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境內遺址
1. 朝陽火車站離敖漢燕長城遺址有多少公里
開車約157.7公里
駕車路線:全程約157.7公里
起點:朝陽火車站
終點:燕長城遺址
2. 盡殺其男子,以其婦女童孺分給諸軍,是在栲栳山嗎,怎麼沒有遺址
不是栲栳山
是努魯兒虎山
主要說承德人的祖先奚族契丹人
栲栳山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南首,有一座奇山,海拔424米,山上綠樹成蔭,澗中飛瀑轟鳴,那便是栲栳山(又稱仙居山)。不過,栲栳山名稱的由來卻無從知曉
努魯兒虎山,蒙語:努魯兒虎山,漢語意思「脊樑山」 ,契丹時稱「冷陘山」。系燕山山脈東段,綿延於 遼西地區。從遼寧省建平縣進入敖漢旗,由西向東延伸到四家子、金廠溝梁鎮和林家地,克力代、貝子府等鄉,在敖漢旗境內山脈長約90公里,主峰有大黑山、大青山、平頂山等,海代、貝子府等鄉,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氣勢雄偉,資源豐富。為赤峰市敖漢旗與遼寧省朝陽,北票市的界山。
古代的契丹族
1162年金世宗在鎮壓奚人的起義時,採取了極其野蠻的方法,「殺盡其男子,以其婦女童孺分給諸軍。」面對這種殘暴的民族滅絕政策,奚人有的繼續堅持斗爭,有的亡命於北宋境內或北逃大漠。金世宗為防止奚人再次集聚反叛,將一部分女真人遷居奚地,實行分隔統治,女貞貴族強迫奚人分散遷徙,使他們在大范圍內與漢人和女貞等族錯居雜處,所以到了12世紀後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與漢人融合,金代以後再也見不到歷史上有奚人活動的記載。縱觀奚人去向,一部分為女真同化,大部分與漢人融合,在金末時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又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奚族是中華大地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僅從商代算起,到被金人所滅,也存在了大約一千八百多年。如果追溯它商周以前的歷史當更久遠。奚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不應忽視的。
3. 敖漢旗是什麼地方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東臨通遼市奈曼旗,西接朝陽市建平縣與赤峰市松山區,南與北票市、朝陽市區相連,北與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全境總面積8316平方公里。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代為東胡地,後為燕地。唐初為松漠都督府徒河州轄境,後為契丹地。遼代為中京、上京轄地。後為金朝屬地。元代為遼陽行省大寧路。明初為大寧衛地。清崇德元年(1638年)編定敖漢部為55佐領置敖漢旗,屬昭烏達盟。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敖漢歸八溝廳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歸建昌縣轄;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歸建平縣轄。偽康德四年 (1937年)旗境內置新惠縣,與敖漢旗並存,實行蒙漢分治。
1945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敖漢地建新惠縣政府,翌年增置新東縣。此時新惠、新東與敖漢旗並存,均屬熱遼地委所轄。1979起,歸內蒙古自治區轄。
(3)敖漢境內遺址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8月14日,敖漢旗轄16個鄉鎮蘇木、2個街道辦。敖漢旗生態建設享有盛譽,素有「綠色敖漢」之稱。全旗有林面積600萬畝,森林覆蓋率44%,人工牧草保存面積125萬畝,是「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全國人工種草第一縣」、「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
2002年6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單位。境內自然景觀悅目怡人,有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以黃羊窪、馬場梁、三十二連山等為代表的生態治理工程,有熱水溫泉旅遊度假村、清泉谷、佛祖寺等知名旅遊景點。
4. 六年級 遺跡調查報告
在我國境內,從東北邊遠地區到西北邊陲,從中原地帶到塞北草原,都保存著我國古代長城遺址和遺跡1。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長城有著大量的記載,史學界有過專門著述2。解放以來,不少地區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了艱苦的實地考查,獲得了一批珍貴的文物考古資料3。
從1965年起,我們昭烏達盟的文物考古人員,配合各種基本建設,結合地區文物普查,沿著長城地帶,廣泛發動和走訪當地群眾,對保存在本地區的古長城遺址陸續進行了調查。1975年由昭烏達盟革命委員會公布長城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線加以保護。
在正式調查以前,我們選擇了25公里遺跡保存得比較清楚的地段作為調查的試點。從1965年7月到10月和1975年8月到9月,兩次調查所用時間大約半年,往返步行約1,000餘公里,基本上查清了我盟境內長城遺址的分布范圍、詳細走向及築造特點;記錄了長城沿線有關古代防禦設施及長城地帶有關遺址;拍攝了有關長城築造、地形、地貌照片;採集了必要的文物標本。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 昭烏達盟長城遺址的分布范圍及詳細走向
昭烏達盟地處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以北有廣闊的草原,南部是多山的丘陵地帶,屬華北陸台內蒙地盾東延的一部分。這個地區歷來是中原通往我國東北邊遠地區的咽喉要道,地位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我國古代中原和東北各族文化頻繁交流和經常接觸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古跡。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昭盟境內有三道漢以前的長城遺址,它們都分布在我國北緯42度——43度之間。我們暫時分別稱這三段長城為赤北長城、赤南長城、老虎山長城。
(一)赤北長城
在今赤峰市北部,長城沿英金河北岸築造,方向大體為東西橫貫,自西而東詳細走向為:
木家營子公社:衣家營子(過陰河);
東方紅公社:上北道大隊,五里岔村北;
王家店公社:水泉村,公社所在地王家店大隊北山根,四家子大隊,孫家營子,楊家營子,夏家店村;
水地公社:八家老爺廟村後摩天嶺,北山坡,前窯生產隊,公社所在地北石佛山,山水坡大隊平頂山,山水坡。
水地公社往東在進入安慶溝公社以後,長城遺跡不清。
赤北長城現存遺跡,西起東方紅五里岔,東到山水坡一帶,比較明顯,斷續保存約30公里。1975年復查時,我們在敖漢旗小河沿公社白斯朗營子、烏蘭公社老牛槽溝大隊七道窩鋪、倒格郎豐收公社白塔大隊、敖吉公社「車羅城」、山灣水庫以及下窪公社豐水山大隊等地,發現了戰國——秦漢時期的城堡和村落遺址,保存都較完好。如果赤北長城年代與此相當,則赤北長城的延伸線應在這些遺址分布區的附近。
東延地段可能在今吉林省奈曼旗或庫倫旗南部一帶,那裡曾發現過戰國——秦漢時的城址及秦陶量4。
關於赤北長城,過去有過一些考古調查報告,並為一些史學論著和游記零星引用5。
(二)赤南長城
在赤峰市南美麗河公社,東西橫亘,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兩道長城之間相距約50公里,分布在今昭盟喀喇沁旗、赤峰縣南境、建平縣北境、敖漢旗中部。其中穿過的河流有老哈河、蹦河、孟克河、教來河等。由西而東所經詳細地點是:
喀喇沁旗婁子店公社:姜家灣子村(達拉明安山),柴家溝梁,兩半子山;
喀喇沁旗山前公社:黃花窪,蛤蟆窪,樁子地,西大窪,檳榔溝梁,半截子梁,劉家店後梁,莫家溝西坡,大金溝西山樑頂;
赤峰縣美麗河公社:二道營子,閻家店東梁、林家地北梁,「邊牆地」,王家溝粱,石棚山,灰菜溝梁,燕翅溝粱,小莫裏海山,大莫裏海山,貨郎溝,三棺石山,謝家營子後山,雙尖子山,夜貓子山,瓦房敖包山,西平頂山,雞冠山,東平頂山,老鷂子山,西窪,黑山頭北梁(過老哈河入建平縣);
建平縣外貿場(種羊場):上熱水馬架灣子村,打瓜叉梁,大黑山,大擂台溝山,窩瓜溝梁頂,拐棒子山,平頂山北坡,老頭子梁頂,嘎叉溝北坡,大陰坡;
建平縣老官地公社:黃花山,圍圈子山,老牛槽窪,羊草溝金洞子山,窯溝梁,沙子梁,老虎溝,夜貓溝,缸溝子,花果山,嘎吉哈達後梁,王八石山,嘎吉哈達河套地,大碾子溝南坡,夜貓子溝,橫梁子;
建平縣熱水公社:頭道溝,「漏縫毛」,廟子溝,老鴟窪、城子山,頭道窪,二道窪(老虎洞),半截子窪,小井窪,老爺廟西窪;
建平縣燒鍋營子公社:朝廷廟山,下火家地,圓蝙蝠山,雹神廟梁頂,雹神廟窪,菜園於,小東窪,趕牛道梁,擂台溝梁,小塘土溝梁、房框子前山,針柴窪梁頂,石碑梁;
建平縣二十家子公社:蛤蟆石樑,藍旗營子南城,蘭旗營子北城,小五家,大五家(過蹦河),小四家村南,九百步大荒(入敖漢);
敖漢旗新惠鎮公社:扎西營子後梁頂(過孟克河),扎東營子,平頂山;
敖漢旗新地公社:三敖包梁頂,韓家窪,拐棒子梁,毛代水泉村,石匠溝,白蓋子山,炮台山,老瓜瓢窪,大梁道,頭道窪,平頂山(磨坊後梁),小羅山,北蓋子山,小羅山後窪,啞吧梁;
敖漢旗倒格郎(豐收)公社;格鬥營子後山,格鬥營子前山,溝門大窪後梁,石門溝梁,上營子村,白丈子活牙山,白丈子村,老水泉子大山,蘭家窩鋪前封山樑,蘭家窩鋪營後大黑山;
敖漢旗克力代公社:石砬子山,趙家窩鋪,高家窩鋪,紅山咀子(過教來河),克力代東大山,石老虎溝北山;
敖漢旗貝子府公社:王墳窪,小德里胡同,瑩石礦山,石門山,大架子山,瓦盆窯敖包山,苟家溝西大山,苟家溝村,苟家溝北山,櫻桃溝東山,新地村,十二連山;
敖漢旗王家營子公社:小瓦房溝村,小瓦房溝東山(廟山),石砬子山,王家營子東山。
赤南長城西端只調查到姜家灣子村的河套附近,西去50餘公里與河北省圍場縣交界,這一帶山巒起伏,林木茂密,兩次調查都未能找到長城遺跡的去向。但據說圍場縣已發現了長城的遺跡和許多戰國時期的遺址及城址,並出土過秦始皇二十六年鐵權6,據此我們推測,赤南長城西端當從今昭盟喀喇沁旗婁子店毛金壩一帶進入河北圍場縣境。
赤南長城東端到王家營子、寶國吐一帶,遺跡難尋,去向不清。1975年復查時,僅在鄰近的吉林省奈曼旗土城子公社發現並調查了一座規模較大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土城遺址。王家營子及寶國吐一帶南部與北票縣交界,這一地帶也是群山環繞,地勢險要,雖然沒有找到長城的確切去向,但據文化部門有的同志介紹,在北票縣上園公社上園大隊下四家生產隊的「五台」村南山上發現有石築長城遺跡,由義縣北側往東延伸。若是,則赤南長城在王家營子、寶國吐一帶可能往東南山區折拐,入北票縣境。
赤南長城在昭盟境內大部分地段牆基保存完整,地面遺跡明顯,按其實際走向斷續保存約300餘公里。關於這道長城過去沒有發表過詳細報告,只見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有關考古調查簡報中提及,並推定它是與燕文化有關的建築遺址7。
(三)老虎山長城
老虎山長城在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公社老虎山一帶,1975年初發現。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在虎山上往東南穿過一片緩坡丘陵地,延伸至朝陽縣或建平縣境內,南延部分遺跡不清,未作調查。
老虎山長城在敖漢旗境內保存較好的地段長約5公里。
二 長城的築造及地形的選擇
長城是我國古代工程浩大的軍事防禦工事,由於它的戰線長、范圍廣、地勢復雜,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在築造和地形的選擇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350餘公里的長城其築造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名築:這是長城的主要築造方法,約占我們調查中長城長度的百分之五十。
石築牆基寬度不一,一般在2——3米之間,最寬處不超過4米;殘高也因地勢和倒塌程度不同而各異,一般殘高幾十厘米,最高處僅存1米左右,許多地段殘基與地表齊平。從殘存較多的地段看,城牆橫斷面呈梯形,下寬上窄,估計當時城牆的高度約3——4米,頂寬最少有1米。
石築城牆均用自然大石,壘砌方法一般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填以亂石碎塊或砂礫等,因此在調查中發現凡是未完全倒塌的地段,牆基的兩側壁保存都較完整。
在石築城牆殘基上,發現有的地段有明顯的接痕牆縫,估計當時築造長城是按地區分工分段進行的。
第二種土築:約占長城地段的百分之四十,一般是在土質較厚、地勢較平而又缺石的地區,因年月久遠,水土流失,土築城牆沖刷已盡,高度已無從確知,遺跡也較難尋,但一般在這些地段上都隱約可見一道黑土帶,遠遠望去象一條巨蟒在大地上盤旋,在夏季還可以發現在這些土築地段上草木、禾苗長得格外茂密蔥郁。土築城牆現存遺跡寬度約5——6米,估計當為夯築。有的地段在同一山上石築、土築並用,即山坡下用土築,山崗上用石築。
第三種「天然屏障」:這種方法採用不多,一般是在極陡峭的群山中,在兩個山頭之間用自然石塊稍加壘砌成為石牆,以連接兩個山口,構成一天然屏障。這種築造方法以老虎山長城羊山上的一段最為明顯有些地段經過一些自然「石門」,當地呼作「南天門」、「北天門」、「石門山」、「哈巴氣」(蒙古語,意即隘口、要道)等這些流傳下來的古地名可能與古代軍事工事有關。
由於長城各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築造方法不同,各地對它都有不同的習慣稱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主要有「石龍」(即石築地段)、「土龍」、「沙龍」(即土築地段)等稱呼,個別地方稱為「趕牛道」。
(二)地形的選擇
從我國古籍有關長城的記敘中可以看到,戰國——秦漢時期的長城,在地形的選擇上有兩個基本特點,即「因邊山險」、「因河為固」8。前者說的是長城選擇在崇山峻嶺之中,就可以形成「天險」;後者說的是長城臨河而築就可以造成「固塞」,這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
「因河為固」的長城地段,以赤北長城水地一段和老虎山長城最為明顯。
水地一段多為石築,以英金河為塞。英金河北岸是起伏的山崗,中間相隔由河流沖積的較開闊的平地。從中發現在耕土層1米以下為河流沙,估計築造長城時英金河就從北岸的山腳下流過。水地一段有「摩天嶺」
和「石佛山」兩個較高的山頭,東西遙遙相對,登上山崗可望百里之外,並在摩天嶺上築一烽火台,在石佛山下築一土城。河南岸也是起伏連綿的山崗,這樣的地勢是有利於防守的。
老虎山長城以大凌河上游為塞。羊山和虎山兩峰相對,老虎山河從羊山北坡折拐而南,順虎山南坡流入朝陽境內。現在仍是通往朝陽、北票、赤峰、新惠等地的交通要道。
羊山北坡極陡峭,有的地方簡直難以容身。長城正築在臨河的北坡大小山頭上,登上北坡遠望,確有「居高臨下」之勢。
「因邊山險」的地段以赤南長城最為明顯。
西段喀喇沁旗姜家灣到赤峰縣美麗河一段,長約60公里,大多築在丘陵山地和大小相連的山崗上。達拉明安山是這一段中較高的山峰,北坡較陡,山的東西兩側當地群眾稱作東城口、西城口,戰國城址現已不存。長城順達拉明安山東南坡而下,在姜家灣河套地區長城線上築一小土城,以扼守這一帶的河谷山川。在美麗河公社西平頂山一帶,地勢較高,大小山崗連綿起伏,長城沿著東西走向的山崗築造在山的北側峰,北坡較陡,無空壙之地,南坡較緩,有丘陵平地。
赤南長城在美麗河公社美麗河大隊黑山頭以正東方向過老哈河,東入建平縣北境。
從建平縣外貿場(種羊場)、馬架灣子到二十家子公社小五家附近,這一段長城約90公里,所經皆為山地。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段長城線所經山地北坡坡度大多在45——60度之間,南坡坡度在20——40度之間。
在山勢極陡的地段,如漏縫毛梁頂、嘎吉哈達大碾子溝南坡、燒鍋地菜園子、針柴溝梁頂等地,還發現有「天然屏障」的遺跡。
建平縣北境的長城,在個別地段的山坡上也採用土築方法。這種在山坡上用土築的長城,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築牆取土均在北側,南側土崗較高,北側則形成一道土壕痕跡,一般在北側夏季生長的草木都較茂密,遺跡也比較明顯。
嘎吉哈達一段長城,由梨樹溝往東,其北有虎頭山,過山谷有大平頂山,山勢陡峭,奇峰聳立,但長城沒有築在這兩座山頭上,而是順其南側的虎頭窪下坡,往東經過一片山坡地到王八石山,這樣長城便以大平頂山、虎頭山上為天然屏障。在王八石山的兩側,西北有平頂山,東南有大尖子山,長城由其谷口而入,並在其南側較平坦的地區築一小土城扼守。
菜園子到石碑梁一段的12.5公里,全為石築,是建平縣北境長城遺跡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這一帶山崗縱橫、河谷交錯。長城所經的現代村落,南有王家店、孫家店、山咀子、蒙古營子、畫匠溝等,其山有畫匠溝南山、墩墩溝前山等,高度不大,是一片較大的河谷丘陵,宜於耕作;北有張家灣、混台溝、三代營子等,其山有大塘土溝梁、老頭窪梁等,山勢較高,且有深陡的溝壑,築造長城難度較大。因此這段長城既沒有選擇在北山峰,也沒有築造在不利於防守的南山坡,而是擇其中間地帶,即由菜園子→小東窪→「趕牛道梁」→房框子前山→針柴溝梁頂→石碑梁;這樣就以北側的大山作為天然屏障,南有地勢緩平的丘陵,利於駐扎防守。
從建平縣二十家子過蹦河東到敖漢旗王家營子一段,長約150公里,長城橫貫敖漢旗南境。蹦河兩岸地勢較平,長城全為土築,幾乎沒有折拐。往東多山,地勢較高。
扎東平頂山是孟克河流域較高的山崗,長城順其山頂由西南往東北盤旋而上,而後又東折至獨峰突起的拐棒子山頭,再以正北方向向馬連溝後山延伸,然後又曲曲彎彎進入東北走向的石匠溝大山。這一帶山崗連綿,山勢較陡,在石築長城地段上還有小城遺址。
克力代「東大山」是教來河東岸山勢較高、地勢險要的山峰。由教來河東延至貝子府公社的十二連山,連綿十多公里,長城築造在東大山、大架子山、十二連山的山脊上。長城在進入貝子府、王家營子以後在北票縣交界地帶,便是努魯兒虎山的西延地段,這里山脈縱橫,地形復雜。
長城地勢的選擇是根據當時戰爭的需要並和防禦對象有直接關系的。從長城所經地形地貌觀察可以判斷,當時修造長城完全是防禦我國北部的少數民族的。這個地形選擇上的基本特點給我們研究長城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 長城沿線台、鄣、城址設施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三道古長城沿線都有不同類型的防禦建築設施。我們將這些設施歸納為三類,並按其距長城線的遠近分別列入三道長城線中。
第一類:台址。一般是圓形土台,形制較小,地形選擇一般都較高,多築於長城線上或長城線南側。僅這次調查中所見,數量也較少。
第二類:鄣址。多為方形土城,規模較台址稍大,一般多建在長城線南側。《史記》正義顧胤雲:「鄣,山中小城。」
第三類:城址(包括部分遺址)。這類多為規模較大的土城或居住址,大多建在長城線南側。城內一般都有建築遺跡,估計當時應是駐屯之所9。
(一)赤北長城沿線的建築設施
1號:遺址,位於木家營子公社衣家營子「後山」陰河西岸,高出河面約40米,略成圓形,直徑約20米,地表發現的遺物最晚一期至戰國。
2號:遺址,位於東方紅公社五里岔村西北1公里,圓形,直徑55、高出地面5米。地表遺物以戰國繩紋灰陶器居多,遺址南北兩側有大片戰國遺跡和遺物。
3號:遺址,位於東方紅公社五里岔村北0.75公里,略成方形,長、寬各約50米,高出地面3米。文化層堆積厚約2米。遺物以戰國灰陶為主,器形有繩紋敞口罐、大瓮、「魚骨盆」、板瓦,以及類似蜘蛛山遺址出土的秦陶量器口沿,還有戰國鐵鍋殘片等。
4號:鄣址,位於五里岔村東北1.5公里,長方形土城,長50、寬40米,土牆殘高2、基寬10、頂寬4米。北牆外高達6米。保存較完整。地表散布灰陶罐、大瓮、「魚骨盆」、灰陶豆、明刀等遺物。城西北角有戰國瓮棺葬遺跡,城東有一片戰國遺址。
5. 敖漢概要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南與遼寧省毗鄰,東與通遼市接壤,總土地面積830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59.8萬。
敖漢旗是以農為主,農牧林結合的經濟類型區,綠色資源是一大優勢,2002年6月4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環境獎」,2003年2 月19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敖漢旗「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稱號,是全國知名的「綠色敖漢」。全旗各族人民幾十年如一日高舉生態建設大旗,堅持植樹造林,治山治水,現全旗有林面積達53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2.8%,活立木蓄積達600萬立方米,每年增加木材蓄積量30萬立方米,全旗林業產值達1.6億元以上,是「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 。人工牧草保有面積達150萬畝,被國家牧草品種委員會命名的「敖漢苜蓿」在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上都享有盛名,是「人工種草第一縣」。全旗大小牲畜存欄 200萬頭(只),蛋雞存欄1034萬只,年產鮮蛋近10萬噸,有「塞外養雞第一縣」之稱,肉羊存欄90多萬只,生豬出欄量達40萬口,年可產肉類15萬噸。全旗耕地面積291萬畝,盛產玉米和蕎麥、高粱、穀子、雜豆等綠色雜糧,糧食常年生產能力6億公斤。敖漢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在這種氣候下生產出的雜糧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素有「中國雜糧出赤峰,綠色雜糧在敖漢」的美譽。
敖漢旗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這里就成為中國北方各民族活動的舞台,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始終處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帶。現已發現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4000餘處,確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四種史前文化類型。敖漢境內有「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城子山山城遺址」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被中國考古界譽為「 華夏第一村」,「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營區,被稱為「海內外孤篇」。敖漢旗博物館現有藏品5000餘件(套),在全國縣級博物館中居第一位。各具特色的文化遺址,豐富多樣的館藏精品,印證著「人文敖漢」光輝燦爛的歷史,也為敖漢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巨大的精神財富。
敖漢旗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汽等礦產三十餘種,黃金是敖漢的主要礦產,年產黃金2噸以上,是自治區第一產金大縣,此外,鐵、銀、銅、鉬、煤、瑩石、和石灰石的儲量也很豐富,鐵資源礦帶長近百餘公里,年產鐵精粉50多萬噸。以黃金、建材、飲品、農畜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地方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招商引資的拉動,外向型地方工業新格局逐漸形成,展示著「金色敖漢」的美好發展前景。
敖漢旗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以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山地景觀,以小河沿鳥類自然保護區代表的水域風光,以黃羊窪草牧場防護林、黃花甸子三十二連山山地綜合治理為代表的生態治理工程,以「華夏第一村」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吸引了包括新聞媒體記者在內的大量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生態旅遊正在為敖漢的發展提供著巨大的動力。
敖漢旗交通便利,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距京、津、唐、沈、錦等大中城市的距離都在500公里半徑內,京通鐵路、赤通高速公路橫貫東西,111線、305線國道交叉通過新惠鎮,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全旗已形成良好的交通、通訊、供電網路。
在嶄新的二十一世紀,敖漢人民將按照「生態立旗、產業化強旗、工業富旗、科技興旗」的戰略部署,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大力實施產業化、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科技信息化,努力實施市場化、開放化戰略,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手段,努力在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獲得大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6. 敖漢是那個市的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南與遼寧省毗鄰,東與通遼市接壤,總土地面積8300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蘇木,總人口58.3萬。
敖漢旗是以農為主,農牧林結合的經濟類型區,綠色資源是一大優勢,2002年6月4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環境獎」,2003年2月19日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敖漢旗「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稱號,是全國知名的「綠色敖漢」。全旗各族人民幾十年如一日高舉生態建設大旗,堅持植樹造林,治山治水,現全旗有林面積達52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2.5%,活立木蓄積達624萬立方米,每年增加木材蓄積量28萬立方米,全旗林業產值達1.62億元,是「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 。人工牧草保有面積達150萬畝,被國家牧草品種委員會命名的「敖漢苜蓿」在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上都享有盛名,是「人工種草第一縣」。全旗大小牲畜存欄139萬頭只,蛋雞存欄800萬只,年產鮮蛋近6萬噸,有「塞外養雞第一縣」之稱,肉雞年飼養量近1000萬只,肉羊存欄80萬只,生豬出欄量達40萬口。全旗耕地面積253萬畝,盛產玉米和蕎麥、高粱、穀子、雜豆等綠色雜糧,年產玉米2億公斤,綠色雜糧雜豆1.5億公斤。敖漢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在這種氣候下生產出的雜糧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素有「中國雜糧出赤峰,綠色雜糧在敖漢」的美譽。
敖漢旗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這里就成為中國北方各民族活動的舞台,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始終處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帶。現已發現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4000餘處,確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四種史前文化類型。敖漢境內有「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城子山山城遺址」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被中國考古界譽為「華夏第一村」,「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營區,被稱為「海內外孤篇」。敖漢旗博物館現有藏品5000餘件(套),在全國縣級博物館中居第一位。各具特色的文化遺址,豐富多樣的館藏精品,印證著「人文敖漢」光輝燦爛的歷史,也為敖漢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巨大的精神財富。
敖漢旗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汽等礦產三十餘種,黃金是敖漢的主要礦產,年產黃金6萬多兩,是自治區第一產金大縣,此外,銅、鐵、鉬、煤、瑩石、和水泥灰岩的儲量也很豐富。以黃金、建材、飲品、農畜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地方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招商引資的拉動,外向型地方工業新格局逐漸形成,展示著「金色敖漢」的美好發展前景。
敖漢旗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以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山地景觀,以小河沿鳥類自然保護區代表的水域風光,以黃羊窪草牧場防護林、黃花甸子三十二連山山地綜合治理為代表的生態治理工程,以「華夏第一村」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吸引了包括新聞媒體記者在內的大量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生態旅遊正在為敖漢的發展提供著巨大的動力。
敖漢旗交通便利,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距京、津、唐、沈、錦等大中城市的距離都在500公里半徑內,京通鐵路橫貫東西,111線、305線國道交叉通過新惠鎮,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全旗已形成良好的交通、通訊、供電網路。
在嶄新的二十一世紀,敖漢人民將按照「生態立旗、產業化強旗、工業富旗、科技興旗」的戰略部署,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大力實施產業化、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科技信息化,努力實施市場化、開放化戰略,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手段,努力在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獲得大發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7. 敖漢最著名的山是什麼
赤峰市敖漢旗,地處努魯爾虎山脈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東臨通遼市奈曼旗,西接朝陽市建平縣,南與北票市、朝陽縣相連,北與赤峰市翁牛特旗隔老哈河相望。
敖漢是中國聞名的文物大縣。在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4000佘處。其中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四種史前文化均在敖漢境內發現、命名。
8. 請問,內蒙古的考古遺址有哪些
(一) 東山嘴遺址(遺址全貌、出土陶塑人像、玉器、特異形陶回器)
(二) 牛答河梁遺址(遺址概況,第一地點女神廟,第二、三、五、十六地點積石冢及出土玉器)
(三赤峰地區敖漢旗遺址群,那日斯台、賽沁塔拉等地出土玉器)
紅山文化分布與牛河梁遺址
(西遼河流域的查海—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東南沿海的大汶口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9. 赤峰的敖漢旗博物館有什麼特點
敖漢旗博物館:該館建立於1984年10月,是從敖漢旗文化館分出單建的。舊館址位於敖漢旗人民政府駐地——新惠鎮之北側的石羊石虎山公園東,西依石羊石虎山,東傍孟克河,與公園、烈士塔等設施和建築物構成了新惠鎮北區休閑的景點。新館於2001年秋動工興建,位於新惠街中心區的惠文廣場北側,是廣場的標志性建築,設計面積4000平方米,於2003年竣工使用。20世紀80年代,由於該館文物普查成績突出,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20世紀90年代,由於該館利用當地豐富的人文資源,採用辦流動展覽、放映幻燈片等宣傳形式,在農村牧區、機關學校等社會各層面,尤其是針對中學生進行宣講敖漢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活動,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曾多次受到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赤峰市政府的表彰,是全區文博戰線的一面旗幟。通過多年的文物考古調查,該館在全旗境內已經發現了不同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4000餘處,居全國之冠。著名的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西文化、小河沿文化均是該館在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的線索。一個旗命名了四種史前文化,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