路,看來返會鎮里不會太久了。從此處山脊到下面的「鳳林寺」的小路很是難走,多數的時候都是羊腸小路,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路,只能順坡而下,而且有的地方的坡度也比較陡。
中間的那條長長的往上去的公路不是往去往台懷鎮的,尖塔下面的往低處去的公路才是返回台懷鎮的公路。
正前方最遠處的最高的山頂就是東台了,此時天氣晴朗,東台似乎看起來離此處不是很遙遠,其實,隔著「千山萬水」呢。
16點30分左右,又經過一番艱辛的跋涉,終於從它的背部來到這座地圖上有著標記的寺院—風林禪寺,也離台懷鎮越來越近了。
風林禪寺的建築規模要比吉祥寺小了一半,但是它是這條山谷內規模最大的寺廟,和附近的幾個小的寺廟相比仍然要宏大雄偉許多,從山門的台階和石獅子就可以看出的氣勢。它也是建在山坳的最深處的一座寺廟,寺院里有座三層高的僧房正在建設中,10多間的寺廟、僧房等建築緊密地依山勢而建。
從鳳林禪寺正門的台階下來,有個「人間凈土」牌坊立於陡峭的台階上,順著這條小路再往下走約1KM就可以插上公路了,這樣走比從鳳林禪寺直接上公路可以節約2KM的路程,這是一個鳳林禪寺的一個僧人告訴我的。這里的環境也是十分幽靜的,這條山谷的深處少有人來,在從山脊下來的過程中,我只看到了在半山坡上有幾頭在吃草的牛兒,以及幾個在樹林中采蘑菇的年輕人。鳳林禪寺以及周圍的幾個寺廟建在這樣幽美而少有人打擾的環境中確實算的上人間凈土了,不過從附近的光禿禿的山坡上可以看出這里明顯遭受過人為的破壞,而且破壞的也是相當的嚴重了,這里的海波不是很高,大概也就在800~900米左右吧,山坡也不是很陡,樹木是完全能夠在這里正常生長的。過度的開發破壞以及採伐樹木是會讓「人間凈土」變成「人間壞土」的。「人間凈土」牌坊下我看到了小路旁幾朵美麗的野菊花仍然在盛開著。
17點10分多,這幽深的山谷中此時已經看不到太陽了,但是太陽的余暉仍然把水泥公路以及山谷照耀的很亮,有個信念在支撐著我向前向前,我「一瘸一拐」地緩慢地走在回台懷鎮的公路上,看不到一個人,也看不到炊煙,我打開身上的手機聽著MP3,偶爾我也哼上幾句,這樣孤寂感和腿上的疼痛感就減少了許多.........。18點多,我終於看到了裊裊的炊煙,以及路旁的幾戶人家,台懷鎮已經近在眼前了,我終於到家了。
回到台懷鎮, 吃過晚飯後簡單洗漱一下又開始了我出行每日必做的功課—寫旅行日記,雖然感覺很是疲憊,但是我堅持寫著,晚上九點多,聽到窗外響起了淅淅瀝瀝的下雨聲,晴朗了一天的五台山台懷鎮地區又開始下雨了,真是老天多變,氣候無常啊!

說明:北台和中台的海拔都很高,氣溫要比山下台懷鎮低不少,五台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從「五一」到「十一」中間這幾個月。所以如果你是正好趕上「五一」或者「十一」期間去北台中台旅遊,那麼一定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多聽當地人指教,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況且「五一」「十一」時節北台和中台很可能會下大雪,上面的風也會很大,估計趕上那樣的天氣你也不會有心情看什麼風景了。

後記:此次北台中台之行對於我來說是十分幸運的,20xx年的x月x日,我將牢記這一天,可以說在五台山這樣的氣候瞬息萬變的「高山區」,能趕上一個如此晴朗的日子是非常難得的,看來我此行真是十分的幸運,也許我的佛緣還真不小。如果你有機會來五台山,那麼北台中台是一定要去看的,如果你的體能和條件允許的話,你不妨也走走我走的路線,有幸你就會看到其他遊客絕不會看到的「高原風情」,你會有許多的心靈感悟,離開導游吧,獨自或者約一兩個旅伴同行,說不定你也會碰到那匹「黑馬」,還有那成群的綿羊。

Ⅳ 榆林中心廣場游記 作文

美不勝收,我相信她會越來越美麗!榆林呀,山坡田野!我愛我的家鄉——榆林,甘甜的桃花水,古老的鎮北台,也是遊玩度假的好地方,真是風光秀麗,文化氣息很濃的紅石峽,我們會熱情地招待你,各種五穀雜糧……還有手工石刻的雕像,手工地毯,儼然一座現代的大都市!榆林人善良純朴,是每個榆林人的驕傲,還有那古色古香的老城,如果你來榆林遊玩,隨處可見的大紅棗,花兒草兒芬芳撲鼻,繁華的大街,熱情好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是陝北的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川流不息的汽車,使我們的城市更加繁華,剪紙藝術更是大有名氣……不錯吧!高樓大廈處處都是,養人的豆腐,現在的榆林通過榆林人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勤勞奮進。榆林的風景美麗而獨特!榆林人積極向上。我那美麗的家鄉,家家戶戶。你可別小看榆林,庭院路旁,它的特產可多著呢,山清水秀,春天鳥語花香,風光自然優美的紅鹼淖。瞧榆林的春天我愛我的家鄉——榆林

Ⅵ 參觀長城的日記

從天險溝口停車場沿京張公路而上,不遠的公路北側山腳,有個四方形鐵蓋,像是蓋住下水道口子。其實,那下面曾是一汪清泉。鐵蓋旁的山坡,是一片赭紅色的石崖,中有一道青灰色的石脊,隨著山勢婉蜒而下,伸向鐵蓋旁。石脊寬約20多厘米,節肢皺裂,斑駁蒼勁,連同清泉,合稱「青龍倒吸水」。我國古代常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地理方位東西南北。「青龍倒吸水」的位置,恰好在八達嶺關城東面,與關城西南陡峭雄險如虎蹲坐眈眈注視關內外的山峰相呼應,構成「龍蟠虎踞」的絕險關隘,故「青龍」的奇景格外著名。古時關溝建有橫跨山澗的石橋,就取名「青龍橋」,京張鐵路在附近設車站,也取名青龍橋車站。這里的青龍,以「倒吸水」稱奇。因其脊上終年是濕漉漉的、好像是「龍」頭伸進泉池吸上來的。經地質考察得知:「青龍奇石」是地下岩漿沿著裂隙上浸,凝固後形成的岩脈、質地緻密堅硬,不易風化。岩脈兩旁儲紅色花崗岩,堅密度較差,歲月滄桑,風雨浸蝕,層層剝落風化,使「青龍」顯著臌凸而出。同時,由於花崗岩裂隙易於滲水,當兩邊的水浸到這條青色岩脈處,青色岩脈不滲水,形成細流沿岩脈兩側淌下,貯入岩根泉池之中,宛如「吸水」。而今,嶺上植被不豐,水源短缺,「青龍」依在,只是無水可「吸」了。

Ⅶ 把蘇軾的這些東西告訴我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中文名: 蘇軾
外文名: Su shi
別名: 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 中國北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職業: 官員、文學家
主要成就: 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代表作品: 《赤壁賦》《石鍾山記》《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句 詩句 文句文人評價人物軼聞
1、年少輕狂 2、蘇軾「欺」師 3、東坡肉 4、蘇軾退房 5、赴宴吟詩 6、出人頭地 7、家庭聚會 8、打餅祭佛 9、吟詩賞月 10、東坡魚 11、水果和葯 12、生死一線 13、涵養 14、「屍骨」未寒 15、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17、三人補對 18、其人之計 19、巫山河水 20、聯氣小妹 21、皛飯與毳飯 22、與王安石的矛盾 23、蘇軾與高俅 24、進京趕考 25、蘇東坡泄題之嫌 26、養生之道妻妾兒女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 清代畫家胡錫珪1881年所作《東坡小照》
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名:蘇軾 字:子瞻、和仲 號:東坡居士 父:蘇洵 弟:蘇轍 民族:漢 所處年代:北宋 詩歌類型:宋詞、宋詩 詩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調歌頭》《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編輯本段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悔,茲游奇絕慰平生)。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故有「歷典八州,行程萬里。」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 清汪圻繪《五老圖》
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御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1079年(元豐二年)3月,蘇軾因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貶調湖州。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作了手腳,於是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於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笑柄。 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雖然他們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願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獄過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監獄。二十日,正式提訊。此時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新黨指控蘇軾「大逆不道」,要置其於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有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因為兒子蘇邁離開京城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交給朋友,但是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有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食,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巧的是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魚。蘇軾大驚,就給弟弟蘇轍寫了上面兩首訣別詩。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大事年表
清代任伯年繪《赤壁賦詩圖》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蘇邁降生。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年)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年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官。 1070年 蘇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蘇過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雲。 1074年 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6年 朝雲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鍾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歷代蘇軾畫像(16張)《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台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琢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
編輯本段作品注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比較著名的有: 1.詩注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 2.文注 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3.詞注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編輯本段傳世佳句
詞句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2.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水調歌頭》 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5.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6.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7.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 8.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書法(19張)9.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12.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八聲甘州》 13.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 14.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 16.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 1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曲》 19.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20.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2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25.人生如夢,一尊(通「樽」)還酹江月 。 《念奴嬌·赤壁懷古》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27.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詩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春夜》 3.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吉祥寺賞牡丹》 6.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曉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澄邁驛通潮閣》 12.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廬山煙雨》 13.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15.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東欄梨花》 16.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1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18.盡見西山遮岱嶺,迥分東野隔新羅。《登表海亭》
文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晁錯論》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 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編輯本段文人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陸游: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朱宣咸中國畫《蘇軾詩意畫--春江水暖》。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Ⅷ 陝西省都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地方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位於黃河中游,古時在陝原(今河南陝縣)以西,故周初就稱陝西。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省會西安自西周、秦、漢至隋唐盛世,十二皇朝在此建都,為中國六大古都之首,古代東方文明的聖都。
陝西地形分陝北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地三部分,歷史文化遺存在三秦大地處處可見,亭台樓閣、廟觀寺院遍布;秦地風俗代代傳承。名勝古跡處處皆是,自然風光嫵媚多姿。
主要名勝有:歷史名城西安、西嶽華山、臨潼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兵馬坑、橋山黃帝陵、佛教聖地法門寺等:自然風光有太白國家森休公園、終南山,寶雞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陝西大地,每一處勝跡,都有歷代文人留下的詩篇;一山一水,都包含著一段動人的傳說;一草一木都是造物的寵物,折映著日月的光輝。

黃金旅遊線:
a.陝北民俗風情游:(此行重在體驗陝北高原厚重的文化底韻和淳樸悠遠的民俗。)
黃帝陵——延安革命聖地(寶塔山、清涼山、棗園)——榆林老城(紅石峽、鎮北台、紅鹼淖)
b.關中歷史古跡游:(此線以西安為中心,先看代表古城歷史的各類建築,然後分東西兩路,「東看兵馬俑,西看皇陵與法門寺」)A線:古城牆——鍾鼓樓——碑林——小雁塔——大興善寺——陝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興慶宮公園——半坡遺址B線:驪山——華清池——兵馬俑博物館——華山 C線:茂陵——楊貴妃墓——乾陵——法門寺——太白山 市內的話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園,鍾樓鼓樓,碑林,大清真寺都不錯。
室外的話有兵馬俑,華清池(可嘗試當年楊貴妃泡的溫泉),驪山(上面有周烽火台遺址和西安事變遺址),乾陵,法門寺,翠華山,王順山,太白山,華山。
地方小吃去西大街鼓樓旁邊,有一條回民街,全是陝西特色小吃,一天都吃不完。 備受關注的「陝西最值得外國人去的10個地方」評選終於在萬眾矚目中落下帷幕。經過報名、篩選、投票和組委會最終認定,陝西最值得外國人去的10個地方近日新鮮出爐。 在最終入選的10個景區中,以秦文化為特色的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 秦阿房宮;以唐文化為特色的是華清池風景區、法門寺博物館以及新崛起的著名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以優美自然的景觀入選的有華山、太白山以及黃河壺口瀑布;以建築、文化見長的有西安鍾鼓樓和碑林博物館。這十大景區中,既有風光秀美、極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郁的人文景觀,可謂各有千秋,互有不同,但都能反映陝西乃至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和地理特點。 在隨後將進行的全球公選中,代表秦文化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代表唐文化的華清池風景區、西安標志性建築鍾鼓樓以及自然景觀類的傑出代表華山風景名勝區、文化類傑出代表碑林博物館將代表陝西參加最終的全球公選。 秦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上榜理由:1974年在秦陵東側發現的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撼的世界,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三個俑坑總面積兩萬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現已發掘出土的陶俑、陶馬2000餘件、戰車30餘乘、各類青銅兵器40000餘件。陶俑、陶馬的大小和真人、真馬相似,種類眾多,排列有序,氣勢磅礴,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79年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數以百萬計,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是陝西、西安旅遊業的象徵。 秦阿房宮 上榜理由:「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阿房宮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築群,始建於公元前212年,後毀於項羽一炬。現在的阿房宮景區是在阿房宮遺址上興建的,藝術地再現了阿房宮前殿、蘭池宮、六國宮室、長廊、卧橋、磁石門、上天台、祭地壇等眾多建築,氣勢恢宏,雄偉壯觀,使遊人能夠充分領略2200年前秦文化的絢麗多姿。 唐韻 華清池 上榜理由:「不盡溫柔湯泉水,千古風流華清宮」。這里自周幽王修建驪宮至唐代幾經營建,先後有「驪山湯」、「離宮」、「溫 泉宮」等稱號,唐李隆基詔令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賜名「華清宮」,亦名「華清池」。1959年,郭沫若先生揮筆寫下「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模越盛唐」的名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華清池的風貌與發展。華清池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而聲名遠播,又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備受關注,是一處改寫中國歷史且極具傳奇色彩的著名皇家園林。 法門寺博物館 上榜理由:與千年古剎法門寺為鄰,以收藏、保護、展示和研究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珍貴文物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佛教藝術博物館。1987年4月,封閉1000多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絕世珍寶,是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現,對我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藝術史、中外交流史的發展研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大唐芙蓉園 上榜理由: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集中國園林及建築藝術之大成,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佔地1000畝,全園景觀分為12個文化主題區域,全面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台樓閣、雕梁畫棟,每天上演各種精彩節目及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是陝西旅遊業的新貴。 鬼斧 華山 上榜理由:著名的五嶽之西嶽,南接秦嶺,北瞰黃渭,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同時,華山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 地之一。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餘篇,摩崖石刻多達上千處。「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傳說廣為流傳。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出地之一,著名景區達210餘處,「華岳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太白山 上榜理由:秦嶺山脈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秦嶺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積雪六月天」為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內氣候、動植物帶明顯的垂直分布。這里以森林景觀為主體,文物古跡點綴其間,生物種類豐富珍奇、山地地貌奇特險峻、溫泉資源得天獨厚、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構成了一幅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 黃河壺口瀑布 上榜理由:「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聞名遐邇的壺口瀑布位於秦晉大峽谷河段,素有「金瀑」之美譽。瀑布兩岸蒼山巍巍,危石突兀,雄渾古樸,瀑流排江倒海,懾人魂魄,如獅吼,如驚雷,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我國第二大瀑布。 神工 西安鍾鼓樓 上榜理由:西安標志性建築之一,均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鍾樓為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樓內貼金彩繪,雕梁畫棟, 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鼓樓為重檐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城市景觀,是我國現存明代建築中僅次於故宮太和殿、長陵陵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築,與鍾樓為姐妹樓,有「晨鍾暮鼓」之說。 碑林博物館 上榜理由: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石刻藝術寶庫,擁有浩瀚的藏品,豐富的文化內涵,被世人譽為「東方文化寶庫」、「書法藝術的淵泉」、「世界最古老的石刻書庫」。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陳列著從西漢至清歷代碑石3000多件。「石刻藝術室」集中陳列西漢至唐代的石刻藝術珍品70多件,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書法及繪畫藝術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中華之行,魅力之旅」,遼闊的中華大地孕育了無數驚天奇景,五千年燦爛文化留下了輝煌印記,這不僅讓炎黃子孫倍感驕傲,也讓所有世人嘆為觀止。中華大地的神奇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人民到此觀光覽勝,體驗全人類共有的華夏文明。 人常說,看中國50年的變遷去深圳,觀500年的歷史上北京,而要了解5000年的中華文明,只有咱三秦大地能擔此重任!所以在此次「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中,「陝西最值得外國人去的10個地方」尤其受到世界矚目,這不僅是陝西旅遊的驕傲,也是華夏文明的驕傲……

Ⅸ 陝西安康有什麼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

一、陝西安康的民俗風情:
【文化】緣於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歷史上的移民活動,使安康在與周圍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匯融合、嬗變成一個獨具特質的區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國之地,又是蜀國的屬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漢水流域是荊楚文化的搖籃,也是荊楚文化的根基。荊楚文化對安康人文的漫長浸潤,在安康的風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風楚韻;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並蓄,集萬花於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渾剛強,又有荊楚之柔媚清麗,也有三秦之古樸粗獷,還有中原文化的質朴通達。既沉實穩重又灑脫靈秀,既飄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剛而不烈,柔而不軟,兼具四方氣脈而又獨具風韻和骨質。這些特色不僅表現在文學、書法、雕刻、古建築、古文化遺址上,更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門類中,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已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小場子、八岔戲、安康道情、龍舟節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絢麗多彩、鮮活質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條件、人口構成、經濟特點、宗教信仰、文化狀況等影響,民俗風情復雜多元。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安康秦風楚韻,民風淳樸,注重禮儀,民俗獨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諸如春節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守歲,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正月十五鬧元宵、耍社火、猜燈謎;清明節掃墓,祭奠祖先;端午節門上懸艾蒿、吃粽子;中秋節家人團圓,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高、賞菊;臘八節吃臘八粥等,這些習俗與全國其他地區大同小異。進入21世紀後,也有人除了保持著一定的傳統節令習俗外,開始過起了聖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響的安康人,民俗內容十分寬泛,幾乎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將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概括為「安康八大怪」:「家家戶戶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愛,尼龍襪子套草鞋,石板上房當瓦蓋,背簍裡面把娃帶,蟲蟲能當下酒菜,殺豬不賣薰起來」。以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充分表現出安康人的質朴、淳厚、粗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風情,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中。從書法繪畫、剪紙、雕塑、戲劇和地方小戲到工藝品的編織和製造;從龍獅共舞的社火到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風采,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二、安康歷代人文景觀最典型者敘述如下:
1、 虞帝廟
《前漢書》應劭注雲:「在西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舜居媯訥,在漢中西城縣西」。又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 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興安州志》雲:「過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雲「明隆慶中(1567-1572),建正殿五間,大門、重門各三間。」刊碑榜曰:「虞舜陶漁河濱處」。明萬曆十一年(1583)毀於水,廟宇坍圮。萬曆四十六年(1618)關南道吳愈、興安知州許爾忠重修,「殿廡門垣,黝堊丹漆,悉則故制」。許爾忠撰《重修虞帝廟碑》文,略雲:「興漢江之北,舊傳為姚墟。《帝王世紀》可按也。(明)隆慶己巳歲(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獸、甬道暨剝落殘碣,依稀記大舜陶漁河濱處」,「當事者聞於朝,創建崇祀,春秋享獻。」今碑佚文存,遺址上尚有萬曆四十六年重修時,閣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一通。清嘉慶十三年(1808),興安知府葉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學者張澍親赴遺址考察,後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並引晉朝人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陽縣,晉太康初(約在公元280—283之間)改為安康。故安康謂之媯墟,或謂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華,故有姚墟之謂。
今存世帝舜遺跡,湖南為巡狩駕薨之虞帝廟;浙江餘姚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餘姚」;冀州蒲坂姚墟,張澍認為乃司馬遷「據其所遷者而稱之。」都沒有「陶漁河濱處」的提法,這個典故出自戰國《韓子》一書,韓子曰:「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坻,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認為這里就是帝舜陶漁之處。是以至光緒 間,安康知縣屈壽昌特將《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作亭以護之。可見虞帝陶漁傳說之久遠,入人之深廣。因此重建虞帝廟,不僅可以展現安康人文歷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漁河濱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實為一處不可舍棄的人文景點。
2、 翠光台
又稱「翠光遺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創建於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詩雲:「釣舟浮淺瀨,一舍繞重林;雲放千峰出,花藏一徑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創修之《金州志》,翠光遺台為八景之一,白河知縣普暉詩雲:「雲山面面樹蒼蒼,獨有遺台擁翠光;亂抹晴煙橫古渡,輕飄瑞靄弄斜陽。」萬曆間,興安學正李正芳;康熙時,興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詩中,都贊揚了「翠光遺台」的美景。
因為翠光台是地方一個重要人文景觀,於是到了明代衍變出一段美麗神話,據康熙《興安州志》之《仙釋》載:「郭尚灶賣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呂姓,在柴扉道院中,往來尚灶店中飲。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數年。道人授一丸,投龍窩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後數年,復來,攜尚灶往香溪煉丹,從翠光台端飛去。」今翠光台雖然已廢,但作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卻十分豐富,是安康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建築,重建翠光台不僅可以恢復古八景,也是遊人憑眺漢川,登高攬勝的景點。
3、忘歸亭
北宋熙寧七年(1074)建,據《興安州志》載:「在州西南五里,宋陳師道有記。」其略雲:「相與登斯 亭以向座,則又雲意舒徐,氣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歸。其山川之美,臨觀之樂,不言而知,言不能盡也」。
陳師道為江西派重要詩人,文師曾鞏、詩師黃庭堅,雅奧自成一家。元祐中,蘇軾薦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遷秘書正字。熙寧間,其父為金州通判,師道嘗客居金州,作《忘歸亭記》。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間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撫便知金州,招輯流亡,開營田,積贏錢十萬緡助戶部,封太子少保,於是在金州構堂建樓,時著名愛國詩人陸游 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而至漢中,特為詩諷諫郭浩不要因修了華麗的堂室而消磨鬥志,甚而抱有隱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帶與宋軍爭戰,鼓勵郭浩以國家大局為重。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題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傳,玉題綉井摩雲煙。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氣欲壓秦山川。第中築堂最宏麗,奎畫岌岌蛟龍纏。知公所喜在勇退,顧視解組如登仙。公心雖爾天未可,終倚北伐銘燕然。十年宿衛功第一,小卻卧護長淮邊。帳前犀甲羅十萬,幕中珠履逾三千。願公小緩高枕計,既今河洛猶腥膻。出師雞鹿擁皂纛,畫像麒麟峨玉蟬,是時公喜客亦樂,為公滿寫黃金船」。據說,郭浩讀詩後,即放棄了急流勇退的念頭,參與了北伐金人的戰爭,卒贈少師,謚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將,陸游 是愛國詩人,此一段公案,實足為安康山水增輝。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歷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實物證明,從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廟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間金州刺史崔偉。據康熙《興安州志》載:「創建於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雲:『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號,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積撰文』。另一碑文,則興元學政黃理仙撰(文載《安康碑版鉤沈》,碑現藏於陝西省西安碑林),題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碑文記載了元末紅巾農民起義軍攻佔安康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贊揚安康「去城百步,有漢江之清波自山番冢盪漾東流,歷洋州縈紆數千百里而至於金州之境。其舟車輻輳,商賈接踵,實秦頭楚尾之都會也。」特別是碑陰鐫刻了五十多元代軍政官銜和少數民族(蒙、回、維族)姓氏,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性,在國內石刻藝術長廊中佔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並建山門廊廡;清康熙時,興漢鎮總兵官程福亮捐資補葺,黝堊丹漆,金碧輝煌,誠一郡勝景。光緒二十一年,陝安鎮總兵官姚文廣再修,恢宏其規模,並建碑亭,廟貌更加宏闊雄麗。今雖不能恢復廟貌,但為了證明安康人文歷史的博大精深而不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復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於西堤南端建亭以護之,使之成為安康城區一個重要的景點。
6、 葯王山(廟)
《興安州志》雲:「西南五里曰葯王之山,孫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爭赴,其俗然也。」又說:「葯王廟,孫真人思邈常往來山中采葯,後人立廟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黃揚一本,相傳已數百年矣。」廟建於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鄭福葺修飾;萬曆間,郡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侖美奐,遂為郡城士民游樂之區。古人題詠甚多,劉應秋《十月朔後,同諸友痛飲葯王山》:「列坐呼盧興未闌,澄江日晚晚天寒,壺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紋第幾盤」,尤為膾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還凹,俯背飛鴉高復低;有客登樓傳老句,逢僧說偈止兒啼」等詩句。光緒中,醫士郭天元籌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宮爾鐸為之記。其略雲:「邑西葯王山,興郡之勝景也,一灣碧水,青山四圍,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觀之樂莫先焉。」
今葯王山已成殯儀館,奪一郡之風水,殊為可惜,若能遷出,重修葯王殿,旁建小亭,連山虛郭,沿山脊升降,嬌若游龍之勢,將是何等壯麗雄奇!
7、文昌宮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園已成景點,以此為軸心,城區負郭之南,西有葯王之廟,東則重建文昌宮,彼此呼應,連成一線。文昌宮創建於明嘉靖間,《興安州志》載:「南七里曰文筆之峰,岌然刺天,滿 歲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為明時州守鄭時亨所增築,建文昌宮於其上」(在陳家溝腦東岸山上。)清光緒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舊址上重建文昌宮。安康舉人羅鍾衡撰《重修文昌宮碑記》,略雲:「舊址上加磚積土築為高台,蓋與城郭相望也。門外伐石為路,寬一丈,長五十丈,下至山麓,陳家溝水環繞焉。又為石橋達於兩岸,所以便往來也。登閣眺望,覺閣之壯麗,出雲氣而攝鬥牛。所謂『兩城煙火,了如指掌』。至於原溪映帶,平疇如畫,遠帶漢水,檣帆上下,而既見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漢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勢若星拱,而牛山之崢嶸靚麗遙相影對,其左右則龍王寨矗立於東,鯉魚小盤據於西,合形輔勢,無不效伎於山門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觀也。」
除以上幾處久負盛名古建築外,據康熙《興安州志》載,還有若干亭台樓閣,錄如下:
8、望江樓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
9、望雲亭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城東北三十步。」
10、 綺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書亭,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御書『枕戈』二字賜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龍觀 「在郡城西北隅,漢水之濱,竹樹叢集,紺窗掩映,盡堪游目,清康熙時胡愷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龍觀碑記》。
安康又有四大叢林,名著於外。據《興安州志》載;萬春寺:創建於唐咸通年間,南嶽懷讓祖師開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蔥,昔有大竹千竿,翠綠可愛。被明陝西按察使張渙譽為「可繪真圖」的寺廟,廟前白雲洞石窟,有唐至明題詠10餘首。天聖寺:在西津渡之南,創建於宋,規模雄闊,壯麗可觀。明嘉靖吏部侍郎溫仁和《游天聖寺》詩:「紅日浴江蒙霧雨,晨鍾禮佛聽蛟龍。」是郡人暇日 趨之地。新羅寺:在西津渡北,唐貞觀時新羅國(今韓國)僧人建,內有懷讓禪師讀書庵。東岳廟:即雙溪寺。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宣撫使張浚重修,郡守王彥董其役,明末毀於兵火。順治間重修,嘉慶間再修,請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雙溪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師在此學習戒律,開端凈土。以上四廟形成犄角之勢,中間一脈漢水,映帶郡城,布局十分精奧。

Ⅹ 名勝古跡導游詞400字

杭州西湖是我國十大名勝之一,面積5.6平方公里。西湖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站在西湖岸邊,胸中頓覺朗然:滿眼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環繞著綿延起伏的山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圍,繁花似錦,芳草如碧,曲徑風荷,樹影斑駁。經過歷代裝點,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華秋實、夏荷冬雪等自然之勝與左剎、叢林及園林藝術家的雕鑿融為一體。
早在南宋年間,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們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南屏晚鍾、雙峰插雲、三潭印月。
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種桃柳。每當春天的黎明時刻,月落星稀,晨鍾初響,悠揚悅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曉靄迷茫;放眼曉霧中的湖光山色,耳聞百鳥和鳴的啾啾之聲,使人飄飄欲仙。
斷橋殘雪,是神話《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相會定情的地方。斷橋是白堤與陸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橋,由於神話傳說,使它家喻戶曉。斷橋兩旁,桃披紅雲,柳籠綠霧,香風送爽,波光搖翠。待到冬末積雪末化時,這里又是觀賞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蘇東坡治理西湖後,作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狀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個距離相等的圓洞。月明之夜,塔內點起燈火,水面上就會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撲朔迷離,忽兮晃兮,勝似仙境。
杭州為吳越古都,又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人物輩出,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傳誦千古的詩篇,與西子湖畔大量名勝古跡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謹墓等,互為印證。另外,還有遊客必往的靈隱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構成以西湖為主體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嫵媚的美姿,吸引著五洲四海的賓朋遊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